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总结(精选9篇)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在当代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今天,随处可以获取大量的统计信息。最成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那些能够理解和有效地运用这些统计信息的人。
在生产领域,由于现在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控制是统计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许多统计质量控制图被用来控制某生产过程的产量。例如,假如一台机器被用来向容器中注入一种软飮料,灌装重量是12盎司。定期从容器中抽取样本,求出样本容器中飮料重量的平均数,若平均数描在质量控制图控制上限的上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多应该减少,如在控制下限的下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少应该增加。为此质量控制图为生产过程时时处在“控制之中”提供了统计信息。
在经济领域,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将来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时,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例如,在预测通货膨胀率时,经济学家们就要用到生产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和生产利用能力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将这些统计信息输入到计算预测模型中,就可预测通货膨胀率指标。在社会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统计信息。例如,社会的人口总量;性别比;父辈与子辈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是否相关(代际关系);人口质量状况;社会环境(气候)状况;城市污染指数;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等,同样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价。
除此之外,统计在医学、工程、地学、农业、工业、教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同时,统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信知识经济时代定是统计学一展风采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的重要性类似于军事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如实施计划生育、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一位市长曾这样评价统计工作,他说,在市政府如果说排前三个重要的部门,统计部门应该算是一个。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 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 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目前的《统计学》教育与管理实践脱钩, 因此有必要对河南大学管理学科统计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和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现状分析
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学校成了只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 而具体的融会贯通与实践能力则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以后的事。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 评价尺度就是卷面考试成绩。在此实际情况下, 河南大学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 对《统计学》教学的认识问题
传统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统计计算技术, 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技能的培养, 而这些正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使得统计学教学的目标虚化, 我们必须明确《统计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 应该起到发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作用, 使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实际训练, 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从这一意义讲, 应将统计学作为工具。另外, 从管理学科来讲, 统计学在强调定性与定量意义上, 要求的层次也要更高一些。
(二) 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方法问题
《统计学》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它起着联系专业课与基础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的桥梁纽带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偏重于数学理论推导及有关解题算法,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上尽管老师讲得很认真很投入, 有时也很精彩, 却因脱离了具体的管理环境, 使课堂变得呆滞沉闷。即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考核形式单一, 需进行综合改革
期末考试是对教学效果和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综合检验, 但仅仅依靠期末考试有其弊端, 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 在期末阶段突击复习, 应付考试, 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并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内容
根据目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改革。
(一) 强化对统计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拘泥于理论推导和繁杂的计算技巧, 为了培养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从物质条件上, 在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等方面高校应投入较多的资金, 满足统计学软件工具教学的需要, 比如使用SAS、SPSS、EXCEL等软件辅助教学, 并且熟练地运用软件对统计学的某些问题进行求解, 使同学们从思想上有了统计学的意识, 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优化, 而不再是用一些简单的推算来计算。
(二) 统计学教学中引入案例
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们自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同学们能够运用书本上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把实际问题用数学量化。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 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过均值和离散系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之后, 老师设计一个案例:设计两个不同的投资项目, 给出相关的数据,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哪个项目的回报率高?哪个项目的投资风险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他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熟练应用打下基础, 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综合作业、讨论课、上机训练、期末考试以及注意不同专业的差异, 综合评定成绩。比如,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 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 这样, 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 不再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上机操作等形式, 同时要占最终成绩的一定比例;另外还要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 加大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的比例, 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
参考文献
[1]贾俊平, 等《.统计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卫华《.西方经济学》教改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教育论坛, 2010 (6) .
[3]赵海琴.数值分析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5) .
[4]赵洪霞, 等.光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15-02
《统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按照高职教学的理念,统计实务课程则必然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进行整合。在几轮的教学实践中,我对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应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涉及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传统的教学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教师讲课时首先要立足于岗位所需的相关统计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便利,收集大量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课堂内容。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使用的统计教材内容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和一定的抽象性,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加统计软件教学的内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要增加统计软件使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及分析处理,从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丰富书本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本内容的改革。由于受传统统计调查方式的影响,目前《统计学》的教材里,对目前运用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的设计内容介绍并不多,尽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往往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获得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年鉴、资料汇编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图书馆、资料室和电脑网络上可以方便地查阅,而收集原始资料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二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理论突现出来。
(3)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通过一次完整的统计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技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維,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中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上个学期班级学生的成绩入手,让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成绩分布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去反映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天营,刘爱民.关于高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8).
此次统计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统计意识和思想,运用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断,获得相关经验,进一步理解统计的特点与规律,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统计工作的能力。
我在这次统计学课程设计里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总结,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让我对统计的方法,操作,以及重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
由于统计的职能侧重于通过数据资料,来反映和描述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直接掌控企业管理某个过程的实际业务,因而在企业管理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企业内部呈现一言堂和长官意志时,统计工作往往不被重视,甚至把统计看成是为了完成国家统计报表上报任务才设置的职能,是可有可无的,成了企业的负担。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们是真心实意地要抓管理,降低消耗,节省费用,减少成本开支,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那么就一时一天也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就必须运用统计分析、统计预测方法,就必须运用统计数据的记录、分析和描述手段来监控、描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在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指标的分析方面,统计是最方便、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手段。
应该看到:我们许多公司、企业,由于企业领导不善于运用统计方法来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造成公司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不全面、不准确,许多重要的经济、质量、成本、生产等各方面都缺乏准确的记录,导致企业各种经济数据失真、造假,在管理上只能看到结果,不能分析其原因,不能描述过程的状态。不能通过数量分析来揭示问题的内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成为导致许多企业没有劳动定额和消耗标准,管理混乱,费用失控,经济效益低下的关键所在,导致在管理措施上只治标、不治本,在经营上感情用事,盲目决策、瞎指挥。使公司的管理水平长期低下、粗放;抓管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可以说切实加强公司企业的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已经成为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成为改进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利润水平,实现管理全面升级的一项基础性的基本建设。由此,统计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统计资料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统计核算是加强产品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完善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统计数据,是企业制订劳动定额、产品消耗定额和经营计划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统一管理统计数据资料,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统计信息传递系统,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监督考核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现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加强统计工作,配齐统计人员。公司应在综合部门设立一名专职综合计划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全公司综合计划统计工作,侧重做好员工出勤、劳动工资、绩效考核、安全生产和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业务统计,统一管理各种统计报表资料,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各部门和生产车间原则上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兼职统计必须以统计工作为主兼做其他业务,全面完成部门和车间的统计工作。其中:由于经营部门承担着从供方——企业——到顾客价值链的管理业务,因此,必须配备一名有专业能力和水平的专职或兼职计划统计人员。
2、由综合统计统一管理、发布各种统计数据。今后一律由公司综合统计承担对外提供统计报表资料的任务。其他部门非经综合计划统计同意,不准对外提供统计数据资料。今后公司对部门工作进行考核、检查、评比和总结,原则上一律以综合计划统计提供的数据为准。当业务统计与综合统计发生矛盾时,应查清事实,协调解决。对不能协调解决的,必须维护综合统计的权威。
3、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公司综合统计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独立的向各部门、各车间进行统计调查,查阅各种文件、各种原始凭证,业务凭证和有关的票据,收集各种统计信息资料。各部门、各车间应积极予以协助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刁难、推委、搪塞和拒绝。为使公司综合统计人员全面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计划统计人员有权列席参加生产经营方面的有关会议,包括生产经营调度会议,经济核算会议,经济活动分析、质量分析会议,生产经营计划会议等。
4、综合统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和领导的要求,在公司内设计一套综合反映企业采购、生产、质量、消耗、营销、仓储和效益情况的内部报表,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全面的向总经理提供统计报表资料,完成各种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任务。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工作,培训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人员。定期公布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目标和绩效考核的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核算,运用统计监督,为公司领导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5、建立强有力的统计信息网络。为在不增加非生产人员的前提下,做好企业的各项统计工作,建议由车间班组长兼任生产统计;由产品质检人员兼任质量统计;由仓库库管员兼任仓库统计。
6、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与支持,确保统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统计工作,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业务学习、培训机会与条件,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把各车间、各部门统计工作完成的怎样,作为考核车间、科室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个人不得评为先进、模范。
在这几天的课程设计中,我基本上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一些具体操作细节,知道统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出一流成果,就必须要有专业的统计人才和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
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统计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统计方面的各种杂志,论文 集,书籍等,进一步掌握了统计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但在短暂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好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统计这门科学。
0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姓名:学号:班级:
习题1、2010年5月份某企业的劳动者平均人数1000人,制度公休7天。劳动构成时间有关规定资料如下:
1)全日缺勤1010工日,非全日缺勤4600工时;
2)全日停工50工日,非全日停工950工时;
3)全日非生产1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750工时;
4)公休日加班250工日,加点1750工时。
核算5月份劳动者各项时间指标。
习题
2、某企业某月制度工日23天,每日制度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人月平均人数为450人,全月增加值746550元,该月全日停工及全日缺勤共900工日,非全日停工及非全日缺勤共4500工时。
要求:(1)计算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及月劳动生产率;
(2)用数字说明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与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日劳动生产率与月劳
动生产率的关系;
(3)计算该月份由于每日制度工时未能充分利用对日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4)计算该月份由于制度工日未能充分利用对月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我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从本科一直到博士研究生一致就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粗浅,在数据处理方面很对时候也是现学现用。走上讲台以后更是感觉到自己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将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如何提出自己适合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更是非常吃力,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或者在有些时候教学设计比较困顿和迷茫,因为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不一样,学习层次学习能力也不一样,说起来容易,可是教学过程中却又是另一种情形,平时请教了许多的同事,请教老教师,反复跟学生沟通,有很多地方仍然有些不足。
2013年下半年,我非常有幸参加教师发展在线的研修学习,收获很多,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把握的深度上、内容贯穿上、具体问题情境设计上都有了新的认识。
李勇教授不愧是教学一线的资深老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都对知识点的把握,如何跟学生沟通,在教学中每个内容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历给出一些好的建议。李教授没有仅就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是面向授课的群体,广大的受训教师有针对性的授课,从统计学课程的开始到结尾来了一次号脉,这些指点无疑是很强的见解的。同时呢,他也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不乏幽默生动的插入一些小的例子,这些例子我相信也是广大教师经常遇到的情况。在这里我也不能一一列举。总的来说,对我的启发如下:
统计学课程的讲授我将改变以往数理课程的公式推导模式进行,虽然有很多的非常优秀的教材,不乏经典教材,但是他们非常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原理的证明,性质的解释,用这样的教材给非数学专业的医学类专业学生上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受不了,老师又累的够呛,又难于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医学问题实际,我希望多参考一些案例教材,不仅仅是医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适当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结合案例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这点也是我们医学院校的教材选用标准,教材不恰当,授课课件不一致都是需要避免的。
当然,也不能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案例化,出来知识点就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一番,本末倒置,一盘散沙,这样与统计学课程的宗旨背离了,好像是在将科普知识,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问题,就要注意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论知识为主线,案例素材作为辅料的这个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理论的深度与现实应用的需要,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考虑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我们学校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发现有些时候很难讲清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东西,黑板板书就被派上用场了。传统的板书教具不可缺少。虽然多媒体技术用起来省力气、干净,对于推理性的东西还不适合,进度上学生也感觉老师讲得像行云流水一样,不能在感官上尝出滋味来。眼高手低,知识理解不深刻。甚至教师互动的时候都很困难。感受很多,这里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课外作业、复习、考试出题和学习内容的辅导问题上,我最后说说,在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侧重于做题复习再做题再提高的规律上,但是我要说,在我们医学院校失效了,做题只是一方面,适当地例题、习题可以提高知识理解的深度,但是医学生学习数理统计贵在领会与医学问题相结合的多环节多层面,理解熟悉的要求更加重要,反复做题价值和意义并不大,不重视推导和公式的记忆,但是对于统计学方法的思想、设计和应用,对于概率论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显得比较重要,但是首先要讲清楚方法,适当拓展,考试和做题很难考出水平来,于是我们尝试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考试作为考核的一种形式占一定比例,平时的考核包含多种形式,可以步骤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作业本、小报告、课时表现都可以作为考核内容。课堂辅导,也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思想、设计和应用的重心上来,同步做一些引导,解决他们学习的困惑,指引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让他们入门课程,学习深入,发挥积极性。除此之外,引入统计学的一些小故事也是有必要的,鉴于他们学习了一些医学课程如医药学、临床知识、流行病学知识,选材注意范围。
一个比较好的举措是,我们的统计学基础课程上学期学习,下学期就开设《SPSS软件与应用》,对统计学方法,马上就可以采用软件操作实现,衔接的效果当然是十分好的,我们将在今后进行优化,不断借鉴、不断改进、不断适应,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积极性,效率第一,革新不停息。
当然,学习交流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各家经验、诸子百家我们都要借鉴,博采众长,理工科院校的、医学类院校的好的做法我们都拿来。
很多好的想法,不说太多,感谢教师发展在线、感谢何教授的生动授课,他们讲得太好了,含金量太高了。以后这些资源共享于广大教师可不可以,现在时代呼吁知识信息化、资源网络化、教育人本化。虽然学校报销这笔费用,但是如能够免费共享的话更方便学习。我将学习贵网站的很多课程,多学,多借鉴。
以上是部分感受,当然还有很多……
一、统计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既强调统计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也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统计学教学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较少,甚至不予关注,淡化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表面上理解了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但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即便建立了数学模型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不够科学准确,或者对统计结果缺乏认识,不能有效对总体或未来趋势进行合理判断。
2、实践学时偏少
大多数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总学时设计在32—64 学时之间,其中48 学时及以下的占比较高,对于这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安排理论教学就已显紧张,如果再考虑到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基本不能安排,这样导致很多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或者简单介绍,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分析,对于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一般数据的处理,基本限于老师讲解演示,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处理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3、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在拿到统计学教材时的第一感觉是“又是数学、又是计算、不喜欢、没兴趣……”,基于此,统计学课程学习就定下了不好的基调。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缺乏兴趣,对统计学课程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加上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基本可以搜索出答案,知识获取相对容易,这样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多余,不需要掌握原理,只需要会用网络即可,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也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三本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较差,加上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考试及格即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4、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统计学课程考核目前以试卷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考核重点是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为了能在期末考试中顺利过关,很多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考核内容的死记硬背上,或者重点关注的是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解法,而对原理应用则较少关注,统计的实践应用则更是直接忽略,很显然考核方式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当前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和发展趋势。
5、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数据综合处理能力要求很高的统计学课程理应小班上课,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况,积极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教学相长;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统计学课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课,少则70 多人,多则150 多人,教学互动相对较差,课堂管理较为头痛,课堂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大部分三本院校的教师基本课时量偏多,找项目、发论文等工作也耗费不少时间,加上对教师的深造学习投入普遍较低,教学软件的购买相对较少,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相对较慢。
大部分三本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其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主要是讲师及以下,教学经验相对欠缺,教学成果不够突出,教学力量稍显薄弱。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能进行创新,创新教学的关键就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因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案例教学
要改变统计学目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就必须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的当前,资料收集已相对容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精心准备案例,最好能以情景剧或其他形式展现出来,增强趣味性、引导性,避免传统的教师准备好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被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案例的主题选择非常关键,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经济现象(如CPI的变动分析、股票的变动分析、大学生消费与需求调查分析等等),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然后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统计调研、整理、分析等过程,在课堂上对统计分析过程进行说明,对统计分析结果予以解释并能根据结果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教师做好点评工作,培养学生完整的统计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工作重点,统计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借助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首先,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增加上机实验学时,采取学生上机和教师指导的方式,适时解决学生应用统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其次,在内容上尽可能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设置统计图表的绘制、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加深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同时,可以选择部分社会经济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统计实验练习,增强学生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在培养方案的修改上,增加统计学实训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改革考核方法
统计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处理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试卷笔试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当前,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各赋一定的比重,我校由以前的7:3 调整为6:4,现在调整为5:5,实践成绩主要根据实验过程的参与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进行判断。当然也可以取消笔试,直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参与全过程,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并做好记录,以便考核真实有效。
4、更新教学方法
虽然统计学的教学普遍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避免不了以前的“填鸭式”,仍然以老师灌输为主,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参与统计调查、整理、分析、预测等各环节,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计算问题,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并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统计认识,由传统的LBL (Lecture-Based-Learning) 讲述式教学转变为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分析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当前发达的网络背景下,网络学习资源越来越多,教师更应担负好“抛砖引玉”的角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统计数据和合理引用数据,提高网络自学能力。
5、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水平是教学的基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统计专业理论功底,高质量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尽可能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上机实验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应不断深入学习,充实自我,把握机会深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同行交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身作则,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统计学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单一等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增加实践课时、改革考核方法、更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我校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财经类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缺少的。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全面,在高校,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火”,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统计学是大学里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统计学发展得如何是衡量某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故统计教学一定要突出和强调 “用”这一特点,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会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应具备一定的统计素质,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统计素质的要求,故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统计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应当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高校统计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性、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高校统计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
当今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校统计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统计教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侧重于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得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统计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及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较差。现传统的统计教学方式已造成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这种现状表明统计教学在财经类学生中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非统计专业统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使人们对统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地位认识模糊。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统计教学工作实践,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课堂讲授内容详略要得当
在高校统计教学普遍周课时为3节/周,学期总学时数只达51学时,且在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安排得详略得当。有些内容可详讲,如第一章绪论部分,可向学生详细介绍统计的发展简史,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渊源的历史,从而增加对统计的认识及提高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也要详讲;有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可略讲,可引导学生自学,如第二章的统计资料的搜集以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有的可以将课堂内容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可要求学生课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表。问卷设计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他们的所关心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最好采取积极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选题,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愿意去进行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2、加强对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
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都能实现这一目的。但是描述统计是通过获取总体数据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掌握一定的推断统计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从理论体系来看,推断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主要内容。主要将参数估计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并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讲授。此外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对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等问题,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指数讲授综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讲解,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统计教学要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且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
1、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点是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点即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属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属于主要地位。
2、实施提问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在更多的教师在崇尚运用启发式教学,借此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在运用后一种提问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让学生解决开放型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统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消化,并能具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实践课程的内容。《统计学》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穿插进行。实践教学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助指导。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及SPSS软件的实际操作,借助于Excel及SPSS软件,掌握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最后要求学生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即从教学项目的提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统计数据的具体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整理好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论—撰写项目分析报告的一系列统计实践活动过程。
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应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一般每学期每班分组作1-2个实践项目较为合适。大多数项目适宜直接在校内收集资料,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在计算机房进行整理分析直至得出结论。也可以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如到大型调查公司参与一些更大规模的调查项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是怎么用的。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纵观目前高校统计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是当今许多统计学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多媒体技术发展至今日,已相当成熟,但有些教师还拒绝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色彩丰富的生动画面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角效果,也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们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概念和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这种现代教学形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比Photoshop、Flash等,制作出生动精致的教学课件,才能真正提高统计教学效果。为此,要提高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的课件内容描述一些抽象的统计概念;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网,开展网上授课和辅导,实现没有“粉笔与黑板”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1(10).
[2]贾俊平:统计理论方法应用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雷旭辉、郭荣娟:有关统计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3).
1 引言
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以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统计、测量等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就成为重要手段。心理统计学在心理学专业中也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心理统计学课程旨在帮助心理学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心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研究观念,掌握必需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心理统计课程的的学习,也可使学生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和文献,也为心理测量、心理评价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如何改进心理统计学的教学。
2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较多,其内容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相差较大,因此,历来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面临一些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与操作部分的分配与协同问题 翻开任何一本统计学书,都会发现里面充满数据、公式和计算。统计学也主要是通过数据探索信息,主要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心理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统计学自然也少不了数据、公式和计算。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心理统计学的知识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告诉学生计算公式或者只让学生记住公式,而是应该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及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就存在一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实际的练习与操作分配与协同的问题。统计的基本原理要讲多深,练习要练多久,必须考虑。尤其,现代统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使得原来繁复的计算工作得以减轻,但统计原理与操作练习的协同则更加突出。不深入讲解统计原理,可能会导致统计方法的误用;不大量操作练习,可能会流于纸上谈兵。而统计软件的操作菜单与心理统计学教材的体系又不完全匹配。例如,一般心理统计学把相关分为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与量相关、品质相关等,而SPSS软件中相关分为二元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不能一一对应,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这个问题又附带产生一个小问题,就是课时问题。如果既要深入讲解原理,又要大量练习,就需要更多的课时,能不能给心理统计学更多的课时,也成为一个问题。
先开与后续课程的支撑与连续问题 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关系密切,甚至心理学的其他基础课程也影响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统计学是不能空谈数据的计算的,要结合实验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不同,所应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而谈实验设计时,也会谈到统计方法。通过测量可以搜集到数据,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又是和统计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如信度如何计算等。心理学研究方法侧重于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心理统计学侧重于数据整理与分析。心理统计学例题中涉及的一些术语和内容,如果先开的基础课程没有提到,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这些课程无论先开设哪一门,都有利亦有弊。如果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之前再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话,先开课程由于缺少其他课程的支撑,使得授课难度加大,学习也会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课程之间如何衔接与连续,也是一个问题。
【统计学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数理统计课程建设09-30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12-31
统计单位总结12-21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11-25
投资统计总结个人12-01
统计科工作总结12-05
贸易统计工作总结05-31
执法大检查统计总结06-11
镇统计自查情况总结06-11
统计人员个人年度总结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