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共8篇)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婴儿早期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 者:刘德美 宋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家庭环境 儿童 心理健康
关键词:孩子,心理健康,家庭环境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 而且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而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专家研究报告表明:婴儿早期的经验与婴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
1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 包括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的变化等;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方法等。
1.1 家庭生活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最佳的亲子关系, 并促时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 需要用爱来营造, 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就是“爱”, 作为父母, 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 为人处世通情达理, 家庭融洽温暖, 民主平等, 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温馨和乐的家庭, 也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2 家庭结构的变化
有人认为:父母双亡或单亲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中有犯罪行为并造成家庭破裂, 父母不和;父母有心身缺陷等都将对儿童的心理正常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国内的一些研究发现, 5岁以前父母不全的人其子女违法行为比例较高。另一些研究发现, 早期失去母亲的孩子, 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 其身体发育, 情绪发展, 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的缺陷。这些孩子成人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得粗暴、冷酷, 较少同情心, 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情绪变化激烈, 自我控制力差, 长大后易冲动, 常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与人相处时爱挑起争端、侵犯别人等。
紧张、冲突的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伤害较大, 家里人情冷淡, 父母常常吵架, 会引起孩子的挫折和紧张。这些孩子易激怒、悲伤, 对未来耽心;害怕, 惴惴不安;孤独, 有的孩子则表现出忧郁, 反社会行为较多, 富于破坏性。父母离异的家庭中, 孩子常常表现出紧张不安, 心烦意乱, 情绪不稳, 倔强等。
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 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 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 热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 愿意设法帮助孩子, 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 为人处世通情达理, 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但想要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 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 一起学习, 发展共同的兴趣, 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 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 尊重孩子的爱好, 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 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 征求孩子的意见。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 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日渐浓厚, 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 切莫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 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 对孩子的教育要多诱导, 少训斥。总之, 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2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 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 孩子遭遇到最初的经验, 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 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左右着家庭氛围的不同类型:“溺爱型”的, 和谐友善的, 对立独裁的, 严厉右板的, 自由主任的, 井然有序的, 杂乱无章的, 风趣幽默的, 冷嘲热讽的, 充满生气的, 死气沉沉的等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一般来说, 民主型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 能与孩子相互沟通, 交流各自的看法, 能给孩子以鼓励和诱导, 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 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专制型家庭常常强调辈分, 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 用权利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事实上, 长期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 他们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 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 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 环境一有变化, 便无法适应, 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 随心所欲, 缺乏自制力, 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 和周边的人和事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 往往有过激行为。
3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 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 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统一要求, 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 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 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 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 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 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 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家长的期望越高, 对孩子的激励越大, 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 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 这种期望过高, 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 丧失信心, 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 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 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 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这样逐渐提高要求, 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 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 不断进取, 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 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合孩子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家长盲目攀比, 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 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 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 丧失信心, 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 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 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 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这样逐渐提高要求, 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 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 不断进取, 从而促进和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也是新世纪对一代新人素质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 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提高责任感, 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995:28-32.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58-63.
[3]安红艳, 杜晓静.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5) :124.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环境;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关系对儿童(本文主要是指7~12岁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受广泛关注,但在改善乡镇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不多,这是我此次调研的任务与目的,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儿童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想法与建设。
本次调查以江东镇家庭及其子女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问卷由三个分问卷组成: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共发放85张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7张,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28人,女生49人;独生子女23人,非独生子女54人。家长问卷共发放85份,收回有效问卷69张,有效回收率为81%。对于数据运用SPSS12.0软件和Excel进行分析。
一、儿童心理健康
为了了解江东镇儿童的焦虑心态和自尊、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因此对江东镇当地的儿童进行了抽样检测。
结果分析: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极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88,即高自尊者其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反之即是。
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2,即自我效能感高者其社交焦虑程度较低;反之即是。
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较高,但社会焦虑也高。说明他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发现和解决。
(一)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情况分析
自我效能感的检测中,在问及如果你付出必要的努力,你是否能解决多数的难题的问题时,只有少部分(10.99%)的人认为有点正确或完全不正确。这说明了江东镇儿童自我效能感是较高的。
在自尊情况的检测中,大多数人(69.24%)对自己认可,少数人(7.7%)的人完全对自己不满意。可见儿童基本上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二)社交焦虑心态的分析
我们在问卷中发现,一部分人(28.57%)从不害怕在同龄人面前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小部分人(2.2%)一直害怕这样子,大部分人(68.13%)则表示有时害怕在同龄人面前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际关系问题应该是儿童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二、家庭教育
该地区的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较高,但社会焦虑也较高。让我们进一步探讨造成此现象的家庭教育因素。我们75%的问卷是由父母、子女对应配套完成的,因此获得的数据基本上是正相关的。
(一)家长情况的概况
我们的调查数据得出68%的家长来自农村,其余来自乡镇。大多数的家长(62%)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只有4%的家长文化程度是大学及以上,总体文化水平较低。这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又有何联系?我们将具体探讨。
■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该地区的儿童存在着较高的社会焦虑,与儿童的年龄是不相符的。该地居民深受“没文化”之苦,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较高。家长的严格要求是造成儿童社会焦虑的一个原因。
2.当地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感都较高,这与家庭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家长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基本交流。家长除了学业要求较高外,其他方面一定程度上是放任的,不像城市家长般溺爱孩子,孩子拥有更多自由与和谐家庭氛围。
三、讨论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家长需有全面的人才观,教育子女不可拔苗助长,要尊重孩子。
参考文献:
[1]林运清.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4).
[2]肖莉.家长的心理素质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朱晓鹂.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5.
作者简介:朱丽凤,女,1981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就职于义乌市宾王小学,文章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关系已被广泛重视,此文意为改善乡镇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学号:
姓名:高丽
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家长,自己业余时间不看书,不读报,整日沉迷于赌场,舞场和酒场,却口口声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使孩子逐渐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反感。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青少年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青少年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二、实物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当然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实物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对来讲,应本着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化环境。首先,尽量让房间宽敞,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家庭空间的狭窄局促,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一种压抑感,而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并进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其次,房间要干净整洁,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再次,要有一些文化物品,使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家庭的收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书本。孩子在整架的书面前,也许现在一时看不懂,但这是一种熏陶,文化气息会无意识地启迪他们去追求知识。家长要为子女学习创造安静的,无噪音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家长必须明白,良好的学习是以一个安静的,无噪音的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扑克,打麻将;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更不能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做功课。另外,家庭要有一个浓厚的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家中一定要有书香气,要知道,家长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拱火,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就是应该为青少年营造爱的气氛,其核心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与关爱。首先,父母应该采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定,依赖顺从别人,又可能对别人非常专制、残暴。总之会使偏差行为增加。其次,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为父母两个人的关系也应该和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四、文化环境。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所以父母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有丰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父母和孩子之间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青少年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青少年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青少年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五、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家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有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合作、谅解占优势的家庭气氛中,不但使青少年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与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孩子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争吵不休、处事自私,甚至互相折磨,家中总是阴云密布,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滋事,难于管教。因此,在家庭中,应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例如,说话办事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从发展的观点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青少年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青少年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青少年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气氛,是团结和睦的还是矛盾分裂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是热情温暖的还是孤独冷漠的;是有节奏有条理的还是懒散杂乱无章的,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给孩子制定的常规要求,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家庭环境布置是否整洁,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切不可轻视。家规教育,就是家长通过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有目的地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家庭教育手段。制定家规,并非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发展,是在鼓励和培养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因此,家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家规教育关键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规教育才能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厉管教。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青少年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青少年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3)指责埋怨。指责埋怨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4)迁就讨好。迁就讨好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5)唠叨罗嗦。唠叨罗嗦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一、单亲家庭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容易造就幸福欢乐的人生。但事不由人,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因夫妻关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单亲家庭的情况复杂,主要是由于夫妻离异或天灾人祸而造成的。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使这类家庭学生心灵受损,影响学习。而且相当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
二 单亲家庭对儿童的人格造成哪些消极影响.智力发展迟缓。
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能力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离异家庭的各种环境都制约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指导下,由程跃博士于1989年9月至1999年4月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该项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的差于完整家庭儿童。
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那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除了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灾难给孩子精神上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之外,造成单亲子女不良情绪情绪的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良情绪
无论什么原因形成的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方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由于一个单亲家长要承担本应由夫妇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重担,总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付出,容易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因而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通过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监护方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而使这种消极气氛不断蔓延,则会对子女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易造成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2)不良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大多数监护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健壮的体魄,发达的头脑,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常产生超负荷的期望和畸形的爱,使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隔阂。还有的单亲监护人不恰当地抬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而对孩子溺爱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
(3)社会舆论
由于社会上至今存在着一些陈腐的偏见,而使单亲家庭的威信下降,从而使单亲家庭子女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羞耻感,长此以往,使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彷徨失措,悲观泄气的情绪
3.社会适应性性差
有人对单亲家庭子女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形成单亲家庭时子女年龄大小,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引发行为问题。而在儿童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中,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完整的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得分几乎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
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一个家庭构成的三角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而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仅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非全力以赴的。单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而常常忽视了儿童的社会化是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形成的。
(2)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受其监护人的心理创伤的影响,其幼小的心灵会再次蒙受打击,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是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这样,必定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发展。例如,据北京市调查,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4.性格不健全。
相对于完整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而言,单亲家庭子女易形成的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不良人格倾向,由以下因素导致:(1)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儿童反复体验某种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将其固定下来,并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如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则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儿童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首先,父母的不良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极为密切,如:过分溺爱的态度,孩子性格多为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过分严厉,孩子性格多为: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等。单亲家庭的父母饱经心理创伤,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溺爱,要么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出现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实
践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1. 什么是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以及儿童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的不同表现。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 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根据西蒙兹、施艾弗等学者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 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 (1) 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 他们的行为前后基本一致, 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行为规则。这种环境下的儿童拥有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较高的自尊心, 较强的道德, 非常好的社会技能, 较高的学业成就。 (2) 权威型即专断型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常常对孩子冷漠、专断, 往往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 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在这种家庭里, 父母根本不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 全然不顾孩子们的感受, 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 他们往往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 甚至大发雷霆、体罚。这类儿童拥有的是一般的认知社会能力、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 比纵容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 (3) 溺爱型即纵容型教养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家长的行为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往往对孩子的行为控制极少。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的帮助和保护, 一味地迁就孩子, 具有过度保护性。这些儿童有着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 比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4) 冷漠型。冷漠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较少的关爱和限制, 大家彼此互不关心, 放任自流, 任其发展。
二、不当的父母行为导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1. 儿童虐待。
儿童虐待包括三种:第一, 身体虐待。这种父母与孩子形成的是对立拒绝关系, 父母们有时因为心情不好, 或者孩子的做法让自己不满意, 对孩子进行殴打等一系列的身体虐待,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 只能默默承受, 直到心理底线某天被击穿, 那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第二, 心理虐待, 公开的拒绝、嘲笑、羞辱和恐吓孩子, 进行心理虐待, 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蹂躏, 会使孩子形成自卑感, 做事唯唯诺诺, 不敢做决定。第三, 性虐待。与孩子一起从事性活动, 进行性虐待, 部分跟踪调查都表明了, 在家里受虐待的儿童, 到青少年期出现违法和成人期犯罪的危险更大。
2. 父母无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父母无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 如父母可能无意中鼓励了孩子的某一不恰当的行为, 之后又阻止, 对待孩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 也可能因为过于紧张, 难以掌控管束孩子的情绪, 不能及时处理孩子的错误, 对孩子的行为管束要么过严, 要么过宽。总之让孩子时常感到无奈, 对本应该最相信的人失去了信任, 信任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3. 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情感支持也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一些父母对孩子很冷漠, 对孩子的需要缺乏敏感性, 孩子往往感到不被重视、不被理解。
4. 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是不会很好地理解孩子的, 有时候给孩子的只是混乱的信息, 使孩子更加迷茫。
三、父母不当行为产生的可能原因
1. 充满麻烦的儿童期经历。
如果说一个孩子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么作为父母, 首先应该回忆一下自己的儿童期是否是充满了麻烦, 以至于将其再次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是否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家庭中, 如在你家庭里时常有家庭暴力, 父母有危险物质滥用行为, 自己常被忽视, 或者是遭遇不同程度上的身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
2. 心理问题。
另外看看自己是否有一定的心理问题, 比如不能控制冲动, 难以适当的表达感情, 不能容忍挫折等。有心理问题的父母是很难使自己的孩子在情绪上得到安全感的。
3. 不适当的情感表达和认知过程。
一些父母可能很抑郁, 情感表达不当, 缺乏敏感性, 对孩子采取消极态度, 害怕孩子性早熟, 与别人关系差, 或者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尤其是异性孩子结伴时产生猜忌情绪。还有些父母往往会对不合理的管教方式充满了自信, 对孩子时常会抱有不现实的期望, 对孩子作出决定时根本就不负责任, 自欺欺人, 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4. 不充足的个人资源和个人的应激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有些父母个人资源不够充足, 不能很好地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从其他人那里得不到什么支持, 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那么无形中年幼的孩子就承受了与自己年龄完全不符的压力。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 在不利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 往往把别人看作是怀有敌意的。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看成不可预知的, 这对孩子早期心理上的影响非常大。
四、如何做合格的父母亲
1. 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尊重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 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 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 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 如:“发生这事时, 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 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 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 学会鼓励孩子, 而不只是表扬孩子。
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 这些表扬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而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带来压力。鼓励的话如“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 只能证明一点, 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我知道, 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 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 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自信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Jerome M.Sattle, Robertd.Hoge著.儿童评价[M].陈会昌, 等, 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104N3X1001(学号)李冬梅(姓名)指导教师 连榕
【摘 要】:正确的家庭儿童教育观应该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根据的教育观,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许多家长缺少心理学知识,加上自身心态的影响,在家庭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针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些误区进行剖析与探讨,并以心理学的观点为依据,提出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第一部分,根据当代家庭、社会以及学校教育的特点分析了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特点;第二部分,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家庭教育观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心理学理论,作者提出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具备的观点。
【关键词】:心理学 家庭教育误区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一、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使广大儿童获得了安宁、温馨,催人奋进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方式生动活泼,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新的活力和潜在能量。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改革与发展和我国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传统观念的交织,以及现代家庭中孩子地位、成长环境、生活内容的变化和家长心态的变化,使家庭教育行为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代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概括如下: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1、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在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家庭的细胞在缩小,现代化程度在提高,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正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与之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2、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流毒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有资料表明:家长比较自觉地注意按照国家的需要和规定的教育方针教育子女的占29.15%,而家长存在着教育子女光宗耀祖的观念有53.77%;有65%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典型的家长专制式,民主空气淡薄;在教育子女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共同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上,仍有10%的家长强调个人繁忙,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承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忽视家庭教育科学价值的认识同时存在;(《全国家庭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选》,新时代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1~26页。)当前还存在部分家庭对教育目的、任务和特点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导致家庭教育内容学校化,加重学业负担,这些家庭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这些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传统的、专制的、保守的落后成分,是当代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急需解决的迫切性突出
今天,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发生很大变化是家庭教育问题复杂化的主因。随着我国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予以淡化,孩子的劳动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必要支持之一的局面已被取消,大部分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担心,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自身的未来,希望他们能独善其身,做个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而不要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如此环境下,孩子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为家庭做贡献所带来的自豪和自信,取而代之的却是以自我为
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这个现状是由我国社会、家庭急速变迁的现实造成的,从而使今天的家庭教育带来三大变化,显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问题的严重性。
1、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滥的保护,致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
2、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3、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缺乏学习、素质偏低,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家庭教育方面所存问题的严重性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今天实施科教兴国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关隘。而出路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当代家庭教育观中的问题和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的表面问题(1)
1、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放眼望去,孩子的假日跟着培训班走,家长想让孩子学什么,而不是孩子有兴趣学什么。
2、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我们经常说,言传不如身教。除了言传还有身教。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3、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教育者的不一致,使孩子很矛盾,且容易养成察言观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很不利。
(二)家庭教育中的深层问题
1、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很多城市的中小学。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
2、孩子的超消费现象。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导”现象,使许多人在消费上失去理性,这既影响家长,也影响孩子。消费行为中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喜新厌旧心理、享
乐心理、追求时髦心理助长了超消费现象的发展。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疼爱、娇生惯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3、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家长重视智商,可是情商也不容小觑。在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会过时,而学会学习更重要。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一)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教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甚至是读了名牌大学才是成才,往往把学习分数看得比孩子的发展还重要。这种家教是用一种短期的功利眼光看待孩子成才;这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三个层次,首先是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所有人)。第二个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是学有所长(大多数)第三个层次,出类拔萃(少数人)】只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进行教育,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1、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坚持以孩子的发展为本。
首先要教育孩子爱惜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孩子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进行包括身体与营养、健康与锻炼,安全与防范,认识自然与环境保护抗挫折能力,忧患意识与苦难体验等的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要深入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天性来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足够的了解,家庭教育很难取得效果。
2、以德为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这给孩子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颓废的、落后的、迷信的精神垃圾使部分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如果家长漠视自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等于把孩子当一粒种子任意扔在杂草丛里;不去拔草不去施肥,不去管理。我想这颗“种子”顺利成长为一颗“大树”的机率太小了。
德为先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完善家教内容。
1、重视基础性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重视基础性教育。重视那些对孩子一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性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坚持体育锻炼,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引导求知欲、培养做事仔细认真的态度,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品质。
功利片面的家庭教育则只重视孩子某方面特长的培养,或是只注重分数。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目光短浅,发展无后劲。就象前面提到的严永明“硕博连读研究生肄业”就是这类家教的典型牺牲品。
江西省《家教指导》报03年1月1日第一版《培养理想刻苦磨炼》是裘宁的父母谈育子体会的一篇好文章。裘宁在02年10月参加全国第十九届中学生物理竞赛中以全省第一名的资格进入全国决赛,获铜牌,被北大特招免试进微电子系。裘宁喜爱物理,也喜欢数学,01年-02年参加南昌市数学竞赛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业余时间喜欢摆弄计算机,弹奏钢琴,01年南昌市首届青少年计算机知识大赛获一等奖。03年暑期顺利通过了中国音协业余钢琴十级考试。裘宁父母在文章中谈到几点体会:①父母要当好第一任老师②要让孩子在困难环境中锻炼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意志③树立孩子远大志向和理想④引导孩子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基础教育的每—部分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十分有价值的知识,这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家的宝贝常在早晨刚醒就能听到爸爸妈妈朗诵的唐诗,小故事等。我后来看到这样的号召: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99年始南怀谨、王财贵等国学大师提倡让儿童学习论语、老子、孟子、唐诗等经典文言文,目前已有500多万儿童正在学习这些经典文言文。为什么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提倡学习文言文?第—‘,不懂文言文就不懂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自孔子始有着2500多年的文言文历史,我国的文史
资料全由文言文记载,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用文言文展示着它们的内涵。第二,读一本经典胜读万本杂书经典古文是我中华文化的原创、源头与根基。许多的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得益于经典文言文的涵养:林语堂、钱钟书、鲁迅、杨振宁、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三,在孩子心灵最纯洁,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认字、学说话、学作文,还学做人,同时修身养性。第四,传承中华文化。我深信我们这种早期在文学方面对孩子的引导是非常有意义的。
2、重视个性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首先各年龄段的孩子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不一样。同年龄的孩子由于遗传基因、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的身体、气质、性格、能力等等不同,孩子有着不同他人的个性。学校为班级授课制,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同一个老师教同样的内容,孩子个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场所,许多个性鲜明的孩子大多是家长精心教育的结果。去年南昌市外国语学校一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数学考了132分,作为少年大学生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在科技大学的选择考试中国数学考了72分,远远高于51分的第二名。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这个孩子的个性突出于一般孩子,遇到问题喜欢动脑动手积极解决。这得益于母亲的呵护和引导。从小学时这孩子不愿做简单的会做的算术,一看作业全是会做的便丢在一边,然后看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自学高年级的课本。老师罚站不解决问题,便把母亲叫来一起罚,这位母亲既使受到老师的责怪,也还继续默许儿子用做重复简单的作业的时间来读课外书的习惯。
3、重视闲暇教育
有关专家发现未成年犯罪的时间常常发生在闲暇时间里若能把闲暇时间教育抓起来,可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犯罪。目前中小学节假日,寒暑假加在一起的闲暇时间有170多天,一年365天的47%,近一半时间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家庭教育研究中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极向上陶冶高尚情操,拓展拓深思维的人文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科技知识等内容充实到孩子闲暇时间中去。有好多地区的社区妇联专为孩子的假期生活设立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把家长孩子社区老师都很好的接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三)采用恰当家教方法。
在家教方法上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消极的家教方法有:溺爱、打骂。溺爱是—种盲目的爱,孩子的成长需要掌握社会公德及一般的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溺爱着的孩子是无法掌握社会公德和社会的行为规范,一切依着性子来,在溺爱下孩子长大后无法被社会接纳。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打骂是教育孩子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要不畏首畏尾不知所措,一事无成,要不就是一个事事都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恐怖分子。这里重点说积极的家教方法;
1、重视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知识的掌握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创新意识又是在掌握了—.定知识后产生的。实践活动孩子乐于参加,它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可用手的活动,眼睛观察,大脑思考立体地感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智力活动中实践活动能让各种个性特点,各种发展层面的孩子都有收获。同一件手工制作,思维发展较慢的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能完成,看到成功做好的成品孩子心理高兴。思维发展正常的孩子,能在手工制作时把伤口做得更精美更巧妙,看到自己制成的精美制作,心里充满了成功的美好体验。思维发展较好的孩子,他们在手工制作中便附上自己想象和创意,让手工制作过程充满了创造的乐趣,看到与众不同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创造带来的愉快体验。
2、引导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成功的家教个案中我们都能看到家长在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兴趣。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常常是干得废寝忘食,孩子把感兴趣的事情做好了,家长只要稍加引导,孩子的学习,品行将一起进步。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注意它,注意了它才可能认识它,认识了它才可能理解它,理解了它才能产生更多的探究性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孩子便得到长足发展。
3、亲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
4、家校合作
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校合作共同配合。家长要了解
学校教育常规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并配合学校做好家长应做的工作。家长可向学校提建议,出主意。学校老师也应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时家访,科学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四)普及家教知识。
1、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强制推广普级家庭教育知识
我们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普级相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来说,做的远远不够。我结婚已来,政府计生部门已经普级了很多次有关计划生育知识的学习;而育儿方面一次也没有。我想到一个好的提议:如果教育部门和育儿专家制定“家长必读”(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小册子),和妇联计生部门联合借助计生系统,按照每个孩子的年龄阶段给每个家庭免费送上一份适合自己孩子年龄的育儿册子,这样我们国家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快速度的推广育儿知识途径和方法。
2、家教案例点品
杨文的《与儿子一起成长》、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籍,让家长在育儿方面有了学习和参考的机会。
3、渴望社区、妇联和幼儿园以多种形式推广育儿科普知识宣传,多举办各种亲子沟通活动
现在已经有好多专门对0-3岁幼儿开设早教中心。但费用相对来说有点高的,它系统的上一次课要三四千左右(大约50节课),只能较富裕的家庭才能问津。我希望我的附近开展更多早教中心,更多的不同方式的亲子活动,我的女儿也有机会参加。现在幼儿园里开展的亲子活动每个学期大概二次左右。如果专门开设每天对外公开的班就更好了。
4、加强各种媒体宣传作用
我特关注中央教育频道的节目、各种育儿报刊、网站,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育儿知识。国家也出了很多育儿方面的报刊,象幸福宝宝,巧虎,儿童时代,这类的书很好!但还要更多的推广。
综上所述,当代家庭的儿童教育所面临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在家庭教育观上出现的一些误区。这些错误的教育观违背了心理学规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笔者认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要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儿童,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务必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许金声 著《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年3月
[2]胡晶晶 张刚银《打破砂锅:—少年成材智力起决定作用吗?》
2007年12月
[4]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5]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10-10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总结11-30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议论文11-14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10-02
婚姻与家庭心理学01-06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2-10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10-07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11-06
环境与人体健康论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