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的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去年暑假的一天,早上,我醒来后,桌子放着两碗喷香扑鼻的紫菜面,但不同的是:一个碗上有一个卢蛋,另一只碗里却没有。坐在一边的妈妈正慈爱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你想吃哪一碗?”我想了想,卢蛋可是我的最爱啊!不吃的话就亏死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过那一碗有卢蛋的面,唏哩哗啦地吃了起来,我抬头一看,妈妈似乎在碗中寻找着什么,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凑上前去看,过了一会儿,我简直惊呆了,妈妈的碗中浮出了两个大大的卢蛋!它们俩正像两个小精灵,在水面上互相嬉戏,打闹着。而我,只能在一边干流口水了。妈妈说:“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更多的利益。”
第二天,妈妈照样端来了两碗紫菜面。也和昨天一样,一个碗里有蛋,另一只碗里没有蛋(表面上看起来)。这一次,我吸取了昨天的“教训”准备挑没有蛋的那碗面。妈妈又笑着问我:“儿子,想吃哪一碗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没有蛋的那一碗啦!”我想:里边肯定有两个我最喜欢吃的蛋。我端过碗,拿起筷子,在面里翻来翻去,可还是没有我梦寐以求的蛋。我彻底灰心了。再看坐在一边的妈妈,正吃吃的津津有味呢!这时,她又说了:“那些满肚子‘鬼心眼’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的!”
第三天,妈妈还是做了两碗紫菜面,从表面上看,还是和前两天一样——一碗有蛋,另一碗没有。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对我说过的话,这回,我可要学乖了,不然,又得吃亏了。还没等妈妈问我,我就对她说:“妈妈,您辛苦了,还是您先挑吧!”妈妈兴奋不已地端过那碗还一只蛋的碗,我只能吃剩下的那一碗了。过了一会,我的筷子似乎“探测”到了什么东西,我拨开面,两个蛋浮在了水面上,好像在说:“憋死我了,终于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了。”我兴奋死了,咧开大嘴,几口就吞下了两个蛋。妈妈高兴地看着我说:“当你替别人着想的时候,幸运之间就也降临在了你的身上。”
虽然说这是生活中的小小插曲,却令我受益非浅,使我终身受益。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不能只顾自己;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不能有“鬼心眼”;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要为别人着想;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勤劳;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勇敢;
从妈妈那儿我学会了文明;
从妈妈那儿我得到了爱心;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与善人言,暖如布帛。伤人之言,痛如刀割。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舍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得人善言,如或金珠宝玉。见人善言,美于诗赋文章。”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教授陈会昌看来,正是教育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内在体现出的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才赢得了学生对其人、其课的尊重。
教师如果采用学生反感的教育方式,必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下面,是我教学生涯中一个最真实的案例,因为我说话不当,导致一个班的全体女生对我的集体反感——合起伙来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师生问好”的时候集体保持沉默,她们对我的集体沉默——无声反抗让我很是尴尬,她们通过这种方式也教育了我,让我在以后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以为戒。
案例描述:今年接了初三年级5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经过自己半年的认真工作和努力付出,得到了所教5个班学生对我的尊敬和爱戴。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或者在放学路上,学生只要见了我,都会亲热地跟我打招呼,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平等、友好,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名体育教师的幸福感。
每次上体育课当我用充满激情的声音问候全体学生“同学们好!”然后听到学生饱满的热情回应我“老师好”时,我的内心时常都充满了对教师这一份职业的自豪和对自己认可的骄傲。
可是最近几次上初三13班的体育课时,在每次师生问好时,听到的问候声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生对我的问好声音,似乎听不到一个女生问好的声音了。以前问候,声音虽然不如别的班级女生那样热情,有气势,声音洪亮,可是毕竟感觉还有女生集体问候的声音,最近几次课不知怎么回事,明显地感觉女生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不再张口问候“老师好了”,集体保持沉默,这让我有些失落和不满,也莫名其妙她们为何这样对待我。我不满意地动员她们说:“师生问好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老师问候你们,你们也应该热情地问候老师,这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好,再来一遍!”结果当我再次充满热情地问候一遍时,貌似有了几个女生声音,却还是稀稀拉拉的,这使得我的心理上感到很不舒服,不知道最近这个13班的女生是怎么了?是内敛、懒惰?对我有意见?还是不喜欢我了?是哪种情况呢?我在内心猜测着,很郁闷,也很纳闷。
准备活动热身完毕,男生进行篮球运球的练习,女生去另一个场地进行正面前抛实心球的练习。我趁机问了几个愿意说话的男生:“你们班女生最近怎么啦?以前也没有这样对我啊?”有个男生劝我说:“周老师你别在意,我们班这些女生就是懒,课间初三跑操喊操的时候也是声音那么小,平时在班里她们可能叽叽喳喳了,真干正事的时候都集体哑巴了。您别在意,就那样,不是针对你,不用管她们……”男生们这样解释安慰我,我的心情还好了些,毕竟不是针对我吧,这种解释让我的自尊心稍微平复了一些。
组织好男生继续练习运球,由各小组长负责后,我就来到了女生场地,巡视指导女生进行前抛实心球的练习。因为今年这一届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要参加初三体育中考,体育要以45分的成绩加入文化课中去,所以从家长、学校、学生方面都是很重视体育课中考的训练。为了提高女生的前抛实心球成绩,我也采取了很多练习方式和手段,比如让优秀学生示范,让有进步的学生展示,让女生学会下腰搭桥练习,提高柔韧性,体会背弓幅度大一些,会用上腰腹力以便能把球抛得更远一些。所任教的5个班中,女生进步幅度都很大,尤其是这个13班的女生,好像天生力量就比其她班的女生大一些,在练习过程中都争先恐地积极练习,我让一个投得最远的女生苟顺琦负责,这个女生的特点我了解一些,比较有个性,学习、体育成绩都不错,在班里很有威望,是班主任的得力小助手。因为她的妈妈也是体育教师,是同行,所以我在体育课上只要是练习实心球的项目,我都让她总负责组织练习。
虽然她们体育课上在师生问好方面没有热情地问候我,我心里不痛快,但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素养我还是具有的,并不因为她们对我的不礼貌和怠慢,就冷落她们,相反地,我还更想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去探索这个班的全体女生为什么集体沉默,不愿意大声问候我一声“老师好!”我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她们从心理上接纳我,喜欢我。于是我基本上一个一个去辅导纠正她们的抛球动作,有的女孩会轻轻地对我说声“谢谢老师!”有的女生在我扶她们下腰的时候咯咯大笑,经过几次课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这个班的女生对我不再那么冷漠了,只要我一走到她们的这个场地,很多女生就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问一声“老师,您看看我的动作怎么样?”“老师,我找到感觉了……”我也很欣喜这种变化,感觉她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节课上,当我看到这个13班的95%的女生基本都能够拿到达标的3分了(中考实心球满分是5分),班级整体成绩远远高于其他班女生成绩时,我真的是特别替她们开心和高兴,我大声地表扬她们:“孩子们,你们太棒了,太厉害了,你们是我教的初三5个班中最棒的女孩,你们都是女汉子,我爱你们!”而这些一直比较内敛的女生们听到我这样开心地表扬她们,都嘿嘿地乐坏了。
时间到了,要下课了,集合、放松、点评,我在男生面前又对全体女生集体表扬了一番,在说“师生再见”这一环节的时候,我感觉好像女生的声音多了一些,这样让我心情好了一些。
中午要去教室陪餐,也正好是13班,我来到她们的教室,学生们正在吃饭,男生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女生则友好地朝我笑笑。在我要离开的时候,那个名叫苟顺琦的女生追了出来,她跟我说:“周老师,我告诉你个小秘密,看在您对我们那么好的份上,您知道我们问好的时候为什么全体女生不张口问候您集体保持沉默吗?”我说:“是啊,我也纳闷呢,你们班的女生以前我记得都挺开朗的啊。最近这一阶段都长大了变得内敛了,不叫我了,呵呵。”她说:“不是这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您对咱班陆彦蓉的态度,才对你有意见的”。
听她这样说,我的心忽得一沉,陆彦蓉,我马上想到那个右脚有残疾的女生,长得很文静,但是性格却非常要强,每次体育课,无论什么体育项目,她都尽自己的努力去做,虽然在跑的各个项目中都是不及格,但是不放弃,很能拼搏,我内心还是挺欣赏这个女孩的上进的。
记得一次考核50m跑时,她又跑了10s多,不及格;补考,还是不及格,跑了两次我有点儿不耐烦了,第三次考试时看到她跑步时一瘸一拐的样子,我有点烦躁,也是出于好心地对她说:“你别跑了,你去办个残疾证,过程管理、体育中考都是给你算满分,你这样跑,不及格,我还怕你在我的课上受伤呢!”跟她说完这样的话后,我也没有在意,继续给其他学生测试,结果却看到女生好多都围了过来,原来是她委屈地哭了,结果女生都不测试了,过去安慰她,看来这个女生在班级也是举足轻重的人啊,真是小瞧她了!我问苟顺奇:“难道是我体育课上无意中语言对她的伤害,让她记恨我了,导致全体女生对我不满?”苟顺琦说:“是的,老师你就是这样老说她,她每次下了体育课都回去闷闷不乐,因为她的父母离婚了,妈妈一个人独自带她,所以她很要强,我们班的女生都很同情她,感觉你嫌弃她,所以都对你有意见,你以后不要再说她了,她的自尊心太强了。”
天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症结是出在这里呢。我内心充满了自责,因为无意伤害了一个残疾女生的自尊心,导致整个班的全体女生对我有意见,所以她们在最近师生问好时为了表示对我的不满,都集体保持沉默不愿意开口叫我。
为了弥补自己无意的过错,我马上回去找了那个女生陆彦蓉,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给她道歉了,我看到她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而我也得到了全体女生对我的原谅,结果下一次上体育课,我又听到了全体男生、女生对我的热情的呼应:“老师好!”我的心又如阳光般充满了温暖和自豪。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个小插曲,让我由衷地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样的事情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肯定也会常常遇到,要想处理好,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戴和尊重,就要遵循两个原则:
1.理解尊重青春叛逆期的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朋友
初三的学生,正是进入青春期、逆反期的年龄阶段,因为自尊,她们不愿意让教师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需要教师对她们的绝对平等和尊重。她们特别在乎教师的评价,尤其是那些父母离异、内心自卑而外表又表现出特别坚强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的,她们别比人更需要教师对她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应当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讽刺、训斥、打击,要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给自己的学生以积极的评价,适时点拨、鼓励和引导。要想走入她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就要去耐心地关怀她们,要与她们做朋友,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她们。跟她们谈话,如果居高临下,态度冰冷,批评直接,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因讨厌你而远离你。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对她的关注和赏识,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些青春期学生在意的方面,不能客观、乐观地接纳青春期学生成长中各种心理微妙变化,或者这些状况没有得到及时干预与疏导,就会激化矛盾,教师一冲动就难免出现讽刺、挖苦等极端做法,给这些学生留下深刻的负面成长阴影,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2.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素养
所罗门说:“明智之人的嘴在于他的心灵,愚昧之人的心灵却在他的嘴上”。因此,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会避免心直口快、直言无忌,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因此,有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会很好地克制自我、宽厚待人,其性格的宽厚程度与其实际智慧成正比。
谢谢你们,这些可爱的善良的13班的女孩们,你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集体沉默”来提醒我,用无声似有声的行动集体支持保护那个脆弱女生的自尊心,只是为了让我懂得:学生在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对她们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你们的如此表现让我还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够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不会给那些身体不健全的学生再次以心灵的打击,让这些学生依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也督促我以后成为一个尊重他人、更有内涵、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体育教师!
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他用心良苦,采取不同一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终身受益无穷,让“我们”懂得了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权威。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怀特森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师,同时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一如既往,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讨论。交流的时候:
沉默。
对视。
皱眉,压抑,咬咬嘴唇,深深呼吸。
继续沉默。脑海里闪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笑了,苦笑?讪笑?微笑?无从辨别。
“呵,是不是怀特森老师让你们打开眼界,打心眼里瞧不起我这个老师,不屑跟我交流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稍微轻松过后依旧是沉闷,默然无声,无动于衷。
长长舒出一口气。呆呆地静望。
“休息会,你们大概累了。闭上眼睛,躺在桌上。”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听从指挥。
3分钟后,“起来吧,休息好了没有?”居然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休息好了!”“还没有……”有点吞吞吐吐而且声音很小,但是我准确捕捉到了声音的来源。“那你继续休息会,好吗?”低下了头,无语,但是摇了摇头。
“那好,我们接着上个问题继续讨论好吗?”陆续有小手在向我示意,他们想说话了。
孩子们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看法。
不热闹,不激烈,不深入,没什么见地。失望依旧。不咸不淡。
熟悉的铃声,亲切的铃声,渴望已久的铃声,终于响起。
亲爱的老师你好:
我有好多话想对您说,可不知从何说起;我对您有很多感激,可不知如何报答;我以前对您有许多误解,可不知如何向您道歉。
老是您曾对我报过希望,说我很聪明,就是聪明用不到正经地方,不努力学习,如果我肯努力学习,肯定学习会更好,您对我耐心的教诲,我却一点也没有听心里去,您对我的希望,可我却回报您失望,老师,我觉得上学多我这种人来说,不一定有出路,我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我的理想,去放飞自我,让青春在黑暗中闪光!
每个人都应该跟着自己的心走,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心是不会骗自己的,就算路选错了,那也要一错到底,就算最后受伤了,那也要彻底伤透,不管自己的心是否已千疮百孔,也要努力站起,向未来的远方,一步一步的走去,美丽的世界正等着自己,让我们全部武装,努力前进!加油吧!
向幸福、自由、快乐的世界看齐!嘻嘻。。
美丽的八一班,在我的脑海里一点一滴的都出来了,八一班,希望班,我的快乐,我的希望,我的笑声,都在空气中回荡!那里有许多快乐的回忆;有许多关于老师的记忆;有许多同学的事迹;老师,熟悉,绅士,温柔,看着让人暖心的笑容,我将永远记在心里,同学们活泼、开朗的笑声,响彻云霄,大家的欢声笑语,一点一点的在我脑海里回放。我们在八一班过元旦的时候,玩的不亦乐乎,同学像疯了一样,太开心了,八一班快乐的回忆,将永远刻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
微笑,它不花费什么,却收获了很多。它丰富了那些接受了的人,而又不使那些 给予的人变得贪婪,他在一刹那间产生,却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学生朗读,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师: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相机理解“侃侃而谈”)
生2: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相机理解“目瞪口呆”)
生3:“关于猫猬兽的一切,……还应该得分不成。”
生4: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生5: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
……
师: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学生交流。
生: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师:怀特森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学生交流。
生1: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2: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生3:然而,……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权威。
……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例如, 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 板书标题后, 问:“同学们,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是白纸黑字, 写得明明白白, 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 学生漫不经心地答, 其结果只能是固化学生的惰性思维, 更谈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呢?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问, 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手段。所提问题, 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之后, 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只有有效的提问,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这种深度和力度, 以其程度上的差异, 又构成不同档次的思维层级。就层次讲, 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导入型、消化型、探究型、创造型。因此, 要提问, 就必须对所提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层级定性分析。
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中, 孙爱军老师执教的《最后一课》脱颖而出, 深受大家好评, 尤其是在设计课堂提问方面。据不完全统计, 在这堂课中, 孙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本文仅举数例, 引用“思维层级”的概念, 对体现四种不同思维层级的提问作分类概要说明。
第一层级:导入型
课前三分钟, 播放歌曲《长城谣》。上课了, 孙老师问:“同学们, 刚听的这首歌, 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唱的吗?”学生答道:“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后, 东北人民唱的一首歌。”接着, 孙老师便用三言两语, 由我国东北的丢失谈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沦陷, 再讲到不同民族对亡国所表现的共同感情——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而后导入正文分析。
播歌曲, 提问题, 课堂气氛是严肃的、悲愤的, 而这些, 又与文中的基调和谐统一。其效果既有理智的增益, 又有道德的熏陶, 形成一种悲壮之美, 使学生的灵与感, 都得到升华。这种成功的“导入型”提问, 常常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死海不死》一文的导入, 开篇就可让学生思考:文章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否自相矛盾?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样的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 以找寻答案。这样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 由于找准了突破口, 学生便学有兴趣、学有所得了。
导入型提问, 在思维的层次上, 不算高, 但对理解课文, 还是有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 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导入设计得精当巧妙, 可以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 会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 从而迅速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开拓思维,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层级:消化型
在将课文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之后, 孙老师问道:“课前, 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这个问题, 须通过具体描述理解, 属于“消化型”。学生回答:“贪玩”“学习不好, 怕提问”“有自觉性, 能管住自己”……看来, 理解是表层的, 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孙老师便进一步启发道:“小弗郎士认为, 普鲁士士兵的操练, 比学习‘有趣’, 仅仅说明他贪玩吗?”学生沉默。教者便采取换词比较法, 再次发问道:“将‘操练’一词换成‘锻炼’, 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 争着回答, 明白了“操练”是军队的训练, “锻炼”是大家都可进行的体育活动。孙老师于是趁热打铁说:“普鲁士军队跑到法国境内操练, 作为法国人的小弗郎士, 对此竟感到‘有趣’, 想一想, 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答道:“太幼稚了。人家侵略了自己的祖国, 他还当观众看热闹呢!”
消化型提问方式, 就思维层级看, 层次属于中等, 但对学生深化思维却是必要的。消化型提问往往要求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由易至难, 这样更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内涵,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例如讲《变色龙》一文, 我们可以设计四个台阶式的问题: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 (3) 奥楚蔑洛夫善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 (4) 是什么原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由此及彼, 拓宽思路,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天地, 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层级:探究型
在让学生细读“上课”部分, 自己动手圈出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吃惊”“诧异”“难过”“懊悔”之后, 孙老师问:“‘我看见这些情形, 正在诧异’一句中, ‘这些’指哪些?‘这些’与下文有何关联?”
这两个问题, 有深度, 有力度。它要求学生必须横扫几个段落, 并且学会筛选文章信息, 抓住关键性词语, 进行归纳分析, 最后才能得出结论。通过讨论, 大家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指代的内容是气氛 (安安静静) 、态度 (很温和) 、服饰 (挺漂亮) 、人员 (好些镇上的人) , 以上四方面就是小弗郎士诧异的内容;而那天出现的“这些”不同于往日的情景, 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越来越重, 越来越强烈,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总之, 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思维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 接受多方面的锻炼。通过引导启发,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上的前后过渡和照应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习作方法与技巧。
就思维的层级看, “探究型”提问击破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外壳, 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课文的内涵, 其思维层级较高较深, 应是课堂提问的重点所在。探究型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启发思维的出发点, 设计这类问题时, 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根底, 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并最终转化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例如, 讲完《孔乙己》, 为了进一步突出文章主题, 我们可以先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开始自然会一愣, 但通过探讨, 很容易便会弄清孔乙己和阿Q一样——是没有姓名的。“那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 竟然连姓名都没有呢?”此时, 教师再因势利导, 进行追问,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深刻含义。这种巧妙的设问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使之积极思考, 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相比, 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计“探究型”问题时, 难度大小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难度太小, 学生会感到不满足;难度太大, 又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以致产生畏难情绪,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还要注意正确的诱导, “思之不得, 即为讲明之”。这样, 学生不至于因为听不懂、答不出而心生反感。
第四层级:创造型
孙老师提问:“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 在回家的路上, 再次见到上学时所见的景物时, 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续写下去。”
这一问, 设计得好。好就好在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教学目的看, 注重由知识转化为智能;从思维训练看, 由消化、探究, 进入了创造领域, 属“创造型”。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这里限于篇幅, 附一名学生续写的片断: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 普鲁士士兵已经收操了。嫩生生的小草被皮靴踩得七零八落。只有几个士兵在叽哩哇啦地大声讲话。
“这就是我要学的鬼话!不, 我不学!”小弗郎士差点喊出声来。他的眼前, 浮现出韩麦尔先生写的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的耳边, 仿佛响起了法兰西人民渴望自由的呼喊声……
“创造型”提问是课堂提问的最高思维层级, 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学生的思维由书本引向生活和社会, 这样, 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宽了, 活力增强了, 创新能力便自然形成了。“创造型”提问主要包括“迁移式”“想象式”“求异式”“质疑式”等方式。孙老师的提问便属于其中的“想象式”提问。而特级教师程少堂在执教《斑羚飞渡》时, 则抓住学生热烈探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契机, 提出了一个“迁移式”问题:“同学们, 作为大自然的小卫士, 你是否有一肚子的话要对猎人言说?”接下来, 程老师便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教学活动——给猎人写一封信。学生由于热情正盛、思维活跃, 很快就写完了。几名学生读了自己的信, 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 让人刮目相看。此环节, 堪称整节课的高潮, 开放式的提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孙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给我们以较好的启发:以上四个层级就是提问的适度范围。当然, 重点应放在第二、第三思维层级上, 也就是放在探究、创造上, 让学生享受探究、创造的快乐, 这是最为可贵的。“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 问题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提问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智慧的提问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 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航标。它像是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设计教师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要收放自如, 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 恰当引导,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最后的老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11-23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反思01-10
24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06-05
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09-12
人教版 最后一课 教学反思10-19
六年级下《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0-23
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反思05-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12-21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700字作文09-24
假如我是最后一滴水想象作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