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行业分析(精选9篇)
◆ 早教市场:最重要的教育市场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0-6岁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教育时期之一,宝宝学习力特别强,而且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养成、智力发育状况,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另外有30%是在8岁之前发展起来的。初生婴儿的脑发育比15岁孩子快1000倍。很多思想、习惯和智力是在3岁前打下基础的。
21世纪的今天人们逐步意识到0-6岁是人的毕生中最重要的时代,身材素质、智力成长发展、个性品德都自此逐渐成形。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可以说早教市场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早教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市场
目前中国0-6岁儿童约有2.8亿,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多万。随着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之后,新的一轮生育高峰即将到来。他们的父母90%为80后的人群,文化高,教育意识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家长们每月用在孩子身上的消费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5%,约400-2000元之间。2010年全球婴幼儿教育市场的营业额将达到2800亿-6200亿美元。儿童教育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趋于成熟。目前北京3-6岁在园幼儿数量只占幼儿总量的77%,而0-3岁的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约为16%,家长能认可幼儿教育市场,相信亲子教育市场发展空间也是潜力巨大的。
◆ 早教市场:深受国家支持的市场
我国在学前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0-3岁早期教育发展目标,即要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托幼机构及家庭教育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区域性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教育必须从儿童早期着手培养。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婴幼儿教育相互衔接。《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把婴幼儿教育法定年龄提前到“0岁”。
◆ 早教市场:最具购买力的市场
一早教课程内容跟“国际接轨”
我国早教机构按经营类型来划分, 可分为综合性早教机构和特色早教机构两大类。综合性早教机构一般规模较大, 硬件设施较完善。特色早教机构以发展婴幼儿的专项潜能为主。这两种类型多采用加盟的方式进行连锁经营, 加之我国早教起步晚, 因此早教课程更容易受到国际理论和经营模式的影响。
目前的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打着“国际化”的旗号。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 超过90%的所谓“国际化”早教机构其实跟“国际”毫无关联。之所以打国际牌, 主要目的是迎合家长对“国际”的崇拜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现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早教观念及相关研究要早于我国数十年, 但目前还没有产生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
二家长的观念对学什么起关键作用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开发智力, 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小学做准备。有部分家长因孩子存在走路、说话等方面的问题而希望早教机构能矫正孩子的问题。还有些家长过度迷恋早教机构, 认为孩子一定要送到贵的早教机构给专业的老师教才能给孩子未来打下良好基础。总的来说, 大部分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有两种心理:一方面是“智力天才”教育, 他们把2岁认识200个字、会读英语300句作为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志;另一方面是“艺术天才教育”, 让2~3岁的孩子学习钢琴、二胡、国画、油画、京剧等, 孩子成为承载和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
很多早教机构利用家长对早教的误解, 为了拉拢和保证生源而开设了一系列开发智力、提高艺术修养等早教课程内容。因此, 目前我国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出现杂乱的现象, 即同时开设思维、语言、艺术、运动、感观训练等课程, 看上去似乎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其实各个课程之间被分成一个个模块, 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也反映出家长的观念和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家长的教育观念成为影响早教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三孩子是早教课程内容忽视的因素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西方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 大多早教机构都声称坚持“以儿童为中心”, 一切为了孩子。而事实上它们忽视的恰恰是孩子的需要。早教机构所宣称的“儿童中心”大多只是一种口号和噱头, 较少顾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问题, 以及由国外引进的国际知名早教连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会水土不服等。
最常见的是孩子的年龄受到忽视。部分家长听信早教机构的宣传, 孩子上早教的年龄由3~6岁提到了6个月。这也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提出, 应当警惕“早教过早”的问题。过度、过早教育, 会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创新才能, 不利于孩子成长。而早教机构忽视孩子的年龄问题, 为了商业利益盲目地招收低龄幼儿。过早的对婴幼儿进行干预, 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而不适当的运动训练还有可能伤害到婴幼儿。此外, 对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忽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早教机构招聘的老师没有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 这使得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顾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 生搬硬套地使用培训机构所交给的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 笔者认为婴幼儿早教课程内容应该切切实实是孩子需要的, 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跟着孩子走”的教育。“跟着孩子走”的早教, 就是真正地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根据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来制定课程内容。
摘要:当前早教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对早教课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早教课程主要受到国际理论和经营模式、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幼儿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幼儿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被早教机构所忽略, 主要表现在对幼儿年龄、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忽视。
关键词:早期教育,早教课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华爱华、黄琼.托幼机构0~3岁婴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艳洁.早期教育的误区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S3)
[3]饶淑园.对早期教育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的综述与思考[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05 (11)
关键词:幼儿,早期教育,现状
一、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俗语说:三岁定终身。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发现,宝宝出生时脑重量约是350克;一岁时约950克,占成人脑重的60%;;两岁时脑重约1100克,占成人脑重的70%;三岁时脑重量约1260克,占成人脑重的85%,已经接近成人脑重。这说明,孩子年龄越小,大脑发育速度越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500多名婴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婴幼儿有着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并且60%的智力都是在三岁以前获得。可见,早期教育影响人的终身发展,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
二、早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婴幼儿大多以家庭分散抚养为主,他们多分散在各个社区,以社区为依托,教育任务基本由监护人完成。在早期教育知识获得途径的调查中,老一辈主要靠自身已有经验育儿;年轻家长主要是从网络、电视、书籍中获得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早教机构获得早教知识的所占比例还是较少。从总体上看,婴幼儿家庭教育呈现出经验式,零散式、跳跃式的特点,具有零碎性、随机性和主观臆断性,这种教育方式已经直接影响到婴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大部分家庭都已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表示出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教育能力和条件有限,许多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教育耐心等方面存在焦虑和苦恼。因此,家长们还是迫切需要接受专业早期教育机构的指导的。但是鉴于我市目前现状,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任然处于理想化状态。
三、我市早期教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1、早教机构监管部门的空缺
201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要求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分工,切实把早期教育指导纳入公共卫生和教育服务体系。2016年,江苏省明确规定,早教机构登记注册须由当地教育部门审批及管理。
2、早教机构准入的审批制度
一家正规早教机构的进入,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及审批制度。首先应对办园资质的审批,对于机构的选址、消防安保、玩教具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中心课程是否符合婴幼儿发展规律……等等这些都应该有相关部门的考察和审批。
3、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早教市场师资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现在许多早教中心招聘时,要求一线教师的学历必须是专科及以上文凭及。但是一些早教机构,特别是幼儿园的老师兼职亲子教师的,仅仅通过短暂培训随即上岗。这些人员缺少对婴幼儿身心特点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缺少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能力,理论底蕴单薄,专业技能不够,不能达到家长的意愿和要求。江苏政府明确规定,早教机构园长须持有《高级职业园长证》及《高级育婴师证》上岗;从教人员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须持有《高级育婴师证》上岗。江苏省在学前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次早教政策的出台,将给其他各地政府做个表率。相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都会逐步关注早教行业,师资水平的规范化更是势在必行。
四、对早期教育发展的建议
1、大力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一部分家长基本属于“三高”人群:即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其实并未真正意识到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孩子阶段,起到主要抚育作用的老一辈,更是在用陈旧的教育观念来养育孩子。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早教机构,都要加大宣传力度,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要将这一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从而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早教事业提供配合与帮助。
2、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关系到家家户户,我们应该将专业、规范、标准、健全的早期教育深入社区,覆盖到每个家庭,受益于每个孩子。先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政府承担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的责任,将其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才能真正惠及更多散居的婴幼儿家庭。但鉴于我国财力有限,社区建设较为薄弱的国情,可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中的指导作用。鼓励幼儿园从自发走向自觉为社区提供婴幼儿的早教服务。目前,很多幼儿园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活动都是免费或者低费用,这种做法大多很难坚持下去。为了不让早期教育流于形式,社区早期教育市场化也是形式的必然所趋。
3、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早期教育工作的领导,规范咸宁早教市场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行业是长青行业。虽然中国早期教育行业发展较晚,以前大多是通过幼儿园的公办教育,随着教育产业对民营、外资的开放,各种民营机构、外资机构都进入了该行业。
笔者认为:早教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期。10年来早教行业从无到有,经过了迅速扩张期现在正在逐步放缓新成立早教机构的步伐,更多的开始表现为提升品牌扩大规模。1998年,当红黄蓝第一个早教中心在北京成立时,国内的早教机构仍是凤毛麟角,可是到了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有早教机构100多家。2002年到目前,早教机构快速膨胀发展的脚步明显有所减慢。很多人不再盲目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他们也逐渐地意识到,早教是一个靠口碑来生存的行业,没有好的服务、过硬的早教教学研发力量是难以在这个行业内生存的。而且许多较早成立的早教机构在规模和品牌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当然问题也相应产生,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早教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总体来说,国内的早教行业仍在探索、摸索阶段,还并未成熟。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目前国内早教市场的一大特点。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预科教育(先修课程)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方式各有特点,均为中国高中教育与大学衔接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国内外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的历史分析
(一)外国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早在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把预科(先修课程)列入高等教育学制。18世纪后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培养工业大革命、机器大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适当改变教育体制,在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预科教育,这种预科教育在19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为世界各地所效仿。
前苏联从1969年起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截比到1980年,苏联共有653所、占全国75%的高等学校有预科,每年招收预科生10万多人,为高等学校的本、专科专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生源。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联邦颁布了《教育法》改革学校类型,建立新型学校,其中之一就是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学校,为表现出天赋才能的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到1993年初,俄罗斯有预科学校近350所,在校生17万人。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现代教育制度也逐渐形成。1878年,东京大学建立了预科学校,学生在预科学习2至3年,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东京大学,能否进入预科成为能否上大学的关键。这种预科选拔制度持续了很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取消。
法国的综合大学(包括短期技术大学)一般不进行入学考试,工程师高等学校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全国性考试。学生需要先进入设在中学的工程师高等学校预科班,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门教育和训练,经过预科班学习后才能有资格报考工程师高等学校。
英国中学教育体制包括初中(7至9年级)、高中低段(10至级)和高中高段(12至级)。高中高段就是大学预科,也称为第六学级。第六学级的产生最初是为少数人升学作准备,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最初以文法中学为主。20世纪60年代,大学预科逐渐在综合中学壮大起来。同时,英国成立了专门的预科教育机构第六级学院,专门开设12至13年级的课程。70年代,又成立第三级学院,设置课程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形式,学制变为2年。根据英国教育部1月公布的英格兰预科教育的相关数据,有37万多名第六学级学生参加了考试,17万多名来自第六级学院和第三级学院,占整个预科教育人数的46%.
美国先修课程亦称进阶先修课程或高中生大学前先修学分课程(Advance Placement Pro-gram,简称AP),是目前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前争相修读的一类课程。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相当于大学学院级课程,高中生在修完该课程后可以将课程学分抵作大学学分,同时间接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大学课业。
(二)近现代中国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学预科曾列入学制,作为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必经阶段。19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预科。当时的预科教育有三年制和一年制两种形式。三年制的预科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一年制的预科先学习基础知识,到本科学习三年专业课程。
19,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满蒙高等学堂,专门设立了满、蒙文预科和藏文预科,开民族预科教育之先河。19,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大学设预科和本科,预科三年,本科三年或四年(19改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预科分三部进行教学,即文、法、商科,理、工、农科及医科的药学门、医学门。此后,大学预科一度被取消,直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普通班,此后预科教育又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预科教育初具规模。
从国内外的预科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办学主体的不同,有的设立在大学阶段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有的是设立在高中阶段。二是目的不同,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也有专业和课程的衔接。
二、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
从各国所设立的大学预科或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有如下几种类型:大学预科列入学制系统,大学制订教学计划,接受大学监督;高中设置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班级,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高中为某类要求较高的高等学校专设预科班。限于篇幅,本文仅以A-level , AP和IB课程为例分析。
(一)预科教育的学段衔接A-level课程―来自英国的经验
英国公布的较有影响的《沃尔夫报告》调查结果:截至,94%的16岁学生(12年级,UCSE后)在接受预科教育,到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8500。可见大学预科教育己经作为一种普及教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月,选择大学预科教育的学生中,1/3选择传统的学术教育,达到高级水平,2/3选择职业课程,衔接性是有方向差异的。
1.从准入上存在差异
对于高中的KS4来讲,所有该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直接升入。在KS5的录取时,则是依据学生的UCSE的成绩和学校自身的要求。据年英国教育部的调查报告川,各种类型的学校招生的分数线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以五门UCSE成绩为例,文法学校录取的平均分为233. 7分,综合中学为209. 5分。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相应的预科准入标准。里丁中学(Reading School)①第六学级录取时要求学生有8科的UCSE成绩,而且其中一门至少为B,8科的总分达到380分。在具体的课程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想学数学,必须有一门UCSE为A;如果想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需要两门UCSE为A。同一门课程,各校在选择时的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以数学为例,霍特学校要求学生UCSE的数学成绩最低为B,里丁中学则要求学生UCSE数学成绩达到A以上。
2.在衔接上体现差异
(1)崇尚学术。在衔接的方向上,有学术性和职业性方而的差异,但文法学校强调精英学术性教育,更强调与大学学术性课程的有效衔接。以里丁中学为代表的文法学校课程学术性特色鲜明,设立了4个系列,合计23门课程,学生需要从4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课指导。
(2)体现融合。综合性中学强调的是学术和职业的渗透,注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以霍特学校为代表的综合性中学设立了5个系列共计3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课程内容来看,既保持了学术学习的需要,同时还增设了商业研究、纺织、产品设计、食品技术、会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从5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
3.在学习上体现自主
英国的预科课程采取全部选修的.方式。英国教育部在公布了可供选择的72门大学预科课程、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14门课程,又公布了针对预科中前10%的优秀学生的17门课程,学校基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好校本菜单式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第一年从中选择4门,第二年放弃1门,保留3门学得较好的课程继续学习,数量递减式课程学习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符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二)预科教育的衔接AP项目―来自美国的经验
美国中学课程体系分为三级,最基础的是核心课程,中间一级是各所学校自己开设的选修课程,最高一级课程是两个―国际文凭项目和高级课程设置项目(Advanced Placement),二者均反映了学习概念的变化、学科的综合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变化,成为联系高中和大学的桥梁。
1.体现优秀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AP项目由美国大学委员会①组织,中学生在校期间修习大学水平的课程,旨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将中高等教育成功衔接,帮助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具体包括AP课程和AP考试。AP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由学校提供课程菜单,供高中生自主选修。AP考试采取5分制计分,通过AP考试成绩达到3分或3分以上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大学授予的学分或获得直接进入较高层次课程的学习资格,很好地实现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20始,大学委员会每年对AP考试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嘉奖,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如AP学者、AP荣誉学者、AP杰出学者、AP州学者、AP国家学者、AP国际学者等,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为其颁发证书。AP项目学术荣誉激励机制,促使优秀学子能够在自我学习和专业定向、大学专业成长的道路不断迈进。
2.体现大学学术引领的导向性
(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AP课程由大学各学科领域顶尖级的学者参与编制,编者要综合考虑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与高中课程衔接以及学生兴趣和爱好等因素,很好地整合进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观点,代表了大学最先进的教学实践。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AP课程包括22个学科的37门课程,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领域,与高校绝大多数专业高度相关。
大学委员会每年都会依据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市场的需求对课程门类、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添加新的内容,适时淘汰过气课程。如艺术学领域的课程除艺术史外,还开设了美术和素描,增设了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和绘画,体现了课程研究的发展性、时代性。
(2)学术研究的引领性。AP课程拓展了高中学生的涉猎知识而,学生能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加深了课程深度与难度,学生学习现象性知识外,还能主动钻研与思考背后的规律与理论,为今后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高中与大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美国菲利普艾斯特中学①开设AP课程的所有门类和学科供学生选择,课程开设散落在人类学、艺术学、古典语言、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18个院系,学生除选修AP课程外,还能参与学术项目研究。
(3)大学教学的一致性。格伦(Ule1mB.Millewski)研究员通过对三万余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AP教师采用北美大学中评价学生的方法,应用多样的教学材料于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帮助学生在AP课堂体味大学课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高等教育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校门。
3.体现基础性和公平性的结合
AP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愈加显著,美国公立中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最喜爱学习的前五名AP课程是美国历史、英语文学与写作、英语语言与写作、微积分AB、美国政府与政治,上述五科AP课程考试人次均在10万-20万,占美国公立中学AP考试总人次(155万)的5300。阿肯色州立法规定了至-,所有学区必须在核心学科领域(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研究)为学生提供AP课程,确保了AP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落地生根,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修到这类课程,关注到低收入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的选课学习权力。
(三)预科教育的衔接IBDP项目―国际文凭组织的经验
1.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
国际文凭项目是为长期不在本国居住的外交官和其他人的孩子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一个国际课程标准,高中最后两年设置大学预科课程。国际文凭项目基本理念是Education for Life(终身教育),即通过综合的平衡的学科及富有挑战性的评估,培养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国际意识、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有同情心的思想者和终身学习者,成为既熟悉本国实际又了解世界事务的国际人,这一培养目标与当今世界各国着力培养的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方向保持了高度的衔接性和一致,凸显国际文凭组织项目的高品质和可信度。
2.体现创新性与综合性的融合
文凭学生在具备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6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要通过三门核心课程学习。三门核心课程的完整性、综合性极好地强化IB文凭的核心价值,跨越了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帮助高中生做好进入大学学习的准备的方式,全而考核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进入世界知名高校的有效护照。
3.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的结合
IB课程强调了教育的整体均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程度选择六个领域的科目的水平,每门科目至少学习两年,6门科目中应有3-4门达到高级水平,其余达到标准水平即可。课程的选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尽可能得到体现,并可与将要选择的大学专业相结合。
英国的ACS林顿国际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从1980年开始申请成为国际文凭项目学校,该校所有课程均用英文开设。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六组科目近五十门课程,每个科目均有两个不同水平,根据IB官方网站显示,该校学生参加了上述所有学科考试。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开设的DP课程与ALS林顿国际学校课程大体一致,只是第二外语课程开设种类只包括了丹麦语、法语、韩语、俄语、瑞典语,这与赫尔辛基地区的移民来源有关。与英国的ALS林顿国际学校相比,中国的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汇佳国际学校等IB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选择数学、母语语言与文学等基础课程方而与其他国家学生没有差异。中国学生选修第二外语课程方而较少,少数学生选修韩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多数学生选修了商务与管理、经济学、全球社会中IT、心理学等课程,实验性科学科目选择技术与设计、几何、环境工程方而的课程的较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生对应用性强课程的重视。
三、启示与思考
(一)提高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必要性的认识
从世界各国的预科教育来看,高中设置预科教育和预科课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我国这方而的研究要进一步强化,这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理念的要求。衔接应体现在不同内容、不同功能和不同方向上,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P)是具体内容上的衔接,英国的第六学级教育又体现了学术导向、职业教育导向及其双重任务导向的衔接。为了体现高中办学特色多样化,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高中教育应体现这种多重衔接的思想。
(二)增强高中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
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在设置课程及其内容时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如参与PISA测试的DECD学校,94%的学校表示有自行选择教材的权力,77%的学校有权决定教学内容,82%的学校可以决定所提供的课程。英国在KS4阶段提供核心课程和系列选修课程供学校自主组织,在第六学级则设计了近百门的课程,供学校自行组合。学校课程的决策就在于组成不同的系列和结构,学科组长带领教师开发校本的学科大纲(Scheme of Work),学校课程结构和校本学科大纲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课程开发方而的决策权。我国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强调三级课程的落实,强调国家课程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高中考试改革将改变高中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决策权,学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指导教师参与学校三级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决策研究。
(三)应加大高中学生自主选课空间
AP项目、A-level课程、IB项目全部采用选修的方式,通过证书制规定其学生两年内所选择的课程门数,进而限定学生能否毕业或升学。目前我国高中的新课程方案规定,毕业最低是144学分,必修为116分。28学分以上的选修空间在课程实施层而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地区性的限定选修课变成了必修(受师资和高考等影响),远离了选修的本质;二是校本课程的名目繁多,变成了广而浅的课程,对高中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兴趣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未来的高中课程规划中,要加大选修的比例,规范选修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走班选课管理,并将其与学生未来发展真正能挂起钩来。鉴于选修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教育部可以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负责选修科目的开发,为学校提供较广的选修课菜单,供学校自主选择、组合并切实保障选修课的落实。
(四)加强高中学校职业、学术双轨课程的融合
从国外的教育经验来看,在高中阶段将学术、职业教育并轨进行。学术和职业课程证书可以通用,这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双轨是不同的。因此,在未来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打破学术和职业教育的壁垒,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适当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这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尸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发言指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考,则为这种双轨课程融合实施提供了现实土壤。
(五)提供基于中国实际的优秀大学先修课程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方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果。目前高中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各省市下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设置统一的课程,不太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上来说,应加强结构性改造,通过基础性课程、个性化选择课程的区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必要的指导,给他们创造继续学习高级课程的机会。加强高中和大学的直接联系,鼓励大学向中学提供基础或预科课程,向最有才华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更早地学习高水平课程,甚至提前获得大学学分,并能在上大学后直接选择更具优势的大学课程学习,为未来高等教育学术上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建立健全保障衔接教育实施的规章制度
首先,应成立专门的专业结构,负责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从美国的AP项目经验来看,需要建立一个像美国大学理事会一样的第三方角色。金陵中学曾经历的挫折表明,由高中主导推行大学先修课的路走不通,类似高校自发形成的联盟组织发挥作用会更理想。
劳动创造未来,动手能力在宝宝的家庭教育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听家长是怎么评价的。
动作为创造世界、创造未来的根本,教育更应与其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成龙成凤夙愿地驱动下,很多家长都日趋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 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意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统计表明,1个创业者可带动5个就业者就业。可见,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势而为,创业创新工作承载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
国外创业教育发展也都是以经济危机影响传统就业为契机,形成了社会和高校一致主导的创业思潮,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教学,配备多梯队专业化师资,科学的创业发展中心,强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开端于1997年 “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中央电视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占80% ,但真正能实践的只占4. 2% ,创业成功率不足30% ,中国创业投资仅占GDP的0. 025% 。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高等教育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 1创业精神缺失
在资本主义国家,创业者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缔造者, 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民的推崇和追捧,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如斯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安贫乐道; 封建思想重仕轻商; 新中国成立初期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想都导致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较晚,很多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余威犹在,创业成本偏高。因此,受社会主流思潮和家庭观念影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稳定压倒一切,使本来的 “精英创业”成了 “无业可就”的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2. 2创业教育不是大众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源于 “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只对部分参赛者予以培训和指导,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痕迹。学校设立创新社团、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选修课也都是只有一部分群体可以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沦为看客。大学生创业课程未能全面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大众教育。
2. 3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几种形式: 选修课程、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比赛。选修课程以管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 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是枚举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比赛也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很少引入风险投资, 进入实施阶段。以上几种形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 不能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2. 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
创业课程在原有培养方案之外,属于 “业余课程”,学生重视不够,不能与学科专业课程相融合,很难从专业找到创业的切入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学生选择了电商作为自己的创业选择,有学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商,虽然进入门槛低,但专业不对口,后劲不足,创业失败,还荒废了自己的原有专业。
2. 5专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创业导师队伍主要是原从事管理或思政工作的教师,或从事学校就业指导的教师。这两类人员既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又没有实践操作经验。这样就变成了没有创业理想者去指导有理想创业者,没有创业实践者去指导创业者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
2. 6创业教材缺乏特色
现有教材框架相同,内容相似,借鉴其他学科,缺乏针对创业这一特殊情况的深度剖析和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导。例如,我们都知道创业者应该首先具备创业精神,但是通过什么样的心理干预手段培养团队的创业精神、创业负责人的领袖精神和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却没有专业的指导教材。
2. 7创业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孤立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却是脱离社会在做创业,把创业教育封闭在校园环境中,这样使得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成长土壤。创业学子缺少与社会企业家深度接触的机会,缺少到企业实战的机会,缺少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引入社会资金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高校没有完全开放创业教育,没有构建良好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2. 8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的优惠政策、风险投资的机制、 资本渠道的畅通等。2015年国家政策把创业工作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落地的时间和实施情况都是问题,比如,小额贷款需要担保,如果创业者能够拿出担保还何须贷款? 再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但是放眼望去市中心的好场地是一铺难求,郊区的空场地虽然地方大,但是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3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途径
3. 1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
( 1) 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应该制造持久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创业,让创业观念深入民心,形成一种全民创业的思潮,使高校毕业生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
( 2) 通过职业心理分析,分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3. 2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 1) 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课程提升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度,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四年的始终,改变其 “边缘化”地位。
( 2) 嵌入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互相融合、交叉,学生可以利用创业技能,寻找专业创业的切入点,使得创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拥有核心技术,存活率高,能够可持续发展。
( 3) 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包括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整体创业素养,改变课程单一的形式,形成以创业理论教学为基础、创业实践教学为重心、 创业竞赛为辅助、创业社会孵化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 4) 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通过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器、企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加重实践课的比例。
3. 3形成多梯队创业导师团队
( 1) 鼓励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或以法人身份带队创业。
( 2) 邀请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实践,研讨更新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实践操作性。
3. 4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 1) 引企入校。允许企业进入校园设立分公司,让学生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拥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等多项实践机会。
( 2) 引资入校。欢迎企业家、天使基金等投资支持创业学子的创业项目,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
( 3) 转技入企。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能力,让高校的技术研发迅速转化成企业的产业化技术。
3. 5从国家层面建立创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创业教育严重缺失,不是一个高校、一个行业、一个机构、一个行政职能机关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必须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像英国在推行创业教育前就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亦应调研世界各国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现状,形成全面指导意见。研究委员会通过下设不同的机构形成专业的指导心理、技能、实践的研究小组,研究撰写专业教材、为国家创业政策提供意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当创业成为一种思潮,当创业型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源动力。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发展情况,探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形成创业型就业格局,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庞勃.美国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考察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傅修远,周凌凤.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2013(1):29-31.
[3]敬阳.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聚焦[J].环球·焦点,2014(10):108-109.
[4]范锡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16-119.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育实习 实习生 高校 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成为当今各高师院校争相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实习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幼师队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样受到各高师院校的普遍关注。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质量,笔者对本校参加过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的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同时结合自身的带队实习经验,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其教育实习质量。
一、实习生方面
根据广泛的调查发现,实习生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心理准备不足
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幼儿园与现实中的幼儿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现实中的幼儿园大多既没有宽阔的活动场地,漂亮的环境布置,又没有完善的游戏活动设施,更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要求在实习期间自己打水、买菜、做饭,条件不容乐观。现实与理想的强大落差,使部分实习生一时很难适应,从而参与实习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不够。
(二)缺乏吃苦精神
部分实习生简单地认为,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幼儿知识,做知识的传授者,至于幼儿保育工作应该由保育员来做。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工作当中,实习生往往要从保育员工作做起。除此之外,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习生在面对幼儿园繁琐的一日常规教育,包括每天接送幼儿,组织幼儿晨检、晨读、早操、三餐两点、教育教学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从课堂到现实的工作岗位,从学校的自由散漫到幼儿园的纪律约束,实习生的体力消耗、时间消耗与在学校相比要多出好多倍,一时之间难以承受,抱怨声不断。
(三)教学技能欠缺
当实习生面对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总是不知如何组织和开展,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对幼儿传授知识,而不知采用怎样的技巧和策略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实习时间难以保证
实习学生面临毕业,许多学生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招聘会和考试,教学计划要求的实习时间很难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高校方面
(一)实习时间短且集中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时间短且集中的现象。教育实习大多统一安排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专科一般为4~6周,本科一般为6~8周,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实习时间较短且集中。虽然我国部分高师院校,也曾在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见习及顶岗实习活动,但这种情况较少且大多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深入幼儿园工作当中,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二)教育实习内容和功能单一
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对教育实习功能的理解有所偏颇,大多只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实习生有关幼儿园管理工作、幼儿园保育工作、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技能锻炼,实习功能单一。
(三)实习评价不够完善
高师院校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评价与考核的主体上看,各高校主要强调从学校单方面的打分,而忽视了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相结合,评价与考核不够全面。在评价与考核的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多以学生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教案、教育笔记、教育总结、调查报告作为最终评分的标准,而忽略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纪律,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等相关内容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实习生产生侥幸心理,不能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四)教师指导不到位
指导教师是教育实习计划的重要组织执行者,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实习质量。各高师院校在选择实习指导教师时,往往会选派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往往理论有余而经验不足,自己几乎没有参加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对幼儿园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显得不太了解,到了幼儿园忙于适应环境、了解情况,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因而大大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成效。
三、幼儿园方面
(一)实习基地较难稳固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实习表面上看是实习双方互惠互利的,其实幼儿园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付出,接受学生实习后,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安排和进度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
一些幼儿园因为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表面上接纳了学生来学习,实际上却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21世纪的幼儿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瞩目的话题,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而教育实习又是幼儿教师成长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文.高师學前专业本科生幼儿园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5)
[2]李艳.困境与出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8)
[3]董旭花.高等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4)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提示: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人,都得到
高效率的发展。
2.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3.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
【早期教育行业分析】推荐阅读:
早期教育的论文06-01
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知识09-19
婴儿喂养及早期教育10-01
早期教育市场的前景10-24
幼儿园早期教育工作总结07-06
浅析当代早期教育的教学质量现状10-12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06-20
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07-18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教研计划09-11
浅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