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2篇)
(一)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简要论述,以达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创新就是进步,创新就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核心地位。这是时代的需要,竞争的要求。未来的世界就是竞技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领先尖端科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基础,更应承担起培养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相信同仁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求证。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质疑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1、能对教材说“不”字。《愚公移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方。
2、能对同学发言说“不”字。“七嘴八舌”,“面红耳赤”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思维最积极最活跃,大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能对老师说“不”字。
二、在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从比较中发现异同。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鲁迅的《雪》与《湖心亭桂雪》指导学生从作品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作者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胸怀气概及相同题材,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精神内涵。“愁”李清照、李煜、李白。
三、在求异中创新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语文学习也一样,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他们认知文本的方向、角度、方法也就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关于“0”发散:句号,人生圆满。关于1+1≠2,=1、2、3、的多解。关于“开卷未必有益”,“进墨者未黑”的辩论。道道题目,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匣子的金钥匙,放飞想象的翅膀,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张扬个性,彻底摆脱思维常规,真正使学生“悟前人所未悟,发前人所未发”。
四、在默契中创新
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篇课文都可能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例如:“我心飞翔”一句广告词,就引起了学生关于“自由和约束”的思考,“未来与理想的渴望”;朱自清关于“背影”的回忆,曾唤起过多少个学生对父母平凡举动中挚爱的咀嚼与品位;“一滴水”的联想,更是多彩多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滴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滴穿硬石,如果不关注节约与环保,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五、在尝试中创新
1、当老师
创造机会,通过精心备课、耐人执教、转换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编演课本剧
对于精炼简短、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乡》等,培养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深入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主题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3、给诗文配画
文字转化为图画,关键在理解、感悟、处理、再现整个思维过程,无一不是再创造。
4、续写、扩写、改写
锻炼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质。
教学论文
(二)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关键词: 阅读 仿写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终极目标。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教学严重失衡——几乎90%的时间用于教读课文,早读自读,课堂讲读;而用于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时间不到10%,因为学生的写作往往安排在周末,可是周末作业多,时间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修改,只好随心所欲,草草了事。
这样读写失衡、读写分离,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阅读理解不透彻,写作能力不长进。尤其是学生怕写作,硬着头皮写吧,要么错别字多,词语贫乏,言语贫乏,言不及义;要么,没有中心,没有素材,没有章法,没有技巧„„这样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终于明白了,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双赢。
一、从文本出发,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确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经曲范文为载体,以老师的指导为先,以学生的品悟为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和写作重点。
首先,积累优美词语,优美句段,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 3 音形义,更要指导学生比较赏析其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文本中的优美句段,要求学生,赏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并让学生勾划标记熟读成诵,久而久学,学生自然会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其次,积累优美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和手法等,通过阅读“三问”:一问写的是什么,二问怎么写的,三问为什么这样写,以达到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懂社会、读懂自我的境界。
第三,积累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观,为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有业——敬业——乐业)和《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积累纵向思维;教学《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积累横向思维;教学《五柳先生传》(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积累发散思维„„
第四,积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以载道,每篇文章或明或暗,都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以文本为镜子,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作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思想的积极性和健康性。例如读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读了《名人传》,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二、向仿写进军,仿写是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过程。通过仿写学生可以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思想;可以充分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还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变“怕写”为“想写”,变“写不好”为“能写好”,最终由“仿写”到“创新”。
那么,怎样仿写,要做到针对性,示范性,及时性三原则,遵循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才有成效。
(一)仿效词语的运用。在一般的教学理念中课后词语,只要准确掌握了音形义,便止步了,而我要求学生再向前走一步,使用课后词语连成一段话,比比谁的更简明、连贯、准确。学生反馈:这样的练习不亚于写作,写前必须通过致密的思考,才能用得好、用得准、用得全。
(二)仿效句段的修辞技巧:要求学生品悟赏析,熟读成熟之外,还要仿写。例如学习了《雨说》要求学生仿写“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学生有了“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小溪见了我笑出了歌”、“柳树见了我笑出了牙”„„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三)仿效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手法等。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精挑细选,范文必须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我抓朱自清的《春》这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深入细品,要求学生仿效《春》的写法创作《金秋橘园》,具体指导如下:
1、仿效“盼春—绘春—赞春”的纵向思路学生写出了:“渴盼去橘园—在橘园—赞橘农”,“远观橘园—进赏橘园—俯视橘园”,“晨雾中的橘园—阳光中的橘园—夕阳中的橘园”„„
2、仿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横向思路,学生有了“雾中橘—风中橘—阳光中的橘子”,“赏橘图—种橘图—收橘图”„„
3、仿效“春花图”中调动多种感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写出了“金元宝”、“红灯楼”、“珠光宝气”、“金色的海洋”、“金灿灿的一片”;“酸中带甜”、“稚嫩水多”、“有的像羞涩的少女躲在绿叶底下”,“有的兄弟姐妹拥抱一围”、“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倾听风儿的诉说”、“有的露出灿烂的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有的点头招手”;“眼前欢欢喜喜的游人”、“使我联想到了嘤嘤嗡嗡的蜜蜂”、“更想到辛苦奉献的橘农”。
这样的仿写,学生只是模仿了作者的思维方式,范文的思路,而所写的内容,是学生观察记忆的唤醒、再现、加工、组合成的,学生感于心、成于笔,完全属于学生的个性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仿写本身就是创新。
反过来,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也就变得轻松车熟路,迎刃而解了。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能力生长的环境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才能激发丰富自由的想象。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先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课堂是一个舞台, 是学生的用武之地, 教师不要只做“演员”, 而要多做“导演” (尤其是中、高年级) , 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教师绝不能像“封建家长”一样指东划西、发号施令, 强迫、命令学生做这做那。教师要明白, 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 就等于在师生之间挖鸿沟, 只能增加彼此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 只能削弱教学效果。为了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无拘无束, 敢疑敢问, 敢说敢做, 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例如:态度和蔼、亲切、平易近人, 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 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经常和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倡导平等、高效的师生对话, 允许 (甚至鼓励) 学生质疑、反驳教师;在小学阶段, 根据学生年龄以及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点, 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如做一做、贴一贴、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评一评、试一试、读一读……唯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并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 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 也唯有这样, 创新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
二、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疑,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有了民主、积极、健康、和谐的氛围后, 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好的课文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寓意蕴藉, 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 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 教师应创设情景, 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课文的“空白”,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这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丰碑》一课中, 就有许多“空白”等待填补:军需处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冻僵的?临终前他心里在想什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补全这些情节、场面, 军需处处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就会变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 对于“丰碑”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科书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随处可见, 关键在于教师要巧设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 从而激活想象。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如果小壁虎没有回家, 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它会怎样问, 小动物们又会怎样回答呢?还有《守株待兔》:种田人守株时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田里长满杂草,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老农, 看到这样的情形,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创造性的想象, 能有效地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
三、拓展丰富的想象空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科书中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 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狐狸叼着肉, 转身往洞里走。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到口的肉被狐狸抢走了, 乌鸦心里怎么想?它会怎样做?让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结合, 大胆设想。有学生续编道——— (机智的乌鸦) 乌鸦知道上当了, 眼珠一转, 哈哈大笑道:“吃吧, 药死你!今天你可活到头了!”狐狸一愣:“怎么?有毒?”他放下肉想看看, 就在这时, 乌鸦猛地扎下来, 叼着肉就飞上了天, 狐狸气得直跺脚。 (伤心的乌鸦) 自从被狐狸骗后, 乌鸦一直很懊恼, 但他没有什么办法。有一天, 他又得到了一块肉, 正在树上歇脚, 又被狐狸看见了, 乌鸦刚要飞走, 狐狸大叫:“乌鸦太太, 等一等, 我有话对你说。”乌鸦冷冷地看着狐狸, 不说一句话, 心想:看你耍什么花招。狐狸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说:“对不起, 乌鸦太太, 上次的事我非常内疚, 总想找个机会向你道歉。”乌鸦心中一动, 但他仍然紧紧地咬着那块肉, 不出声。狐狸眼珠一转, 故作惊讶地说:“哎呀, 乌鸦太太, 听说要选鸟王了, 依你的实力, 去竞选肯定十拿九稳。”乌鸦有些按捺不住。狐狸见状, 又神秘地说:“据说本次竞选, 空中打圈的本领尤为重要, 速度越快, 水平越高。你别的本领大家都是公认的, 只是这个空中打圈还有很多人不服。”乌鸦听后不屑地哼了一声, 便在空中打起圈子来, 速度越来越快, 不一会儿, 就晕头转向了, 那块肉也掉了下来。狐狸得意地把肉接住, 嘲讽地说:“老乌鸦, 你空中打圈确实快。如果你的脑子也转得这么快, 就一定能当上鸟王了。”乌鸦伤心地哭了起来……从这个训练中,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个性得到张扬, 同时也激活了想象, 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创新元素, 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王国,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衔接课内课外, 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 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 而要活用教科书, 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 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 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的、民间的、神话故事以及科幻小说、散文、游记等, 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 穿插进行课外阅读。如:学生学习《景阳冈》一课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武松的故事, 就可去阅读《水浒传》儿童读本。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如:学生在假期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 开学后, 教师就可让他们在本学期内去阅读儿童版《西游记》。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 只有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因此, 语文教师务必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 走向广阔的社会。可组织参观游览、敬老扶贫、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阅历,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一、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发挥主体的能力作用。只有解放思想,营造一种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应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新。
2.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儿童时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借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多元求异等,这些都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发展独特见解,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问:“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学生们通过阅读领悟,纷纷谈出体会、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留连忘返。有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既然作者这样喜爱鸟的天堂,又为什么写道:“有一点留恋”呢?“这一问,又引起了同学们尽情地争辩。又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大部分学生说狐狸如何狡猾,借老虎的威风欺骗百兽,有一学生说:“狐狸它很聪明,会保护自己,如果不这样,就会被百兽吃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民主、融洽、活跃,也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放手让学生想象、去创造。例如在诗词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意境选择相应的音乐、合适的图画作为欣赏背景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同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借助图片,伴随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尽情展开想象,使学生在有限的画面中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境界,教学效果很好。
二、激励意志,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应该尽量少发表意见,使学生有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挑战。如我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一学生提问:“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于是,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见解。“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他现在已经是八路军战士了,和中国人民是一家人了,怎么能说国际主义精神呢?”,“对,白求恩大夫是自愿来的,就是和中国人民是一家人!”“不对,他毕竟是加拿大人。”……激烈的争论,使施肥越辩越明。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如:设置悬念训练思考,创设情境进行发散思维能力训练等等。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精神,更要提高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是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前提。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新奇的、独特的见解,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给予呵护,不断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意志。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更新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按照学生实际,因材施材,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开发潜能;个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竞争必定是日趋激烈。为了能使我国青少年适应这样的形势,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新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是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不是有限地叫两三个有能力解决的同学说说,就是当一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产生“争议”时,就急于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因而质疑成了摆设,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无数事实说明,儿童具有天然的创造欲望和潜能,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兴趣浓厚,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喜欢活动,喜欢探索,这些都为我们中课堂上因势利导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要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独特的、多维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
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外向的学生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并且总能积极而迅速地做出回应;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里反应会稍慢些,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的学生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的学生常等待老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性格乐观的学生学习信心强,情感满足快,成功可能大;性格消极悲观的学生情绪体验差,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然而,以往在课堂上,我却经常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同一种内容时有的学生感到太难,有的却认为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有的却理解得慢而浅,有的甚至还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等现象而出现“教有所困”。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实施个别教学,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实施个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差异意识,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激励奋进的职业情感和人格魅力,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有的不善言辞,但独立思考能力却很好;有的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数学成绩较差但绘画特别有天赋,等等。因此,我们应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存在于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只要我们能善于发掘,有效利用,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三、拥有特级教师的特质――会思考、能创造
每次观看于永正、顾家漳等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我总会叹服于他们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教学设计活,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迥异。我曾“克隆”了于永正老师《翠鸟》一课的教学片断,效果却完全不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明白没有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途径是万能,可以适用于每一节课的。“他人的先进经验是可贵的,但它根植于他人的土壤。有些经验是个性化、非模仿性的,教师如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搬硬套,往往是劳而效微,事与愿违。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正如于老师所说,只有不断反思研究课堂,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条件的变化,永远备新课、上新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奇感、惊异感,从而孜孜以求,学而不厌。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思考能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与惰性中超拔而出,赋予教师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的思想品质,不拘泥于某一教育理论,而是不断反思研究课堂,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产生效益,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敏锐地感知力与专业判断力,才有可能在随波逐流的时势中能独树一帜,体验课堂教学的思想的尊严和乐趣。
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觉得在优化课堂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可以说教师花在课外的功夫远远大于课堂上。
参考文献:
摘要:江泽民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二年,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现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青山乡中心小学
高秀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它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财富,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设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如此重要,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2、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少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达尔文和小松鼠》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马上猜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饲养小松鼠的事;还有的说„„教师不马上对学生的猜测内容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像蓝天与白云那样和谐,像水乳那样交融之时,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吧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以“童话”为载体, 培养创新思维
童话, 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 可以以它为载体, 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教授《新型玻璃》一课时, 在学生概括学习了前五个自然段, 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的基础上, 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喜欢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童话作家, 创作新型玻璃自述。现在你就是一种新型玻璃, 请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称、特点和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种带有广告色彩的童话自述,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化了课文语言,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写道:“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 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此时, 可再次利用童话为载体激励创新, 启发学生依据日常生活需要设想新型玻璃。学生略加思考后, 很快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可以发明一种环保玻璃, 它既能抵抗风沙, 还能把尘埃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有的说:“想发明一种超级玻璃, 可防盗、防震、吸热、吸音。”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说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提问, 培养创新思维
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精心设计好每一次提问, 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造机遇,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白杨》一课时, 当全文学习结束时, 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 能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提问, 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 深刻领悟文章主题, 达到贯彻思想教育的目的。“一代又一代的边疆建设者, 用他们勤劳和智慧的汗水灌溉着这块贫瘠的土地。昔日荒凉的大戈壁, 今日已完全变了模样。同学们, 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说说今天的大戈壁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各抒己见, 滔滔不绝。今日美丽的大戈壁仿佛就在眼前, 学生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 再度升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劳动获得的, 而并非教师的灌输, 因而, 他们得到的快乐和对知识的记忆之深, 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对学生而言, 自主自动本身, 就意味着创新。
三、选定发散点, 弹性设计, 一问多答
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设计环境, 把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知识点, 作为发散点。比如, 《麻雀》一课, 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问题: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掉小麻雀时, 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落下来想抢救小麻雀。如果你是老麻雀, 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几种情况:1.我不会。因为那样做, 不但救不了我的孩子, 还会白白搭上一条性命。2.我也不会。因为怕死。3.我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 不去试试, 便输定了, 去试试, 说不定就能战胜对手。4.我也会。因为论身躯和体力, 我都不是猎狗的对手, 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孩子被吃掉。为了救孩子, 死了也值。这个问题, 问域很广, 解答距较长, 思维强度大。这样就给了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 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受到应有的教育。
四、激发想象, 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如果没有创造想象, 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和科学繁荣。各种各样的创造发明都是与创造想象分不开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幻想,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以《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为例, 课文结尾写道:“不信, 你就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 引导学生思考、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会怎么做?当他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结果怎样?随着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架起了一座桥梁。
再如, 教学《穷人》一文, 课文结尾言犹未尽, 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 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 思维也就活跃了, 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 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 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学生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 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 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 也有可能葬身海底, 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 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新知不断形成, 思维异常活跃。
五、减少统一, 鼓励求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统一”的东西太多, 词语解释要以字典、词典为标准统一;分段要以教参的提示为标准统一;朗读的停顿、重音要以教师的标准统一;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 要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案为标准统一等等。而这样统一的东西太多, 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 其实质是牺牲了个性, 牺牲了创造, 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牺牲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就要鼓励求异, 读同一篇文章, 就要“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读出自己的感受, 回答问题更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地闪现创造的亮点。
六、鼓励质疑,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 尤其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学生, 教学中,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 在思中疑, 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 敢于超越教师, 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七、以疑促思,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 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 从而以疑促思, 在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探索。
一、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要问到点子上,能引发学生大脑的思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在教学实践中,不管是观摩课,还是优质课,都有一个通病,提问密度大,教师往往对尖子生提问,而忽视了差生。其原因是差生错误率高,会影响教学进程。如果我们把问题有层次地分化,难易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这课堂一定能成功。
课堂提问切忌惩罚性评价,要实行鼓励性评价。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对人们给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映来评价认识自己。一句不随心的话语,一句失言的批评,都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伤害,使师生产生距离,甚至对学科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有高度。
二、改变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把果子放到学生手里甚至嚼烂放到嘴里,追求标准化和一刀切,不顾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多方面的学习要求,而是提供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讲授统一的内容。教师在讲课时追求标准化答案,作业也布置得一样,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化训练。众所周知,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爱好。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有巨大潜力和善于创造的人才,鼓励引导学生敢于研究和探索。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总是和学生一道读课文,我们洪亮流畅地读、准确清晰地读、饱含激情地读,教室内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此外,教师要由权威性传授知识转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哪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所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高潮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主动性,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的教态要自然大方,给学生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其次,在教师用语上,用商量、探讨、鼓励的口吻,让孩子们感到面对的是一位朋友。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启发诱导学生的求知欲,让人人都获得发言权、主动权。
四、留给学生大胆质疑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造。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讲解中要留有余地,做到“隐而不发”,不要急于说出答案或结论,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同时注重启发诱导,给学生多思考的机会和质疑的空间,产生“跳一跳”才有可能摘到苹果的心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的表现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表扬,即使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教师也不要急于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要允许学生有质疑的自由,对他人或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自由探讨、自由争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环境。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创新离不开自信,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其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例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其次,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只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考验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分收获。
三、打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思考问题,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化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课文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可能产生的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是否有违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学生抢答,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是“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否则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还要适当地应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又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态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立足“终身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学为理论指导的“文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上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点,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加大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 创新;民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2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基础学科的重点,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此加大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教师应转变“师道尊严”的倾向,不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距离,加强沟通,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从而使学生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微笑与激情贯穿教学的始终,积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勤思、善思、乐思。
2、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行为,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句子,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就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引导。有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时,我就让学生先作一番辩论,使学生在争议中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
众多的发明,常常缘于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要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对教材的“盲目迷信”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不合理之处,或有意设疑、激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质疑问难,大到文章的段落,篇章结构,小到字词的意思,都可以进行探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学生问:题目中的“励志“是什么意思?“励志”跟“立志”是否相同?如《科学怪人》一文,学生就题目提出疑问:“科学怪人”是谁?怪在什么地方?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变求同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以往的求同心理,训练学生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如: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是查字典,可以是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找意思相近的词来达到理解的目的,甚至可以用动作表达出来。又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可以取什么样的题目?同学们经过思考,想出了《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等题目。再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说话练习,同学们续编的故事有两种对立的答案:一种是狐狸没吃到肉,因为乌鸦吸取了教训;另一种是乌鸦经不住狐狸再一次的花言巧语,肉又一次被狐狸骗走了。我对这两种答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
四、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或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如《黄河象》中科学家假想了一头黄河象因疲劳和干渴,在河边喝水时失足落水的过程,这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象失足落水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想出了许多可能性:老公象与野兽捕斗,在河边喝水时筋疲力尽,失足落水;群象在河边戏水时,老公象不慎失足落水;老公象为寻找失散的小象,涉水过河时不慎失足落水……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校长》、《异想大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10-17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2-1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10-08
浅谈课堂中的创新学习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