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培训(推荐9篇)
体育舞蹈, 又称“国际标准舞”, 由社交舞转化而来, 是体育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 其中拉丁舞又分为伦巴舞、恰恰恰、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五种。摩登舞又分为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五种。
1.1 拉丁舞
伦巴舞 (Rumba) , 起源于古巴, 音乐缠绵、舞姿柔美, 舞步动作婀娜款摆。恰恰恰 (Cha cha) , 活泼、热烈、俏皮。桑巴舞 (Samba) , 起源于巴西, 欢快、激昂、奔放。斗牛舞 (Pase doble) , 起源于法国, 发展与西班牙, 音乐雄壮、舞态豪放、步伐强悍振奋。牛仔舞 (Jive) , 起源于美国, 音乐欢快、舞台风趣、不发货破轻盈。
1.2 摩登舞
华尔兹 (Waltz) , 起源于奥地利民间舞, 舞曲优美、柔和, 旋律优美抒情舞姿雍容华贵。探戈舞 (Ttango) , 起源于非洲, 流行于欧美, 舞姿优雅洒脱、挺拔, 舞步豪放健美。狐步舞 (Fox trot) , 舞步平稳、自由悠闲、动作流畅、行云流水, 音乐优雅、恬静、婉柔流利舞步轻盈洒脱, 跳起来欢快淋漓。快步舞 (Galop) , 轻快、灵巧、轻松、欢快、活泼, 舞步轻盈跳跃, 充满青春活力。维也纳华尔兹 (Viennese Waltz) 舞曲旋律优美抒情, 舞步起伏连绵, 舞姿华丽典雅。
2 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 是整个社区的精神依托, 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社区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 有利于社区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增强群众之间的感情, 使群众相互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很好增强, 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同时丰富社区人们休闲时间, 使人们在社区中学习到各种爱好和技能。
3 开展社区体育舞蹈培训学校的必要性
3.1 体育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的学习没有任何限制, 不分年龄、性别, 老少皆宜, 再加之本身就是由双人搭档表演, 直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舞蹈起源深渊, 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进一步提升参与者的文化素养, 建立高雅的风度, 体会尊重、信任、团结。体育舞蹈的音乐大多欢快、轻松, 在现在人们工作学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给与最大的身心放松。学习体育舞蹈, 掌握一门舞蹈技术, 在现在多彩的社会文化中多了一份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体育舞蹈既是体育又是舞蹈, 它可以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成为锻炼身体、远离亚健康的好方法。加拿大学者利格曾经对22名女大学生进行过测, 连跳3支牛仔舞, 时间2 min, 最高心率可达210次/分, 最低心率为187次/分。又将参加舞会的男、女作为测试对象, 每跳15 min迪斯科舞的吸氧量, 男为31.21 kg/min, 女为28.11 kg/min, 分别相当于最大耗氧量的60%~70%。体育舞蹈也可以作为一门艺术课程, 使人们在艺术的海洋里陶冶情操, 作为排除压力、放松心情的不二选择。
3.2 儿童体育舞蹈爱好者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生活质量的不断增强, 家长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要求明显提高, 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 更甚者希望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 可以有2~3种技能, 在这缤纷的现代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加上“二孩”政策的开放,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体育舞蹈作为他们的“一技之长”, 使孩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进行了体育锻炼, 虽然现在每个地区都有许多的体育舞蹈培训学校, 但是很多孩子依然面临学习路途远的问题, 大部分家长也是本着“就近原则”来为孩子选择课余培训项目, 很多因为路途远并且没时间接送而放弃孩子所喜爱的舞蹈培训。所以在自己的社区里就可以学到正规的体育舞蹈学习是家长和孩子所希望的。
3.3 青年体育舞蹈爱好者的需求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大力大, 许多的年轻人希望在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感受艺术带来心灵上的洗礼, 更是希望能够可以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 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而且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员希望在公司活动中一展自己除工作能力外的其他技能, 所以在体育舞蹈的爱好者里青年人的比重也有大幅提升。无论是想保持身材或者是想陶冶情操再或者是想增加更多的人际交往的职场人, 还是想产后恢复身材、提升自我修养的辣妈, 他们都希望可以在自家的社区里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 这样既可以因为路途近步行前往, 又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回到家中, 不用在路上花费太多时间, 也能充分照顾好家庭和自己, 做到两不误。
3.4 中、老年体育舞蹈爱好者的需求
近年来中老年跳舞盛行于各大广场,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也希望自己可以和众多同伴一起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既可以跳舞又能锻炼身体, 跳的舞中就不乏有体育舞蹈, 但是广场上跳舞也有局限性, 每逢赶上刮风、下雨等天气, 大家就无法进行自己热爱的舞蹈, 在跳舞的人群中有很多人希望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毫无顾虑学习舞蹈的爱好者, 在社区的体育舞蹈学校中跳舞, 既能接受到正规舞蹈教育, 又可以不受天气的左右, 同时还使儿女放心父母的安全, 一举多得。
4 结语
体育舞蹈作为新兴的、深受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应广泛服务于大众,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当中来, 在社区内开设体育舞蹈培训学校使人们更好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知识, 节约学习往返时间, 学习环境更加安全, 在高楼林立生活快节奏的城市里, 使邻里更加和睦相处、更加互相友爱。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体育运动, 将音乐、舞蹈、服装和形体美等融为一体, 具有较高的锻炼身体价值和极强的娱乐交际功能, 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体育舞蹈自引进以来, 深受市民的喜爱, 很快在社会生根发芽, 不仅参与人数众多, 而且覆盖面广, 再加上“二孩”政策的开放, 这对社区体育舞蹈培训学校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体育舞蹈培训学校, 但因受到多方面条件的显示, 目前该运动在社区全面普及尚有难度, 为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精神, 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 增强社区文化建设, 该文对为何要开展体育舞蹈培训学校, 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体育舞蹈,社区文化,培训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东礼.体育舞蹈对促进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2]袁晟慧.体育舞蹈在上海市社区体育中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2009.
[3]张玉贤.武汉市社区体育舞蹈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冯颜.北京市朝阳区小学体育舞蹈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4.
[5]于会.我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7.
[6]刘庆龙, 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 :19-24.
关键词:青少年;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社区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时尚”,运用广泛适合青少年服务对象。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江宁科学园小学和科苑社区设立的了两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所开展的实践就是小组工作实践的典型。社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了很多经验,获得了专业提升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引言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1]。自20世纪初教育和精神健康运动中的小组尝试以来,小组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延伸出许多诸如兴趣小组、成长小组的形式出现在少年宫、社区兴趣辅导班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班会团课等实践中,对课堂教学形成辅助。就小组工作目前的发展而言,服务重量不重质,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标准呈现出“内卷化”趋势,也出现了服务者不专业、职业伦理模糊、小组与教育课程边界不清、总结分享效果低等问题,专业性不足。
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在社会工作视域下有轻优势视角和重问题导向的趋势。青少年生活在如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当这些网络系统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正常功能或者社会生态系统角色失范时,就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问题。研究认为,青少年具有身心发展异步、心理“狂飙期”延续、自我认识缺乏、目标感淡薄、社交能力低下、与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等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着眼于青少年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个案辅导、家庭访谈、社区小组活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等等都是顺应问题导向产生的介入方法。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科学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公民教育小组活动
科学园小学于2003年创办,教师近百人,现有学生约2000人,学生基数大硬件资源少平均一个班45-55人。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是科学园小学的社团课时间,参与成员部分自愿参加的,部分由老师安排。我校服务站在科学园小学的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以小组工作为主(利用社团课时间),个案工作为辅(每次小组结束后)。该小组性质为教育成长小组,活动主题为公民教育。小组活动由两位领导者参与,组员为37位三到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被各年级班主任贴上了“调皮难管”的标签。小组活动持续16周,每周一次,采用多种形式,将幻灯片展示、视频材料播放与小组游戏相结合。整个小组从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小组以培养组员公民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为目标,促使组员了解基本社会规范,提高其社会化程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学校开展小组活动优势显著,以课堂的形式开展小组保证了组员安全且全勤投入,督促组员重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补充学校课程重视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学生团体去标签化、打破小团体边界以及拉进学生的亲社会链接的极好途径。然而它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具体如下:
1、学校对小组活动、社团课的管理比较松散。相较于对小组进程干预较多的东山外国语学校,科学园小学校方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督导老师很少进班督导,主课老师拖堂、占用社团课时间的情况频繁发生;个别社团课老师会提早下课或中途离场,上课期间时而能看到学生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2、权利剥夺。中小学体系严密,课程紧凑,工作者基本不可能自行进出中小学进行前期组员的招募、宣传,只能跟中小学校的德育相关老师对接,听从安排,小组领导者无权筛选组员。其次,组员在前期对小组主题、内容、性质以及领导者没有概念,“双盲”现象不利于领导者很好地容纳于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内部互动关系网络的组员群体中。
2、组员对于小组活动有偏见。学生对“副科”有“非主课=自习”的刻板印象,常见组员上课时间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趁机玩乐。领导者采用强调公约、私下对峙、个案交流等方法进行干预之后均并无明显效果,经过组内讨论之后,该现象有一定的改善,但小组中后期类似现象又反复出现。
3、学校机制对小组工作限制性大。学校以课程的形式接纳小组工作在学校的开展,偏重了小组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小组的过程成长和组员间互动参与,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小组,对任何一种小组模式的建构都有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学校社会工作在普遍中小学中的认同度言过其实。学校以教学任务为主,学校社工实务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主,这两者之间本身存在一定差异。故而校方对于短期效果并不明显的学校社工介入持怀疑态度,若没有重大危机事件的出现,重视程度并不高。再者,现下“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服务对象更有效”的刻板印象导致校方对于小组工作的认知还处在蒙昧阶段,加大了小组工作开展的难度。
4、学校场地提供有限。科学园小学心理活动室长期修缮,小组活动只能在教室开展,场地小且桌椅不可移动,同时学校不允许学生在体育课、活动课之外的上课时间开展室外活动,很多有意义的小组活动便无法开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组内容的生动性,小组沟通受限气氛僵硬,不利于组员互动和提升团队意识。
三、小组工作在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科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东北部,社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小区18家,现有住户9165户,长住居民28680余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科苑社区本身流动人口多,社区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比较重视。我校社工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展开小组工作的进程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先后在不同地点开展了3次青少年小组,1次老年小组,目前老年手工小组第二期活动还在进行中,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即将结束。
(一)科苑社区服务站的社区工作实务——青少年习惯养成、自我成长小组
南京晓庄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13年到2014年在科苑社区共开展2个青少年小组活动,分别是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和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1.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
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是服务站开展的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尝试。小组目标为素质培养,促进组员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小组周期为4周,一周一次,每次时长40分钟。组员均为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小组性质为开放小组。第一次活动采用了两人三脚、盲人拐杖等破冰游戏,以提高组员的参与度,形成小组良性互动。小组刚开展时组员们比较羞涩,但观望者多,随着游戏的进行更多同辈群体参与进来,气氛算是比较活跃。因为是开放性小组,中途有组员离去对小组的开展有一定副作用,组员凝聚感不强,维持秩序有一定难度。后几次活动领导者改进了计划,选用组员自己设计的游戏(写王字),虽然气氛比较活跃但对于组员在参与小组的过程中缺乏启发性收获。
2.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开展过两次青少年成长小组,第一次是在科苑社区开展的,组员为3-4岁小朋友,领导者通过带领组员进行益智游戏的实现儿童早期教育初步自我成长的目标,小组次数较少。第二次自我成长小组在市民学校开展,6次活动组员为自愿参与的10位四年级到六年级的社区青少年。小组以自我成长为主题,促进组员们的自我发展。
该小组的设计逻辑是从基本的自我认知到自我反思最后上升为生命教育。小组发展初期,我们通过荧幕情侣配对介绍等游戏促进组员的相互了解,为他们营造彼此建立友谊的氛围,之后共同建立小组公约达成组内约定,培养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我们使用了集体沟通小游戏形式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平日里扮演的角色并且向组员介绍不同的沟通模式组员。小组中期则将重点放在组员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反思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整理绘制自己的人生曲线图,在情景回顾中感受那些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梳理中完成情绪心情图的使用方法。在操作技巧上,领导者通过自画像、生命五样等活动,依照冰山理论带领组员的从自我、他人、群体三个角度认知自己,达成“约会未知的自己”的目标。其中,自画像作为一种初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上小组进程较为顺利,组内出现的问题协同领导者都很好的通过引导和组内讨论循循善诱得以解决。由于组员年龄有一定的差距,阅历有限,所以后期跟进的小组计划应该考虑到组员的认知程度,否则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社区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社区开展小组活动优点如下,首先地缘优势大,室外场地多,活动形式不受限,宣传便易。其次,便于建立亲睦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较之于学校更容易塑造民主、融洽的小组氛围。然而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局限性在于组员不稳定。社区小组趋向于开放性小组,临时招募的组员小组认同感淡薄。另一方面,遇到特殊情况领导者被迫更改时间开展小组,难以通知所有组员,易给组员造成工作者不守时、不守信的不良印象。
四、对比分析
相较于社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成员来源和时间、空间等机制的保证,但学校僵硬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组过程的开展和组员启发式领悟。社区虽有地缘优势,保证了小组形式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同时组员的来源得不到稳定保证,组员到场次数也是个未知数,不利于小组连贯性和小组动力的发展。
(一)小组工作方法的效用问题
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介入各有,因而小组的有效性成了新的问题。对于经验不足的社会工作者,小组工作方法易上手,较常用,可实施性大,但是“百搭”型的活动设计和固着的模式,能否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以科苑社区的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为例,有的组员表示自我认知有了深层次的发现。据小组领导者的观察,随着小组进程组员们乱贴标签、打岔等现象都有很大的改观。有的组员依旧对小组认同感不高,自我披露程度很低,倾向于自我防御的应对姿态,问及“小组活动的参与有没有带来正向的影响”时,他们比较犹豫和迷茫。也有部分组员以“纯玩乐”的态度参与整个小组过程,对小组目标关注度低。再者,每个小组都不是长期开展的,平均4-6次,组员认知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想凭借区区几次小组活动重构服务对象的认知层面实属不易。
从社区角度讲,小组领导者属于新融入的角色,社区人口远多于组员人数,不是所有成员对于小组价值观都积极接受并对外辐射。想提高小组影响力更好的方法还是改变宣传方式,提升社区公民社区活动的参与度。
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试教育体制下小组工作的开展若是摆脱不了任务导向,效用便实属无稽之谈。于此,组员主动性的提高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改良小组计划,更需要学校老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但若是学校硬性安排“特殊群体”参与小组,无形加强了组内的负面同化,不仅小组开展的难度骤增,开展小组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再显著。
综上,小组的自主性对于小组效用有直接影响,这一点很多学校、社区都没认识到。
(二)社区、学校联合问题
理论上,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对接,拓宽学生的实践,获取赞助资源。目前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而言,学校与社区之间是脱节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外出自由,尤其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这样封闭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近几年校方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设立学校开放日、动员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参观博物馆,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小组工作的团体互动模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果学校安排班级轮流周末去不同社区参与小组活动,比如社区探访、社区资源图绘制、进行自主互助小组活动等等,应该比课堂里枯燥空洞的公民教育直观的多。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具体可行性如何还需考证。
五、结语
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尤其是社区与学校层面的介入有其特有的优势,其本身的推广也是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可喜的进程,不过在不同场域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的探索式介入实践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总结更好的介入手段并且不断创新。
【注释】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科苑社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70074.htm?fr=aladdin
[2]王欢.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文科教学资料,2008:5
[3]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许莉亚.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
2013年4月17日至19日,我与万寿路街道的36名社区主任,一起参加了由海淀区社会办社区建设科负责组织协调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此次培训着重介绍了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心理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下面我根据这几天培训的收获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党和政府提倡和谐社会,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和谐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国家的和谐。社区作为基层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规,把握好社会形势大局。随着社区职能的全面化,社区工作变得日益繁重复杂起来。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又要求我们开拓创新,宽思路、多渠道的为民服务,积极探索社区老龄工作的方法、理念、思路;积极帮助刑释人员、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项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不断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意识,使社区居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孙莹老师讲到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问题,我认为志愿者队伍是保证社区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志愿者队伍要坚持以党员、干部为表率,以党内带动党外为原则,号召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表
率作用,带头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和发展,要依托楼门组长,尝试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家庭志愿者”,要充分吸收党员、团员、少先队员进入志愿者队伍,不断拓宽志愿者队伍的招募渠道。
陈劲松老师给我们讲解分析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对比,使我们深知社区工作在国外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在社区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更了解了国家在现阶段对社区工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支持,我想社会需要更多的有专业化知识的社区工作者投身于社区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献力献策,这也是我们社区主任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
另外,给我留下较深刻印象的是杨荣老师的讲的关于社会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和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讲座。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公民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服务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在计划体制下的居委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
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社区工作不再是鸡毛蒜皮,社区工作者也不再是简单的“居委会大妈”。新时代的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能够应对处理各种繁琐但重要的问题。因此,像这样全方面的培训,我们社区干部非常受用,让我们能够纠正错误,完善自己。
一、什么是“爱国卫生”工作?
在中国的典籍中,“卫生”一词出现得不算太早,《庄子〃庚桑楚》中引用老子的话“卫生之经,能抱一乎?”郭象的注解说:“防卫其生,令合道也。”“卫”的本意是防守、卫护,“卫生”就是保卫生命、养生的意思,这一词在古代用的最为普遍。
到了现代,所谓“卫生”就是指能够防止疾病的发生、有益于人体(或畜体)的健康生活环境、条件和措施。它的特征,一是清洁,二是科学,三是与人体需要的一致。在1952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全国各地人人动手搞卫生,群众性的卫生工作从此被冠名“爱国”,并单列为一项政府职能工作至今。
二、什么是“建设健康城市”?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开展健康城市旨在:建设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支持的城市。
三、为什么要“建设健康城市”?
当前,上海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不仅要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也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十分重要,这也是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
四、上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健康城市”的?
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第一轮三年行动的计划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结束。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建设健康城市项目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项目,它强调和注重的是建设过程。任何一个城市,只要政府对提高城市的健康水平有承诺并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过程去实现这种承诺,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成为健康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个阶段承诺的实现,也并不意味着建设过程的结束,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持续的建设过程,最终提高在城市生活、工作的人的生理、精神健康和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目前已进入到2009年—2011年第三轮行动计划。
五、我区开展“建设健康城区”与爱国卫生运动“让虫害远离生活”的关系?
当前,我区正处在打造“知识杨浦”,全面建设“安居乐业”现代化新型城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为宏伟目标的进程中,以社区为平台,以每项具体活动为载体,全面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区新一轮工作,并把建设健康城区作为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主题,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健康。
为了巩固本区建成灭鼠先进城区、灭蟑先进城区、灭蝇先进城区的成果。我们要努力营造“有害生物防制,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氛围,将虫害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程度,让虫害远离市民生活。
六、有害生物防制有关知识
(一)老鼠的生态与防制
老鼠不仅咬坏、污损物品,伤及幼童,而且是传播鼠疫、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57种疾病的元凶。全球每年因鼠盗食、糟蹋的粮食可供3亿人吃一年。此外,它咬断电缆、电线、引起短路、造成巨大损失。
老鼠能通过厨房间下水道、水落管通道、空调墙洞、抽水马桶和阳台、门窗进入户内。室内环境零乱,什物堆多又为老鼠提供躲藏场所。因此,搞好卫生,门窗密缝,封堵洞孔,下水道装网罩是保证家中无鼠的重要方法。
一旦发现老鼠,可使用有卫生许可证的灭鼠药物,放臵在厨房、天井、公用部位等重点场所,也可采用粘鼠胶、鼠 夹、鼠笼等捕鼠器械。禁止在地摊、农贸市场、走街串巷个体者手中购买“三步倒”等急性剧毒药,一旦误食会引起生命危险。
街道、居委提供的灭鼠毒饵均为抗凝血灭鼠剂,是安全可靠的,但鼠死亡时间较长。鼠吃毒饵后,4-6天才出现死亡高峰,因此,2-3天未见死鼠属于正常现象。毒饵放臵几天后,家中仍有老鼠,则可调换鼠饵,或更换投饵地点等方法。
(二)苍蝇的生态与防制
苍蝇可携带30余种病原体,有边吃、边吐、边拉的习惯,污染水源、食品,能传播甲型肝炎、痢疾、副伤寒等多种疾病。而且,苍蝇密度高低还是衡量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的标志之一。
苍蝇孽生于生活垃圾和粪便中,因此,消灭苍蝇的根本办法是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市民要讲究卫生公德,不乱抛垃圾,管理好宠物,人畜不随地大便,垃圾袋装后要紧扎袋口。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苍蝇飞入。
家中一旦发现有苍蝇飞入,可用电蚊拍拍打,若数量较多,宜用低毒、无味,有卫生许可证的杀虫剂喷洒,也可用市、区、街道、镇或者居委会供应的灭蝇毒饵、粘蝇纸等杀灭。
蝇类常活动、栖息于花草树丛中。在社区可采用天幕式捕蝇笼进行捕杀,也可由街道、镇除四害服务站等有关部门对绿地、垃圾箱房、农贸市场周围等喷药杀灭,降低蝇密度。
(三)蚊虫的生态与防制
蚊虫不仅叮人吸血,扰乱人们工作休息,而且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全球至今有5亿人因蚊虫叮咬而得病。
它是从家庭及周围各种积水中孽生繁殖而来。有水就有蚊虫。天井、阳台上的废气易拉罐、旧瓶、蛋壳、快餐盒、旧轮胎、山水盆景、冰箱盛水器、阴沟、天棚等积水后均能孳生蚊虫。
清除积水是灭蚊关键。要经常检查家中及屋外阴沟、明沟、天棚有无积水,防止山水盆景积水、冰箱盛器积水和养鱼养花用盛水器中孳生蚊幼。尤其是梅雨季节,要清除绿化地带小型积水。对室内的蚊虫用电蚊拍拍打,密度高时用杀虫剂喷洒,同时安装纱门纱窗或点燃蚊香保护自己。
使用灭害灵喷洒应关闭门窗后使用,喷后30分钟通风。点燃蚊香(片或液体蚊香)应15平方米用一盘或一只,放在上风向。使用时间为傍晚18:00-凌晨7:00。
(四)蟑螂的生态与防制
蟑螂体内外带有数十种病原体。它的粪便奇臭,令人恶心,其分泌的物质会引起人体过敏和哮喘等疾病。此外,它能钻进电脑和其它家用电器设备内,会引起短路等事故。
蟑螂主要栖息于厨房的菜柜、抽屉等家具中、灶面缝隙、水斗下以及纸箱、杂物堆中。卧室、客厅内橱柜、沙发中也能发现蟑螂。
环境改造、清洁卫生、堵洞抹缝等是灭蟑的最主要方法,其次可采用毒饵、喷洒、灭蟑笔涂划、粘捕等多种办法。
每天清除残余食物、保管好食品、垃圾不过夜。2-4月结合大扫除清除蟑螂卵荚。5-10月为灭蟑时期,对疑有蟑螂隐匿的缝洞用水泥、油灰堵洞抹缝。对残存的蟑螂采用灭蟑颗粒(片),投放在蟑螂隐匿处,量少堆多,每堆放0.25-0.5克于啤酒瓶盖内。必要时用有卫生许可证的灭蟑喷射剂对重点场所喷洒。
七、什么是“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摒弃不良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由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全国开始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 “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倡导居民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提供简易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号召全国人民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文明素质。
第一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健康一二一”,其内涵为“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即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提出正常人每日行走一万步的最高目标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吃与动的动态平衡,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开展各种全民参与活动。
八、为什么要开展“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行动危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国民体质逐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也导致了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如不采取积极行动,我们面临的将不再是单纯的健康负担问题,而是能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战略问题。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点工作。鉴于此,由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推进“健康一二一行动”。
九、“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坚持政府主导和倡导,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支持性环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以科学为依据,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入 手,结合爱国卫生、全民健身、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在全民范围内倡导和推进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目标是什么?
提高全民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市爱卫办最近也发了文件通知,要求开展“百万市民同走健康路”活动,旨在围绕“健康世博、健康上海”的目标,引导市民树立“日行万步”的健康生活观念,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养,迎接世博会。
十一、为什么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人的一生饮食总量约60吨,如此大量的食物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健康走向。既然如此,我们就有责任、有必要去悉心地研究食物、亲近食物、关怀食物。
但可惜的是,在这个食物空前丰富的时代,当面临众多的选择时,人们却显得有些茫然:如何在满足美味和追求营养间寻求平衡?如何在自然和保健食品间发现共识?如何在“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间辨别良莠?
中国一向以悠久丰富的饮食文化著称于世,现在却在“吃”上出了问题,那么究竟怎么吃才是最科学、最合理、最健康、最安全的呢?这就需要我们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十二、什么是“合理膳食为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二)谷类是每日饮食的基础;
(三)适量进食动物性食物,每周进食2~3次海鱼;
(四)每日进食100克豆类及其豆制品;
(五)每日吃500克蔬菜和2个水果;
(六)每日1袋鲜奶和1杯酸奶;
(七)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每日用盐量不超过6克;
(八)每日补充适量膳食纤维。
健康源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两个基本支点就是饮食和运动,饮食(摄入量)要与运动(消耗量)保持平衡。这也就是“健康一二一”中的“吃动两平衡”。
十三、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臵
最后,说一下“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
(一)什么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发的法定传染病(37种)以及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疾患造成社会公众病亡,或者有科学依据证明将对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其中,甲类传染疾病主要有:鼠疫和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等25种;丙类传染病主要有黑热病等10种。新发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见附页)。
(二)在应急处臵中,居委会如何做?做什么?
1、居委会发现疫情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做好宣传、协助、配合、稳定等工作的同时,要立即向街道两办、市政管理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真正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就要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迎来小康生活。
三、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要以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并且在应用中检验学习效果,在应用中转化学习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创新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区分对待。创新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借鉴以往的经验、条件的同时,发挥主、客观能动性,客观查找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总结有效的做法,找出新思路、新方法。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社区工作者形象。
1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趋势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决策以来, 不少城市积极试点探索, 并已取得初步经验, 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 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 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 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 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城镇社区70%~80%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需要大医院的高精尖技术解决[1], 因此21世纪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学教育规范化和深层次培养, 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
1999年12月15日卫生部印发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从素质、业务、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要求, 全国各地都制订了相应的社区医师培训规划, 并开始了在岗或脱岗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来提高社区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城镇社区卫生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卫生人员配备还不太合理, 尤其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工作人员大多学历偏低、接受能力差, 加之经济利益等原因, 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处于发展阶段的新时期。
实践证明, 没有城镇居民的健康, 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 抓好社区医疗工作是新形势下城镇建设的重要环节, 而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养, 也是构建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同时, 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是促进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城市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保证。
2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就应主动承担起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发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各项优势, 开发和研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养模式。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必须要立足基层, 培养能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的全科医师, 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为基层输送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关键。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城镇社区从事基层卫生工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特殊的卫生技术人员, 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制力、约束力, 能够自觉地把学习和社会、工作的需要联系起来。但他们大部分基础薄弱, 学历偏低, 理解能力偏差, 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和技能的能力不强, 尤其是科研能力不足, 不能将一定的医疗经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总结、交流、展示, 也不利于自身业务能力和技术的提高。现有的社区医师培训多采用集中授课为主、临床实践为辅的模式, 不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学习特点, 影响了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教师要不断探讨, 力争探索现阶段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养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这样使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 真正达到社区全科医师水平, 能够在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防治, 使他们在改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保护城市生产力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初探
我们认为德国“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具有借鉴意义。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开展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
(1) 利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契机,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精神, 做好宣传工作。
(2) 设立社区医师培训模式试验组与对照组, 单科结业采用同一试题、统一技能测试法进行成绩评定。通过对比研究, 总结出一套适合社区医师继续教育的高效模式。
(3) 分层次因材施教, 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 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尤其是现代诊疗手段的运用, 加强社区健康调查、社区诊断习惯的培养, 设置医疗文献和科研写作能力集训等。
(4) 建立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结合全科医生的培养特点, 考试分为理论测试、实践技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定。其中综合素质评定包括医疗文献、科研论文写作、医患沟通能力测试、医疗法规知识掌握等。
(5) 进行教材的改革。现在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教材与教学计划、授课时间、学员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应用, 都存在一定的矛盾, 应鼓励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教材改革, 制订适宜的讲义。
目前全国关于社区医师医学继续教育成功模式较少, 研究和探讨有效的提升和规范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趋势[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应突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与职业角色化的结合;临床思维、服务观念的创新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它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社区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强化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必备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使其不断接受新信息, 开阔视野,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提高其综合防治能力和竞争能力, 真正培养出能满足城市社区医疗市场需求的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全科医务人员, 以造福城市社区广大居民。
关键词:高校资源,培训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郑锐平, 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87~88.
尹洪斌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要抓住阵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等重点工作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职成教领域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文化学校校长的引领带动作用和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河南振兴、促进中原崛起做出应有贡献。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教育部职成教司城乡社会教育处调研员刘杰授课。开班仪式上,与会领导为2014、2015年度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授牌。郑州市教育局等4家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新郑市和庄镇成人学校和孟庄镇成人学校。
为提高工作站人员的综合素质,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现“精细化”和“品牌化”管理目标,经社区党支部会议通过,实施本制度:
第一条参加学习培训,是工作站全体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学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学习培训、文件精神学习培训、岗位知识学习培训、工作方法学习培训。
第三条学习培训方式:自学、集中学习、互动学习、经验交流、先进人物做报告、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享经验、共享感悟。
集体学习:由站长根据工作站安排及当前工作需要,综合工作站成员提议确定学习主题,指派相关人员准备学习资料,并安排适当时间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
个人自学:根据自身在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身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学习的心得如有推广价值可以向站长申请组织集体学习,由本人向工作站承认进行交流学习。
做报告:工作站聘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行业模范等人,就某一方面内容开展学习培训。
第四条学习培训纪律:集中培训学习实行签到制,无故不参加学习培训者按旷工论处。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班组集体学习培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第五条工作站成员要做好学习培训记录,学习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积极运用到实践当中,站长定期对学习活动的效果要进行检查和测评。
第六条学习培训活动要纳入考核。
第七条工作站设立学习培训记录本,设一名记录员,做好《工作站学习培训记录》。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优化家教”为主题,以落实家庭教育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四有”新人。
二、主要任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教学目的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介绍现代教育理含,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社区家庭教育。
2.在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基础上,对辖区内0—18岁儿童、青少年家长及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家庭成员开展教育活动。
3.授课方式可以采取集中上课、座谈、邀请教子有方的家长交流经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4.春季集中授课不少于二次;秋季集中授课不少于二次。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2
一、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每学期分别对各年级家长普遍授课1至2次,通过各种方式,如讲座、座谈会、交流发言等。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介绍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相应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型、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2、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安排不同的授课内容。如对高一年级学生家长开学初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度过一个转折期,其次是对毕业班学生家长,在临毕业前进行高考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二、切实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办学水
1、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开会,研究现状及对策。
2、定期组织家长学校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半学质量。
3、家长学校授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不仅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还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有条件的还要订阅一些家教杂志作为辅助材料。
4、家长学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讲座、教育子女经验交流、每月一个年级家长半日开放活动,针对一个热点的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多种方式。
5、建立家长学校的激励机制。如每年一次评选十佳“好家长”活动、家庭教育专题征文、表彰“五好文明家庭”等。
6、切实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中组成家长委员会,包括多种类型家长。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家长中思想动态,对学校办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7、社区重大活动由家长参与,以便家长更广泛地了解学校,形成合力,促进教育的发展。
8、建立班主任“二必访”制度(特殊家庭学生及家庭中偶发事件的学生)、一年中对所任班级学生全面普访一次。
9、健全教师与学生谈话制度,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与探讨的氛围。
10、提高家访质量,讲究与家长谈话艺术,要求教师掌握做家长工作的技巧。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培训】推荐阅读:
2024年社区家长学校工作总结06-21
社区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09-23
社区家长学校各项制度06-23
社区家长学校学习心得10-15
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制度06-10
社区学校培训亮点总结06-06
社区学校工作活动方案06-19
社区工作者培训心得11-15
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总结06-26
学校社区结对帮扶工作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