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地理(精选13篇)
在地理教学中建立地理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体系,遵循地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学遵循确定的目标进行,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数,激发师生共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推动地理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一、完整的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贯彻这一目标是因为它是学科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学教育大纲为地理学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大纲》基础之上,才能使目标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学各科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于知识教育,必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要调动各种因素,讲究教学艺术,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满堂灌”,运用“启发式”等方法,为学生构架有条不紊的合理的融汇贯通的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教育对地理学科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础,如果除却知识教育,那么,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便会失去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能力培养,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目标教学的一大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这是打开地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于政治思想教育,要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这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目标。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首先要实现从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化。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具备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捷径。
二、达标教学过程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之后,达标途径的确立和实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学中要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一)认真执教,作地理教育事业的挚着追求者。
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在中学各科中处于不利地位,但面对漠视,作为对地理学有较深刻理解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一往情深,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自己对地理教育事业挚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爱好的。
(二)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应用多种媒体(如幻灯、录相、图片、讲座、版报等)、针对性实体(如地理模型、自然现象等)和难度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高中地理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从人――地关系协调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生观教育;初中地理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眼、手、口、脑并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完整性学科大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战术性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实施。
(四)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反思一:走出教材, 走近生活
我们地理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利用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给同学们讲解,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 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 我用邢台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 学生的兴趣被激起, 探究心理得到加强, 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 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 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 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 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 应该让学生来谈谈,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 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反思三:发挥学科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学习, 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 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 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反思四:教改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严格推行“周练月考”
本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蔚然成风, 三个年级的老师跨头听课,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 每次都有一个教研中心题目, 每次做到解决一个问题, 使每个成员都有所启发和提高。尤其是本组针对高二新教材学习难的特点,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确定了一个教改课题“一课一练一结”, 将全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 成立了组织机构, 责任明确到人, 我们的练习也是非常到位的。
关键词:复习课;地理教学;方法
因为初二地理六月份要进行结业会考,所以课程已进行到复习阶段。
地理是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背诵四本书的内容。怎样让学生既把所有内容背诵下来,又不枯燥地死记硬背。本次复习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笔者遵循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第一环节:课代表课前提问。主要是对上节课复习内容的巩固,尤其是对回家不复习的同学,又是一次强制性的复习。回家不备,但课堂的反复提问对他们来说也就是记忆的过程。
第二环节:在地图上记忆地理知识。读图、识图是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在考试中又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我采用每节课前两个小组画中国轮廓图,要求必须画出要记忆的几个关键点,课上检查。画图本身就是个记忆的过程。全班学生在课上共同对点名的几个学生在图上记忆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每节课都点不同的学生。这是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来设计的。提问的学生觉得是考别人,会认真去找题,考倒他人是自己有本事,殊不知,考他人不也就是对习题的熟悉过程吗,久而久之,也就把习题记住了。
第三环节:根据教师发的复习提纲,讨论探究总结并明确本章的主要知识,并把讨论的结果用最简洁的语言由一名学生说出,教师适当补充。这便于全班同学学习及记忆。
第四环节:各小组自由背诵,快速记忆复习的内容,学伴间互相帮助。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第五环节:先由一个组挑其他组的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在由被提问组的学生对没被提问到的组来提问。如此循环。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每组的6号学生如果答对加2分,这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鼓励也是防止学生间只提问好学生或只提问差生。因为要想自己组胜出,就要别的组同学出错,这时他们就会只提问每组的最后一名,而不去提问别的同学出现单一的局面,不能面向全班检查。而每组的6号学生如果答对加2分,本组的同学认为6号一人可顶二人,所以在记忆过程中会注重本组的后几名同学。最后统计分数,最高分的组在班级的量化分数上加2分。
最后教师教会学生所有的地理知识不过就是分成“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文”方面主要有“工业、农业、交通、民居、主食等”。中国地理就是从“新疆、台湾、黄土高原等”几个区域来记住他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就可以。这样化解了学生背诵的难题,也改变了学生记忆的是大量的零散的内容,很容易忘记的尴尬局面。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第七中学)
在寒假中,我针对自己在过去的时间内地理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总结。
首先,我在地理这门学科上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在大题这类以分析为主的题目上,综合知识的运用不够成熟,不能很好地把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然后,涉及地球运动的题目也不是很清楚。还有就是洋流、气压带、风带这一块天气系统的知识掌握的不全,虽然这是必修一的内容,但在考试中仍会以小题形式出现,这也成了我个人的干扰项。我认为自己在世界地理的地区性知识上掌握得还可以,但还比较肤浅,主要还是在综合运用方面的问题。且不会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问题不懂得变通。
其次,我在地理学习中感到比较迷惑的地方就是,总会在考试前觉得没什么号复习,最多看看错题,因为我感觉地理并不是单纯靠记忆就可以学好的,但是,又不知道哪里该记哪里可以略过。还有就是在作图方面比如画剖面图或者画河流啊风水岭啊,都比较陌生。另外就是每次在老师分析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答案和老师讲的也差不多,但得分却不高。
其实我在六门课里面,真的,对学习地理是最有兴趣也是最有信心的,但成绩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也很靠前,但也有时会不及格。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确实学习上面存在打问题,学习态度叫其他同学来说还不够端正,时间没有抓紧,而且在地理上话的时间并不多。寒假里我也买了一本参考书,做了一些,希望在下个学期能做完。地理晚自习好好背,平常的空余时间做做错题,自己给自己定一个计划表。下学期,我一定会勤跑办公室,把自己不懂得知识点都弄清楚,课下也会与同学就难点进行讨论。另外,我订阅了地理杂志,还有观看了有关的纪录片,我想这些能够拓展我的视野。
我很喜欢马老师的上课风格,经常会将本地的乡土人情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我希望老师能够教我们如何有效地来记忆知识点,能将知识点讲透,使我们能全部理解。另外,希望老师能用多媒体教学,让我们结合地理图像,增加理解效果。还有希望老师能与我们多交流,真的很希望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虽然时间可能很紧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进步!
高一年级地理组教师:潘家赣
2018年7月18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住每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地理学科的老教师,从教几十年来,有收获有失败,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以下是总结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主要有2个问题,一个是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内容对他们就像是新课一样。这样他们感觉到复习速度太快,力不从心。再加上可能在上课时候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复习成果并不是每天一一检查,这也让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同学钻了空子。所以即使对于重点班的学生不能过高估计,要一步一步兑现学习成果,督促其在课下认真复习。课前的提问也要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有学习的愿望但是没有学习动力,自主性不强。比如让学生自主看书,并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要求,有许多人书上是一片空白。要求学生看图,并把一些重点的线描出来,他们茫然不知所措,需要老师一个个指导。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在下一步的计划中,要强化他们的基础,多做练习,勤讲勤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论文题目地理教学反思
科 目 地 理
作者单位兴隆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 刘 江 林
联系电话 ***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运用地图
获取知识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借助于地图,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新知越积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运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养成经常读图的习惯。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商业等人文状况,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联系实际
内化知识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辨认车辆牌码上的字,由此说明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简称的实际用途。然后让全班同学各说出自己知道的车牌上的字,教师写到黑板上(不重复),问:“在全国范围内,还可能有哪些字出现在车辆牌上呢?”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翻开书细细地找,并且已经体验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找到后积极主动地结合省级轮廓、简称由来去记忆,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法。
三、分析-归纳-综合 升华知识
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归纳与综合,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归纳-综合”的规律,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分析应从各类地理事物本身内容的系统性入手,从个别到一般,把个别分散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性,总结出规律,再从部分到整体把具有相关信息归纳综合起来,这样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的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后进入复习阶段,师生先一起研讨,将初中地理知识归纳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自然地理再划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人文地理可划分为人口、民族、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等;有的专题还可分为若干项,如地理位置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分项,气候可以从气候名称、分布地区、气候特征以及对当地植被、农业的影响分项,工农业可分别从各自发展的条件、分布地区、生产的产品(工业部门、农作物)分项;工业发展的条件又可从资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项,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劳动力等分项。再运用整体指导局部的学习方法,大到国家,小到乡镇、村庄都要从上面这一知识结构中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探讨。在地理会考复习时,我常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复习积极性高,复习效果不错。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一、正确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方面较旧教材更为零散,这就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删减了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图表,但是课堂的活动量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是我们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而高中地理的难度则越来越大,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因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教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
二、备好课是关键
1. 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三、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情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计划,在布置作业,进行评价等方面要具有差异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四、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新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所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注意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气系统》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卫星云图动画编入课件,通过展示立体图形等模拟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实性、现实性。
五、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有能力的人,其能力和素质绝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为明显的是体现在他对自身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开发上。
主要体现在以下: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在新课改的探索阶段,我们要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转变观念,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坚持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努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摘要:新课改要求, 教师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明显重于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新课改中, 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正确使用教材, 认真备课, 从学生实际出发, 着眼于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出发,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素养, 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求同存异,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认清活动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论文、演讲、海报、漫画等各种方式进行活动手段的丰富。总的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才能做好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工作。
每位教师要进一步钻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应把过程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取新知;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适时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和教育。同时,作为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以科学、精练的教学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读图、析图、分析、整合等多项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考虑地理学情、教情,认真结合教材提供的各种图表以及身边的生活实际,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灵活、科学、高效地加以运用,并注重对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整合等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中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中小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其中的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能力)等。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我还对兴趣教学前后学生的注意力的变化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缺乏兴趣的教学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分为四个层次:当时在班上各方面属于中上等的同学在班级中占43%,他们一节课有效的注意为40分钟;中等生占45%,他们的一节课的有效注意力为30分钟,中等以下的同学占10%,他们一节课的有效注意力为20分钟左右;那2%属于“活跃”分子,他们在一节课的有效注意力只有15分钟。实行了兴趣教学以后,中上等以上的同学注意力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原来占10%的中等同学一节课的有效注意力提高了一倍;那2%属于“活跃”分子的有效注意力提高的最明显,提高了25分钟。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他们还能互相之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长江、黄河时关于干流、支流、和流域这些概念时,有的同学这三个概念闹不清,当时有一个男同学主动站到讲台前,用他的肢体动作和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解决了问题:他站在了讲台上向两侧平伸胳膊,一边解释:“从我的头到脚就相当于河流的主干,我的两条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触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被他内化了的知识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带着高昂的兴趣迎接了期中考试。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考试后我进行了试卷分析,然后后将试卷发到学生手中,虽然我们班的成绩年级第一,但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次考试你们有什么遗憾吗?情况种种,其中一道题有45%的同学同时举手,遗憾都出在同一个问题上:综合题。
地理是很注重实际联系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期中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课前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教学,首先要认真细致的研究课本内容,争取做到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自己的发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先是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成员是否发生了迁移,如发生了人口迁移,那么迁入地和迁出地是哪里,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后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学生可以带着这些内容进入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兴趣。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学习指南、主要知识点、阅读内容和案例分析,在自己以往的教学中只是对主要知识点应用讲解,对其他版块用的非常少,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根本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所采取的措施:在课堂上我不一定每个板块都要用到,但是我会仔细研究研究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板块来推动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我们就可以用课本中探索实中模拟水循环的实验,通过这个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水循环。为了进一步 推动課堂气氛,我在课堂上还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小组竞争方式,还有教师和学生竞争的方式,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后针对性训练的反思,以往针对性训练批改完之后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觉得老师批改后就没事了,针对这一现象,我的措施是: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把平时课后练习和考试中错误的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而且要分析出出错原因,明确是答案失误,还是思维方式错误,只是错误或运算错误,这些都是错题本上要出现的内容。错题本不能简单的记录完了就没事了,教师还要定期检查,要求学生定时翻阅,同学之间也要进行互相借阅,互相检查。
1.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 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具体做法: (1)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 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2) 组织各类活动时, 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 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 分别采取不同教学策略, 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较高标准, 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需要。
3.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 地理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运用地理教材教学, 大纲规定了明确而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教师只是把这些现成的东西落实到教案上, 再通过课程教学灌输给学生。教材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把教材作为凭借, 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 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 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成为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视点和课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启发性素材, 创设“启发”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引起思考, 加强实践。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位理论”, 可让学生分析所在地农村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 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 所在城市工业发展特点及产生的主要区位因素, 等等。通过补充实例分析, 学生不仅对所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思维品质产生了质的飞跃。
4.初高中知识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而且要熟稔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了解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学习等, 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定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 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划分等意义。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 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并且加入一些抽象分析判断及计算题, 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难度较大。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 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问题, 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 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 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5.渗透地理环境教育
5.1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教育”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问题的教育;提高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开发、人口增长和优化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提高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关系是多重的、发展的、永存的, 是地理教育中常在常新的本质性主题。
5.2培养环境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价值观教育指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通过人口动态、环境动态和资源动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等典型事例, 使学生树立人口、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理念, 最终达到环境意识与素质的统一。
5.3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回顾经济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国人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 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生态环境未能得到切实保护。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 通过环境教育, 学生能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和问题依法加以制止和解决;在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能够自觉爱护环境, 不做有损环境的事情,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6.重视试卷讲评课
6.1做好调研。学生只知道自己某题失了多少分 , 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分, 不明白怎样评判试题。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在课前设计好“失分试题分析表”, 包括:本题考查的是哪一个知识点;答案在教材哪一页;失分原因, 自己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现在有什么想法, 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产生错误的原因;失分是由于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还是粗心大意、紧张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能否独立解决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该问题等。
本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和具体要求:
一、硬件方面
要达到教学目的顺利完成,硬件方面最低应该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入和输出系统。其中计算机处理系统是硬件方面的主体,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工作台,也就是教师首先把地理事实、事件、演示等通过键盘或其它视音频系统输入到计算机处理系统,经过处理而产生一些视频信号,计算机处理系统要求机型在486以上,内存8M或更高,硬盘1G或以上,4倍速光驱,16位声卡,功率比较大一些的音箱,显示卡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图形/图像加速卡,这样的配置使文字、表格、图形、动画、图像等信息处理均能顺利完成。
经处理过的视频信号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投影仪的规格可以根据经济条件而定,但作为计算机的配套设备投影仪必须是数码输入而非模拟信号输入,所以投影仪最好选为液晶投影仪,其投影屏幕尺寸至少为1.5m。所有的图象、声音信息均可由教师把现成有关教材的图片、图像文件截取进行创作,然后由图形输入板、话筒、键盘、鼠标等输入。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建立一个带有多台终端具有网络控制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践。
二、软件方面
第一部分是教师进行创作教材的工具软件,由于硬盘有限,可以安装一常用的工具软件和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可用WIndow.3、DOS6.22,工具软件有3ds、Photoshop、CorleDraw、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有Word、PageMake等文字处理及排版软件,有音视频播放及处理软件。
第二部分是教师创作的多媒体与计算机集成应用教材,它既包括教师创作教材的能力,又包括创作的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教师创作教材的能力是实现本教学模式的关键。
近年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冲击较大,同样也较快的应用于教学方面。许多学校把计算机教学列为基础教育,作为教师认识到应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对未来教育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现代和未来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当然并非要求地理教师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懂得较多的硬件知识,但起码对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要熟练。对工具软件的应用初步了解,对DOS、WIndow操作情况要熟练,学会图像输入(扫描仪的应用)以及会用3ds、Photoshop、CorleDraw的初级制作,这样就为创作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于创作的教材本身必须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所创作的教材要有科学依据及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既要要求教材有具体层次,如知识要求、基本训练、思想教育三方面和技能掌握程度作出具体指导,使教学过程中要求明确,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所谓实效性,就是所创作的教材要结合新形势,渗透新原理(城市发展、区位理论),分析具体实例。如生态农业、城区规划;三峡工程的效益与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商业活动与灾害地理的预测等等。
要作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求教师一是必须钻研专业知识,使自身对地理规律、原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如地球的公转、自转,工业、农业区位理论等的全面掌握。二是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如发生重大的地理事件、各地的民族风情、资源利用现状等等。三是要求教师关于观察事物和收集资料,并把捕捉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关于收集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视、报刊图片等信息收集。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环球30分》的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科技长廊》的科技发展(关于地理方面的GIS、生态农业、军事地理等);还有《地理知识》、《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所刊登的地理图片。同时把动画图像及时制作出来,把图片进行扫描输入到软盘或硬盘上。
②实物演示收集。如地球运动演示、地壳运动演示以及矿物标本展示等,这一方面的演示虽不能让每位同学都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图形图像软件局部放大处理功能进行演示或展示。
【反思地理】推荐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5-28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06-23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10-17
教学随笔与反思地理10-22
地理考试后的反思06-12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07-01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反思09-12
地理教学反思与总结10-28
反思我的新课堂--地理教学反思07-06
七年级下地理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