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难点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②影响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本单元教学内容复杂, 史实密集, 头绪多, 史与论混合, 教学难度颇大。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阶段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加之经济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 因此教学难度更大。倘若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叙述, 按部就班、一点一滴地施教和学习, 其结果学生仍是学得一塌糊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究, 以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知识目标要求为纲领,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加以论述, 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列表归纳, 系统直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概貌”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教材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发展分别做了大篇幅叙述, 但教材叙述较分散, 学生难以系统把握和对比性地掌握。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的方式, 横向突出要点, 纵向进行比较, 系统直观地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概貌
2.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二、由此及彼, 多角度全方位梳理古代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是课标的另一基本要求,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起源、生产组织、经营方式、技术水平、行业门类、世界地位等方面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教材对这部分知识没有具体文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从而解决问题, 并训练能力。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培育和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 古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3)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 实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脱离农业,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劳动分工不断细密。 (4)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手工工场。 (5) 手工业地域分布广泛,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地域分布重心也发生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广受赞誉。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我国商业起源早, 逐步发展繁荣。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 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 (2)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全面发展。商业发展促使都市、城镇大量兴起。 (4) 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房、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5) 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厚往薄来”。 (6) 古代商人组织历经宗族亲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到地缘组织的发展变化, 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三、由表及里, 全面准确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本单元涉及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而且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因此教学意义重大。对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教学, 应从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等方面由表及里、全面准确地剖析, 最好选择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关于小农经济。 (1) 全面分析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从生产单位、生产结构、生产目的等角度掌握其特点。 (3) 强调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个体农民处境等角度对其进行认识、评价。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1) 分析出现的原因。 (2) 知道出现的时间、地点、部门、标志。 (3) 重点剖析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其他原因:农民贫困, 国内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和影响等。
关于土地兼并现象。 (1) 分析根源———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 (2) 了解表现, 分析影响。 (3) 知道北魏至唐朝前期、明朝等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 (4) 本质上认识: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1) 知道其含义、原因、目的及商鞅最早提出。 (2) 掌握西汉武帝、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措施, 并触类旁通, 概括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措施。 (3) 运用两点论, 从封建社会的早晚期以及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法全面剖析其影响。
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1) 全面剖析实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思想。 (2) 准确把握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3) 运用两点论全面分析其影响。
总之,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捷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我们就会如鱼得水, 灵活驾驭教学内容,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知识点复杂, 头绪零乱, 教学难度颇大。为了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 可以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vt. 合并,吸收(液体、气体,光,热量);承担(费用,损失);使专心,使全神贯注
关联 absorber吸收器。absorbing吸引人的。absorbingly非常有趣地。absorbability可吸收性。absorbable容易被吸收的。absorbed全神贯注的。
联想 近义词: take in吸收。
易混词: absurd荒谬的。
词组 absorbed in全神贯注于。
搭配 absorb sth. (into)吸收……
The suncream is easily absorbed into the skin.
这种防晒霜很容易渗入皮肤。
Plants can absorb carbon dioxide and release oxygen.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氧气。
The banks would be forced to absorb large losses.
银行将被迫承受巨大的损失。
Steel barriers can bend and absorb the shock.
钢制栅栏可以弯曲并能吸收冲击力。
expose
vt. 显露,露出;揭露,揭穿
关联 exposed暴露的, 无遮蔽的。exposure暴露,揭发。
联想 近义词: uncover, reveal.
反义词: hide,cover.
词组 exposure meter 曝光表。
搭配 expose sb./oneself to…使某人/自己暴露或接触于……
The Budget does expose the lies ministers were telling a year ago.
预算案无疑揭穿了部长们一年前所说的谎话。
We should not expose our children to horrors.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看恐怖片。
You shouldn’t expose the soldiers to unnecessary risks.
你不应该让士兵们冒不必要的危险。
be exposed to可用于引申意义,“使……受(危险,风险)”.
The child has never been exposed to pneumonia.
这孩子从没有染过肺炎。
expert
n. 专家;能手
adj. 熟练的;内行的
关联 expertise专家的意见;专门技术。expertly熟练地;巧妙地。
联想 同义词: specialist专家。
反义词: amateur外行。
易混词: expect期望。
词组 expert in熟练于。expert system专家系统。
You’ll also get expert advice on keeping your hair in good condition.
你还会获得有关如何保持良好发质的专家建议。
She is an expert in old coins.
她是古钱币专家。
Tom is expert in writing report.
汤姆对写报告很内行。
blame
vt. 责备;把……归咎于
n. 责备;过失
关联 blameable有过失的。blameful苛责他人的。blamelessly无可责难地。blameworthy该受责备的。
搭配 blame sb. for (doing) sth.因(做)某事责备某人。blame sth. on sb.把某事归咎于某人。sb. be to blame (for) sth.某人(因……)受到谴责,应为……负责
或bear/ take the blame for sth.对某事负责。
put/ place/ lay the blame on sb.将某事归咎于某人。
All blame for the accident must attach to myself.
事故的一切责任应由本人承担。
The driver was not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这次事故怪不着司机。
Don’t blame on him, after all, he is a green hand.
不要责备他,他毕竟是个新手。
handle
v. 处理;对待;操作;触;买卖
n. 把手;柄
关联 handlebar把手,八字胡。handlebars把手。handler操作者;教练,负责人。handless无手的; 笨手笨脚的。handling处理。
联想 近义词: deal with处理。
易混词: candle蜡烛。
词组handling charge手续费。handle without gloves强硬地对待。
The thief had left his prints on the handle.
小偷在把手上留下了指纹。
She cannot handle pressure.
她承受不了压力。
The police handle the traffic very efficiently.
警察把交通管得井井有条。
suspect
v. 怀疑;猜想
n. 嫌疑犯
adj. 可疑的;不可信的
关联 suspecter猜疑者。suspectable可疑的;有嫌疑的。
联想 近义词: doubt怀疑。
反义词: believe相信。
派生词: suspicious可疑的。
The police put a watch on the suspect’s house.
警方派人监视那个可疑人的住宅。
Fingerprints linked the suspect to the crime.
指纹印把嫌疑犯与所犯罪行联系在一起。
Little did we suspect that the district was so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我们一点也不怀疑这个地方有这样丰富的矿藏。
cure
n. 治愈;痊愈;药物;疗法;措施
vt. 治疗;治愈;纠正
关联 cure-all万灵药。cureless不能救济的;无法医治的。curer腌制食品者;治疗器。
联想 近义词:heal 侧重指治愈伤口、伤痛如灼伤等。
搭配 cure sb. of sth.治愈某人的病,矫正某人的习惯
There is no known cure but the illness can be treated.
这种病尚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可以治疗。
The cure for stress lies in learning to relax.
消除紧张的方法在于学会放松。
It is oft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to cure snake bite.
它常被用作治疗蛇咬伤的民间药物。
We have to cure the child of bad habits.
我们必须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positive
adj. 积极的;肯定的;正面的;正数的;阳性的
n. 正面;正数
关联 positively明确地,坚决地。positiveness肯定;积极性。
联想 近义词: active积极的, certain必然的。
反义词: negative消积的。
词组 positive feedback正反馈。positive law 制定法。positive number正数。positive pole正极;阳极。
Keep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保持乐观的心态,好事自然会发生。
There have been positive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已逐步改善。
This charge is a positive charge.
这个电荷是正电荷。
sense
n. 感官;意识;鉴赏力;意义;理智;道理
v. 感觉;意识到;理解
关联 senseless不省人事的, 无意识的。senselessly无谓地; 毫无知觉地。
联想 近义词: feeling感觉。
派生词: sensitive敏感的。
易混词: scene风景。
词组 sense of direction方向感。sense of humor 幽默感。sense of smell嗅觉。
This sentence doesn’t make sense.
这个句子没有意义。
Deaf people have no sense of hearing.
失聪的人没有听觉。
Exit the program before you turn off the computer. That is common sense.
关电脑前先退出程序。那是常识。
attend
v. 出席;参加;照料;注意;专心于
关联 attender常客。attendant出席者, 跟班;伴随的。attendance出席, 照料。
联想 派生词: attention注意力。
The main thing is to attend to the injured.
首要任务是照顾伤者。
She attended a course for junior hotel manager.
她参加初级饭店经理课程。
Attend to your work and stop talking.
专心工作,不要说话。
error
n. 错误;过失;误差;谬误
联想 近义词: mistake, wrong, fault.
反义词: truth.
词组 error control错误控制。error correction错误纠正。error handling错误处理。error message错误信息。
The editor overlooked a print error.
这位编辑漏掉了一个印刷错误。
The accident was caused by human error.
这起事故是人为过失造成的。
Did I make any error in my calculation?
我计算中有没有出差错?
original
adj. 原始的;最初的;有独创性的
n. 原版;起源;有独创性的人
关联 originality独创性;创举。originally起初;独创地。originate发明;创始;发源。origination创作;起源。originative有创作力的;有发明之才能的。originator创作者;发明人。
联想 近义词: creative创造。
派生词: origin起源,出身。
词组 original sin原罪。original version原著。
Let’s compare the translation with the original.
让我们把译文和原文比较一下。
I’ll keep the original copy of your report on file.
我会把你报告的原件归档的。
This is not the original; it’s only a cheap reproduction.
这不是原作,它只不过是廉价的复制品。
quarrel
n. 吵架;争论;怨言
vi. 吵架;争论;挑剔
关联 quarreler争吵者;吵闹者。quarrelsome喜欢吵架的, 怒气冲冲的。
联想 近义词: argue认为。argument 论据;缘由。
I got involved in a quarrel about the price.
我被卷入了一场有关价格的争吵。
I would rather be laughed at than quarrel with him.
我宁愿被嘲笑,也不愿和他吵架。
The couple quarrel every morning and make it up every evening.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酸
碱
盐
„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 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单线桥法(从失→得)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 = 元素得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
2.拆:(可简单认为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拆)3.删
4.查(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5.、三、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2、数学表达式: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表达式:Vm= ;单位:L•mol-1 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浊液(大于10-7m)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方程式 NaCl == Na+ + Cl-H2SO4 == 2H+ + SO42-NaOH == Na+ + OH-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的浓度 C(B)= n(B)/V(溶液)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具体步骤:
(1)计算:固体物质计算所需质量,液体物质计算所需体积;
(2)称量(量取):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3)溶解(稀释):将固体(溶液)转移至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稀释),冷却到室温;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有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适当规格的)容量瓶中:(5)洗涤:有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到容量瓶;(6)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量子力学 年代 1803 1904 1911 1913 1926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3)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二、原子的构成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负极 正极
二、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1.颜色:黄绿色2.气味:刺激性气味3.状态:气态4.毒性:有毒5.密度:比空气大 6.溶解性:溶于水(1 : 2)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2.Cl2与非金属反应
3.Cl2与碱的反应
氯气 + 碱 → 次氯酸盐 + 金属氯化物 + 水
氯水
成分 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还有ClO-、OH-)氯水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结论:溶液中有Cl-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 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二、溴、碘的提取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 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Cl > Br > I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 2KBr+Cl2=2KCl+Br2 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 +Cl2=2KCl+I2 溴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Br2=2KBr+I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 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Cl2溶于水,Br2和I2难溶于水;Br2和I2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I2的检验:试剂:淀粉溶液 现象:溶液变蓝色 Br-、I-的检验:
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浅黄色沉淀(含Br-);黄色沉淀(含I-)例:NaBr + AgNO3 = AgBr↓ + NaNO3 NaI + AgNO3 = AgI↓+ NaNO3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化学性质
1、与O2、Cl2、S等非金属的反应 4Na + O2 === 2Na2O(白色)
2Na + O2 === Na2O2(淡黄色固体)2Na + Cl2 === 2NaCl(产生白烟)
2Na + S === Na2S(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浮、溶、游、红)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Na2CO3的性质(水溶液呈碱性)
(1)与碱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2)与盐反应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3)与CO2反应: Na2CO3 + CO2 + H2O ===2NaHCO3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三、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海水 母液 MgCl2
a 溶液 贝壳 石灰乳 CaCO3 === CaO + CO2↑
CaO + H2O ===Ca(OH)2(石灰乳)Ca(OH)2 + MgCl2 ===Mg(OH)2↓+ CaCl2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MgCl2 === Mg + Cl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Mg + O2 === 2MgO 3Mg + N2 ===2Mg2N3 2Mg + CO2 === 2MgO + C
2、与水的反应
Mg+2H2O === Mg(OH)2+H2↑
3、与酸的反应 Mg + H2SO4 === MgSO4 + H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Al2O3+2NaOH === 2NaAlO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2+CO2+2H2O === Al(OH)3↓+NaHCO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
1、密度小
2、强度高
3、塑性好
4、制造工艺简单
5、成本低
6、抗腐蚀力强
四、铝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2)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第一步:2Al+6H2O= 2Al(OH)3+3H2↑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 ★ 总方程式: 2Al+2NaOH+6H2O=2NaAlO2+ 4H2O +3H2↑
(3)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4)铝热反应:
2Al + Fe2O3 === 2Fe + Al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三、铝的氢氧化物(两性)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的制备:
H2O 铝盐(AlCl3)Al(OH)3↓ 偏铝酸盐(NaAlO2)往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先有白色沉淀产生,后消失; 往NaOH溶液中滴入AlCl3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产生。第二单元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高炉炼铁(1)制取CO:C+O2 === CO2,CO2+C ===CO(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 3CO === 2Fe + 3CO2(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炼铜: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3.生物炼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铁 铜
(1)与非金属反应
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 Fe3O4(2价Fe占,2价Fe占2/3)Cu +O2 === 2CuO Cu + Cl2=== CuCl2 2Cu + S === Cu2S(2)与酸反应 ①非强氧性的酸:Fe + 2H+ == Fe2+ + H2↑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 a.常温下钝化(浓H2SO4、浓HNO3用铁制容器盛装)b.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Fe(Ⅲ)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u(Ⅱ)
(3)与盐溶液反应(1)Fe + Cu2+ == Fe2+ + Cu(2)Fe + 2Fe3+ == 3Fe2+ Cu + 2Ag+=2Ag + Cu2+ Cu + 2Fe3+=2Fe2+ + Cu2+(实验现象:铜粉溶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Fe3+的检验:(黄棕色)实验①:向FeCl3 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Fe3++3SCN- Fe(SCN)3 实验②:向FeCl3溶液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Fe3++2OH- Fe(OH)3↓ Fe2+的检验:(浅绿色)实验:向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
Fe2++2OH- Fe(OH)2↓(白色/浅绿色)4Fe(OH)2+O2+2H2O 4Fe(OH)3(红褐色)
三、钢铁的腐蚀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一、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和信息材料的介绍
1.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约占地壳质量的四分之一);无游离态,化合态主要存在形式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2.硅酸盐的结构:
(1)硅酸盐的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比较方便。硅酸盐结构稳定,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2)氧化物形式书写的规律:
①各元素写成相应的氧化物,元素的价态保持不变。
②顺序按先金属后非金属,金属元素中按金属活动顺序表依次排列,中间用“•”间隔。③注意改写后应与原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不变。
3.Na2SiO3的性质:Na2SiO3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建筑行业的黏合剂,也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火。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如下:
(1)水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测),通CO2有白色沉淀: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白色胶状沉淀),离子方程式:SiO32- + CO2 + H2O == CO32- + H2SiO3↓。硅酸受热分解:H2SiO3 H2O + SiO2,原硅酸和硅酸都是难溶于水的弱酸,酸性:H2CO3强于H4SiO4或H2SiO3。(2)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离子方程式:SiO32- + 2H+ == H2SiO3↓.(3)硅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2SiO3 + 2NaOH == Na2SiO3 + 2H2O.离子方程式:H2SiO3 + 2OH- ==SiO32- +2H2O。4.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主要原料 产品主要成分
普通玻璃 石英、纯碱、石灰石 Na2SiO3、CaSiO3、SiO2(物质的量比为1:1:4)普通水泥 黏土、石灰石、少量石膏 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陶瓷 黏土、石英沙 成分复杂主要是硅酸盐
制玻璃的主要反应: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SiO2 + CaCO3 CaSiO3 + CO2↑.二、硅单质
1.性质:(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熔沸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溶剂。(2)化学性质:常温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性质稳定。Si +2F2 == SiF4(气态), Si + 4HF == SiF4 +2 H2, Si +2NaOH + H2O == Na2SiO3 +2H2↑,(Si +2NaOH + 4H2O == Na2SiO3 +2H2↑+ 3H2O.)3.硅的用途:(1)用于制造硅芯片、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2)制造太阳能;(3)制造合金,如含硅4%(质量分数)的钢导磁性好制造变压器的铁芯;含硅15%(质量分数)的钢有良好的耐酸性等。4.工业生产硅:
制粗硅:SiO2 + 2C Si + 2CO 制纯硅:Si + 2Cl2 SiCl4(液态)SiCl4 + 2H2 Si + 4HCl 三、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1.SiO2在自然界中有较纯的水晶、含有少量杂质的石英和普遍存在的沙。自然界的二氧化硅又称硅石。
2.SiO2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溶剂(水)的固体。
3.SiO2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SiO2 + 2F2 == SiF4 + O2 , SiO2 + 4HF == SiF4 + 2H2O(雕刻玻璃的反应),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实验室装碱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加热高温:SiO2 + 2C Si +2 CO, 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CaSiO3 + CO2↑,SiO2 + CaO CaSiO3.4.SiO2的用途:制石英玻璃,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制钟表部件;可制耐磨材料;用于玻璃的生产;在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 1.含硫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涉及到的反应有:
2SO2 + O2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2.防治措施:
①从根本上防治酸雨—开发、使用能代替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氢能、核能、太阳能)②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如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③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二、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
* 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SO2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⑴SO2是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SO2 + H2O = Ca(HSO3)2 SO2 + 2NaOH = Na2SO3 + H2O(实验室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尾气)* 减少燃煤过程中SO2的排放(钙基固硫法)
CaCO3 CaO + CO2↑;CaO + SO2 = CaSO3 SO2 + Ca(OH)2 = CaSO3 + H2O 2CaSO3 + O2 = 2CaSO4 ⑵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实验室对SO2气体的检验 漂白原理类型
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
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③化合型:SO2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⑶SO2具有还原性
2SO2 + O2 2SO3 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
三、接触法制硫酸
流程 设备 反应
生成二氧化硫 沸腾炉 S + O2 SO2 或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SO2接触氧化 接触室 2SO2 + O2 2SO3 SO3的吸收 吸收塔 SO3 + H2O = H2SO4 * 为了防止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率,常用浓硫酸来吸收SO3得到发烟硫酸
四、硫酸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酸的酸性:硫酸是二元强酸 H2SO4 = 2H+ + SO42-(具有酸的5点通性)
如: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硫酸用于酸洗除锈 2.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作干燥剂
3.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将H、O按照2∶1的比例从物质中夺取出来,浓硫酸用作许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4.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Cu + 2H2SO4(浓)CuS O4 + SO2↑+ 2H2O
浓硫酸可以将许多金属氧化:金属 + 浓硫酸 → 硫酸盐 + SO2↑+ H2O
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由+6价的S引起,而稀硫酸的氧化性由H+引起(只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前面的金属)。C + 2H2SO4(浓)CO2↑+ 2SO2↑+ 2H2O
二、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2价:H2S、Na2S、FeS;+4价:SO2、H2SO3、Na2SO3 +6价:SO3、H2SO4、Na2SO4、BaSO4、CaSO4、FeSO4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 0 +4 +6 S S S S
SO42-离子的检验:SO42- + Ba2+ = BaSO4↓
取少量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途径一:雷雨发庄稼 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途径二:生物固氮
途径三:合成氨 N2+3H2=======2NH3(1)、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1)、人类不当使用科学技术的结果(2)、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极力追求商业利润
(3)、克服环境问题有哪些途径?(3)、治理,使用新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环境意识教育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工业上合成氨 N2+3H2=======2NH3 2.实验室制取氨气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氨气的性质
:氨气易溶于水,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但成本低。氨水应在阴凉处保存。雨天、烈日下不宜施用氨态氮肥。与酸的反应 NH3 +HCl===NH4Cl(产生白烟)2NH3+H2SO4===(NH4)2SO4 盐:固态,易分解,易溶于水,与碱反应,产生 而挥发。比 易于保存和运输,但成本更高。Cl-不被植物吸收,在土壤中积累,影响植物生长。不能在碱性土壤中使用,不能雨天使用。NH4Cl===NH3↑+HCl↑(加热分解NH4Cl晶体)喷泉实验:(1).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2).溶液变红色的原因?(3).喷泉的发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见光或加热会分解释放出 气体 4HNO3==4NO2↑+ O2↑+2H2O(2)强氧化性
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绝大多数金属及许多非金属单质能与硝酸反应.。浓 :
C+4HNO3==CO2↑+ 4NO2↑+2H2O 一般生成 气体。稀 : 一般生成 气体。另外,(1)
适用:固+液 气体。方法最为简便。后者反应更剧烈,应对浓硝酸的滴加予以控制。(2)C+4HNO3==CO2↑+4NO2↑+2H2O 4HNO3==4NO2↑+ O2↑+2H2O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波浪、潮汐、洋流波浪风浪:海啸:风力作用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潮汐: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
盛行风吹拂、海水密度差异、海水补偿运动洋流: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的类型: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3、寒暖流的判读
(1)通过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暖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或低,这样就导致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等温线的凸向,即是洋流的流向。寒流此图为北半球寒流暖流
此图为南半球
温度自上而下递增
温度自上而下递减
(2)通过纬度判断洋流性质:
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为暖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即为寒流。暖流暖流寒流寒流
4、洋流的成因
风海流:
盛行风是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密度流:
海水温度、盐度差异
密度差异密度流补偿流:
由上述原因
出发海区海水减少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_气候分为两种:
_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_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开始:部门: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2)工业革命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蒸汽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发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_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1)推动因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惠特尼使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动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地位;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难点】推荐阅读: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07-24
水环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10-23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28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06-2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0-26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09-09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难点总结04-03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点02-24
高一地理第一教学总结12-07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教学计划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