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化(精选8篇)

现代化 篇1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是关于现代化理论与实 践的划时代创造;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蓝图,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 一大贡献。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深入探讨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演进规律, 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道路和正确方向,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局面,在21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中国;小康社会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一般意义

世界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 和深化,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 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 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 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观景象,在理论上形成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应该说,仅从经验上感受现代化,还不 能掌握其实质,只有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实践上的偏移。关于现代化的 概念虽然存在千百种表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从理论上形成对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 ,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 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 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 ,被称为现代性。现代性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结果。从目前对现代化的理 解来看,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生产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和标志,而生产社会化所表 示的一定高度的生产力即现代生产力,是区别传统的以小农、分散的生产及其水平的。 它是现代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进步的第一位因素。在不同 时期所表现的生产力发展尺度上,又区分为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不同水平。

——经济市场化。现代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类型,其基本模式必然 是对社会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即市场经济。当然,由于其实际形成中的特点,以不同国 度相区别的市场经济形式存在种种具体的差异,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市场化(并且 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则是其实质的东西。

——城市化。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移,传统的乡村或逐步建成现代城市,或为城市 化所改造,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差别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不仅是居住地的转变,更重 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延伸到社会生活、直至精 神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转变过程。

——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社会的物质技术和经济结构的进步,亦将在上层建筑领域 引起相应变化,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一步步提上现代社会的建设日程,并成为现代社会 的制度规范。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会将更加重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 化,并且在制度文明建设中推进。

——历史活动的主体化。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现代化运动的最后意义在马克思看来 ,应当是人向其本质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物质技术上、经济结构上,还是社 会与政治层面上,现代化的目的都在于人的现代化,或人的解放,即人在历史活动中主 体性的发挥。在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群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但历史活动的主体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却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

如上所说“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在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得到了总结和证实 ,但在其继续发展中也把这一理论抛到了后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国民经 济中的工业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而其现代化程度却低于发达国家,这是“经典的现 代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原因在于,世界范围里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仍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而发达国家却进入了非工业发展轨道, 即工业部门逐步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中 国学者何传启认为,现代化已经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进入 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不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在知识经济 时代的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差别。“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机械化、电气 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而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 和多样化。”(参看《光明日报》4月5日B1版金振蓉文)中国学者在对世界现代化 进程的比较研究中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观点,根据当今社会的新变化来看待“什么 是现代化”问题,这对于全面地发展地认识现代化是卓有启发意义的。当然,现代化进 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发展程度的明显差别。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而选择不同的现 代化目标,关系到其现代化战略的成败。

总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在层次上递进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作为客观 进程与主观作用的统一,现代化要求人们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探索精神,把握历史发展的 趋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二、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归宿

现代化 篇2

柔道的现代化对我国武术现代化有哪些启示, 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该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1 柔道的现代化

1.1 武道

武道包括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弓道、剑道、马术、长刀、枪术、棒术、忍术等, 作为日本传统文化存在。柔道作为武道的一部分, 其前身是日本柔术, 江户末年, 日本柔术已有179个流派。

1.2 柔道的创立

柔术到柔道, 是嘉纳治五郎对近百种柔术研究的基础上, 提炼而成的柔术体系。他在创立柔道的过程中, 始终强调对人的教育作用, 将柔道作为一种教育途径, 实现对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使柔道逐步发展成了适合青少年发展身心的一项活动。柔术作为日本的传统格斗技, 在嘉纳治五郎的改造下实现了所谓“道”的转变。

明治十五年, 嘉纳治五郎在东京一座名叫永昌寺的书院内建立了讲道馆嘉纳塾, 他认为自己新的柔术体系与原来的柔术大不相同, 绝不是单纯的教授武术, 真正目的在于“道”, “术”的练习只是其“道”的应用、体会和感悟的过程。这也正是嘉纳治五郎将柔术更名为柔道的原因。虽然最初的学生只有9名, 但依然成了日本讲道馆柔道的创业地, 并命名“讲道馆”。

1.3 柔道在日本国内的普及

嘉纳治五郎改造柔术的行为一度遭到传统柔术家的反对, 1885年的日本警视厅比武大会上讲道馆柔道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其合理的技术体系, 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可, 很快便控制了日本柔术界。讲道馆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生逐年增加, 日本各地的讲道馆分场陆续建成, 到1889年, 其门徒总数已经超过1500名[1]。

1895年, 日本成立“大日本武德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柔道, 并最先制定了统一的柔道比赛规则。1911年, 日本政府批准将柔道列为初中体育课的选修科目;1918年, 日本文部省要求在有条件的小学对5年级以上的男生开设柔道课;1926年, 柔道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大专男生的选修课, 学校均有柔道练武场, 并有专职的柔道教练负责学校的柔道教学和训练。学校柔道课的开设让日本国民从少年时就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各种意志品质。此外, 在军队、警察、企业、社团甚至到政府机关均开始推广和普及柔道, 柔道逐渐成了一项引人入胜的体育运动, 各种形式和级别的比赛在日本广泛开展, 到1933年, 讲道馆柔道登记在册的门徒已达7万人以上[2]。

1.4 柔道走向世界

柔道在日本普及之后, 身居日本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柔道, 并将柔道带回各自的国家。此外, 嘉纳治五郎作为亚洲第一位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一生出访12次, 其中9次到达欧洲, 3次到达中国, 每到一处都举行柔道讲习会, 并亲自登场讲演、示范。经过他不断地努力, 二战前, 柔道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均已相当普及, 随着柔道在全世界普及, 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比赛成了各国柔道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1934年欧洲柔道界已开始要求日本柔道加入奥运会。

二战后, 1948年, 日本举行了第一次全日本柔道比赛, 柔道很快被日本国民唤醒, 1949年, 日本柔道联盟会和欧洲柔道联合会相继成立, 这对日本柔道的复兴和世界柔道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951年, 国际柔道联盟成立, 1956年, 东京举办第一届世界柔道比赛, 开启了世界柔道比赛的赛程。1964年, 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柔道被列为正式奥运会比赛项目。

正式加入奥运会是对这个由传统文化改造而成的体育运动最权威的认可。从此, 柔道从日本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 成了全人类共有的一项竞技运动。与欧美的竞技运动共同作为供人类消遣娱乐的体育活动, 意味着柔道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体育的改造, 完成了现代化, 从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 现在统称的柔道是由日本讲道馆柔道发展而来, 但它在世界人眼中已不是嘉纳治五郎用来传“道”的讲道馆柔道, 而成为一种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彻头彻尾的体育运动。这也是日本讲道馆柔道真正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 对武术现代化的启示

2.1 传统文化发展和体育发展不能混为一谈

嘉纳治五郎清晰的认识到世界接受柔道, 是由于它的竞赛性和娱乐性, 并不是对日本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 他在宣传和改造柔道的过程中没有一味的强调传承日本文化, 而是大胆摒弃民族特征, 按照西方体育的方式统一了柔道的比赛规则。柔道的现代化将传统文化和体育合理地区分开, 既将讲道馆柔道作为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又发展了体育, 二者相互联系但却各自独立发展。

柔道现代化表明传统文化发展和体育发展的目的、本质截然不同, 而武术目前既想保留我国传统文化又想发展体育的想法是不可行的, 将二者混为一谈势必会阻碍武术的现代化。

2.2 作为体育的武术要满足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需要

体育是锻炼身体和消遣娱乐的身体活动的总称, 传统文化要发展成体育, 首先要将自身打造成具备体育性质的运动。嘉纳治五郎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在准确把握体育的本质的基础上, 按照体育的方式对讲道馆柔道做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将讲道馆柔道打造成彻头彻尾的竞技运动。

柔道现代化表明传统文化要走向体育, 首先要将自身改造成可供人类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体育运动。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要成为体育, 同样要先将自己改造成具备体育性质的体育活动, 要能够满足人类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需要。

2.3 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讲道馆柔道作为一种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道馆和练习形式, 其中仍然强调嘉纳治五郎传“道”的精神。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日本人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没有强调它要普及, 也没有要求它要适应时代的步伐。

作为传统文化, 其使命就是维系日本文化。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使命就是维系中国文化, 也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这个过程不需要改造, 不需要现代化, 原封不动的保留其原貌才成更好的履行这一使命。

参考文献

[1]泉敬史, 何英莺.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2]郑旭旭, 袁镇澜.从术至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其慧, 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4]邓正龙, 赵岷.教育体系下日本柔道的现代改革历程——兼论嘉纳治五郎的重要贡献[J].体育学刊, 2013, 20 (2) :115-118.

[5]翁信辉.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学研究, 2003, 7 (2) :73-77.

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 篇3

药品管理要不要管?

在医院看来,药品不如钢材彩电价值那么大,少计多计一点问题不大;就是自己用一点、关系户拿一点,也如同卷烟厂的人抽点白壳烟一样,无所谓。所以药品的所谓实物管理及财务管理在医院都是稀里糊涂一本账,有的实物和账本对不上,就利用盘亏盘盈的方法调整,所以账上就经常出现一笔达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增加或减少药品。有一家省级医院上个月盘盈100多万元药品,下个月又盘亏100多万元药品,如同在“过家家”;有的干脆就是药品实物与药品财务账各记各的,长期对不上;难得碰上两者相符的,也是期末库存盘点数倒挤支出数得出的,但究竟这其中有多少是卖了?用了?丢了?送人情了?药库的人不知,财务账无法反映,院领导更是不清楚!

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

在医院谈起药品的管理如此混乱,很多院方人士会说我们现在已经用上了电脑对药品进行管理。应该说,运用现代化的装备体现了他们要加强管理的迫切感和良好愿望,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现代化的设备并不等于现代化的管理,那种以为现代化的设备可以“即插即用”,而立即提高管理水平的想法是荒谬的。

笔者前一阶段在我省某大医院审计,发现这儿是大机房有了,信息系统上了,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也引进了,本想这下药品购销环节通过查看数据库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负责数据维护的人也如是说。但笔者调来数据一分析,令该单位计算机人员都大吃一惊,由于对计算机管理的观念未跟上,某些药品的信息当年就被覆盖,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不可能反映出每一种药品的购销存的情况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当问到这么先进的计算机究竟有何作用时?药剂科主任答曰:基本只能起到即时询价作用。投资上百万元的设备只能起到即时询价作用?看来领导观念不现代化、管理理念不现代化、光硬件现代化还远远不够。等到哪天不仅将提高医疗质量、美化就医环境作为医院管理范围,而且将对药品材料等物资也纳入管理范畴了,并且上台阶,才能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医院。

现代化 篇4

论文摘要:现代化是基于科技文明的实现过程而提出来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前提追问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逐步展示和生成出来。正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有现代性意义的赋予和现代性意蕴的生成。本文就拟从生成性思维来反思现代化“命名”与现代性追问的内在关联和反差,提出现代化问题的取向清晰的前提是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性意蕴的深度追问,那就是民族自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自觉建构。

一、现代化的“命名”与现代性旨趣的内在关联

现代化一词指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是世界范围内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国家为载体的整个社会的变革。

在传统的现代化建构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比如“那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就是反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那种认为现在有一种普遍的东西,有一种文明的主流,中国只要靠上去、融入进去就行了的看法,其实不是放弃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的特殊性,而是放弃了对这种特殊性内在的普遍性因素和普遍性价值的信心和肯定”。这原因在于我们放弃了必要的前提性追问即“我们要做什么人”的问题,以及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亨廷顿(SPHuntington)在其《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政治**频发的原因,不在于其社会政治的落后,而在于其想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的企图,对照已现代化的国家,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则引起不稳定。

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似乎给予我们一种整体性发展的印象,但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度追问却被我们放弃,“我们却不愿意进一。步去想它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在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界定、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把未来的挑战和传统的重新解释结合起来”。所以只是用一种不加任何现实问题关照的名称,去定义现实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一种静态的观念把握和毫无实质意义生成的静止取向。必然看不到“现代西方解决危机与延续传统的努力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就有必要去关注现代性的旨趣,因为现代性问题的生成就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也反映在现代西方国家对自身历史与价值追求的统一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现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恰恰回应了民族国家和现实世界对真正的现代性旨趣的追寻即“文化政治”。

在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在特定时空中展开自身的问题,也就决定了自身规律的生成。所以套用任何所谓的“主义”或者模式,都不足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再加之“整个世界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各种现成的‘主义’本来就多半跟不上形势”。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科学、技术、经济与信息,但我们却似乎缺少解决“什么是好生活”的真正知识。因此,分析现代化的“命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模式或者范型,也就是说这只是“可选择的项目而不是无可选择的事实”。这其中更包含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所面对的问题的传统接续与未来生成的思想难题。“思想的难题虽然不是在实践中直接威胁人们生活的各种现实危险,但却是生活所‘不能承受之轻’,因为思想的可能性蕴涵着一切潜在的创造,也就蕴涵着一切危险”。结合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反映出现代化的“命名”本身缺少意义生成的生活世界的观照。而结合现代性意蕴的本真,不难发现意义的生成是寻找各种可能的展开和呈现的过程,正基于此民族国家的知识界才有意识觉醒的可能。

二、现代化“命名”的指向及其问题

现代化“命名”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误以为有某种可以预期的结局或者既定的可以完成的目标,必然带来现代化取向与现代化本身的反差。现代化目的本身指向是基于民族国家发展,那么追问现代化的指向或意义,就是追问什么是任何可能的民族国家发展所追求的发展效果。把民族国家的发展效果看作追问的主题,我们就会得出现代化的目标不可能是某种结局,而只能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某种效果。现代化的意义不是由我们随便谁来规定的,我们谁也没有这样的权利,现代性的追问就是现代化自身的意义生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去分析现代化的“命名”,如果从利益与代价的关系的角度,我们获得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利益,但是必然以一定的的代价作为条件,基于这一点,我们说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没有意义生成的可能,而如果我们从幸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来看,就没有所谓利益与代价的悖论,因为“幸福却不是用代价去换来的,而永远是一种加倍收获的行为,即所做的事情本来就是乐意做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又往往产生出额外收获”。所以,现代化的取向不应是单纯利益的获得,更应该是幸福的建构或者生成。这也昭示了生活世界是现代性追问的自然源头,“由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才和整体发生了关系,并获得了整合和终极的特征”。

在民族国家选择现代化的过程中,似乎在一种已经定型化的框架内展开,这可能会导致离开现代化的命名就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我们的活动、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来自别人的定义,对于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民族国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民族国家获得现代性的代价,是只知道现代化的标准而不知道自己,这会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现代化‘命名’问题最大的紧张和焦虑并不是经济和技术发展问题,而是价值认同问题。如果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和对自己生活现象的解释都落实不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只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解释的框架,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能力从价值层面上维持和组织好我们的生活世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回不到传统,甚至这个十年和哪个十年都接不上,也就不足为奇”。伴随着现代化历程的展开,现代人很快发现,“社会在一步步走向现代化、文明化,但现代人的‘生存根基’也同时被连根拔起,逐渐陷入了由文化相对性和价值虚无所导致的‘生存迷茫’之中,无方向感地漂泊着”。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并在其整体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足够了”。所以,现代性意义的生成和现代化问题的彰显是一致的。这也就反映在我们民族和国家在追问现代化问题中,“自身的文化通过自我理解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其实还结合在生活世界的整个视界有着相同结构的解释系统中”。

反思现代化的“命名”必须和反思文明本身结合在一起。虽然文明本身是一个存在论事实。但是文明的选择涉及人们生活的价值、意义问题,也就是说,文明的具体状况的健康与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反映人们生活是否有价值、意义的问题。这也就说明,“既然文明的存在是生活意义的存在论前提,因此,文明的生死对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我们从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来思考,文明必然是一种生命流变的外在过程和追求超越的内在过程的统一,也就是说,文明因为追求超越与自身的过程性而呈现出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就不能从外部的价值标准去权衡文明的状况,我们应该而且只能从文明的自身存在的本真去理解。那就是,文明不能单纯从“好/坏”的外在的指标衡量,这是因为“好/坏”往往是由文明白身定义的。因而更应该从生命标准即“健康/病态”来理解文明。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具有超越了任何意识形态立场的优势,因此明显优于西方的‘进步/落后’的分析框架,显然,‘进步/落后’是以现代意识形态为根据的,并无普遍说明力”。

现代化的“命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基于历史解释所作出的关于文明状况的价值评价小能构成真正有效的价值判断,而只能提供参考性资料”。所以,现代性意义的追寻过程也就是探索文明选择的多重意义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对文明的选择进行态度的价值评判,还更应该从文明存在或选择的目的和意义去考察文明自身的指向。所以现代化的“命名”的反思,必须要结合文明建构的基本功能要求:第一,‘‘。一种文明必须具有足以保持自身活力的动力机制。这意味着,一种文明必须具有创造力,并且为了维护创造力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创造力的社会/生活制度和文化系统”;第二,“这种文明还必须具有足以进行自身监护的免疫机制。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公正的社会/生活制度和文化系统”基于这种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现代化的指向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系统的建立,而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明选择,同时也是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找寻人类共同的或者说“整体意义上的正义”,也就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还包含“人类公正关系的保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把中国现代性问题简单化的症结和问题是什么?有学者如此表达了这一代学人应有的立场:“它意味着这样的一个不断追问,那就是理解中国的视野如何可能?晚清以来,关于中国的自我理解开始在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产生困惑和危机。今天,现代性话语的主宰已经渗透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潜意识。在这样的处境下,反思现代性如何可能?

三、基于“现代性”追问的现代化取向反思

“现代性”一词出现在19世纪。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2O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距离自身现实很远。现代性应该不只是落在追求形式、语言、手段、样式的新,更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向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更是提议“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的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现代性的意蕴中,价值判断已经不是一种内在于人的需求,关键在于当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公民的形成,即他们怎样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以及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审视,其中也隐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这当然需要民族文化反思的主体或先进人士自身现代性意蕴的明晰即现代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作为接续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作为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确立方式的生成。

张颐武先生引用HalFosterd:话说“作为一种广泛的观念形态的‘现代性’意味着人类在知识领域内的进步。它是一个开始于启蒙时代的文化合法性工程,它包括在科学、道德、艺术等领域的全面的理性化建设”。“现代性所追求和展现的,原本就是一种关于‘美好社会’的理性预期和无限敞开的价值想象”。

引用袁祖社先生的观点来看现代性观念内在意蕴那就是,“现代性观念被视为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生存之根,它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一种新质的生存与生活‘共同体’的创制与拥有的渴望。因此,有关‘现代性’观念的各种主张,均可视之为围绕新的“社会工程学”规划实践,现代思想主体自主选择的观念冒险方式,弥漫于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全部领域和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

现代性的意蕴的生成既是一个时问过程,也是一个生活世界通过文化和价值的生产,不断回到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总认为现代化的标准是一种标准化的图景;他们总是在问离这个图景还有多远,而不是反思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例如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一一些学者的研究把现代与近代几个阶段相割裂,把“五四”、新中国建立和“文革”都作为历史断裂的标志,而且每次断裂都是以否定以前为代价来强调自身的合法性。其实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但是,其实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大的错误、弯路甚至倒退,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总体看来,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合目的性与合理性。这也就是说,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有一种扬弃精神,即如何在批判和否定自身的过程中肯定自身历史的更大意义的正当性。

在现代性意蕴的生成中我们来考量现代化的基点其实也就是反思文明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总的说来,我们不是要否定现代化的取向,而是要追问文明的衡量是以什么为取向的问题,也就是指向了现代化的取向中应该明确的代价是什么。我们如果从人们的偏好中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必然把现代性的意蕴当做找寻文化冲突(现代与古代之争)的结论或者说找寻哪种类型的文化(东方与西方之争),这本身会带来一个本身无意义的文化争论的怪圈。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过程和整个文化的交融的过程来思考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文化选择的标准是价值选择,同时,真正有意义的文明的生成是基于包含足够丰富的文化类型的文明的建构,而且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恰当的位置。这样,“任何文明成就都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实际意义,无论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实实在在地扩大了人类的精神领地”。

按照马丁·阿尔布劳的理解,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机巧理性的帮助下,以探求财富开始的活动发展成了对于社会秩序原理的探求。理性被从两个相互独立的方面应用于社会。就第一方面而言,它变成了现代国家技术,其表现形式有军队、行政管理、教育和稍晚一些的福利国家。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它被用于拟订一些原理和观念,这些原理和观念可被用于理解任何民族的人际关系,即可以像被用于掌管民族成员之间或甚至本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一样被用于掌管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交往。由此发生出来的普世主义,变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对‘把西方的方式强加于世界其他地方’的作法的合法化”。

结语

论现代科学与哲学现代化 篇5

哲学现代化的`实质是哲学时代化。本文从现代科学与哲学对象现代化、现代科学与哲学内容现代化、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方式现代化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科学对哲学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作 者:赵玉英  作者单位:菏泽师专政法系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B029 N031 关键词:科学   现代科学   哲学   哲学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 篇6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把治理体系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一种能力,发挥其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属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更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执政者、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强不强,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治理结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毫无疑问是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拿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改革,就是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也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碎片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60个领域的改革,就是全面改革。二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改革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解决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法制和制度来“硬约束”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入手,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现代化 篇7

一、体育现代化和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相关定义

(一) 体育现代化的定义

体育现代化这个称谓最早是由英国人托马斯提出来的, 托马斯第一次尝试将体育作为课程, 半拍到具体教学当中, 这对于体育现代化来讲, 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在这以后, 很多大学都把体育当作一门课程来开设。结合学校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 这对于体育教学课堂化来讲, 是一个有效果的验证方式[1]。这种方式的出现, 对于当时的英国经济结构来说, 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体育现代化理论认为, 在某个国家中参与某一项运动人数越多, 说明该项体育运动就是受到人们欢迎的。该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体育现代化理论说明了推广与提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体育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细分, 可以按人群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人们耳熟能详的竞技体育是在这两种体育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产物。如果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体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向正轨, 就要将体育现代化的内在涵义理解透彻。

(二)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所谓体育教育现代化指的就是将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体育教育来讲,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 不仅体现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同样体现在教育观念和体系上。在实现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要和社会发展相一致

2. 体育教育现代化要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

因此,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 就要将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 实现方式以及先进的竞技技术一并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由此可见,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异常艰难的, 原因是涵盖的内容过于繁复。可以这样说, 体育现代化的体系建设优劣完全取决于体育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

二、促进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相关策略

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体育教育现代化推进一个崭新的阶梯, 就要从下述方面进行考虑:

(一) 转变原有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实践时, 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教学。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体育学习的相关方案,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最终实现具体教学目标[2]。

(二) 改革原有教学内容

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讲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把体育教学内容结构进行科学性的调整, 使之变成有实用价值的精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 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 完善体育教学设备

一个学校体育教学总体实力的展现, 就是体现于该学校体育教学设备的完善情况。体育教学设备的配备应该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完善本校的体育教学设备。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按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对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设备进行优化分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要利用一切手段来完善本校的体育教学设备, 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服务学生。

(四) 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

在体育教育现代化实现中, 强化学校的自身管理水平是占据十分重要位置的。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依靠相关理论为重要基础, 将现代教学方式整合到实际教学之中, 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到现代体育教育当中。

三、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一) 普及化发展

虽说我国当前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了一个档次, 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分析, 在我国未来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呈普及化的趋势发展的。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崇全民健身活动, 人们群众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将锻炼身体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的一个标志。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发展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文明遗产, 这对于华夏儿女来讲, 无疑是十分宝贵的财富。现如今,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养生之道, 气功和太极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在今后的体育教育发展之路上,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普及。相关部门应该依照我国人口的特点, 制定出一套适合人们锻炼的方式。该锻炼方案的制定应该充分的将地域特色进行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让更多的人投身于锻炼中。一切体育项目都是来自于生活的, 平常要善于总结, 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进行优秀结合, 一定能够把我国体育事业迈进一个崭新的阶梯。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体育事业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展。但和国外相比尚有一些距离。我国体育事业正朝着蓬勃化的发展势头进展, 在这次对体育事业进行改革的浪潮中, 我们只有通过加强完善体育事业体制建设的方式, 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推行体育现代化教育进程已经成了相关人士所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 对体育现代化和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相关定义进行介绍, 提出了促进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相关策略, 并总结了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体育现代化,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1.

现代化 篇8

今年昆山市提出要率先“决胜”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记者于近期赴昆山市采访,并就现代化议题专访了昆山市市委书记管爱国。

《小康》:在去年召开的昆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昆山要确保在今年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态,并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但今年以来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很乐观,昆山市能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么?

管爱国:今年是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之年。今年上半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7亿元,增长7.2%;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出口额达到250.1亿美元,也实现了正增长。所以,我们是有决胜的信心的。

《小康》:昆山市是以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为主的地区,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一直较高。那么在转型升级方面,昆山市如何做到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管爱国:昆山有着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础。我们今后将坚持把服务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加快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国际现代产业名城。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服务经济品牌发展。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目前看,转型升级迎来了成长期,但还没完全显现,我想明年或者今后几年,转型升级的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小康》:今年江蘇省正式对外发布“省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昆山目前利用此体系进行对比的话,具体情况如何?

管爱国:去年10月,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我们首家发布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5大类28项34个指标,外加1个群众评判指标。其中,经济发展共有人均GDP等6个经济指标,权重仅为25%。而人民生活类,共有城乡居民收入、基本社会保障综合指数等7个指标,权重为26%。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三大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1%、13%和15%。

今年上半年,对照省指标体系,我们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自测,综合得分为91.48分。其中有18个指标完成程度未达100%,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7个指标的完成程度低于80%。对照市指标体系,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得分为97.55分。其中,城市绿化覆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8个指标的完成程度未达到100%。

《小康》:江苏省定指标体系中要求,专门提到“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度达70%以上”这一点,昆山市是如何落实的?

管爱国:我们一直就提倡“群众满意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理念。

今年3月和5月,先后两次围绕基本现代化成就满意度开展问卷调查。从3月份苏州万人评调查(电话、网络和问卷三种方式)来看,我市有88.7%的民众对昆山2012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充满信心。5月份,我们又联合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昆山百姓对基本实现现代化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昆山市百姓对基本现代化成就满意度得分为74.7分;其中,81%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昆山市总体上已经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因此,我们对今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充满信心。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入股协议书下一篇:高中作文万能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