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精选8篇)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篇1

乌海二中武倩茹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受挫——攻击”心理机制的存在。遇到挫折都会很自然采取攻击行为。只是不同的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指向内部,如自杀,自残,自责;另一种表现为:侵犯,危害他人或社会。程度不同,破坏结果不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任何攻击行为,都有受挫的心理的背景。

那么,如何预防和化解校园中出现的攻击行为(以下称为“校园欺凌”行为)呢?在日常的心理工作中,我发现: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是心理教育当务之急重点和要点。

然而这项工作或“工程”绝非一两位老师可以为之。这需要各岗位之间,部门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多方面的配合。下边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性的公平的校园管理机制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建立自己的价值和正能量影响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影响更多的人,并成为榜样的带动者。

社团工作的开展,让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以此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被认同感,从而巩固其内心的阳光和自信,实现在心理上的更加强大。

二、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心理学研究无数次证明: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和肠道分泌内腓肽,多巴胺以及血清素。这类物质的产生,将为人的主观体会带来快乐。在提升认知之前,从心 理基础上做好了“从容、接纳”的准备。为接下来关于挫折的认知调整减少了阻力。

三、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对学生一旦遭遇“校园欺凌”的家庭教育能力 大多数孩子实施校园欺凌或被欺凌发生后,很多家长选择打骂、批评,逃避、忍让的态度。这反而提高了孩子逆反情绪和内心的恐惧不安、委屈和无助。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在助长不良行为或增加孩子内心的挫折感,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观。

还有的家长却泄愤直指实施欺凌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不配合学校处理问题。无形中加剧了实施欺凌和被欺凌孩子在事件中的压力。有的学生甚至反被孤立。所以,我建议家长最好先理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无论孩子是实施伤害或是被伤害的一方,首先都要给予其时间,耐心听他表述内心的动机和原因。然后再谈应对方式,最后说是非对错。

四、心理工作和政教工作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在工作队我们发现:心理工作和政教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也是处理已经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的一个较好的方式。以下是我在2010年给我校政教部门的《心理和政教工作结合的建议》。

关于政教工作与心理工作融合互补的设想

心理工作室,成立一年有余,接触了大量的学生来访案例。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来自家庭缺少关爱,来自家长和和老师对自己的不理解和误解,来自同学之间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等等。这些心理困惑的影响下,如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能会有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行为的出现。另外,在已 经违反校规,进行处分的学生中,存在不理解学校管理,不服处分决定的情况。所以,站在心理工作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和政教工作相互融合,把我校学生的违纪率降到最低。

我们基于以下几点理论与实践分析,来阐述关于心理与政教融合的设想思路——

一、青春期心理的特点

在心理学上,把人的12岁至16岁定义为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正好跨越了整个初中阶段。而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青春期的成长、教育又密不可分。所以,初中阶段的心理帮助与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初中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心理因素,不得不从以下几个青春期心理的特点说起——

1、自我意识明显上升

在青春期阶段,“我”的意识在明显上升,所以关于“我”的重要性,关于“我”的评价在这个阶段变得非常的敏感。每个孩子都在试图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和唯一性。所谓的好学生们力求通过学习成绩,特长展现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就通过制造事端,打架,破坏规则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或强调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引导每一个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从正面去突显“自我”魅力,可能会大大降低他们通过非正常方法实现自我存在的危险。

2、逆反心理贯穿整个青春期阶段

由于生理的原因,青春期的脑组织发育还正在却并末趋于成熟阶段。所以,在思维上会存在判断力,注意力,和情绪稳定性等诸多方面还有待提高。他们往 往从自身的生理外表上,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在一些现实问题中,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还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这种角色不统一的矛盾心理是导致逆反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家长和老师理解学生逆反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违反校规行为的心理基础 1、受挫——攻击心理

“受挫——攻击”心理,是指一个人的攻击心理来源于先前的受挫体会。这类受挫体会,可能并非攻击对象,而是因为其他个体或在其他场合受挫而转化为另一种行为指向的攻击。比如,被家长批评了,可心理上却并未认识到错误,所以可能会不理解,委屈,这是一种受挫。这种受挫产生的焦虑也许会转化到一个比自己相对更弱小的同学身上展开攻击。这类攻击不一定完全指向外界,有时也指向自己本身,比如自残或自杀的思维或行为。2、关爱理解的心理缺失

“心灵荒漠化”,这是近几年心理文献中,常看到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心理缺乏爱心温暖而导致的一种对外界和自我的漠视。这类学生本身缺少来自亲情,友情及师生情的温暖。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温度很低的月球,人与人之间是少有甚至没有关爱的。由于“心灵荒漠化”,使他对同学,老师的认识变的多疑敏感,不信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所以违抗纪律,破坏规则的动机就自然而然在他的内心出现了。3、通过违抗纪律来证明“自我”的强大或存在(已在青春期心理特点中作过表述)

三、心理工作与政教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1、打与抚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理解学校的处分。

处罚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处罚的目的不是处罚,而是让被处罚者意识到错误危害所在。意识到学校纪律的真正意义是保障每一位同学有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所以,在处罚结束后,在心理工作上,进行及时的抚慰,确认或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当时的犯错误的动机和可怕后果,理解学校这样处分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关爱。

2、压与疏相配合,针对学生抵触处分,化解心理纠葛。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细心的倾听学生对事件本身以及对学校处分的看法,去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在理解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这种动机对自身的危害。同时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我,寻找真正的美的新的自我价值。

四、关于心理工作与政教工作融合做如下设想

1、班主任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推荐学生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心理辅导。2、已暴露的违纪问题,在政教处理程序结束后,责成学生执有政教处理意见的事情经过说明书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心理辅导。

3、在家长会及家长学校中结合班级或我校心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青春期心理讲解。让家长对青春期心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掌握一定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个性的遗传,家庭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孩子建立人格之初有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面对一些个别的“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孩子,这些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上已经存在一定的扭曲。这需要家庭教育上有一重大的改观,以及和学校密切配合才可以实现孩子人格上的积极转变。针对此类孩子,非常有必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所以,唯有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被认可感,加强其自身价值感,提升其自信心和安全感,才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最有效方法。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篇2

一、当代高校校园环境设计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 许多高校的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学校主体建筑所进行的简单功能设计。主要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道路, 简单的植物结构和点缀性的伟人雕塑。此类高校基本上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是边办学边进行的校区扩建工程, 如此以来更难把控校园环境的合理布局。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越来越多的老校在进行片区的改造设计。如:将淘汰的建筑进行拆除;较大的树木进行保留;杂乱的植物进行修剪成型;裸露的土地进行草皮覆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等手段。

二、当代高校校园环境设计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新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区域功能也更加的合理, 在各区域间以文化景观或者自然景观作为连接带, 让师生拥有一个更加自然、舒适、健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利用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东北稻) 作为景观素材, 在四季变化的稻田周边围绕着一个个景观台。经过近十年的春种秋收, 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稻田文化。稻田景观不但满足了校园学习和农业教育, 而且还满足了生产功能。浙江大学新校区以“园”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思维。使园林置于建筑中, 使建筑生长于环境中, 最终在校园内形成了十余个园林组团景观。

三、高校校园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 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爱尔维修曾说过。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师生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一种母校印象, 形成自觉热爱校园环境和他律意识。

四、高校校园环境的文化设计

(一) 整体规划原则与景观文化设计

在美国高校环境规划设计中主要以民主自由精神为依托, 让环境更贴近大众生活。不需要横平竖直或者严格的对称关系, 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注重校园景观的文化建设。

景观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校友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湖边朗读、在草地上唱歌、在广场上跳舞、在球场上奔跑……, 这一切场景都需要借助其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小品的融入可以充分展示环境的抽象和象征意义, 让大学校园处处彰显着科学殿堂的庄严与圣神。选择一些具有特色文化和科学艺术的代表作为校园景观的文化设计点, 还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旗等元素以一定的景观形式展现出来, 增加学校的可识别性和教育意义。

(二) 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设计

近年来“千校一面”的建筑形态在高校建设上屡屡可见, 没有特色与风格, 既不能彰显地域建筑特色, 也不能传承历史文化与办学理念。甚至大批量的去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 模仿的不伦不类。建筑是校园空间的主体物, 它就如同一块磁铁, 周边的环境景观就是磁铁所产生的磁场。

虽然校园建筑不是高校育人的主体, 如果将建筑赋予特定的文化设计内涵, 它就成为课堂鲜活的案例并展现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云南大学的建筑典雅大气, 所有建筑物都是土红色, 建筑低矮宽大。体现古朴典雅大气之感, 标志建筑是钟楼, 在大学城9所大学里都看得见。至公堂和会泽院的保留, 体现了云大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四川大学的“红楼”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 其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 一直被作为川大的标志性建筑。

在建筑功能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巧妙的布局来完善其扩展功能。同时注重场地属性和文化环境的融合, 以独特的建筑形式来熏陶和感染更多的人,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艺术气息与文化内涵。

(三) 校园绿化设计

校园的绿化设计是环境的载体,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深度思考头脑和长期用眼过度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校园以“人”和“绿”为本, 以植物造景为主, 逐渐形成四季常绿和每个季节花期交错的场景, 体现自然生态原则。在植物配置上设计师必须最大价值的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 处理好同类与不同类植物间的搭配。如:在常绿乔木丛中增加部分落叶乔木 (银杏、水杉、红枫) , 增加环境的季节变化性和季节的识别性。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尽量考虑一些本土植物 (如攀枝花地区的苏铁、攀枝花树、冬樱花、大叶紫薇、剑麻等) , 这些植物生命力较旺盛, 适应能力强, 经济成本也较低, 而且还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 更显地方植物特色。

(四) 标识导向系统的文化设计

标识是校园文化的浓缩, 可以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凝聚力。标识设计需加以时代特征,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设计提炼。在当代人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节奏中, 更需要拥有一个清晰的、简单的、艺术的标识环境体系。

室外导向系统是学校校园场景的第一次引导和形象印象。室内导向系统是各种建筑空间的符号标识, 属于二次引导范畴。高校标识导向系统--入口大门形象设计-校名-校园总彩平-交通引导路牌-建筑外立面标识-办公、教室、活动等空间的功能标识。

参考文献

[1]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期

[2]刘景良.略论高校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2期

[3]王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ZL期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篇3

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对校园文化的讨论已成为高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应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型校园的内在要求。

1.强调学习是学习型校园的本质特征

所谓学习型校园,是一种学校文化和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养成并且弥漫于整个学校的乐学氛围中。因此,学习型校园的本质特征就是强调学习。所谓“强调学习”,它包含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这四个方面。而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学习功能,它是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应把学习性放在显要位置。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

2.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是学习型校园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涵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通常我们讨论校园文化体系时主要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层面,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型校园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学习型校园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涵,而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就是学习型校园的“精神内涵”,也就是所谓的校园精神。

二创建学习型校园是强化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细胞,创建学习型校园就变得刻不容缓。

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在关注校园文化功能属性的同时,应突出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1.创建学习型校园可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内容上讲,创建学习型校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习主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是搞清楚学习的本质问题。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要把学习当成习惯。其次是搞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求与完善以及一种工作任务和政治口号,更是社会发展文明更替的历史使命和个人人生价值的彰显和生命意义的写照。再次就是学风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和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

2.创建学习型校园可以打造学习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是不少高校为之困惑的一件事,其根本原因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硬件及软件建设等各方面的统筹规划,而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收效不明显。

从思路上讲,创建学习型校园的深层次目标是倡导一种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这恰恰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景:让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从高校内部向外延伸,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然而,在这过程中需要树立“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的理念。组织成员每人全部谈出心中的设想,进行深度会谈,纵观全局,形成系统思维模式,通过这种团体学习与系统思考的修炼,获得更高层次的共识。

同时,创建学习型校园需要建设多层次并富有个性的学习型团队。高校只有拥有众多具有多层次并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学习型团队,才可能发展成为善于学习的学校。广大师生在这些学习型团队中成长与壮大,形成校园文化真正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篇4

20**年6月2日,陕西某市七个月大的胎儿被强制引产一事让胎儿权益如何保护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担忧。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胎儿是任何人都不可规避的成之为人的初始阶段,作为未来的民事主体,理应受到法律的合理保护。近年来诸如陕西镇坪强制对成形胎儿引产等侵犯胎儿权益的案件不断发生,而我国只有《继承法》第28条对胎儿的继承利益做了相应规定。这种对胎儿利益保护缺失的现状造成在司法实践中的无法可依现象,极大的影响了胎儿的合法权益,因而完善对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至关重要。

一、胎儿利益民法保护概述

(一)胎儿的法律含义

何谓法律上的胎儿,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关于胎儿的界定主要从生理角度予以界定即妊娠12周(也有人提出是8周)以后娩出的胎体。但我国的司法实践以及学术界一致认为法律对于胎儿的界定不能完全采取生物学和医学的界定标准,更应注重胎儿的社会性即对胎儿利益的更全面的完善和保护。其一,12周这个标准无法从技术上予以准确界定。其二,如果受孕12周以下就不被认为是胎儿,那么显然不符合我国《继承法》第28条的有关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因此,法律上对胎儿的保护期间的规定,应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即成功受孕的那一刻起。

(二)加强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法制进程的日益推进,对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的需求方面,更是加强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一种表现。此外,由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胎儿利益由于无法可依而得不到合理保护的现象,使得加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屡有出现,1992年,四川新津县发生关于胎儿因抚养关系产生赔偿请求权的案例。本世纪初的江苏无锡孕妇被撞导致早产案、江苏南通小石头索赔案、天津高院的脑瘫婴儿案以及成都市成华区交通事故导致胎儿索赔案等等。这些案例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强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法理依据

(一)生命法益保护说

生命法益保护说是德国学者所创。依该学说学者观念,法益为民法所保护的利益。胎儿其实并不具有法律认可的主体地位,胎儿在母体中只是法律所保护的一种特殊权利即法益。生命权益保护说以法益作为胎儿民法权益保护的基点,巧妙避开了将权利能力作为请求权的依据。然而,其把对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认为是自然与创造,不仅缺乏严谨性也缺乏实体法的依据。显然,该学说还具有弊端。

(二)权利能力说

权利能力说立足于传统的民事权利能力理论,其认为是否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是决定胎儿利益是否应受到法律保护的根本因素。在我国台湾地区,由于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己出生其在民法典中予以明文规定。由此,台湾学者一致认为,对胎儿利益法律保护的依据是胎儿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但至于胎儿的权利能力的性质如何,理论上有两种学说:一是为法定的解除条件说(当然享有说),这种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的通说,即认为胎儿在出生前就当然取得了权利能力,如果将来为死产时,则溯及地丧失权利能力。二是法定的停止条件说(溯及享有说),该学说认为胎儿于出生前并未当然取得权利能力,直到其完全出生时,才溯及地取得相应的权利能力产此种学说是日本民法的通说。

笔者赞同权利能力说中的法定的停止条件说,一方面,权利能力说符合了传统立法的习惯和心理,从而保持了法律内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因为胎儿利益的保护是对将来的人的一种保护,所以理应规定胎儿在活体出生后再溯及到其所拥有的权利,并不需要规定胎儿在出生前就取得了相应的权利能力。由此可见,法定停止条件说比法定解除说更具有合理性,更有利于胎儿权益的保护。

(三)人身权延伸保护说

人身权延伸保护说是杨立新教授所提出的,即法律在依法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的同时,对于其在诞生前或死亡后的人身法益,给予延伸的民法保护。其认为:民事主体在诞生前和消灭后,都存在着与人身利益相联系的先期人身利益以及延续的人身利益,这两者同人身权利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民事主体完整的人身利益。人身权延伸保护说,虽然该学说大胆的突破了权利能力制度,但其仍然没能说明胎儿权益应该予以保护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完善我国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立法

(一)确定民法保护的胎儿利益的范围

1.生命权

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利益,天然的具有至高无上的人格价值。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胎儿具有生命利益是无可质疑的,但对于胎儿在法律上是否具有生命权则观点不一,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如果赋予了胎儿生命权则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相违背。笔者则认为,作为未来的人,胎儿理应具有生命权,这一观点同计划生育和堕胎无罪并不相悖,因为胎儿只有出生时为活体才是其具有民事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无论何种原因造成胎儿出生前死亡,其都不具有生命权。因而法律应该赋予胎儿生命权这项基本的人格权,从而更好地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

2.继承权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胎儿继承权的保护可为日后胎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而被世界各国所普遍予以接受。我国继承法的第28条虽然没有明确承认胎儿的继承权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胎儿的继承权,不过其前提为胎儿出生后为活体,否则其当然失去了继承资格。

3.损害赔偿请求权

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一般是由侵权行为引起,对胎儿的侵权行为发生于受孕后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之间,所以其具有不同于其他侵权行为的特殊性:第一,侵权行为具有间接性:第二,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具有特殊性:第三,损害事实认定具有时间性。笔者认为,只要侵权行为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利益,相关权利人就可以追究侵权人的相关责任,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保护主义法定停止条件说的规定,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胎儿出生为活体后方可行使。

(二)我国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方面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民法上采取对此绝对主义的观点极为不利胎儿利益的保护。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胎儿利益加以民法保护:

第一,在民法总则中规定,当胎儿出生为活体时,其自受孕时即具有民事主体的资格,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若胎儿出生为死体时,则视其利益自始不存在。

第二,在人格权保护方面,赋予胎儿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及健康权等。胎儿的健康权等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如果胎儿出生时为活体,则胎儿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侵权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若其出生为死体,则视为对其母亲人格权的侵害。

第三,对于胎儿的继承权予以承认,修改《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如果出生为死体,则继承份额由胎儿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四、结语

保护校园环境 共建绿色校园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绿色是大自然赐与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绿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们渴望洁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的校园,人人都渴望拥有、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洁净的校园环境中。

创建绿色校园环境,不仅要有优美的硬件环境,更要求我们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素质,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一腔热忱,一份认真。我们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垃圾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棵树做起;从爱护花草、绿化环境做起。人人争做爱护绿色、爱护洁净环境的天使,从我做起,用绿色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

为此,校爱卫会向全校师生员工提出倡议,爱护绿色校园,珍惜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环境,共建绿色校园。

1、树立绿色文明观念,自觉关心校园环境状况,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把环保行为视为个人文明修养的组成部分。

2、爱护校园绿化,立即行动起来,都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增强爱护校园绿化意识。

3、爱护花草树木设施,对破坏绿化设施的行为要敢于制止并举报。做到不践踏绿地草坪,不攀摘树枝花朵,不翻越绿化带,不在绿化带上停放车辆,不做损害树木花草生长的行为。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瓜皮果壳、烟头、食品包装物等,不随地吐痰。伸出你的手,为校园的整洁献出你的爱心。

5、支持和参与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生活垃圾。

6、遵守公德,倡导文明,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倡导师生和谐,同学友好,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共建环境幽雅,和谐文明的校园。

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共建绿色校园,让我们行动起来,将绿色作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用爱心去关注校园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肩负起保护绿色校园的重任,爱护校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爱我校园环境,共建和谐校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想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工作吗? 你想在窗明几净、温馨如家的教室学习吗? 你想在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校园生活吗?

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校园环境也是一个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对外形象的窗口。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投入到“爱我校园,从我做起”的校园文明行动。为营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共建和谐校园,校爱卫会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不乱扔、乱放垃圾、各宿舍请自觉将垃圾装袋,利用空余时间投放到指定地点。

二、爱护学院公共财物,请不要随地吐痰、不乱践踏草坪、不要乱刻乱画。

三、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养成主动捡拾垃圾等杂物的好习惯。

四、爱护校园绿化,做到不践踏绿地草坪,不攀摘树枝花朵,不翻越绿化带,不在绿化带上停放车辆,不做不利于树木花草生长的行为。

五、节约能源,用水、用电一定要及时关闭,杜绝浪费现象。

师生朋友们,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共同诠释。“校园文明,我文明。校园美丽,我美丽。”让知识在纯净的环境中传播,让美好的心情在学习中延续。来吧!让我们为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而努力!

校园环境保护调查问卷 篇6

一、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相应的答案

1.你对环境问题很感兴趣吗?

A是的,很感兴趣B有点兴趣C 不知道D不感兴趣

2.你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是什么?(可多选)

A 学校课程B 报刊杂志C 电视广播

D 其他

3.你和家人、朋友谈论环境的状况吗?

A 经常B 有时候C很少D从不

4.你知道我国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吗?

A 问题非常严重B 知道C 听说过

D 不知道

5.您认为环境保护:

A离自己很遥远B与自己没多大关系C与自己有一点关系D与自己关系密切

6.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间?

A 6月1日B 4月12 日C 6月5日

D 10月18日

7.您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A非常大B比较大C一般D小

8.您认为您的环保意识:

A非常好B比较好C可以D不太好

9.您认为自己环保方面的知识:

A非常丰富B比较丰富C可以D不丰富

10.您是否重复使用纸张: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对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您是:

A一定参加B尽可能参加C尽可能不参加D绝不参加

12.您是否重复使用塑料袋或纸袋:

A一直是B经常是C偶尔会D从不使用

13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节水节能:

A非常注意B很注意C注意D 不太注意E不注意F与我无关

14.你在购物时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吗?

A只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B价格合适会优先考虑 C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标志D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

15.对于校园内的草坪,你是:

A经常走B偶尔走C不走

16.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你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获得的:

A学校教育B周围C他人的影响D互联网

17.你知道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A知道B知道一点C不知道D不想知道

18.国家教委把环境教育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你认为:

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D反对

19.你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

A新闻媒介B课堂讲座C活动参与式D阅读环境保护书籍

20.你认为当前最严重的污染的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废气污染C生活污染D城市噪音E物种灭绝

31.下列哪些现象与环境污染关系最密切:

A人口增加B经济发展,消费增加C企业利润D人口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32.你对目前环保宣传的看法是:

A非常满意B满意C有点满意D不满意

33.如果你周围的人不爱护环境,你会:

A以爱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们B不管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C不会限制自己的行为,随波逐流.D与自己无关,是政府的事.

34.在环境教育的方式上,你认为最有效的是:

A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B阅读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 C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环境方面的知识;

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篇7

1 基建维修工程管理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修缮、装饰、绿化等工程, 这类工程项目类型繁多, 分布零散, 点多, 线长, 面广, 管理难度大。同时基建工程往往前期论证不充分, 设计不尽合理, 维修工程无正规专业设计图纸, 施工随意性强。此外, 绝大部分高校利用暑期时间突击施工和抢修, 工程管理存在较大漏洞。

2 房产管理

房产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和教职工生活。从房产服务角度分类, 高校的房产大致可以划分为4类, 即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院系教学科研和党政机关办公房;教工住房;后勤和产业用房。高校的房产是高校最大的固定资产, 加强对房产的科学管理, 不仅可以使房产保值增值, 延长其使用年限, 为高校节约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的资金, 而且可以动态掌握房产, 及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生活提供服务。

3 水电管理

目前, 高校对水电管理大多采取承包管理制和目标管理制两种方式。承包管理, 就是水电管理部对全校的水电进行全额经济承包, 超支部分学校不补, 结余部分留用。目标管理是指学校对水电管理部门制定水电费支出和回收目标, 完成目标按一定的比例提成或给予奖励, 未完成目标给予劳务费及奖金扣减处罚。两种体制各有利弊, 但承包管理比目标管理的风险、压力大, 更有利于水电费的增收和节支。具体节约措施如下:

(1) 深化高校水电管理改革, 实现全校范围装表计量。

(2) 根据地方政府对学校下达的用水用电限额, 对学校内各部门水电使用进行指标再分配, 实行限额使用、超额加价的措施。

(3) 凡与教学及科研有直接关系、需学校支付水电费用的部门, 指标内的费用由学校财务返回, 超额部分由各部门自理。学生宿舍用水用电实行定量管理, 指标额度外的用水用电一律按居民用水用电价格收取。

(4) 对公共区域用电实行节能措施。如路灯可向太阳能方向过渡, 花草浇灌利用循环水等, 逐步减少公共部分的水电费用支出。条件成熟地区, 将部分水电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水电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电支出额度在全校的经费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加强水电管理, 节约水电开支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步骤。

4 饮食管理

4.1 主要现状

高校饮食的社会化改革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饮食的社会化改革起步较早, 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也为高校其他方面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几年努力, 食堂人均就餐面积、装修标准及硬件配套等得到提高, 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 食品卫生及安全得到相应保障, 学校的负担也减轻许多。然而, 学生对饮食的意见却从未停止, 且一直是敏感话题。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为饭菜品种单一、价格过高及质量不稳定。此外高校饮食的观念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成本高、缺乏竞争机制及存在各种浪费现象等仍是后勤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4.2 节约型措施

(1)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基础上, 实行校企分开, 逐渐减轻学校在饮食投入方面的压力, 为高校节约更多的办学资金。在企业机制下, 加快用人制度改革, 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度和科学的分配制度, 缩减管理人员编制, 加大员工素质培训力度, 建立良性的用人机制;按照企业制度, 强化管理和核算, 实行饮食物资的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 与粮食、蔬菜等物资生产基地建立协作关系,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行目标管理和成本控制, 建立节约型饮食。

(2) 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饮食的社会化改革是面向市场的, 如高校饮食工作墨守成规, 常年是千篇一律的饭莱, 必然使高校饮食失去活力和竞争力, 最终失去客源。一方面, 在学校的适当区域将社会上有信誉有实力的餐饮部门引进学校为师生服务, 作为师生的基本饮食补充;另一方面, 在高校的食堂之间及窗口之间创造条件, 开展有序的竞争。通过竞争, 建立起一支适合高校饮食发展的优秀队伍, 通过竞争, 平抑饮食价格, 使饮食价格的“微利保本”真正落实;通过竞争, 提高烹饪技术水平, 树立“以师生为本, 师生永远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管理人才的“请进来, 走出去”方面大胆尝试,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解决高校饮食饭菜品种单一、饭菜价格过高及饭菜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3) 提倡节约, 反对浪费。一方面, 加强对师生的宣传和教育, 杜绝乱倒饭菜和“灯常明, 水常流”等现象;另一方面, 加大管理力度, 实行全成本核算, 节约管理成本, 奖惩分明, 使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

(4) 保证基本饮食供应, 扩大服务功能。在办好高校饮食基础上,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稳定校内市场, 开辟校外市场, 走自我滚动发展道路。如食品加工、半成品及成品的加工等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供给, 而且可以面向社会。通过多种经营和发展, 高校饮食部门不仅可以壮大自身的实力, 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 并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后勤的投入和支出占整个高校投入和支出的比例较大, 抓好后勤管理, 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从基建维修工程管理、房产管理、水电管理和饮食管理等方面谈建设节约型校园。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节约型,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沈竹, 俞建海.加强施工合同管理规范工程价款结算[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3) .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初探 篇8

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的营造是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的,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也恰好体现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灌县古城地理环境的梳理,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角度,来认识灌县古城的人居环境,进而从山水格局的角度探索古城人居环境的思想,这对今后人居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灌县古城;人居环境;山水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十分注重结合山水环境,通过在大尺度空间中对城市山水格局的营造,建立城市的秩序感和良好的视觉感受,形成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起到便生利民、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一、古城形胜——襟江带水,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

我国自古国土广袤、山水众多。中国历代古都名城皆位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只有交通便利,才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政治、经济职能。《管子-乘马》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①”“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在城市与山水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背山面水的城池建设格局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原始方法。

县志记载:“灌治傍山依水,其严固。天造地设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为来往康庄,东西为边腹锁键。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绝顶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险为固,扼西夷之要冲”②。灌县古城坐落在群山和平川之间,背靠岷山、玉垒山、盘龙山、文笔山,面朝整个成都平原,雄踞都江堰渠首。山色青翠,林木葱葱,江水滔滔,山水城林交融。高低错落,掩映于水声山色、丛林绿树之中。

二、古城要塞——蜀之屏障,川西锁阴,保障军事边陲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十分注重结合山水环境,也就是“形胜③”。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往往是基于这种整体的“形胜思想”来考虑的。古人选择在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下建立山水格局,将人文思想与儒家礼制融入其中,形成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起到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岷江上游地区自古就是蜀之屏障,沿岷江可直趋成都。松潘、茂坟不稳,则成都震动,全蜀不安。灌县西北方位有著名的松茂古道,在古代是通往蜀地之外“蛮夷”所在地区的通道,全长近350公里,相当于现今从成都到宜宾的距离之长。而在历史上,松茂古道因是松潘和茂县连接成都平原的唯一交通要道而得名,因而也成为古代中国西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内地平原和西北境外的物资均通过松茂古道,在灌县和松潘县进行集散。同时松茂古道还促进着汉人与境外“蛮夷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松茂古道接壤藏区之后再向外延伸,可以与吐蕃相连,最后直至尼泊尔及印度地区。得益于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松茂古道也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麝香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松茂古道,将商品运送到成都平原,同时也将军情传达,现在在古城的玉垒关,就是当年城池修筑,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其充分利用地形,其营建的目的是为了登高望远,可放哨巡查敌情。依据地势建立城池,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利用 ,这道关口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其确立了成都平原的安全性。

三、古城自然资源——天府源头,福及成都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

自从人类逐水而居, 就开始了与水打交道的历史。而水利工程的出现,则标志着一直在人水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开始占据了主动。尽管这种主动后来曾一度打破了人水和谐的平衡关系,但这种人水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却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都江堰的创建与传承,正是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根据特殊的的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度势建堰。古城“因堰建城,因堰而兴”。

灌县西北为山地,东南为成都平原,境内山岳、丘陵、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通过都江堰无坝引水的作用,使得整个成都平原衣食无忧。

四、古城人文——依山面水,坐揽景致风光,抒发山水之情

在中国万里大地之上,屹立着众多山峰,纵横着千万河流,因此孕育而生的山水文化,也具备了悠久而丰富的多样性,对中国的城市风貌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影响。在古人与山水共存的千百年间,出于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最本能的敬畏与尊重,渐渐形成了以山水崇拜形式为主的早期宗教。在此基础上诞生出的山水文化,造就了异于西方思维方式的独特创作灵感,山水所激发出中国人对理想的描绘与构建,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们对融心于山水之间的向往,更影响了古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也逐渐产生了对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

古代人在山水美学的影响下,城市景观从自然山水之中取得佳妙的背景、衬托、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从而与自然山水建立呼应关系,突破其有限空间的限定。我国古代水城市着力追求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灌县古城以城北的玉垒山、文笔山、盘龙山等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其次,它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的视野。

历代的人居环境都是从山、水、城、人的角度相互考虑,相互影响,由此才建立了古城。所以紧紧围绕山水格局,地域特色,以人为核心,以山、水、城为骨架的的人居环境是不变的,这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树声.黄河沿岸晋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3][清]乾隆51 年《灌县志》

注释:

①《管子·乘马篇》.原文:“凡立国都……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②[清]乾隆《灌县志》.卷二.原文:“灌治傍山依水,其严固。天造地设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为来往,康庄东西为边腹锁键。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绝顶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险为固,扼西夷之要冲,尤为备至。”

③《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上一篇:三走活动的范文下一篇:三甲评审护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