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2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钉子板、三角尺、纸、小棒、活动棒、绳、剪刀、扇子等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手工吗?(出示主题目)。
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东西?(剪刀、手工袋、直尺……)
二教学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
生:指点认为是角。
师:出示铅笔的笔尖说:“笔尖也有一点是不是角?”(不是)(老师把学生指的点写下来)
师:“所以角还有两条边(边说边比划,从点出发摸角的两条边)尖尖的这一点叫它顶点。”
“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角吗?(指名比划)同桌相互指一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要求说出我摸的是角的什么?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2、师:谁能找出剪刀、三角形和钟面上的角在哪里?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仔细看好(抽象出角)
出示: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是我们数学上的角,教师也来画一个角。
说明:画时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用直尺画两条直的线作为角的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3、谁能指出其它物品上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电脑演示)
4、通过学习,现在你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吗?
生回答:演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学得怎样?
练习: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
A、指名判断第1题:是角、请你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B、不是角是,请你说说判断的理由。
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三、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看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想)
师:老师给你准备很多材料,有纸、小棒、绳子等,你能用你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吗?(同桌合作做角)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小棒:
A指名摆一摆,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B谁能摆个比他更大的角?
(2)用钉子板围出一个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2条边)
(3)纸:(指名演示用纸折一个角),如果想把角多大怎么办?变小呢?和同桌比比谁的角大?
集体比较:A选出有明显差异的角先比一比
B再选出有细微差异的两个角请大家比,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指名演示)(重叠的方法)
(4)两根小棒做个活动的角(全班一起做一个活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两手捏住角的边一起张开,慢慢地合拢,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引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5)师:除了用这些东西外,还可以用什么做个角?(绳,但要拉紧)
四、角的大小比较
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的角,瞧朱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1、出示四幅钟的面图,你能一眼看出这些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三个最小)
2、出示第二、四个钟面图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谁说的对,同桌讨论,想个办法,能不能利用一些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事先用习题低印好相印的两个钟面,发给学生)指名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目数格子的方法:第一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正好3大格,第二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3大格多一些,得出第2个角大。
第二种:用纸第一个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把它放在第二个角上比出大小。
第三种:用活动角比较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上,得出第二个钟面角大。(指名演示)
3、你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
4、老师有这样一个角,(用手势在板书的角的基础上,把边无限延长)你能说出这个角和刚才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想想做做
1、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个()个()个
2、下面的图形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出示)
()边形()边形()边形
()个角()个角()个角
(1)学生先判断是几边形,再说说有几个角(指名数一数)
(2)师:奇怪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那七边形、八边形呢?
你知道这里有什么规律吗?(边数=角的个数)
猜测十边形有几个角?(10个角),下课我们可以自己验证。
五、总结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科 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并开始接触到了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测量、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都滲透着数学知识。
2.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钟面、剪刀、折扇等实物图形引入,通过观察,对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整堂课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学资源 课件 三角板 制作活动角的材料 圆形的纸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我们的老朋友,一起来看大屏幕,如果你认出了它们,就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好吗?(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一位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教学活动2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找角: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许多物体表面也藏有角,你能找到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看或者说给大家听听?
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善于观察,你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知识。(多媒体演示:剪刀上的角、钟面上的角、红领巾上的角)
2、 摸角:找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动手摸一摸,选择你身边的一个角,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3、 画角: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之后要求学生画角,展览评议。
4、 折角:用课前准备的圆形的纸折出角。之后,同桌互相指指哪是顶点,哪是边。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5、 想角:闭上眼睛再来想想角,角是怎样的?角的形状,动口说一说。之后,课件演示。
教学活动3 三、 拓展练习
设计了一组闯关练习:
第一关:判断哪些图形是角,为什么?
第二关:用两张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讨论:1、活动角有什么特点?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汇报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
课件出示结论。
第三关: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拿他的小三角板和老师的大三角板比。
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活动4 四、课堂小结
1、咱们这节课认识的新朋友是什么?如果你就是角,面对这么多同学,你会如何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
我这里也有一个角在作自我介绍呢,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首角的小诗)
2、最后,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这些都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建造出来的,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角,这些优美的角,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愿我们大家也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1、只是技能目标: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书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用形容词修饰名词。
(4)了解春天的美。
2、情感目标:
(1)认识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热爱自然。
(2)具有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认读、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供自由学习的情境。)
2、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
1、师: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初读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图认字??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躲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质量。)
四、写字(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3、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4、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5、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xiǎoxījiědòngtiányěmiánhua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课堂练习答案,学生自己改正、记忆。
2、一字开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鲜艳。
二、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出示填空题: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读读第8自然段,特别是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6、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习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三、背诵
1、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
2、指名说说:刚才听的时候,你想象到了什么?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层面、立体的审美和积累。】
四、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
2、解识字方法:
(1)偏旁识字法:说-脱深-探
(2)相加法:躲=身+朵解=角+刀+牛
3、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美文欣赏:
1、教师朗读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交流: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
六、拓展:“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板书:
1找春天
小草
野花春天
找嫩芽(美)
小溪
教学目标:
品读重点词、句、段,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勇敢地、独立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感悟文章的重点词、句、段,感悟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学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步》(齐读课题),这篇课文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寄语,什么是寄语呢?(学生说)
2.过渡:那是怎样的期望和嘱咐呢?
3.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再读变色的句子。(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师:生命的过程非常丰富,为什么作者却说大概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板书:学步--(生命的过程)--寻路
4.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文中的父亲的回忆,看看儿子刚会走路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二、品读课文第一段(1-3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看看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学生自由读)
2.交流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学生找到表现父亲惊喜的句子品读感悟。教师相机指导感悟。
预设:
学生找到写父亲惊喜的句子谈感受。
1.出示课文第一句: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生惊喜地齐读)
师: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为什么父亲会如此惊喜?(生独立行走)难怪父亲会发自肺腑地说:“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生特别惊喜地齐读)
2.指名读写父亲惊喜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3.儿子能独立行走了,这就意味着靠自己的两条腿就能……(出示课件说话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经历补充)
4. 儿子能独立行走了能干许多自己以前从未干过的事情了,此时儿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
5.过渡:学步带给父亲的是惊喜,带给儿子的是兴奋,惊奇,美好,然而,学步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什么?(代价、纪念)
二、品读课文的第二段(4.5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边找,儿子学步时付出了什么代价?
2.学生交流,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体会碰痛、碰伤、流血、伤疤、父亲的心如刀割的代价。相机理解“心如刀割”的意思。
3.过渡:付出总有回报,儿子学步时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留下了什么纪念呢?
预设一(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调控)
1. 出示句子:已经数不清…...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第一次摔倒(轻轻地)
生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第二次摔倒(读语气略重)
生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第十次摔倒(语气强)
生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
生齐: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这句话读了好几遍,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这句,练读--指读--范读--学读--挑战读
2. 教师小结:
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这种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的勇气不正是学步留给我们的纪念吗?
学步还留给我们什么纪念?
预设二、
1.出示句子“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乐此不疲”结合文中的几个“哪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指导理解“乐此不疲”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样的路。
师:这样的路你却走得乐此不疲,愿意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练读--指读--评读--学读)
师:如此艰难、坎坷的路你却走得乐此不疲,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这样的勇气不也是学步留给我们的纪念吗?难怪父亲说:“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学生齐往下读)......那份勇气。”
2.望着儿子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在曲折的路上走得乐此不疲,父亲的心情怎样呢?(担忧、赞美、期望)
3.默读这一段感悟父亲对孩子的深深地爱。
4.小结:
如此平常的相比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体验,说“人生亦如学步”最恰当不过了,这也是父亲想告诉我们的,父亲还希望儿子怎么做呢?
四、品读感悟第三段(6自然段)
1.再次出示,齐读
现在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说生命的过程还是寻路的过程的含义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2.父亲希望孩子怎么走?(板:勇敢地走 脚踏实地地走)
师:这也是每个父亲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童年,就要小学毕业,就要升入中学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这时你的父亲也会这样对你说(齐)“生命的过程......脚踏实地地走。
听着父亲的话我们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此时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 出示小练笔,学生选择一项写写,练写,交流。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其实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学步的过程。人生的道路有无数条,希望你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勇敢地走下去,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走一步是暖春,无论你选择了那条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请你记住这句话:(课件出示)路有弯弯曲曲才成其为路,人在路上有磨难才成其为人。(齐读)
2.齐读课题,完成板书
师:父亲要通过学步告诉我们人生亦如学步,无论在路上遇到什么磨难,我们都要(生)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希望我们能记住父亲的嘱托!(下课)
板书设计:
学步
代价 纪念
学步----(生命的过程)----寻路
(难) 勇敢地走 (更难)
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Q、3、2、6四张扑克牌、折叠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Q、3、2、6四张牌:把Q看作12,你能根据这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24点吗?
学生试算24点。
汇报算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12-2=10○22×6=12○32×3=6……
10×3=3012×3=366+6=12
30-6=2436-12=2412+12=24
引导学生找出上面各种算法中口算有“困难”的算式。(10×3=3012×3=36)
比较这些算式与以前学习的2×6=12、2×3=6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习几十乘几
(1)提问:10×3应该怎么算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110+10+10=30
○2一个十是十,三个十就是三十。
○31×3=3,再加一个0,所以10×3=30
(3)分析比较各种算法,在分析第三种算法时,教师在算式中用彩色粉笔画注:
(4)折叠式卡片依次出示下面三组口算题。
2×43×56×7
20×430×560×7
学生口算后,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试编一组类似的题目并口算。
(5)小结:我们口算几十乘几时,一般先想几乘几。
2、学习几十几乘几
(1)提问:你会口算12×3吗?
(2)学生讨论,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112+12+12=36
○26×3=18、12×3就是2个18,18+18=36.
○31×3=3、2×3=6,合起来是36.
(3)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算法,在分析第3种算法时,通过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重点:1×3表示1个十与3相乘,即10×3=30,再算2×3=6,30和6合起来是36。
结合对第3种算法的分析,板书:
(4)教师指出:12×3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写成竖式。
学生试用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以下写法:
分析各种写法。请学生结合小棒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算。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掌握一般写法。
(5)完成“试一试”:用竖式计算21×3,并指导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三、总结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体会。
四、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78页“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座练。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4、5题。
交流:从图上你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3、游戏:接龙数青蛙。
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故事情节曲折。“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为她“一直”想,爸爸就给她出主意登广告要小猫。可别人送来了许多小猫,为了解决小猫太多的问题,爸爸只好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当别人把小猫都拿走了时,喜欢小猫的卡罗尔非常伤心,可就在这时,她却惊喜地发现她最喜欢的那只小猫留下了,“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这让他们在感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这篇故事篇幅较长,但修饰语少,抒情也少,语言非常质朴,故事性较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易于接受、读懂。从本课识字的安排和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可以看出,本文是作为“略读课文”来编的,教学本课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学生默读完之后,教师要组织共同寻找本文的关键点,实现抓关键,实现长课文短教,体现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从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揭示课题
1.谈话:
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动物)
2.卡罗尔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她最喜欢的是小猫(课件出示卡罗尔家的小猫图片)。看了卡罗尔家这些小猫,你想说什么。
3.卡罗尔和这些小猫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巡视,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
3.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检查生字的读音。
卡罗尔 舒适 多余 端出
碟子 软垫 伯洛 喵喵叫
绒线团 滑稽 抽屉 橱柜
免费 糊涂 厨房 蹭 着
注意引导学生读准下列字词:“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kǎ;“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
(2)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猜谜识字:不上不下是“卡”。兔子差点不见了是“免”。
形近字比较认识:热与垫、兔与免。
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与喵、曾与蹭;萝与罗、橱与厨。
用动作演示记“蹭‘字。
(3)读通带有生字的难读句子。
出示,指名读,及时正音,齐读。
4.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分层默读,交流体会
1.介绍默读。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课文。(板书:默读)什么叫默读?默读就是--集中注意力,用眼看,不出声,不指读,用心悟。
2.第一次默读。
(1)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全班交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2.第二次默读。
学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觉得有趣,为什么?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
(1)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多读几次,想想有趣在哪里。
(2)全班交流,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读得有趣!
主要是以下段落,可随机出示:
△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跳。
给“滑稽”换个词,说说什么地方有趣。引导:小猫把叔叔的口袋当成了什么了?
展示课文插图,小结:这些可爱的小猫,他们会跑去做什么呢?
齐读这一小节,重点读好“扑扑地”、“一个个”。
△打这以后,门铃一直响个不停,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
说说都有怎样的小猫来到卡罗尔家。(引导学生从小猫的颜色、大小、神态等方面展开想象。)
用“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想象说话。
△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小猫在抽屉里、橱柜里干什么?谁会被门后的小猫吓到,吓成什么样?小猫还会干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一小题。
3.第三次默读。
(1)从哪里可以看出卡罗尔喜欢小猫?
(2)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
(3)全班交流。
出示学生反馈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卡罗尔心情的变化。
随机板书:一直想要 期待 终于有了 高兴 伤心 惊喜
四、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会和睦相处。
五、作业。
1.读课文中的两则广告,搜集生活中的广告,了解广告文化和艺术,试着写一则广告词。
2.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跟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3.练习默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直想要
∣ 期待
∣ 高兴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 伤心
↓ 惊喜
终于有了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l)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9+6=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填空。
(5)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54-36=18(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54-18=36(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120-80140-701200-800l100-4001300-7001400-800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百十个百十个
376319
-132-176
244143
1230-425=805
1230
-425
80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8()+()=()
(2)42-30=12()+()=()
2.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805+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1)出示:4736-826=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826=3910
47363910
-826验算:+826
3910473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712-910-610-8
12-316-420-514-8
2.笔算:(指名板演)
394-763264-23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431
-97
334
例6:5120-3826=1294
5120
-3826
129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43120-30120-807000-
二、探究新知
1.引人新课。
教师: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2.教学例7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计算:4020-1345=3000-1368=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302
-159
143
例8:3000-628=
3000
-628
237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
1元=()角3元2角=()角
3元4角5分=()分2角6分=()分
2、笔算
2600-9754050-24365006-3249
二、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9:小红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7角5分,买一枝圆珠笔用了1元5角8分。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多少钱?
8元7角五分-1元5角8分=7元1角7分
元角分
875
-158
717
【认识角2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03-30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4-21
课题六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05-25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