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课题研究(共15篇)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校语文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从我校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我校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成员充分调动积极性,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我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
料。
六、本课题条件保证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研室对各校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校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开始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
第三阶段:课题巩固推广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解决课题中还存在的问题,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向全国一线教师征集教研活动优秀方案来服务我们的研究。
(一) 树立科研精神是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我国林崇德教授认为:“整体改革的关键是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必须参加教科研。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 改变教师的角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 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从而按照教育科学意识指导教育, 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 树立科研精神是当前教学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自从清末民初以来, 一些资深的语言教育家一直是教学和科研的“两栖人物”, 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黎锦熙、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王森然、阮真等以外, 还有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资深学者进行语文教学研究。这些学者从来就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精神是进行科研行动研究的前提
(一) 精神产生行为, 有什么样的科研精神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研究
1. 小学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
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 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 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加教育学的知识, 改善自己的工作。
2. 反思是教师研究的起点, 问题的求证是教师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 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 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 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
3.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应从本地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
(1) 问题是研究的原动力。
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 小学科研兴校更应该从本地区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把握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2) 问题的水平决定了研究的水平。
问题要具有现实性, 在教育研究中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 就不能解决问题, 也就不具备研究水平。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 要能更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具体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超前性, 否则很难领先。
(二) 小学教师要有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的科研意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这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科研品质。第一,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独立的教育或科研意识, 不要风吹两边倒, 永远跟风, 就不会有自己的东西;其次, 独立不是故步自封, 要根据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行动研究
(一) 接受式学习为主的科研行为研究
1. 讲座。
讲座培训适于传递性的知识、理论观念、信息等方面的培训, 其不足之处往往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缺乏相互交流, 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既然讲座有这些局限, 又有一定的作用, 如何改进讲座值得研究, 一种方法是可以在讲座之后, 为学习者留下进行自我指导的思考、反思与操作的要求。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运用文本、声像等手段, 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故事的描述、引导教师对已发生的或正在呈现的某一特殊情景进行研讨, 解决特别问题为目的的一种培训方式。
3. 观摩教学。
观摩顾名思义就是观看和学习。所谓课堂观摩教学, 即通过课堂教学实况, 让受训者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 以开阔受训者的境界, 使之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技能。
(二) 合作探索式的科研行为研究
1. 教师角色发展培训活动。
教师角色发展规划活动是在明确教师角色要求的基础上, 对照比较, 制定出自己的改进教师角色要求的规划, 然后按照规划去实施的培训活动。
2. 以教学日记为基础的教师合作及思考活动。
这是在教师进行教学日记学习反思的基础上, 促进教师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这就使教学日记的反思活动成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个体的自我教育资源向其他教师开放, 相互激发与分享。
3. 教师学习自传反思活动。
我们的学生时期的经历在影响我们。我们会在教学中模仿曾经教过自己而自己又十分敬佩的老师, 会远离所讨厌的教师形象。尽管我们在师范教育中学习了教育科学, 但最根深蒂固的影响来自于我们作为学生所获得的教师形象, 他们所使用的模式, 他们所体现的教学概念。我们试图模仿我们的老师确证或鼓励我们的那些事情, 是他们操纵着我们的教学。
4. 教学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与教学诊断不同, 教学诊断是直接面对教师的教学。既是诊断, 必然是以寻找教学的问题为主。案例研究, 面对的是一个案例, 研究旧有和新提出的解决的方案, 有点像案例教学, 不过“教学”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教师之间对案例的平等讨论研究。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精神与科研行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有什么样的科研精神就有什么样的科研行动, 科研行动会印证、修正教师的科研精神。
关键词:教师,科研精神,科研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卫东, 骆佰魏.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M].教育评论, 2001 (1) .
[2]张行涛, 李卫平.走进校本教研[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传授了学生语言和文字知识,同时对小学生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发挥了积极的启示性的作用。语文教学书选材应当注重多样化的题材、风格,难易需要始终,以做到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的语文教科书都应当以此为基准。语文教科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在选择和重组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最终会呈现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价值属性。语文教学书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还要能满足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保证自我的长远发展,最终成为栋梁之才。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基本概述
我们将影响人们对于事物进行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取向,它是倾向性、价值标准和行动取向三者的综合。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进行教学的主体,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编制而成的。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文化载体。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设定了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行了解,学习先辈的智慧,吸收优异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书的价值取向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世界文化包涵的种类多种多样,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可能全部都要接触和学习。由于不同的文化蕴涵的价值所不同,如果教学要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就需要根据特定的价值取向目标对林林总总的知识进行选择和重组,这样可以确保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还能对于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感情等有所了解,进而丰富小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悟。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它体现了教科书的质量,为小学生构建了丰富的精神环境。不同的课文所具有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简单的论述:
1.语文教科书适应当代社会。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需要与时代需求相呼应,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化思想也不同。因此语文教科书内容必须要同时代精神结合,以体现其时代特色。语文教学书的社会价值取向可以从两方面论述:
首先,现代意识取向。例如,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会从儿童思想角度出发,反应儿童的内心世界。有的内容会传递给学生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的思想,也充满的现代意识。不管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每篇文章都是有目的的。因此语文教科书应当注重一些可以体现作者生活环境的文章,或者一些学生写的文章都可以作为教学书选材,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本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产生共鸣,从而确保学生可以从这些知识中受益,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因此语文教科书要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
其次,国际意识取向。小学语文教学书内容中应当体现多元化的价值理念,通过对于不同国家、民族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由于现代社会的学生多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遭的事物不能够理解和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能理解包容他人的良好品质,这也是教育的目的。当今社会暴力事件频发,将国际意识贯穿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是必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应当体现现代人应有的生命观、自主自立等意识。此外,学生可以在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势,吸收中西方的文化精髓,同时让小学生意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共同追求真、善、美是不存在国界的。
以上两方面均体现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与时代同步,体现多元化的国际文化背景为价值取向的。
2.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人物行为或者思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一方面,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革命题材内容,这些内容对于革命人物平凡小事的描述,让学生能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质,从而对于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作用。教科书注重通过描述伟大人物的学习或者处理事情的经历,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到的科普题材多注重针对科学家们的道德行为,通过对于科学家们努力工作、尊重科学、热爱祖国等道德行为的描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材应当考虑时代需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针对性的选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飞.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河南大学,2012.4.1
2 何立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4.24
3 张莉.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山西师范大学,2012.3.20
小学语文教学科研论文
【摘要】既能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能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
【关键词】小学生 读书训练 教学质量 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注重立足文本,“双基”训练,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抓好教材,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作文教师,应抓好教材,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教材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和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篇、章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而当下语文课仍有不少教师是脱离语文教材的教学,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拓展,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再者,由于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贴近教材适度拓展,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借鉴课文“想怎么就怎么”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放飞想象,将情感融入语言,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段,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2.重视阅读实践,丰富语文积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来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②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③对部分诗文还应该做到诵读。因此,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的训练。既能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能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读”时,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做到:①有明确的目标。读书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教师应给予引导。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
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切忌“走马观花”。
3.加强听说,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
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而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亦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安排听力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安排生字词的听写,课文内容部分的听写,听记作文的训练等等,这样学生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
说是言语的表达,它不但是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可以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学生敢于表达,并表达有条有理,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大胆、自信、乐观,还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做到认真、清楚、得当。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营造练说的机会。可以用晨间新闻直播、课前几分钟演讲、每堂课上每人至少发言一次的惯例、根据文本设计练说环节等方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②营造敢说的氛围。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然、大胆地说出心中的话;
用小组发言竞赛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发言;
教师还应打消学生的顾虑,用“举手是积极勇敢的表现”、“说错了也没关系”等语言激励学生;
③教给练说的方法。我们要抓好每一堂语文课,要求把话说完整;
要学会用几句话阐述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观点;
教师应适时地传授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强化。
4.引导精思,更现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为此,课堂上应该注意:
①提出的问题要值得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设置;
创设的问题要新颖,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
②要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我们就回去。”如果不加体味、琢磨学生是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通过对诸葛亮“笑”,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
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
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的全心玩味、专心咀嚼下,竟然会有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③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2个字,学会1个偏旁部首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看地图的乐趣,培养学生喜爱地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真高兴和一年八班的小朋友一同学习,在语文课上你一定学会了很多汉字,快看,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什么字?(板书:图)真了不起,老师没教你就认识了,再跟老师读读,谁能组个词,(图画,板书地图)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张地图,跟老师读读――世界地图。这上面还藏着许多有趣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看地图的乐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看地图有哪些乐趣呢?想知道吗?快端好语文书,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要听准字音。
2.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老师从你们的表情发现你们也很喜欢这篇文章,那好给你一个自己读的机会,但是读之前老师有个小要求,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圈出本课生字。开始吧。
3.同学们学的真认真,老师呀把这些词语请了出来,看看谁认识他们?
a. (带拼音读词语)指名读。读的真好,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这两个字的字音读的也特别准确(课件变大)它们都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读读。谁能再读。
b. 刚才我们带着拼音都读对了,那老师把拼音都藏起来,谁能读准确?
c.词语我们都读准了,老师这里还有个长长的句子能读好吗?
第三段,每个国家――大公鸡,自己先试着读读,指名读,指导意大利和索马里这两个词的发音。三.再读课文,指导感情,随文识字
这么短的时间我们把词语和句子都读准了,老师再把他们送回到课文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的更好。分自然段朗读
1.第一自然段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2.第二段,这里面有字要我们认呢,学习彩,出示字卡。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彩的右边就是指图画的纹路。谁能给彩组词:彩虹,五彩缤纷等,这个彩字表示颜色很多很多,文中也有个这样的词,对了,是五彩。(贴五彩词卡)五彩是什么样呢?学生说一说(课件:五彩的花朵)地图上也是一个五彩的天地。
看蓝的是大海。(引读并出示课件)
绿的是平原。(贴平原词卡)理解平原,知道平原是什么样呢?快看看。
课件出示平原的图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平原指辽阔平坦的陆地)
黄的是高山,读词卡(贴高山词卡),这个高字可有意思了,高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课件),你知道世界上的山吗?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00多米。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个词,我们再读读这三个词。谁能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3.地图上不仅是个五彩的天地,还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呢,多神奇呀!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a.看地图多有意思呀,想看看吗?你发现了什么?引读句子(课件出示图片)
b.老师还要告诉你个小秘密呢,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呢,在地图上都有,所以书中才说能找到世界所有的国家呢。多了不起呀,谁能再把这部分读一读。(课件句子)
c.那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我们又找到了哪些地方呢?看地图学词语。
知道这里是哪么?对了,是我们的首都北京,读读。去过北京吗?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看,这是万里长城,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中国人知道,全世界的人也都知道呢,所以书中才说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翻词卡)再读读
你还知道哪些举世闻名的建筑?再读读
看地图,这里就是台湾,它的周围都是水,中间是土地,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岛。台湾就是一座岛,那里不仅风景优美,物产还很丰富,所以被人们成为宝岛。读读词语。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从今年开始台湾已经向我们开放了,如果有机会王老师都希望你们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再读词语。
我们在看地图上这个位置是哪谁知道?对了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吉林,也是我们的家乡。读词语。
在祖国的地图上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再来读读。指导感情朗读。
d.看地图的乐趣可真多,你们喜欢看么?书中的小朋友也喜欢看地图呢!
齐读第四段,学习喜欢读词语,说说你喜欢什么?喜字也是我们要认识的字呢,有许多词语都带喜字,我们一起来读读。王老师最喜欢会学习,能积累的孩子了。谁能再读读第四自然段。
三、游戏巩固识字
1.这么长的课文同学们不仅读的正确,而且还读的这么有感情,可真了不起!那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吗?请你利用手中的字卡自己组词读一读,一会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自己练习读字卡)
2.我们来组词开火车读一读。同学们学的真棒。
3.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老师读哪个字,你就举起哪个字,并读出来。收学具,看看哪个小朋友又快有准。
四、指导写字
生字都认识了,那你们有信心再写好两个字吗?快请你身体坐整,把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写吧。利和乡,要想写好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两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利是会意字,理解意思。学习一个新的偏旁,书空,学写。乡和绞丝旁的区别),写两个,反馈再写一个。
五、小结:
本单元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把主题课文《升国旗》《我们的祖国真大》同“快乐读书屋”《家》、“能说会写”《我所知道的祖国》以及“语文七色光”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了解祖国(首都、国徽、国土、祖国的语言)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a.学会本组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c.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学会本组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课文意思,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升国旗》 2课时
《我们的社国真大》 2课时 快乐书屋一 1课时 能说会写 1课时 语文七色光一 2课时 单元测试AB卷 4课时第二单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板块“阅读”安排了主体课文《我们去植树》古诗两首《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快乐读书屋”《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课文围绕学生课外生活的主题,描写了儿童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能说会写”板块安排了两项内容:《到同学家去》是口语交际,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交际,掌握一定的交际沟通手段;《有趣的游戏》是写话训练,目的是让儿童学会简单的话。“语文七色光”板块,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四项内容。
教学目标:学会本组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课时安排:
《我们去植树》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快乐书屋二 1课时
能说会写二 2课时
语文七色光二 2课时
单元测试AB卷 4课时 第三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助人为乐,关爱他人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送阳光》《做什么事最快乐》,两篇“快乐读书屋”的阅读材料《荷叶姐姐》《小乌龟笑了》使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关心他人,做对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乐的。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写了《看望生病小伙伴》《我们一起来洗澡》,这两部分内容是看图说话写话,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教育他们要关心、帮助别人。本单元的选文包括故事、童话、诗歌等体裁,趣味性强,适合儿童特点。根据单元主题,“语文七色光”板块中设计了字词训练、日积月累、知识窗、听说训练等练习。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
2、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是高尚的美德。教学难点:
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是高尚的美德。第四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现象”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风》《要下雨了》;“快乐读书屋”一篇:《露珠》,使学生了解风、雨、露水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能说会写”板块的口语交际《打电话》和写话《下雨了》,内容均是配合本单元主题安排的。“语文七色光”配合单元主题安排了三项:1.组字练习‘2.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3.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教学重点:
1.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2.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教学难点:
1.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2.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第五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现代科技”为主题,在“阅读”“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3个板块中,分别选取了《太空生活趣事多》《听诊器的由来》《奇妙的眼睛》《因为有了电》等内容,使学生在学文章的同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内容涉及太空生活、现代建筑、天文知识、科学发明等方面,内容新颖、有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灵活安排。另外,在这个单元里可以重点训练学生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把字写正确、端正,注意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春雨的颜色》古诗两首《春晓》《咏柳》;“快乐读书屋”《春天的声音》描绘了春雨、春柳等景象,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特点;“能说会写”中安排了口语交际《春与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与夏天的不同,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语文七色光”安排了四项内容:1.字词练习;2.日积月累;3.知识窗;4.开心一笑,具体内容多是配合单元主题安排的。教学重、难点: 第七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益智”为主题,编选了《小松鼠找花生》《乌鸦喝水》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扩展阅读课文:“快乐读书屋”的《种鱼》《他们自己爬出来了》激发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本单元的“能说会写”安排了口语交际《小猴子捞球》,这一内容配合单元主题,为学生遇事动脑筋想办法设置了交际情境,引导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本单元的《语文七色光》安排了四项内容,是单元主题的扩展和延伸。第八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编选了《小壁虎结尾巴》《美丽的丹顶鹤》两篇主体课文和《大熊猫》《画鸡》两篇扩展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关爱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到了。本单元“能说会写”板块《我熟悉的小动物》《小猫怎么了》和“语文七色光”的内容,均是配合单元主题安排的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第九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勤奋学习”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法布尔观察昆虫》《怀素写字》和“快乐读书屋”《勤于观察的达尔文》《铁杵磨成针》都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懂得“不管干什么,只有勤奋,刻苦,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能说会写”中安排了口语交际《留心观察》,侧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日积月累”“知识窗”“开心一刻”等扩展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出,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有利于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感受。第十单元元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以“自强自立”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文文长大了》《小鹰学飞》,“快乐读书屋”中的两篇文章《上学一年了》《自己去吧》,教育学生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步学会自理、自强、自立、自信。“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也都是围绕主题安排的。单元内容之间互相照应,但又个有侧重点,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符合一年级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容易和学生在情感上沟通。
近年来, 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对教科书进行分析的浪潮, 有许多学者在重要的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针对小学、初中教科书的课程社会学研究成果。但是, 大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教科书文字内容的社会学分析上, 而对教科书中的插图则很少涉及。
目前, 对教科书插图的分析和评价成为教科书评价的要素之一。从对教科书的评价方法和角度来看, 教科书中的插图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来说, 插图让文本所叙述的目标或事件可视化, 进一步来说, 插图提供了解释文本片段所需的上下文关系。然而,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插图, 能否真正有利于小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呢?笔者试图就此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加以研究和分析, 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3-6年级) 为例。选取教材中人物插图共164幅, 以插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作为统计对象 (对简要的社会角色和仅起陪衬作用的人物不作统计) 。对其所展示的社会角色主要进行性别差异的分析。
由于插图中呈现的角色众多复杂,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 本文首先采用二分法将插图中呈现的255个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然后, 再对其中的132个自致角色进行重点研究, 试图揭示隐藏在角色内部的性别差异, 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和对学生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 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有“重男轻女”倾向
从表1数据来看, 这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里共展示了255个角色, 其中男性角色187个, 占所有角色的73.33%, 而女性角色仅仅只有68个, 仅占总数的26.67%;在132个自致角色中, 女性是18个, 仅占总数的13.64%。由此可以看出, 在这套教科书的插图中男性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女性, 男性的数量是女性的近2.8倍, 这无疑淡化了人们对女性社会贡献力的认可度。
从表2数据来看, 在自致角色中, 男性全部都有涉及, 而且男性的形象大多数是正面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比较简单和贫乏, 其身份特征多为教师、学生、神话人物 (如女娲、嫦娥、织女等等) , 甚至是反面人物, 如三年级下册第30课《西门豹》中的巫婆。
(二) 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有性别角色差异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插图和课文内容反映的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身份的种类中, 男性的社会身份种类远远比女性的社会身份种类要丰富得多。 (见表3) 。
(三) 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忽视隔代亲情教育
从表1数据来看, 在先赋角色中, 男性为73个, 占总数的59.34%;女性为50个, 占总数的40.66%。其中, 先赋角色多为家庭成员, 如爸爸、妈妈、儿子、女儿, 而对隔代的插图很少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孙子、孙女) 。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 社会文化传统因素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过程中, 男权成为了主宰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力量, 也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庄严与力量的象征, 现今社会中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虽然“职业”是一个中性词, 但是明显存在着“男性性别定位”的职业, 如官员、大学教授等等, 而另一些职业出现了“女性性别定位”, 如幼儿园教师、医院护士等等。因此, 可以说人们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男权中心”的亚文化, 男性被推到了历史的最前面, 他们承担着诸如“帝王将相”“政治领袖”等高贵的角色, 而女性却被赋予温柔、弱小、贤淑和温顺的角色特征, 她们的光辉被掩盖。在漫长的男性社会中, 人们不断强化着这种亚文化特质, 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也不乏女性的杰出将才, 但社会对待她们的态度却与男性大不相同。
(二) 性别刻板印象的因素
家庭、学校与社会对性别角色观念往往呈现出相似性, 这就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所谓性别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归纳、概括和总结, 它直接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这种刻板印象会影响着大部分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一旦这种刻板印象形成了, 人们很难一时改变, 而是以一种更加惯常的思维去理解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人们通常认为“护士—女性, 大学教授—地位高、收入好”等等惯性思维。因此, 正因为有这种性别刻板印象, 所以在教科书插图中男女数量的比例关系、社会角色的多寡便不足为奇。
四、小结
教科书插图中社会角色男性数量大、女性数量小, 自致角色男性种类多、女性种类少的现象对从事小学教学的教职工和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教职工的角度而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在初等学校女教师、教职工数的统计, 在初等教育方面 (主要是普通小学) 女性教职工和女性学生的人数及其占全部人数的比例如下:教职工人数是612万人, 女性教职工327.07万人, 占总人数的53.44%, 其中在专任教师558.76万人中, 女性专任教师308.58万人, 占55.23%。现实与书本上男女数量的差距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明确性原则
插图的设计要与教学目的和主题相吻合,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这是插图设计的关键和前提。在设计插图过程中,插图设计失误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插图的设计必须遵循明确性原则。为什么要用插图,插图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使用插图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插图时,可以不用的尽量不用,一旦使用,就要突出插图的实质性作用,能够明确作者意图,主题明确,学生易懂。插图必须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
二、简单性原则
目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就要思考插图的组织和安排,通过简单元素的编排,突出主题。插图一目了然,所承载的信息和功能要适中。主功能要尽可能地阐释事物特征,次功能不能喧宾夺主,要尽可能删掉繁琐的插图细节。插图元素要简洁,根据人的记忆容量,插图元素需要控制在7以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就会增加人的记忆负担。在插图使用中,尽可能地删掉背景,不提倡使用照片,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三、科学性原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设计与普通的插图设计存在差异,它存在于教材的意义是为了协助学生认知世界,开阔视野。因此,教材中的插图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无误的信息,要避免插图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另外,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民族、种族、性别等要给予尊重,传递正能量。插图要紧紧围绕文章主题,与文章内容契合,不可肆意发挥,随心所欲。
四、熟悉性原则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插图内容和风格的设计遵循熟悉的原则为佳。插图设计的内容需要至少20%的元素为学生所熟知,才能促进新知识的生长,才能够实现对新知识认知的建构。在教科书中,插图的风格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风格要一致,要控制在2~3种范围之内,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把握。插图的编排要根据学生熟悉的阅读特点来完成,采取上中下,或者左右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表格的处理要尽可能地把抬头放在上方,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学生的认知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级越低,插图越形象。熟悉性原则是呈现新知识过程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材料,是新旧知识迁移的桥梁。
1.了解象的有关小知识,了解象是人类的好朋友。引导学生热爱象、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2.听唱法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学习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为歌曲《可爱的小象》编创舞蹈动作,感受小象热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4.表演歌曲《可爱的小象》,采用对唱法表演歌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5.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象图案的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乐曲管弦乐《小象》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聆听了欢快的爵士乐《小象》,我们还编创了表现小象的舞蹈动作,现在请你们把上节课自己编创的动作亮出来学生亮出各自编创的动作。
师:现在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小象》律动。
学生随着音乐律动,教师到学生中间鼓励、表扬学生。
二、导入新课
(一)初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师:我想问同学们两个问题,你们喜欢小象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象欢欢来到了我们的教室,看,它就在我们的讲台上,它的鼻子真长!小象很可爱,我们都很喜欢它。象会帮人类做很多事情,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想和象成为好朋友吗?
生回答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和小象成为好朋友呢?
生回答
师:我们要爱护小象,保护小象,同时也要保护其它小动物。今天,小象欢欢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可爱的小象》,请听歌曲《可爱的小象》。
学生聆听歌曲
(二)按节奏朗读歌曲的歌词
出示歌词
师:我们看,歌词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的,小朋友问,小象答,请听老师朗读一次歌词。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歌词,注意角色的区分。
师:小象最喜欢谁呀?
生回答
师:小象最喜欢妈妈,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
生回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歌词。
师:我要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同学扮演小朋友,另一位小朋友扮演小象,为我们朗读一次歌词,谁愿意来?
学生扮演角色朗读歌词
师:你们觉得他们演得好吗?能得多少分?
请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三)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师: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开动脑筋,为这首歌编创动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句句为歌曲编创动作
(四)听唱法学唱歌曲
师:我们学会了歌词,还编了动作,当更要学会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学唱歌曲。
学生学唱,然后由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歌曲
(五)对唱法表演歌曲
师:现在我们请1、2组同学扮演小象,3、4组的同学来问小象,我们分角色来表演歌曲。
学生先在原位上演练一遍,然后全体起立,相对而立,表演歌曲。
教师作出评价和肯定。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作者:徐艳丽
一、教学简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廉洁自律”。主体课文《一夜的工作》和《布衣元帅》,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清贫》和《林则徐求雨》。在这四篇课文中向学生展示了四位近代和当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无产阶级革命周恩来、徐向前、方志敏和林则徐的事迹,这几位任务的共同特点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相信这四位任务的事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能说会写”的板块中设计有 “怎样提出批评”、“当时应该这样做”等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语言积累、文化知识介绍、大家一起来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时,注意拉进学生与课文中人物和实践的距离,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了理解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
二、总体目标 预设: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会本课生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朗读、背诵、复述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1.狠抓课堂教学。坚决反对教师逐段讲解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气氛要活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死气沉沉。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识字、朗读、口语表达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识好字、写好字,把课文读好,多看书、多背书,增加语言积累,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好基础。一定要解决好阅读和写作,扎扎实实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2.加大教材的钻研力度,熟悉自己所教的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教学要求。
3.加大课外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博览群书,广泛摘录,按新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保值保量的完成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加大阅读教学力度。对讲读课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切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略读课文,教师不讲,教师根据考试时阅读题的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每人出一份出相应的阅读训练题,然后进行整合,作为本课的阅读训练题,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订正,以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建议教学课时:
15、一夜的工作--2课时
16、布衣元帅-------2课时
快乐读书屋八-------2课时
能说会写-------------2课时
一、教材插图呈现的总体特征
(一)插图数量随年级增高逐渐减少
整套教材共有课文436篇、插图649幅,平均每篇课文插图1.49幅。总体上看,随着年级增高,插图的数量逐渐减少。从低年级大量配置插图到高年级有选择性的配置,符合了小学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实现从读图到读文的过渡。
(二)插图类型多样,漫画图偏少
按照康树林等人的分类标准,将插图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全册共有实物图98幅、描绘图414幅、漫画图137幅。一、二年纪以漫画图为主,三年级以上则以描绘图为主。从日、韩教育经验来看,漫画图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材中增加漫画图非常有必要。
(三)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通过对插图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人物事件类插图共349幅,动植物类180幅,场景类120幅。总体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存在的不足
(一)各类插图比例欠妥
一是实物图偏少。在纠正实物图过多问题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实物图仅占全册插图的15%。虽然描绘图美观大方,但实物图的功能并非描绘图能够完全替代。二是漫画图偏少。从二年级下册到六年级的漫画图仅占全部插图的14%。施红卫曾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85%以上的学生喜欢漫画。漫画图以适当的比例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可以达到使传统教材焕然一新的效果。三是插图缺少童趣。在绘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时,通常情况下,人们重视插图的教育意义,而缺少了童趣和幽默。
(二)插图与课文内容契合度不高
有些插图不符合文本内容。许多教科书中都存在着插图内容和文本不符合的情况。主要就是插图内容欠准确。这些内容不够准确的插图容易引发学生与文本、插图之间的冲突,阻碍学生通过插图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有些插图偏离了课文意境。插图不能准确表现课文意境,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准确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义,导致课本的主题思想无法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
(三)图文呈现方式不合理
一是图文不同步。图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影响插图效果的重要因素。图文不同步主要指插图前置或推后的问题。二是图文干扰。主要问题出在把插图作为背景图案放在课文里。一些背景插图处理不当反而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嫦娥》,由于色彩的原因,有些字需要特别细心才能看清,这样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感到眼花缭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三是图文割裂。指插图位置编排不当,导致原本统一的情景被拆分开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李白和他仰望的明月被安排在中间的诗句隔开,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一年级来说,很难将诗人和明月作为一个统一的意境联系起来,对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不具有促进作用。
三、改进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建议
(一)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优化插图结构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需要借助插图感知文本,所以低年级课文要倾向于设置充满趣味、色彩丰富的插图。中高年级是学生写实的萌芽阶段,理解能力增强,并希望以写实观念表达想象的内容。因此,插图在追求新奇幽默、风格多样等的同时,还要增加写实元素。
(二)完善插图内容,提高图文一致性
在设计插图时,需要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插图内容只有与文本一致,才能充分解释和说明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当然,在尊重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想象,设计出更生动的插图也是可取的。
(三)教科书插图的配置应考虑插图的位置
“插图的编排不能只是简单的拼凑处理,必须与文本的内涵、结构紧密联系。”同时,尽量构建一个平衡、统一的意境,使得图为文增光,文为图添彩,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除了关注图画本身的审美价值外,更多的是关注与文本的内在关系,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审定,编写原则
回顾我国过去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原则方面, 有一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内所开展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从1950 年清华大学接受第一批外国留学生算起, 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几十年以来, 我们国家的教育者从自身的语言特点出发, 对老祖宗的学问进行探讨, 吸取了营养成分, 总结了经验教训, 并改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系列新的学问和课程体系。在这期间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们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甚至成了国外的一些学者学习的典范。例如, 1972 年《基础汉语》是在《汉语教科书》语法体系的基础上, 吸取了六十年代北京语言学院校内使用的一些试验教材的成果编写而成的。首先介绍基本句式, 通过大量的练习在比较熟练地掌握范句的基础上再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这样, 就向句型法教材前进了一步。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的第二阶段是以句型法为主。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范例句式进行学习, 一方面又可以熟练地掌握汉语的一系列句式, 这样的话, 不仅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又形成了更好的情景教学, 使课堂活跃起来, 同时教材也跟着活了起来。让课文变活是我们最大的进步。1980 年出版的《基础汉语课本》是以句型法为主、兼顾传统法的某些优点, 吸取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效方法编成的, 可以看作是前两个阶段教科书编写经验的总结。它吸取了以前各套教材的长处, 句型替换更科学、合理, 语法注释也比较系统详细。
欧美、北美等许多国家的许多教科书都是当地民众及出版社进行的统一研究编写及印刷。比如挪威, 他们国家的教科书都必须得到州的认可才能普遍为广大小学生使用。而法国的教科书是有市级以下的认定委员会发布教科书的编写合格证书才可使用。加拿大及美国也同样是由州的教育委员会公布合格证书及合格教科书目录, 每个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选择进行选择教材, 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而瑞典和英国等国家虽然没有像以上几个国家那样严格的审核制度, 但是民众所用的教材也是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的一系列选择, 但是是由国家课程标准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者是中等教育毕业资格考试来决定教科书的编写。像澳大利亚的初等教育则是由学校自己进行选择。好多国家像新西兰, 小学既有民众编写的, 也有国家编写发行的。
古诗文应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篇幅。但是, 一些贴近儿童实际情况的, 偏于儿童喜好的文章也应该占有一定比例。所以,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中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注意:第一,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 同样也是交际性的学科, 过去时代的原因, 使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重视了对语言方式的介绍, 反而却忽视了语言的运用。交际能力应该从小抓起, 儿童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小学抓起, 小学的语文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 小学语文教材应当去“成人化”。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 如果加入大量的成人化的东西, 理论上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可实际上儿童不能够理解并消化, 那么, 教材的编写就是失败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 就要深入了解儿童的需要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同时要结合现代儿童的喜好特征最为重要。学习儿童心理学, 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和处事方式。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就要求教科书的编写有自己的原则和特色。教科书是写给儿童的, 就应该服务于儿童, 让儿童对教科书的兴趣油然而生, 从应该学习变成爱学习、要学习。那么, 许多教材编写者也就从这里出发, 就去“成人化”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编写出让儿童热爱的语文教材, 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贴合儿童兴趣的教材, 这才是教材编写者最想达到的。第三, 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选用机械的问题和有意义的问题。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写的科学化水平, 需要我们做一些扎实的实验研究。第四, 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面的插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述也提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所以插图的丰富多彩正好符合儿童的身心规律, 各种图案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及景色使得儿童有了更大的兴趣。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取悦儿童为目的, 也要符合我国的课程标准, 对于与其内容不相关的一律不加入。图片的插入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方法, 这里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果只是无用的彩色图片, 最好还是不要用。无论什么图片的插入, 都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 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这样的插图才有意义, 所以教材编写者更应该重视插图的选择, 因为好的插图不仅能使儿童赏心悦目, 更能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达成, 让儿童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图片的选择尤为重要, 能增强学生记忆语文的程度, 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 做好与图片相匹配的文字说明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发挥我们所有的能力, 运用最科学的办法使教科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达到课程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爱迪生救妈妈》 一场星际穿越式的施救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文章描述在爱迪生7岁时,他妈妈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做手术时发现光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阑尾炎手术。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不可能发生在爱迪生7岁的时候。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而此时爱迪生已经是40岁的已婚男人了。显然,在1854年,即爱迪生7岁时,医生不可能做阑尾炎手术,爱迪生要利用反光镜原理救妈妈,也只能通过穿越的方式才能实现。
其实,美国人并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中的描述,完全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虚构故事。
《孔子拜师》 一次缺乏史实记载的授课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中《孔子拜师》插图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孔子拜师》的文章,文章描述孔子年轻时觉得自己学识不够,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故事中称老子在洛阳城外迎接孔子,随后倾囊教授孔子,而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以此表示尊师重教之道。
但翻阅史籍,教科书中的这番描述,并无确切依据。以《史记》为例,《史记》中有两处提到孔子向老子学习,分别载于《孔子世家第十七》,《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
《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约公元前518年)鲁国的南宫敬叔向国君请求,要和孔子到周朝问礼,老子在送别孔子的时候告诫孔子“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大意是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心存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心存国君。)《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则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说,要戒掉“骄气”、“多欲”,孔子后来对弟子说,老子像龙一样,意思是高深莫测。
除了《史记》的记载外,《庄子》中有八处记载了孔子与老子见面,但《庄子》并非信史,很多内容是借题发挥,即便认为《庄子》记载均为事实,也只能证明孔子曾多次见老子,不能证明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
《庄子》、《史记》之外,《吕氏春秋》、《礼记》也记载了孔子见老子,但均未说明孔子与老子朝夕相处,谈不上“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篇改了又改的鸡汤文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中《地震中的父与子》插图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讲述了地震中父亲救助儿子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会让人产生信任。
这篇文章开头几乎每隔几年就会修改,在2002年和2003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写道“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1989年洛杉矶根本没有发生地震。在2004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1994年美国洛杉矶确实发生了地震,但时间是当地凌晨4点31分,按道理学生只可能在宿舍或家里,不会在教室中,不过文章写得是教学楼。2005年,教科书再次修改,开头变成了“有一年”,2009年又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2012年,开篇又变回“有一年”。
人教社最新语文教科书中《父与子》开篇
一篇教科书中的文章,故事背景变来变去,简直视若儿戏,何况历年教科书都还在,并不难查询,这种鸵鸟心态怕是解决不了问题。
《与象共舞》 一场人类单相思的美好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文章《与象共舞》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与象共舞》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去泰国看大象的故事,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最后描述说:“我想,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不过正所谓别人只看到我人前笑,哪知我人后哭,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远不是作者描述的那般和谐,在大象精彩表演的背后是近乎残酷的训练,泰国大象种群正在减少。泰国清迈府大象自然公园的工作人员素彻2010年曾对媒体表示,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都是对动物的伤害,“所有的表演都是在强迫之下进行的,如果有些大象既会画画,又会跳舞,这就意味着它需要接受更多、更残酷的训练和虐待,遭受更严重的伤害。”
失业大象命运更加悲惨,它们不受泰国保育法保护,被视为家畜,可能会被杀掉吃肉,公象则可能被拔掉象牙,它们也可能被派去乞讨,就为了一串香蕉,但随着越来越多大象失去表演能力,乞讨也变得困难了。(参照《看世界》2006年第4期文章《泰国失业大象的悲惨世界》)
显然,《与象共舞》只讲了大象表演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大象表演背后的残酷与卑劣,而最新的教科书在完全可以参照媒体报道的情况下,并没有参照,只是描绘了一场人类单相思的美好。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列宁登山的故事,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他们登上山顶……欢快地唱了起来。”那一自然段。
3、培养学生对本课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难重点
1、体会课文最后一段中列宁说的话是什么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山顶美景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朱庆峰同学做导言。
师:听了朱庆峰同学的精彩导言,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到课文中去浏览一番呢?那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想了解问题自由读课文吧!
二、学习新课。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谁愿意来汇报 生:我读懂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我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是列宁说的。
生:我知道了列宁是在巴果茨基的陪伴下走过两次险路。出示自学提纲:
这是一条怎样的险路,请用“ ”画出来;面对这样的险路,列宁是怎样做的呢?请用“~~”画出来。(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师:谁愿意把描写险路的句子读一读。
生:路窄得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路的险。
生:还从巴果茨基的动作可以看出路险: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生:从巴果茨基的语言也可以看出路险:“您看看,是这样的路。您不能从这儿走过去。”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非常棒!那列宁面对这样的小路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列宁跟在巴果茨基的后边,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头晕目眩了。
生: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师:从中可以看出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列宁遇事沉着冷静,不退缩。小黑板出示:
(1)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2)他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话写出了列宁过小路时的神态“不慌不忙”,动作“一步一步”,更写出了列宁面对困难勇敢应对,遇到危险沉着镇定的良好品质。
师:同学们应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师: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险路,来到山顶,看到怎样一幅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8自然段。
师:你感觉山顶的景色怎样?
师:山顶的景色这么美!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山顶的美景展现给大家。(请一名学生试读。)
师:同一段文字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现在同学们感觉这段文字怎样读能读好就怎样读。(生练习读)
师:谁愿意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读给大家听。
师:看完日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在回来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19 到26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课文。
师:列宁上山和返回时都走了那条危险的小路,但目的和心情却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生1:上山时走险路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返回时走险路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2:上山时心情是非常紧张的;返回时心情是非常轻松的。师:列宁是个革命者,却选择走这条险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到底该不该走这条险路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我认为一个人是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但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该不该走这条小路要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列宁当时所处的环境远远比这条山间小路险恶得多,一个革命者,如果连一条小路都走不过去,还怎么能走得过荆棘丛生的革命大路呢?
师:现在让我们用列宁自己的话来回答去回都走小路的原因吧!(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话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列宁那种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登山
去 赶上看日出 害怕、紧张
列宁 走险路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 随着教材体系越来越完善, 教材越来越成熟, 其教学功能表现得越来越充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随之凸显。
现阶段对小语教科书中人物的研究与分析主要集中在人物的价值取向研究和人物的性别分析方面, 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并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在仔细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语文低年级一线教学, 我萌发了对教科书中人物定位模式化研究的兴趣。因为教科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是低年级学生最早接触的, 具有定型作用, 而低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 本身正处于社会化形成的雏形期, 所以苏教版低年级教科书中的人物定位是否有何倾向, 以及这种倾向对小学生是否存在影响等值得研究。
2. 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 (上册、下册) 、二年级 (上册、下册) 。统计课文 (不包括汉语拼音、识字教学) 中所有涉及人物角色的课文, 既包括以描写人物 (含拟人物) 为内容的课文 (下称“人物类课文”) , 又包括以写景物等为主但体现和反映人物倾向的课文 (下称“非人物类课文”) 。统计的人物对象为人物类课文与非人物类课文的主要人物, 所选的统计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2.1 分册统计
低年级选入的涉及人物 (含拟人物) 的课文数。对各册课文总数、涉及人物的课文数与所占比例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
2.2 人物角色分配
从主要人物的社会角色进行统计, 性别分为四种情况:男、女、综合 (指人物难以区分主次, 男女兼有) 、无 (无法辨认男女, 没有性别倾向) 。
2.3 人物形象倾向
对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征进行总结规整, 多从人物的品德、人格、能力等能反映人物形象倾向的特征着手。
2.4 人物关系
从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涉及的多种人物关系中选取:父母与子女 (祖孙关系) 、师生关系、伟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种低年级小语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交往模式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册统计
就这四册教科书中所涉及人物的课文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一年级 (上册) 教科书的课文比较少, 因为有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这一重点, 有7篇课文涉及人物, 比例达到总数的50%, 一年级 (下册) 课文总数25篇, 有12篇是涉及人物的课文。二年级 (上册) 、 (下册) 课文数不断增加, 分别达到23、24篇, 涉及人物的课文也增至12、14篇, 所占比例相对平衡。一、二年级共有86篇课文, 其中出现人物的课文共有45篇, 所占比例达52%, 说明低年级课文比较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3.2 人物角色分配
3.3 人物形象倾向特征
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在统计的低年级语文课文中, 反映出大约12种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认真、勤奋”与“聪明、勇敢、机智”并列第一, 分别出现7次, 均占总数的15.56%;“热爱生活”第二, 出现6次, 占13.33%;位于第三的是“热爱大自然”, 占11.11%;“关心下一代、关心人民”、“爱提问题、有批判精神”、“敬业、好学”并列排在第四位, 分别出现4次, 都占总数的8.89%;接下来是“爱科学、学科学”、“和蔼、慈祥”、“孝敬长辈”、“爱国”与“爱运动”, 所出现的次数不多, 占有比例也不大。
3.4 人物关系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 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到感染、示范和暗示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 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 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选择, 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同时,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中锐意拓展、富有成效、最有活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推崇的是大胆创新、独具匠心、奇妙绝伦的新奇性思维方式, 具有乐为人先、标新立异的品格,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科学的怀疑力。拓展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定位, 就是大胆摆脱传统的唯书唯上的人物模式的羁绊, 以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依据, 探索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规律, 向人物定位的开放性、多维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继而创造新型人物定位模式并服务于初升的小太阳们。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5, 第1版.
[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4]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5]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6]笪佐领.创新教育在课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吴永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分析.江苏教育研究, 2002 (4) .
【小学语文教科研课题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科研课题申请报告07-22
小学语文教科书11-23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材料12-27
小学语文研究作业01-21
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06-20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结题报告10-10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09-27
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研究07-16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12-14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