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推荐9篇)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和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资料征集、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志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和开发利用,保证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的落实。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县(市、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称地方志工作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工作的主管部门,组织本办法的实施,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地方志法规和相关政策;
(二)制定地方志工作规划、规范和编纂方案;
(三)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
(四)组织编纂、出版以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五)搜集、保存、管理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
(六)组织开展地方志业务培训和考核;
(七)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第六条 市和县(市、区)发改、财政、编制、统计、档案、新闻出版、保密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地方志工作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七条 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专职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承担编修地方志任务的单位配备专(兼)职编纂人员,明确分管责任人,并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
第八条 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地方志编纂规划和要求,配合地方志工作机构完成入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初稿编纂等相关工作,并接受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九条 以市和县(市、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十条 市和县(市、区)两级地方志书应当20年续修一次。地方综合年鉴应当每年编辑、出版。遇有特殊重大事件发生,可适时组织编纂专题志书。
第十一条 按照《吉林省志书、年鉴编纂审验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初审、省地方志编委会复审、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成立志书终审委员会终审;以县(市、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由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初审、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复审、省地方志编委会终审。
第十二条 以市和县(市、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经依法审查验收合格,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公开出版。
第十三条 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应当在出版后三个月内报送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验收,应当组织有关保密、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重点审查地方志书的内容是否符合宪法和保密、档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第十五条 市和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及时征集和保存各种地方志资料,建立稳定长效的征集渠道和制度。向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征集地方志资料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但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由地方志工作机构指定人员集中统一管理;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档案馆或方志馆保存、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出租、出让、转借。
第十七条 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立方志馆、资料库等收藏、保存、管理各类地方历史文献资料,积极开展地情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出版专题资料、地情研究成果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十八条 市和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
第十九条 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认真保存、推广、利用地方志资料。
第二十条 市和县(市、区)政府对在地方志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未按规定完成地方志编纂任务的或者拒绝提供资料的,按照《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由本级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编纂、出版以市或县(市、区)行政区域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由市或县(市、区)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提请本级政府出版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审查、验收、批准,擅自将地方志文稿交付出版,或者地方志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内容的,由上级政府或本级政府责令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视其情节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地方志内容的涉密审查工作,由提供资料和编写初稿的单位负责初审,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会同同级保密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级地方志内容的涉密工作进行审定。
城市基础设施是满足城镇居住、实现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 是城镇功能完善程度的具体体现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我国各地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加快了地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随着投资量逐年增加, 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问题日益凸显, 直接表现为有效投入不足, 即建设资金短缺, 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融资的决策方式不够规范。
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 一般采取一对一谈判方式, 要么一个项目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2、投融资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 加速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 由于市、县两级财政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城市化提速的资金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不足,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政府投融资缺乏中长期规划。
长期以来, 投融资只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辅助工作, 因此, 缺乏前瞻性、超前性。由于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往往忽略投融资的成本控制, 造成筹融资的成本过高。地方政府的变相举债是一种制度外融资, 预算无法对其形成强制的约束, 很多城建工程往往财政监督不到位, 有的不顾资源和成本的约束, 结果成为“胡子工程”, 严重影响资金的正常偿还。
4、政府投融资的决策主体不明确。
一是财政部门进行投融资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 财政部门只是地方政府的“出纳”, 很多职能部门具有投融资的权力, 但最终的投融资成本仍然由财政部门承担。二是由于决策主体的多样化, 各部门受利益的驱动, 人手少、知识面窄, 难以保证投融资的科学性。
三、完善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对策
1、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职能定位, 创造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范围,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防止政府职能的不合理扩张。随着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政府直接参与的领域将逐渐减少, 但不是说政府的监管职能也随之减少。基础设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 因此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政府应逐步加强在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价格、服务水平制定中的作用及在建设经营中的监管作用。
2、建立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保障与投资回报基金机制。政府应尽快改变政府直接投资或直接融资的投融资体制, 建立起由政府组织项目筹划、通过有关资本产业机构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措建设资金或向国内外投资者招标投资建设与经营、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综合补偿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同时, 为了保证投资者与经营者有合理的回报率, 可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或设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偿债机制, 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3、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一是非经营性的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 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二是营利性项目完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三是采用投资、补助或贴息等多种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实施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建立项目法人制度, 以市场化融资为主。使项目的资金投人和产出、收益和风险相互结合, 形成投融资的良性循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从以往财政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财政信用担保、贴息、注人资本金、投资补贴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
4、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融资中长期规划, 挖掘国有存量资产及土地资源潜力。政府投融资是一项需要长期谋划的工作, 必须制定中长期规划。要突出城市规划设计, 提升城市品位。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投融资规划的龙头工程,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
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质和问题, 严重制约了投融资数量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完善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必要性, 论述了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由此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
参考文献
[1]宋立根:《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2) [1]宋立根:《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2)
[2]郑鸿:《论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多元化角色》[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郑鸿:《论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多元化角色》[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地方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发展,科研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地方教学型院校正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何做好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特点,要求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地方高校自身科研水平,才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科研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队伍建设能力不强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科研管理人员过多地局限于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简单地充当办事员角色,被动工作。这种机械的管理方式阻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科研管理部门既要做好服务,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又要把握全局,协调各个方面,对地方相关经济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要项目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避免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上;对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有完整、建全的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致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不强,无法科学有效地管理。
(二)科研团队建设能力弱,不利于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由于缺少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差,较少取得国家科研经费资源,使得地方高校科研一直停留在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层面上,严重制约了人才优势的发挥,更不利于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重立项,弱过程管理,轻结题,科研管理手段落后
在科研管理中,自上而下地存在重视科研立项,弱化过程管理,不重视项目结题的现象。科研人员通常认为承担的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很少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实施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题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由于管理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管理手段跟不上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缺乏从科研管理工作的角度整体统一规划确定数据和信息的建立、发布机制,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交流和沟通不畅通。
(四)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工作存在脱节,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经费到位的情况,忽视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益性。经费管理部门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科研项目的具体经费使用内容要求和进展情况,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按课题制管理原则,项目负责人拥有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有些项目负责人任意划拨科研经费,不按项目计划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到结题审计时,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创新型的科研管理理念,树立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在地方高校普遍转型的新形势下要树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对探索性、创造性有着很高要求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需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是要确定本校科研工作的路线和方向,使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把握政策导向等;同时要理顺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管理人员应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取得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项目和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服务管理意识,科研管理的过程,主要是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的过程,只有服务到位,才能体现管理,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二)稳定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加强,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设立科研项目的专职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
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要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不断学习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外,要结合工作需要,认真探索,把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改进科研管理工作。
(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深化改革科研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加強自身科研力量的培养,要紧密围绕高校学科建设,建立目标管理、激励措施、评价考核等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科研团队建设是增强地方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手段,采用团队攻关方式,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间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聘请或聘任一些国内外专家讲学或进行科研合作,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动态。高校的科研管理既要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规划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实施单位,要充分发挥对科研工作的引导作用,要把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研创新环境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四)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地方高校必须制定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团队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团队建设方式。
科研项目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地方高校应构建层次清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基地,将课题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即使项目结束了,后续工作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经费管理责任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项目经费管理规定,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针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每项课题实行经费专项管理。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项目的预算计划,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建立校园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利用网络搭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平台,形成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定期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并建立审计制度。
结论:
科研管理对于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没有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在科研工作需要广泛合作和大量经费作为基础的情况下,科研管理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断发生变化,科研管理工作要贯穿项目的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提高科研项目完成的成功率,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党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性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63-64.
[2]王晓纯.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6):53-54.
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 191 号
《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已经2007年6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王岐山
二〇〇七年七月五日
- 1 -
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
第一条 为了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工作,适用《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志,包括市和区、县编纂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二)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
(三)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四)收集、整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
(五)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六)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规 - 2 -
划和编纂方案。区、县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七条 以市和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八条 按照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承担地方志编纂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编单位),应当明确具体承担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保障经费和办公条件,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以及承编单位应当建立地方志资料征集制度,通过查阅、摘抄、复制、购买等方式收集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获得适当报酬。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第十条 以市和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有关专家依法进行全面审查,出具审查验收报告;审查验收合格的,方可以公开出版。
第十一条 市综合年鉴经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区、县综合年鉴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方可 - 3 -
以公开出版。
第十二条 已通过审查验收的地方志书和经批准的地方综合年鉴,未经原审查验收或者批准的机关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地方志资料和地方志文稿;承编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妥善保存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地方志资料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不得损毁;编纂工作完成后,依法及时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网站、地情资料库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第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查询、阅览、摘抄等方式利用方志馆收藏、展示的地方志文献和资料。
方志馆应当将服务范围、开放时间等服务事项进行公示。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方志馆捐赠地方志资料。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未按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完成编纂任务的,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有关单位拒绝提供资料或者故意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提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 4 -
第十七条 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街道志的编纂,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编纂方案报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的,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提供必要的指导、服务。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增收
元。并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发票检查。通过检查,共收缴违规发票
份,责令改正发票违章违法行为
次,处以违章罚款
万元。为整治发票管理秩序,堵塞税收漏洞,促进全市税收任务的完成和征管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推动票证规范化管理为中心,做好票证基础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票证日常管理,着重从抓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全市票证及时供应,涉票税收工作正常运转。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用票对象和广大纳税人,票证管理体系日趋规范。
二是抓制度建设。年初,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票证管理工作任务,我们制定了2004年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目标,完善了票证工作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分人分岗责任制,对票管中心每个干部职工实行“五定”责任制,即定职、定责、定岗、定任务、定奖惩。由于明确了工作目标,增强了责任意识,中心全体人员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好发挥,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为了规范管理,下半年,我们花三个多月时间,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征求多方意见,修改多次,拟定了《**市地方税务局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规程》,并按《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审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施,保障税务执法的廉洁、公正、透明和高效。
三是抓服务质量。票证管理在整个税收管理工作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角色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正常运转,一切为了服务基层,一切为了用票对象,一切为了服务纳税人。”首先,是加强宣传,提供发票咨询服务。以一流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基层用票单位和广大纳税人,为他们提供直接解答、电话回应、窗口释疑、专题解惑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解。其次,是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窗式”便民措施。今年3月,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增设票证服务窗口,票管中心抽调一人专门负责办理税务登记证,为方便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共办理各类税务登记证306个。窗口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到岗,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纳税人的一致好评,地税局票证服务窗口被评为全市行政服务中心优秀红旗窗口。第三,提供延时服务,做好后勤保障。我市票管中心负责全市票证的印制和发放,供票、用票对象很多,印领发票的有各县(市、区)地税局、市直征管分局、印制冠名发票的单位和用票对象,他们发票用完时间各异,印领时间各不相同。为了保障正常运转,平时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双休日”,不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也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的时候,寒来暑往,只要有印制厂送票,有用票单位印领票证,我们都毫无怨言地热情接待,及时办理票证印制、入出库、工本费结算手续,保障供应连续,快捷高效。
二、以加强税收管理为重心,发挥以票控税作用
发票控管是加强税收征管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票,以票促管,以管促收”的思想不动摇,严格执行扣税标准,不断扩大控税范围,巩固以票控税成果,全市涉票税收逐年攀升。
——继续推行“刮奖”发票,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刮奖发票形式操作简便,即取即开,既能提高消费者索要发票的积极性,又减少了消费者保管发票的麻烦,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发票,普遍使用发票。推行刮奖发票,对促进我市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作出了极大贡献。2004年全市饮食、娱乐服务行业使用“刮奖“发票实现税收
元,比去年增收
元,增长
%。一些典型纳税户税收更是成倍增长。另外,推行刮奖发票,也有利于税务部门加强自身管理,刮奖发票的推行和有关责任制的落实,能够督促基层分局如实掌握纳税人的真实经营状况,不仅可以堵塞税收漏洞,而且能够推动社会协护税大环境的形成。
——不断完善****的扣税管理,严格执行扣税标准。今年,我们继续把同城区****集中到一个窗口扣税,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规范操作规程,核对发票联、税票联、扣税率、扣税额,加强****管理;通过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业务考核杜绝人情票、关系票、错误票的发生;通过建立健全台账,搞好以票控税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管理规范,措施得力,我市****扣税工作成效斐然。截止12月份,全市****扣税
元,比去年增收
元,增长
%。其中,建安业****扣税
元,同比增长
%,劳务力资业****扣税
元,同比增长
%,交通运输业****扣税
元,同比增长
%。
——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优惠专用发票管理。过去,我市实行“核定“征收模式的饮食服务业纳税人中,有些人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想方设法隐瞒收入,为少定税找借口。有了税收优惠政策后,部分纳税人反而嫌定税偏低,出现了托人说情调高税负的现象,还有一些人不属优惠对象,也打着税收优惠的幌子,假借他人名义冒领优惠发票,给正常税收管理秩序造成了很大混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症下药”,及时调整了优惠发票管理办法,对发票的发放对象,发放程序,发放数量,使用时限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严格做到三个一致:发票发售对象与税政审批对象一致,发票发售对象与经营业主相一致,发票发售对象与开具发票对象相一致。使一些人通过优惠发票偷、逃税收的企图落空,堵塞了收入漏洞。同时,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政策优惠条件的纳税人及时办理售票手续,发放优惠发票。到目前为止,全市享受税收政策优惠专用发票的户数有
户,2004年共发放优惠定额发票
元,减免税收
元,为维护社会稳定,扶助弱势群体再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以开展票证检查为手段,打击发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发票检查是规范发票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发票违章违法行为,规范内部管理,督促违章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减少税收流失。还可以通过检查,揭露发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为打击偷、逃税刑事犯罪提供帮助。
——开展专项检查,遏制发票违章违法行为。今年10至11月,市局精心部署,统一组织,在**
**
**三县市开展了发票专项检查,重点对金融、城建、电力、交通、文教、卫生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2003年元至12月份发票的开具、取得、保管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检查65个单位,发现发票违章、违法行为1429起,各单位取得违章发票
份,涉税金额
万元,处以发票违章罚款
万元。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一是书面通知有问题的纳税人约谈取证,推心置腹地与他们沟通思想,耐心细致地进行政策宣传,晓之以利害关系;二是宣传发票管理业务知识,提高财务人员对地税发票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以降低发票使用违章率;三是及时把检查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并提出意见限期整改;四是督促税务机关内部加强管理,对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清查,从源头杜绝发票违章行为的发生。开展发票专项检查,将分散型的发票违章行为,集中在报账单位查处,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通过对取得发票方的处罚,阻止违规发票的去向,引导全社会都来参与地税发票的管理,使发票违章违法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开展日常检查,加强源头控管。平时在发票发售窗口和其它发放环节,对发票的使用、保管、扣税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在案,酌情处理。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地税系统在票证日常管理中,共发现发票违章违法行为
起,收缴违法发票
份,处以发票违章罚款
元。
——开展专案检查,查处举报案件。为打击发票违章违法行为,我们在市局和各县(市、区)局设立了举报中心,将举报电话印在新版发票的下方,并要求各地在专案检查中做到:一是认真接待举报来电、来函、来访,随叫随到;二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三是廉洁自律,拒绝吃请和送礼;四是处罚从重,让违规者有切肤之痛。通过严肃纪律,今年全市地税系统共查处各类举报案件
起,处以发票违章罚款
元。其中,市局票证管理中心查处举报案件
起,收缴违规发票
份,责令限期改正
次,处以发票违章罚款
元。
四、以提升管理水平为目的,加强票证管理业务学习
今年7月,省局发文,对各地税收票证管理中心加挂科(股)牌子,进一步明确了票证管理的职能作用。为认真履行新的工作职责,完成各项任务,我们从票证管理业务的学习和研究入手,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上半年,我们在省局票证管理中心的统一部署安排下,认真开展了题为《关于以票控税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和《关于货运发票管理情况的调查》的课题调研活动,重点调查了**
**等县市,抽查了8个基层分局,走访了12个纳税单位。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调查摸底,与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零距离思想交流,总结和客观评价了我市以票控税管理、货运发票管理的成绩,找出了不足,发现了一些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意见。还对我市票证管理工作作了前瞻性的思索,为开拓视野,探索新的管理办法,提供了参考,并在今年11月份全省票证管理人员培训班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反响很好。
二是分步进行票证管理业务培训。自去年全省成立税收票证管理中心以后,我市票管部门很快按机构编制落实了人员,这一阶段调入的新人较多,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较过去优化,但还有一些人员票证管理业务不熟,工作起来不算得心应手。特别是基层分局的一些兼职票管人员,对新的发票管理知识所知甚少,束缚了票证管理业务的发展。所以,开展票证管理业务培训,是当务之急。今年3月份,我们首先在**举办了一期培训,来自全县各基层税务分局的21名票管人员参加了学习,市局派专人前去授课,与会人员通过对发票领用、开具、保管、发放、检查等基础业务的学习,票证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是积极参加《行政许可法》的学习。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涉及发票的行政许可就有三项内容。为了执法守法,方便纳税人,我们按时参加市局组织的多次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详细做笔记,不懂就问,踊跃参加各类考试和答题活动,掌握了很多新的法律知识,为起草、实施发票管理规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我段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规程》、《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条例》及省、市、县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和“平安交通,和谐彝良”的农村公路管理理念及“宁可小修不可中修,宁可中修不可大修”的养护理念,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及上级临时安排的各项任务,为彝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现就一年来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注重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广大职工对公路养护管理水平,路政执法能力,我段采取不定期形式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规程》、《昭通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目标责任书》
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使广大职工树立了法律意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为我县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基本情况
按照2006年专调资料显示,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里程1194.38公里,其中县道272.38公里、乡道837公里,村道85公里;截止2013年6月全县有农村公路4409.38公里,其中县道272.38公里、乡道837公里、村道约3300公里(列入管养计划只有85.337公里),全县公路是路线多、里程长、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晴天通雨季阻,抗灾能力薄弱。
三、主要工作成绩
1、大中修工程
我段的大中修的基本原则是“能小修的不中修,能中修的不大修”和“县道为主、兼顾乡道”“病害出现、提前实施、合理安排、积极争取”; 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精心组织,认真管理。
现已完成2013年双河至钟鸣、柿桃线龙安至两河大中修投资251万元,于2014年10月9日已通过市局的审定验收,评定为合格工程。
2、安保工程
每月对全县县道安保设施进行了排查,已建立县道安保设施台账,并对排查出的安保隐患点进行治理;无法治理的,已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牌72块。
现已完成2013年双河至钟鸣、彝良至海子安保工程投资214万元,于2014年10月9日已通过市局的审定验收,评定为合格工程。
3、桥梁养护管理
桥梁管理严格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事权一致、责任清晰”的管理原则,已对县道、乡道198座桥梁进行技术状况评定并建立台账及桥梁信息卡片档案,摸清桥梁基础信息,为桥梁管理奠定基础。严格执行《云南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规定》的相关要求,并制定了桥梁养护管理制度,定期巡查及排查县、乡道桥梁,根据巡查及排查记录对其进行养护管理。
修复治理桥梁安全隐患点6处,完成投资18万元。
4、小修保养
(1)、根据《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工程》的要求,在县局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三级管养体系,签订了10条县道日常养护合同,通过三级管养体系基本对列养的县、乡、村道日常养护全覆盖。保障了乡、村道路的安全畅通,为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服务。
(2)、对县道进行质量考核,县道优良率达53.8%、中等路率75.48%、经常性养护率75%。
(3)、由于我县县道路线多、里程长、等级低,再加上我县地震后自然灾害频繁,年降雨量增加,造成县道晴天通雨季
阻,抗灾能力薄弱,而我县的县道养护资金有限,为了更好的养护好县道,我县的养护基本按照“提升养护水平、合理安排资金、保通为主,小修为辅”的养护原则管理养护县道。
县道管理养护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工程》的要求,建立了16条县道的养护台账,建立了涵洞信息卡片,按照每月巡查一次,根据巡查记录合理安排人力和资金对存在的病害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清理,截止于2014年11月已经出动人员 3672 人次,机械 456 班次,累计投入资金212.07万元,完成坍方清理 8.237万方,疏通涵洞 154 道,疏通边沟 92.037 千米,修复砂石路面9245㎡,县道好路率达 75.48 %。排查出安全隐患点86 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72 块,排查地质灾害滑坡点 15处;雨季疏通道路累计 76 次;路政巡查累计人次达352 次,清除路面路障 4412 ㎡,签发整改通知书 75 份;确保了县道的安全畅通,为我县的车辆、人员出行提供了方便,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为了全面提升养护水平和质量,我段今年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压路机2辆、装载机1辆、挖掘机1辆,货运车辆1辆,切割锯1台,共投入资金147余万元。
(5)资金划拨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工程》中资金管理制度执行,现上级划拨养护资金到位140万元;市、县配套养护资金正在划拨中,已支付乡镇养护资金
万元,县道已使用养护资金212.07万元,待养护资金到位后,及时修复个别县道路面及小修工程。
5、全面推行分级管养
我段与全县15个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公路管理目标责任书,加大了对乡道、村道的日常监护和养护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我县道路线多、里程长、等级低,沟壑纵横的地貌,再加上我县9.7地震后自然灾害频繁,2013年来年降雨量增加,造成道路晴天通雨季阻,抗灾能力薄弱,我县50%养护资金主要用于雨季抢险保通,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希望上级部门给予雨季抢险保通及水毁资金的下拨,保障日常养护资金能全部用于小修保养,提高路面养护水平和质量,保障路面的安全畅通。
(二)路政执法力量薄弱
由于我县道路规划的特殊情况,在县、乡道路上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老百姓办理红,白事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道路拥堵,占用了公路的有效面积;公民爱路护路意识淡薄,加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老百姓在公路上堆放建筑材料和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路窄路貌脏乱差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长期解决。
(三)道路硬化不足
因全县公路是路线多、里程长、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晴天通雨季阻,抗灾能力薄弱。县道还有133.348公里是沙石路
面,希望上级部门增加道路硬化项目,提升县道通行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快捷、安全的出行。
五、下步工作思路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云南省公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职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的意识,营造良好的道路养护管理环境。
二是积极筹措和争取资金,提高养护里程及质量,改善养护设施,为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是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工作规程》要求,积极加大养护资料的建设和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段及乡镇公路管理所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化管理,提高公路管理养护水平。
四是加强路政执法工作,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执法水平过硬的路政执法队伍,为全县农村公路养护保驾护航。
五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行之有效的新措施、新方法,使好路率比本大幅度提高。
六是对农村公路的绿化工作将根据各道路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绿化工作,逐年提升绿化率,力争3年内完成硬化道路的绿化工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我们倍感鼓舞和欣慰,但是,面对今后的工作责任更加重大,我段将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
下、在市、县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博、敢于担当的优良工作作风,全力投入到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中去,为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而不懈努力,为加快彝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彝良县地方公路管理段
1、债务总体趋势
2011年、2012年、2013年南宁市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分别为3.2亿元、3.98亿元、8.98亿元,从财政部代发债券收入可以看出南宁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体趋势。近年来,南宁市政府债务总体规模随着城市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全面推进而呈现逐年扩张态势。 市、县(城区、开发区)级债务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乡镇级债务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乡镇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收入大减,为降低债务偿还风险,南宁市在2009年后大幅减少了乡镇级债务的筹措。
2、举债主体情况
从举债比重上看,2010年和2011年举债前三位的部门分别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一般公共部门,三大部门债务比重总和高达85%和89%。截至2010年11月,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社保与就业、粮油物资储备管理部门尚未形成2012年后的直接债务。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上述九大融资平台除后四个以外均有向金融机构借债5~15亿元不等、期限2~10年的融资规模。
3、资金主要来源
“十一五”时期,配合“136工程”,2004年至2007年4年内,南宁市新增市政项目总投资142.86亿元,其中100亿元依靠银行贷款;2009年4月南宁市政府与几家银行签订了 《五象新区和凤岭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6亿元银团贷款协议》;8月,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所组成的银团签署120亿元贷款协议,用于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近几年来,在各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进行了有史以来资金投入量最多、 建设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和改造,银行成为南宁市城建最重要的投资主体。
4、资金投向
根据统计,2010—2015年,南宁市政府债务主要流向完全没有经营性收入的公共性质建设项目,如城市道路、 公共设施等,“十一五”时期,城建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达1039亿元,这类融资主要方式为中期票据和平台公司发债。其次是流向有部分经营性收入,但其经营收入不能完全支撑项目还贷的带有部分公共性质的项目,该类型项目占南宁市融资项目比重不大。
二、南宁市地方债风险分析
1、南宁市地方债存在一定风险
(1)债务透明度不高增加风险的不确定性。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南宁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政府以担保或对资产进行整合抵押的方式,由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向多家金融机构借款,而这些借款和支出具体情况并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债务透明度不高,使投资主体无法准确分析投资收益与风险配比值,风险的不确定性随着政府债务的不透明而产生。
(2)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走势渐弱,靠土地出让金能够筹集的资金越来越少,还债能力引人担忧。南宁市目前城建资金的重要来源主要是国内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收入的支出大头是用于城市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建设的债务多以土地收入为偿债来源。据南宁市国土部门透露,2012年,南宁市组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活动51期,出让宗地104宗,成交面积363.80公顷。土地出让收入完成158.72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422亿元的37.61%。
2014年7、8、9月南宁市经营性用地成交情况如下:成交宗数分别为6宗、3宗、2宗,成交面积分别为383403.83平方米、138426.62平方米、53353.47平方米,成交总额分别为11814.6271万元、73031.8422万元、32264.1997万元 (资料来源:南宁市国土局官方网站数据统计)。可见,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继续显现以及土地价格涨幅收窄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南宁市地产交易逐年下降,靠出让土地收入来支撑城市建设逐渐扩增将越来越力不从心。
(3)城市大规模建设资金需求扩增,存在地方配套资金没有足额到位的问题,可能引发还债风险。2012年南宁市第一、二、三期城建计划到位资金153.02亿元,与年度计划(319.59亿元)相比,缺口达166.57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缺口46.26亿元,业主自筹缺口114.36亿元。2013年也存在类似情况,将来如果监管不到位,类似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有广西金融机构根据南宁市有关投融资、偿债计划等数据作了如下分析:假设从2008年起不再出现新增贷款,按照当前还本付息条件综合衡量,到2018年,南宁市政尚有20亿贷款未能归还;如果不考虑宽限期,贷款期限均取15年计算,2018年未还贷款本金达18.6亿元 (事实上,南宁市每年都有新增贷款,且规模不断加大),可见,南宁市大规模负债进行城市建设存在着一定的还债风险。
(4)投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收入不高。以下以南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公司2010—2012年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如下:2010年、2011年、2012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1836.77万元、238976.97万元、35979.4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11.27万元、2920.79万元、14564.75万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05%、0.27%、1.47.%。虽然利润逐年增长,但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主要是来源于政府补助的投入。2010年由于南宁市财政局通过南宁城建集团对公司增加了注册资金50000万元,所以公司当年未获得南宁市财政局的政府补助,导致净利润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05%;2011年和2012年,公司分别获得了南宁市财政局的政府补助为4608万元和17978.53万元,公司净利润才显示大幅增加。南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南宁市最大投融资平台,其盈利水平尚且如此,其他投融资平台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5)商业银行贷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明显下降。过去几年,国家借助商业银行贷款对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连续多年超过10%,但贷款增长都在15%以上,单位融资产出的GDP从2008年的4.49元降到了2013年末的1.93元。从广西来看,广西单位融资贷款对GDP的拉动作用平均为1.03元,南宁临近的崇左市最高,为1.90元,但也都没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广西各市中,南宁市单位融资贷款对GDP的拉动作用最低,仅为0.44元,这说明南宁市借债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投入产出效果不大, 一旦经济增长放缓,就可能发生资金回收难的风险。
(6)未来城镇化建设对南宁市地方债的影响巨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南宁市人口增长迅速,对公共交通、 公用水电系统、公共卫生系统等地方性基础设施有巨大的需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要求推动形成“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到2020年,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达到6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全覆盖。今后几年至十几年里,南宁市必须为新增加的100多万人口提供在城市居住的基础设施,因此,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南宁市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过几百亿元,扣除科教文卫工资等社会支出所剩不多,城镇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举债无疑成为重要渠道。未来城镇化建设对南宁市地方债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风险也将随之而来,目前尚不可测。
2、南宁市政府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1)国家监管部门规范现有债务,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这是包括南宁市在内的缓解地方债务风险压力的强大保障。2014年10月底,财政系统下发《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甄别和处理路径进行明确,《办法》的出台对规范现有债务、抑制地方政府无度举债的行为、缓解地方债务风险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增长10.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0174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增长7.1%。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比上年增长8.6%。如果少数地区发生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应当有能力通过财政拨款或转移支付等方式对这些地区进行支援。因此,有财力雄厚的中央政府作为后盾,南宁市的政府债务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南宁市整体负债水平不高,债务风险不大。南宁市现有的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均小于60%的债务安全国际标准,除南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总公司和南宁市投资开发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略超出50%外,其余5家平台资产负债率都在债务安全国际标准保守线(50%)以下。财政赤字方面,南宁市财政一直保持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所以综合来看,南宁市投融资平台风险并不大。
南宁市政府债务主要是融资平台筹集产生的,以下还以南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说明。该集团2010年、2011年、2012年末资产总额分别为2326797.14万元、2293305.27万元、2322101.81万元,负债总额分别为1124905.97万元、1333134.64万元、1301689.77万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35%、58.13%、56.06%,流动比率分别为6.94、3.34、2.86,速动比率6.64、3.15、2.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投融资平台的资产的负债水平尚在安全范围内。
(3)从还本付息能力上看,南宁市地方债务偿还压力不太大。第一,直接债务还本付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 2015年,除2011年债务本金增速为正值外,其余年度的本金和利息增速均为负数,即南宁市在该时期内到期归还贷款本息呈逐年下降趋势。偿还本金和利息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最少的年份是2015年。随着南宁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现行“前紧后松”的偿债安排为2012年以后的债务安排留下了较为宽松的举债、还债空间。
第二,间接债务还债压力不算大。南宁市担保债务所涉部门数量较直接债务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在几大部门中承担的间接债务(担保债务)相对较大,2010—2014年间,除2012年外,其余年度均超过了50%以上。但担保的重任在财政局,2015—2019年,财政部门的担保义务比重在84%以上。尽管财政部门的担保债务比例较高,但财政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并不是很大。首先,财政部门担保债务承保的项目是通过一系列风险测试、具有优质资产注入的项目,发生担保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小。其次,即便发生担保项目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需要财政部门代为偿还的信用恶性事件,相比于逐年增长的南宁市财政收入规模,财政部门责任债务偿还不存在太大压力。
第三,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平台是未来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债券债务的还本付息有还款保障。 南宁市融资平台近几年逐渐增加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形式来筹集资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比例逐渐下降。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大多以BT方式建设,所形成的应收账款是该期债券到期偿还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例如2010年南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总公司市政项目建设债券,该平台公司代建的南宁市凌铁大桥工程、五象大道工程、南宁市东葛路延长线(长湖路 - 佛子岭路)工程、长罡路(望州南路 - 长罡火车站段)工程、南宁市五象大道八尺江桥工程、南宁市植物路(桃源路 - 江北大道)工程、南宁市白沙大桥北岸节点交通整治工程(一期工程)七个项目已与南宁市政府签署了项目BT协议,从而形成发行人35.70亿元的应收账款。该应收账款为公司未来稳定的经营性收入,为债券的还本付息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4)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偿债条件不断改善,偿债能力不断提高。南宁市国民经济已经连续12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56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803.54亿元,年均增速在12%以上,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较严重的2008—2010年,南宁市国民经济都能保持快速增长。十多年来,南宁市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偿债能力不断提高,偿债条件不断改善,逾期违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此外,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因此,市政府所担保的融资主体也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这就决定了南宁市政府有超出一般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担保能力。除财政收入外,南宁市本级及各级政府拥有固定资产、土地、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资产增强偿债能力。且南宁市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给地方经济和政府收入创造了增长空间,有利于增强其偿债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南宁市地方政府债务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三、南宁市地方债风险规避策略
1、从国家层面上改革财政体制,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增强地方的偿债能力
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改革财政体制,重新分配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共享比例,增强地方财力。如重新划分增值税共享比例从75:25改为70:30,个税从60:40重新划分为50: 50等等,增加地方财力以增强地方的各种支出能力,使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得到合理分配,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2、大力发展城投债市场,发行长期限的城投债,加大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例
2010年12月31日,南宁城建集团通过子公司———南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总公司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规模为15亿元10年期的企业债券。这支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南宁市城市建设打破了南宁市城市建设单一的融资渠道,投融资综合功能得到提升。此后几年,南宁市地方建设资金逐渐增加了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的融资方式,但比例仍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建议大力发展城投债市场,加大南宁市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例,为南宁市举债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3、将城市建设项目划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作
对经营性项目,由于此类项目能产生经济效益,可以采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市场化运作”融资形式进行建设,包括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票据直接融资、融资租赁、信托、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融资;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或BT、BOT、 TOT等方式,把民间资本吸引到平台公司,达到既可以使私人资本获得合理回报,又能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的目的。
对于非经营性项目,则由政府部门充当投资主体,主要采用政府财政拨款的直接出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民间资本作为补充,而项目的运作还是采用公开招标和专业公司经营的市场化方式。且凡是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都应组织专家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对融资金额进行偿债能力分析,避免不良债务的形成,确保项目投资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
4、成立担保公司,健全政府债务担保机制
规范南宁市政府债务的担保制度:对于市场竞争性项目,财政不应再提供担保;对于确实需要财政支出的项目, 应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方式取得资金,不再由政府提供担保;对于必须要采取担保的项目,政府应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支持成立担保公司来担保。南宁市可以培育有实力的担保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担保,也可以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成立担保公司来对一些有盈利的城建项目进行担保。担保公司的启动可以有效地减少政府因主动、被动等不规范的对外担保所引发的债务纠纷,从一定程度上控制政府隐性负债的数额。
5、大力发展经济,扩增财源,化解债务风险
化解地方债风险关键在于“开源”: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税收政策改革,给地方政府留足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扩充财源。南宁市必须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项目入邕后必须全力以赴服务好引进的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力打造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南宁的农业优势;要全力以赴打造一批高规格、大品牌、上档次的精品企业,夯实南宁长远发展的基础。引来资金搞活经济,南宁市财政内生动力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政府债务才有坚实之基。与此同时,“节流”政策必须落实,虽然对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但是盲目追求GDP的做法也不可取,南宁市必须明确这点,避免发展违规、重复建设等劳民伤财的项目。
南宁市要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大力提升首位度, 还有很重的建设任务等在前方,巨额的建设资金需求产生的政府债务还需要解决。宁夏中卫市这新建的西部小城市的成功路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借鉴他们的经验,南宁市财政可以建立一个偿债“基金池”,“基金池”的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保持相同比例,“总盘子”与政府当年应还债本息总额保持一致。这样,财政每年预算中预留的这部分资金对应了当年举债的限额,起到限制政府无限融资、防止 “粗放式”借债的作用。偿债有了保障,政府的信用建立起来了,自然会出现商业银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主动寻求政府合作项目、竞相提供建设资金的良好局面。这既能解决南宁市各项建设的资金难题,又可以成为激活南宁市跨越发展的源头活水,从而使南宁逐步摆脱卖地还债、土地生财的旧模式,开创借力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近几年来,南宁市不断拓宽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产生的政府性债务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研究南宁市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政府债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宁市地方债风险状况,得出了南宁市政府债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尚在可控范围内的新见解。为防范和化解南宁市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本文针对南宁市的实情提出了较详细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 航道行政管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长江干线航道为重点建设内容,意味着长江航道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1]
长江南京航道局是长江下游航道的维护管理机构。作为航道局对外服务窗口,航道行政管理工作肩负着提高航道公共服务能力、扩大航道部门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使命。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沿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长江航道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进入立法流程并即将出台,也对航道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长江南京航道局提出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三个地方”战略),通过主动服务沿江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与沿江单位的沟通协调,提高航道社会影响力。
1 航道行政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1.1 港口的快速发展对航道审查工作提出了 更高的技术要求
长江下游沿江各主要港口规划岸线资源十分宝贵,尤其是岸线顺直、条件较好的深水岸线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先天条件”不足的项目:有的设计成较为特别的平面布置形态;有的伸入航道较多而对未来航道布置调整及公共航道安全造成较大影响;还有的占用了桥区航道,甚至直接将工程设计建在了航道整治建筑物上。遇到此类问题,航道管理部门或通过耐心劝说重新选址,或要求优化方案设计,或通过行政干预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补救措施,力争在维护公共航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地方港口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然而,随着地方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岸线资源的日益枯竭,新的码头建设项目多选址于以往不适宜建港的水域,其平面布置和结构形式往往会对航道及通航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更甚的是,有些地方政府通过浚深支汊、筑堤圈围等方式人为增加港口岸线,这些工程往往会对航道布置及河床演变带来不可预见的隐患。
1.2 长江水运与跨江桥梁、管线建设的矛盾
长江水运与跨江公路、铁路之间一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长江南京大桥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影响万吨级船舶上行至南京以上港口的主要障碍。沪通铁路过江通道的建设也是几经周折,通过一次次的专家审查,综合考虑陆域接线、长江水运、河势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才最终确定了选址方案。其在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上充分吸取南京大桥的经验教训,在桥梁建造技术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航运发展的需求,采用大跨度、高净空的桥型。此外,由于行业管理问题,一些跨江桥梁尤其是铁路桥(如大胜关高速铁路桥、宁安城际铁路桥、芜湖大桥)桥区航道维护费很难落实。
1.3 航道事件频发
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对砂石需求非常旺盛,砂石供需矛盾突出,在暴利的驱使下,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在长江河道甚至航道整治建筑物附近大肆盗采江砂,影响航道整治工程效益的发挥,改变长江主航道的流态,造成航槽淤积,航道变浅,航道条件恶化,威胁通航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沿江涉水工程的大量建设,弃土、弃渣排放量大,随意向航道内排放现象极为严重,违法弃土可能造成航道淤积变浅,航道尺度下降,甚至造成堵航、断航等重大事故。
2 “三个地方”战略的基本含义
“立足地方”就是要找准航道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善于站在需求角度谋划航道规划、建设和发展,使航道的发展更加适应地方需求,更加满足用户单位需要,更加顺应流域百姓期盼。“融入地方”就是要主动走出航道,走进地方,将工作和情感融入地方,加强沟通协调,开展互助合作,提升下游航道影响力,扩大航道发展渠道和途径。“服务地方”就是要建设畅通、智能、生态、平安的现代化下游航道,为沿江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高效、周到的优质服务。
3 实行“三个地方”战略的必要性
推行“三个地方”发展举措是综合分析下游航道发展需求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加快推进下游航道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该举措是长江南京航道局落实中央及上级一系列政策的实际行动,也是实施“立足长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新战略的具体举措。
3.1 有利于增进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
目前航道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在弃土管理方面,随意、无序、非法抛石弃土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航道管理部门得不到政府支持,对地方投资的吹填工程难以实施监管,如新通海沙段的吹填工程、横港沙吹填工程对航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崩岸抢险采用抛石护岸措施时,当地政府往往没有征询航道管理部门的意见,造成因抢险时处理不当占用航道资源。在航道基础设施和航道维护船艇靠泊基地建设等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往往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此外,长江航道与内河航道的管理分界点没有划定,航标的衔接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通过实行“三个地方”战略,航道部门将主动增进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奠定基础。
3.2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港口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
目前,航道管理部门与港口管理部门在前期工作中已建立了良好的工作联系,结下了深厚的工作友谊。然而,在涉及到航道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航道管理部门与港口管理部门仍存在诸多分歧。如在码头的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航道管理部门往往只参与了审查审批工作,后续的竣工验收工作不完全参与,导致有些项目没有按照原批复要求建设而占用了航道资源,使航道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随着港口码头的不断建设发展,岸线资源被逐渐占用,航道管理部门在设置岸标时常出现没有合适位置摆放的尴尬现象。有些码头建设,因其高大的岸上建筑遮挡岸标,妨碍了航标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的码头建设方专用航标设置不规范,影响通航安全。此外,某些码头建设可能会破坏流态,导致航道发生不利变化;部分港池疏浚存在无序弃土、违章抛泥等行为,这些都对长江航道构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通过实行“三个地方”战略,航道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港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为更好保护航道资源,促进航道与港口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3.3 有利于赢得水利部门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航道与水利部门虽分属不同系统,但在涉水工作中常有工作交叉。由于长期以来航道与水利部门因工作立场、管理权限及执法范围不同,在涉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常出现沟通不畅、相互摩擦等现象。如水利部门丁坝、护岸等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水利管理工作很少与航道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往往在建成后才发现对航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实行“三个地方”战略,航道管理部门将努力与水利部门建立沟通和协议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增进理解和支持,为长江水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4 “三个地方”战略在航道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范例
在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工程中,长江南京航道局通过推行“三个地方”战略,主动服务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4.1 立足地方
立足南京市航运经济发展和滨江风光带建设实际,提出长江南京航道局服务滨江风光带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方案,并专题行文至南京市人民政府。
4.2 融入地方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定期走访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和滨江带建设指挥部,参与工程相关会议,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将航道服务意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增进与地方各部门间的交流和感情,形成广泛共识。
4.3 服务地方
从航道服务角度为工程建设出谋划策,绿色审批,简化流程,加快推动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参与码头整合联合执法行动,拟取缔码头前沿设置专设航标,有效地推动了码头整合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结 语
通过“三个地方”战略在南京滨江风光带航道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成功实践,长江南京航道局积累了重点工作服务和管理的宝贵经验,在后续泰兴天星洲综合整治工程、铁黄沙综合整治工程、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等重点工程管理中成功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重点税源监控及分析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税收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税,结合我局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强化税源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处理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手段,以优化纳税服务为保障,以信誉等级管理为促进,努力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重点税源原则上是指已经在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一个纳税内缴纳地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并且生产经营、纳税行为比较稳定,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的纳税人。
第四条、重点税源管理的内容包括重点税源的确定、重点税源征收管理、重点税源数据采集、重点税源分析和应用。
第五条、各科室应建立健全重点税源分析制度,加强重点税源分析,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上级部门提供参谋服务,搞好重点税源数据的应用。
第六条、税收管理员要利用信息化数据集中和“一户式”信息管理的优势,通过对重点税源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进行全面系统的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员调查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专人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详细分析。
第七条、对重点税源企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由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企业上报数据的审核、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日常管理工作。
(一)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管理档案。设立户籍档案,准确、全面地掌握重点纳税企业户管底数;设立重点税源企业征收管理档案,每个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资料一户一档管理。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主要包括:重点税源企业的税务登记资料、发票管理资料、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历史同期的相关数据,各类涉税申请审批资料、各类检查资料、各类涉税合同协议等;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台账,按月采集、登记重点税源企业所有与税收有关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的动态监控管理。
(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联系制度。一个税收管理员可以负责一个或多个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负责直接与重点税源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传递相关信息,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业务辅导,并对发现违反税收规定的财务处理及时纠正。税收管理员每月深入企业不少于一次,了解和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掌握企业当期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以及对外投资、接受投资等有关涉税指标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及重大经济事项;对企业遇到或可能出现的税款增减因素及时反馈,为上级确定税收进度提供可靠依据。
(三)建立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企业在发生合并、分立、兼并、股权重组、投资与转让、破产、处置大额资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变更生产经营范围、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发生重大的盈亏、资产损失等情况时,在15日内向税收管理员报告;税收管理员在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备案登记,在5日内写出核查情况分析报告,并报县局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四)建立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每月征期结束后3日内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通过重点税源信息管理系统报送的数据,将企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税收情况报告,由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于征期结束后5日内逐级上报。
(五)建立重点税源税收情况汇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会,听取关于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效益情况、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征管措施对本地区税收的影响情况、税收的入库和欠缴情况、地区和分行业重点税源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情况,为税收收入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建议。
(六)建立重点税源调查研究制度。应定期深入到重点税源户,全面了解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情况,掌握税源变化动态,掌握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措施,保证税收收入平稳、持续增长。
(七)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点服务制度。纳税人若在税收政策、建制改制、内部管理等方面要求上门指导的,可以预约,由税务部门安排熟悉业务的同志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同时收集整理纳税人反映的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分析研究和落实整改。
第八条、实行重点税源数据二级审核制度,严格数据审核,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基层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将纳税人报送的《重点税源情况月报表》数据与征管系统查询的数据等相关采集信息进行全面比对,对发现的非正常数据督促纳税人及时调整更正。县级重点税源管理机构重点对下一级报送资料进一步搞好逻辑审核,确保上报数据的质量。
第九条、建立重点税源分析管理制度,明确各科室税收分析的职责和重点,促进税收分析水平的提高。我局按月召开收入分析专题会议,针对收入异常情况以不同形式不定期组织收入分析,分析重点税源管理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重点税源生产经营、缴纳税收、产业行业税负、地区重点税源管理状况等情况。
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3日内向区县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所管辖范围内重点税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5日内向市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第十条、.为了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水平,提高各科室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我局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对各科室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和评价结果定期通报。
对第一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未按期上报资料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对第一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第十二条、重点税源数据只限于税务机关内部使用,未经主管地税部门同意,不得对外提供和引用。对因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依法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