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介绍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庭坚的介绍(精选8篇)

黄庭坚的介绍 篇1

关于黄庭坚的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黄庭坚的介绍 篇2

一、诗书一律

宋代以前对于艺术的分类评价观念中, 强调诗书画之间的区别, 传统“经国之大业”主要指文章并不包含书画艺术。秦汉以来, 书被当做一种技艺, 书法的审美自觉开始于东汉末年, 确立于魏晋, 基于汉代才有这种艺术追求的自觉, 有其辉煌的成就。[2]经历了草书学习欣赏的狂潮, 书法从使用工具转向了艺术的殿堂。到宋代, 苏、黄、米的出现, 书法脱离了对于唐法的恪守, 兴起了北宋的诗文书画一体论。宋人提出“笔中有诗”的观点基于两个事实:第一, 文学作品成为了书写的首选对象。第二, 书人身份的文人化。一方面, 书写的文辞内容为书写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抒情的触媒;一方面, 书者的文化修养保证了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优雅的品格。这二者最终使得“笔中有诗”成为可能。[3]这表明书法在宋代有了抒情功能, 有了“诗意”的发展特色, 使得诗书一体更具有说服性。

黄庭坚作为诗坛和书坛的佼佼者, 有意沟通二者, 主张“诗书一律”。诗歌与书法虽然符号性不同, 但是都致力于表达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涵, 在内在向度上是具有一致性相似性的, 两者在艺术表达上都必然包含了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艺术导向及个性特点等方面。比如他最褒扬的苏轼就是“诗书一律”的大家, 在《跋东坡书 (寒食诗>》中将苏轼《寒食诗》比作李白诗, “诚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 认为苏轼书也像李白诗歌一样, “此公盖天资解书, 是李白之流”, 是自由浪漫的洒脱风格, 是“诗书一律”的代表。

在《跋永叔与挺之郎中及忆滁州幽谷诗》中“其文章议论一世所宗, 书又不恶, 自足传百世也。”已经明确表示在黄庭坚看来, 诗文和书都好, 是可以名声远扬的。所以后人对于他本人的诗文、书法评价也有结合来看的, “新篇来如微札箭, 劲笔更似划沙锥。” (《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 。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 表现为更为自由更直接, 抒情艺术方面更为突出。这种风气观念, 影响了北宋的艺术方向, 使得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家、书法家集一身的大艺术家。

二、追求生新特色

1. 诗书中的新奇

黄庭坚对“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理念的秉持, 创造了追求生新的艺术风貌。诗歌中的新奇, 在用词造句、声律、选字、结构、表意等方面都有表现, 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在“程英杵臼立孤难, 伯夷叔齐采薇瘦”以古代的志士仁人来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这些修辞方式都是前无古人的新奇手法。

书法上, 也追求与众不同的新奇特色。章法上比较难寻规律性笔墨, 时常纵横颠倒, 在他的行草尤其是狂草中撇捺都有随性的加长。明代陈继儒就评价山谷书东坡《海棠诗》是“仿长沙纵笔, 特为奇异可喜”。在学书方面他也不同意以古人“一笔一画为准”, 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笔法。他肯定权威, 但不盲目学习古人, 在《又跋<兰亭>》中有明确提出了“《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 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由此可见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是具有强烈叛逆心的。不以“一笔一画以为准”与诗歌上“自成一家始逼真”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上是高度一致, 都秉承了追求生新的精神内涵。

2. 工拙参半的艺术表达

工拙参半是山谷体和江西诗派所追求的技术层面的手段, 也是对于新奇风格的一种表现。黄庭坚在《书论》中明确表示“笔墨各系于人, 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为了追求奇, 甚至在诗歌、书法中有意追求“拙”, 与当时文风以及艺术中“巧”区别。宋人有一种工与拙应该相统一的主张, 比如范温认为杜诗之妙就是在于工拙相半。黄庭坚最尊崇杜甫, 无论在论诗以及作诗上都继承杜诗中工拙相半这一主张。如《评意可诗后》中论陶渊明诗:“渊明之拙与放, 岂可为不知者道哉?”明确表达出黄庭坚认为陶诗中拙出自于本性, 不随流随俗。他个人的诗歌《寄黄几复》也是明显具有“拙”的特色, 这首诗中字面平常, 典故也常见, 把常见字词成功的组成了新奇意象。晚年黄庭坚的诗歌更加追求生性自然, 返璞归真, 如“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虽然诗中仍有典故成语, 但是已经看不出来刻意为之的痕迹, 平淡质朴中见深意新奇。

黄庭坚是继窦蒙之后把“拙”字作为重要审美概念引入书法的。[4]“凡字要拙多于巧。” (黄庭坚《书论》) 他认为对于书法的上层境界是用真挚质朴去创作, 重在返璞归真, 率性表达。这使得黄庭坚的书法摆脱了当时流行的对于书法外在形式的追求, 更多观照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清人杨恩寿对于他此方面的评价很是中肯, 在《宋黄文节公草书真迹赞》中有“纵而能收, 放而能留。用拙非拙, 似流非流”[5]工拙参半的娴熟运用, 使得他的书法境界不流俗在于表面形态结构线条的追求, 反而使书法走向了抒情内涵的艺术高度。他在诗文书法中对于“拙”的追求, 去掉形式和雕琢的束缚, 把艺术高度都走向内里与深度, 企图树立艺术的主体内在精神。

三、清劲奇健风格

王若虚和严羽对黄庭坚批评最严厉, 但是分别也有“雄豪奇险, 善为新样”及“笔力劲健”的肯定评价。黄庭坚一生遭遇坎坷, 即便是在悲惨的境遇中依然是非分明, 自觉不做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事情。他个人修养和对禅宗的领悟使得在个性上始终保持着一种与其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清劲之风。

1. 曲折险拗

黄诗在风格上有清劲奇健风格, 意象上喜欢用“枯”“老”“寒”“瘦”等形容词, 诗中也常常出现“藤”“松”“竹”等物象, 使得诗歌始终带有清健的风骨。他的奇绝廉悍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章法上的曲折回转, 比如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和五古《过家》这两首诗都讲求顿挫, 长短句中包含多层次的含义。其次, 在声律上也有奇崛特色。黄诗中多拗句, 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他打破声律常规多叙事, 避免平仄和谐, 追求节奏的变化。如《题落星寺》大拗大救, 奇崛劲挺。在很多诗中他也尝试运用虚字来达到结构的变化。

他在书法中也常见这样曲折险拗风格。曲折笔法有逆起、回转、顿挫等方法, 这在黄庭坚书法作品中比比皆是。逆起是书法中的藏头技法, 作用是为了借逆之力, 更好地控制自己运笔的力道, 同时也使得书写中不会因为过度流畅而失掉风骨。黄庭坚在书法上的逆转不仅表现在常规的行楷中, 连草书中也时常流露, 比如他的《诸上座帖》把首字突出放大, 首字的首笔也突出逆转, 上下字书写排列多处逆接, 并且反复出现, 呈现多重层次。他的草书中常常能看到对于字大小的特殊处理, 犹如诗歌中虚实结合之感, 某一字忽大忽小特别抢眼, 或者在某一笔画上刻意特殊处理, 使得行文中的节奏也打破常规、富于变幻。

2. 境界阔大

黄诗在艺术上追求阔大境界, 避免琐碎与狭隘。他所欣赏的诗法就是阔大壮丽, 造成“远”和“大”的气势。他在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 次韵道之》) 中褒扬苏轼诗歌有吞山河般的宏大气魄。在他个人的诗作中有“能使汉家重九鼎” (《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 ;“万里书来儿女瘦, 十月山行冰雪深。” (《上叔父夷仲诗》) 等大意象带来的张力。

书法上也开阖阔大的艺术风范, 他最擅长行草及狂草, 草书笔走龙蛇的阵势, 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澎湃的激情。在《李白<忆旧游>诗》的书写上, 把“餐霞楼上动仙乐”中“楼”字向四方阔大, 与下面的“上”字的刻意简化形成比对, 更加突出其中的阔大, 在《诸上座帖》中黄庭坚也把很多字左右上下分开写, 使单字的线条显成组字的风范。这样开阖阔大方法使此帖笔意纵横, 字法奇宕, 气势恢宏。黄庭坚在书法开阖阔大与笔势纵横, 运笔的映衬和大小字安排, 与诗文中奇峭章法的相通相似, 共同构建了他清劲奇健的艺术风格。

四、文人雅风

黄诗特点是人文气和书卷气浓厚, 他个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同时修身养性, 喜好禅宗。他不仅喜爱吟咏书画作品, 在诗书中都有浓厚的文人意蕴, 高雅追求。

1. 重韵求雅

宋人谈艺, 好言“韵”字, 北宋诸家, 尤以黄庭坚为最。[6]他以韵论诗“诗颂得出尘拔俗, 有远韵而语平易” (《与党柏舟帖》) , 他论书画有:“凡书画当观韵” (《题摹部尚父图》) 。文章中他主张以“韵”来免俗, 以他为首的江西诗派就是在重视“韵”的基础之上进行文学创作, 免俗趋雅, 追求作家的内在修养和学识。他的诗句重“韵”的方法使得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也都具有情性独妙之处。

他在品评书法中常用到“韵”, 成为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他在《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评价苏东坡的书就是“虽有笔不到处, 亦韵胜也”。这里他提到的“韵”就不是指单纯的字句、点画, 而是内化中的含义。黄庭坚悟到“书画当观韵”是从李公麟画中得到启示的结果。黄庭坚在诗歌以及书法上对于“韵”“雅”的追求, 其实也都要求诗人艺术家有很好的学识修养, 使得艺术创作有深厚的内涵底蕴, 充满文人气息。

2. 尚意

宋代文人尚意, 重意致, 追求“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那种言外之“意”。黄庭坚在“意”上强调的也是无意之意。他评杜甫的诗就有说“子美诗妙处, 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他晚年有诗《跋子瞻和陶诗》“彭泽千载人, 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 风味乃相似。”全诗精光内敛, 具含平淡之美, 但是结尾“风味”二字含蓄不尽, 由读者自去领会。

对于北宋的社会背景来说, 行草的流行实际上更符合当时受到压抑的文人内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精神。“老夫之书, 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 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故不择笔墨, 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家书弟幼安作草后》) 在“无法”中追求书法的自由意境, 在自由中体现“无弦之意”, 他在赞扬黄正叔书法时就有说“行草下笔纵横皆得意” (《山谷集》) 。实际上黄庭坚本人作为草书的杰出代表, 书中贯穿“意”, “得意忘形”使书法和诗歌都在高度自由中拥有额外的深度内蕴。

3. 散文化

黄庭坚作诗作书都不拘于法度, 两者的一致性中还包括有以文入诗使诗歌散文化, 以连断入书, 形成草蛇灰线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风度。以文入诗有“日晴花色自深浅, 风软鸟声相应酬。谈笑一樽非俗物, 对公无地可言愁。” (《闰月访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子真以诗谢次韵》) 其中“日晴”“风软”都是散文化词语, 另外他诗歌散文句式还有《题竹石牧牛》等都是在律诗上做的大胆变革。

黄庭坚草书章法上与诗歌律法上变革具有相似性, 他的草书节奏也不是呆板性的。他的聚字散字, 是对怀素草书的一种继承与发扬, 他的连绵字数增多, 聚散跨度却变多变大。草书书写上有很多先散后聚, 或者散聚不定, 但是即便是线条上的散放, 但是却都不失整体性。很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书法虽然一直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但是到宋代之后, 便与诗文等文学作品的书写艺术, 追求书写特色与文章内容便成为一种共同的追求, 也是对于书法表达功能抒情功能的深化。从黄庭坚这位文学家也同时为书法大家的艺术家身上, 我们可以观察到书学与诗学在审美与表达的相似性, 从而尝试更加全面的审视中国古代独特的艺术风范。

摘要:黄庭坚对诗、书均有自己独特的体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意将二者紧密联系, 试图沟通文学和书学之间的审美与表达上的艺术一致性。北宋时期开始出现诗书画一体的观点, 黄庭坚从追求生新特色、清劲奇健风格和重视文人雅风等方面实践了自己诗书一律的观点。

关键词:诗书一律,生新,奇健,雅风

参考文献

[1]由兴波.《“韵”与“免俗”——黄庭坚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关系初探》.华夏文化论坛.[J].2006年06期。

[2]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9年.

[3]陈志平.《论“笔中有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8年第五期.

[4]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9.

[5]水赉佑.黄庭坚书法史料集.[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论黄庭坚诗歌的特色 篇3

摘 要:黄庭坚留下诗歌总共1343首,内容狭窄,多是写风花雪夜,花鸟虫鱼,反映社会现实的极少。其写作特点主要是:以才学为诗,其次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动物、植物为诗,只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用民间口语。从情调上看,消极的情调多,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情调少。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特色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此以黄庭坚写的《古

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亦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並世,深根且蒂固。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此二诗为元丰元年(1080),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写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庭坚至信并寄此二首诗与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收到庭坚之信和这两首诗,当即回信,称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两人交好,终身不渝。

从庭坚的这两首诗来看,明显是散文诗,准确地说,就是用韵的散文。

三、以议论为诗,是黄庭坚诗的第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为:《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仍相似。”

此诗写作背景:守旧派头目高太后死后,哲宗即位,用章惇为相,继续实施变法革新,苏轼反对,被贬广东惠州任太守,闲暇之时,将陶渊明诗全部作和。当时,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听到苏轼被贬惠州,百无聊赖,作和陶诗,愤愤不平,而写此诗,指责苏轼被贬是当时任宰相的章惇的陷害,一心想要杀害苏轼。矛头直指章惇,实则对哲宗。庭坚写此诗不久,被罚铜二十斤,被撤掉教授职务,贬江西太和县任知县。

四、以鸡、鸭、禽、鸟为诗——从《诗经》及前人诗中索取素材,而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显示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才能

以庭坚写的《睡鸭》诗为例:“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会秋江。”诗取材于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有人批评黄庭坚《睡鸭》诗是蹈袭徐陵《鸳鸯赋》之语句。任渊为之辩解:“山谷非蹈袭者,以除语弱。”(任渊《山谷诗集注》卷第七,117页。)

五、以中草药物名堆砌成诗。如:

《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

其一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药名:远志、甘遂、牵牛子、苔耳、桂枝。

其二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方梦破,一雁度衡阳。

药名:前胡、半夏、兰香、杜衡。

其三

千里及歸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药名:半天河、人参、白头翁。

其四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髻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药名: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

其五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药名:空青、预知子。

其六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药名:石绿、啄木、柴胡、车前。

其七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药名:覆盆子、牛膝、芜荑、天南星。

其八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药名:使君子、旋复花、半夏(又名守田)、龙骨。(任渊《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十七,1054—1055页。》)

点评:黄庭坚的《药名诗八首》纯属中草药名的堆砌,毫无思想意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兰草和萧艾,是象征正义与邪恶,有较强的思想意义。

六、用“脱胎换骨”手法,剽窃他人之名诗为己诗。兹举几例:

《谪居黔南十首》(选四首)

其一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任渊注:“此乐天集第十卷中寄行简诗,原作: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其二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岁晚诗后两句,原作: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其三

冷淡病心情,喧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近亲宾绝。

任渊注:“此十一卷花下对酒诗。

其四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西楼夜诗。”

以上所录,详见任渊《山谷诗集注卷十二,第305页。从庭坚写的这四首诗,其一、其二蹈袭了白乐天诗中的名句,其三、其四两首剽窃了全诗。》

七、以通俗语言为诗,真实反映黄庭坚思想,反映社会矛盾现实的诗,总共只有四首。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这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南,获赦回朝廷途中 ,在湖南岳阳楼用通俗的语言写作的一首诗,感情极为真切。直接表达诗人贬谪黔南“投荒万死”之苦的处境。

又如:

《漫尉》

豫章黄鲁直,即拙又狂痴。

住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異,顺物无瑕疵。

不知愛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

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篡非己事,不趋非五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巵。

酒行激懦气,攘袂起哨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

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

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馽鞿。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

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鷄。

崑崙视糟垤,既化不自知。

悔吝虽万塗,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

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

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此诗为庭坚在任叶县县尉时作。)

再如:

《戏和答禽语》

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

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着新衣。

着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袂着。

此诗写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叫声“脱裤过河”兴起,引发因地主的租税重,贫苦的妇女无裤穿的苦状,表现诗人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在群众中也有传布谷鸟的鸣声为“苦瓜豆角”,意思说布谷鸟叫“种苦瓜、豆角”的时间到了。庭坚采用第一种传说,表达十分贴切。

还有:

《流民叹》

朔房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遊。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纍纍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簟豈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地震,洪水泛滥,河北群众向河南逃荒,叶县也来了许多荒民。朝廷及地方州官下令赈灾,并将多余的土地分送给荒民耕种。但由于计划不周,后来的荒民无土地耕种,也无房屋居住,加上此时地方州官的态度“三言恶成虎”的恶劣态度,使诗人极为伤感和同情。最后诗人认为这种无计划的盲目救灾,已造成积重难返,犹如病入膏肓的桓侯,再请神医扁鹊来治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扁鹊早已离开秦国了。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及州官赈灾无计划,虎头蛇尾,对灾民态度恶劣的谴责,对灾民疾苦的同情。但是,作为县尉的黄庭坚,只是作为旁观者,光发高论是不足取的。

再有:

《虎号南山》

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字,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此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庭坚即将赴叶县任职。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者在此诗题下注有:“虎号南山,民怨吏也。”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比喻为像猛虎食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無人迹。

苦竹参天小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此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诗人从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被贬任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是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时写的。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措施。为了打击奸商囤积居奇,任意抬高物价,而实行“市易法”。即在京城开封设市易司,给以本钱,以收购货物和贷款给商贩。市场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由市易司收买;市场上需要的货物,由市易司贷给商贩贩卖,收二分年息。其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和兼并小商贩,同时也为政府赚一笔钱。(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94页)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由于抵制“市易法”的贯彻实行,使奸商横行乡里,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百姓“有盐无食米”,时而造成“有米无食盐”的惨状。庭坚由于政绩差,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专管一镇之工商税收工作。任渊在《山谷诗注》中,不愿用“贬”而用“移监德平镇”之词。

黄庭坚从另一个角度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是早年在河南汝州叶县任县尉时写的《按田诗》。兹录如次:

按 田并序(熙宁四年叶县作)

余与晁端国,思道奉檄按马安山东港河稻田陂。官丁误引道,左次水泽,山深径危,泥潦坚冰,长干挟马,仅可以度。行五十里,遂不容马,步沮洳,虎跡新往来,乌鸟丛噪荆榛。尽日出入,乃至河上,集近山之农,告以献利者,皆以为濒水为舍,居旁新治田,果蓏有畦,桑枣成行。自山之东西,皆不可为陂。港河原出四头山,支分为三:其一尽南出,少折而东,入舞阳;其二稍西流,又折而北,入石塘河;其一港河也,出山而东流,卒与二水合而入汝河。汝河今漕河也。吾二人既临河,且知献利者之状,而余独有感焉。顷岁肉食者以羌胡为忧,师老西鄙,而士大夫知与不知,争道孙吴覆军杀将,开虜之轻量中国心而富贵者,今日比肩。近者朝言多在民事,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良吏攘臂起,郡有召信臣,县有吏起矣。夫土性者,自先王所不能齐,而一切不问,薅夫故苗。灌为新田,茫茫水陂,邱垄平尽。其君子威以法刑,其小人毒以鞭朴,有举斯有功,有功斯有赏。作者之义曰:前日吏持印相授。以媮眼前,而厚利弃于苍烟野草之间,是豈不可笑?以余观之,恐是非特未定也。观朝廷之意,初不贵必成,奉承者要必有功,遂失之耳,语曰:“事传三人,则失其真。”诗曰:“周爰咨谋。”蓋使指也。今也咨谋者不惨怛以告者,未忠信歟?夫听言之道,必以事观之,夺民之故习而强以所未嘗,其利安在?与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议者谓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予既有是言,思道屡叹而已。是日所至已远,不能归,遂宿水滨民家。北风黄草,破屋见星月,与晁五引酒相酌,忽然已醉,不知跋涉之劳也。缀以时,强思道和之。

黄庭坚写的《按田》诗并序是在熙宁四年(1071)在叶县任县尉时所作。当时,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实施农田水利法,并下诏,北方有水利的地方,应将旱地改为水田,改种水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既提高粮食产量,又使北方的农民也吃上大米。(此前北方农民世代都吃玉米、高粱、小麦、小米:因为没有水利,都种旱地作物。)而黄庭坚却站在守旧派立场,顽固地抵制,拒不实行,他认为这是“肉食者”(指实行变法革新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州府的长官)主张“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的做法是“夺民之故习”,意思是说,把旱地改为水田,把种玉米、高粱的土地改为种水稻,是剥夺了农民种植的老习惯,是“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是“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还在诗中大声疾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

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农田水利法”和改进北方农业生产种植品种的措施是极为不满的。正如文学评论家朱东润教授所说:“庭坚对于新政的措施是不满意的:主要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 。(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历史学家刘泽华教授说:“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列宁就曾说过: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102—103页。)

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以上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页—237页,﹝M﹞.北京:中华书局,1953.

黄庭坚的诗句 篇4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黄庭坚《醉蓬莱》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黄庭坚《满庭芳·茶》

飞骑轧,鸣珂碎。——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黄庭坚《醉蓬莱》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黄庭坚《醉蓬莱》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黄庭坚《秋怀二首》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黄庭坚《满庭芳·茶》

别时不似见时情。——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黄庭坚《品令·茶词》

因以金荷酌众客。——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黄庭坚《秋怀二首》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黄庭坚《秋怀二首》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黄庭坚《秋怀二首》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黄庭坚《秋怀二首》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黄庭坚《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黄庭坚《秋怀二首》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黄庭坚《浪淘沙(荔枝)》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黄庭坚《秋怀二首》

得之心、寓之酒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黄庭坚《秋怀二首》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黄庭坚《浪淘沙(荔枝)》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黄庭坚《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览其遗墨,始追和其千秋岁词苑边花外。——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身健在,且加餐。——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黄庭坚《徐孺子祠堂》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黄庭坚的名句名言 篇5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

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黄庭坚《寄黄几复》

5、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诗·黄庭坚诗选》

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黄庭坚文集》

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黄庭坚

9、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10、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11、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黄庭坚

12、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

1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

14、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15、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茶词》

16、子瞻堂堂,出于峨眉,司马班扬。金马石渠,阅士如墙。上前论事,释之冯唐。言语以为阶,而投诸云梦之黄。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解羁而归,紫微玉堂。子瞻之德,未变于初尔,而名之曰元佑之党,放之珠厓儋耳。方其金马石渠,不自知其东坡赤壁也。及其东坡赤壁,不自意其紫微玉堂也。及其紫微玉堂,不自知其珠厓儋耳也。九州四海,知有东坡。东坡归矣,民笑且歌。一日不朝,其间容戈。至其一丘一壑,则无如此道人何。——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17、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

18、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

19、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20、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黄庭坚

21、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22、妙语益难忘——黄庭坚

23、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黄庭坚

2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25、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黄庭坚《满庭芳》

26、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黄庭坚

27、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黄庭坚《次韵梨花》

28、老夫之书,本无法也——黄庭坚

29、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

30、贫贱交情富贵非——黄庭坚

31、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黄庭坚

32、“轻裘缓带多公暇,公独奈何犹不乐。——黄庭坚《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

33、晓日成霞张锦绮。——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

34、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3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楼一味凉。——黄庭坚

36、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次高五藏使君韵》

37、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奕棋》

38、竹外桃花三两枝芳草萋萋鹦鹉洲露从今夜白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是近黄昏青春作伴好还乡昨日之日不可留悠悠我心志在千里处处闻啼鸟——黄庭坚《骚客拾兰蕙》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 篇6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造诣极深,至今有墨迹传世。而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他最为人赞赏的,应该是这首《清平乐》吧?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伤春似乎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从孟浩然的《春晓》到苏轼的《蝶恋花》,表现的都莫不是诗人对春日已去,落红无数的惋叹,可是,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这样写得趣味横生的伤春之作却是少见。

《山海经》中传说,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诗人却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夸父可以仰头朝着那个不变的方向执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却无迹可寻,如一个可爱而调皮的少女,“爱而不见”,让寻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踯躅”。

也许,有人会知道春天的去向?诗人寻觅未果之后,突发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请带话给她,让她回来吧,永远不要离开。

春天在诗人眼里,已经不是一个轮回的季节,似乎是诗人的情人,或者,是诗人的亲人,不愿她离开,即使她还会再次回来。

可是,这世间的人似乎都和诗人一样,无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长着羽翼的精灵,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能告诉我春的去向吗?

黄鹂——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灵,很愿意告诉诗人关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语言,无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终究是白费力气,我们早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读懂花的语言,无法读懂树的叹息,无法读懂兽的呼喊,当然也无法听懂黄鹂泄露的天机。

黄鹂也累了,不耐烦了。跟这些毫无悟性愚蠢的人类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她飞走了,飞过一片蔷薇花。诗人终于明白:春天的确走了,因为蔷薇花的夏日已经来临。

古人曾说,好的诗歌应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管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能接受,但是这首《清平乐》应该是个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来追逐春天,但是却没有夸父那样悲壮的结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如清净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静静荡漾到池边,在没人注意到的那个早晨悄悄消失。

这首《清平乐》写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评。当时的词人王观,就化用黄庭坚词的意境写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美丽的情怀,总是人类共有的,而诗人们,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画出了这美好的情怀,这情怀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霜,透过无数次季节轮回,抵达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我们能够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拓展阅读:黄庭坚典故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饱读诗书,曾中过进士,但一生未能发达,仅是州府的幕僚,后来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职。康州地偏民困,**不断。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亲李氏,是著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读书世家。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到床前,对他说:“为父命不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要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跟随舅舅。”黄庭坚含泪答应了。父亲不久便去世了,这让平素活泼好动的黄庭坚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里翻书度日。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进藏书室找了个机会安慰他。黄庭坚哀伤地说:“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人会死去,父亲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没有机会帮他做事,为他尽孝了。”李常说:“尽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点滴中学会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家人所需,这两件事并不矛盾。”黄庭坚想起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哀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略谈黄庭坚诗学理论 篇7

黄庭坚生活在不满于北宋文坛当时效颦唐人的风气, 再三指出:“随人作计终后人”, “随人学人终旧人”。他主张“着鞭莫落人后”、“我不为牛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认为只有广泛学习借鉴前人, 注重法度, 才能先法而后成。山谷《论作诗文》讲:“做文字须规摹古人, 百工之技, 亦无有不法而成者。”[1]在诗歌创作艺术方面, 黄庭坚向历代优秀的诗人学习, 不仅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家受到黄庭坚的重视, 其他著名的诗人如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谢惠连、阴铿、何逊、王维、孟浩然等引起了黄庭坚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黄庭坚学习古人并不是一味拘泥于此, 而是要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总结可行的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 提出自己的诗学理论。

黄庭坚在宗古之上的创新突出了他自己生新奇变的风格。他在观摩前人句法之形成自己的句法理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黄庭坚努力锻造诗句, 惠洪评价黄庭坚造语法道:“凡贫贱则语言不为人所敬信, 岁寒不变则无如松竹, 山谷则造而为语曰‘语言少味无阿堵, 冰雪相看由此君。’其语便健。”[2]

由于家学及社会思潮的影响, 再加上与自己经历和思想性格较为相似, 黄庭坚将杜甫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学习对象。陈师道《后山诗话》称:“唐人不学杜诗, 唯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 黄之子, 谢之婿也。其与二父, 尤子美之于审言也。”[2]而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思潮的影响, 杜甫高尚的忠君爱国思想和高超熟练的作诗技巧得到了宋人的好评, 并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理想的选择。黄庭坚本人在仕途的坎坷经历与杜甫的起起落落也有相似之处, 还有黄庭坚对于儒学及道德的自觉的追求, 都使得黄庭坚极力尊崇杜甫。黄庭坚《书老杜诗跋》云:“欲学诗, 观老杜足矣。”黄庭坚指出要想学习作诗, 观看杜甫的诗歌就够了。曾几认为:“工部百世祖, 涪翁一灯传。”赵蕃《淳熙稿》云:“少陵在大历, 涪翁在元祐, 相去几百载, 合若出一手。流传到徐洪, 激起鸣江右, 遂令风雅作, 千载亡遗究。”[2]他们分别对于黄庭坚宗杜的做法及所取成就作出了肯定。

对于杜甫“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说法, 黄庭坚颇为称道。黄庭坚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增长学问, 并在诗中有所体现, 而他的诗歌体现出的学问化特点也是宋诗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就是说, 诗歌创作者的学问修养影响他的气质和文化品格, 而这些又决定了诗歌作品的风格。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才能总结出有效的创作方法。黄庭坚《论作诗文》认为“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 《跋自画枯木道士赋后》指出:“当熟读《左转》、《国语》、《楚辞》、《庄周》、《韩非》, 欲下笔略体古人致意曲折处, 久久乃能自铸伟辞。虽屈 (原) 宋 (玉) 亦不能超此步骤。”而文学创作中要想自己有所建树必须积累学问, 反复揣摩, 才能达己之意。

黄庭坚特别讲究诗法, 从具体的字法、句法、使事、用韵, 对仗到整篇的布局、用意等方面, 黄庭坚严格制定规范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施。黄庭坚在《跋高子勉诗》中评价说:“高子勉作诗, 以杜子美为标准, 用意事如军中之令, 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而充之以博学。”其实, 黄庭坚自己作诗更遵循严密的法则, 处处以杜甫为标准。

黄庭坚学习杜甫也注重炼字, 并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 黄庭坚的字法来源于唐人尤其是杜甫, 即“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 黄庭坚自己提出了句眼的理论。黄庭坚在《论诗作文》中说:“作诗句要须详略, 用事精切, 更无虚字也。如老杜诗, 字字有出处, 熟读三五十遍, 寻其用意处, 则所得多矣。”在评价高荷作诗时, 黄庭坚在《跋欧阳元老诗》中讲:“子勉作唐律五言数十韵, 用事稳贴, 置字有力。”

黄庭坚诗法中的句法理论也是他诗论中最重要的内容。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提到“句法”一词。“比来工五字, 句法妙何逊。”在此, 黄庭坚提到何逊的句法高妙。“诗来清吹拂衣襟, 句法词锋觉精神。”“寄我五字诗, 句法窥鲍谢。”“一洗万古凡马空, 句法如今谁最工?”“谢公遂如此, 宰木已三霜。无人知句法, 秋月自澄江。”黄庭坚自己注重学习杜甫句法理论, 并有自己的创新。他的拗律, 对偶的使用都有体现了创新求奇的精神。

黄庭坚主张作诗要整篇布局, 有自己的立意。黄庭坚言“作诗正如作杂剧, 初时布置, 临了须打诨, 方是出场。”黄庭坚人认为诗歌的布局安排就像作杂剧一样, 开始就要布置全场, 然后插科打诨, 接着才能出场。可见黄庭坚对于铺陈等手法的运用与认同, 并主张在写诗前有所准备, 谋划全篇, 才能得心应手, 不至乱了方阵。

黄庭坚写诗大量运用典故, 经常化用典故, 既使诗歌充满学问又翻新出奇, 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吴景旭谈到用事引《类苑》曰:“鲁直善用事, 若填塞故实, 旧谓之点鬼簿, 今谓之堆垛死尸, 如《咏猩猩毛笔》诗:‘平生几两屐, 身后五车书。’又云:‘管城子无食肉相, 孔方兄有结交书。’精妙稳密, 不可加矣。当以此语反三隅也。”惠洪评论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醾》:“‘露湿何郎试汤饼, 日烘荀令炷炉香’……酴醾花美, 以二女子比之, 不如以二美丈夫比之为工也。”两段言论均提到黄庭坚诗作中活用典故的例子。[3]假设只能一味用事, 填满全诗, 只能像前人所说的“点鬼簿”, 堆垛死尸而已。但黄庭坚的《咏猩猩毛笔》和《观王主簿家酴醾》在典故的使用上别出心裁, 皆用人以咏物, 新奇警辟, 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黄庭坚自己也认为“自作语最难”, 因此, 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 一种方法是将旧的典故进行翻新改造, 并赋予崭新的意义,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即“点铁成金”。

黄庭坚在谈到高子勉诗时称“用一事如军中之令”, 体现着他对于用事的要求。黄庭坚主张诗歌用事要贴切精确, 就像军中之令, 一用影响全篇, 不能乱用, 牵强附会。而关于黄庭坚化用典故、借鉴前人进行模仿的方法和行为也有争论。这就是关于“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以故为新”和“以俗为雅”理论的争论。黄庭坚在《与洪驹父书》中讲:“古之能为文章者, 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 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4]黄庭坚不管是在诗歌创作还是诗学理论中均善于学习模仿他人, 并加入自己的东西, 自成一家。

黄庭坚诗学理论虽然是以法度为中心的, 但其终极的目标是追求高级的诗学境界, 即“无法之法”。《大雅堂记》说:“子美诗妙处, 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 非广之以《国风》《雅》《颂》, 深之以《离骚》《九歌》, 安能咀嚼其意味, 闯然入其门邪!故使后生辈自求之, 则得之深矣。”黄庭坚认为, 杜甫诗歌之妙就在于不是有意作文。而他的诗歌却达到了不刻意追求却到达, 若不是用《国风》《雅》《颂》和《离骚》《九歌》的深广, 是不能咀嚼品味其中的意味, 贸然闯入其诗之门的。黄庭坚《题意可诗后》:“宁律不谐, 而不使句弱;宁字不工, 不使语俗, 此庾开府之所长也, 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 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他不满于庾信刻意为诗的做法, 倾慕陶渊明无意为文, 达到的自然悠远的境界。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朴实平淡并不妨碍诗歌达到较高的意境。正是不同于早期严格遵循法度的做法, 黄庭坚自己在后期亦追求杜甫、陶渊明诗歌达到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从此点看来, 黄庭坚诗学理论在讲求技法的同时, 强调诗歌意境的传达, “法”与“意”辩证统一。

摘要:黄庭坚诗学理论最典型的特征是讲究法度, 其内容既包括对创作主体学问修养的要求, 又有具体的作诗方法。黄庭坚提出既要善于学习前人, 又要独立创新的作诗态度。在诗歌形式技巧上, 涵盖了字法、句法、章法、用事等方面。其诗学理论在重视方法的同时, 其最终的目标却指向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达到“无法之法”的目的。

关键词:黄庭坚,作诗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刘琳, 等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1684.

[2]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 1978:36, 15, 132.

[3]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 1986.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食时五观” 篇8

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想到要经过耕种、收获、春碾、淘洗、饮煮等许多劳动,还有畜养杀牲等事,自己一人饮食,须得十人劳作。在家吃的是父祖积攒的钱财,当官吃的是民脂民膏。食物来之不易,一定要懂得这一点,否则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饮食观。

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要检讨自己德行的高下,具体表现在对老人的孝顺,对国家的忠贞,对自己的修养,如果这三方面都尽到了努力,那就可以对所用的饮食受之无愧。如果有所欠缺,则应感到羞耻,不能放纵食欲,无休止地追求美味。

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认为一个人修身养性,须先防备饮食“三过”,不能过贪、过嗔、过痴。见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而不知食之所来则痴,是为三过之谓。《论语·学而》有“君子食无求饱”,背离这一条,就大错特错了。

4. “正事良药,为疗形苦”。要懂得五谷五蔬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了解饮食养生的道理。身体不好的人,饥渴是主要病症所在,所以要以食当药,做到“举箸常如服药”。

5.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是说任何时候都应有远大抱负,使自己所做的贡献与所得的饮食相称。《诗经·伐檀》所说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达的也是这一个意思。

上一篇:体外诊断试剂及耗材行业分析(图)下一篇:营销员工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