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精选8篇)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1

一、内控建设的四大前提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具有四大前提:

1.统一思想,聚焦共识

统一思想、聚焦共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高度上形成一致。如果企业在制度化管理的思想上达不到统一,推行制度化建设将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推行控制体系建设前,要将员工的思想意识统一到同一平台,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2.找准切入点

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定要找到一个好导入、见效快的突破口,可以将体系制度流程导入快速见效的项目(包括企业的成本费用管控、应收账款、库存商品等),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这样可以树立制度流程的信心。

随着管控制度的应用,企业的呆滞库存迅速下降,需要增强企业控制体系建设的信心。一旦企业的制度流程产生效果,首先会获得管理当局最高层的支持。

【案例】

企业中呆滞品管控流程

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贸企业,在存货中容易产生呆滞品,减少企业中的呆滞品会使资金流量增加。所以,企业要对呆滞品进行事前控制,加强呆滞品预警管控。

首先,建立呆滞品管理制度,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畅销品、自销品和呆滞品,要求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和仓库人员依据这个制度分析企业中的各类产品。

其次,分析呆滞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如果经过全体员工一段时间的努力,企业中的呆滞品由原来的几百万元压缩到二三十万元,企业老板会看到管控的效果和好处。

除了呆滞品问题,企业还可以管控应收账款中的逾期账款。企业首先对账款进行区分,划分为账期内账款、逾期账款、呆账和坏账四个级别。通过控制后,如果企业的坏账和呆账比重迅速降低,企业老板又看到了管控的好处,从而增强管控的信心。

由此可见,企业管控需要从小处开始,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增强管控建设的信心。

3.控制组织体系建设 控制组织体系建设,也就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有一个核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一般来说,很多企业都是成立内控委员会或者制度体系委员会,所有制度流程都由委员会起草。

建立制度委员会并不一定包含所有的部门专家,但核心的关键部门,比如财务部,一定要成为制度委员会成员之一,而且必须是核心骨干。因为企业中的所有流程都要植入控制点,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控制部门,与企业的任何部门都要打交道,所以对于财务部门来讲,它是关联部门最多的。另外,不能使每个部门都具有建章立制的权利,否则无法站在公司的层面掌控全局,所以说制度越多,企业不是越健康,反而会越来越糟糕。

4.培养制度管控的文化

制度管控的文化,也被称为制度管理的文化。企业需要加强内控建设团队与文化的培养,让所有团队成员都知道内控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让所有成员都懂得按制度流程办事的长远性。

二、内控设计的五项原则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五项原则:

1.相互牵制

牵制就是权利制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记录、执行、保管、批准等权限要分离,不能使员工既是执行者,又是申请者,又是批准者或监督者,这样会存在舞弊行为。

2.协调配合

协调配合原则,即流程与流程、部门与部门都需要协调配合。通常来说,对于跨部门的流程,员工会感到头疼,因为每个部门领导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这对企业领导层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3.岗位匹配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对任职者的素质有各方面的要求。只有当任职者具备这些要求的素质并达到规定的水平,才能最好地胜任这项工作,获得最大绩效。

4.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从事某项活动。

5.整体结构

企业进行内控设计时,需要遵循整体结构的原则。

三、内控建设的三个问题

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控制 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明白所设计的制度流程的目的,不要为了控制而控制,否则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控制逾期账款的目的是减少坏账发生率,提高账款的周转率等,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更好地达到目标。

2.控制什么

制度流程控制的对象是人、物、资金和信息。

3.谁控制

管理层对于制度流程究竟是由总裁、董事会,还是经理层或者员工层控制,一定要精确到岗位和人。目前,企业中的很多制度流程非常空泛,无法量化到岗位和人,往往会使控制失效。如果一个责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负责,那么当问题产生时,相互间就会推卸责任,起不到监控效果,所以对于一件事情一定要量化到人。

四、内控设计的基本流程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

1.设计控制目标

管理层需要明确制定的制度流程、所控制的目标。例如,对于呆滞品,是要降低呆滞品还是降低不良损失等,需要明确目标。

2.整合控制流程

确定好目标之后,企业需要整合控制流程。

【案例】

企业如何降低呆滞品

对于如何降低呆滞品,企业需要设计一个管控流程,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着手,贯穿起来。

事前对呆滞品进行划分,建立呆滞品预警系统。企业规定,在仓库存放30天以下的产品可以理解,存放30~60天的产品称为滞销品,存放60天以上的产品称为呆滞品。这样按照库龄不同对产品进行了划分。

事中进行呆滞品分析,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软件工具,那么呆滞品分析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分析已经库存了30天或者60天的产品。同时需要分析呆滞品的比重和金额。

事后对呆滞品进行管控,分析为何产生了呆滞品,并采取补救措施。产生呆滞品,有可能是过量生产,因为订单要求100件,但是生产了101件,有1件过量产品;也有可能是提前采购,在客户下订单之前就将产品采购回来进行库存;还有可能是企业的产品报目表不准确等原因。对于事后而言,呆滞品由谁产生已不太重要,关键是如何把呆滞品消灭掉,所以事后要明确责任,规定如果原材料出现呆滞,则由采购部门负责解决;而后如果还是出现呆滞品,那么要求生产部与销售部携手解决;如果库存商品出现呆滞,那么由销售部门负责解决。

在企业中,应该先解决呆滞品再追究责任,另外呆滞品的预防也非常重要,需要整合、做好控制流程。

3.鉴别控制环节

在鉴别控制环节,需要区分整个流程的每个步骤,确定关键和重要环节、核心环节,把握关键的控制点。

4.确定控制措施

在确定控制措施流程中,需要确定并落实关键点的控制措施,例如对于财产控制活动中的控制措施,是采取限制接近方法还是定期盘点方法等,需要设计确认。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表现形式

内部控制制度的表现形式具有三个要素,其中第一个要素叫做制度。

所谓制度可以理解为文字、流程和表格,企业所制定的各项制度一般是这三种形式的组合。

1.文字

文字是对流程的修饰说明,能够使流程更加清楚地表现出来。

2.流程

流程表示业务流程怎样流向,流程的执行需要通过表格来流转。

3.表格

表格是指执行过程中用到的表格,是流程的执行文件。

总之,在制度流程制定过程中,要懂得文字、流程和表格之间的配合关系。

【案例】

差旅费制定流程

在企业中,出差流程的第一步需要提出出差申请,由出差人员填写申请表;第二步需要由部门主管进行审核;第三步审核过后需要由总经理进行审批核准。所以,出差前的动作包括申请、审核和核准。

对于出差的事前管理,企业需要编写流程,如果采用文字说明方式,可以写成:“出差人员在出差前,需要填写出差申请表”或者规定“出差人员在出差前6天需要填写出差申请表”,这样可以告诉出差人员将出差过程规划好、计算好,不要经常出现突击出差,这样往往主管不能及时审核或者总经理不能及时核准,只能事后补签。如果企业中经常出现例外管理,而不是常规管理,并且还得到了总经理的支持,那么很多时候不该出差的行程也都会出差,大大增加成本,所以要给出填写出差申请表的提前期。出差人员要对出差申请表中相关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也就是告诉出差人员要谨慎填写出差申请,否则会受到处罚。

企业在制定制度流程时,对于出差流程需要在旁边附加文字性质的流程说明和出差申请表格,并说明出差申请表填好后交由部门主管审核,部门主管在收到部门员工提交的出差申请表后需要在一个工作日或者4~6个小时内酌情批复,这对部门主管做出了时间限制规定。例如,可以规定:“部门主管审批申请的主要事项包括出差的必要性、出差行程的合理性和出差费用预算的科学性。”在制度流程设计中,文字说明将每个员工的责任清晰地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验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解和对管理控制目标的掌握程度。如果出差申请表经过部门主管审核后未通过,需要重新填写申请表;如果部门主管审核通过,那么交由总经理核准。需要在制动流程中规定总经理审核的时限和要点,要求总经理在签字的时候,不能只签名字,必须给出明确的意见,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总经理依据相关部门的审核意见,对是否出差做出最终裁决。在裁决时,必须明确同意字样或者不同意字样。

接下来出差人员依据有效的出差申请单,办理差旅费借支,借支过后开始出差。出差流程的第四步是出差的执行。同样需要用文字说明出差的执行过程:“出差人员在出差期间严格遵循必须必要节约的原则,控制差旅费发生,差旅费严格按照公司约定的标准执行。”然后在文字中说明公司差旅费、住宿和餐费补贴的标准等,并按照总经理级、主管级和职员级的各种标准以附件的形式列出。

出差人员出差回来后需要完成出差报告。通常来说,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不喜欢写报告,所以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出差。出差报告需要报部门主管审批,审批过后,需要填写差旅费报销单,这时也需要制定规定:“所有的费用报销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记载的事项要与费用事项一致”,同时在规定中用文字明确报销单如何填写、报销单和原始凭证如何粘贴等事项。

报销单填好之后,需要交由主管审核,称为事后控制。需要用文字规定主管的审核要点:“对出差报销费用的合理性要承担审核的责任”,因为财务部门只会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实施报销,但是主管对于出差业务事项更加熟悉,主管的签字代表一种责任。

主管审核过后,将报销单拿到财务部门审核,之后由总经理核准,核准过后由出纳开始报销。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差旅费的报销制度流程需要明确到岗位,并在流程旁边加入文字性说明,这个制度中需要使用的表格包括出差申请表、差旅费报告单、差旅费报销单,差旅费报销制度流程依托这三张表格。可见,在一个完整的制度中,既需要流程,又需要表格和文字,这是制度设计的三要素。

六、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

营销控制实务

在建立营销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明确营销控制体系的目的

明确营销控制体系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销售业绩的实现; 第二,保证账款的安全; 第三,降低销售成本。2.明确业务内部的职责分工

在明确目标之后,进入销售控制实务,进行职责分工,主要是明确业务内部的职责分工,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营销内部的职责分工; 第二,外部的职责分工。

一个完整的销售流程不能仅依靠销售部,对于新产品是否具备研发能力会涉及到研发部门,对于客户是采用现销还是赊销会涉及信用管理部门,对于订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会涉及到法务部门,同时销售订单也会和计划部、生产部产生关联,财务部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对账并管控好出货流程,所以在各个流程中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对于每项职责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明确说明。

3.做好销售的价格控制

做好销售的价格控制,包括明确产品的定价策略、产品的定价方法、产品定价的依据和产品调价的流程,这些都属于价格控制,同时还要定期做价格管控分析。

对于企业中的价格管理规定或者销售价格管理规定需要罗列出控制点,并制定制度流程,采用文字、流程和表格的形式。

4.信用管理的控制

如果企业的信用管理控制不当,则极易发生坏账风险。这里的控制点主要包括客户档案资源管理,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客户档案资源管理,需要建立起这样的资源。对于首次成交的客户,一定要建立客户资源档案,客户资源档案需要经过相关人员的核准,之后才能进行业务往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内外勾结。

5.对销售合同进行管控 有了流程后,需要对信用额度的执行进行管控,即对销售合同进行管控。销售合同中有很多条款,其中包括价格、结算方式、法律条件和法律标准等,这些都会在合同中进行约定,需要提高警惕。

6.客户开发、订单、出货流程

签订合同之后,接下来是客户开发流程、客户订单流程、客户出货流程等,都需要规范下来。有的企业这样安排出货流程:首先制订出货计划,然后仓库根据出货计划装运货物,接着开出销售出货单,并经商务部和财务部签字后生效,通过三次签字,门卫根据有效出库单放行货物。这样的流程比较详细周全,不容易产生差错。

7.退货流程

企业的退货流程,包括企业的退货条件必须明确,不能想当然地为客户办理退货业务。在企业产品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可以办理退货,首先客户提请退货,列出退货的商品和数量,例如在企业中由商务部负责退货业务,经过商务部审核后,通知客户开始退货,这时就需要制定退货流程。

8.收款

在销售业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收款环节,收款的流程包括谁来收款、谁来跟踪和谁来分析等。收款流程需要制定到位,例如收款分为两种情况,小金额收款和大金额收款,两者的概念不同,可以根据企业销售规模的大小进行划分。通常大额款项需要业务代表和财务人员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收款,防止出现挪用货款现象。

上述案例中,从第一个步骤到第八个步骤是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每个控制点会形成一个控制流程,随着这些制度流程的实施,营销体系的健康程度会得到显著改善。所以,每个企业的业务形态各不相同,控制的繁杂程度也不相同,需要企业进行创新。

【案例】

采购控制流程

如果站在客户供应商的立场上,采购控制流程与销售控制流程是相同的。具体来说,采购控制流程主要包括:

第一步,本企业明确采购控制的目标,假设为“选择合格的供应商降低材料的供应成本并且提升材料的品质”,接着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包括采购部、工程部、仓储部和财务部等的职责。

第二步,进行采购报价的控制,包括限制供应商报价的审核人和核准人,可能是采购经理或者采购总监进行审核,总经理进行核准。第三步,从供应商处争取更多的信用额度和信用账期,从而形成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形势。

第四步,采购环节,包括提出采购计划和如何签订采购合同、下发采购订单、原材料入库等,需要明确其中的各个控制点。

第五步,材料退货流程。

第六步,采购付款流程,包括采购付款的依据等环节。

在企业整体的业务链中,需要提炼出关键控制点,并制定有效的流程制度,规范固定下来,经过3~5年的努力后,会形成完善的制度流程体系,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最终有效表现形式。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2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济组织,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成效。由此, 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一)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控制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 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企业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建立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实现既定目标, 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重大风险和问题, 以采取迅速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从而避免损失,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防止经济犯罪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及管理科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一套科学、健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这显然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分不开;另外, 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之中,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活动存在漏洞, 这样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从而滋生各种经济犯罪, 给社会经济及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

(三)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优化员工行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企业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专业胜任能力, 这为员工行为的规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是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软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企业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这从根本上有利于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因此,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从制度设计及企业营运方面形成的必要的“硬件”和“硬环境”, 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要手段。

(四)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国内企业欲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就必须具备与国际竞争企业类似的内部控制环境。2002年美国SOX法案已对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提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均拥有了相对完善和优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国内企业要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 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务探析

企业的内控措施千差万别, 但有着众多共同点。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 武汉建工集团一直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 武汉建工集团严格按照《武汉市国资委关于推进市出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 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 从改善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评价实际工作入手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 准确理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涵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 是使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准确理解其内涵。明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和管理目标, 是企业全员、全系统的管理体系建设, 而非单一部门、某一局部的职责;它是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组成的;它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涉及企业所有部门, 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 而不是结果本身;内部控制体系是实践总结的创新, 其结果又推动实践, 不能只制定出一本管理规章制度就算完成。对管理层而言, 内部控制提供的是目标完成的合理保障而非绝对保证。

(二)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措施

(1) 加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培训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在加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首先务必重视国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次要及时通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及实施情况。企业领导也要带头宣传和强调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武汉建工集团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培训宣传工作, 坚持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导, 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状况进行动态梳理和完善, 并且以部门/二级公司为单位, 进行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讲解, 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组织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队伍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基础, 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各级内控机构, 落实内控职责。武汉建工集团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审计委员会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配备必需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人员, 并明确职责, 促进了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 企业面临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武汉建工集团通过收集众多内外部相关信息, 采用多种科学有效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排序, 基本建立了集团总体层面的重大风险数据库, 绘制出集团总体层面重大风险分布图, 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大大降低了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

(4) 建立优良的信息沟通平台。内部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主要是信息交换及沟通, 而大数据信息时代下, 企业拥有一套优良的信息化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得到及时有效沟通的根本保证。通过多年的投资建设, 武汉建工集团形成了一套优良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 保证了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收集、归纳、分析和审核指令的发出。

(5) 建立风险预警机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 企业对经济活动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经济活动的风险点, 控制经济活动的规范运行, 做到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总结。

(6) 定期检查监督和评价总结。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工作, 企业能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并且及时督促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 使得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得以修正、健全及优化, 保障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相关规章制度, 对在评价过程中所发现的所有问题做详细记录, 形成《内部控制评价底稿及汇总表》。在评价工作结束后, 及时准确地汇总内控评价结果, 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三、新时期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第一,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按十八大精神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八项规定、反四风、三严三实等政治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随着这些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 以及时有效地达到企业管理目标。

第二,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经济上的新常态要求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新常态带来了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大的经济环境, 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常态, 保持企业健康高效运行。

第三,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与管理会计有效结合。首先两者均与财务会计联系密切。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为管理会计发挥预测、决策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撑。其次, 两者均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控制和监测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而为管理会计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而管理会计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 助力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再者, 两者具有一致的目标追求,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

四、实践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工作, 从初始建设, 形成系统, 到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 一方面应努力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果, 一方面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建设适合本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动态完善和优化。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体系是不可复制的, 但是,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法是可复制的。

摘要:如今, 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 经济结构在逐步调整, 发展方式在不断转变, 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企业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企业加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务做了一些探究和分析, 然后简要介绍了新时期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些新要求。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务

参考文献

[1]杜劲东.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措施[J].管理观察, 2014, (15) :108-109.

[2]王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14, (6) :146.

[3]陆颖.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商, 2013, (22) :52.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设计 篇3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即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缺乏针对性,导致企业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体系应有的功能;其次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缺乏科学性,该体系中部分知识严重脱离了科学性,不利于更为高效的实施、应用;最后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往往使得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只是成为了一件企业“装饰品”。

2.企业现金收支业务管理的纰漏较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是撕毁票据、盗用凭证;二是私自更改凭证金额以及内容,导致凭证丧失真实性与准确性;三是无证无账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怨账、赖账日益增加;四是由于出纳人员私自提现,造成账单金额与票据金额不一致。

3.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货币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货币资金内部管理专业知识薄弱,使其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能够满足现行企业资金管理的需求;其次是货币资金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其大多数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人员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最后是企业货币资金部门缺乏完善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导致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对策

健全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现阶段,基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经验,按照我国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发展特点与需求,通过实现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对策,即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设计、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设计、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设计以及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设计。

1.建立健全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建立健全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是立足于传统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之上,不断借鉴、分析以及总结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与知识,围绕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创新与完善;其次是全面掌握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以风险为切入点和核心,建立起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制度,切实保障做好现行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再次是明确不同的岗位职责以及职责范围,各为其政,各施其职,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建立反馈系统,定期的向货币资金管理部门反馈信息,力求实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透明度、公平性以及合理性;最后是不断加大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其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不断完善印章和票据管理。企业货币资金印章和有关票据是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基于近几年来企业违法犯纪行为日益突出,因此,财务专用章交予会计人员专人保管,空白支票和印章不得由一人保管,赋予其职责,若出现问题直接追究保管人的责任。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力求从根本上遏制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3.加强企业内部的货币资金审计工作。有效地审计工作有利于保障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完整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有效的审计工作,因此,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工作的独立性,切实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育。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性。因此,首先,应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人员的企业文化熏陶,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帮助货币资金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与诚信、绩效和企业的品牌相挂钩;其次,加强对企业货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确保其能够剔除传统的糟粕知识,以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接受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最后是制定责权利与奖罚制相结合的制度,按照货币资金的业绩给予相应的薪酬以及精神鼓励,力求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5.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设计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是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企业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在合理预测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一些推迟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回笼的销售政策,还可以通过收回投资等方法,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但同时应权衡采取以上措施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或机会成本,选择一项最优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从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上来加以控制,就能有效地使企业的货币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三、小结

综合以上可知,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于现行企业货币资金控制体系做出了仔细的思考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现行企业货币资金控制体系中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即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现金收支业务管理的纰漏较大以及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等,给企业的前进道路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此,针对于以上种种问题,本文给予了一些相关性的建议,即建立健全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印章和票据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货币资金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安国栋. 浅析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 (08)

[2] 杜春雨. 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8, (11)

[3] 张煊. 浅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J]. 大众标准化, 2007,(S1)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4

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扩大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核心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都着重于公共资金的节约,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有双重性:一方面向立法机构提供政府部门绩效保证,另一方面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优化管理。目前,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较多的部门项目方面,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山东省审计厅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提高绩效审计在审计项目中所占比重,到2012年所有适合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且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社保、科技、教育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专项资金是财政预算专门安排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其资金使用如何,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因此,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来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主要是落实经济决策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应围绕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进行审计。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分配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安排的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如2008年审计署开展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查处了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的问题。

一、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绩效审计来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绩效审计在国外政府审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制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有所区别。

(一)西方发达国家评价标准体系

1、美国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率先开展了大范围的绩效审计,检查政府的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关注政府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到2005年,美国审计总署90%以上的审计项目都是绩效审计,其审计范围涵盖一切公共资金使用领域。美国绩效审计取得的显著成绩,所指定的规范和准则,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有责任采用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与绩效审计目标相关的标准。评价标准的来源包括:法律、规章规定或被审计单位确立的目标;被审计单位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技术标准;专家意见;以前的绩效;同行业的绩效(多是同行业的平均指标);私营部门的绩效;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等。美国政府审计标准对政府部门的效率作了一个归纳,认为政府部门的效率包括:在采购方面要有健全的程序;对设备和机器进行正当的使用和维护;避免重复工作;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人员过多;使用适当的经营程序等。

针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美国审计总署还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提出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绩效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以下七个方面基础上的宏观和微观标准的统一法规标准、行业比较标准、政府审计标准、州政府标准、效果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和可接受的管理条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各个项目时其标准均是以上述七项为基础。

2、加拿大

加拿大采取的“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与美国“3E”审计内容相仿。1978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发表说,绩效审计适用于各级政府,从此绩效审计全面开展。后来在“3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审计和公平审计,把“3E” 拓展到了“5E”。加拿大审计署要求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效益审计指南》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审计标准的来源可以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认可的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如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制定的标准;被审

计单位制定的标准;公认的好的实践标准;其他组织实施类似的审计标准;审计署以前的工作经验等。其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制定的或者议会硬性规定的效益考核衡量指标、经营目标及经营责任是绩效审计所参照的主要审计标准。

在具体的绩效审计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和分别确定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审计机关首先认定被审计单位已采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如果认为其具备合理性和完整性,直接将其作为审计标准;如果与审计目标不一致,则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专业机构的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后直接制定审计标准。

(二)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相关法律政策。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和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都以审计准则或指南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指出,绩效审计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公共机构是否在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判断是否正确的依据就是执行政府决策,达到政策目标。因此,他们在选择评价准时,都将一会的决定和意图、相关的法律、政策放在首位。

2、充分借鉴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绩效评价标准。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沟通讨论显得尤为重要。而被审计单位衡量自身工作成果的标准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来源。

3、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国外绩效审计注重评价平准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的一致性,忌讳生搬硬套。比如美国在绩效审计中遇到难以量化的标准时,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

二、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而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

及面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已进行的绩效审计案例有限,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就目前现状来看,其审计评价标准制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在《宪法》和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绩效审计有所涉及,但没有出台专门的全国统一的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导致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二)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停留在合法性和合规性阶段,目前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财务指标多、非财务指标少,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原则性指标多、量化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等。绩效审计标准对“经济性”和“效率性”运用得比较多,而对“效果性”应用却相当少,对于专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公共参与社会影响等公共服务概念几乎没有涉及。

(三)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领域的不同,决定了每个绩效审计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目的,难以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导标准,降低了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部门未出台权威的可供参考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各地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一般自行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因此评价标准缺乏横向可比性。

三、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议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基本限定和要求,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绩效审计作出评价的标准,是提出审计建议、得出审计结论的依据。评价标准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成败。

(一)设计评价标准的原则

评价标准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应受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影响,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符合每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超前也不落后,易于操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标准,得出客观、合理、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审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3、可获得性。评价标准必须易于获得,使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相关性。评价标准应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评价结论应与专项资金审计目标、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或被审计项目需求相关。在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和审计评价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二)设计评价标准的要求

一是在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二是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相结合。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GDP 增长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结合。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政府预算、计划的具体指标,业务规范、经济技术指标,以及效率和效果的有关相对量指标相结合。四是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结合。通用标准是不同行业、不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专用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

(三)评价标准的具体制定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必须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特点选取适当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绩效审计。在此基础上,按项目所属行业和财政资金的专门用途,以相似性进行归类的办法积累评价标准,逐步探索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包括:评价资源占用的标准;评价管理活动的标准;评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标准;衡量专项资金使用部门的绩效,服务工作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还要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不同方面。常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家、省市关于本行业的政策规定;经批准的专项资金预算;公认的或合理的实务标准;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益相关方的标准;预算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合同等。

对财政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可将财政支出导致的直接后果与政府确定的最终目标对应起来,以宏观效益评价标准为主。如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不仅要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农项目建设的质量,还要评价项目建成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民的满意度。无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评价标准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判断等形式来实现。对于难以量化的又有重大影响的标准,可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估量赋值。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5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内部资料

第一部分 知识点总结及回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知识体系图

社工通用过程解析

帮助服务过程中按步骤和计划服务,保证专业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通用模式的理论依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微中宏)(重点)、系统理论、生态系统(资源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无力感的产生和增权层面)(重点)

2.实务通用过程的基本要素:非正式资源(亲情/感情维系);正式资源(政府、社会组织、专技)(重点)

3.助人过程是一个结构化的实务过程:关系建立、改变都是过程,过程是主动和自发的。

4.实务通用过程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工作者/组建团队)、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等)、目标系统(服务对象,有时效性)、行动系统(合作者/资源/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重点)

1.接案阶段: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会谈任务(2011);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2009);面谈的问题和挑战(重点)(服务对象对接受协助的看法、服务对象会表示怀疑或挑剔、保持敏感性、避免权威地位);建立专业关系的要素(沟通想法感受、沟通资料、沟通充满亲切感和关怀、角色互补、建立信任);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机构或社工、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影响接案的主要因素(期望不一致、能力不足、临时事件或外部障碍、不愿意接受服务、社会文化因素、不同专业间的配合问题);避免过早终止关系的策略(重点)(增进彼此关系、订立明确的接案工作指引、订立初步协议、回应服务对象的迫切需要、运用网络资源、不断给予鼓励)

2.预估阶段:任务(了解存在问题、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与环境互动状况、所处环境系统状况);原则(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弱点和长处、不断循环往复);收集资料(个人(重点)、环境、交互作用)(2013);方法(重点)(五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重点)<正式、非正式资源>、社会网络格、社会网络图)

3.计划阶段(年年考):制定目标的要求;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签订服务协议)

4.介入阶段:介入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干预是核心、物质精神并重、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直接介入(重点)(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危机介入、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调节行动、运用影响力);间接介入(重点)(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协调和联络各种服务资源和系统、制定计划创新资源、改变环境、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5.评估阶段:评估的类型(过程、结果评估);评估方法和技巧(基线测量)(2008)

6.结案阶段:结案类型(目标实现、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身份发生变化时);主要任务(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跟踪服务(重点)< 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七种负面的情绪反应(重点);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2013)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的需要(重点):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受保护需要(儿童虐待、儿童忽视、儿童剥削、社会化需要);类型(支持性、补偿性、替代性、儿童保护)

2.主要内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传播理念和知识、提供家庭支持服务(重点)<亲职辅导、婚姻辅导、家庭辅导、亲子关系>、开展儿童支持服务);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监护状况);救助和保护儿童(收养、寄养、养育)

3.方法:评估(家庭走访、实地观察、会谈、查阅文档);游戏辅导(无导向、导向型);游戏原则(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纳、反馈、儿童中心、循序渐进);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优势(重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重点)(完善社区基本建设、建设安全益智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1.文化角度(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政治偏激青年);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2008);偏差理论(社会联结理论<依附感、承担感、参与感、信念 >)

2.主要内容: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重点)(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职业指导、婚恋服务、社交指导);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困难帮扶、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心理疏导);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重点)(正面联系、临界预防、行为矫治、社会观护)

3.方法:服务项目成效评估(资源投入、活动/服务、活动成效、处境分析、假设/理论基础、外在环境因素、逻辑联系);自我探索服务(辨识认定论、自我探索历程);就业服务(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历奇辅导(历奇波浪、野外挑战、情感反思、多元创意);青少年空间(社会参与、增能理论)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需求(重点):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世安排、一条龙服务;

2.主要问题:疾病与医疗、家庭照顾、宜居环境、代际隔阂、社会隔离

3.工作重点: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建立并更好地运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使老年人积极与社会保持接触,发挥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功能。

4.主要内容:身体健康方面(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精神问题的解决(重点)(珍惜生活、找到往事意义、直面局限、接受好与坏、拓展圈子);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重点)(老年伴侣体系、家庭体系、照顾人支持体系、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

5.特殊问题: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2014)、临终关怀(重点)、丧亲辅导、自杀问题(重点)(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自杀干预)

6.老年人评估:类型(重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个案管理评估);评估工具(重点)(身体健康、心理和情绪、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经济状况、环境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平衡好老人自立与依赖他人的需要、关注最初提议做评估的人、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

7.老年人小组(现实辨识小组、动机激发小组)

8.社区照顾(参照社区工作);机构照顾(角色和工作)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重点)

1.需要(重点):生存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和发展保障、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问题:婚姻与家庭、妇女暴力、生殖健康、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就业、贫困、参政问题、失独家庭问题

2.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单亲母亲家庭(支持小组、社会福利保障环境);失独家庭的服务(重点)(社会政策完善、社区层面、家庭层面);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

3.干预针对妇女的暴力(重点):(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建立受暴妇女的支持小组、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综合干预行动);流动妇女(重点)(国家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留守妇女(农业女性化、技术培训、精神慰藉、安全生活环境、减轻生活压力、建立互助小组)(2015)

4.推动妇女参政(结合妇女增权)(重点);维护妇女权益(宣传、健全和落实权益保障立法提供事实依据、监督妇女权益的落实状况、妇女权益的机制);

5.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重点):(建立关系;协助妇女重新界定为题,提升意识;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社区层面服务;资源联结)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1.基本需求(重点):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环境友好权

2.教育康复(残疾人群体、对残疾人父母、监护人或亲属等、对社会组织、残疾人组织和爱心人士);职业康复(重点)(职业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 社区康复(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三级预防机制>(重点)、康复的评定和建档工作、具体的康复服务)(2011年)

3.主要方法:社区康复(开展残疾的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面康复服务),六大原则(重点)

3.主要方法:社会康复(协助政策法规、保障生存权利、接受教育和培训、消除物理性障碍、消除社会歧视、组织残疾人和健全人参加活动、帮助经济自立、鼓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职业康复(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教育康复(特殊教育、配合特殊教育评估)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需求(重点):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再社会化的服务

2.主要问题(重点):较难获得社会民众的同情、社会功能缺失、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3.主要内容:司法判决前(针对犯罪嫌疑人做调查报告、针对犯罪嫌疑人家属);监禁场所(适应监禁场所生活;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主要内容:社区矫正(重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为矫正人员提供社会服务);刑满释放后(重点)(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提供物质帮助);针对涉毒人员(重点)(为吸毒者<建档、家访、合作、培训>、为社会大众<宣传、教育、组织活动>)

4.方法: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

4.方法:同伴教育(重点)<同伴教育辅导员能力提升小组、同伴教育主题活动、同伴信箱、星火计划、同伴之音、同伴演讲>);社区工作(改善环境、社区教育、社区志愿力量);个案管理(建立良好关系、制定工作计划、整合行服务、潜能挖掘)(2014)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非重点章节)

1.服务对象:优抚医院、光荣院、复原退伍军人、军休所

2.需求和问题:针对六种服务对象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

3.一般方法: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重点)(临终关怀与人生回顾疗法);危机干预方法(危机干预、任务中心模式);支持网络建构(正式、非正式网络建构);社会工作督导(辨识无力感<个人内心感受的无力感、辨识督导关系中的无力感>、增强权能)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内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方针(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2.服务内容:最低生活保障(重点)(识别、申请、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日常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医疗救助(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住房救助(协助申请、宣讲政策);教育救助(提供机会、提供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2.服务内容:就业救助(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临时救助(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受灾人员救助(重点)(三个阶段;协助安置受灾人员、及时开展危机干预、修复社会支持系统、社区重建与发展)

3.方法:社会支持网络个人与支持者关系(工作伙伴、生活协助、关系连接、心灵抚慰);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重点)(丰富成员、整合资源、发挥功能);应用策略(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个案管理特点(进入机构、接案、评估、设定目标、介入、连接资源、检查和评估)(2015)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重点)

1.家庭类型(核心、主干、联合、领养、寄养、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起源、关注焦点、工作理念、专业关系、专业技巧不同);基本假设(重点)(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家庭危机是重要契机、运用生态视角);主要理论(家庭系统<结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重点)、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抗逆力<加强家庭能力建设>、生态系统(重点)(微观、中观、外在、宏观))

2.主要内容:改善亲子关系(重点)、改善夫妻关系(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基本原则(重点)(家庭处境化、家庭成员增能、家庭个别化、家庭成员需要满足)

3.常用方法:家庭评估的方法(家庭结构图)(重点)、家庭干预技巧(观察、聚焦、例子使用、再标签、问题外化)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1.功能: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2.主要内容:满足学生一般需要(学生与健康成人和益友联系能力、明确自我身份和有效处理冲突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需要(重点)、学业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培训、提升采取行动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的需要(重点)、培养亲社会规范的能力(重点))

2.主要内容:满足学生特殊需要(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心理、特殊行为群体学生(重点))

3.工作模式:学校内部、机构派驻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抗逆力的培养:构成要素(重点)(外部支持要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主要步骤(2010)

5.小组工作项目评估:客观成效评估、主观成效评估、过程评估、中期评估、质性评估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重点)

1.社区就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2.社区福利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贫困者

3.社区医疗卫生:社区疾病预防与康复工作、社区精神健康工作、社区环境卫生治理

4.社区教育:补偿式、控制式、发展式;内容(重点)(家庭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教育)

5.社区治安:宣传教育;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6.流动人口服务(重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相关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儿童服务、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7.社区志愿服务(重点):策划项目,带领服务;培养骨干,培育组织;组织培训,提升水平;做好管理,推动志发展

8.农村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素质提升、培育社会组织、培训打工人员);农村扶贫开发(执行政策、开发扶贫项目);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留守老人、儿童<重点>、妇女)

9.社区分析:类型分析、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分析、需求分析(重点);政策分析

10.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确认社区需求、了解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的特征、订立工作目标、评估自身的能力、制订工作进度表、程序编排、设计一系列目标活动

11.方案策划的执行 :筹备阶段、服务阶段(重点)(预算管理、时间进度管理、服务品质管理、士气激励和提升)、结束阶段(重点)(经费报销、服务资料及时归档、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12.资源联结:分类(人财物、正式非正式、社区内外之分);联结方式(重点)(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流通)

13.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重点):五个参与层次(2015);参与价值(不关心、自责、无用感);参与意愿;参与能力(时间和金钱、知识与技巧)

14.促进居民参与的策略(重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价值的肯定;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15.居民能力建设(2014):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行为和技巧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16.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重点)(2013):个人网络、志愿者联系网络、互助网络、邻居协助网络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

1.公共卫生:强调初级预防层面的干预、减少残疾发生和院舍化照顾、确保所有人群的健康

2.医疗机构和疾病治疗:慢性疾病与长期照顾(医疗适应、疾病认知、心理情绪支援、家庭支援网络、出院照顾);急诊室(重点)(支持者、协助者、协调者)(医务工作者的减压小组);妇女儿童;肿瘤治疗康复和纾缓疗护

3.精神卫生:心身疾病综合防治(重点)(住院患者、精神患者家属、社区精神康复);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宣传、教育、咨询

第十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

1.功能: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职工摆脱困难;为企业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预防问题产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服务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职工素质提升(重点)(合法权利维护增权、参与 职业教育、激励职工工作)、安全与健康(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受伤员工提供援助、争取补偿、社区康复)、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工作生活平衡、劳动关系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困难群体关怀、履行社会责任

3.个案工作:针对咨询问题、人际交往和感情问题、家庭问题、适应问题、情绪问题、权益维护与资源支持

4.小组工作:需求评估、确定目标、招募组员、制定小组计划书并按计划开展小组活动、评估

5.社区工作(重点):遵循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组织职工参与;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增加职工的归属感;通过休闲娱乐活动使员工放松身心,增进交流

十个热点问题/话题提醒

①留守儿童需要及保护服务 ②老年人自杀评估及个案管理 ③老年人评估内容及注意事项 ④流动妇女就业和社会服务 ⑤基层妇女参政及增权服务 ⑥失独家庭的需要及社区服务 ⑦吸毒人员的同伴教育及服务 ⑧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

⑨社区广场舞扰民及资源联结/社区停车位不足问题及资源联结 ⑩医院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

第二部分 答题思路与技巧点拨

 换位思考:阅读案例过程中,假设自己是出题人,你会从什么角度考察此问题? 1.先分析案例,再解读问题 2.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

答题思路与技巧点拨

 1.放松心态,轻松应考,认真审题  2.重要信息用笔划出,并标号  3.答题之前做草稿,整理好思路  4.认真书写,分条列出,切忌长篇大段论  5.切忌错误内容乱涂乱画,轻轻划掉即可  6.案例分析的第一问争取拿高分,第二问多拿分  7.分析问题角度把握好,个人角度的生心社

 8.基本点或有把握的点答完后,适当的扩充量(社工价值观、人在情境中) 9.答题尽量使用专业词汇,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同样适用,学会总结提炼  10.合理分配150分钟时间,方案设计尽量留50-60分钟

第三部分 考试注意事项

 两证:身份证、准考证(提前打印);

 三工具: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备两套) 答题卡:认真书写,切忌超出答题区域,切忌答错区域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6

(一)借款费用的内容

1、实际利息费用(1)银行借款利息(2)公司债的实际利息=公司债的票面利息+/-折、溢价摊销 2、汇兑差额 3、辅助费用(二)借款费用的归属方向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记入工程成本 2、不符合资本化条件而且属于筹建期内发生的部分则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而后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摊完。 3、既不符合资本化条件又未发生在筹建期内的部分则计入各期损益列为“财务费用”(三)借款费用符合资本化的必备条件

项目

条 件

大额辅助费用

汇兑差额

利息费用

由专门借款所派生

自开始资本化之日起

截止至停止资本化之日

需结合资产支出来计算资本化认定额

备注:金额较小的辅助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时间点的认定:

1。如何确认开始资本化日

开始资本化日应选择以下三个时点的最晚点:

(1)资产支出发生日

确认资产支出点,应以是否真正为工程付出了代价为准,即是否真正垫付了钱。垫钱方式有三种:

支付货币资金;

使用了自已拥有产权的物资;

承担了带息债务的应以债务起息日为资产支出认定日。

应选择资产支出的最早点作为认定开始资本化日的参照点。

(2)借款费用发生日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 篇7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日益大众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国家也加大了对高校的投资力度,众多高等院校开始竞相扩大校园规模,中国高等教育因此开始大踏步的发展。然而,由于以前计划经济因素的影响,高校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监督不力,导致高校的发展偏离了初衷。主要有:

(一)高校建设不注意节约,大肆浪费

部分高等院校在做出投资决定时,未考虑自身教育的实际,相反一味地投入过亿的资金来盲目建设,极尽奢侈的校园、学校大门屡见不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正常标准。

(二)资金挪用、侵占问题突出并增长迅速

伴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对本科教育进行评价,高校大力兴建各种基础设施,这为高校员工侵占资金提供了便利。按照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在2006~2011年高校贪污案件超过八成出现在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

(三)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迅速增加

在高校大力兴建工程项目的背景下,政府拨付的教育经费明显无法支撑高校的建设,因此,高校被迫向银行申请贷款来支撑校园工程建设。然而,众多高等院校在向银行借款时,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大量的高校负债有10多亿元,更有甚者,竟然达到了20亿元。高校普遍遇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增加与被迫向银行申请借款来缓解资金紧张的难题。但是,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管,导致投资过度,产生上述一系列问题。高校也同样遭遇了失控引发失败的风险。在高等院校看来,由筹集资金到做出投资决定、基础设施建设,早已成为其工作的中心。因此,怎样解决目前高校投资筹资的内部控制问题已变成高校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原则主要指在进行投融资内部控制管控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与要满足的要求。

(1)合法、有效性原则。构建投融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要与高校的实情相符,能够真正帮助高校开展投融资管控行动,内部控制内容要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简便易行。

(2)广泛约束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投融资内部控制应当包含高校里和投融资管控有关的全部职位,同时逐个落实投融资控制行动里的主要管控点,将管控行动里的所有环节都包含在投融资内部控制系统中。投融资内部控制还应当对高校内和投融资管控行动有关的全部员工起到约束功能。

(3)谨慎性、及时性、持续改善的原则。按照谨慎的原则寻找高校投融资管控行动的主要管控点,同时确立对应的管控体制与步骤。此外,面对高校成长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要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动、高校业务的变化与管控要求的增加,有针对性地实行高效的管控举措,持续健全与改善。

(4)互斥职务彼此分开的原则。确保在管控行动里,将项目的申请、审核、落实、登记、财产的管理、监控评估等互斥的职务彼此分开,明细各个职位的权利和责任,彼此约束,互为制衡。

(5)成本收益原则。当对投资决策、落实和融资等阶段实施内部控制时,要依托恰当、有效的系统构建来实现,以最低的管控成本获得最好的投融资内控效应,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二)高等院校投融资内部控制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高校的投融资内部控制目标包含两大类: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旨在确保高校存活与不断壮大,属于长期目标。而具体目标则包括:遵从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相应的,遵从性目标包括安全目标与合规目标;操作性目标包括投资和筹资的内部控制活动都要高效;信息性目标包括确保财报反映资料的实用性和其他信息适时进行交流,在上下级间的流动要通畅。投融资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如图1。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目标包含的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彼此作用,全都致力于全体目标的达成。全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联系如图2。

(三)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模型构建

(1)内部环境、如果想要建设优良的投融资环境,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应当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按照权力部门、决策部门、落实部门、监管部门彼此互不影响、责任明晰、彼此约束的原则来有效地治理高校投资和筹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分析高校的发展实际,合理优化当前的部门布局和责任配置;高校的员工管理,在甄选合格的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念与技能。此外,应当确立重要职位人员的轮替制度;高校文化发展,借助文化的作用确立某种行动规范、价值理念、是非观念,提升人员的责任感和热情,指引人员尽力促进高校的壮大。

(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指的是高校适时弄清、全面考察现实中和达成内部控制目标存在关系的风险,恰当地确立风险处理方略。要明确投融资风险,第一步就是构建投融资风险评价指标系统,对投资与融资逐个构建相应的指标系统。

其一,高等院校过分投资评估指标系统的建设。参考公司过分投资的有关研究来建设高等院校的过分投资评估指标系统,然而高等院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注重社会效益,这导致很难可靠地将高等院校的投资收益数值化。按照简单、方便测算的原则,将要使用现金流量来评估高校投资是否过分。

在Jensen看来,过分投资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自由现金流量,此外众多涉及公司过分投资的研究显示,投资和自由现金流量呈正方向变动,投资和内部资金关系密切。所以,可通过分析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大小的联系,来确定投资是不是过分。这正是本文借助现金流量指标来评估高校过分投资的理论依据。

现金流量指标=投资规模÷自由现金流量

通常以1为界限,如果小于1,意味着不存在过分投资,否则就是过分投资。

由于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其运行不当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社会效益,但是社会效益难以数值化,那么投资产生的净现值就难以计算出。高校的过分投资包括出现、恶化、减轻与根治4个时期。当前高校的过分投资位于恶化到减轻的时期,在较短时间内,需要用高校可以担负的资金压力来评估期投资的大小,确保高校资金正常流动,避免引发严重恶果;就长期而言,国家增加了对高校的投资,并且高校获利能力增强,这将有效缓解过分投资问题。因此,现在对过分投资的考察最好使用高校财务能够承受的资金压力的大小来评价。

按照高校的测算特征,把自由现金流量换成非限定性净收入,高校能够随意管理的资金只有非限定性净收入,正好满足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相应的公式为: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需的刚性支出。非限定性收入包括学费、下设机构缴纳的资金、划拨的经费、上级的补贴以及别的收入。必需的刚性支出包括研究费用、利息、对下设机构的补贴、别的必需支出。由此可得到上述公式。

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通常来自借款与年度剩余下来的资金。因为高校融资渠道有限,主要依靠银行借款来支撑投资,所以在此将指标重新修改为:

现金流量指标=投资规模/可筹资数额+事业剩余

其二,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指标系统的建设。因为高校实质上是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当前高校公布的财务资料和事实有较大差别,因此,虽然对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已相当多,然而,因为高校财务数据的测算不准确,导致相关评估模型难以普遍采用。此外,部分评估模型计算极其繁杂,很难熟练运用,受外界影响大,因此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施。鉴于以上情形,此文选用了合适的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指标系统,具体内容如表1。

(3)控制活动。为了保护高校的综合利益,应当增强对投融资活动的全程管控,完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任务。投融资管控活动包括5类:投融资授权批复、投融资业务办理、财产管理、会计登记、投融资审查监控。在投融资控制活动里,通常使用互斥职务的单独管控,互斥职务有6种,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图3。

(4)沟通系统。通常来说,构建投融资信息沟通系统有利于增加相关活动的清晰度,降低投机现象,进而确保投融资管控活动按照规定来实施,让有关机构间彼此约束、彼此监督。

此外,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建设信息化平台,管控关键信息同时进行备份。高校投融资内控的信息交流多种多样,其中最关键的交流还是财报。相应的,投融资交流系统的主要模式还包括内部报告。因此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收集、集中、形成内部报告,同时建设合理的、有效地内部报告系统,具体规定报告的频度、详略情况。

(5)监督与评价。监督与评价指的是在进行投融资内部控制活动时,及时进行品质管控、最后效果的监测和评价的机制,然后以此为前提,加以合理完善的过程。如果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投融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和评估不可或缺,同时在适当时进行修正。而监督是依靠内审部门来完成。

借助绩效评估系统的分析,能够清楚构建高效评估体系是极为重要的,评估是高校投融资内控不断完善进程里主要的信息反馈通道。所以,沿着监督、评估的程序,认真考虑高校属性,合理地构建评估体系,同时依靠监督实现全体目标。此外,还要评估实施效果,对投融资内部控制目标予以修订,并且为深入落实给予保障。

当进行高校投融内部控制时,以上5个方面彼此联系,彼此制约。管控环境是构建全部管控系统的前提,风险评价旨在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在落实过程里,管控活动和运营活动相互交融在一起,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沟通是确保内部控制顺畅落实的保障,监督和评估为内部控制的关键步骤,根据各方面的关系,本文构建了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沈阳:《高等院校贷款风险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8期。

[2]吴安琪:《基建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商业研究》2010年第8期。

[3]邹亚云:《在高校同部建立和实施控制制度研究》,《会计之友》2004年第8期。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 篇8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现状

我国高校现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普遍的课程模式就是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设置自成体系,由于专业实践课的单独划分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专业实践课不再依附于专业基础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但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与工作能力要求不相协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贸易谈判能力、磋商能力,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处理报关、单证等的能力,制作英文进出口单证,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技巧的能力等。但是如今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与英语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在教学中对主要知识的讲解不到位,使得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对学生走上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后能力的要求不相协调。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由于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的设置自成体系、互相独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的练习不紧密,两个课程相分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纽带,学生的在专业基础课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在专业实践课中得以应用。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科学。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某些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的课程教授安排顺序不合理。“国际经济理论”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某些高校中,却将这门课排在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后面,教学节奏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改变传统学科本位课程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得到改变,以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为基础,将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性整合,将有就业导向性的专业课突出,完善配置课程,将理论知识与相关贸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企业。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满足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自身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熟练利用电子商务贸易软件。

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灵活性得以提高。只有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教学相关配置,重视课程灵活性,使得课程体系模块化与弹性化相结合,使得在校学生更加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环境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跨境电商下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举措

明确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始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宗旨,培养现代化专业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做出应有的贡献。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招生规模,为毕业生迈向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增添助力。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规划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高校的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定位是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又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特征。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使得教学课程达到工作能力要求。从事跨境电子商务需要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而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这一需要,立足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规则和管理要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可以熟练利用英语进行业务、管理、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行人才输出,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以及选修课程模块等课程模块组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上述课程平台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注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现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使得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够达到合格的课程标准,并对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得教学节奏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建设

形成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工作经历兼备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学历更加合理,使得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有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为教师开展教研与科研工作提供动力,也为其创造必要条件。重视专业英语教学,着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的方式,开设展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对图书资料的建设,建立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实验室,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下一篇: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