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推荐7篇)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主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顺利按时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规划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基层基础体育工作有序推进,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前完成10项指标、占35.7%,完成中期指标的10项、占35.7%,未完成中期指标的4项、占14.3%,2项指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相关数据,还有1项指标预计完成有困难(详见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11个省辖市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参加考核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达到“三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大部分社区(行政村)达到了“两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建有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99个,建成400公里绿色健身步道。全省50%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二是体育社团组织日益健全。推动体育协会组织覆盖延伸,全省现有体育社团1537个、团体会员1.33万个、个人会员146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各类人群体协和单项协会520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6900个、村级体育健身组织3万多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3.9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我省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88011名(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人),其中国家级1183名、一级7512名,总量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蓬勃开展。各地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调动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2012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104.2,位居全国第二;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8%,列全国第六。四是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建成全省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接受场地、指导、活动等服务。积极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试点,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二)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竞技运动水平保持全国第一集团位置,2011-2013年,我省共有26人获得40人次世界冠军,2011和2012两年都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突出贡献奖”。在伦敦奥运会上,有6人次获3.5枚金牌,2人次获1.5枚银牌,2人次获2枚铜牌,金牌贡献位居全国第四,取得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36人次获19枚金牌、15人次获10枚银牌、6人次获5.5枚铜牌,比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多项指标超历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以45枚金牌并列第四名,117枚奖牌位列第五名,2588分位列第四名,综合排位第五名,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目前共有省市联办专业队9个(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棒球、现代五项、男女手球、女子曲棍球),省、市、高校共建专业队1个(女子垒球),省、市、企业、协会共建专业队2个(马术、高尔夫球)。“尖子工程”和“金牌教练工程”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竞技体育队伍,常年在国家队集训的运动员人数名列全国前茅,9人列入国家精英教练员培训计划(位居全国第一)。
(三)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共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个、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268个,创建19所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体育传统校总数位居全国前四。创建2所五星级体校,新建了3所四星级体校和3所三星级业余体校,业余体校教体结合覆盖率达87%。认真组织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其中2013年参赛运动员达12000人次,注册业余运动员16180名。运动员文化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我省优秀适龄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注册学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13个省辖市的109所业余体校中,已有87所体校通过教体结合就近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业余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超过24个学时。完成了首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贯通一体办学试点”的入学工作,2013年已启动普通高等院校面向运动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工作。
(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48.1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37.69万人;2012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535.7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41.45万人,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从2011年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1、2012、2013三年共有309个项目获得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着力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昆山、江阴、溧阳三地成功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首家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28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了江阴海澜马产业集聚区和新店镇、曹甸镇、武坚镇等一批体育健身器材聚集区,涌现出徐州军霞、淮安共创、扬州阿珂姆等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张家港金陵、南通铁人、南京边城等一批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的中型企业。2011年体育彩票销量141.73亿元,超越广东福彩,成为全国体彩业界第一;2012年体育彩票销售161.81亿元,2013年体育彩票销售155.8亿元,荣获全国体彩“八连冠”。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体育竞赛提档升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总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843项次。2012年,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为UCI2.1级,并实现江浙联动,真正达成“环太湖”,赛事级别、水平、影响、效益的全面提升。扬州马拉松比赛成功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中国田协授予“金牌赛事”称号。常州全面提高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办赛水平,注入精彩的本土文化元素,继续获得该赛事2014至2017年承办权。苏州市不断丰富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内涵,成功获得2015年世乒赛举办权。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正式升格为积分赛,成为顶级品牌赛事。太仓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为筹办2014年竞走世界杯打下了坚实基础。品牌赛事工程稳步推进,省辖市基本实现“一市一品”,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一县(市、区)一品”,涌现出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如东的国际风筝会、新沂的环骆马湖自行车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南京市承办青奥会和亚青会,南京亚青会取得圆满成功。我省体育竞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魅力形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体育科教人才成果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强体和人才强体战略,体育科研、体育教育和人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体育科研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省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2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体育与科学》杂志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体育科技服务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省体科所较好地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科研攻关服务工作,为跆拳道、击剑、蹦床、马拉松等项目运动员的参赛和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完成覆盖全省104个区县的群众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为省政府惠民工程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1和2012连续两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并承担了总局“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江苏站的具体策划和专家讲座工作。南京体育学院被列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2个专业立项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体育人才工作进展顺利,推荐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由省人才办批准为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局系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占干部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达60%。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同时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又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体育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明显加大。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体育需求的新形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并未形成。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绩效评估办法尚未出台。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北的县级政府体育机构和职能在弱化,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相对薄弱、活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约0.2个体育组织,1/3省级体育社团处于“休眠”状态。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较弱,体育产业企业多处于微小状态,由市场决定体育资源配置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同配合,推进的力度显得不够,工作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二是体育自身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展不快,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育部门既管又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水平不高,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益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有待加强,省市、省校、省企联办优秀运动队责权利等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职业体育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产业活力有待增强。
三是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体育、人群体育发展均衡有待加强。事业强、产业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现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不够,执行效果有限。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明显,经济薄弱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对苏北以及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体育工作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不够。人群体育也有明显差距,部分人群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肥胖率明显增长,成年与老年人群的素质指标下降,年轻女性的体质水平不容乐观,育龄妇女体质水平下降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展不快,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有待加强,城乡居民体质差别仍然存在。
四是体育工作投入产出绩效不高,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健身路径使用率仅占各类体育场地的1.6%。重公共体育场馆新建、轻现有场馆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体育竞赛重数量、轻效益,受群众欢迎、有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赛事较少,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实际在基层一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不足50%。竞技体育仍然依赖于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缺少带队冲击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综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三、体育外部环境总体判断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体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将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强身健体、文化娱乐将越来越重视,体育服务和消费将会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体育已纳入国家和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我省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均包含体育内容,体育将会与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体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外部环境将会持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育的文化、教育、经济功能不断彰显,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对体育工作给予更高的期望。“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江苏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省政府每年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体育政策扶持力度,把体育纳入各项考核之中,着力维护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体育外部环境优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体育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党委政府的步伐,不断实现创新创优,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做到有为有位、争先进位,才能保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是体育的社会开放度越来越高,协同发展将要成为主流。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主旋律,也是体育部门面临的大环境,体育将更加开放。体育部门职能面临转变,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重新架构,体育部门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市场必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育工作方法面临转变,随着体育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将不得不依靠教育、文化、旅游以及经济部门的协同推进,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与部门、社会、市场协同,集成各类发展要素,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模式将会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尽快尽早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有关建议
在“十二五”后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作为主旋律贯穿规划执行全过程,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确保全面、高效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体育顶层设计。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研究,确立长期的和阶段性的目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明确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具体标准和政府责任;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要明确规则和行业标准,并制定可行的监管办法和细则。实施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制定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标准,推动市县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目标,建立宽松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拓展各类体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意见,逐步把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和市场。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转变体育政府职能,推动体育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体育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抓紧落实已有改革事项,落实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创建达标制度,改进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序推进一批中央已明确的改革部署,制定我省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协调省人社厅制定运动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深入研究一批中央提出了改革方向原则和规划目标的改革任务,注重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转职能、放权限、调职责、调机构,推动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改革,建立动态开放的综合数据库,加强体育行业标准建设。调整现有运动项目中心布局,推动同类项目群集中管理,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接轨。继续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坚持“三化五有”发展方向,完善等级评估体系,研究政府向体育社团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方案,促进体育社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科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竞赛训练、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省市、省校、省企共建机制和模式,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名校办名队”和“教练员进校园”工作,鼓励支持四星级高中兴办1支以上具有市县水平的运动队,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继续开展星级体校创建工作,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规范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等体系建设。继续与省教育厅合作实施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举办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所有公办体校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进一步畅通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加强与建设、园林等部门合作,推进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提供功能多样、形式新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体育场地。加强与卫生、旅游等部门合作,促进体育与健身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平台,深入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活动信息,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四)进一步提升体育投入绩效。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益,由行政命令式配置向按需配置转变,把乡镇中小型健身中心作为新的重点给予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向注重延伸覆盖和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向社会组织兴办转移,提高基层体育社团的活力。提高各类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场馆运营管理的扶持。修订运动队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综合评估体系,改革经费核拨办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体育竞赛综合效益,继续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提倡勤俭节约办赛,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步伐,完善我省体育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研究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激励政策。提高人才工作效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提高引进人才质量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壮大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等主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康复、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职业体育市场,引进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理顺管理部门与职业俱乐部和联赛关系,推动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积极培育扶持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和运营,创新培育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范体育产业经营主体行为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对体育产业实行宏观监督和管理。加强政策的落实、集成和创新,把国家和省的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完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对体育服务业、场馆运营等业态资助比例。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基础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六)进一步注重体育均衡协调。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力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确保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农村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水平。适当扩大万名体育教师培训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例,开展“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苏北体育工作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中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着力改变健身人群“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制定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实施办法,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具体措施。与妇联、计生等部门合作,推动育龄妇女健身活动开展,增强此类人群体质。
一、“十二五”规划有望成为历史上指标完成率最高的五年规划 (或五年计划)
“十二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订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规划实施两年多来, 全国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坚持“五位一体”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落实“五个统筹”, 规划实施取得可喜进展。但在“十二五”规划执行过程中, GDP优先的粗放式发展惯性在各地仍然存在, 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社会、环境尚未达致和谐。因此, 要想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还需在薄弱环节下大力气。
依据前两年的发展形势, 规划的七大目标中有六大目标 (七大目标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其中, 只有资源环境目标进展滞后。) 进展顺利, 28个主要指标主要指标3/4提前完成或完成。其中, 提前完成五年目标的有1个, 完成两年预期目标 (完成率大于40%到100%) 的有20个。两年进展略有滞后 (完成率在30%到40%) 的指标有4个, 明显滞后 (完成率低于30%) 的有3个。结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我们认为:在下半期经过多方努力, 目前进展略有滞后的4个指标中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之外其他3个将能够实现规划目标, 在明显滞后的3个指标中“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也有望最终赶上, 但其他2个明显滞后的指标按期完成的难度较大。
总体上, “十二五”规划时期, 经济发展方面多数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将高于规划目标, 资源环境方面的完成情况将落后于目标, 其他方面则基本实现目标。在28个指标中最终完成预期目标的指标将达到25个, 指标完成率达到89.3%, 超过“六五”计划的84.8%, 再创历史新高。
二、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是突出问题
“十二五”规划总体推进顺利, 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各指标的目标值制定得相对“保守”, 除了经济增长指标偏低之外, 其他一些指标在借鉴“十一五”时期实践的基础上也有所下调, 比如说“十一五”规划时期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相比预定目标相差较大, “十二五”时期该指标目标值就明显调低了。二是中央政府在人民生活与科技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较大, 使得这两类指标推进较快。
“十二五”规划推进较慢的是资源环境领域, 7个滞后指标 (略有滞后与明显滞后指标) 中就有5个属于该类指标。目前, 节能环保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中央政府难以直接介入, 而正是由于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足, 才导致出现这一薄弱环节。
一是缺乏对地方完成真实情况的有效核查手段。国家发改委一份报告指出“河北、山西、辽宁、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十个地区,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这些地方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均下降且降幅较大, 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能耗消费量上升的情况不吻合”。地方的节能减排数据与国家不衔接, 导致了“地方形势大好、国家压力很大”这样一个奇特现象。
二是基层政府考核指标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不挂钩。尽管中央将节能环保列入了对各省市的政绩考核范畴, 但在许多地方节能环保目标却没有进一步分解下去, 这就使得节能压力难以有效传递到地方政府和企业, 节能工作力度和重视程度普遍下降, 必然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是淘汰过剩产能的精神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指出:“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但实际情况却是, 中央每年都强调产能过剩治理工作, 并出台许多相关调控政策, 不少地方却“少报、瞒报、漏报”的方式来应对, 而且在几乎所有过剩行业中新增产能的速度远大于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 导致“越治理越过剩”的尴尬局面。
四是高耗能产业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开头第一句就是“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从过去经验看, 在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工业比重下降, 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会相对明显。然而, 进入“十二五”以来, 尽管GDP增长与工业比重已经跌至10几年来的低位, 但GDP能耗强度降幅却依然处于极低水平。这固然与节能减排边际成本在逐步增大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与高能耗产业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时有反弹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31.6%, 比上年同期提高11.1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粗钢、钢材和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品数量同比增速分别加快3.3-13.9个百分点。
同时, 我们还需注意到“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成为明显滞后的3个指标之一, 实际上也是因为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足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五年规划的实施将带来严重危害, 任其发展下去, 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种状况:各个省市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但国家的总体目标却完成不了。
三、多管齐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中期评估结果显示, “十二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 加速改变地方政府发展观念和政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这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也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推进后半期规划实施工作, 有效地缓解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带来的问题, 必须多管齐下, 加速建立健全我国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指标目标在地区间的分配体系
地方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抱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 与目前节能减排指标目标在地区间的分配方法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具有很大关系。不论是“十一五”时期, 还是“十二五”时期, 各省市的分配目标都是基于“一刀切”基础上结合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协商而形成。
然而, 我国区域差距之大世界之少有。东部一些发达省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甚至后工业化阶段, 单位GDP的能耗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应地进入了下降轨道。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则还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 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升级的历史契机, 能耗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 我国在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仅缺乏科学合理性, 而且会带来极大的不公平结果。东部发达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升级会自动导致能耗与排放强度的缓慢下降, “一刀切”分配的指标对他们而言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西部地区则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导致能耗与排放强度的快速上升, “一刀切”分配的指标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几乎难以完成的目标。在中西部, 一些省市为了完成“一刀切”分配降耗目标,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中断对东部迁移产业的承接和放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 “一刀切”分配方式实际上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 不利于中西部落后地区, 起到了一种固化地区差距的作用, 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因而, 我们要在借鉴“十一五”降耗目标分解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基于效率、公平兼顾原则, 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总体成本相对较低的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方法。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面向各级规划的评估体系
没有评估, 就没有执行。一个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应包括三个环节, 即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主要是对规划和政策科学性进行评估, 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实施。中期评估主要了解规划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并为下一步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后期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规划和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为今后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借鉴。这三种评估发生的时间不同, 作用也不同, 相促互补, 缺乏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得其他的评估工作意义大打折扣。
我国规划评估工作刚起步, 还只是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地方上, 由于干部的短期任命制, 不同的规划往往对应的是不同的领导班子, 一个新班子上台之后一般不会对上一届班子制定的前一个规划做一个认真的评估。正因为缺乏严谨的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 这就使得地方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 进而缺乏可持续性。在现实中, 新一届班子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 树立自己的威信, 往往不愿意延续上届制定的发展规划, 从而导致地方规划总是随着领导班子的换届而更换, 上一个规划的项目可能还多半没有完成, 新制定的规划就将其推倒重做。这不仅造成了地方财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降低了当地GDP的质量, 而且也使得人们对国家要求开展的中期评估缺乏热情, 使得后者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工作。
由此可知, 由于缺乏前期评估与后期评估, 使得规划的中期评估意义和作用也明显降低。尽管在地方上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但由于国家层面对地方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在总结中期评估工作的经验基础上, 应加速推进前期评估与后期评估工作, 建立规范完善规划评估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全国性节能环保监测网络, 强化各级人大对规划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
科学的评估需要建立在科学规范的核查手段之上。目前, 地方与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数据脱节现象明显, 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核查手段。为此, 必须在目前我国具有的一定基础的相关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 打造一个由气象、环保、国土、城建等诸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快速形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构成的国家监测网络, 从而及时获得各地真实数据, 进而为各地指标分解、进程评估、目标调整、行政问责奠定良好基础。
一、重要意义
(一)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把握世情国情的重要手段
客观评价《纲要》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举措的落实情况,从而掌握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发展的影响,掌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二)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挖掘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
准确判断《纲要》实施不足之处及内在原因,从而找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找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制定针对性政策举措打下基础。
(三)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明确政策导向的重要前提
全面把握《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从而在长期发展政策框架内制定短期调控政策,在五年目标框架内制定短期计划目标,针对发展的新需要和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对策,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全面性
《纲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评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执行不力之处。
(二)突出针对性
在全面评估《纲要》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重要领域开展深入评估,紧扣主题主线大方向的执行情况,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情况、科技创新等核心战略的完成情况以及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
(三)突出定量性
《纲要》评估要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尽量使用统计数字说明情况,采用量化指标体系,使用规范统计数据,运用科学计算方法,形成量化评估结果。同时,也要使用文字说明思想、理念和政策。
(四)突出阶段性
《纲要》是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进行安排,期间国内外宏观环境可能出现大的变化,《纲要》实施也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要摸透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长远发展任务结合起来。
三、评估内容
(一)主题主线
《纲要》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科学发展推进情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是中期评估的核心内容。
(二)发展目标
对24个主要指标特别是1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和未来走势。其中,对各方面普遍关注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耕地保有量、森林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等目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任务
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等战略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其中,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重大政策导向,进行重点分析。
(四)政策建议
根据《纲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大国之间关系的新局势,研究提出“十二五”后半期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评估方法
评估工作应当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个方面的作用。
(一)地方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区《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省级人民政府,抄报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加强对地区实施国家《纲要》的评估,依据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的国家《纲要》实施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以及负责部门的单项指标考核方法,形成以各地区总分值为基础的2011年和2012年年度考核报告,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将中央地方巡视组、转方式监督检查小组工作成果作为评估地方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部门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对各部门实施国家《纲要》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制定“十二五”时期国家级专项规划尤其是重点专项规划的部门,应当对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抄报发展改革部门。
(三)外部评估
组织第三方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组织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估,提出体现独立观点的客观性评价报告,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组织专家评估,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对总体评估报告进行咨询论证,论证意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组织国内外政界学界人员,举办每年一次的《纲要》实施情况评价高级别研讨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建议。组织公众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相关机构设计《纲要》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面向专家、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开展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
(四)总体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分别召开各地区、各部门评估座谈会,选择若干代表性省份开展实地调研,选择若干重要领域开展部际联合专题调研,组织部门内司局开展负责领域评估,提出总体评估报告。将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报送国务院审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重要参考,制定2014年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发布评估结果
总体评估报告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送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编撰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地区评估报告、专项规划评估报告及有关调研报告,出版发行中期评估书籍,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释放政策信号。
五、能力建设
在做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同时,应当注重加强我国规划评估能力建设。
(一)建立评价机构
要鼓励发展市场化的专业评价机构,由发展改革部门发放规划评价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规划评价机构库和专家库,评价机构组织专家组开展受委托的评价工作。同时,在现有科研事业单位如中科院、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院中设立评价部门,长期稳定地从事评价研究工作和监测工作。
(二)培养评价人员
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评价人员进行国内专题研修,邀请国内外规划编制和实施评价相关人员授课。组织评价人员赴规划经验丰富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赴评价经验丰富组织如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开展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探索与国内外评价机构开展中短期的人员交流。
如何才能全面了解精细化工行业的市场情况?如何才能深入挖掘精细化工行业的市场潜力?如何才能把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市场方案?中国报告大厅推出《精细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行业深度评估报告》,让你快速的了解精细化工市场情况,挖掘精细化工市场潜力。精细化工市场调研不仅仅是堆砌数字,它可以提炼出可执行的信息,能带来切实的回报。
精细化工研究报告简介及目录
精细化工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报告撰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图表、分析图示等多种形式将结果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以方便读者解读分析。
报告为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精细化工研究报告目录
精细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行业深度评估报告
第一章精细化工产品概述
第一节产品定义
第二节产品用途
第三节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章中国精细化工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
第一节 2004-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精细化工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二、精细化工重点区域供给分析
第二节精细化工行业供给关系因素分析
一、需求变化因素
二、厂商产能因素
中国首选市场研究报告门户服务热线400 817 800
市场研究专家企业贴心顾问
三、原料供给状况
四、技术水平提高
五、政策变动因素
第三节 2009-2015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供给趋势
一、精细化工整体供给情况趋势分析
二、精细化工重点区域供给趋势分析
查看完整精细化工研究报告: 宇博智业如何帮助企业?
1、宇博智业市场研究的四大优势
宇博智慧运用10多年的市场研究经验,形成了独创的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支持平台,依托专家资源优势、资源整合优势、数据信息优势和调研分析优势助力客户赢战市场。
2、宇博智业从四个维度洞察市场
宇博智业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项目一线调研、行业运行监测、产品趋势研究、一手数据研究四个维度洞察市场,当好客户的参谋。
3、宇博智业咨询服务的六大事业群
市场研究事业群通过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整合助力客户赢得市场先机;品牌咨询事业群通过创新品牌运营理论和实践凸显客户品牌价值;投资顾问事业群通过一站式服务让客户坐拥智慧服务;信息技术事业群通过“中国报告大厅”挑选和享用我们的研究成果;软件开发事业群提供的ERDS企业资源决策系统为客户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管理咨询事业群让客户尊享企业跨越式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我县全民健身工作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着眼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构建亲民便民的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自2011年以来,我县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48万平方米,为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加快便民健身设施建设,全县新增健身路径141条,县城社区安装覆盖率达到 80 %,全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安装覆盖率达到 75 %,截止2014年年底我县体育场地场地面积为843135平方米,体育场地1303个,注册成立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14个,经常性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众近29万人,每年开展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在12次以上,形成了组织健全、设施配套、活动丰富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二、评估的依据
评估的依据为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实施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在全县范围内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共19个指标,进行统计评估。
三、核心指标完成情况
1、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29.3 %,A类。
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C类。
3、达到“四加一”工程: 1个
4、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数量及比例:1个,覆盖率100%,A类。
5、城市街道室内外健身设施数量及比例:0个,覆盖率0%,类。
6、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数量及比例:36个乡镇,现有8个,覆盖率22%。
7、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及比例:360个行政村,现有187个,覆盖率51.9%,C类。
8、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及开放率:2个均开放,开放率100%,A类。
9、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及开放率:学校场地609个,开放的473个,开放率77%,A类。
10、县及以上地区体育总会:0个
11、全民健身站点:161个。
12、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注册体育组织14个,每万人0.18个。
13、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0.5‰。
14、每年接受体质测试人数:0人。
15、县(市、区)体质监测中心数量
未开展
16、定期举办县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数量:2012年已举办
17、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数量:已纳入
18、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报告数量:已纳入
19、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
:99万元,人均1.3元。
四、总体情况
(一)体育组织
我县先后成立了14个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并已经在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分别是县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越野自行车协会、信鸽协会、中国象棋协会、围棋协会、冬泳协会、登山协会、风驰
户外运动俱乐部、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蓝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场舞协会、古市镇体育协会,共发展会员2万余人。我县还根据相关要求、工作要求、群众基础条件成熟等因素陆续成立其他体育项目的协会。通过协会的建立,极大的满足了群众的文体活动需求,各个协会均有健全的体制,完善的活动计划。目前,已经成立的所有体育协会,都能够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能力,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单项体育赛事活动,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修水全民健身的一支生力军。
(二)体育活动
我县每年都制定全年的全民健身活动方案,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全场性的比赛12次,包括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保证体育协会月月有活动,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还要举行大型体育健身展示活动,让群众充分展示自我,锻炼才干,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体育设施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他们提供就近、安全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逐年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成400米环形塑胶田径场2个,篮球场142个(其中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场109个),全民健身路径141条,室外羽毛球场21个,室外乒乓球场210片,室外门球场25个,地掷球场5个,室外网球场2个,健身步道5.1公里,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达22.48万平方米。目前,我县有体育场一座(看台5000座椅)、体育馆一座(看台3200座椅)、体育公园2个,标准田径场6个,室外篮球场、乒乓球、羽毛球场等共计543个,另外,为了便于群众就近健身和弥补体育健身场地的不足,77%的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对外开放。
(四)健身指导
各体育协会(俱乐部)都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还根据需要聘请各级社会指导员到乡镇、村进行健身指导。我们要求新协会注册成立时必须具备至少五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我们除了定期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之外,还积极参加每年省市组织的各类社会指导员培训班。
(五)行政管理
我县不断完善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建立由***全民健身领导小组领导、县教体局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格。由开始的7个体育协会(俱乐部)发展到现在的14个体育协会(俱乐部),形成了“项目齐全、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法规制度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制度,全面提高我县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做到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达标检测。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七)经费支持
我县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报告中,将全民健身设施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2015年财政预算为99万元,我县群众体育人均经费
支出为1.3元。
(八)社会宣传
我县通过多手段、多渠道、多媒介宣传全民健身,积极向省市县新闻媒体投稿,利用修水电视台、县教体局网站、《修水报》对开展的各种比赛现场、全民健身日及特殊节日进行宣传,用话筒、镜头、照片记录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真正做到让体育走入生活。
五、我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经验
(一)特色工作
1、全民健身活动定期化、制度化。
⑴我县每年都制定全年的全民健身活动方案,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全场性的比赛12次,保证体育协会月月有活动,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还要举行大型体育健身展示活动,让群众充分展示自我,锻炼才干,增强集体凝聚力。我县先后成功承办了全国俱乐部杯(江西赛区)男子篮球青年联赛、湘鄂赣三省九县老年人运动会,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赛、全市武术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同时,组织了“盛世中茶杯”龙舟赛、首届国土资源杯男子篮球邀请赛、“活力良塘、商贸之都”舞龙舞狮大赛等上百次中、小型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这些内容丰富的体育比赛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⑵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积极开展社区、农村体育活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社区,根据该当地体育场地条件,组织广大群众参加露天的羽毛球、室内乒乓球、健身操、广场舞等健身活动;各乡镇因地制宜,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期间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如篮球、羽
毛球、乒乓球、武术、秧歌、健身操、门球等十几个项目。大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节日文体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开展,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局切实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各中小学、幼儿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开展篮球、冬季长跑、跳绳、乒乓球、棋类等体育活动。坚持“两课两操一舞”(每周3—4节体育课、大课间、每天做好广播操及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保证了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达标施行面达100%,学生体育达标率达到了90%,优秀率达到了29.3%。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县小学生足球赛、初中生乒乓球赛、高中生篮球赛,“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得到了体现并形成了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在学校的深入开展。
⑷深入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确保老有所乐。全县36个乡镇,361个行政村,3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年体协,并且做到了有班子,有健身队伍,有活动室,有活动场地,有活动项目,有活动制度。特别是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晚晴乐园改建工程为县城乃至全县老年人健康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县委、县政府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县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如今已举办了六届,参加人数数千人。通过社会赞助的“恒丰杯”、“凯旋国际杯” 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连续举办了十届,参加人数上万人。建立了全县片区运动会的长效机制,36个乡镇分8个片区轮流当班,举办门球、地掷球、太极拳(剑)、老年排球、台球、钓鱼、健身操、健步行等老年体育健身项目。目前,全县经常参加文体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口5万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4%。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县两次成功召开。
⑸全民健身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较好的职能作用,各系统、各单位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县总工会、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妇联、团县委、县老干局等全民健身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借助优势,经常性举办或联合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全县职工运动会、警体运动会、“和谐卫生杯”男子篮球赛、庆“三.八”排舞比赛、“五.四”公路长跑等活动,使我县的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多次莅临比赛现场指导工作,县有线电视台、修水报社每逢赛事都进行宣传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基本经验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提高,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较以往更加浓厚,体育健身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这是经过体育行政主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环境已经形成良好态势。
2、人人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健身是快乐体育,必须扩大群众参与。要丰富活动形式、狠抓群众发动、加强科学指导,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全民健身是终身体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要加强成效评估和宣传教育,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让群众共享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成果。
(二)存在不足
(一)全社会整体体育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城区体育人口多、乡村体育人口少,老年人体育人口多、中青年体育人口少的不均衡问题。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量仍较薄弱,规范性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占活动总量的比例较低,一些活动项目还处在“散兵游勇”的非组织状态。
(二)城乡体育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一是城乡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县城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县总量近40%,且相对上规模的体育场地设施均集中在县城;二是体育设施开放率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占全县体育场地设施总量的70%,对社会也是有限的开放;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城镇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较慢。不少新建、改建、扩建的社区都没有按规定共同建设(或预留)体育用地及配套建设健身设施,而且在建设过程当中存在严重“缩水”现象。城市社区中有比较完善的体育活动场地的为零。有关部门要监督落实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要纳入乡镇建设规划。四是我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然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1平方米,存在不小差距,任重而道远。
(三)体育组织机构建设仍需完善和加强。我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但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体育管理机构和人员,多数社区(行政村)也尚未确定体育工作责任人,体育组织网络还未延伸到底,不便于体育工作的开展。我县体育社团体系的建立还不尽完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体育社团的党支部建设和财金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离人口万分之七的标准尚有差距,需要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各镇以及所辖的行政村、社区老年体协在组织机构建设和作用发挥上都有待加强。
六、完善我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背景分析
我县职工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的骨干人员、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少,缺少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来源较少。
(二)目标任务
1、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功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要做到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活动组织与设施建设相结合,体育组织与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建设机制与运行机制相结合。
2、加快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各类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事业中作用巨大,体育部门要善于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作用,积极支持和协助他们广泛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并为他们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场馆条件、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共同营造浓厚、持久的全民健身氛围。
3、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新时期积极思考群众体育发展思路,始终抓住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这条主线,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供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
(三)工作措施
1、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开设全民健身栏目,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2、加强培训指导,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科学服务水平。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确保培训质量,为基层服务。
3、完善体育组织,推进体育社团向基层发展。继续加强体育组织建设,强化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争取体育社团组织在全场实现全覆盖。
4、提高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制定确实可行的开放实施方案,确保在不干扰企事业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情况下,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
(四)保障措施
1、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争当地投入比例与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例同步。
2、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新建居民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并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有关部门要监督落实,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纳入乡镇建设规划。
3、支持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
4、支持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5、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主管部门定期免费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相应的待遇和保障,并建立档案。
2015年9月8日
***2015年体育工作总结
在省市体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体育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
一、抓好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1、群众体育组织有序发展。成立同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凤凰羽毛球俱乐部,全县现有正式开展活动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26个(其中民政局登记注册的14个),正在积极筹备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恢复成立体育总会。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492个,会员近4.3万余人。今年我县举办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全县气排球培训班、柔力球教练员培训班各一期,参训人员270多名,我县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10余名,今年5月份,对全县城乡161个全民健身站点进行了摸底登记,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基层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到目前为止,我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29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28%以上。
2、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继2011、2012、2013、今年又举行了“全国龙狮健身大联动***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参加活动人数500余人,社会反响良好。今年,我县举行了全县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第十六届全县男子足球赛、“乐尚酒吧”杯青年篮球赛、庆祝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广场舞展示活动、首届传统武术大赛,全民健身
乒乓球(九江赛站)赛、全县职工运动会,全县小学生五人制足球赛、初中生乒乓球赛、高中生篮球赛等赛事活动。
3、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府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建身工程建设,完成省统建、自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34个,缓解了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需要。
二、抓好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强训练。从年初开始,计划每年投入10万元,在县二中开办了田径训练班,在全县范围内选调了一名田径教练员、30名体育苗子,采取三集中形式训练,县教体局在体育苗子的选拔、特长生入学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并提供一系列便利条件并建立了相关激励机制,解决了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今年8月份田径训练班代表我县参加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夺得2个第一名、8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团体总分跃居全市第四。六小今年继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后又被教育部命名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今年十月我县代表队参加全省百县足球运动会获团体总分三等奖。
2、勤输送。今年三月份,向市体校输送向运动员21名,2015年我县运动员在全省青少年系列锦标赛中8人达优、9人达良,今年7月份修水籍运动员程梦丹在全国少年拳击锦标中荣获第三名。
三、抓好了体育产业发展。
全县有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4个,今年前6个月的销售额达330
多万元,销售呈现正增长,完成任务过半。全县现有健身馆、跆拳道馆、台球城、体育器材商店等经营性体育产业近20家。今年7月份,我局联合安监、防疫部门对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场所(游泳池)马家洲游泳场进行检查,及时下发整改意见书,提高了游泳场所经营户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了对县体育中心的投入管理,定期免费开放场地、发挥体育场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功能。
***2016年体育工作计划
1、备战九江市第十二届市运会;
2、进一步抓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3、做好基层群众体育场地建设;
4、搞好2-3项较有影响力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
2011年2月18日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建设体育强国和竞技体育自身改革的艰巨任务,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总体实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奥运争光任务。5年间共获得世界冠军634个,创造世界纪录88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在第20届都灵冬奥会稳中有升;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获5金2银4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第15届多哈亚运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分别获得165枚、199枚金牌,第七次、第八次蝉联金牌榜第一位。同时,成功举办了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第11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综合性赛事。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建了较完备的国际大赛备战与参赛组织体系;以全运会为龙头的竞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竞赛活动丰富多样,职业体育和商业赛事不断发展;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的推动作用明显,体教结合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进一步协调发展。
但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在项目结构上,争金夺银的优势项目有限,基础项目及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较低,运动训练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 题突出,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仍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建设需要加强,赛风赛纪需要进一步净化。职业体育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新形势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两大历史任务,赋予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的时代要求。未来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仍将为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竞技体育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面实施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将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和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我国竞技体育也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竞技体育多极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竞技体育薄弱环节明显,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等等,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整体实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及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不断创新,努力开拓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坚持和实施奥运战略;
——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坚持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探索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改革路径;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
伍建设,提高竞技运动科学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竞技体育优化项目结构,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不断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落后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冬季项目稳中有升;初步形成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相一致,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运动成绩目标:全面参与奥运会竞争,夏季项目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地位。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有22—26个大项160个左右小项具有进入前8名的实力,14—16个大项100个左右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2014年冬季奥运会在保持上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升;亚运会上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主要任务
1.重大国际比赛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国争光。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保持金牌数和奖牌数
排名前列地位,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拓展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有所进步;2014年冬季奥运会,保持水平,努力实现奖牌数有所增加和奖牌榜有所提升。在2014年第17届亚运会等区域性运动会和世界锦标赛上,保持和巩固大部分项目的亚洲领先地位。
2.成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大赛。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11年第7届全国城运会、2012年第12届全国冬运会、2012年海阳第3届亚沙会、2013年第12届全运会、2013年天津第6届东亚运动会、2013年南京第2届亚青会、2014年南京第2届青奥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重要单项赛事,继承和发扬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国内外运动员搭建良好的竞技平台。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社会功能与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实现竞技体育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协调的发展。对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提高效益;统筹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夏季奥运会项目与冬季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优势、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集体球类等簿弱项目的协调发展,一线优秀运动队建设与职业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竞技体育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
4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投入评估体系;不断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内竞赛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
5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积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建设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联赛制度,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规划科学、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的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与保障。不断提高优秀运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全面提升竞技体育队伍的人才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各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政策措施
(一)立足于建设体育强国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继续实施奥运战略
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奋斗目标,统筹各方力量,巩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努力完成世界大
赛各项任务,为国争光;全面贯彻实施《201l一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理顺奥运战略、全运战略和省运战略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调整和完善奥运会奖励政策、全运会竞赛政策、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交流管理政策、国际大赛的参赛运动员的选拔政策、训练基地建设管理政策、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运动员就学就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整合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发挥各地方在人才、科研、资金、政策、保障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调动全国备战奥运会积极性。
(二)继承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做好奥运会参赛工作
总结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实施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与奥运备战办公室的常态化备战体制与机制。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管理;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奥运备战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确保备战奥运会工作的有序进行。组织各项目成立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备战工作的训练、组织、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好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加强对训练、科研、体能、信息等现有资源的整合,制定并实施《奥运会备战工作组织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各项目奥运会备战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三)突出重点,拓展优势项目,优化结构,实现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新突破
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保持和巩固优势项目地位,提高项目竞争力,加强优势项目理论研究,做好技战术创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经验总结,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重视挖掘潜优势项目,使之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对训练竞赛规律的研究,促进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
着力抓好田径、游泳等竞技体育基础项目的建设,组织攻关小组,加强专门研究,力争突破;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支持与保障力度,力争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努力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促进各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政策、科技、人才、经费、场地、器材、信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对国家队备战训练重点保障。支持和鼓励各地方、行业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多种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加强国家队建设,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国家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教练员选聘、运动员选拔、外籍教练员聘任等国家队的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队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本项目实际的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主(总)教练在训练和管理上的主导作用,组织训练、管理、竞赛专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对各项目训练参赛规律的研究,抓好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突破创新,提高国家队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以国家队为重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体制,对运动项目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调动国家、地方和社会多个层面的积极性,理顺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高水平优秀运动队,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的训练和参赛任务。
(五)深入把握竞技体育特点和规律,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深化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体育竞赛的参赛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认识。以人为本,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不断深化与提高训练竞赛理念和认识,认真抓好运动训练方法和技、战术创新研究,加强训练监控,完善科学评估办法,强化训练过程中的科学计划与选材、科学营养与恢复、科学管理与监测;注重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动向和趋势的信息收集分析,整合与建立国家队训练备战信息平台,加强对项目竞赛规则规程的研究;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整合筹建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中心。试点与完善《国家队训
练质量管理评估办法》,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协调筹建国家级阶梯式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加强重点训练基地的扶持力度。
(六)继续完善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充分发挥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全运会项目设置和规模、注册和参赛办法、监管和计分办法等,调整完善元赛政策,引导地方优化项目结构,合理布局,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真正发挥全运会在推进赛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国城市运动会坚持以培养运动项目后备人才为主的宗旨,继续调动城市发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全国单项比赛以检验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标,充分调动各地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通过举办联赛、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增加运动员参赛机会和实战检验,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竞赛制度。规范全运会、城运会等大型赛事的申办程序,充分调动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积极性,大力倡导节俭、廉洁办赛,进一步提高竞赛管理水平,发挥竞赛的多元化功能,积极推进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和多样化,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多样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
(七)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
按照管理有序、发展可控、服务奥运的原则,处理好运动项目职业化与提高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的关系,处理好联赛与国家队备战的关系,积极为奥运战略服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和规范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依法明确和理顺职业体育发展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职业体育良性发展。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依据锻炼队伍、提高水平、推动项目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发竞赛市场,设计和推出精品赛事,培育和扩大具有品牌优势的中国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将国内比赛、世界大赛与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职业体育赛事的品牌运营,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职业体育发展现状,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
(八)狠抓赛风赛纪,加强反兴奋剂工作
净化赛场风气,加强以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为核心的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并使其常态化,不断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为重点,对运动员注册和参赛年龄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仲裁制度,不断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教育监督检查机制和惩罚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坚决执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通过与有关责任部门签订《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建立反兴奋剂问责制度和准入制度,强化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反兴奋剂意识和能力。加强我国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国家反兴奋剂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加大兴奋剂的检查力度,加强反兴奋剂的国际合作,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九)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法规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不断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强化服务。加快完善运动项目协会管理方式,科学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竞技体育的综合评价、奖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综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预警监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化管理。围绕实施“奥运战略”,加强政策研究,利用政策杠杆调整区域问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全国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十)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式多样,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修订和完善运动员注册交流管理法规,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合理流动,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和退役安置保障。加强国家队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行“双百”精英教练计划,建立和完善教练员任职资格、注册、交流、选拔、任用、述职、考核、奖罚制度;发挥国家教练员学院作用,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素质。加强对外教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外教的选用,促进中外教练员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外教技术优势,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裁判员管理,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等制度,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加强竞赛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总结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竞赛组织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十一)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竞技体育投入渠道
在国家保持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积极性,不断拓宽经费投入渠道。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科研、人才、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各项目训练、科研、外事、器材、聘用外教和训练基地建设经费的需求;争取国家加大对奥运会项目国家队训练、科研等方面的投入,重点保障争夺金牌、奖牌项目的经费投入;多渠道、多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充分开发竞技体育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积极参与和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和市场,使社会资金在竞技体育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互动的多元竞技体育投入方式。建立竞技体育资金使用效益评估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二)加强励志教育,充分发挥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规划》包括“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回顾、“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主要对策措施等四个部分。
《规划》科学地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条例》, 结合江苏省实际, 到2015年, 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13 000万吨, 力争13 500万吨;发散率达到70%以上;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其中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65%以上。发散综合配套能力达到14 000万吨以上。全省预拌混凝土实际使用量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新增预拌砂浆生产能力3000万吨, 省辖市主城区和苏南部分县级城区基本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为实现上述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突出“一个中心”, 即以提升散装水泥量率为中心。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条例》的贯彻执行;二是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发散综合配套能力;二是提高科技兴散水平;三是提高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九项措施确保任务完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二是认真贯彻《条例》, 依法推进发散工作;三是加大资金征管力度, 发挥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四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 走科技兴散之路;五是加强引导, 着力调整预拌混凝土产业结构;六是典型引路,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步伐;七是多管齐下, 加大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力度;八是加强宣传, 为散装水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九是狠抓队伍建设, 适应新形势下发散工作需要。
【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推荐阅读:
县体育局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10-08
体育专项评估自查报告09-07
小学体育工作评估自查报告09-30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情况报告06-09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05-24
体育教师成长规划11-13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热点问答11-14
学校体育工作规划09-15
体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10-30
体育部工作总结规划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