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观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爱情观

诗经爱情观 篇1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 美好 坚贞不渝 理智 道德 积极 健康)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然而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它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愚弄压制臣民,制定了条条戒律。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然而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

正文:

一、关于《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紧贴现实生活, 不作无病呻吟,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感情真挚自然, 毫不掩饰地歌唱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对爱情的表达既大方又泼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

但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经》中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是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南宋的朱熹则对《诗经》中的这些爱情元素予以了比较强烈的谴责,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淫诗”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淫诗”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逐步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

二、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一)勇於追求爱情 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

《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褰裳》中,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却辣而不憨,是真情的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纯真的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爱情主动、大胆的追求。女孩无论在举止或态度上都充满着个性张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二)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

《鄘风·柏舟》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 的迫切愿望。

(三)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

《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

《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上天作证有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

《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移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挚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缟衣綦巾”衣着朴素的人儿。应证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表达自己愿百岁之后与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诗。按理说弃妇对负心的丈夫的指责应是咬牙切齿的,但她仍“哀而不伤”,还念念不忘先前与丈夫的恩恩爱爱,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实在令人感动,《关雎》的首句以雎鸠和鸣起兴,含义深刻。关于雎鸠,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古人也认为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从不相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祟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比之《诗经》中的爱情专一,现代人“爱如烟花,只开一瞬” “天亮以后说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说分手”“一场游戏一场梦”的爱情观不得不让人有些感喟。

(四)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这首爱情涛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法国的罗曼.罗兰所言:“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

《关雎》一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唱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悉心爱慕和情志专一。诗中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以河中荇菜“左右无方,顺水而流”的状态比喻君子对淑女的情思绵绵.荇菜参差错落,无拘无束,顺水漂摆,恰似君子追求淑女那忽忧忽喜、极不平静的思绪。“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涛人对姑娘的迷恋之深,渴求之切。无论白昼或是黑夜,姑娘的倩影都时刻占据着他的心,挥之不去。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初涉爱河的小伙子兴奋难耐,躁动不安,甜蜜憧憬的复杂心境。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己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赢得姑娘的芳心,姑娘的爱。他要主动接近、亲近姑娘,用各种方法使姑娘愉快、幸福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五)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在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妇人遭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诗经》中的弃妇诗占着较大的比重。其中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最为代表。

《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离开夫家时倾诉自己不幸遭遇的诗。《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当初丈夫与她一起发出 “及而同死”的山盟海誓,新婚之时“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欢乐与幸福,结婚之后丈夫变得无情无义“既生既育,比予我毒”(日子慢慢好起来,丈夫厌弃我好似毒虫)“有光有溃”(朝我动武暴怒)。这位弃妇实在令人同情,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

从这些弃妇诗中我们看出,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没有有效的保障,她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只能承认这种命运。但是,她们并不是忍气吞声的承受,没有顺从和屈服,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心的控诉,控诉丈夫的暴行,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这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六)真挚淳朴,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 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

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因此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这小伙子对姑娘的追求行动在欢乐之时并不过分(没有违背道德准则),在“求之不得”之时也不过于悲伤(能自制而没有自卑自残或图谋不轨),因此它具有“正风俗”的良好的教化作用。“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格确是值得赞赏。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正如孔子中肯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于于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

(七)重视伦理道德,循礼而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且是一首婚恋诗,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组成是由男女之结合为夫妇。而在我们中国人际关系的五轮中,以夫妇为人伦之始。婚姻不是儿戏。男女成家之后,就要有各种义务和责任。不止是为了子孙的繁衍,更要促进社会的进化。所以良好的婚姻家庭观是很重要的。而古代的婚姻家庭观是极重视伦理道德,基本上是循礼而行的。

《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中女主人公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写父母兄弟邻里以及社会对姑娘有压力,妨碍了她的恋爱自由,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这位姑娘所要强调的是谈情说爱应遵守道德规范,不能越轨,要注意社会舆论的影响,循礼而行。从这首诗歌中可见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对人还是很有约束力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中男女爱情那含蓄多情的传统也是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之下而逐渐形成的。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是一首感情单纯而真挚的恋歌。这首诗展现了一对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 此情此景, 触发了主人公对河边采荇姑娘的爱慕与追求。“鱼的外形是女阴崇拜的象征, 鱼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这是古人性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鸟口中有鱼就不再鸣了, 男子有妻就不用再求了, 这正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直接比照。这种觅偶、择偶的过程, 也反映了周民在两性关系上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法制, 而且表明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诗中男子择偶的标准是貌美(窈窕)且心美(贤淑), 说明周人的爱情观中不仅有审美观, 还有道德观。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汉末的《毛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男子是当认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时(君子好“逑”),才大大方方地去追求爱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简单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此“逑”非彼“求”。

再者,《诗经》在表现真挚感情、健康情爱同时,突出男女主人公对高洁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关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国风》中多主张女子应贤德。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小伙子对迎来的新娘——孟姜,不仅“颜如舜华”,走起路来“将翱将翔”,态度大方,而且贤惠高洁,十分赞叹,小伙子对其“德音不忘”,充满了对她的爱意。在《小雅·车辇》中,前往宋国迎亲的诗人也对娶了贤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象手中的六根缰绳都成了弹琴的琴弦,表达了诗人的择偶价值观。可以说,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同样重视的,要求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召南·行露》中,通过一个不畏强暴的女子,在法庭上对仗势欺人的男子据理力争,使之受到应有惩罚的描述,表明了道德观念已在先秦时代普遍化。《庸风·鹑之奔奔》以一个有见识、明事理的女子之口,谴责了她平时视为有德有义的君子、实为无礼的男子;而在《庸风·君子偕老》中,对清扬红颜、仪表威严而行为不端的宣姜斥之曰:“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在《齐风·敝笱》、《齐风·载驰》中,对齐姜与其兄齐襄公的乱伦行为极尽讽刺、揭露,表现了汉民族在感情生活中重视伦理道德的特点。

(八)含蓄多情

《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为美,以含蓄多情为美。无论是少男还是少女,无论是役夫还是少妇,他们表达爱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含蓄多情。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大泽兰)与芍药之花,他们又说又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的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 固定成语流传了下来,它成了中华民族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有的形式,而《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的传情形式与“采兰赠药”本质是相同的。

《诗经 王风 采葛》一诗中,男女思念对方的心意由「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直到「如三岁兮」,用时间的变化,表达对对方思念情感的加深,虽然在时间表达方面有些许夸张,不过简单的表现方式,却让人觉得爱之单纯和强烈.“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委婉含蓄地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九)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热烈而浪漫,真挚纯洁,自然和本性的情感流露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情侣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被污为“淫于色而害于德”。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男女欢会对于恋爱中的青年来说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个恋爱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恋人们对于爱情怀有什么样的态度,恋人之间的感情如何,完全可以从他们相会时的情态表现出来。上古时代,青年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纯洁的,是脱去了脂粉与物质外壳束缚的,是人之性灵的本原状态的自然流露。《国风·邶风·静女》便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男女清新真纯的感情:“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这“彤管”看似平常,实不一般,它代表着女子的一片诚心和对他的纯真爱情。情感细腻而真挚。这首诗将少男少女纯洁浪漫的初恋情怀表现的极为生动传神,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天真慧美,男子的淳朴痴情,而且表现了他们情深意挚,欢乐、健康和真诚相爱的感情。

三、总结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经》歌咏的是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

参考文献:

胡敬君 《诗经》爱情诗的文化解读 新华网2004、1 《诗经欣赏与研究(一)》糜文开 裴普贤著.三民书局印行.尤拉新浪BLOG: 寻找《诗经》中的爱情 飘雪文学社区 《诗经》中的女性婚嫁意识 《诗经》的教育价值_中外教育史 优势网

韦刚 《3000年前、后的爱情观的比较》 04级汉语言文学 闻一多 《诗经通义》

姜桂芳《从<诗经>中的成语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朱熹《诗集传》

诗经爱情观 篇2

一、炽热相思型

《诗经》爱情诗中写单相思之情是那么的率真、狂烈而有优美。如《周南·关雎》写男子对“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辗转反侧”,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这位恋爱中的男子对心爱的美丽姑娘朝思暮想, 感情浓烈, 既有单相思的痛苦与煎熬, 也有梦中的欢爱幸福。“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美丽的姑娘让好男儿倾慕不已, 唱出了真挚动人的人间最美的情歌, 真是千古绝唱。

再如,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这首爱情诗, 写出了男子为追求“所谓伊人”, 克服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男子为魂牵梦绕的意中人, 追求狂烈, 心中有理想追求, 为追求爱, 而上下求索。诗中单相思的男子, 虽然是几番忧愁, 几番思念, 让人怜惜, 但他为爱执著追求的理想与信念, 为爱而殒身不恤的追求精神, 真是“惊天地, 泣鬼神”, 可歌可泣。

二、两厢情悦型

爱情是双方性的, 心心相印, 两厢情悦的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如《郑风·溱洧》是典型代表之作。诗中写阳春三月节日盛况, 一群少男少女相聚相乐, 相互表达感情。诗中借着兰草与芍药两种香草, 写出了“溱与洧”和“士与女”的美好爱情。一路芬芳, 一春情意, 欢声笑语, 满怀激情。诗中渗透着浓厚的情爱, 道出了少男少女的呢喃私语, 心心相印, 两情相悦, 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唱出了人间纯真的爱情, 让人羡慕诗人歌颂。

《诗经》中也有写男女欢乐相见, 赠送情物, 表达倾慕之爱。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诗中少男少女天真快乐幸福, 感情浓厚, 心情愉悦。姑娘赠送“彤管”, 男子情不自禁“说怿”。诗中展现了“静女”通过赠送礼物, 表达对男子的倾慕之情。同时, 也表现了男子享受爱情的甜蜜与幸福。

三、流水无情型

爱情在现实生活中, 有时是让人感到万般痛苦与辛酸的。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这首诗歌中女子对心上人一往情深, 对恋人念念不忘, 相思之情非常浓烈。但浓浓的爱意背后却是幽怨与惆怅,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女子虽一往情深, 但杳无音讯。情人无情, 心烦意乱, 寝食不安, 度日如年。真是“痴心女子, 负心汉”。

再如, 《郑风·狡童》:“彼狡童兮, 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同样是写痴情的女子形象, 为失恋的情感而缠缠绵绵。诗中女子为了心中美丽的男子, 食不甘味, 寝不安席, 痛诉怨恨情绪表露无遗。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四、喜新厌旧型

《诗经》中有不少是写负心汉的诗作, 如《卫风·氓》。诗中开头写了男子主动向女子求婚的过程:“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求爱嬉皮笑脸, 软硬兼施。但很快就随着女子的容颜消失, 男子的感情也变淡了。“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诗中女子是纯洁的, 对感情很执著, 也没有“女也不爽”。但“士贰其行”“二三其德”。最终爱情走到尽头, 男子不思悔改, 喜新厌旧。于是, 女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再如, 《召南·江有汜》:“江有汜, 之子归, 不我以!不我以, 其后也悔。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不我与, 其后也处。江有沱, 之子归, 不我过!不我过, 其啸也歌。”这是一首喜新厌旧的弃妇诗。诗中女子满怀悲愤, 男子将其无情的遗弃。诗中以“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控诉丈夫的无情无义、恩尽义绝。诗中女子坚强刚烈自信, 很理智地对待丈夫的“义无反顾”, 以“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强烈地指出了丈夫今日的背信弃义, 日后的感情必将受到惩罚。这首诗一唱三叹, 柔中有刚, 酣畅控诉, 淋漓尽致。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是一部没有脂粉的掩饰的文学圣典。诗中的爱情诗内容丰富, 感情真实, 无华丽辞藻, 也没有无病呻吟之态。爱情诗, 既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 也是人类古往今来探讨“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永恒话题。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 淋漓尽致的人间真情实感。爱情诗中的男子形象是多样的, 是有血有肉的, 真实的。有的让我们赞美歌颂, 也有的使我们义愤填膺。研究爱情诗中的男性形象,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袁梅.诗经译注.引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2]王宗石.诗经分类论释阅[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浅谈《诗经》所反映的女性爱情观 篇3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的婚恋诗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思想内涵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通过这些婚恋诗我们可以走进古代女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她们所具有的爱情观。

关键词

诗经女性爱情爱情观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咏出动人的乐章。回到《诗经》,在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激情的姑娘,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有着尊重自我、坚决捍卫,敢爱敢恨的强烈个性。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诗经》①爱情诗中所反映的女性爱情观。

一、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率真自然

先来看一首姑娘发自心底呼唤爱情的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少女。她徜徉在梅树旁,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时光的流逝。她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面对飞逝的青春,她没有退却,而是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急切地呼唤着自己的心上人将自己娶回家中。这首短诗触景而生情,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余冠英先生在他的《略论诗经》中也曾说:“诗分三章,表现一天比一天更迫切的期望,因为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使人只觉得这种表白天真动人,而不觉其过于直率。”一个直率自然而又热烈的姑娘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情流露,大胆呼唤,正体现了她们大胆追求的爱情观念。

诗经时代的女性不仅追求时大声呼唤,约会时也尽显调皮可爱的一面,让我们走近《邶风·静女》中这个可爱的姑娘。“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虽然她非常渴望尽快见到心上人。可她偏偏要藏在城墙的拐角处,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也不忍心藏下去了,突然跑出来出现在情郎面前,给情郎一个惊喜。调皮活泼的女主人公与痴情憨厚的男主人公的形象相映成趣。

姑娘的一个简单的“彤管”都可以令情郎甜蜜不已,我想对于情郎来说重要的不是姑娘送了什么,而是姑娘的一份心意。《卫风·木瓜》中便用木瓜表达了姑娘的无价真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姑娘所送的木瓜与桃李看似寻常之物,但这正是象征着女子心中的真情挚爱,物品轻重并不重要,所重在情、在心。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了男子怀中。②这位姑娘更是在最后两句大胆表达:“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姑娘内心的坚定与期盼。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姑娘心中那份热烈追求。

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胆热烈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的姑娘,体现了诗经时代女子大胆热烈追求爱情观,更显率真自然,纯洁可爱。

二、专一执着坚守爱情,真挚专情

诗经时代的女子不仅追求时热烈大胆,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爱情,更是执着专情,当离别不可避免,长相厮守难以实现时,诗经时代的女性表现出她们对爱情的忠贞。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在这首《鄘风·柏舟》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执着的少女,为了自己爱情的真挚和专一,公开违抗“父母之命”。女子碰到心爱的人,发誓到死都不变心,并且敢于冲破家庭阻力,大胆追求。“实为我特,之死矢糜慝”,在爱情面前女子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坚守爱情的信念已深入骨髓,任凭怎样风吹雨打都打不倒姑娘内心的坚持。

而面对远征的丈夫,这些女子更是寄托了自己深深的思念,纵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苦楚,却依然坚守着对丈夫的爱。“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首《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男子外出服役,妇人在家盼望着他的归期,当盼而不至时,她对丈夫的思念表现为“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万里征程中,她只希望丈夫不受饥渴的困扰,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却也是情至深处的自然流露,更是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方玉润先生在《诗经原始》中也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质……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③

与此相似的女子还有很多,《卫风·伯兮》中这样写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下转第96页)(上接第77页)女子自从丈夫出征后,“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子所想所念的只有丈夫一人,这份执着与专情,正是有了她们心中那份爱情观的支持才更加长久。我想后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大概也是受此句的影响吧。

有太多美丽的爱情让我们感动,诗经时代的女子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中将自己的爱情浸入血液、浸入心灵,为了自己的爱人,更为了自己的爱情信念。

三、面对失败婚姻,自我意识觉醒

《诗经》中除了有对真挚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坚持,也有不少描写充满哀怨的弃妇的诗。其中《卫风·氓》就是这些诗中的一首。但是在这首弃妇诗中,不仅反映了女性的哀怨,更通过他们对男子的控诉,体现那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氓》的女主人公自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诗中我们看出,诗经时代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并没有有效的保障,她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而她们只能承认这种命运。但是,她们并不是忍气吞声的承受,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心的控诉,控诉丈夫,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这正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于磋女兮,无与士耽”,痛苦的生活经历及内心感受,让《氓》中的女子通过观照自己,进而观照社会,过滤人生,以期对社会、人生,尤其是女性世界有更多的发现,显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④她清醒地认识到,男、女在社会地位上有差异。她自身的惨痛经历更是刻骨铭心,这就使她自然地悟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深刻教训,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天下的女子“无与士耽”。这份对所有女性的特殊关怀,更是女性意识的自觉呈现。她们的爱情中也开始寻找自我的满足,并试图通过自身的经历来给其他女子一些借鉴。这是爱情观的觉醒,更是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诗经》所处的时代,人类文化尚未受到礼教的严格制约,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质朴天然的状态。《诗经》爱情诗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然天成,犹如山野之花在清风白露中舒展着,开放着,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没有功利.一切都是自然朴实的。这其中包涵着的女性爱情观更是不容忽视,真挚、自然、大胆、热烈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以及自我认识的觉醒。笔者认为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爱情观的了解,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体会其中的别样感情。

注释

①程俊英著.本文所引诗经均自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刘冬颖著.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

③杨天宇著.诗经——朴素的歌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诗经》———水边的爱情 篇4

其实,《诗经》里描绘的爱情,有许多都生发生在水边,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蒹葭》便是典型的水边情诗。看,秋日清晨,淡淡的雾飘于江面上,近则不见,远则迷离,似有若无,多象心目中那“伊人”:她略带羞涩的情意,她娇柔的一颦一笑,一次眼波流转,一次回眸轻笑,一次微启朱唇„„如雾似烟,若即若离。在一起时没有概念,可一分离却又开始思念,多象江中的雾,远看浓烈,到近处却寻不着,抓不到„„眼前的芦苇渐枯,青褐色的长叶上面凝结着清晨清亮欲滴的露珠,露珠儿都快要冻成霜了,伊人呀,你在何处?在茫茫水中,淡淡雾里,我该往上游寻你的芳踪,还是该往下游找你的倩影?秋气袭人,而我却在思念中找不到方向„„作诗的人选择清晨这一特定环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已思念了一夜,清晨一睁眼便寻找伊人,可见伊人在他心目中是何等重要,重要到是他一天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他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因为有水的阻隔,这段爱情的追逐,显得扑朔迷离而柔肠百结,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曾被琼瑶改编成歌,由台湾“甜歌王后”邓丽君演唱,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水一方》,在歌曲里,琼瑶把原诗中“雾冷凝霜,芦苇枯败”的秋季改成了“绿草青青,白雾茫茫”的春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而又浪漫迷茫。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两首诗的爱情特色,共同体现在《陈风·泽陂》里: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里写思慕之人在长满蒲草与荷花的水边,与心宜的人相遇,并深深爱上他,这很象《兼葭》里的场景。他身材高大且举止庄重,如此看来,此人应为一男子。诗中描绘的该是女子思念他的情景,如同《关睢》里的君子一样,这女子也无因法传情而“辗转伏枕”,夜不成寐。为情所困,自古以来男女同理。

为什么《诗经》中的爱情诗多与水有关?社会学家何新做过解释,上古时代,人类过的是群居生活,为了争夺和占有性伴侣,男人或明目张胆地争斗,或秘密地暗杀,造成部族人口减少,影响部族的壮大。为了减少杀戳给部族带来的灾难,部族首领下令,人们在狩猎和劳动生产期间,男女不得混居,不得相见。这有点象在重大比赛前运动员的集训,只是在远古时期没有围墙也没有铁丝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男女分开居住在河流的两岸。因此形成两岸男女如同“牛郎织女”般,只能遥望思念。水,自然成了思念的载体。

另外,古代还有习俗,人们于三月在河边举行祭祀活动,这时部族中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男女青年趁此机会寻觅情侣,谈情说爱。《郑风·溱洧》写的便是这样一个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中用第三者的口气,描述了一对在路上相遇的男女,女孩子邀男孩到溱水洧水边游玩,让我们仿佛看到水边庆典热闹非凡的情景。两人的对话生动活泼,最后以“赠之以芍药”来表情达意,互诉爱慕的衷肠。

在《诗经》中,描绘与水有关的情感还很多。《卫风“氓》里那个期待“氓”来娶的女子就把他送到河边,立下誓言,相约佳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幸的是后来“氓”变心,致使这个可怜的多情女子终成弃妇。《周南”汉广》写的却是神女不可求及江水不可渡的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卫风"竹竿》写的却是远嫁他乡的卫女对家乡的思念,而她的回忆,常与水边有关:“竹竿,以钓于淇。„„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昔日与同伴们在淇水边垂钓、在水边嬉戏游玩的乐趣,是她回忆的重要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个族群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大河边上发展起来的。《诗经》里的爱情发生在水边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淇水汤汤——我读《诗经·氓》

她在水中央 年少时读《卫风·氓》,总觉得在这个女子叙事时候突然冒出的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有点莫名其妙。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成为爱情的戒律,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成为愤怒的指斥,淇水则宛然从身边流淌过去,无知无觉。直到多年以后,再次捧起诗经重读旧卷,那荡漾的水波霎时冲破心灵阀门。

诗经里的爱情多半发生在水边,甚至可以说水边的爱情几乎成了诗经爱情的一种模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泛彼柏舟,在彼河中”;“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唱不完的爱情就紧贴着流不尽的河水蜿蜒生长。四季奔腾的水流,成了爱情的见证爱情的象征。

淇水是《氓》中唯一出场三次的景物。它与诗经重章复沓中的重复不同,没有整齐的句式、一致的结构,而仅靠时间逻辑分布,分别出现在女子热恋、被弃、反思三个环节中。女子热恋,依依不舍穿过淇水送情人;女子被弃,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女子躬身自省,斩钉截铁地走向淇水岸边。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更以自己无声的浸润让她在撕裂的痛楚中走向决绝。淇水,就是爱情本身。她在水中央,在爱河中迷惘。

被爱击伤

初相遇,那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风正绵,雨正细,花正开。一抬头,与那灼烈的目光,正相对。于是有了芳心暗许的思念,于是有了流光溢彩的缠绵,每次相逢都恨短,每次等待都过于漫长。她如此不舍春色明媚,不顾少女矜持,送他一直送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淇水水势如何?不知道。淇水水凉如何?也不知道。只知道不忍爱人就此别去,只知道想要与他长相厮守。爱情让她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只盼着迎娶的车马早日来到,只盼着带上嫁妆与爱人白头到老。婚后的日子,充满劳累与疲惫。里里外外,日日夜夜,她独自操劳。为了爱,她可以什么都不计较。

多年以后,他们家终于渐渐起色,她也慢慢苍老。少女的红晕从她脸上褪去,奔波的劳碌化作细纹爬满额角。家庭历经风雨,他的身边过尽花草。那个憨厚的男人开始对她不耐烦,开始嫌弃她的双手过于粗糙。无法相信,挥向她面庞的手掌,曾经那么温柔地将她拥抱。无法相信,曾经信誓旦旦的嘴唇里,冒出让她滚蛋的符号。

无端端地认定,她走的时候,一定是在晚上,而且没有风雨也没有月亮,只是一味的漆黑。枯坐车上,没有哭泣,满心都是过去一幕接一幕的回忆,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表情,全在这漆黑夜色中浮现、重叠、摇晃。满心都是委屈都是不平都是悲伤,无法遏制,记忆潮水般涌动。就在这个时候,一丝寒意从脚底开始弥漫,刺骨的冰冷沿着脊椎迅速上升,空气仿佛凝固,头脑里纷纷呈现的图景霎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空白——淇水到了!原来淇水是这样冷这样深这样声势浩大,打湿了车帷打湿了鞋袜裙裳,如何当初不思量?原来爱情是这样无常,说好了一辈子,却无法坚持;原来爱情这样不可靠,说好了一起慢慢变老,却把誓言轻易抛掉;原来爱情这样冷酷,说好了一生相互取暖,却让她独自紧握双臂抱成一团!从此不再相信誓言,背负起责备与嘲笑,与爱情一刀两断,一个人默默行走在路上,不愿再被水击伤。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优秀的弃妇诗,《氓》已经流传了2600多年。当那伤心女子决绝而去之后,2600年来有多少女子在水中央,被爱情伤害得体无完肤?直到今日,我们仍然为2600年前那女子的果断离去深感庆幸与钦佩;2600年来又有多少女子当断未断,愁苦一生?

平心而论,氓也绝非大奸大恶之徒。他不过是一个贩夫走卒,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平民。在他的世界里,利字当头,结识少女无非趁着买卖的便当,虽然女孩对他提出明媒正娶的要求让他暴怒,但是经过反复思量还是走完所有的程序。婚后让他把握所有主动权的,是绵延数千年的男权文明。男人们单方制定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念才是扼杀女子水灵灵生气的罪魁祸首。

女人总是渴望爱情,情感的贫困几乎是女人的天敌。但这一性别特征在男性绝对权威的世界里,却反过来成为对女人的威胁,成了她们最为致命的痛处。男权传统把忍耐与牺牲看作女人理所当然的天性,女人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规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爱的十字架。在所有关于女性反传统反礼教的故事里,无一例外地把她们的突围区域禁锢在爱情上;在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里,又无一例外地由女子担当了牺牲的角色。历史的帷幕总是遮蔽不住男人阴谋,就连民间传说也无法超越男人单方面膨胀的欲望。农夫们总是渴望仙女们不计回报地给予恩惠,布衣书生总是想象大家闺秀乃至皇宫公主的垂青。他们在需要女性肉体的时候,歌颂爱情;他们在需要处女的时候,则标榜贞洁;他们在需要金钱的时候,诅咒嫌贫爱富;他们在需要服侍的时候,赞美宜室宜家;他们在需要更换口味的时候,怒斥妒妇恶毒。而女子,只是充当他们欲望的投影出现,能满足他们的,就吹捧;不能满足他们的,就践踏,在物化女性的过程中,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她们也一样是人。

好的爱情让人生宽广意境深远,坏的爱情只会窒息生命。爱的另一方总是试图占有、剥夺女性个体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肉体、情感、财富、劳作、思想以及社会对她的承认。在这种剥夺式爱情中,女性成了另一性别的附庸。所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横着走”,她的价值只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一旦对方去世,女人要么殉葬以示贞烈,要么守寡至死以示贞洁,否则就是不守妇道,活该承受他人责备。偏偏那些制定规则的男人们自己不这样做。一旦妻子去世,便兴致盎然地再去谋划一个如花似玉,甚至等不及妻子去世,就要来个妻妾成群满堂红。

单方面不平等规则让女人对爱情的渴望成了她的灭顶之灾。女人爱上男人,只会削减她的价值,甚至让她陷入绝境。王宝钏寒窑十八年,换来薛平贵的调戏苛责。就算最后凤冠霞帔,又能证明什么?她用背叛家族荣华富贵来证明爱情,抛妻弃子的男人如何又用荣华富贵来安抚她呢?杜十娘层层考验,处处设防,机关算尽终究难逃李甲卖妻的罗网。就算她富可敌国,让李甲追悔莫及,那李甲追悔的也只是百宝箱里的猫眼玛瑙而不是她视为生命的爱情。长江上,杜十娘对李甲义愤填膺的指责,与其说悲愤,不如说可怜——阅人数载,磨砺数年,好不容易瞅中一个看起来可靠的男人,却把她如同一条破裤子般卖掉。无论坚强有力的女人,一旦进入爱情,就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任人宰割,只能期待而无法有所作为。一个男人,当他爱这个女人的时候,他自然会对她好,会承诺给她幸福,会告诉她,将奋不顾身地和她长相厮守。一旦他厌倦,或者不再喜欢,便会弃若敝履。——他也许会舍不得,但是他总有一天会舍得。

在过去的时代里,男人无限扩大的占有欲是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女人时刻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如今的世界仍是一个男性形象,男人的评价,决定着女人的价值取向与标准。换言之,不管是怎样出色的女人,她的分量仍要男人的爱情来成全。所以,隆胸广告减肥药,都会用兑现爱情来实施诱惑。然而对女人来说,现实中的爱情非但不能成为生命引线或翅膀,反而加重了生命的无根状态与破碎状态。为爱而生却成了女人悲剧的宿命。

女人曾经想用爱来抵抗死亡,才有了为着爱情的奋不顾身;女人曾经想用缠绵来抵御孤独,才有了为着恋人的缱倦依恋;女人曾经想着在爱过之后化灰化烟,永不履人生这虚无寂寞之地,才有了同生共死的义无反顾。然而收获的却是男人永无止境的贪婪与索取。于是才有了世故的恶俗女人,把眼睛变成精密的尺子与天平,一厘一毫地衡量你的长短与斤两。

诗经爱情名句 篇5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描述一位女子婉拒情人越墙前来幽会的诗。她的内心是爱他的,但又担心被家长和他人发觉而受到指责和迫害,因此发出了对心爱男子的规劝。

《诗经》札记爱情篇 篇6

《诗经》中包含了生活、爱情、性爱、婚嫁、劳动、政治、战争、祭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爱情之诗最多。其还与性爱、婚嫁密不可分。因为最适宜表达、讴歌爱情的文学文艺是诗与乐。而《诗经》正是诗与乐的结合。《诗经》涉及爱情之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此外《雅》也有两三篇。在孔子修订的文化典籍中,可谓无郑不《春秋》,无爱不成《诗经》。

一、真情告白

《关雎》是《诗经》开篇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章是表达了作者对窈窕淑女的爱恋。这是我的梦中情人,可以与我厮守一生的佳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内容是作者打算追求自己的心上人。第三章言追求爱人,初战失利。小伙儿辗转难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后两章,是君子演奏琴瑟和钟鼓作为爱情告白,淑女则为知音。二人情缘已定。

孔子以《关雎》作为首篇,似乎在暗示《诗经》将以爱情作为主基调。

《蒹葭》可谓《关雎》的姊妹篇,是《诗经》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之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历代文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宛转数言,烟波万里”,“意境空旷,竹影风声,邈焉如仙”,“《国风》中第一飘渺文字。”

由于《蒹葭》的内容与《关雎》大致类似。故不在赘述。

二、为自由与爱情而抗争

《行露》的主题是女子对强迫婚姻的抗争。一位贵族想利用权势迫使女子嫁给他。女子作诗批之: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作者表示绝不屈服,痛骂该男子是无耻鼠辈。鄙人感觉诗中男子即便是最终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也无法降服之。甚至会成为灰太狼第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千古绝唱。其实在周王朝,亦有先秦版的梁祝。这便是《柏舟》和《大车》。

《柏舟》是女子心有所属。而父母却要把她嫁作他人。作者宁死不从。作诗明志: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大车》之诗有云:

大车槛槛,毳农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噭日!

祝英台榖死矢靡它,榖则异室,死而化蝶的故事。与《柏舟》、《大车》前后呼应,共同演绎了坚贞不渝之爱——山无棱,天地合,弗敢与君绝!

先秦人民作《行露》、《柏舟》、《大车》,是为表达个人情感。而孔子将其选入儒家教科书,无疑是在歌颂女子为追求人性与爱情的自由而勇于抗争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可谓先秦版《梁祝》的编剧。

三、只爱靖哥哥

在天津卫视主办的《爱情保卫战》中,先后有多位女嘉宾嫌男友不懂风情,是榆木疙瘩。扬言对方必须改变,否则就要分手。

但有些少女偏偏对老实巴交的榆木疙瘩情有独钟。众所周知的有《射雕英雄传》,郭靖就不懂风情之人。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风趣和浪漫。但黄蓉却对靖哥哥情有独钟。《诗经》中《褰裳》与《候人》的作者便如黄蓉类似。

仲春时节,在郑国溱水与洧水交汇处。成千上万的未婚男女在此自由恋爱,寻觅意中人。一位少年在此时见到女孩儿。不敢主动示爱。女子便作诗戏虐、激励之: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从诗中隐约可知,这对青年男女此前已经相识。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互相有好感,但并非恋人关系。突然在相亲大会中相遇,少年十分羞涩,不敢主动示爱。女子便作诗戏虐之:你这个傻小子,如果心里有我,就赶紧过河。来追求我。否则俺就找别人了,到时候你就悔之晚矣。

候人是先秦时期,负责治安和关卡进出的官吏。一位怀春少女爱上候人。便作《候人》之诗: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诗中第一章,称赞其形象威武,工作尽职,多次得到国君嘉奖。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第二章戏虐小伙儿不大胆追求自己,实在不称穿那身官服。侧面反映出这位青年男子有点像郭靖,是个傻小子和榆木疙瘩。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第三章作者使了小性子——若不积极主动,就别想讨到老婆。哼!

第四章可谓此诗的点睛之笔:荟兮蔚兮,南山朝齐。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吟诵至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位婉娈佳人,怀春少女情窦初开,情欲浓浓。与青山、白云、绿草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等待心上人来品鉴与珍藏。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其实不尽然。有时却是小伙不傻,少女不爱。

四、打情骂俏

爱情是神圣庄严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同时又是轻松浪漫的。在《式微》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是在雨过天晴后,恋人约会相互戏虐之诗。诗中之“露”寓言男女之情。诗中男子两次发问,女子两次应答。在略带嬉戏和撒娇的对话中,将恋人之间燕妮之情,音容笑貌细腻微妙的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对情侣皆风趣幽默,会制造浪漫。

与《式微》中恋人一唱一和完全不同。《山有扶苏》则是女子唱独角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是一首恋人约会时,女子对男子戏虐之诗。作者在山隰之中,与恋人约会。见到情郎后,作者戏虐道,俺来这儿约会,没见到帅哥,却见到你这个傻瓜。

与《褰裳》、《候人》中类似靖哥哥的男子形成鲜明对比。《式微》作者偏爱情趣相投之人为伴,两人问的`有趣,答的有味。语浅而意深,含蓄而有致。而《山有扶苏》的作者的心上人,却与靖哥哥大体类似。女子古灵精怪,机智幽默。男子则是傻头傻脑的榆木疙瘩。

五、林妹妹

《泽陂》的作者犹如林妹妹一般,委婉含蓄,多愁善感: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作者爱上了一位在泽宫习射的男子,却没有勇气表白。便忧伤不已,辗转难眠,泪如雨下。

纵观《诗经》中爱情之诗,有些怀春少女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古灵精怪,机智幽默;有些的积极主动,大胆表白。而《泽陂》的作者却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宛如林妹妹一般。

人与人有所不同,这个世界才精彩纷呈。

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其东门》是一首东门恋歌: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在此诗中,郑国东门美女如云,但作者只钟情于那位缟衣綦巾的少女。

《叔于田》则体现了怀春少女对情郎之爱。在作者心中,除了情哥哥外,街巷无人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出其东门》是表达了男子对少女情感之专一;而《叔于田》则是表达了女子对情哥哥之爱。这两首诗歌互为呼应,相辅相成。所谓有此一人,胜过无数。

七、花前月下

在男女热恋之时,约会是必不可少的。《诗经》中必然有多篇男女约会之诗。《隰桑》有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女子与恋人相约与野外隰桑,两人相见之后,云何不乐,何日忘之。

《静女》也有一首约会之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作者与爱人约会,女子故意躲起来。作者见不到心上人,急的抓耳挠腮。这是姑娘送给作者彤管,男子珍惜备至。这是美人之遗。

《晨风》之诗有云: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作者等待情郎约会,心上人未至。作者忧心忡忡,是不是他把我忘记了。少女之痴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丘中有麻》是一首恋人约会之诗,作者等待情郎赴约。其诗有云:

丘中有麦,彼刘子国。彼刘子国,将其来食。

作者等待情郎来与之约会,渴望享受云雨。

八、对面的小伙儿看过来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对面的女孩儿看过来》。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亦有类似之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子们在采集梅子,此时有一小伙儿从此经过。一位怀春女子对这位小伙儿一见钟情。便作此诗吟唱。希望小伙儿关注她,大胆追求自己。

此诗可谓先秦版的《对面的小伙儿看过来》,一方面体现了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一方面体现了对爱情的追求。

九、邂逅相遇

古今中外,无数的爱情故事皆是由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而起。《野有蔓草》则是《诗经》中的典型: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吟诵此诗,一幅画面跃入眼帘:在一个露水瀼瀼,清爽宜人的早晨。钟情少年与怀春少女在野外邂逅,心有灵犀,一见钟情。《天龙八部》中,木婉清之名便源自此诗中的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中的最经典爱情故事,有一则鲜明的特点,就是往往成双成对。既有《关雎》与《蒹葭》;亦有《出其东门》与《叔于田》;还有《野有蔓草》的姊妹篇《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一位怀春少女带着小狗在野外踏青。邂逅一位男子,两人一见钟情。于是,男子便献上猎物示爱。怀春少女提醒意中人,莫动我的佩巾(即脱衣服),小狗会咬你的。

陬邑大夫叔梁纥与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与此诗中的场景大体类似。详见本文拙作《诗经》札记——云雨篇。

十、撕心裂肺

《诗经》之中,《日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爱情之诗: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从诗中可知,作者与心上人原本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但最终情郎背叛了誓言,将作者抛弃。女子愤而作此诗,以痛斥男子之无情。所谓天地者,人之始,父母者,人之本。作为疾呼天地父母,足见情郎背弃誓言之后,作者撕心裂肺之痛。使读者观此诗后,永世难忘。

十一、享受爱情

爱情除了给人类带来痛苦与难忘外,更有幸福。《箐箐者莪》之诗有云: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作者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情郎,男子向其示爱后。她心中的快乐与幸福。这一场景,与《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向紫霞仙子表白“爱你一万年”后,紫霞仙子快乐之状类似。

此诗是《诗经·小雅》中为数不多的涉及爱情之诗。其文风与《国风》类似。

《有女同车》是一首迎亲之诗: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作者与心上人终成眷属,赞美爱人德貌双全。作者对新娘之爱溢于言表。

十二、相思之辞

《草虫》是一首相思之诗,还涉及性爱: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我心悲伤。表达作作者对爱人的思想。见到爱人后,两人巫山云雨,尽享欢爱。

《子衿》之诗有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位女子珍藏着赠给她的佩衿,思念着心上人。仅一日未见,热恋中的少女便心神不宁,如隔三月兮。

此外《采葛》更为后世留下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名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所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人比黄花瘦。相思古今同。

《诗经》中一些怀春少女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时,古灵精怪,机智幽默;有些则积极主动,大胆表白;而有些女子却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宛如林妹妹一般。不同的作者造就了不同的诗篇,既有风趣幽默,轻松快乐;亦有邂逅相遇,一见钟情;既有可歌可泣,有的撕心裂肺;更有幸福甜蜜,终成眷属。

《诗经》中植物意象和爱情的关系 篇7

《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篇幅, 这些爱情诗多以植物比兴, 用婉约或直白的语言, 表达爱情中男女忧喜得失、离合变化, 抒发男女内心最真挚自然的情感, 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这些花、草、树木、果实或是爱情的信物, 或是情感的寄托、或是喜忧的表达, 它们是爱情中男女不可缺少的载体。作为情感的表达, 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情思。潘富俊在《诗经植物图鉴》这本书中统计《诗经》135种植物中与爱情相关的植物就有80多种。一朵野花、一株小草、一颗果实都是这些沉浸在爱情中的爱的见证与表达。爱情可以是“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的怀念;也可以是“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的追求;还可以是“摽有梅, 顷筐塈之”的盼望。植物将这些情感表现得美丽而不浮夸, 清新而不伤感。本文选取《诗经》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花、草、树木、果实等几种植物意象, 分析它们与爱情的关系。

一、花与爱情

“一花一世界”, 花就是女子美丽的容貌, 喜悦的心情, 那么花又是怎样表现爱情的?下面我从《诗经》中几首诗来分析一下花与爱情的关系。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郑风·有女同车》2

花的种类、颜色不同, 在《诗经》中出现的方式, 所代表的意思也就不同。这首诗中出现的“舜”, 就是木槿花, 落叶灌木, 花期为四个月, 盛开时在盛夏, 花色有红色、白色、蓝紫色、粉色和蓝色, 开花时十分美丽, 且白色的木槿花可以煮羹, 可以制药, 用途广泛。最为特别的是它在早上开花, 傍晚便会凋谢枯萎。朱熹《诗集传》中说:“舜, 木槿也, 树如李, 其华朝生暮落”3。木槿花虽然美丽, 但一天只开一次, 极易凋谢。

从全诗我们可以看出“颜如舜华”、“颜如舜英”指的是女子, “佩玉琼琚”、“佩玉将将”指的是男子, “舜华”、“舜英”与“琼琚”相对, 意思是男子与女子是相匹配的一对, 前面提到“舜”这种花的特性是“朝生暮落”, 赞美一个女子美丽的容貌通常会用花期长、且花色艳丽的, 如桃花之类, 但为什么这里会用花期短的木槿花来指女子呢?从后面我们可以得到答案:男子说“德音不忘”, 意思是内心美好的品德使我难以忘怀, 可以看出男子不是说女子美如木槿花般的容颜让我难以忘怀, 最让他难忘的是女子的心灵之美。答案昭然若揭:男子用“朝生暮落”的木槿花赞美女子容颜, 但容颜极易衰老, 只有美好的品德才是女子最美丽的地方。爱情中, 美丽的外表终会有衰老褪色的一天, 以美色为基础的爱情是无法长久的, 内在的美好的品德才是感情长久的保证。其实, 这是在用木槿花告诫世人, 勿要色令智昏, 要理智的对待爱情。

秦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 洵汙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郑风·秦洧》4

蕑, 又名泽兰, 郑国在三月上巳节这天男女采兰以祓除不祥, 古时君子常佩兰, 所以在这首诗中, “蕑”其实就是象征的男子, 而另一种植物“勺药”与今天的芍药相同, 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一种香草, 初夏开花, 花色有红、白、紫多种颜色。

从诗中可以看出男女相会赠花草以表心意, 那么为什么会赠芍药呢?芍药花开时美丽动人, 花香芬芳宜怡人, 它还有一个别名, 叫“将离”, 意为将要离别,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在将要分离时赠与芍药的原因。男女在约会将要结束时, 赠之以芍药, 不仅有将要分离之意, 且古代“勺”字与“约”同声,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表达恩情、缔结良约。

在《陈风·泽陂》5中, 爱情则是痛苦的, 相思使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

彼泽之陂, 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寤寐无为, 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 有蒲与蕑, 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寤寐无为, 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 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寤寐无为, 辗转伏枕。

蒲, 多年生泽生草本, 地下茎为白色, 粗壮有节, 今称其为“香蒲”, 可用来编制蒲席、蒲垫等。而“荷”“菡萏”指的都是荷, 花未开称为“菡萏”, 果实为“蕑”, 就是莲子。

“蒲”在这首诗中其实指的是男子, 而“荷”“蕑”“菡萏”应该都是女子的象征, “蒲”与“荷”“蕑”“菡萏”相配, 成双成对, 而这名女子却和这位男子无法在一起, 用植物的成双成对来反衬自己的形单影只。她爱慕那个男子寝食难安, 然而却是无法在一起。“菡萏”是荷花未开的名称, 也就是是说, 女子与男子的爱情还未开花, 还没有到来, 在这里“荷”“蕑”“菡萏”这三种荷的不同部分, 其实代指的是女子的心情。当“蒲与荷”时, 女子爱上一个男子, 涕泗滂沱, 对其充满爱的幻想;“蒲与蕑”时, 女子幻想与男子结婚生子 (莲为生子的象征) ;而当“蒲与菡萏”时, 女子已知与那名男子没有希望了。“荷”“蕑”“菡萏”这三种植物皆代表了女子思慕男子的心理变化, 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三类植物意象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爱情诗中, 或以花指女子容颜, 或以花指男女情谊, 或以花指相思之苦。花形态、特性不同, 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将无形的情感用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男女在爱情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二、草与爱情

《诗经》中草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 因为草外形柔弱, 所以多被用来比喻女子。在爱情中, 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 都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 激发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诗经》中草虽不似花娇艳美丽, 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 爱情也如草般内敛而含蓄。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6

荇菜, 多年生水生草本, 茎多分枝, 沉入水中, 生长许多不定根, 茎和叶柔软滑嫩, 可作蔬菜食用。“左右流之”是荇菜的形态, 其实是指男子欲求之的那位女子忽远忽近, 若即若离, 不可捉摸, 似荇菜一般。而后面“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是荇菜采摘的过程, 其实指男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对女子的追求过程。荇菜不易采摘, 就如同男子追求的这名女子过程的不易。这种追求的过程就像采摘荇菜的过程, 不能追得太紧。朱熹《诗集传》中“顺水流而取之也” 7, 就是这个意思。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要顺着女子的心意来, 才能取得成功。

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8

丈夫远行, 妻子独自一人在家, 漫长时光要如何打发呢?《卷耳》这首诗中的女子选择了去采卷耳。卷耳, 一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苍耳, 采其幼苗嫩叶炒熟可食, 但“滑而少味”, 一般只有在荒年采之食用, 而且采集也十分容易, 但诗中的女子却说“不盈顷筐”。“顷筐”是一种前低后高的浅筐, 与今天的簸箕类似, 容量不大, 一般很容易装满。而女子“不盈顷筐”应该是别有原因。后面给出了答案——“嗟我怀人”, 因为我思念远行的丈夫。朱熹《诗集传》中说:“托言方采卷耳, 未满, 顷筐, 而心适念其君子, 故不能复采”。可见, 女子采卷耳应该不是为了食用。可以猜想, 她是为了打发独自在家寂寞孤独的时光。因为心思没有在采摘卷耳上, 所以“不盈顷筐”。那为什么会采“卷耳”这种野菜呢?卷耳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性之外, 还有一个特性, 那就是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 随处都有生长。其实这里的卷耳应该暗指女子丈夫虽不在家, 但她仍然坚强地过日子, 就如卷耳这种植物。卷耳这个植物意象就是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情的寄情物。采卷耳的过程, 就是女子思念丈夫的过程。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被。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卫风·伯兮》

蓬, 二年生草本植物, 高可达50厘米, 枝叶散生, 强风吹便连根拔起, 随风飞舞, 故名“飞蓬”。“飞蓬”在这里比喻女子的头发, “女为悦己者容”, 而“悦己者”都不在身边, 打扮得漂漂亮亮又会有谁看呢?所以女子说不是没有润发油, 而是那个让我打扮给他看的人不在身边。

谖草是今天的萱草, 多年生宿根草木, 古人认为萱草食之可令人忘忧, 所以萱草又名忘忧草。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使她“心痗”, 所以想用忘忧草来忘却心中愁闷。

以飞蓬喻女子, 以萱草比喻思念, 这两种植物意象将女子忧思难忘之情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三、树木、果实与爱情

据统计, 《诗经》中提到的树木果实有二十种之多, 树木因为其外形高大、挺拔, 常喻为男子, 而果实通常作为男女恋爱的互赠之物出现, 是男女爱情的信物。它们与爱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南有樛木, 葛藟累之, 乐之君子, 福履绥之。

——《周南·樛木》

樛, 朱熹《诗集传》中解释:“木下曲为樛”。树木向下弯曲称之为樛, 而樛木为何树种不得而知。葛藟, 又名野葡萄, 木质藤本, 叶、果实与葡萄相似。“樛木”在这里指男子, 而“葛藟”因为其柔弱而多果实的特性在这里指女子。“葛藟”由于其本身长不高, 只能依附树木弯曲才能生长, 而“樛木”向下弯曲就好比丈夫让妻子依靠, “葛藟”依附“樛木”则比喻妻子依靠丈夫生活。“樛木”与“葛藟”的植物特性, 恰似生活中丈夫与妻子相互依附、相互依靠的关系。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郑风·山有扶苏》

扶苏, 落叶乔木, 这里指大树枝叶茂密的样子。乔松, 高大树木。“荷华”即荷花, “游龙”, 游, 枝叶放纵蔓延的样子;龙, 又名“马蓼”, 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大而色白, 生于水泽中, 高丈余。闻一多《诗经讲义》中说:“山象征男性, 隰象征女性。‘扶苏’‘乔松’是大木, ‘荷华’‘游龙’是小草, 前者象征男性, 后者象征女性。”“扶苏”“乔松”是高大的树木, 能让人依靠, 所以指男子, 而“荷华”“游龙”美丽动人, 娇小玲珑, 所以指女子。这首诗中“山”与“隰”、“扶苏”与“荷华”、“乔松”与“游龙”都是一双一对, 极为匹配, 女子用这三类事物相比, 意思简单明了:大自然的植物都成双成对地匹配, 所以我与你也应该是相配的。

植物能开花、结果, 果实其实就是植物丰收的象征, 而果实由青涩慢慢成熟的过程, 也寓意着女子成长的过程。《摽有梅》就是以果实成熟来比喻女子待嫁的心情。

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兮。

梅, 落叶小乔木, 果实成熟时形较圆满, 外皮呈黄绿色, 古代多用作调味品, 在这首诗中, 女子以“梅”自比, “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指梅子成熟的过程, 其实指的是女子青春流逝的过程。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时, 女子青春美貌, 还很年轻, 她不着急, 只是提醒她爱慕的那个男子别错过了求婚的好时机;当树上的梅子还有三成时, 女子的青春已渐渐流逝, 容颜不再依旧, 女子开始焦急, 让男子快来求婚;而当树上的梅子“顷筐塈之”, 也就是全部熟透了, 要拿筐子去捡地上的梅子时, 女子容颜渐老, 已不再年轻貌美, 所以女子十分焦急, 已经什么也不希望, 只要男子一句话就行, 女子就会跟他走。

女子以梅的成熟过程比喻美好青春的流逝, 梅子成熟过程中“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兮”将女子的心理变化, 焦急等待的过程刻画的生动形象。所以这里用“梅”这种植物意象将女子嫁而不得的心情表现得恰如其分。

果实的馈赠是男女爱情的表现, 《卫风·木瓜》即是如此。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木瓜, 落叶小乔木, 果实为长椭圆形, 成熟后呈黄色, 状如小甜瓜, 先端有鼻状突起。木桃, 落叶灌木, 果实较木瓜小, 成熟后呈黄色, 带有香味。木李, 落叶灌木, 又名木梨, 其形如木瓜, 味酸而有香气。“琼琚”“琼瑶”“琼玖”都泛指玉, 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说:“风诗中, 凡男女两性定情之后, 男多以佩玉赠之”。果实成熟时, 女子将果实掷向男子, 男子如果回赠以信物, 便是定情, 所以“木瓜”、“木桃”、“木李”是男女定情信物。这首诗中“木瓜”“木桃”“木李”与“琼琚”“琼瑶”“琼玖”, 一为女子的象征, 一为男子的象征。果实的成熟其实就是女子身体发育成熟, 已经到了可以嫁娶的年龄, 女赠男以果实, 既有永结为好之意, 又表示要与男子结婚生子, 繁衍后代。

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植物之一, 开放时姹紫嫣红, 鲜艳夺目;凋零时落红缤纷, 哀婉凄迷。极其柔弱娇嫩, 在《诗经》这些爱情中花是女子青春美丽的容貌, 是男女爱情的信物, 是女子的思慕之情。草外形柔弱, 虽然不似花那般娇艳, 但却生命力顽强, 有其独特的魅力, 《诗经》中的爱情也如草般内敛而含蓄。树木因为其外形高大挺拔, 是男子的象征;而果实丰盈累累, 从开花到结果是女子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是女子待嫁的心情和男女爱情的信物。综上所述, 植物意象丰富了《诗经》中的爱情主题, 它寄托了男女爱情中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是男女爱情中不可缺少的情感载体。

注释

11 .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页。

22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85页。

33 .[宋]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23页。

44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93页。

55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142页。

66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3页。

77 .[宋]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23页。

诗经水畔,爱情花开 篇8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大多发生在水畔,那些永不枯竭的爱情花朵,因水而开,饱满而润泽,淳朴,纯真,不矫饰,不滥情。花朵们或许早已掉落黄尘,被遗忘,被掩埋,却化作了广袤大地上的春泥,滋养着后世人们的爱情理想。

《诗经》的开篇,便是《关雎》,它是我国爱情诗的鼻祖。写的是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爱情的卷轴拉开,眼前便是一片开阔的水边沙地,芦苇浅浅,水草柔柔,流水清清,耳边,有悦耳的水鸟歌唱,岂不令人陶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正是民间的爱情质朴和直率的最好体现。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最为难得的,这首诗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相守一生。

《蒹葭》则是情诗中的经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单是念上一遍,便觉韵律朗朗,唇齿留香。你看:深秋的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就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呀。“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飘渺阻隔,可是这颗心,依然满怀希望。此诗妙就妙在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千百年来,回味隽永。

《汉广》的表达情境与《蒹葭》有些相仿,却更显直白:“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男子爱上一位江边的姑娘,但是追求失望,诗中充满了深深地叹息和徘徊瞻望。诗中反复以乔木不可休与江汉不可渡,比喻游女不可求。写他的幻想,则寄托着内心热烈的向往,而面对不可得的现实,更增强了失望的无可奈何,尤其感人。

最有画面感与情节性的当属《溱洧》。这是一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带我们回到了《诗经》时代,回到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上巳节,看到了一段鲜活动人的爱情初遇,听到了芍药花瓣中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溱洧》记录了良辰美景中的一次艳遇。春水涣涣的上巳节,正是春心萌动的时节,谁都可以恣情任性。也许是在如织的游人中,她,看到了他,心中怦然一动,也不想做何遮掩,她就直接上前问:“哎,去那边看看好么?”他有点惊喜,慌乱间竟傻傻地回道:“已经去过了。”她肯定是喜欢上了他那副傻样子吧,便仰脸调皮地说:“那就再去看看呗,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呢!”接下来的情节,应是他们一路笑闹,开心地回到水边——一场水泽之恋正缓缓拉开序幕。

爱情的面目并不总是喜悦,也有哀伤与怨恨,比如《氓》。在这首著名的怨妇诗中,“淇水”作了女子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全过程的见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郎送到淇水旁,两人情意如水长;“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浸湿了女子的衣裳,男子却渐渐变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哀伤也会有个岸吧,女子清醒而又坚强,她与“氓”的决绝分手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自尊自爱的一面。

《诗经》里的爱情,独具芳华,撼动了远古的岁月,璀璨了荒寒的光阴。爱情之花,又何止绽放在水边?丛林里,桃树下,城郭边……哪一处不闪烁着永恒的爱情光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百样娇嗔,“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淳朴感恩,“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如痴如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的大胆率真……这些诗句,越过时空之限,文白之隔,给处于高科技时代忘了爱情为何物的人们,再次上了生动的一课。

编辑/王洪丽

上一篇: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用爱心对待孩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