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精选8篇)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1

阳 光 中 学

张 瑜

2012-5-2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作为一种教学信息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不尽相同。本人在有限的几年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尝试了一些情境创设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我就把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切觉得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而在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往往是件很枯燥的事,其实数学也应该是生动的,应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觉得,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快捷而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授比较线段长短的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汽车站售票员常常通过比较小朋友的身高与墙上所标的1.1米、1.4米的红线来决定是该售半票还是该免

票的视频。这样,学生就会在极其熟悉的教学情境当中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思绪容易打开,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之所以学生会觉得数学枯燥,本人觉得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对所学公式、方法等不会自己理解而单纯的记忆和演算。这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没有带领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只是想让学生快速的记住。所以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在数学实验活动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从更加主动的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展示一张大报纸,让学生猜想可以对折多少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可以对折几十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回答可以对折上百次。我们对他们的答案不要有任何的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经过动手发现,在折叠到第七次之后就很难再次折叠了。这时学生会大惑不解,这时我们随机引导学生对折叠过程中报纸的厚度和面积进行计算,会发现:在折叠次数增加的同时,报纸的厚度会以等比级数地增加,报纸的面积也是以相应的比例减少。所以,把报纸折到第九次时所需要的力比一次对折512张报纸还要费力!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折纸中对与乘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再如,在讨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其两条邻边分别为5cm和3cm,并且边长为3cm的那条边所对的角为30°,然后把三角形都剪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这些三角形是否能重合。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比较,学生很快明白“SSA”不能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而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四、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本身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也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对比、类比和联想,才能真正认清数学学科的内在脉络。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知识是放在三角形的中线之后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和类比,进而联想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应的底边也会有交点,于是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随后就可以展开探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讲完角平分线的性质后,在讲线的垂直平分线时,由角平分线的性质联想到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再通过类比,得到线段中垂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五、在对数学典故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2

一 问题情境提升思维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问题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因此,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就必须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如, 在教学“无理方程”时,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无理方程的思考,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老师手上有一条长为30厘米的线, 要求用该线拼出一个一条直角边为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问该直角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为多少?根据已知条件及直角三角形满足的勾股定理, 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厘米, 可以得到两个方程: (1) 52+x2= (30-5-x) 2; (2) 。分析得到的方程, 大家发现方程 (2) 和我们以往学的方程不一样, 而且我们也无法解除方程 (2) 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个方程的特点, 最后顺利引出无理方程的定义:方程中含有根式, 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在这个案例中, 让学生直接接受什么是无理方程比较困难。所以, 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指出的是, 问题情境的作用不仅仅是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思考, 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 操作情境引导探究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同时,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来说, 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亲身实践。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用耳朵听数学转变为动手做数学, 从而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思维。

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图片 (如右图) , 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图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三个正方形构成的,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量一量。通过学生的测量, 他们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 然后, 我又接着问:结合我给大家的图形, 找出这三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进过思索和实践得出, 在这幅图中, 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相加刚好等于最大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32+42=52,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此基础上, 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边长不一的直角三角形, 让同学们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真正明白了勾股定理, 同时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 合作情境引导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 数学新课标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出适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 从而在引导学生交流上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如,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 学生在前面已经详细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因此, 我决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首先, 我给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然后,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大风车”的平面图, 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分析大风车上各个三角形的特点;同学们很快便得出大风车由四个三角形组成, 并且四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最后, 再给学生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全等三角形图案,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 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四 活动情境引导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习能被思维、情感、创造、优美、游戏的光辉照耀的话,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成为一种富有兴趣的、引人入胜的事。”这句话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活动情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学本身就是按活动的形式来展开的, 但这并不是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是指在正常数学教学范围之外创设出来的, 具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它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也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完美利用。

浅析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新课程 情境创设

教师在课堂通过情感氛围创设引出教学内容的过程被称为情境创设。这种教学氛围,需要结合周遭的教学环境,如教学设施、教学场地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等。数学科目作为一门概念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初中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显得较为枯燥乏味,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在此,笔者以新课程为课改背景,结合个人教学的经验,谈谈关于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定义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课程知识相关的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摄取意识,从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灌注学习思想。直观点说,问题情境是利用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从而调动学习兴趣,进行自主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主要是利用了学生自身的知识认知和当下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互相冲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知识教学的目的。

简单来说,问题情境的教学步骤可分为: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三个步骤。学生从未知的学习状态到自我认知发掘,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思想的培养、知识探究意识的建立,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具体应用

(一)加强数学思想的灌输

新课程实施之后,对初中数学的教学也有了新的定义,要求上课内容尽量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氛围所在。所以笔者在教授“坐标”的数学概念时,就用学生在教室的排号座位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教室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很多学生就直接说自己在第几排的第几个。笔者就类比这个座位定位的思维,让学生领会到平面位置的描述,通常是需要两个确切的数字来确定的,再引出了“坐标”的数学理念。

同过这一介绍,学生就感受到数学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存在的影子,从而加强了自我的数学思想,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學思想有所认知

学习和实际生活,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两个场景。利用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领会到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着实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笔者在“亏损和盈利”的概念介绍时,就描述了一下一个生活场景,某家店在清仓甩货时,以75元的价格处理了两件不同的商品,而一件盈利了27%,另一件亏损了27%,那么这两件衣服的总价上,是亏损还是盈利或者是既不亏损也不盈利。当时的反应中,有很多学生都觉得是既不亏损也不盈利,后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计算商品成本以后再比较,学生们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所以说,数学的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棘手,而是在于教师如何营造出一个适宜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氛围。通过“问题情境”的营造,将实际生活融入数学课堂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在是一件值得利用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龚高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渗透[J]. 新课程(教研). 2011(07)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4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学习与欣赏活动,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还是尚不成熟的学生,如果紧紧地锁住语文教学的功利目标不放,死拉硬拽,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有效注意,而“注意是教学艺术的光亮,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夸美纽斯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予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始终保有优势的兴奋中心,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直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快捷、最基本的途径。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5

(一)主观臆造,脱离生活实际

一所农村小学的教师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去肯德基买了一些东西,汉堡30元,薯条35元,冰淇淋8元,玉米3元,数量都是一个。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吃两样东西?你们想不想买?学生:“?”

这节课显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多数农村学生都没去过肯德基,缺少实际生活体验,也就无法进入老师所创设的环境。而老师的提问也缺少真实性,学生只是奉命回答,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再说,老师提供的数据也不真实。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去尝试和探索问题。

(二)追求“儿童化”,不顾年龄特征

《圆柱体的体积》一课,课件演示:阿笨猫经常到知识宫去充电,一天,他又来到了知识宫,知识宫的老爷爷热情的接待了它,问:“你知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么推导的么?”阿笨猫回答:“……”老爷爷说:“你说的太好了,你能说说你的猜想么?”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能替阿笨猫回答这个问题么?”

这是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上课,这样的情境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情境的创设,尽可能选择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谜语等,到了高年级,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追求趣味性,远离了课程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多媒体演示两山风景,用时三分钟)师问:“两山的风景美么?”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用时三分钟)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两山去玩,好么?”生:“太好了!”(出示)东山——陆港码头;乘汽车要2/3小时。陆港码头——西山;乘船要5/7小时。问:“我们要在路上花费多少小时?你们能自己解决么?”

初中思品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6

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以直观方式,借助一定的物品、设备或形式,创设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和场景,能促使学生对教学问题思考探索,在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态度体验。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有一个重要的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仍占较重比例,教师亦应注重创设情境。

一、取材生活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思品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国内外时局、轶闻趣事、权利义务、经济纠纷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雷锋活动影像、参观游览、物价房产、新闻时事报道、惠民工程等。

二、学科知识融合

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将历史、地理、生物和语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衔接,过渡自然,易于理解接受。

三、语言法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言行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能激发学习兴趣。

1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主动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提问要有一定难度。这个难度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要适度。②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难点知识,学生在思考时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题目,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③问题要能诱发学生反思,从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即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2制造悬念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插播一段《法律时空》中的遗产继承纠纷,关键时刻提出出嫁的女儿想参与遗产继承是否合适的疑问,暂停播放,引导学生思考,以激发兴趣。

3新闻时事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讲述一些当前社会新闻或时政,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回到现实社会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故事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创设教学情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今日说法》、《东方时空》等栏目片段,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又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气氛,吸引学生思考相关课本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想象和联想类比 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如,知识点的归类整理,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相似中的异同分析。

6设身处地情感共鸣

可以提供多种假设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彼情彼境,引起感情共鸣,加深认识,有助理解所学内容。

四、实践活动法 1场景角色模拟

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枯燥的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学生在形象表现中掌握知识。角色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自己创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情境的创设者又是情境的体验者,更好地在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到罪行法定时,我就让四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审判、判决执行等情景,帮助理解法院制度,明确司法公正,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2游戏竞赛

规则知识点的理解,结合遵守公共秩序,模拟交警指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感悟,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意义。教学 “心理健康”一节时,我们借助“做健康文明的中学生”的演讲比赛,认真聆听很有个性的演讲,赛后进行心得交流和讨论,表达自己对健康的含义的理解,加深印象。

3素材积累实践操作

利用材料或资料,进行数据、数量等方面的直方图、饼图和表格等制作分析,通过数据归纳道理或揭示规律。

4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如组织学生参加杨善洲植树造林先进事迹报告会,了解人物事迹,丰富知识,加深敬业奉献精神的理解,激发认同感,形成仿效先进的习惯。

五、教育技术辅助呈现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性,适时又适度地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并丰富情感体验。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7

一、让数学课堂的“趣”, 成就“灵悦”

布鲁纳认为,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情境,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 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例如,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 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 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 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我想我可以测出金字塔的高度。”这时, 老师适时的提问:“谁能猜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觑, 回答不出, 这时教师顺势利导, 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 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的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

二、让数学课堂的“操作”, 共生“灵悦”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 操作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懂得了这一点, 我就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的内容, 精心设计操作材料和操作程序, 尽可能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利用数学小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 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 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让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托起“灵悦”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 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生, 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例如, 金融问题:储蓄的学问、怎样存钱本息多、买保险和存款哪一个更合算、定期存款与国债的比较。火柴盒的包装问题、200米赛跑起点的设置、NBA球队输赢的概率问题, 为什么蜜蜂会选择“正六边形”作为它们储藏蜂蜜的仓库截面的基本形状?为什么校园里的地砖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而没有正五边形?等等。

如果教师能够引用这些例子, 使学生知道, 这些问题只有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 说明数学应用之广泛, 感受到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数学,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使学生真正知道, 数学知识运用的广泛性, 不能只靠老师讲, 我们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经验。

四、让数学课堂的“新奇”, 展现“灵悦”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 或播放一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图片1:故宫、天安门广场。图片2:飞机、轿车。图片3: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图片4:中国民间剪纸。②组织学生讨论: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 使直线两旁部分完全重合吗?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的兴奋点被挑起, 如果再适当的播放一些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场景, 那么课堂的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8

一、研究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数学知识重在应用,但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境教学过去多用于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一定的对话情境中去理解语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情境教学逐步进入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性地分析数学问题,还有利于理性地理解数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情境教学的意义,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理解创设情境对于教学效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能够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到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了解有效的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的、缺乏思维深度的情境。

二、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问题”是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同时也是拓展学生思维的起点。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教师要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知识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动画式问题情境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于形象的实物或者投影动画性质的语言描述关注得更多。因此,利用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问题情境,不仅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让问题情境更加具体化,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比赛引入课堂: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连胜的第12场是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提问:“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吗?(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这个问题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时,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以生活的元素作为媒介,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我要学”的主人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会学”“乐学”。

(2)质疑式问题情境

质疑代表着思考的开始,引起学生质疑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知识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客观事实与直观表现上,也体现在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矛盾上。教师可以抓住这两种类型的矛盾来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再引导学生反复比较问题中存在的矛盾,进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地解决矛盾。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命题”的概念时,可以从让学生说身边的广告语入手,让学生判断下面三条广告语是不是命题:“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牛肉在哪儿?”(温迪汉堡包) “感觉是真实的。”(滚石乐队)从判断广告语是不是命题过渡到对数学命题的判断上,通过对广告语的判断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阶梯式问题情境

思维过程是层层递推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可以采用阶梯式问题情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步对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释疑,让学生能够勇敢地克服探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师可以列出两个方程2x+y=36,2x+3y=16,提出问题:“它们是二元一次方程吗?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然后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学生看书本上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2.创设活动情境

创建活动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要点。创设活动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合作学习,创设活动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例如,对于初中数学中命题的定义的学习,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题如下所示: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请学生观察等式的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并探索连绵数的性质: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归纳总结给名词下定义的方法学会怎样找命题、造命题。(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了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锻炼了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2)通过课堂游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开展课堂游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思考,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在导入初中数学命题定义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通过幸运抢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抢答该定义指的是什么数学名词。例如:它是一种方程;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答案:一元一次方程)。这样的活动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命题的定义。

三、情境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某中学八年级六个班级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情境教学为游戏教学、融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和合作学习,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最显著的为游戏教学以及阶梯式问题情境教学。

上一篇:创先争优总结2010下一篇:小学歌唱比赛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