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在一次教研交流中听了于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茅塞顿开,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也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和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
再如,课本59页第12题:欣欣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
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
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
六下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2册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并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并更好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时学习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知识来自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上的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学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少数的学生在计算圆柱表面积时,运用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公式还容易混淆。
第四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学习,让学生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练习,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与练习中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第六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学习让学生认识了圆锥,以及圆锥的高和侧面,并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课堂中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七课时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中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八课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的复习,能较好地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学习态度。
========================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
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
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美国明尼芬达州的罗斯福高中是一所具有82年办学历史的优秀校,罗斯福高中主张:反思+实践+研究=教师的成熟,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后反思呢?
一、反思目标是否全面落实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要善于创设化学情境。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空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反思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如果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出现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讲,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讲,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千万不可有容易或是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的想法,这样才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努力成为—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将教学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太少,缺乏鼓励。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反而越来越差,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五、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体。
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失败点
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恩、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结合课题中出现了“花”,课的伊始,我从“花”谈起:
“真高兴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了,同学们友好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可爱。说到“花”,我想起一个与花有关的比喻——人们常常把少年儿童比做什么?”
学生回答:“祖国的花朵。”
接着,我询问学生喜欢什么花,从而自然地引出“太阳花”。
二、词语的解读方法比较得当。
帮助学生理解“偃旗息鼓、慵倦、莫衷一是”等词时,我让学生找到词语所在地句子,把词语放回句子中领会词语,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三、重点段的讲解比较到位。
教学文章的第五、第六两个重点段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三朵乍开的小花”,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和缺憾:
1、词语教学不够扎实。
教学词语时,让学生读两边课文后,我问学生:“这些词语大家都能准确认读了吗?”
学生回答:“会读了。”我便把词语教学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写词语,而且没有区分生字和认读字,完全是“一掠而过”的,造成词语教学仓促不实。
2、没抓好重点词语,备课时把教学思路“备偏了”。
这节课我没抓住重点词语,使得整课的教学思路都是偏着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从文本出发,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我们都、好服侍、嫩、一齐开放、经久不衰、尽情绽放、不遗余力、闪在一旁”,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板书,而我却引导学生总结大意,板书了“种花、盼花、赏花、赞花、还要种花”,脱离了文章的“感情线”,这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失误,而且在讲解时,抓重点词抓得过多,使得教学很散乱。
四、教学思路不够顺畅。
《种一片太阳花》是两课时的讲读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没有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衔接好,使教学思路出现了间隔,使整课教学都断断续续。
五、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不完整。
在帮助学生品读文章时,我依次讲解了文章第二至第八段,使得教学失去了重点,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致使课的最后总述环节没来得及进行,教学环节不完整。
六、各个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连贯。
教学中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比较生硬,每段的教学都是我说:“大家读读第几段吧,”语言干涩,没有过渡语,使教学显得生硬。
七、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适宜。
针对某个段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到处跳跃,不利于学生感悟文章。有的问题问得过大,比如问学生:“文章第四至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学生很难找到答案,不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对教学做以下改进:
一、大力加强词语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更好的掌握词语,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努力抓好重点段,在教学中切实分清哪里是重点段,要精讲;哪里要引导学生略读过去,使教学重点凸显出来。
三、抓重点词语要有详有略,不能“不论轻重一把抓”,要争取通过分析重点中的一两个词语,使学生积极想象画面,为学生思维创设比较宽敞的空间,使教学更严谨,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灵活。
四、设计教学问题要尽量“少而精”,要更大限度的体现教学目标,要思考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设计问题。
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时,重点段细讲,其它段引读过去,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音乐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标准,即给予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创造、想象空间。音乐教学成为学校整个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念”要求音乐教学必须具有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一特点和学习挂钩,那么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常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温”。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好切中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媒体融合在一起,而且给学生一个进入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的途径,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和录音磁带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声、形、图、文多方面的感受,得到多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脑海里形成更深刻影响。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认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是要老师完全放任学生,一意独行,我们应该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中正确的学习。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这个活动旨在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初步感知角的特点。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动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一、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
在我们学校一个生物老师要带四个班,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较松, 学生就活泼一些;有的要求严格, 学生就沉闷一些;有的班的其他科老师幽默风趣, 思维活跃, 带动的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有些班的老师要求苛刻, 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此, 即使是同一节内容的教学, 也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千篇一律地沿用同一个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学生, 以思维活跃的学生为契机, 尽量调动起不太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对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要想办法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思维太活跃, 有时候思想“跑题”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的思维方向, 使之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是“捣乱”, 影响教学。例如, 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受精卵卵裂初期, 随着卵裂次数的增加, 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表面积逐渐增加”时, 举了一个例子:切西瓜——把一个大西瓜 (相当于受精卵) 切成多等分。随着切得次数的增加, 每块西瓜的体积在逐渐减小, 而总的表面积 (绿色西瓜皮+红色瓤的总面积) 在逐渐增加。结果有一个学生思维太活跃, 说了一句:“切得太小了, 还怎么吃呀?”思维方向严重跑偏!会影响学习风气和教学进度的。所以, 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如果听之任之, 长期下去, 会助长不良的班级学习风气。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了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的因材施教。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反思、记录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亮点之处
精心准备的每节课, 在不同班级教学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不同, 师生之间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因此, 肯定会有一些亮点,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回忆、记录下这些亮点, 然后研究探索这个亮点是怎样“共鸣产生”的, 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拿出来,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成功或亮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 以利于今后教学的高效和课堂的精彩。
三、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 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总之, 无论是对每个班学生特点的反思, 还是教学成功、失败之处的反思, 都能使我们为下一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思路, 而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而做好教学反思, 是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发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提高。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它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也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而课后反思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上完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反思,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以后教学借鉴。
有人曾提出,如果教师不善于课后反思,那么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在教学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进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一、反思课堂上的成功得意之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成功和独到之处,都有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如独到别致的教学引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趣的语言,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合理而恰到好处的补充实验,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精准而有效的课堂练习以及适量而恰当的课后作业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这些成功之处及时反思回顾,整理、总结、记录供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长期以往,不但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二、反思课堂上的不足和失误之处并查找原因,提高教学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贵在及时反思总结这些疏漏和失误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比如课后可以想想: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时机,提出问题后是否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是否给予了及时适当的点评,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演示实验的操作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课后作业是否有过多过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课后认真反思。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冷静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在下次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故态重演,重蹈覆辙。
三、通过师生课后交流,反思学生意见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许多学生极具个性,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经常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评价,也有自己的感悟,学生也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他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时会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最有价值和意义,是教学反思的好材料。通过课后跟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好思想、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也会使自己的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
跟学生的课后交流,在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充实自己课堂的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情况,并通过对学生接收知识情况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做到了因人施教,是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跟学生交流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四、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进行教学过程的“再设计”,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后反思需要教师自觉及时地进行,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坚持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课后反思一定要及时。首先,课后思路最清晰,思维最活跃,是课后自检的最佳时机。此时反思,往往能发现自己备课中的不足、授课中的疏漏,并能及时改正和弥补。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频繁的“撞击”,往往会有一些超常发挥,“灵感”顿生,创新出成功的教例,这些“灵感”由于是突然“冒”出来的,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不及时地、准确地记录下来,容易飘然而来,飘然而去,难以补救,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后及时反思,把“灵感”火花捕捉住,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技巧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课后学生的反应更是具体而真实,教师及时地将感受、反馈信息记录在案,能帮助和启发自己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通过课后反思,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继承了教学成功的一面,同时发现了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对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发挥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改进失误和缺陷之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出更科学、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写出“再教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课后反思的点滴记录是教师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教学中课后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常的对教学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自己关注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较浓的教学研究色彩,教师只要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记录反思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首先,教学反思的长期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教师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出的课后小结、课后反馈信息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和宝贵资料,为教学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材料。另外,通过课后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持久地反思下去,相信会有更多地发现。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逐步从经验传承走向理性思辨,使教育行为更多地转化为教育智慧,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将零碎地反思上升为理论。通过课后反思,教师从中学会教学和教学研究,教师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从职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可以说,课后反思就是我们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总之,课后反思贵在重视,贵在坚持,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札记的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从日常教学反思中,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足迹,倾听自己的回声,对其加工整理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师做好和重视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教和学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趋于完善,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人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课后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只要做有心人,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教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教学知识论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 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类似,教学时应注重学生一有的经验,鼓励学生探索。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对教材中所设计的供学生讨论和交流的问题。要注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发表意见,并给予肯定和补充。同时适当渗透类比的方法和转化数学思想。
教材中举例说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不等式的过程。从中自然引申出不等式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体会数学学习中比较和转化的作用。
继续重视学生在不等是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以巩固对不等式解集的认识,也为下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作准备。
思:环保小卫士
一、活动背景
我们资中在创卫生城市,我想我们的小朋友也该为资中创卫生城市尽一份力,因此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于是我设计了《环保小卫士》。“标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以它简单、易懂的特征被现代人所广泛应用。环保标志中的“禁烟”、“禁鸣喇叭”、“垃圾人箱”等标志与幼儿的生活关系密切,是社会性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对此兴趣高,参与性强。通过活动,能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环保标志,知道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2.通过各种参与活动,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为。
3.在看看、听听、画画、讲讲中发展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呼吸器官图、灰兔市的整治)。
2.图片两幅(白兔市和灰兔市)、各种标志各
一、奖牌1枚、正方形纸、蜡笔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评比卫生城市(出示白兔市和灰兔市的图片)。
(请幼儿做小评委,相互讨论)
师:你选哪座城市为卫生城市?为什么?
幼A:我选白兔市,因为白兔市地上没有垃圾,很卫生。
幼B:我也选白兔市,因为白兔市很漂亮、很干净。
师:我们给白兔市发奖牌。
师:你们为什么不选灰兔市为卫生城市?
幼:灰兔市的地上到处有垃圾,有许多人在吸烟,汽车司机在大声鸣喇叭。
师:白兔市和灰兔市还有什么不同?。
幼A:白兔市的天空蓝蓝的,飘着朵朵白云。而灰兔市的天空灰灰的。
幼B:白兔市的街道上、商场门口有一些标志,灰兔市没有这些标志。)
2.认识各种标志。
①认识垃圾人箱标志。
师:这是什么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幼:这是把垃圾扔进垃圾箱的标志,我经常在街上看见。
师:垃圾入箱标志提醒人们什么?
幼:垃圾入箱标志提醒人们不能把垃圾乱扔到地上,要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②认识禁鸣喇叭标志。
师:这个标志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幼:这个标志上有一只喇叭,有一根斜线,表示不能按喇叭。
师:那我们就叫它禁止鸣喇叭标志,司机们看见这个标志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幼A:司机们看见这个标志就不能鸣喇叭。因为喇叭发出的声音很难听、很刺耳。
幼B:司机们看见这个标志就不能随便乱揿喇叭。因为揿喇叭会发出难听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身体有害,会使人生病„„
③认识禁烟标志。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标志?它叫什么名字?
幼A:我在商厦里看到过这个标志,它表示商厦不能吸烟。
幼B:我在加油站看见过,它是叫人家不能吸烟的标志。
师:为什么要禁止吸烟?
幼A:吸烟对人体有害,会使人咳嗽,得气管炎。
幼B:吸烟不小心会引起火灾,吸烟会使空气变脏。
演示计算机课件
(一):人体呼吸器官图,感知吸烟对呼吸器官的危害。
师:吸烟的危害真大,我们以后看见别人吸烟应该怎么做?
幼A:我会对他们说:请不要吸烟。
幼B:带他去看禁烟标志。
幼C:叫他不要吸烟,告诉他吸烟对身体有害。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垃圾入箱标志、禁鸣喇叭标志、禁烟标志,它们都是为了保护环境而设计的,我们称它们为环保标志。
3.整治灰兔市。(出示课件二,灰兔市)
①讨论治理的办法。
师:你想怎么帮助灰兔市,让他们也成为卫生城市?
幼A:我去帮他们捡垃圾。我帮他们打扫卫生。
幼B:让灰兔市向白兔市学习,贴很多标志。
幼C:我想帮灰兔市画一些标志,送给他们。
师:用什么办法最快最好?
幼:用各种标志来帮助他们。
②幼儿制作环保标志(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灰兔市的居民请小评委帮他们画些标志,你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好后,送上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标志,要放在哪里?
③送标志(演示课件)。
(1)灰兔市的居民在垃圾箱上贴上了什么标志?居民们看见了是怎样做的?
(2)呀,这么多人还在吸烟,我们赶紧给他们送什么标志?
(3)这辆汽车真吵!用什么标志提醒司机呢?
(4)给灰兔市也送一块奖牌。
师:小评委们真能干,帮了灰兔市的大忙,真像神气的环保小卫士。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乡资中也在创卫生城市,也需要小卫士们好好爱护她。
(四)活动延伸: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从本节重点知识看, 可概括为“一个检验 (卤素离子检验) , 两个反应 (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两条件”, 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似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将课程功能由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即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上要体现出“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必须在教学设计上强化学习过程性, 设置好体验性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以提高他们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基于此, 我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上, 力求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并将学习的过程性放在首位, 通过对探究情境的营造,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着重训练其化学思维方法, 使学生既知新又温故, 在温故知新中完成认识的再次飞跃。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溴乙烷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2) 掌握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 结合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进一步领悟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原理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 了解卤代烃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对溴离子检验问题的探索, 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优选并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训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初步形成能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去研究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结构决定性质”观点在有机物中的反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介绍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2) 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教学难点:发生两个反应的条件。
2.3 教学思路的设计 (第一课时)
1) 学生“学”的思路。
(1) 从检验溴乙烷的“溴元素”这一“熟悉知识”出发, 使学生在对“Ag NO3溶液直接检验”进行否定中进入对卤代烃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
(2)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 对溴乙烷发生水解和消去两个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 从而形成能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教”的思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学生“熟悉”的卤素检验及平衡原理切入, 营造出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1) 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2) 通过卤代烃中所含卤元素的检验程序、结合实验现象, 进行“实验方法”这一自然科学方法的指导。
(3) 通过学习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试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能力。
3) 师生“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或推理) →归纳要点→推广应用→总结提升。
2.4 教学组织过程
2.4.1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选修5, 即第41页第一段, 了解文中卤代烃的涵义。
[教师活动]从结构上看, 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即得到了溴乙烷, 展示模型。
书写结构简式、结构式→展示溴乙烷样品→将溴乙烷与水混合, 振荡静置→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归纳现象, 从“状态”“颜色”“水溶性”三方面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与乙烷差别较大, 请同学们思考, 若要检验溴乙烷的“官能团”溴原子, 该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 (提出方案, 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汇总方案, 分析现象)
方案 (1) 、 (2) 中未检验出Br-, 说明溴乙烷中不存在Br-;方案 (4) 中能检验出在Br-, 说明溴乙烷在Na OH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同时也证明 (3) 中生成棕褐色沉淀是溶液呈碱性所致, 因此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需注意:先使其水解, 经酸化后再滴加Ag NO3溶液。
[教师活动] (引导探究, 总结提升)
综合 (1) 、 (2) 、 (4) 三个实验现象, 试分析Na OH在溴乙烷水解中所起的作用。需强调的是, 方案 (4) 应修正, 即, CH3CH2Br水解后, 应取上层清液进行实验, 因为CH3CH2Br的取代反应是在碱性条件完成的, CH3CH2Br密度比水大, Br-在水层。
[学生活动]
反应CH3CH2Br+HOH→CH3CH2OH+HBr是可逆反应, Na OH可以中和掉生成的HBr, 使平衡向右移动而趋于完成。
【小结】溴乙烷水解反应化学方程式还可表示为:CH3CH2Br+Na OH→CH3CH2OH+Na Br, 条件是“Na OH水溶液”。
[教师引导]实验证明CH3CH2Br可以制乙烯, 请考虑可能的断键处, 以及此反应的特点, 并阅读课本。
[教师引导]欲提高CH3CH2Br生成CH2=CH2的反应速率且提高CH2=CH2的产量, 可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
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烯原理, 写出反应:CH3CH2Br→CH2=CH2↑+HBr。进而推出:加热, 且在碱性条件下反应。
[教师引导] (设疑诱导, 强化“新知”)
能否加入Na OH水溶液, 为什么?
[师生互动] (对比探究, 总结提升)
不能加Na OH水溶液, 否则CH3CH2Br会发生水解反应。
【小结】结合CH3CH2Br+HOH→CH3CH2OH+HBr反应, 得出结论:在Na OH水溶液中使平衡向左移动, 发生水解反应;在Na OH醇溶液中使平衡向右移动, 发生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这是溴乙烷的又一性质, 可以发生消去反应。请学生总结本节课要点知识。
[学生活动]总结溴乙烷的两个性质 (两种反应类型) 及发生的条件, 相应的断键位置。
[课件]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内容 (包括板书内容)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传输的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但创设情境时选点于学生看似很熟悉的溴元素检验, 并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 通过对所设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起点看, 看似选得很低, 自设方案, 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因此, 这个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反馈看, 设计很成功。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应用中对卤代烃中溴元素检验的“特殊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自身的亲自参与去体验“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观。
但在探究消去反应条件时对“Na OH醇溶液”中醇的引入显得比较生硬, 应对“醇的作用”做进一步阐述。
2.4.2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请同学归纳溴乙烷的结构与性质。
[教师活动·引入新课]从溴乙烷的组成、结构、性质, 可以做适当的类比, 推论, 进而对“卤代烃”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课件]
1) 卤代烃的分类。
2) 卤代烃的通式。
3) 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学生活动]试通过溴乙烷的性质推断卤代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任选一种卤代烃) ?
[师生互动·讲练评相结合]
1)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两种卤代烃的关系, 卤原子的位置与水解后羟基的关系, 请从正向和逆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结论】卤代烃分子中卤原子的位置即水解后羟基的位置;反之, 产物醇中羟基的位置即反应物卤代烃中的卤原子的位置。
2)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 1-氯丙烷和2-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的关系。
(2)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如:CH3CH (CH3) CH2Cl、 (CH3) 3CCl、 (CH3) 3CCH2Cl、CH3Cl, 为什么?
(3)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会出现同分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2Cl、CH3CH2CHCl CH3、CH3CH2CHCl CH2CH3等, 为什么?
[教师活动] (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合成思想和合成方法。)
欲制备较纯净的氯乙烷时, 是采用乙烯的加成反应, 还是采用乙烷的取代反应?欲将溴乙烷转化为二溴乙烷,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应采用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制备氯乙烷。若用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则会得到多种氯代烷的混合物。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科学视野”内容。
[教师活动 (9) 课件]卤代烃与环境污染, “臭氧空洞”相关视频。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知识 (包括板书内容) 。
[作业]
2.由乙醇制乙二醇, 经过哪些反应, 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记】
从教学目标看,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归类思想, 通过对溴乙烷知识应用, 去对卤代烃一类物质进行举一反三的探究。知识的魅力在于应用, 要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就必须发挥好旧知识的功能, 使其在应用中显出基础的重要性, 同时, 通过梯级似的课堂设计, 再让旧的知识做必要的延伸,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采用“讲—练—评—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同时学生受到的启发更多。
3 课后反思
1) 对情境创设的反思。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恰倒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能引发和谐的教学共振。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 其记忆力会大增, 想象力丰富, 洞察力敏锐, 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2) 对教学效率的反思。从单纯的知识目标讲, 用15分钟达成也并不难, 但从培养学生终身学力角度看, 重过程就是最大的重结果。“趣”处着眼, “易”处着手, “熟”处设疑, “用”处着力,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给学生学习学科思维方法搭好平台,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我这节课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形式上课,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了,充分给了学生学习自主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我一直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主旨。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给他们学法,教师只是在一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致高。
3、由于农村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制约,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搜集资料的来源窄,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学起来也艰难。
4、由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分组搜集了资料,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再加教师的有效引导补充,这节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5、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6、恰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高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7、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如何利用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去吸引学生,同时别忘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
8、在这一课中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地方是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的想象乐曲描学的音乐形象,在学唱《小麻雀》时通过对小麻雀行为的描述,潜移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的道理。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的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话和动作表现出来。
9、在这一课中我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而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让学生查找古代的计时方法,适当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课外学习能力能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10、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准备补充资料和拓展资料,照本宣科,感觉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这点以后要注意。
11、新课程给了老师更大的空间去处理教材,但是在处理教材前,必须对教材进行彻底的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其实都有它的目的,只有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12、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创造角,再给自己组创造的角分分类,通过小组合作,并展示学习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3、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对于本课来说,预习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通过预习及预习反馈,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难理解或容易错;不利的是,因为学生已经预习,学生已经知道分米与厘米,厘米与毫米等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但是作为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是如何了解这一知识,是直接看结论还是通过观察尺子得到的?在上课时,学生就缺少了一种探究的精神及欲望,使课堂少了许多激情。
14、这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效果很好。
15、本堂课先松后紧,由于没有很好把握重点,平均用力,前面的节奏拖沓了,等发觉时时间所剩不多。这种情 况以后我多避免才行。
16、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17、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出现了几次口误。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在这节课中明辩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18、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19、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20、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21、由于条件的限制,这堂课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又补充了些课外知识,但这样一来,我的喉咙就受不了了。怎样更好地整合身边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我想,也许我可以请家长帮忙。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一、教学反思现状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从事政治教学二十余年, 身边的同事、同行朋友认识不少, 但真正写教学反思, 把写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者寥寥无几, 多数教师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 草草写上几句, 只要检查时能蒙混过关就行;还有的教师态度很认真, 每次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不写教学反思, 不会写教学反思是教学反思的现状, 令人扼腕。
二、教学反思撰写要点
1. 写教学中成功的点点滴滴
教学是一门艺术。许多老师在精心教学中肯定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把课堂教学中那些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或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方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善, 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彰显教学魅力, 永葆教学活力。以前我没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自然不会对所上的课进行思考, 教无所得, 教无长进, 昏昏噩噩地过了十几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后, 我校要求每位老师写教学反思。我认真地践行着, 一丝不苟地记下教改路上的点点滴滴, 自觉收效颇丰, 甚感欣慰。如在多年的教学反思实践中, 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政治这门课程, 提高学习成绩, 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愉快教学法”, 让学生尽量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很受学生欢迎。例如, 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课时, 我先向学生介绍全国关注的毒火腿、三鹿奶粉的案例, 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来劲了, 激活了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 知识基本当堂掌握, 效果很不错。又如, 在复习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法, 展开竞赛。同学们情绪高昂, 踊跃参加, 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 写教学中的疏漏失误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疏漏失误之处, 总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 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新课改后, 我平时的教案书写, 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 还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 我都会认真地回顾反思并进行诊断, 开出教与学的“病理”, 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 最后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几年下来, 我写了几大本。其中最多的是对传统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的反思, 如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 学生生成问题少;答案强求一致多, 发展学生个性少, 等等。这些倾向妨碍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无论是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 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我都力求“另辟蹊径”、“独出心裁”, 让课堂教学在反思中鲜活起来。如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课。以前是我主讲, 课堂枯燥、沉闷, 如一潭死水。新课改后, 我吸取了新课程理念, 先制作了一张表格, 让学生填写自己熟悉的家庭、学校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成因及危害, 课堂上让他们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交流。学生讨论积极, 不断生成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能力提高了,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 教学效果明显。老师的教学轻松了, 从枯燥烦闷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何乐而不为。
3. 写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 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 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 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 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磨炼逐渐形成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经验、才能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具备了这种教学艺术, 就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教学充满艺术魅力。课堂教学中, 每个老师都会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教学机智不只要写自己的, 也可以写别人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为我所用, 以臻佳境。如:一堂课上, 一位老师批评了某学生, 该生觉得老师批评不当, 立即站起来辩解, 说得有理有据。其他学生也觉得老师批评不妥, 个个屏住呼吸, 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老师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 是自己对情况了解不够, 错误地批评了该生。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 只听这位老师轻声讲道:“经调查, 我认为对××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 撤销原判, 为其彻底平反昭雪, 落实政策。钦此!”学生笑了, 那位受委屈的同学忍不住也笑了。这位老师又诚恳地说:“今天, 我由于对情况了解不够, 错怪了××同学。为此, 我向××同学表示歉意。我以后遇事一定多作调查研究, 欢迎同学们监督。”同学们不笑了, 他们用尊敬、赞许的目光望着老师, 既钦佩老师的机智应变, 更折服于教师当面认错的襟怀。这个案例对我启发较大, 我写了教学反思, 并自觉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4. 写“再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取舍, 然后写出“再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圆锥曲线课后优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圆锥体积的教学反思10-25
《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11-14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曲线跑》及教学反思06-10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反思01-01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11-02
曲线和方程优秀教案12-30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06-15
8《圆锥的体积练习》教学设计07-12
曲线运动习题及答案06-25
高中数学曲线和方程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