食物的消化 教学设计(共12篇)
【教材分析】
人摄取的食物必须通过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加以消化,才能吸收养料供养身体,维持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但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合理搭配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消化器官,懂得消化器官保健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学生健康生活与成长十分重要。【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2、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3、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难点: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轮廓图、课件
学生:小馒头、牙签、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图片:这是老师一天中吃的食物。那你一天都吃了哪些食物?(1、2名学生回答)
2、提问:可以看出我们每天都要吃许多的食物。我们一生要吃多少食物?你知道吗?(学生猜测)
3、谈话:我们吃的这些食物如果堆起来,可以堆成山。这座山可重达30吨,相当于30头奶牛或6头大象的重量。可是我们却没有变成像大象一样的大胖子。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学生交流:被我们消化了、被我们排除体外了、成为营养被我们吸收了„„)
4、谈话:对呀,就是因为我们能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这样才使我们渐渐的长大。那食物在我们体内到底是怎样消化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走人本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
1、猜测,尝试
(1)师: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去旅行,喜欢吗?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出示一个小馒头)。“馒头导游”将要带我们去一个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你知道会是哪里吗?(学生猜测)对,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内。
(2)提问:旅游时游客可以跟着导游走,我们怎样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的身体里去旅行呢?(学生:把它吃掉)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馒头导游” 到我们的身体里去旅行。仔细听,“馒头导游”给大家提要求了(课件出示):
1、为了卫生请用牙签把我送进你的嘴里,同时边吃边想像我是怎样带着你们在身体内旅行的?都去了哪些地方?
2、旅行后请每个小组绘制一张旅行图,要求绘制的景点明确,路线清楚。(4)学生分组活动
2、比较,交流,认识,指位
(1)师:你认为小馒头是怎样旅行的?比较各组的消化图(2)学生交流
(3)师:大家绘制的旅行图各不相同,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旅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究竟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请出一个“权威人士”。
(4)出示课件:这就是“馒头导游”刚才领我们去的地方,让我们再重新走一遍。(讲解)这里还有两个地方是肝、胰,它们不是食物经过的地方,有什么作用呢?一会儿老师再告诉你们。(5)学生改正旅行图
(6)讲解:食物旅行的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
(7)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消化器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入认识消化器官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特征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食物要通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食物消化的顺序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位置,那么,这些消化器官是怎样来消化食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要求:(1)认真观看,注意倾听。(2)看完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播放视频)
2、学生交流,请代表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以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能很清晰的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3、经过刚才紧张的学习,大家一定有点疲劳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角色扮演”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假如你是这些器官 你会对吃进人体的食物进行怎样的加工
比如你扮演的角色是口腔 你可以这么说 大家好 我是口腔 我住在主人的什么部位 在
我这里住着什么 它们会怎样工作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五个代表来汇报讨论成果学生讨论
(2)学生代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拿着消化器官图片对相应的器官进行
(三)请同学对刚才这个活动进行评价
说一说你映像最深刻是哪个 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你有哪些补充
不仅仅刚才同学的表演很精彩 刚才这位同学的评价也很精彩。
(四)、保护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学生讨论、汇报)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一个健康少年
1、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你知道哪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做法对吗?说一说为什么(出示课件)
2、你知道哪些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讲的是一日三餐食量分配的原则。(2)“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强调的是维生素的作用。(3)“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指的是食物的合理搭配原则。(4)“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说的是适量运动促进消化吸收的道理
3、你自己的饮食习惯好吗?为什么?
总结:要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要按时就餐。吃东西是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四、学生谈收获
五、总结:今天“馒头导游”带着我们在身体内走了一圈,让我们知道了食物的消化路线。同学们真的收获很多。希望你们爱护这些消化器官,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一、关注细节,保证教学内容的简要有效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处理。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充实又简约。
在《食物的消化》一课中,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的,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把握住核心,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就清晰了。
二、关注细节,追求教学环节的简洁明了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教学预设,我们应该关注细节,追求简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食物的消化》一课,教材设计了食物的旅行,观察消化流程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以及如何科学合理饮食的活动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人体的消化器官并不陌生,但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教师在执教本课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整堂课从四个层次展开: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出示一则笑话,让学生寻找其中不科学的地方,从而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记录纸上圈出你们认为的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吃饼干,猜测并了解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食物在食道、胃、小肠内的运动,通过观察交流,掌握消化道是如何使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4)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这样的课简单、实在、有效,科学探究活动起到了真正的效果。可见,教师深入研究了教材,深入浅出地将教材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关注细节,重视教师语言的简练深刻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科学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问题语言要有引导性,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说到底,教师的引导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在指导学生模拟“食物在小肠中的运动”的活动时,教师借助课件告诉学生:“将一大一小两个纸团从袜筒的一端挤向另一端。”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模拟实验怎样操作。在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现象时,教师提问:“通过活动,你观察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纸团都能挤到另一端。”“哪个纸团更容易被挤向另一端?”教师随后告诉学生吃饭要细嚼慢咽,将食物嚼碎,这样才更容易在小肠内蠕动。
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出现多余的语言,指向明确,语言简约,学生很快就能通过模拟活动知道食物在小肠中的运动方式是蠕动,生动形象。
四、关注细节,提供简易有结构的活动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替换一些和教材不同的材料,充分估计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必要时进行重新设计。
《食物的消化》一课,由于教材上的是模拟物品在消化道里的运动,一个模拟活动有三个消化器官在其中,观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将这个模拟实验进行重新设计,选取饭粒、吸管模拟食物在食道中的运动,选取纸团、袜筒模拟食物在小肠内的运动,选取青菜、面包、米饭,塑料袋模拟食物在胃里的运动。学生根据这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完成了模拟实验,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看得更清楚,节省了时间。
五、关注细节,运用简明有效的教学手段
科学课除了运用到教材外,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如: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这就使得科学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食物的消化》中,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时,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图片,形象具体。开展模拟活动时,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步骤,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解到消化腺时,教师通过视频配以科学性语言的解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可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僵化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主动自觉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
喻伯军老师说过一节课短短40分钟,长度有限,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主要工作做好、做到位。所以,要真正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真正发挥探究的效应,凸显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摘要:<正>科学课,从来都不简单。上好一节科学课,必然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我们深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原先清净朴实的科学课堂转变了,追求全新理念、追求先进技术、追求课堂亮点等。在这种致力追求完美、追求热闹的途径中,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创造条件,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关注细节,保证教学内容的简要有效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
参考文献
我们每日摄取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及脂肪等营养素的量,与粪便排泄量之差,就等于消化吸收的量。此被消化吸收的量与进食摄取总量的百分比,就称为消化率。
换言之,食物的消化率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素经过消化后能被身体利用的程度。因此,食物的营养价值,不能仅就营养素的含量来决定,须待测定了可消化的程度后,才能定论。也就是说,人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不一样的,即使对相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吸收的多少也不同。因此,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所含营养素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其消化率的高低。
消化率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吸收率越大越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呢?
◎消化时间与胃肠消化功能
食物的消化时间,是指食物停留在胃内的时间。时间多少依食物的种类、烹调的方法以及分量的多寡各不相同。少量的肉类约停留3小时左右,混食量多时,则需停留5小时左右。自食物由口进入,到变为粪便排出,约需9至20小时。消化时间的长短不一定和消化率的高低有关,在胃中停留时间较短的食物,消化较容易;但是在肠内停留一段时间的食物,比迅速通过肠道的食物消化率高。
同样,食物消化率与胃肠道消化功能是辩证统一的;首先,食物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因食物的不同而异。食物的粗糙程度和烹调的方法,都影响食物的消化时间。例如油炸的食物,因为吸收了大量的脂肪,故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加长,会使消化缓慢。
而且,由于人体内胃肠消化道黏膜十分脆弱,食物选择或烹调不当,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紧张的情绪等,均易伤害消化道的黏膜,以致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所以,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避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应多了解些影响食物通过消化道的各项因素,保护肠道的正常功能。
◎高消化率食物与助消化食物
动物性食物的消化率高于植物性食物。肉类蛋白质的消化率为92%~94%,而米饭及面制品的蛋白质的消化率仅为80%左右。
动物性食物中消化率较高的是:蛋类,蛋白质的消化率可高达98%,奶类也达97%~98%,均高于肉类蛋白质的消化率。
马铃薯和玉米的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和66%,而米、面制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均比马铃薯和玉米高,
那么,吃什么食物可以帮助消化呢?
咖啡:咖啡因会刺激心跳,加快新陈代谢,有助消化。但咖啡喝多了易伤胃,营养师建议每日饮用不要超过3杯。
西梅:西梅带酸性,有助消化并有轻泻作用,是迅速消滞的佳品。
菠萝:菠萝含有能分解蛋白质及帮助消化的酵素,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山楂:水将新鲜山楂洗净拍扁,用热水冲饮,有利尿、消滞除腻等功效。
木瓜:木瓜含有蛋白分解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质和淀粉质,对消化系统大有裨益。
◎相应条件与食物消化率
人体对不同的食物吸收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即使相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吸收的多少也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呢?
食物种类不同消化率不同。如大米蛋白消化率为97%,而玉米蛋白只有90%。植物油脂的消化率一般都在91%~99%之间,而动物油脂则在80%~95%之间。
搭配不同消化率不同。在食物的搭配上,提倡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吃。荤素搭配比单吃植物性食物消化吸收率高。因为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中易缺少蛋氨酸和胱氨酸,而植物性食物易缺少赖氨酸,两者搭配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不同种类的食物搭配吃,如豆类与谷类搭配煮豆粥吃,米、面、蔬菜与豆制品搭配煮粥吃,以及粗细粮搭配吃等都将起到营养互补作用。
混合不同消化率不同。混合食物比单一食物具有较高的消化率。要注意五谷、肉食、蔬菜、水果等的食理混合。
粒度大小不同消化率不同。粒度越不,消化率越高。粉食较粒食消化率高。如玉米粒的消化率为30%,而玉米面的消化率高达80%;大豆粒消化率为45%,大豆粉的消化率则高达80%以上。
加工精度不同消化率不同。加工越细,消化率越高,其原因是粗纤维含量的降低。豆腐的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可提高到90%,大豆整粒煮熟进食时,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仅为60%。。
加热温度不同消化率不同。首先要把食物烧透煮熟。这样既杀死了黏附在食物上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同时,又因食物在加工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成了易消化的半成品。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率:鸡蛋高温炸的消化率要比低温炸低得多,前者仅为81%,后者高达98.5%。
烹调程度不同消化率不同。熟食较生食更易消化,原因是熟食的淀粉已经糊化,蛋白质已经变性,人体中的酶更易对其作用。许多烹饪技术,如切割、打浆、加热、腌制、乳化等,都可以改善食物的可消化性。
制作方式不同消化率不同。为了充分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对食物要采用最科学的制作方式,如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炒大豆其味虽香,但消化率只有60%,冲泡干豆粉消化率为80%;而大豆制成豆腐后其消化率上升为96%,制成豆浆后消化率上升为85%。
食物分量不同消化率不同。若是食入的食物分量过多时,腹腔会感到饱胀不适,并产生过多的气体,使消化道体积膨胀,压抑腹膜与心脏。而且由于消化不良,待食物进入大肠时,仍会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食物,致使身体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可见饮食定量对消化吸收率的影响也很大。一日三餐的正确分配量是:早餐占30~40%,午餐占40~50%,晚餐占20~30%,每餐的食量应达到人体胃容量的80%左右,以利消化,防止积食,切不可暴饮暴食。
嚼咽方式不同消化率不同。在进食时,食物要细嚼慢咽,把食物咀嚼得越细,越能促使唾液、胃液的大量分泌,从而扩大食物与消化液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食物进行充分的分解和吸收。
体内水分不同消化率不同。体内有充分的水分有助于提高食物的消化率与废物的排泄率。体内的水分来自饮水、饮料、饮食(蔬菜、水果)及各种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水分。水分充足,可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并使食糜顺利通过小肠。大肠吸收一部分的水分,余下者润湿粪便;如果体内的水分量少,则降低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粪便也坚硬干燥,不易排出。
生活规律不同消化率不同。有规律的生活,定时、定量地进餐,一到进餐时间,消化系统就会反射性地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特别是人在幼年时即应养成定时进餐,定时排泄的良好卫生习惯,日后才不致发生便秘及其他肠道失调的症状。
食物品质不同消化率不同。对于好香又好看的食品,即食物的色、香、味、形、质好可以让人们心情愉快,而精神愉快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良性刺激,会使消化液大量分泌。如果菜肴不但色泽暗淡、毫无香气、而且还有腥膻等异昧、消化吸收率大为下降。
情绪心态不同消化率不同。整个消化道都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当一个人在焦虑、忧愁、愤怒、恐惧或疲劳时,会使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或增多,蠕动减慢或加快,因而影响体内器官的功能。现代生活使人时时处于紧张忙碌之中,既缺乏适量的运动,又因工作繁忙,往往忽略了排泄的意识,因而容易患便秘。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多种探究手段让学生亲生经历认识事物消化这一探究过程,如让学生品尝小馒头,体验牙、舌、唾液的初步消化等。由于胃肠消化过程是不能直接获取事实材料的,采用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假想,根据假想制定探究人体食物消化的方法。
食物的消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由于消化器官的不可见性,学生只能从生活体验中得到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有的知道身体里有肠,有的知道身体里有胃,有的知道消化器官是复杂的,有的说有时肚子疼与消化有关等等,但对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课学习中,将从分享他们对食物的消化开始,预测消化器官部位、消化过程、消化作用、应用品尝食物、感觉器官感觉、观看视频、查阅书刊等方法获得食物消化方面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一起讨论,一起分析,并描述、记录、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鼓励学生“多说”,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及食物消化的过程。
四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环境和思维的源泉,所以这里就给学生提高了微视频,以突破视觉限制,创设一个丰富的视听情境,以立体的图、文、音、视、动的信息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观看微视频验证自己的假设
2、知识与技能:认识人体器官的功能作用,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微视频、人体消化系统图、小馒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食物的多种多样”视频文件,来引入新课。2、品尝和“跟踪”小馒头(或烧饼)。
①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小馒头,让每个学生都真的发现馒头变甜了。②在“跟踪”小馒头之前,教师提问:小馒头离开口腔,会到那里去呢?让我们来“跟踪”它吧!怎么“跟踪”,你有办法吗?――让学生提出假设,并想办法搜集证据。当学生们想出用听声音的办法“跟踪”小馒头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侧耳细听。
3、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体内怎样“旅行”的?发生了哪些变化?想一想,把我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在图中画出来吧。
①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伦,让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②小组各派代表发表跟据已有的知识水平,作出自己的的假设。
4、观看视频验证猜想。并能认清楚消化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及消化器官的具体形态。
注意:①讨论食物在我们体内发生了那些变化。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讨论、记录和阅读。③让学生讲解消化进程,介绍消化器官。④学生互相纠正补充自己的见解。⑤教师通过投影片或课件进行小结“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消化过程”。
5、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①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自己有哪些见解。
6、小结
节后促消化食物
水果:山楂柑橘促消化
专家介绍,开胃助消化的食物有山楂、柑橘类等。饱食之后,喝一杯橙汁,可解油腻、消积食,并有止渴醒酒的妙用,因为橙子中富含有机酸,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此外,木瓜有“百益果王”之称,含有独特的蛋白酶,对含有蛋白质的肉类有较强的软化作用。如果将木瓜与肉类一起烧,不但有助于将肉炖烂,还可以减少油腻感。山楂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胆固醇,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苹果含丰富的钾,富含的果胶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作用,对解油腻有好处。香蕉也有润肠、解毒、解油腻的作用。
药物:促进胃肠动力
如果实在是积食积得太多的话,可用一些助消化的药物,帮助食物尽快消化,或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增强胃肠动力,但是一定要谨遵医嘱或说明书使用。
饮品:大麦茶解腻护胃
喝大麦茶或绿茶,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油腻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且最好是喝温热的,比冷的更能解腻,又能保护肠胃。此外,酸梅汤也是不错的选择,酸梅汤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其主要原料是乌梅、山楂,均是解腻消积之品。
蔬菜:萝卜洋葱解油腻
动物性食品,也就是肉类食品,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肉类蛋白中的赖氨酸含量很高,补充了植物性蛋白中赖氨酸不足的问题,而且肉类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含量高,是婴幼儿发育所必需的。肉类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E、K等较为丰富,还含有维生素B12、叶酸、泛酸等水溶性维生素,这些都是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肉类中的铁、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吸收和利用率很高。由此说来,肉类食品应当作为婴幼儿食物组成中重要的一味。
但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生理特质顺应植物性食物的需要。肉类作为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过量食用或偏食对中国人种有负面影响,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肥胖儿童中也有发生。所以给婴幼儿添加和制作肉类食品需要科学而合理。
妈妈不必过于小心,只要是经过国家食品安全检查合格的肉制品及鲜活鱼虾,就可以放心地给婴幼儿食用。
什么时候开始
从婴儿5-6个月起,在机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开始添加鱼、虾肉少许。鱼、虾肉的纤维成分较少,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婴幼儿消化道尚不健全的特点。而且鱼虾类脂肪酸中,EPA、DHA含量较高,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怎么样给孩子吃
刚开始时应从单个品种开始,少量添加,给婴儿吃要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鱼虾,剔除鱼刺和虾壳后烹调。烹调方法尽量简单,以清蒸为好,不要添加任何调味品。婴儿的味觉处在早期形成阶段,要让他体验食物的原有风味,不需要增加其他味道,以免掩盖食物的真实滋味。此外,婴儿的肾脏功能尚不健全,过量吃盐不利于婴儿健康。婴儿的.牙齿尚未萌出,要将蒸熟的鱼、虾碾碎,用小勺喂婴儿吃。
一边喂一边观察
观察有无过敏或其他不适。如果婴儿表现正常,可继续添加其他种类。同时注意观察婴儿的表情和反应,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婴儿都喜欢吃鱼虾。家长要注意的是,即使婴儿食欲再好也不要过量喂食,以免消化不良或“伤胃”。观察婴儿的皮肤反应和排便情况,如果一切正常,可逐渐增加摄入量。如果婴儿拒绝食用,不要硬塞,先分析拒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不要勉强宝宝
注意进食量由少到多,不要勉强孩子。如果孩子拒食,一定有理由,年轻妈妈应尽量找出原因。对体质较弱、有挑食习惯“难喂养”的婴儿要有耐心。妈妈不能看到其他婴儿已经能吃很多食物,而且长得壮,就加大饭量,逼迫孩子吃肉,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造成婴儿逆反和抵触情绪。其实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而且婴儿的饮食爱好受父母遗传等影响,具体应用时要掌握个体化原则。
寻找宝宝拒食原因妈妈正确应对
纤维过粗过长
肉类应挑选肉质细嫩的部位,做的时候可以先整块炖烂,然后切碎连肉汤一起拌在主食里喂宝宝。
过于油腻
肉类可以留少许肥腻部分,但是一定不能多,否则孩子容易倒胃口。
口味偏好
给孩子的食品应该淡一些,挑选新鲜肉类,避免腥味,而且要少放调味品。但孩子也有他的口味特点,妈妈不要用自己的喜好代替孩子的口味。广泛收集儿童菜谱,变换花样,调节食欲,吸引孩子就餐。
家庭排斥
妈妈应该避免家庭成员谈论食物的偏好,以免孩子在心理上拒绝某一种肉类。
用餐环境
我们来看看200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这项研究征集了9个年轻健康男性志愿者,每天早上给他们食用当天新鲜烹调的马铃薯。他们每天摄入的马铃薯数量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一部分日子中,他们吃的是热乎乎的(测定其中心温度为84℃)马铃薯,另一部分日子,他们吃到的是彻底凉到室温的(测定其中心温度为26℃)马铃薯。
受试者吃热马铃薯后,餐后血糖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吃凉马铃薯,血糖指数分别是122和78。而餐后血胰岛素的上升幅度差异同样大,餐后胰岛素指数分别是117和82。不过,最令人惊讶的是,受试者餐后的甘油三酯水平上升趋势完全不同,吃热马铃薯后受试者甘油三酯指标显著上升,而吃凉马铃薯不仅未引起甘油三酯上升,反而出现显著的下降!
对于淀粉类食物来说,消化难度不仅与纤维含量有关,还与淀粉的糊化程度及老化程度有关。而淀粉的糊化程度和老化程度,均受到温度的强烈影响。这类食物熟了之后一旦降温,就会向生的方向回归,发生黏度下降、硬度上升等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化回生”,不容易被消化吸收。
从食物脂肪角度来说,牛羊肉的脂肪含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其熔点超过体温。放凉之后其脂肪呈现固态,消化速度也会降低。
可见,对于消化能力太好,身体又肥胖,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高血糖的人,给他们吃一些放凉的食物,增加抗性淀粉摄入量,能延缓餐后血糖和血脂的上升,还能改善肠道菌群,是有益无害的。但是,对于那些消化能力特别差、身体很瘦弱的人来说,摄入不易消化的冰冷食物,就是给消化系统雪上加霜了。
同时,还要想到另一个问题:温热的食物有利于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而温度明显低于体温的食物,特别是冰镇、冷冻的食物,则会暂时性地使胃部血管收缩,抑制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的速度。对于那些身体瘦弱的人来说,本来消化液分泌就少,或者消化酶活性较低,再用冷冻食物来冰镇自己的胃,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可见,如果你的胃肠消化功能强大,则无需过分在意食物是否温热,只要不冰牙即可;对于瘦弱消化不良者,也不建议吃滚烫的食物,热腾腾的饭菜还是要晾一下,等到40℃左右不烫嘴的时候再吃。否则,我们嘴、食道和胃的黏膜,会被烫坏变性,还会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教材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鸡肉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鸡肉和熟的鸡肉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器材:
1.生、熟马铃薯; 2.生的鸡肉;
3.盘子、小刀、铁架抬、石棉网、烧杯、火柴、酒精灯; 4.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福娃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鸡肉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鸡肉来观察。(出示鸡肉,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鸡肉的信封)
师:我们怎么样把这些鸡肉变成熟的呢?(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不触碰发烫的烧杯。
4、仔细观察并记录鸡肉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鸡肉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福娃。)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除了我们今天这节课发现的不同,你还发现了那些呢?(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组的礼物。
课后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似乎很简单,上完此课后,也许会有一种感觉,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观察马铃薯?还是煮玉米、烤玉米呢?静静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如课中有:“关于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主动“卷入”到探究,研讨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又如,想当一回小厨师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把玉米变熟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在探究中积累提高科学素养。板书
1、科学探究:经历观察,记录食物,统计分析、找规律,根据不同标准对食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学习辨证地看问题,意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科学知识:发现一天所吃的食物的问题和规律,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归类。
教学准备:了解我们常吃的食物,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
2、老师: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3、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1、师:那么我们的食物有哪些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学生交流(要把我们吃的食物记录下来,进行研究。)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学生发言:可能说到按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2、提出记录要求:(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
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记录表)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
4、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 等,每餐都吃的是。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小卡片,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各组推荐一个同学用水彩笔写,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
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8、教师引导:植物类的食物和动物类的食物你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三、自由活动:我是美食小导游。
1、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食物,我们就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推荐给大家,看谁是美食小导游。在进行活动之前,看一下我们以什么为评价标准。
2、学生回答评价标准。
3、小组进行美食小导游的活动。
4、全班评选。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生物(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卡片、水稻田里生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讲述: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动画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
师:发生了什么事啊?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哪个成语吗? 2.谈话:在这个例子中,谁被谁吃了呢? 板书:大树 蝉 螳螂 黄雀
3.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大树→蝉→螳螂→黄雀。分析食物链中箭头指向的意义:谁被谁吃的关系及能量流动的方向。4.师:它们一环扣一环,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食物链)
问:它们之间是靠什么联系起来的呀?
ppt出示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探究食物链
1.师: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食物链,学校的花丛中有食物链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花丛中有哪些生物?
出示:蔷薇或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图片 师:花丛中有许多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像刚才学到的关系? 2.游戏: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完成相应的食物链。3.师:你们在这里找到了几条食物链?
(预设:两条,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落叶→蚯蚓→鸟)师:这两条食物链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分析引出生产者、消费者。3.师:你还知道其他食物链吗?
请学生写出1―2条食物链。
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且说出所写食物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出示错误的食物链(虾米→小鱼→大鱼;草←鼠←蛇←鹰),师生共同分析。
(目的:使学生掌握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巩固食物链谁被谁吃的顺序)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真棒,看来同学们真的是认识食物链了,如果金老师给你们几种生物让你写出一条食物链,你行吗?
出示: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图片,请学生试着写出食物链。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
2.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再多一些动物和植物,你还会写吗?
幻灯片出示水稻田里的生物。学生小组完成任务。
汇报交流,小组之间进行补充。3.分析水稻田里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生态平衡教育
1.谈话:食物网中一种动物可以吃好多种食物,一种植物也可以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数量变化了会对其他生物的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2.讲述:科学研究讲求证据充分。我们还是通过真实的例子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
五、总结
1.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2.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打算?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大树→蝉→螳螂→黄雀
食物链 落叶→蚯蚓→鸟
蔷薇或草 —→ 蚜虫 —→ 瓢虫 —→ 小鸟 和 ↓ ↓ ↓ ↓
(1)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2)会用多种方法按确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
(2)通过调查一天的食物,初步掌握调查的方法。
(3)小组合作,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类别的划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调查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2)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所吃的食物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给食物分类。
三、教学难点
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初步调查记录自己一天吃的食物。
2、为每小组准备学生足够用的空白卡片(或提示贴)。
3、教师制作的一天的食物课件。
4、为每小组准备食物卡片若干张。
5、为每小组准备一支彩色笔、一块70*70cmKT板(或光面纸)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分类小游戏
给下列图形分类:3个红色三角形,4个绿色三角形,5个红色的圆,2个绿色的圆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2)
1、课件逐一出示图片(婴儿喂奶、小孩吃食物、青年人吃饭、老年人吃饭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简述:
这些图片都跟吃有关,试问,我们能离得开吃,离得开食物吗?
是呀,食物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等一下我们要分的就是食物。课前已经安排大家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调查,这节课上我们就要对一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板书:一天的食物)现在请大家把记录表拿出来。
(二)记录名称,感受丰富(8)
1、为便于大家交流,分类之前,我们需要将我们吃的食物记录在这种提示贴上。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记录;
(2)推荐一名同学用水彩笔记录;
(3)一张提示贴上记录一种食物;
(4)同一种食物不重复记录;
(5)字写得大一点,工整一点。
(6)听到音乐声后停止记录,面朝黑板坐好。
2、小组开始记录,3分钟后结束。
3、全班交流,要求:每个小组说3种食物名称,前一组汇报后,后面几组的同学尽量不要与前一组重复。
4、每小组汇报后,请组长把写有这三种食物名称的提示贴拿到黑板上来黏贴好。
5、教师简述:黑板上已经出现了30多种不同的食物,这些都是我们一天吃的食物,而且还不是我们吃的全部食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一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6、小结:我们一天吃的食物非常丰富。(板书非常丰富)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
7、提问:那在这么多种食物中,我们一天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什么?
(三)尝试分类,方便研究(20)
1、我们一天除了吃米饭以外,还会吃很多很多的食物,食物的种类繁多,有时候看起来很乱,为方便我们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对食物进行分类。(板书:分类)分类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1)先看看自己组里的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2)再给每一个类别取一个名字,(3)最后将刚才写好食物名称的提示贴,贴到相应的类别旁。
2、教师示范:要求整齐、快速。
3、分组整理并尝试分类,教师巡视指导,记录出现的情况
4、汇报,展板展示。
5、教师追问:这样分类是否可以,为什么?哪里需要改进?还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学生分类情况及时调整)
6、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不管怎么分类,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我们都必须保持分类的依据不变,这个分类的依据,我们把它叫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然后再按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按标准分类)
(四)分类游戏,巩固能力
1、游戏:给食物找位置(8)
每个同学一张食物卡片,想办法帮助卡片上的食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屏幕提示注意点后,分发卡片。事先在墙上贴上类别名称,用窗帘遮着。
2、教师发出口令,请同学帮助找位置。
(1)根据生活习惯分类游戏:蔬菜蔬菜在哪里,快到这里来排队。水果……,粮食……,饮料……,肉类……,蛋类……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2)
今天我们通过调查、分类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板书:方法)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一些有关食物的话题,其实关于食物的话题还有很多。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比如:
1、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的食物呢?
2、怎样吃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3、观察自己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最少?
这些都是和食物有关的话题。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大家可以先通过看书、查资料等方法,在课外去研究。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2、科学知识: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教师—— 分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老师手上拿了包什么?(薯片)喜欢吃吗?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展示课件各种食物的照片)
二、自主学习
1、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
(1)提问:对了,老师刚才在放图片时你们为什么发出惊叹声?从哪知道好吃?
(2)谈话:很多食物因为有诱人的色彩而吸引我们,你知道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
(6)讲述:制备或烹调食物时所添加的对健康无害的色素,主要是用来增加食物的美观,促进食欲。
2、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
(1)谈话:在我们吃的食品中除了添加色素外,你知道还添加了什么吗?
(5)提问:通过调查食品配料,你们有什么发现?
3、讨论新鲜食品安全吗
(2)学生讨论
(3)谈新闻:有毒的金华火腿;加雕白粉的粉条等
4、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讨论:应该怎样吃才安全?(3)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色素
食用色素
人造色素(少吃)
注意安全饮食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 1.
篇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林霞
课题: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48----5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学生:1调查集食品中的添加剂种类。
教师:1.收集各类食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上课前,老师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早饭吃的什么?(生自由谈)
师:很好。民以食为天吗,食物能够保障我们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师:关于食物,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分类方法,按营养成分分:淀粉类物质、蛋白质类物质---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按食物 的生产方式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师: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一)认识食物中的添加剂
师:(出示橙色饮料)你知道这瓶饮料中的漂亮颜色是什么?(生回答:色素)
2.生汇报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可能有)
(2).天然色素的特点:大都来自水果、蔬菜和动植物,因而对人
体的安全性比较高,能够更好的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但是成本较高,保质期短。(3).色素的危害:人造色素多数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它们不但
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
(4)区分天然色素和人造色素的方法:(1)天然色素是由瓜果、蔬菜等酿制而成,应该具备一些比较天然的颜色和香味;人工色素,颜色一般会比较鲜艳,味道比较重。
生汇报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可能有)
我收集到的食品添加剂有:(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
(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
食品中的其他添加剂
4.师课件展示: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请看大屏幕:
(二)调查食品中的添加剂
3.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质疑:1.长期过量吃加工食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学习了食品添加剂的知识,能否评价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合理?
(三)认识天然食品也不一定安全
(四)学习食品安全常识
三、谈收获
四、教学拓展
科学购物献计献策
妈妈要带小明去东方文化园玩1天,小明喜欢喝牛奶,决定带上一些,于是到超市,发现有两种自己喜欢喝的牛奶:
a光明酸牛奶:生产日期:20111102 保质期:常温下3个月
五、限时作业
篇三:我们的食物安全吗王莉莉教案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案 2015.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四节
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第4课《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本单元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分析自己生活中食物的食用、搭配、在人体内的消化及食用安全,了解到身体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而第4课《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学生对本单元的总结延伸。在单元主要概念结构中从属于合理营养里面的饮食安全。针对自己的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从而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乏了解.因此在本课中,要通过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造成加工食品不安全的因素,认识社会食品问题。通过讨论天然食品是否安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及其他操作污染的存在状况和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食品中的人造食用色素。
3、能够识别加工食品包装袋上添加剂的安全范围标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配料表了解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区别;通过对常见食物的分类巩固认识
2、通过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3、结合环境污染和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现象指导学生认识天然食品是否安全
4、学习食品安全常识,指导学生健康饮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
2.了解食品包装袋 3.预习
教师:1.鲜橙汁 芬达 色素 甜蜜素 柠檬酸 香精芬达饮料 橙子 2.食品包装袋打印板书 记号笔 便签纸 食物分类名称磁铁 3.榨汁机 放大镜 空水瓶 2个小水杯8个 水垃圾桶 4.多媒体课件制作翻页笔带灯放大镜 投影仪 粉笔
5、记录单(奖品)落实分组及鼓励方式 布置预习熟悉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每天都需要食用丰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营养。2)然而,我们的饮食危机四伏。
二、了解食品分类
鲜橙汁:鲜橙水
芬 达: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 柠檬酸 香料苯甲酸钠 日落黄
师:请观察一下,二者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3.小结:我们发现鲜橙汁的原料只有鲜橙和水,没有添加其他的东西;像鲜橙汁这样的食品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叫天然食品。而芬达里面加了很多与鲜橙和水无关的东西。我们看,只有白砂糖我们熟悉。其余都是化学物质。像芬达这样由工厂制造生产,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叫加工食品。
4.活动:四人小组讨论,选出你们平常最爱吃的两种食物名称,用记号笔写在便签贴上,每张纸只写一种食物的名称,写大顶满,例如——再把它们帖在黑板上食品分类的位置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看那一组同学是火眼金睛,完成的又快又好。
三、认识食品添加剂
1.刚才我们看芬达配料表的时候,发现里面加入了除白砂糖和水这些常吃食物之外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食品添加剂。
2.实验: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糕点屋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这里有瓶水,这瓶水是安全的!加入日落黄(色素)看 怎么样了?色素能使食物?? 加入香精(香精)闻到了什么?香精能使食物??
请一位同学含住不喝添加剂制成的饮料,另一位同学含住橙汁,同
色素只是加工食品中的一种添加剂,你还知道哪些食品添加剂?它们有什么作用?(除了色素香精甜蜜素这些添加剂,还有将近23类2000多种添加剂。(幻灯片6)常用的有这几类:生读例如:防腐剂 膨松剂等。)可以使食品??我们熟悉的是:花椒、八角。它们是天然香料。
四、探究食物的安全性
1、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是比较安全的?食品安全信息都在食品包装袋上。包括一些食品标志(幻灯片7)。让我们调查常吃食品的包装袋,并将调查结果写在单记录上。记录单可以这样填。比如:(幻灯片8)要求合作完成,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每人调查一个食品袋。现在开始,时间5分钟。
2、响铃。
3、零食里有添加剂,最常用的调味品中是否也有添加剂呢?我们一
起调查,有。据调查表明:现代食物中有97%都含有添加剂。
4、老师也做了调查:自然天面制品没有生产日期。没有食品安全标志。它安全吗?相机插入“三无”产品。
5、(幻灯片7),了解食品安全标志相机插入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食品添加剂经强制检验合格用量符合标准,这样的食品还是安全的。(幻灯片9)读:??你还能找到那些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
6、既然检验合格的加工食品是安全的,刚上课时老师播放的视频里,含吊白块的粉丝,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等等那些食品安全事故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如:(幻灯片10)那些食品安全事故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应当怎样对待食品添加剂?请看视频里的专家意见。
【食物的消化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03-25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02-15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04-08
课文《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11-22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设计04-10
食物链和食物网伏教学设计11-21
消化道异物的处理02-03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11-30
关于消化呆滞物料的实施方案01-19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评课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