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三视图复习课(精选8篇)
段凤敏
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复习课,复习课既不想新授课那样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具有“成功感”。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把平时一个一个课时所学的凌乱知识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如何改善我们复习课,提升复习效率成为我们所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首先,应确定复习这节课所需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前的传统式教学,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倡导学生先复习,教师再讲或者可以让学生讲。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是不是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呢?其实,复习课更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有效性,在情境中串起一堂课的主线,缓缓铺来,让学生自然进入深一步的学习。
为问题饰以背景,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为学生的思维留下点棱角,布下思维的空缺,敦促学生在交岔口形成迫切心理,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别样的新鲜,产生探索的欲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但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些时候通过现实情境引入数学内容反而引起逻辑的混乱。所以,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合理情境时,应该以此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逐末、画蛇添足。
第三、用问题引领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理解 从学生擅长面入手来完善知识网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化的形式再现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理清知识线;而适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
复习课上的概念、知识要点等的简单重复是枯燥的、低效的,这样不能引导学生从较高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是单纯的讲述,使很多学生的认知模式错过了重组的时机。所以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将复习的有关概念、知识要点等编成问题,让学生见问题想概念及知识要点。如果此时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覆盖面较广,重点比较突出,那么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回顾、整理学过的基础知识,完成配套练习,实现了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基本技能的双赢效果。
第四、精选例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例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形和模式,促进学习迁移。所以,选题除了注意题目类型要精选,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还要注意变式、题组,这在复习中往往具有特殊效果。
一、重视知识点复习三要素
1、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
所谓“全面”, 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 不能厚此薄彼, 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 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知识点的复习要准确。
即针对性要强。知识复习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看似很难兼顾, 其实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 上手易”, 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 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 这些点被称为“焦点”, 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 通过访谈, 集中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 能力在要害处增长, 弱点在隐蔽处暴露, 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 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3、知识点的复习要具体。
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 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粗一听很具体, 细一想太空泛, 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 太多会适得其反。
二、知识线的串联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知识点的串联主要是靠学生自我学习, 没有这个过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方法去解题, 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这就是很多老师不解的地方:“为什么这类题目刚刚讲过, 只不过换了形式学生就又不会了!”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 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 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 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所以, 在这个串联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主张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让学生主导这个过程。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应的知识
和具体的典型例题, 让学生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为后期复习做一个铺垫。
2、把学生分为出题组和解题归纳
组 (每组3~5人) 几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 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 教师从旁边引导, 控制教学节奏, 并能解决学生有争议的问题。
3、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
后,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精选题例的讲解, 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4、师生一起回忆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依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并不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和高度,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独立写出或讲出“是什么”, 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 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 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 学生回忆时, 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 同时也是进一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过程, 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 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 也可暂时放一放, 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完善知识面的梳理
梳理, 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 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 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 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 使视听融为一体, 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 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 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 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 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 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 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 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数学知识太宏观化, 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
一、在课堂教学上要更新教学观念
时刻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解惑、纠错等作用。我始终坚持学生没有做过的题目肯定不讲,做过的以做的情况确定要不要讲,怎样讲,能放手给学生自己分析、处理的题目,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当然,数学的复习课都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时间不够。课堂容量要尽量大,学生思维过程要尽量展现,两者似乎不能兼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做到精讲、精练。每道题目都有它的突破口,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解题的搁浅处加以剖析,甚至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一起探究、思考。有时还要在审题时将题目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翻译成平常比较习惯的语言。当然,我们还要根据班上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可以从提出来思考的问题及课后安排的作业来体现,基础差点的我们不但平时要多点基础练习,单独补差,甚至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我们还要当作一轮复习一样的细致。对于班上的暂差生,我们更要多花时间、精力。毕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部分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高考题型相对固定的分布情况,把前4道高考题(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应用题)做专门的、系统的复习,也可以说是恶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不怎么适应,不怎么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多扶一把,多问一些过渡的问题,但是一定要适可而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他们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上课的时候教师态度随和,语言风趣,往往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枯燥、紧张的高三生活让一个个的学生压力太大,甚至有的产生厌学情绪,再加上数学的解题量很大,就更加需要我们将课堂活动组织的生动活泼,趣味不断,让他们暂时忘却疲劳,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一条好的数学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却像一本好的侦探小说一样使人有抽丝剥茧、揭开迷雾的欲望,特别是柳暗花明的一刻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一步一步冲到高考的结束,而这正是我们平时备课的时候思考的问题:怎么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充当侦探,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接点”处我们可以给他适当的提示,这样才能够使“让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
三、试卷讲评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高三复习课必要的时候自然是做大量的试卷,当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知识的覆盖面最广、收效最大,而且避免陷入可怕的题海战术中,我想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照顾一般,突出重点。每封试卷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着难度不一的题目,我们不能够平均用力,难度小的题目要注意到知识面的覆盖,关键是学生细心,中等难度的题目所设置的思维量、运算量都会大点,然而它们是试卷的核心,我们在认真批阅之后要根据错误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2.贵在方法,重在思维。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做试卷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题目的悟性。讲评试卷要多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法归类,适时的变题甚至引导学生自己将题目进行改变,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解题的信心。
3.善于总结,勤于反思。题目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但是知识点却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所做的试卷将知识点及解题的方法、技巧进行总结。可以将几封试卷的形异质同的题目集中起来评讲,把形似质异的题目(如在某个区间上“恒成立”、“存在”的问题)也集中起来讲评,以便归类、总结。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三视图(2)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1、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及画法,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教材分析
三视图的教学,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直观图的理解,通过直观图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时也要根据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基本特征,想象视图中的每部分对应的实物部分的形象,要特别注意几何体中与投影面垂直或平行的线及面的位置,对三视图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三视图的概念和画法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画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五、教学过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为了能完整确切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必须从多方面观察物体.在几何中,我们通常选择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这样就把一个立体图形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描述
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主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俯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左视图
正投影:在物体的平行投影中,如果投射线与投射面垂直,则这样的平行投影为正投影 下列为两个几何体的正投影:
六、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统计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思想。
在统计案例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理解其方法中蕴涵的思想。因此若采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违背了教材的设计意图,甚至导致学生不喜欢统计学。所以,无论是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还是分析处理、合作探究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点拨。这对学生提高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该能够通过亲自参与的探究活动,形成独立地分析简单的统计数据、独立完成简单统计问题的分析的能力。画出几种基本几何体三视图
1.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例1.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画出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讨论:①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②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多少厘米? ③正视图和侧视图中有没有相同的线段?正视图和俯视图呢?侧视图和俯视图呢? 变式引申
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
2、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A)32(B)16+16
C48
D16+32
变式引申
如下图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是一个体积20cm3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h=________ cm.当堂练习
1、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2、下图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习题1-1A5,6
思考:几何体中的任意一条线段的长度都可以由三视图直接度量到吗?
一、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设问3;南方讲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史意义:
可是在教师进行反馈调查中,我却感受到一种悲痛。
老师是这样做的,首先问有没有全对的学生,举手的只有一名学生,老师进行了表扬,然后问错一道题的学生,又有部分学生绝收,接着问错两道题的学生,还有学生举手,再问错三道题的学生,举手的学生以战战兢兢,我能感受到被动,老师继续问的时候,分明还有没有举过手的学生,却没有人再有反应。
我想出错是每个学生学习上都会经历的过程,敢于面对错误,也才会勇于克服,从而谋求凤凰涅槃,实现自我超越的提升。老师调查也无非是想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有针对性,增强学习的时效性。可是这样一个个学生举手,无形中放大学生错误认知的功能,让后来学生在举手过程中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不成功,也就自信心被无形地削空。
所以,我想,这可能也就是造成学生后来的学习活动参与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想想老师如果每道题错误统计的时候,逐题统计,不针对具体每一个学生;或者让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想解决部分个性错误,然后将共性问题分享到班级中,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点拨活动,既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个人禀赋和学习状况的不同,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错误过多造成的阴影。
一、回顾梳理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 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遵从先快后慢的规律, 有效的回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延缓知识的遗忘。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 整理阶段的基础知识, 使之内容条理化、清晰化的呈现在同学的面前, 从而完成由厚到薄的过程, 对重难点和关键点, 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讲解。配以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深刻性和准确性的理解掌握。促进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二、旧知检测
要想有效的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 就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很多同学上课时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一听就会, 一到自己做就傻眼了。为避免这样的情况, 就必须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设置几个基础的填空和一个左右的解答题, 通过解答的过程让学生“自知自明”。激发起兴趣, 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精选精讲
精心的选择适量的典型例题,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一堂复习课的核心内容。解题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解决这个问题本身, 而是要给出通性通法, 揭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熟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要做好这几个方面。
1. 推陈出新
复习中往往会忽视旧的问题, 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能“推陈出新”, 从新的角度, 新的方法, 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就能使旧题换新颜, 既能充分挖掘旧题的潜能, 又能使它在新的背景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 从而可以帮助同学走出题海战术。
2. 小题大做
小题往往比较灵活, 形式新颖, 学生比较喜欢。如果我们能小题大做, 那小题往往会起到大题没有的效果, 通过深刻的开发, 和适当的变化, 小题可以涵盖丰富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比如:特殊值法, 数形结合, 检验法等。小题还可以朝大了做, 应该说高考的最难的问题, 我们把它肢解了以后, 都可以在小题中轻而易举的找到其解决方法, 而且学生也易于上手, 易于接受。
3. 类化整合
一个阶段以后, 我们在练习中可能碰到了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不加分析, 一个一个去解决, 就难免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假设把这些问题在复习中加以类化, 只要讲一个题目, 就完全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比如, 我们讲到点线面关系时, 实际上就是“点共线”“线共点”等几类问题, 然后我们讨论、分析该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就可以了。
4. 深入浅出
对于题型新颖,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的问题, 往往是我们同学比较头疼的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难题可能是背景新, 某个细节上存在障碍。我们可以对难题进行肢解, 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疑点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解, 使大题化小, 难题化易。
5. 一题多讲
一题多变, 对一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可以有效的开发问题的潜在资源, 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跳出题海, 有利于迅速的提高学生的成绩
6. 重视过程
很多同学解题就是结果, 轻视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我们的解题过程就是为结果服务, 解题是否规范, 逻辑是否清楚会直接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也在本题的解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所以我们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四、巩固训练
讲解之后的适当训练是对已讲内容的掌握情况的检测, 有利于我们再次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同时它也是学生课堂知识的又一次升华, 是我们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的途径。
五、总结反思
学习必须有总结和反思, 应该说总结和反思是我们数学进步的源泉, 从问题的总结中获得经验, 升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应该说它是我们全部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1. 站在整个中学数学体系的高度, 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
2. 概括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说明适应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
3. 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进行查漏补缺, 及时补救。
复习课的课堂总结, 需要教师全面把握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深挖教材, 精心组织, 使课堂总结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考试说明》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章节复习 复习课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2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章节复习的基本模式是进行单元测试,然后教师再讲解。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目标定位的缺失,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章节复习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的,忽视学生对于内在知识联系性的探索,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同时训练方式也较为单调,“题海式”的复习模式以反复的解题为主要方式,没有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提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章节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常见课型,因复习课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都是刚学过的,故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加之复习中教师以单纯的讲练习为主,复习效率也就不高,甚至出现复习课中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练自己的情况。其实,复习课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整理和系统归纳,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知识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章节复习课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的提炼,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层次的提升,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讲究系统性,关注系统知识的提炼
章节复习课是在一个章节教学后进行的,在这个章節中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间又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如果单纯地以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往往容易割裂知识间的联系性。因此,在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就需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教材而重新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系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归纳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点,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在章节复习课中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回归教材,从“已知”向“系统”过渡。从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分析来看,高考数学中所涉及的大部分试题依然是以知识基础的应用为主,而在教学中,教师又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即以“压轴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就容易让学生丢开教材而钻入死角。其实不然,教材是高考试题的载体,也是知识点的汇聚。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归纳,在归纳中形成知识的系统构建。现在的教材编写非常到位,每章结束后都有“本章回顾”,以表的形式将一章学习内容罗列出来,清晰表达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内容提要,将本章中重要内容都整理清楚。上复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阅读该部分内容,让他们对于要复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在课堂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已知”进行系统整理,理清其间逻辑关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归纳出本章节中的知识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教师主导,从“点”向“面”发展。在章节复习中,学生因知识和方法所限,在对知识进行归纳时必然存在诸多不足,此时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由“点”到“面”来重建知识。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复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平面的基本性质”、“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几个板块,然后再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线线→线面→面面以及面面→线→线线的证明思路,从而系统地将整个章节的知识归纳起来,最后再辅以练习来进行提高。再比如“数列”一章复习,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复习过程中,提炼递推关系式得出通项公式的方法,提炼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证明思想,最后利用倒序相加法、错位相消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等方法求解其他一些特殊数列求和的问题。
二、讲究思维性,关注学生思维的提高
新课就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复习课则是从“已知”中进行“提炼”,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的技能的过程。从新授课和章节复习课的特点来看,新授课更多注重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认知和理解,而章节复习课则侧重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在梳理中形成系统认知,从这一角度上讲,新授课和章节复习课对学生思维能力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高中数学教学章节复习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题要有典型性和思维性。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例题有了充分的把握,但一些学生因对例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没有融会贯通,容易忽视知识点的内在练习,故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后选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试题一定要讲究典型性和思维性,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从知识到技能过渡。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复习中,为通过试题来引导学生巩固“第一象限的角”、“锐角”、“小于90°的角”和“0°到90°的角”等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了如下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一象限的角是锐角 ;B. 锐角是第一象限的角;C. 小于90°的角是锐角;D. 0°到90°的角是第一象限的角。因其中所涉及概念容易和角的概念推广而混淆,故而本题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具有较好作用。再比如解析几何中两直线平行问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已知直线x-ky+1=0和直线y=kx-1平行,则k的值为多少?因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重合是两个概念,而学生经常将斜率相等作为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使用,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对一些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避免再次出错。
(二)选题要有探究性和拓展性。探究性是指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入,能让学生借助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后综合应用,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拓展性则是指问题要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摆脱“题海战”的束缚。例如下题:如图,储油灌的表面积S为定值,它的上部是半球,下部是圆柱,半球的半径r等于圆柱底面半径,(1)试用半径r表示出储油灌的容积V并写出r的范围。(2)当圆柱高h与半径r的比为多少时,储油灌的容积V最大?
此题由苏教版选修2-2的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例2演化而来,当题中字母出现较多时,学生经常搞不清楚求导对象,通过此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求导后极值点唯一时即为最值点这一结论的掌握。
三、讲究技能性,关注解题能力的提升
章节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要在梳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往的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多以试卷测试进行,结果学生所经历的是不厌其烦地测验、讲评,积极性不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仅在方法上要给予引导,同时需要采用“变式”教学进行,要让学生在变式中去找到解题中“不变”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以“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一题多变”即将一个问题的条件进行更改,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题分析能力、拓展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如原题为定义域为R,求m的取值范围,可变式为f(x)=log3■的定义域为R,求m的取值范围;f(x)=log3(mx2+8x+4)的值域为R,求m的取值范围;f(x)=log3■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0,2],求m,n的值,通过更改问题的条件,让学生从变式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二)以“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構想,没有学会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死角,从而降低解题效率。在章节复习课中用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较好作用。例如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λ1■+λ2■(O为原点)其中λ1,λ2∈R,且λ1+λ2=1,求点C的轨迹方程。”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向量坐标运算结合消参思想解决;也可以利用λ1+λ2=1得出向量共线结论,从而由三点共线直接得点C的轨迹方程即为直线AB方程。
【高中数学三视图复习课】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06-12
高中数学优质课说课稿07-23
高中数学复习方法与选择题技巧11-07
高中数学竞赛12-04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11-07
高二数学复习课教案11-15
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11-29
如何学习高中数学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