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读书心得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爱玲《金锁记》读书心得(精选4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

屋内也没有色彩,灰暗的天空将郁郁的气息塞入屋子里,穿着21世纪的衣服,支着头趴在窗台上,疲倦的样子,面向窗外,于是风冷冷地穿越发丝的间隙。想着40年代的微笑,天空中已寻找不到那样昏黄的月光,如今的上海已看不到当年的月亮了。

第一次读《金锁记》,还不太懂它的意思,在张爱玲所营造的压抑气氛中,只是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着,为那样凄惨的命运叹息着。现在再读它,七巧生活在昏暗的屋檐下,那凄惨的声音仍在耳边回旋。她的一生就这样嫁给了悲哀,嫁给了一个毫无生气的惨白身体。

然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戴着黄金枷锁,劈杀了自己,劈杀了自己的骨肉,成了殉葬品,也拉上了不少陪葬品。一部《金锁记》,一部枷锁记,人性的枷锁总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描写了“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的一个湿晕,像朵云轩信上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对乌云中的月亮她又写道:“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对下弦月她这样形容:“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她眼中的如此完美却带着一点遗憾,也许这才是真正的perfect。”

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为七巧叹息。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手臂瘦到可以把腕上玉镯一直推到腋下,然而她曾经有着怎样浑圆的胳膊,怎样青春而张扬的笑容啊。只因误入豪门,便把此生误。她临终之时,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张爱玲的小说里,没有提到七巧是自愿还是被迫嫁到姜家的,我猜还是自愿的多。一个麻油店铺的女儿家,终于不用天天站柜台卖麻油,可以进到姜家做太太,哪怕是给一个病弱不堪的半残疾的人做太太。在年轻的她的眼里,大约先生出嫁入豪门的欣喜吧?只是她不知道,这一生从此不再一样,不是一个她期待的前路光明的人生,而是人性被压抑被扭曲的悲哀的人生。她以为是用自己的青春,而其实是用一生,换来了足以让后半生衣食无忧的财富。然而,她并没有无忧,而是始终处于惶惶然的状态。分家独立门户之后,三少爷季泽前来造访,她马上警觉到是为了她的钱来,于是心中残存的一点柔情都被恼恨的烈火焚烧掉,她变成了一只满身长满了刺的刺猬,扎向季泽,也彻底毁灭了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份爱。自此她简直开始了自我毁灭的过程。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为长安叹息。那个傻孩子啊,当初好容易离开家庭来到学校里,几个月下来脸色都红润了几分,身体也丰满了一点,何苦就要为脸面所拘,因为母亲要去大闹学堂,一定不肯再去上学?假如你知道因为这一个当时看似不那么重要的决定,从此开始命运完全无法掌控,最终孑孓一生,你还会那么顾忌你一个孩子的颜面么?你完全活在了母亲的阴影之下,为什么就不懂得去抗争,最终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安排?看到你跟世舫有了那样一个温情脉脉的开始,真是为你高兴,你也终于感觉到这份爱的力量,于是努力变得更好——你不再跟母亲吵,你努力地戒烟,你只想做一个世舫眼里最温良贞淑的中国古典女子。哪里知道,你的母亲竟然亲手斩断了你的前路,让你无路可逃,于是,你彻底缴械,让自己的人生就这么一味地黯淡了下去,再也照不进一丝阳光。暗夜里,那口琴的旋律幽幽地响起,那是你心底对于爱的渴望和诉说。然而,你生命中所有的音乐终于渺不可闻,随着世舫离去的脚步而归于沉寂。包括你的人生,还未开始,已经看到了最终的结局。

为芝寿叹息。这个袁家的善良女儿,怎会料到嫁给长白,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而是厄运的开始?竟然还在新婚之夜,就开始遭到了婆婆的侮辱。她只是长得不那么好看罢了,而在七巧这个恶婆婆眼里,竟然那么不堪,说得出那么刻薄的语言。那语言穿透薄薄的门帘,似一把冰冷的刀,让她不寒而栗。这个性情憨厚的女子,却只是一味地忍着,却不料婆婆竟然变本加厉,让芝寿羞愧到恨不能一死。她没有勇气上吊,却最终在那个有着惨白的月亮的夜晚,一步步走向了她的不归路。

小说当然是描述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唯有如此,才能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才会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是以直到今天我们读来,还感觉到小说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意义。

于家庭教育的意义。多少父母假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安排了自以为正确的人生道路?你真的以为,你为孩子所做的选择就是他要的吗?爱,绝不是控制和占有,而是需要适度的放手。不然,你的爱也是一副金制的枷锁。你自己扛枷前行,不堪重负,你的孩子也会被你戴上一副这样的枷锁,陪着你一起承受生命之重。

于当代择偶观的意义。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非诚勿扰”节目上,那个“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孩?如果她看过《金锁记》,是否还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回头再设想一下七巧的人生,假如当时她嫁给肉铺的朝禄,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生一群活泼泼的孩子,无论以后经营肉铺还是麻油店,过一种普通人的人生,就一定不好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七巧一定后悔过,不然,不会在脑海里闪现出那些年轻时的片段。那么多生动的生活场景,都是曾经年轻而美好的她拥有过的,为什么她那时不懂得珍惜?她曾经有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金钱可以带来的。恰恰是这些足够她锦衣玉食的财富,变成了一道困住她一生的枷锁。如果没有这枷锁,她就可以放心地爱季泽,哪怕只是在心里想着,也可以让那些细细的喜悦温暖孤苦的后半生。如果没有这枷锁,世舫走近早已变成剩女的长安,她只有替女儿高兴才是,又何必去担心世舫另有所图,所以横加拦阻?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篇3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

《金锁记》描绘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作者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女主人公的风雨人生。

七巧的形象是《金锁记》的核心,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魔妇形象。七巧曾经是活泼开朗的姑娘,张爱玲描绘到: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她曾经也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用近乎变态的眼光怀疑着一切:她挑逗又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真的表兄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男女关系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肮脏的。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所以长安成为了她的傀儡,成为她的复制品,走她的旧路,一条没有爱,只有怨的路。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婆婆。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内心纠结起来,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还有,她探听长白他们夫妻俩的闺中秘事,并以此为乐,满足她低级趣味。

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制的枷锁,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大家都恨她,连她也恨自己,不禁悲从中来。是谁把她推向如此境地?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在不断寻求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七巧缺乏爱情缺少性,情欲的不满足使七巧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情欲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扼杀了人性。这从他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可以得到充足论证:我得不到的,我看着你们得到,我会更压抑,所以你们也别想得到。

第三,七巧有严重的“恋子嫉女”情结。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就想方设法,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引儿子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也是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

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满的爱情之后,七巧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我得不到的,你凭什么得到?她这样羞辱女儿:“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情欲得不到不满足,使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劣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她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七巧在自己女儿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但这样未免过于悲凉些!

最后,七巧形象也是当时贪婪、利已、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然而何止是当时才有呢,只要你细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七巧的影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

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它首尾呼应,灵活运用侧写、回忆、铺叙等手法,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它的一个亮点。生动的比喻:“像剃刀片”的喉咙在文中两度出现。比喻真实可感,每次都会给人一种恐惧,仿佛真有一块剃刀片无情地将我们一片片肢解。《金锁记》重复出现七巧像剃刀片的喉咙,这剃刀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圆规是何其的相似,异曲同工。圆规尖酸刻薄,剃刀片四面刮的人痛。形象的比喻:“蜷曲鸡脚爪”同样出现两次。蜷曲着死去的鸡的脚爪、宰了的鸡的脚爪都失去了生命,任人摆布、任人践踏。这是写芝寿的手,但又不仅仅是写芝寿蜷曲的手。芝寿的人生也像失去活力的鸡爪蜷曲着。“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这一比喻的重复一再勾起读者对那芝寿的怜爱之情。

其实《金锁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金钱与人性的故事,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困住了,她嫁进了姜家,为自己带上了金钱的枷锁。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很矛盾,仍然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得到别人的关心,但当她知道这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永远不会实现,她彻底绝望了。因此她的心理开始变态、扭曲了,开始折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直到自己死为止。也许她的死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会再痛苦了,而她的儿女也解脱了,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篇4

七巧嫁入姜公馆,又当上了二房奶奶,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长在市侩的七巧,对于金钱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于疯狂。然而正是由于这个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气刻薄,搞得婆媳不和,与其他几房闹心,连下人都对其指指点点。

待她终于有了一双弱儿女后,她也未因此获得婚姻的幸福。二房终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为是地爱上了小叔子季泽,偏偏流连花丛的季泽颇顾忌伦理,不沾家里人,到头来还是七巧一场无奈的单相思。婚姻与爱情双双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现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她不甘心,不甘心。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放大了她对金钱的占有欲,开始耍泼,但是一直到这里,曹七巧对金钱的追求并不过分,仍可以说是一个市侩小寡妇为了日后不被欺负而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馆后,姜季泽找上门来。此时的七巧已是一个守寡富婆,她牺牲了青春和爱情得到的财富终于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她也是绝对不会放手的。身心已被黄金枷锁禁锢的曹七巧机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钱,“这一转念使她暴怒起来”,在试探中得知他的来觊觎着她的钱,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意识到爱情的虚假,大怒之下把季泽赶出了家门。七巧的精明虽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却也同时无情地捏破了七巧对爱情最后的企盼和希望。七巧在瞬间的天翻地覆中,彻底明白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但却是自己将之明朗化,并将之毁灭,是自己将自己推到了这一步边缘。风吹过来,七巧猛然惊醒,她跌跌绊绊地爬到楼上,轻掀开窗帘,为的是再看一眼季泽那仓皇逃走的背影。风将窗帘吸了回去,也风干了她的泪,风干了她的那颗曾经爱过他的心……爱情破灭,泪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绝望:“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可以说,这时的七巧才真正地疯了,也许正如她所言,“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这或许是她曹七巧心中的底线吧,人性的底线崩坏了,整个人也就“疯狂”了。

小说的后半部分,曹七巧一步步在金钱这件虚妄的华袍之下,人性一点点丧失,人格渐渐扭曲。她教育子女吸食毒品,教儿女漠视爱情,干涉甚至破坏儿女即将到手的幸福。她自个儿不幸福,也不愿别人圆满,即便是自己的子女。曹七巧就此从一个被迫害者沦为迫害他人的非人。一切都是以金钱来衡量,她老对长白长安说:“你们要晓得当心,谁不想要你的钱?”

她干涉儿子的婚姻生活,使得夫妻不和。至于女儿的婚事,“若是家境推板一点的,七巧总疑心人家是贪她们的钱。若是那有财有势的,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高不成,低不就,一年一年耽搁下来”,待到长安真正有所倾心之时,曹七巧又好巧不巧地插上一脚,以儿女的幸福为自己陪葬。这种变态的心理,正是由于先前底线的崩坏,无限放大了她对金钱的欲望。

什么都靠不住,只有钱,只有钱,才最忠诚。这种唯钱心理下,即便是儿女,也是无所谓的,只是恶毒地用他们的幸福为自己陪葬。七巧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了儿女守住立身之财,但是实际上七巧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她所作所为不是为儿女在觅幸福,只是一次次地打破他们原本就不多的幸福泡沫。若是真以金钱来衡量,那么世上怕是没有真正的幸福了吧。因为金钱,才错过真正的幸福,已经说不清是该恨还是该叹了。“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识到“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但黄金枷已经牢牢地禁锢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层。在她看来爱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黄金才是最忠实的。

上一篇:《我的长征》观后感影评下一篇:浙江省二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