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精选5篇)

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7至8期里整理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

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以人为本与开场导入

导语是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设计的一段话或者一个情景。导语或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或是交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或是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要求等等。有相当多的老师往往是为“导语”而“导语”, 为表演而“导语”, 导语归导语, 教师归教师, 或者显得生硬, 或者自说自话, 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而在支老师身上, 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少出现。

例1:

师:“同学们, 我远道而来, 今天第一次和你们见面。你们想跟我说点什么?”

生:“老师, 您多大年纪了?”

生:“老师, 您紧张吗?”

师:“今天这堂课, 你们是主人, 完全可以按照你们的想法来上, 假如你们认为老师讲得不好或者不对, 可以提出来, 没关系。一定要敢说, 敢表达。”

如此一来, 在学生的心中, 支老师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先生, 而是一位平等的朋友。我们不禁要问:在刚上课时支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的目的达到了吗?同学们的回答体现出什么特点?师生双方的问答各有什么特色?支老师是如何将课前问候巧妙地转化成教学导言的?这个案例包含支老师的哪些教学思想?如果我们深究下去, 很可能会给我们的教学思想带来巨大的变革。导语中的第一句延宕的时间最久, 得到的回复最多, 对学生的激发和鼓励作用也最大。而最后一句, 却以最朴实的话语明示了本次讲课的方式和价值。这样化繁为简的策略, 非高手而不能为之, 其中将教学的主体转换为学生, 应该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激趣艺术与情智呼应

如果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都是冷冰冰的, 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览支老师的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 他对于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处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把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语文学习融合得天衣无缝。

例2: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 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 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字, 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 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 (生答“晏子”) “所以嘛, 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 (众笑) “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 (生答“讨厌”) “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众笑) 这一段对话完全是即兴之作, 然而, 其中隐含的意义却是多方面的:①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 实现了“师之愿”;②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表现了“师之爱”;③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 (该生写字大小不匀) 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虽然该生并无此意) , 揭示了一种心理付诸行为的必然, 这是“师之趣”;④机智地渗透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这是“师之情”;⑤这些都是教师即兴发挥, 表现了“师之智”。这不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 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有关, 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精神培育出的充满智慧的果实。

例3:

师:“雪后的景色这么美, 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 (一名学生读得尚可)

师:“读得不错, 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 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 (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

师:“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 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

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 又投入更多的努力, 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 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 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在这一节课中,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什么作用?你认为支老师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支老师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支老师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如果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 我们对支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应该也算是到位了。

在本段中支老师的教学艺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①支老师的课始终紧紧扣住阅读教学本身, 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来进行;②支老师的课堂始终紧紧扣住激发学生主体性这一关键要素, 哪怕是对学生的批评, 也是幽默中包含鼓励。③支老师用他的耐心与执着推动教学过程的完成, 最终通过激发众多孩子的思维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使学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训练。事实证明支老师的教学任务很轻松地完成了, 这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令人震撼的。

三、着意训练与能力发展

教师的着意训练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老师的潜心思考与精心构思, 而老师在着意训练的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例4:

师:“刚才有同学建议表演课文内容, 哪些同学有兴趣当一回演员?” (顺水推舟, 从兴趣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

生:“我来!我来!”

四十几只小手齐刷刷地举起, 人人都渴望上台表演一番。表演开始了, 演的同学身心投入, 看的同学全神贯注。 (学生的激情是无法阻挡的, 关键看能不能激发)

师:“回来, 还有节目。请你再当回小主持人, 评价一下你们刚才的表演。” (表演只是一个表层的过程, 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而只有评价, 批判性的评价, 才能让学生消化, 形成内化思维)

师:“×××, 我觉得你的神态把握得很好。因为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 所以列宁他们过小路的时候心情一定很紧张, 走得很小心, 我觉得你演得很好。”“×××, 你走小路的时候步子迈得太大了。书上说是碎小的步子, 我觉得你的步子不是‘碎小’而是‘碎大’。” (众笑) 经过讨论, 同学们一致同意重演一遍, 重新体会列宁走小路的心情。

读了支老师这个案例, 我们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支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体现在何处?学生会从支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什么?经过思考, 我们很容易发现, 支老师的课很巧妙地把情感体会和自我评价糅合在一起, 不动声色地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角色体验, 更充分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深刻的理解。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说法, 只有评价性的阅读才能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才是一种已经内化为自我认知的阅读。在这里, 支老师灵活运用这种阅读方式, 通过学生的不断体验和多层次评价, 非常突出地强化了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如何将学习引向深入?如何在一般性的学习中训练出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经典手法与传道授业

什么叫“传道授业”?“传道授业”并不是一句空话, 能不能“传道授业”往往与老师的方法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与老师的修养水平密不可分。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 老师的学问修养有多深, 则学生的能力培养就多有效。

例5: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 形容人数多, 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 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 人数很多, 气势也挺大。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 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 气势很大吗? (对刚才发言的同学) 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 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 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 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 长江之水, 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 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 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 有一定目标。没有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 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 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 行走的队伍呀, 等等。”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语言教学的经典!在语文教学中, 语词教学是最难的。不仅因为语词的含义很丰富, 关键的问题是语词教学具有很多可变性, 它的语用功能往往会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生记忆词语很容易, 但是要教会学生准确辨识词语的内在属性、词语的基本内涵、词语的一般性使用规则, 甚至在短时间内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则需要教师有非常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与高超的教学技巧。支老师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教师提供的背景和例子, 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了坚实基础。

支玉恒-可爱的草塘课堂实录 篇3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寻找默契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在教室上课,今天在电教室。

师:噢,你是从上课的地点来说的,不错。

师:从你的眼神看得出你最想说,请你讲。

生:今天听课的老师特别多。

师:你是从听课的人数来谈的,很好!

生:老师,您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裙子特别漂亮。

师:你真会观察,赞美的语言总会让人的心中充满了暖暖的惬意,我也有这种感觉,谢谢你!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让我们准备出发。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一处我们从未到过的地方。(老师用绿色粉笔板书:草塘)通过课下的预习和查阅资料,谁来描述一下草塘的样子?

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请你先来。

生:草塘里面有草,很大很绿,茫茫无边,一望无垠。

师:“茫茫无边”和“一望无垠”都是说明草塘很大,两个词用在一起就重复了。所以,你只用一个就可以了,你的知识很丰富,如果说话时再注意一下严密性,那就更好了!

师:你已经举起了手,请你谈。

生:我通过查阅《科学杂志》知道草塘是长满草的洼地。

师:查阅工具书,的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你很会学习。草塘就是洼地里长满了草,无边无际的。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去怎样的草塘吗?(老师顺手在“草塘”二字的前面加上“可爱的”三个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读“可-爱-的-草-塘”。

师:聪明的同学,说话和做事都不是拖拖拉拉的,请你们再利索地读一读。

生:读“可爱的草塘”(读得很好)。

师:草塘在哪儿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师讲解:这个可爱的草塘在我国东北部的北大荒,这儿曾是个荒凉的地方。解放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计划地开垦,在千里沃野上建起了一座新型的国营农场。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今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路过济南、天津,经过沈阳、长春,便到了我国东北部北大荒的草塘。

师: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生1:读书。

师:你看!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了,和老师的心情一样。生2:想马上到草塘边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这正符合北大荒的导游小丽的心愿,因为小丽说了:要想到草塘看看,先要把课文读给她听一听。同学们,你们读得怎么样了? 生1:我读得很熟练。

师:你是从熟练的程度上来说的,相信你一定读得流利。

生2:老师,我读得不太熟。

师:你很诚实,老师最喜欢你。

生3:我读书时能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师:是啊,“字字入眼”就能读正确,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读书的精益求精;“句句入心”,这可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哦。

生4:读后,我觉得草塘太美了。

师:你肯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老师心里有数了,谁来读给小丽听?

生1:读第1——6自然段。

师:你读书进步多了。

生2:读第7——13自然段。

师:老师很喜欢你读书时那种专注的神情。

生3:读第14——17自然段。

师:你读书真投入。

生4:读第18——19自然段。

师:读书速度要均匀,不要抢,这可能是你读得太熟的缘故。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这儿还有几位北大荒的特殊客人呢!你能正确地认出它们吗?(大屏幕出示:掺假波光粼粼没膝盖清凌凌画卷置身)

生:(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

师:作者初到北大荒,觉得没意思。可是当小丽带他到草塘游览一番,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北大荒的草塘,我感到十分纳闷,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1:草塘很美。

生2: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师板书)

师:老师果然没有看错,你回答得简洁完整。

三、重点感悟,读说训练

师:文章的哪些段落让你感到草塘太美了?在他读的时候,你的头脑中会浮现文中的画面吗?

生1:“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你的周围全是芦苇和蒲草,茫茫无边,真的就像大海一样。生2:“浪花翠绿翠绿的??涌向远方。”

师:你是否看见了浪花?

生3:看见了。

师:这浪花实际上指什么?

生4:草塘里的芦苇和蒲草。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请你说。

生5:“仔细瞧那浪花??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你看到草塘的美景了吗?

生:看到了。

师:是谁把你带进这草塘的?

生6:小丽。

师:这是你的见解。

生7:是我同桌入情的朗读。

师:很有说服力。

生8:是我自己的想象。

师:你的见解高人一筹,也很会学习,我们自己用心想象,就能进入课文的描写中,才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呀!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1:“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我看到那儿的草又绿又美,风来时,像浪花一样,一起一伏,很漂亮的!

生2:“一层赶着一层”是说一层又一层的草儿是你追我赶地朝前方涌去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3: 神情专注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4:“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我感到草塘特别大,那里的草特别多。

师:谁能把草塘大的感觉读出来?

(几名学生读得很好。)

师:(指一名女生)你读后,我头脑中马上浮现了绿绿的、大大的、美美的草塘。你读书的秘诀是什么?

生: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来到了草塘的中间。

师:谁再来读读其他的句子。

生:“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

篇二: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授课风采实录

2003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宜宾讲学

听课笔录及体会

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

11月6日、7日来自省内外的三千多名教师在宜宾市人民广场体育馆,现场观摩和听取了支玉恒、于永正、徐善俊三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评课说课。

第一部分感受特教的课堂魅力 一、三位特教都设计了一个精巧而鲜活的课的引子,实现了融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绪、向既定方向调动学生思维的意图。

㈠ 支玉恒老师的课引分这样三步:

①师问:在这儿上课,这么多老师围坐听课,心跳吗?学生回答:心不跳。师:心都不跳了,那咱不上课了,快呼120!学生大笑,紧张情绪由此冰释。

②师问:会背古诗吗?生:当然会。师:那就背背《望庐山瀑布》吧。生背,明显的不怎么讲艺术处理。师:想听听我的意见吗?生:想。师:朗诵作品,要用语速、语调以及姿体语言的变化体现情绪的波荡,同时脑中还必须出现诗文的意境,这样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听众。然后支老师用饱满的热情高亢的声调再配以恰如其分的手势范诵了一遍。哇,那真是满堂彩呀。谁都想不到这是一位近七旬的老人!接下来,支老师用富有魔力的手势导引同学们又朗诵了一遍,说来奇怪,效果这么着就出来了!全场掌声雷动,那是打心眼里佩服啊!

③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知道,您姓支,一支两支的支。师:好,那你们就亲切地叫我一下吧。生亲切地喊“支老师”。师:再响亮地喊我一次。生响亮地喊:“支老师”。再悄悄地称呼你们的支老师。生悄悄的喊:“支老师”。

㈡ 第二课时。举行上课仪式后支老师是这样调动学生情绪的:

跟老师来练习对话: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真精神。”“老师更精神。”“同学们真可爱。”“老师更可爱。”“可爱?老师近七十了。老人最爱听的是健康!——咱们从来。”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真精神。”“老师更精神。”“同学们真可爱。”“老师真健康。”“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唔,我坐下上课,不大好吧!” 生大笑,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

㈢ 于永正老师的课引是从自己的姓开始的:

①“老师我姓于,什么于?干钩于,一个干加一个钩不就成了于?”“同学们想想该怎样称呼我?”“于老师。”“还可以怎样称呼?”学生发散想象,什么于伯伯、于爷爷、于教授、于博士、于外公等等一连道出二十余种叫法。其中有一位调皮男孩说还可以称呼“于好笑”。来自江苏的于老师开始显然没有听懂,后经同学提醒明白了。他说,“这个名字有意思,但如果将‘好’字的音变成“hào”就更好了。于‘hào’笑,我就是爱笑嘛!”

接下来,于老师选择几个称呼加以点评,说明说话得讲“名实符与不符、称谓合适与不合适”。②“于老师来上课,欢迎吗?”“如何表达呢?”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回答出:坐端正、掌声、行动、微笑、歌声、献花、握手、专心听讲等等。“表示欢迎的方式很多,会说一句话来表示欢迎吗?”学生踊跃回答出:于老师您好!欢迎您,于老师!谢谢您,于老师!??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每一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的或能扣住学生心弦或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导入语”。自省平时教学,常用前一日的“总结”、“批评”作导入语,破坏了一节课甚至是一天的好情绪,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二、教学活动中都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支老师的课,人文气息很浓。

1、)稍后有一位同学小声回答:《只有一个地球》。师顺势:谁说支老师的问题就难回答?后悔了吧。机会是争取的,稍纵即逝啊!

2、权”,只有争得了的才能读,其余人不能读!于是有二十多人获得“首读权”。读了的为“勇气”高兴,没读的被调着胃口,为下一次“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作了铺垫。

3、“谁是班上读得最好的?”该生读完第一段。支老师说,“第一名在此,我想定然有不服气的。谁来把她读坐下?”以后是逐段往下读,“打擂”的气氛十分火爆。

4、的一句祝贺、一声告慰、一个微笑。握握手、摸摸头便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融洽感情。学生有失礼的时候,善意含蓄地帮其纠正。在“实话实说”活动结束时有一个细节,支老师与“佳宾”逐一握手道别时,一位同学没有起身。支老师说:“哇,生物学家的架子好大呀,坐着与人握手!”话音未落,孩子马上站了起来。以下各位学生都做得很好了。

5、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口头向全班“发表”。

于永正老师在评课说课时曾谈到两个人文精神缺失的课例:

【事例一】观摩某地一次公开课,一位年青老师的数学课:正上着课,忽然从黑板上掉下一块字卡,一学生迅速跑上前拾起双手递给上课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倒好,不但没表示感谢,反倒白眼视之:上课,不要随便下座位!

【事例二】在一次社会课上,一大腹便便的孕妇被请来协助上《我从哪里来》的常识课。老师请她介绍了怀着孩子的辛苦和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又允许学生们与之亲密接触。好家伙!孩子们上前对着大肚子又是摸、又是听、又是不停地问。课的设计很好,可遗憾的恰好忽视了人文关怀——师生几十人始终没有人想起请这位孕妇坐下。——不是偶然的,“知识本位”啊!

三、㈠作为语文教学,他们都非常重视读的训练。显然这种频频的读又不是一条线一个面机械的重复,而是设置了多种情势、在不同的方式下让学生读的。学生始终乐读不乏。

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前前后后共穿插进行了八次朗读。

1、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同学读课题:怀着珍惜的感情深沉地读一次;自豪吧,拍着胸口再读一次。

2、利用学生争夺“首读权”,有近一半的同学读全文一次。

3、“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全体读课文一次。

4、利用“打擂”的方式,自由争取把同学读坐下,逐段换人朗读。

5、大家一起用最好的效果朗读最后一段。

6、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

7、“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学生说出酸、苦、辣等,逐一抽生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读出来。读出了味道的,分别以“赛赵忠祥”、“赛倪萍”等名主持呼之。最后支老师问大家想不想回到甜的感觉上去,于是全班再齐读第一段。

8、将课文内容写成的五个抒情句子连读,这就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再读再体味。

徐善俊老师教授《可爱的草塘》则是采用同学竞选“导游小姐”、“导游先生”来激发同学们反复读、读出意境、悟出感情。其间徐老师精彩的范读也的确起到了对学生进行诱读的作用。

㈡在读的主线上自然地融入听说和写的训练。

支老师《只有一个地球》

1、“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抽生理解要求的三层意思:“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支老师顺势道:“对,接收信息要无误,处理信息要敏捷,执行信息才准确。”

2、轻松自然地会话。而第三课时《实话实说》的语文活动则是集中训练学生思辩与口语交际的。

3支老师说:“咱不写段意,我们一个意思只写一个抒情的句子。可以写课文内容、写感受、写呼吁都行。五个意思选写一个即可。”(教师出示课文五层意思:①地球美而小;②资源有限;③再生困难;④搬家不可能;⑤保护地球。)支老师这样鼓动大家:我们筛选出写得好的将给以奖励。奖励他在黑板上出版,在全班发表自己的作品。

4、“想变戏法吗,马上有惊喜哦。”支老师变戏法般地将以上所写的五个句子连缀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散文诞生了。同学们心中一定会窃喜:一篇散文创作原来就这么简单!

徐老师《可爱的草塘》

课中对说的训练是通过选拔导游将课文描述改编成“导游词”,进行导游活动来实现的。

四、课堂提问有特色。

支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提问分这三步:

第一、“在老师提问之前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然后默读全文。”

第二、“读好了吧,我提问了。唔,我倒是想请大家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借助课文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不提。” “快快,大家猜,猜中了我马上退出会场!不想试试?”

(学生踊跃提出许多诸如课文中心、写作特点、读后感受、对环境恶化的态度、挽救地球的办法等等问题。既折射出平日里程式化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痕迹,又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视角的广度。)

第三、最后支老师出示问题:“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滋味”的提法比“感受”“体会”等提法学生更易于捕捉。)

五、课堂处理富有教育机智。

支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中,在读的第5个环节上,学生竞读打擂推至最后一段,共站着三位同学,这是公认的难分伯仲的“并列第一”。然后支老师叫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读完支老师示意三人,现在可以坐下了。有一生坐下,另两人自信是最棒的,不肯坐下。僵局出现。支老师叹一口气:你们该坐下,你们没按要求做。刚才叫大家一起读,你们没有读!二生急忙申辩:我们读了的。“对啊,你们加进去读了,有你们第一名的效果,又有全班一起的努力,当然能够把你们读坐下!请坐吧。”僵局迅速得解,全场师生为支老师的机智一起鼓掌叫好。

徐老师谈到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教学《赤壁之战》一文,他先是用选拔两军主帅的方式激发学生反复熟悉课文。然后竞选出两军主帅,分别扮演曹操、周瑜作战前分析、战斗部署、战后总结来训练学生说话。其中双方都着重作出了胜败的总结,分析得很有见地。听课教师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也自鸣得意起来。忽地站起一位同学质疑:据我所知,曹操是从来都不肯承认错误的。我心中暗想这同学说得对,曹操杀蔡瑁张允杀杨修几时认过错?可我教学活动就是这么设计的呀!

急中生智,办法有了。我说:同学你看书真仔细,说得很对。但我们想想,曹操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他嘴上不说,心里承认吗?我们比他耿直,就由我们代他说出来吧。学生这才信服地坐下。

六、这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都没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这几位特教的课虽都是传统的手段,但因为他们都捕捉到了新课标的精髓,从内蕴上与新课标保持神似,加之他们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用语的幽默与机智,传统课型却没有丝毫的死板与暮气,相反时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觉得,原来传统形式的课堂也能烘托出如此火爆的氛围,设计出如此新鲜的样式。

特教们似乎正是在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说明“课改就是多媒体教学”这个认识的偏颇。是为了纠正一个观念,以为离开了多媒体就上不成新课标的课。(支老师叹息道:多媒体课件是一柄双刃剑啊,用得合适促教,过分依赖则伤己。现在有好些老师是离开了课件就没法子上课了!)

在谈到“多读”是语文课质的特点时,支老师有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说他不反对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他绝不迷信多媒体教学。他举了两个例子:

某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之”字形铁路的设计及行车过程始终很难理解。后来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懂了。他问:这样的课好吗?——不好(支老师自己回答)。他急于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语文课毕竟不是自然课,文章应当是读懂的,而不是通过媒体演示看懂的!

又如《桂林山水》如此优美的文字,能因过度使用课件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扼杀吗?

第二部分特教们的评课说课

支玉恒老师评课说课:

1、语文课一定得重视读。首先要端正对读的理解,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读有三种功能:①读的程序性功能。把读当成课堂教学内容变换的一个程序。现已弱化。②读的答问功能。师提问,学生以读作答或让学生带问朗读。③读的表现功能。通过读来体味文章传达的意蕴。如《第一场雪》的读可以设计出: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几个功能中,最重要的是读的理解和感悟功能。读中理解,通过读来理解,文章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不妨多多以读代讲代问。“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对读的要求。这样说只对了一半,这一半是理解了就便于找准感情基调把课文读好。那另一半呢,其实也完全可以“用读来促进理解、感悟”。关键是要把小学语文课中读的技巧尽量讲得形象些,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做出高水平的范读,师生共读。

2、问题的设计要考究,不要问些没有建设性的问题,更不要用繁杂、琐碎的问题来狂轰乱炸。不要刚走出“满堂灌”又误入“满堂问”。

3、备课的方式宜粗不宜细。备课过细,那真是走钢丝了。我们说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给自己呢?粗线条的备课有助于锻炼自己。课堂是变化的,我们要的是灵活机动不是死的本子,我们要的是“以学定教”,而应主动放弃“以教定学”,学生怎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呢?再者,教师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的机智、课堂驾驭能力、活动调控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习得的,是在困难条件下给“逼”出来的。抛开细案,放开胆子,让教学相长吧。

备课还要力避程式化。“教无定法”在语文学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4、关于课标的学习。不要老是埋头教书,还得多抽时间思考,不说“一日三省吾身”,一课一省还是必要的。新课标从哪儿起呢?把新思想新理念与自己过去的干法相比照,做到了的就不再操心了。没做到的就要在头脑中做好标记。

总的说来我们首先要做到“三要三有”。“三要”是:①要自主。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精髓。②要综合。语文课是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课。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是错误的。“工具性”、“人文性”应统一不可偏废。③要实践。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要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三有”是:①有空间。备课中要给自己留有空间。课堂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独特的体验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最真的,一定是一个闪光点。②有情感。“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不是所有的,说明文情感就很弱。但语感则是一切语言文字都不可少或缺的。③有兴趣。兴趣是行动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活动得以维系的粘合剂、兴趣是克服困难走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于永正老师评课说课

于老师反复强调,课堂首先是一段生活,其次才是教学。我们的课堂应当是生活化的课堂,................

应当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1、老师进了课堂,对学生首先要有感情的投入。常说什么“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根就在于“情”,教师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硬逼硬灌。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做;行行出状元郎。梅兰芳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人否认他是大家是人才;郎平日记错字百出,标点一逗到底,以句号结束。也没有人否认她是人才。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样心态才正,才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3、要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悄悄地把批评送到耳边,送进心里。这里他送了我们两名句名言:“理解是爱的别名。”——泰戈尔。“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冰心。

4、兴趣是可以培育的。

第一、兴趣来源于老师的关爱。(好老师首先应当是好人。)“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

第二、兴趣来自于老师上课有意思而不是单纯讲“有意义”。有意义的内容得想法给他套上有意思的外衣,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再好的东西也因“卖”不出去而没有意义了。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机智风趣有幽默感。

第三、兴趣来自于老师的激励,来自于成功感。丁肇忠先生中学时数理特优,文科也非常不错,尤其喜欢历史。究其原因很简单,他上高中时历史曾得过100分,这就是动力之源。对同学,有优点要推动他向更高更强,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表扬他,降低要求也要让他从成功中找到那种爽的感觉。

地址: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邮编:643111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篇三:第二届优秀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获奖名单

第二届优秀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获奖名单

附件三:

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篇4

第一课时

师:你们一起把今天的课题读出来。

生:她是我的朋友。

师:“她”是哪个她?

生:女字旁的她。

师:对,女孩子的她。对不对呀?读过课文没有?你读过几遍?

生:我读了两遍。

师:有读过超过两遍的举手?(众生举手)太多了。有没有一次也没读过的举手?(无人举手)那就

是说大家最少都读过一次。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打开书。下面我就让你们读书。我对读书没有很多要求,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听我的要求:读完

了,你就应该有话要说。我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我也不提。读完了你站起来就应该有话要说。谈你的理

解,谈你的感想。谈你的心得、谈你的体会、谈你的疑问都可以。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验一下,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有话要说。心里有话,憋也憋不住,站起来就说。

好不好?

生:好。

师:那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要养成习惯一读书就要拿出笔来。开始读,先

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想默读就默读;想朗读就朗读;想两个人一起读,想小组一起读都可以。开始。

(学生读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唉,真好,好孩子就老想读书。那么谁想起来自己读?(有生举手)一位、两位、三位、四位。

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举手的不许站,你举手慢了,就没有权力站了,好了,就这些同学。上课发言,读书的权力都是你们自己争取的。你没有积极争取,你就没有资格。比如现在,想读没资格了。下次再说,这回想读也不让读了。你们站着的同学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往

起站。站得慢了就没机会了。你们也可以再站起来。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第二自然段,开始。

生:(读文)“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其中有个小姑娘。” 师:好,坐下。想读的站起来。(学生纷纷起立)你们读第三段,开始。

生:(读文)“附近医院..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先别坐。现在坐着的同学,刚才动作慢了一点。他们想读,但是慢了一会就没权力了。我们来一

次例外,给他们一次机会读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咱们请他们读一次,他们刚才没有争取到时间。现在你们没有读的同学站起来。你们几个人

说要不要大家帮忙?要不要?

生:不要。

师:不要,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五位同学读。一定会读得很好,开始。

生:(读文)“输血迫在眉睫..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现在全班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谁敢举起手来,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 的?好,你来。她举手说自己最好,是不是骄傲呀?

生:不是。

师:不是,那不是骄傲是什么?

生:有胆量。

师:有自信。一个人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从小要树立自信心,我能把这件事做好,我能行。这样

将来一定什么事都能做好,学习也能行。好了,你来读。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然后又举起来。”

师:你们想不想让她再读下去?

生:想。

师:我听她读得真好,我真愿意再听她读。接着读。

生:(读文)“噢,谢谢你..一句话也不说。”

师:读得真不错,她现在是奥运会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服气不服气?

生:服气。

师:有没有不服气的?不服气的举手。敢跟她比,把她推下领奖台的。你来读。你要读得比她好,她

就坐下。你要读得没她好,你就坐下。能不能把她读坐下?

生:能。

师:试试。下一段。

生:(读文)“过了一会儿..他又摇了头。”

师:你们俩谁坐下?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两生都不坐,众笑)两个人读得差不多。她的音调好点,她的节奏好点。并列第一。俩人都在领奖台上,谁能把她俩一块儿读坐下?你来读。

生:(读文)“接着..想竭力制止抽泣。”

师:声音和语调都不错,可惜读错了一个字,是吧?最后还打了一个坎儿。就这一点缺点,你得坐下。

要争取不出一点错。谁能把她俩读坐下?你行?要是读不好呢?

生:不怕。

师:读不好也不怕?好,起来。读不好下课给大家演个节目。

生:(读文)“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师:又给我出了难题了,又不相上下,干脆三个人并列吧!好不好!三位并列第一名。剩下的大家一

起读,把他们三个人读坐下,好不好?现在大家拿起书来,把剩下的读完。

生:(读文)“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她是我的朋友。”

师:这回你们三个坐不坐?(三生不坐)应该坐了。(众笑)再跟我学读一句话:“他为什么愿意这样

做呢?”

生:(读)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

师:好了,把书扣过来。我们集体又读了两次。谁有话要说站起来就说,想说什么都可以。

生:阮恒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师:他提了个问题:“阮恒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你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因为她是..师:先不回答问题。你有别的要说没有?没有先坐下。先不回答问题,说自己的见解。

生:题目为什么要写“她是我的朋友呢?”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对吧,坐下。还有什么?

生:为什么有个炮弹掉进孤儿院里?

师:炮弹怎么就跑到孤儿院里了,是吧?那个炸弹不长眼还专炸小孩子,真可恶!敌人就是可恶!(众

笑)

生:我很佩服阮恒..师:哦,她说自己的感觉了。“我非常佩服阮恒”继续说。

生:因为阮恒他以为输完血自己就要死,可是他还是愿意输血。

师:好,为什么佩服说得很清楚。现在发言有人得第一了,谁不服气?有没有说的?就像她那样说课

文的内容,我有什么感觉,我是怎么想的。要训练自己,读完了不管什么都想说。

生:我觉得阮恒很勇敢。因为在他输血的过程中他会感到痛苦。

师:感到痛苦他还是输了,对,不错,还有吗?

生:我觉得阮恒是一个很顽强的小伙子。他不怕困难,即使痛也把痛埋藏在心里面。

师:“即使痛也要把痛埋藏在心里面”,好,坐下。一会再仔细地读课文就会想得更深了。还有吗?没

有的话,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能把故事给我讲讲吗?越简单越好,一开始是怎么样

啊?

生:一开始是飞机把炸弹扔在孤儿院里..师:然后呢?

生:然后是有两个儿童当场被炸死,有个小姑娘受了重伤,需要马上输血。

师:对了,后来呢?故事的第二部分?没有发过言的?你说。

生:故事的第二部分是阮恒给小姑娘献血。

师:对。第二段阮恒献血,她概括了“阮恒献血”四个字,非常好。后来呢?课文最后说什么?

生:写阮恒献血最主要的原因。

师:对了。为什么要给她献血?这么一说课文分几段呀?

生:三段。师:第一段,问题出现了,第二段阮恒输血,第三段阮恒为什么献血。对不对?拿起笔来,课文写到

哪儿,写到问题出现了——情况很紧急?画一个勾。下面呢,阮恒献血写到哪儿停止了?(学生阅读)找

到没有?找到了抬起头来。第一段不用说是课文的开头。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二段阮恒献血的第一句。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

师:好,完全正确,再读第三段的第一句,开始。

生:(读)“事后..”

师:好了,分段分得又正确又痛快。现在把书再扣过来。刚才你们提了一些问题,也有几个同学说了

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话,不错。但是你们只看到表面这个故事。我比你们看得深,你信不信?哦,你还有

话说吗?

生:课文里说一阵沉默之后,有一个人举手了,医生说:“噢,谢谢你。”我感觉这是西方人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西方人的故事?

生:我感觉那个医生是西方人。

师:那个医生说:“噢,谢谢你”好像西方人在说话,西方人有激情是不是?好的,你请坐。一会你

们看书的插图,画得那个女医生也像西方人,你们发现了吗?女医生像不像西方人?黄色的卷曲的头发,对吗?好了,把书扣过来。究竟是哪国人不管他。我刚才说了你们看到的是表面故事,我看得比你们深,信不信?

生:信。

师:随便乱信。我看这篇文往深看,往深想,最后的时候就剩下两个字了。你们知道我脑子里剩下哪

两个字?这篇文章就写了这两个字。

生:献血。

师:不是。

生:勇敢。

师:不是。

生:精神。

师:不是。这两个字不是一个词。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词,这两个字是什么?

生:友情。

师:不对,友情还是词。好好再看看书。你说。

生:他、我。

师:他和我?好多课文都在说他和我。你说。

生: 情义。

师:不对,好好想想,有没有知道的?整个课文不管说了多少故事,实际上就说了两个字,一个是什

么?一个是什么? 生:死、活。

师:对不对呀?对,就讲了这两个字。一个是什么字呀?(教师板书“死”)还有一个是什么?(教

师板书“活”),课文就讲了这两字。现在拿起笔来,把写“死”的课文找出来,画出来。说“死”的课文

比较集中,你们说一下主要有几个自然段?

生:两个。

师:对,两个自然段。抬起头来,谁读第一个讲“死”的段?

生:(读文)“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

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

师:对了,就是说有的小孩子已被炸死了。这是第一个讲“死”的段落。第二个?你起来读。

生:(读文)“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带着救护用品迅速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

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对,这是说谁要死啊?

生:小姑娘。

师:对了,说小姑娘。(教师板书“小姑娘”)把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勾出来。我们学课文时要抓

主要段落,在主要段落再找主要句子。找到没有?你找到哪一句是最主要的?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谁还

想站现在就往起站。站起来干什么呢?读你画出来的句子。你画的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看你们画得一样不

一样,开始。

生:(各自读句,但读的内容不一,其中多生读)“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克而死去。”

师:这一句是对的。有的同学读刚才第一段:“两个小孩被炸死。”没听清我的话,我说了读这段里的。

你把最重要的再读一次。(此生重读一遍)嗯,这句最重要了,从一段里面找出一句,从这一句里面你还

能找出最重要的几个字?你找到哪几个最重要的字?

生:(读句)“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找了半句,不是几个字,就找几个字。

生:而死去。

师:怎么样就能死去?

生:小姑娘伤得最重。

师:不是。

支玉恒课堂实录

第61 页,共277 页

生:不立刻抢救就死去。

师:再削掉两个字。

生:抢救、死去。

师:哦,抢救她就死了?(众笑)再重说,你去掉了一个重要的字。

生:不抢救就会死去。师:对了,这小姑娘不抢救就要怎么样啊?

生:死去。

师:危险不危险?

生:危险。(师板书“不抢救——就会死”)

师:把这段再读一下,把紧急的状况读出来。谁来读?你来。

生:(读文)“附近医院的医生..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如果不立刻抢救..”这样读,大家一起读(教师有情感地示范带读)

生:(读文)“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你站起来,“这个姑娘伤得最重..”从这儿开始读。

生:(读)“这个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她读得紧张吗?不紧张。有点不慌不忙,他觉得这事和他没关似的。谁再读?读得紧张些。你来

试试。

生:(读文)“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很好,这次读得很好,你领着大家读一次。一个标点停顿一下,大家读一读,向他学。(此生带

大家读这句)把最后这一句读快点(学生读)读得不错。还有哪儿也写到“死”了?往下看,你读一读,你找到的。

生:(读文)“事后,医生对周围”..师:是这儿吗?不是。你来读。

生:(读)“输血迫在眉睫..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师:这一段里你们和刚才一样,找一句最重要的话。就刚才读那一段,哪一句最重要。你来读。生:

(读)“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

师:解释介绍了这个小姑娘在什么情况下就会死去,大家再一起读一次。

(生重读一遍)

师:这一句里再找几个像刚才一样最最重要的字。你来说。

生:未补足血而死去。

师:谁未补足血而死去?为什么?

生:小姑娘,未补足血而死去。

师:这话怎么讲?哪个“为”?是为补足血而死去吗?

生:是不补足血而死的。

师:补不足血就死去,这是(指板书)不抢救就死去,这里是(板书“不补血”)不补血也会怎么样

啊?

生:死去。

师:小姑娘危急不危急?

生:危急。

师:好的,这节课先到这儿,咱们下课休息一会。

到此板书样式为:

小姑娘

不抢救

不补血就会死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上课,谁站起来简单地说一下,孤儿院被扔进炸弹以后,两个孩子不幸死去了,好几个

孩子受伤了。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受伤,重到什么程度?简单地说。你来说。

生:重到快要死了。

师:把情况再说得细一点。

生:如果不抢救就会死,不输血就会死。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课文上用了个什么词?说输血怎么样?

生:迫在眉睫。

师:什么叫迫在眉睫?你起来,给讲一下,迫在眉睫,这里面说了人身上的两样东西,哪两样?

生:眉毛和睫毛。

师:我有眉毛吗?

生:有。

师:哪个是眉毛?(生用手指)哪个是睫毛?(生用手指)对吗?

生:对。

师:她说眼毛是睫,那么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生:迫在眉睫是说快要落到你眼前了,很紧急。

师:对呀,危险的情况已到了眼前了,快到眉毛和眼毛了,情况紧急吗?

生:紧急。

师:很紧急。就在这种情况下,谁站出来了?阮恒,对不对?

生:对。

师:阮恒自己补血给小姑娘,让她怎么样?

生:活。

师:让她活。(板书“活”)下面就是写阮恒了。你们仔细读一读阮恒补血这一段。刚才我们研究说整

课书就集中写了两个字:死与活,现在写阮恒补血这一段也没有多写,也就写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

什么情况?看谁能看出来。仔细读,仔细想,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比较难,举手快的不一定说得对。

要争取说对。先放下手,让别的同学再想一想。

生:痛苦和颤抖。

师:错了。(指另一学生)你认为是什么?

生:一种是“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另一种是“突然啜泣了一下。”

师:非常遗憾,两种都不对。(对另一生)你最早举手,但你不一定说得对,看我猜得对不对。

生:全身颤抖,开始呜咽。师:错了不是?请坐下。

生:一种是很不愿意去输血,一种是愿意去输血。

师:你接近边了,但还没说对。(对另一举手的学生,此生学习水平较高)我先不让你说,你可能能

说对,你一说对了别的同学就不能说了。刚才的死和活就是你找出来的。等一会儿没人能说对再叫你说好

吗?(指另一学生)你说,哪两种情况?

生:第一种情况是他很愿意输血,但他又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把自己的血都给了小姑娘。

师:差不多,刚才那个同学*近了,现在更*近了。再想想,一说马上就明白。你再来*近一点。

生:不愿意捐血,因为他..师:他说不愿意献血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不同意。

师:行了,第一关你都没过。你来讲讲。

生:他犹豫捐不捐血给小姑娘。

师:犹豫给小姑娘捐血,还有一种呢?

生:还有他最后还是献血了。

师:你说的意思和他差不多,但也不对。埋下头好好看看书,把刚才*边的那两个同学的发言,你再

概括一下,换一个说法就对了。你再试试。

生:一个就是阮恒很犹豫,一个就是他很坚决。

师:更*近了。你说,两个情况。

生:两个情况我觉得还是死和活。

师:不是啦。(众笑)

生:一种是很愿意献血,还是有一种,但是在输血的过程中,他忍住自己的痛苦。

师:不对,先坐下。阮恒哭了那么半天,一直在哭,说明他害怕吗?

生:害怕。

师:对。(板书害怕)其实阮恒很害怕死的,对吧?他怕死不怕死?怕,但他又怎么样啊?转折一下,你说。

生:他却不怕死,给别人献血。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两种情况,一个是害怕,一个是不怕。请坐。我们说他又很坚决地去死。(板书“坚决”)注意听,我为什么说阮恒又害怕又坚决地去死?我不说他是去献血,我说他坚决地去死。我这么说对不对?

生:不对..不对。

师:看看课文,我说他又害怕但又坚决地去死,对不对?你说我对,你根据什么?说我不对,又根据

什么?从书上找到。

生:(读文)“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我刚才说阮恒既害怕死,而又坚决地去死。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现在懂得输血抽一点就行了,没关系死不了,可是阮恒怎么想的?

生:全身的血都得抽。

师:他以为把他全身的血都给小姑娘,好让她活。他认为他自己会怎么样啊?

生:就死。

师:在这种情况面前他当然怎么样啊?

生:害怕。

师:但是他又很坚决地去死,这是为了什么?

生:让她活,让小姑娘活。

师:所以说,在他献血这个过程中,一个情况是害怕,一个情况是坚决。或者说是一个害怕一个不害

怕。这两个情况一样不样?

生:不一样。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阮恒是个什么样心情呀?

生:犹豫,是矛盾的心情。

师:对了,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你们现在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阮恒犹豫,矛盾这种心理勾出来。

用波浪线勾出他害怕的句子,用横直线勾出他不害怕,很坚决地去死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巡视插话)注意,有的同学说,有的地方害怕和坚决是“掺合”在一块写的。对,有的甚至一

句话就表现了又害怕、又坚决。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统一在这些地方画一个三角号(“△”)就行了。师:

好,大家差不多都读完了,勾画完了。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句子。读的时候要用声调和语气来表现阮恒 的矛盾心理。读完还要说说你的想法。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就表现了

阮恒是犹犹豫豫的。

师:说得很对,但读得并不犹豫。你听我读“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你学一下,读。(学生学读)

“颤抖”要真的有点颤抖,(读文)“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大家读一下这一点,(学生各读)不错,心

中有点害怕。(指刚才读的学生)你再读一次,(学生读,有进步)好多了,就用这种情感,再读一次这一

小段。(学生重读一次)别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描写吗?

生:(读文)“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句话也不说。”这一段是写阮恒很坚决,很坚

强,写他不怕死,他很快地躺下,就是有点毫不犹豫的样子,没有磨磨蹭蹭,输血中不动也不说话,表现

阮恒心里很踏实,也是不害怕的表现。师:你读得很好,说得也不错。我真地似乎看到阮恒在那里躺下输血的样子。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师:请讲)阮恒不动,不说话不一定就是很坚决不害怕,也许还是很害

怕,吓呆了。(众笑)

生:我认为阮恒他吓坏了,所以不说话,也不敢动弹。

师:那你把这一段再读一下,表现出心中极度害怕的情绪来。

(该生读课文,读得和第一个学生语调不同)

师:(请原来读文的学生)你再把这段读一下,你说不害怕,就要读出不害怕来。

(生再读,听起来确实很坚决,不害怕)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这里,刚开始输血时,阮恒究竟害怕不害怕?

生:我认为是不害怕,他要是害怕必然有表现,有一定的表现,就像后面写的哭呀,全身颤抖呀等等,但这里一点也不动,不说话,说明他心中很沉着..很沉静。

生:我认为是害怕,人有时候害怕时就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像吓傻了一样。(众笑)

师:我觉得不管阮恒这时害怕不害怕,但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你们可以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我

们先继续往下读,也许联系一下后文,问题就解决了。谁再来读后面的。

生:(读文)“过了一会儿..他又摇了摇头。”(第9 自然段)这一段写阮恒既害怕,又在努力不害怕

(众笑),就是努力克服害怕。

师:说详细具体一点,结合课文。

生:课文上说阮恒哭了,全身颤抖,这肯定是心里怕死,因为医生以为是他怕疼,他说不疼,那一定

就是害怕了。但是他用手捂脸,不想叫人知道他害怕,后来还是用手,书上说他“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想让自己不害怕,就掩盖害怕..师:你最后说的这句话不好理解“他想不害怕就掩盖害怕”?谁还有看法。

生:我觉得是主要说阮恒害怕,而且说他“突然啜泣了一下”。这个“突然”说明他一下子感到了害

怕,也说明他原来,就是刚才大家争论的,那时他是不知道害怕的所以不哭不动,现在知道害怕了,才突

然哭了,全身也抖起来,怕得很厉害。

师:也许是他一下子想到想把自己的血全抽走,是吧?好了,说得都很好,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这段,谁来读?(一学生举手被指名)他读时,大家注意课文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他哭的。(学生读第9 自然段)

师:找到没有,课文用什么词来描写阮恒的哭?(指一名举手学生)你来黑板上写第一个词语,(又

指另一举手学生)你来写出第二个词语。(两学生板书“啜泣”“呜咽”两词)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中含有

这两个词的两个句子,“过了一会儿..”开始,注意情感。(学生读两个句子)好,接着发言。生:(读

文)“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想竭力制止抽泣。”这一段课文写得非常明显,阮恒害怕更厉害了,哭得更痛了,但他克服害怕的决心也更大了,“竭力制止抽泣”就说明了这一点。

师:你读得真不错,我真想再听你读一次,大家想不想再听一次?(众答:想)好,既然爱听,就轻

声跟着他一起读。

(该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轻声跟读)

师:听我读:“他眼睛紧闭着”,大家读。(学生学读这句)“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读,(学生学读)

不太像,你们用牙咬住拳头,想想阮恒怎样控制情感,“用牙咬着..读,(学生再读此句)“想竭力制止

抽泣。”读,(学生学读)读得不错,谁注意到了,这段课文又出现了几个新的写哭的词语?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哭泣”“抽泣”)

生:老师,下一小节写阮恒完全不害怕了(读文)“医生问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可能是他

看到抽血时自己并没死,就不害怕了。(笑声)

师:不要笑,他说得有道理“实践出真知嘛!”大家看黑板上这四个写哭的词。“啜泣”是怎样一种哭?

生:想哭,又哭不出声..师:你给啜泣一下(众笑)(学生表演但不像,众大笑,老师又表演)就是抽抽嗒嗒地哭,有声音,是一吸一吸的,不是哇哇地哭。(笑声)呜咽呢?女孩子一定会呜咽。(指一女孩上台表演,女孩呜呜地哼

着哭)对,很像(众笑)哭泣呢?就是有声有泪地哭了。大家看这三个词,啜泣、呜咽和哭泣,从它们的

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越哭越厉害,声音越来越大,快控制不住了。

师:所以,他怎样?读后面的句子“他眼睛紧闭着..”开始。(学生读文“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

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师:抽泣和啜泣差不多,阮恒已经控制了自己的呜咽和哭泣。直到下一段,他不哭了。大家再把下两

段读一下。

(学生读第11、12 自然段)

师:对,阮恒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以为要把自己的血全部输出去,他就要死了。但他还是坚决地

给小姑娘献血。(板书“自己要——(死)——献血让她(活)”。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你们说应该读

哪些课文?拿起书,把你认为应该读的课文齐读一遍。

(学生各读第13、14 自然段:“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她是我的朋友”)

师:很好。那么(教师指板书上方)我这里应该写什么呢?

生(齐):她是我的朋友。

师:对。(板书)到此全课板书已完成,样式如下:

大家把阮恒后面的板书按箭头读一下。生:(读板书)阮恒→自己要死→献血让她活→她是我的朋友。

师:学到这里,你们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阮恒是个勇敢的孩子。

师:对,他是个勇敢的孩子,但只有这些吗?课文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阮恒是个勇敢的孩子吗?

生:是一个又怕死又不怕死的孩子。(大笑声)

师:又怕死,又要去死,都是为了救朋友,这说明了什么?

生:阮恒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

师:太高大了吧?快成革命烈士了!(笑声)

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师: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的心地好不好?(生答好)对,是一个善良的,心地很好,注重友情 的孩子。有这些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说舍己救人这样高大光辉的词儿,实实在在就行了。课文我们学完了,但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想答吗?(生答想)好。请问阮恒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小姑娘献血的?我不让

你用口答,我请你从板书中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勾出来。

学生数人举手,教师指一人,该生在板书中把如下内容圈了出来。

师:他圈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看来我已经考不住你们了。既然这样,我们下课吧!(师生互道再见后,台下听课的一位老师跑

上台来给老师献了一束花,老师把花转交给一位女同学,说:“今天大家学习朗读,发言都不错,尤其是

这位女同学,发言积极,读课文也很感人,我把这束花转献给全体同学,由这位女同学代表大家,好吗?”

学生鼓掌。

简评

本文的讲授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深刻地钻研教材,真正深入地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上课时,他引导,启发学生从课文描述的故事之中,高度概括地抓住“死”与“活”两个字。他说全文实际上就讲

了这两个字。试想,这篇文章不就是说在生与死的面前,一个小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吗?课文的思想内涵不

就是在生与死之间表现出来的吗?抓住了生与死这两点,就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完全集中到最容易

突破,最容易感悟,而又是最关键的切入点上了吗?从这一点切入很好,但也很不容易,所以上课老师不 厌烦地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此*扰,课堂上先后有七个学生发言,才谈到了“死”与“活”,虽然占

用了时间,但值得,突破了这一点,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紧跟着,在讨论阮恒输血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他输血时的两种情况(两种心情)。这一次,经过

十多个学生发言才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阮恒既害怕又坚决的矛盾心理。这样的讨论也是值得的,只有认

识和体会人物的这种心情,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的情感。

抓住了课文的要旨,接下来就是反复的读诵。通过读来领悟,通过读来体验,通过读来感受,读后的

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篇5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所著的《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这本书展示了支老师教学片段数节,并包含了专家的评论及不少的语文教学方法的介绍,让我尽情地欣赏并真切地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支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的启示多。

一、“活”与“实”的统一

支老师的课非常的“活”。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以支老师经典的《第一场雪》教学中的片段为例,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鼓动性的语言引导:“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以他独具特点的语言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仔细体会,支老师在一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昧”,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再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看支老师是怎样进行词语训练的。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生:不行。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生:对。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

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活跃——不可谓不

“活”;使学生不仅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基础——不可谓不“实”。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并

不难,可往往活跃之后是乱而不实。难得的是活而有序,更难得的是活与实的统一。支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此。他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

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不是无

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总会有“话又说回来了”的时候,总会在尽情地

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活跃的气氛下,支老师可以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

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智”与“趣”的谐和

支老师的课总会是很有趣。这种“趣”不是低级、搞笑的“趣味”,而是充满了

机智的情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

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

趣。试举支老师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

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

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

(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

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

有多方面的意义。

(1)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

(2)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

“师之爱”;

(3)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

系(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

(4)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

(5)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会出现谁也始料不

及的设计或场面。也就是说,每次听支老师的课都会有新意,同一篇课文支老师

每一次讲都会有不同的教法,从无固定的模式,似乎“无法无天”。篇篇不同,次

次出新,语出难料,机智叠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这恐怕就是支老师的教学

上一篇:老师顶岗实习总结下一篇:给妻子的道歉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