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共9篇)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有年为负值。但同期居民储蓄一直以左右的幅度增长。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如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帐损失巨大这部分坏帐损失也构成信贷市场的资金漏损。这样大量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管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同时发行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两级审批制也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额度分配要考虑到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顾及地区平衡等非经济因素。结果企业为争额度常常会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公关从而增加了发行费用。
可见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二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三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四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开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是金融活动, 这就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之前都要先对金融活动的安全性进行考虑, 也就是要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考虑。
在新时代的市场作用的条件下, 金融风险一直是其金融行业的潜在隐患, 没有办法对其做到真正的消除。微观主体总是基于对相关变量趋势的判断而作出决策, 一旦变量的变化结果与决策者的判断相悖, 就可能发生损失。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 如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进行理性决策.市场机制高效率等等, 当事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 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决策, 即使发生损失, 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个别风险事件不会扩散为危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动荡。
对其的金融自由化来讲, 很大程度上就为了对其消除对金融上的管制, 从而更大程度上的利用市场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对金融的相关调整。但要是只想靠着市场的调节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的局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 并将其严格的掌控在特定的规定范围里面, 同时要想很好的对其信息很少的一方进行保护, 要想能够很快的对其遭到的风险进行消除, 要想阻止由于一部分的危险进行大范围的扩散化, 那么也就要求我们要依照特定的法律规定来对其金融行业进行监管, 这样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通常把它叫做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其政府对其当地的金融行业的一种微观的调控手段。在其的金融管制方面则很大程度上的替代了市场的作用。所以, 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 金融的自由化的交易过程很多都是在其市场的作用下而进行的。还有就是经过其的动态的调整以及不断的健全金融的监管制度, 这样就能够保证金融交易能够稳定可靠的完成。
金融的自由化就是在其国内进行对其管制的消除, 同时其他国家进行开放式的过程。因为在其金融开放的状态下, 很多国家都存在对其所进行的宏观调控与相应的政策不和谐,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对内消除管制, 对外实行金融开放的过程。但是, 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 由于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及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 使得与维护金融安全有关的变量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2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在金融行业中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也就是指金融行业服务逐渐对外开放的经过, 首先, 要将国际上其他国家金融行业的服务输入的门槛降低, 其次就是要对已经入驻国内金融市场的金融贸易机构实行平等化的待遇。因此, 不远的将来, 由此引发的金融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而国际上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金融机构必将由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引起较高程度的破产的可能, 进而使国内的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小。
由此, 伴随金融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渐上升, 经融行业中也会逐渐显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2.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度了逐渐变大, 所以使其金融机构发生破产的几率相对的加大了。
在此种的状况下, 就要求我们多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经验, 构建一个健全的机制, 有效的防止因某个金融行业的局部发生危机的时候, 造成的大范围的扩散。然而, 这样的机制是要经历很长的一个时期, 在此段时期中, 就要对其运用一些对策来限制比较火热的竞争, 这样就能够确保较弱的国家金融行业的稳定。
2.2 由于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多数是跨国金融机构, 任何一个分支部门的风险都可能危及整体。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除了要获取境内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之外, 还要设法获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而要实现这一点, 难度是很大的。
2.3 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 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使得资本管制的难度加大。
跨国银行的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资金调拨, 将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入, 难以有效管制资本帐户。
3 取消资本项目限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贸易互通以及国际化的生产使得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程度越来越高, 资本的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 而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 资本跨国流动正成为人们通过资产全球化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手段, 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上个世界的八十年代末期开始, 在东亚以及拉美的大半部分国家都开始对金融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行推动, 很多国家对资本账户的管制上都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放松, 甚至有些国家在资本管制方面已经完全取消, 呈现自由状态。导致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逐步与国家上的金融市场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国际上的金融体系资本产生了较大的变动, 对于那些金融体制仍没有达到健全标准的国家来说, 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产生连锁效应。
1994年, 墨西哥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 充分接受经济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利益, 于是匆忙地开放了资本市场。资本大量流入, 助长了经济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 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 资产价格上涨停滞或下降, 此时更多的人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 资本开始抽逃, 由此引发了人们恐慌情绪, 巨额资本被转换为外币资产, 首先冲击的是外汇市场, 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抛售外汇, 买入本币”的操作, 外汇储备大量流失。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 仅4天就损失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流的资本既有非居民的资本, 又有居民的资本。巨大的资本转移压力使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无功而返, 最终不得不允许本币贬值。本币贬值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本国的实际外债负担加重。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印尼盾在短期内币值降至不到危机前的1/4, 出现偿债危机。资本大量抽逃将使资产价格暴跌, 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 其损失额甚至远远超过一场战争的损失。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 资本价格暴跌, 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的不良资产, 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对于其发展中的国家来讲, 金融市场较小, 但它所受到的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大。往往发展中国家的对其的信息知道的也较晚, 投资者没有对其市场具有很好的了解, 他的观点极易发生变化, 盲目的形成随大流的“羊群效应”往往很是常见。也正是这样, 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以及经常项目管制的取消, 资本的转移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逃避资本管制;随着资本管制成本的上升, 以及显而易见的开放利益, 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急急忙忙地开放了资本项目。
针对金融行业当前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做到:对于资本开放上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进行, 要依据自身所达到的条件, 逐渐的对其除去管制。其中所包含的条件为:要构建一个灵活性较强的的汇率制度;加大利率在市场中的应用;构建一个能够克制通货膨胀的制度等。但是, 因为资本的流动上所受每个国家的相关的政策影响作用很大, 要是每个国家都缺少对其政策上的调控作用, 那么其资本流动在国际监管的制度也就不会很快的出现, 所以, 对每个国家而说, 就算其经过了国内的改革, 从而具有了上面所提及的条件, 但是在其进行资本开放的过程中, 依然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管理方法。
摘要:就目前国际上的形式来看, 金融自由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全世界的潮流发展趋势。其伴随着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进一步的加快, 金融行业也在其世界上已经成为了自由化的发展潮流,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要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共同的进行协调作用, 也要通过国际上的相互协作的方式, 从而促进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在当前所存在的制约式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无法同自由式的发展速度相比较, 同时这也是导致国际金融中长期以来都会出现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够推动金融行业在全球方面的自由化,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现在金融领域所存在的基本状况, 同时也需要一定对其金融的管理, 这样就能够保证国内的金融不受到危胁。
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中国;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F831;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04-02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爰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问题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得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必走之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方法。金融自由化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类:激进式开放和渐进式开放。中国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也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教训为鉴,只能渐进式开放模式。
一、中国金融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制和监管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1.加快完善中圈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
加入WTO,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2.拓宽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3.增强我国金融竞争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4.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业的人均午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5.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于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会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办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1.流动性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3.人才流失
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士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
4.客户流失
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由中国金融改革现状及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利与弊,可以看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总结金融开放实践,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2010年1月(总第109期).
[2]巫文勇.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09年4月号.
[3]刘欣.浅议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与弊[J].时代经贸,2010年22期.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跨境投资和贸易的金融支持,深化金融改革,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指导下,《意见》以“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为指导思想,坚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通过金融支持举措,拓展区内实体经济的成长空间,培育其竞争实力,促进其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金融支持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区内企业和个人更加灵活使用本币进行跨境交易,降低汇兑成本,减少汇率风险。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改革进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
在实施步骤和风险防范上,《意见》坚持以“风险可控、稳步推进,适时有序组织试点”为原则,对于《意见》的具体改革条款,“成熟一项、推动一项”,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根据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原则,人民银行将尽快制定相应细则后组织实施。同时,《意见》着重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分账核算管理的方式,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服务试验区企业的.金融机构设立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满足区内主体更加广泛的涉外经济活动需求。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加强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动,并对区内机构实施分类管理。人民银行还可根据形势判断,加强对试验区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的监管。
【拼音】zì yóu zì zài
【简拼】zyzz
【近义词】无拘无束
【反义词】身不由己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成语出处】唐・释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顿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叶圣陶《马铃瓜》)
【英文翻译】footloose and fancy free
【谜语】出了笼的鸟
【产生年代】古代
贸易自由化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施,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坚持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应努力使国际贸易规则同环境保护政策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贸易与环境的相互支持。
作 者:徐玉萍 作者单位:安徽服装鞋帽工业集团公司,合肥,230061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20027(4)分类号:F74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可持续发展 环境
★ 论黄嘉略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影响
★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 论虚拟现实技术对认识论的影响
★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论乘务礼仪对客舱服务质量的影响
★ 论气候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
★ 论文化传统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
★ 论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在一般意义上,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规则的放松 (financial deregulation) , 指的是用市场机制来取代政府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直接干预和管制的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金融抑制——“当政府对国内资本市场征税或在其他方面扭曲国内资本市场时, 该国经济即可说成是在金融上‘受抑制’的”。金融抑制的手段主要有人为的低利率政策、证券市场管制、金融机构投资的数量限制、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管制及所有权交叉渗透的管制, 对外国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的控制等。产生这些抑制政策的根源也是比较复杂的, “有些国家似乎是无意卷入的” ;有些“好像是有意这样选择的” , 他们对市场的作用产生怀疑, 宁愿相信行政机构的干预能力;有些“也许是殖民时期这种或那种经历的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也影响着发展战略的选择”。
但不管怎样, 选择金融抑制战略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 一方面, 造成资金形成困难和使用低效率, 阻碍经发展;另一方面, 缺乏生机的经济又反过来抑制了资本形成和对国内金融服务的需求, 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掣肘的恶性循环。为此, 爱德华·肖指出, 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管由于什么样的良好动机, “在最好的情况下, 它顶多是一个拙劣的战略, 而在一般情况下, 它是一个自我打击的战略”金融抑制的负效应明显表现在:
(1) 投资质量低下。
“在落后经济中, 政府当局决定了有组织市场上的帐面贷款利率, 利率依贷款期限、借款者的信誉、贷款者的地位及贷款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贷款的过度需求是通过配给制来解决的, 信贷配给制是根据经济计划、借款者以前的情况, 或政治上的交往程度, 甚至借款者支付回扣的多少来决定的”。强制的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另一方面却鼓励了对资金的超额需求, 政府通过信贷配给来干预分配有限的储蓄, 储蓄就不能通过竞争流向收益率最高的投资项目, 导致投资质量低劣。
(2) 限制了资本的形成。
由于私营部门和传统部门被排除在正式的金融市场之外, 它们只能以很高的代价在非公开的“地下资金场”或依靠自身的内源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 可见金融抑制增强了对场外市场的资金需求, 但另一方面却又减了场外市场的资金供应量, 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必然是提高了场外市场的利率水平。“对那些可以通过受抑制中介机构满足一部分资金需求, 而在储蓄者和经纪人都必须躲避高利贷限制的场外市”。
2 金融自由化及其利弊纷争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 和爱德华·肖 (E.S.Show) 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等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麦金农和肖认为, “金融自由化”就是通过改革金融制度, 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 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 从而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 使汇率反映外汇供求, 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 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最终达到充分动员金融资源, 推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Mckinnon, Shaw, 973) 。1998年威廉姆森 (Williamson) 将金融自由化扩展为放松利率管制, 消除贷款控制, 金融服务业的自由进入, 尊重金融机构自主权, 银行私有化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六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重点是推行国内的利率自由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壮大以及国际经贸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金融自由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按照世界银行和IMF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 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的私有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等。
3 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
(1) 有助于增加储蓄。
金融自由化使得实际利率为正, 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使储蓄者有可能分散国内资产的结构;金融机构的实际增长, 增加了投资者获取借款的途径, 这也会刺激他们进行储蓄;储蓄者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 现时消费的吸引力会随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下降。这一切都表明“金融自由化有助于提高国内私人储蓄对收入的比率”。在金融抑制下, 政府的储蓄一般很少, 政府可以依赖通货膨胀税的征收而增强财力, 而同时, 政府企业的利润对通货膨胀是缺乏弹性的, 这也会减少政府的储蓄。金融自由化使得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将使政府部门的储蓄趋于增长”。金融自由化能使被扭曲的价格 (如利率、汇率等) 得以纠正, 本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外资本市场就比较容易, 金融抑制下的资本逆向流动也将得到扭转。因此, “金融自由化也会影响国外部门的储蓄”。
(2)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金融自由化经济中, 储蓄者有较大的资产选择范围。他们的储蓄投放市场扩大了;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金融资产的规模、期和风险成为可能;比较各种投资选择的信息也容易获得”。由于对金融体系的较少管制, 能使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客观性, 资金价格的变化 (如利率的变化) 能更准确、更全面、更及时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 形成了更为有效合理的价格信号体系。“利率这种价格可用来甄别各种投资选择, 扩展的资本市场往往是新投资企业和技术创新投资项目出现的相应条件。各种投资竞相争夺储蓄支配权”。资金在产品间、银行间流动障碍的减少, 会使有限的储蓄资源通过竞争方式流向收益率最高的投资项目或产业。因此, 取消了直接的利率控制和信贷配给, 减少了资金相对成本的扭曲, 使投资资源配置更为优化。
(3)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益。
首先,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大大减少了金融活动所需的时间和交易成本,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金融自由化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间的竞争, 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效率, 效率低下者被淘汰出局。再次, 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业经营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取消, 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后, 在大部分国家, 银行从服务费和利差中赚得的收入占总资本的比例下降, 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 营业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这三个比重降, 表明银行业的竞争导致经营成本和利差的降低, 在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之外, 与证券有关的业务及各种表外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银行业的资金来源、规模、业务活动范围更为广阔, 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经营手段, 就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受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 为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可能。同时, 资本帐户的自由化提供了资产组合国际化的机会。
(4)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
“落后经济只有推行国内金融深化和外汇自由化, 才能吸引国外储蓄。如果落后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并趋于稳定, 同时外汇市场实行弹性汇率和自由兑换, 那末, 国外的储蓄者和投资者可望对落后经济进行较多的直接或间接投资”。这不仅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 而且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技术知识的转移、市场开发和外贸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由资本积累加速而导致的落后经济的加快发展, 会产生积累效应, 使储蓄者对未来的投资充满信心”。从理论上讲, 国际金融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改善了资源配置。
4 结语
(1) 金融自由化的推行必须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前提条件。金融自由化废除了扭曲市场机制的法则, 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然而, 金融自由化和与其相伴而生的金融创新在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会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威胁。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 在拥有严格的财政纪律、健全的国内市场体系、完备的市场设施和规范的市场管理的背景下推行金融自由化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避免金融体系不稳定状况的出现。 (2) 金融自由化离不开金融监管。不受监管的金融自由是一种放任自由, 只会增加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而一旦发生这种危机, 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 而重走管制的老路。金融自由化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管理, 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自由经营”, 而是要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式——用法律和规章的约束取代人为的行政干预。可以说,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 也是金融监管的范围、结构和力度调整的过程。审慎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自由化顺利推进的保证。 (3) 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时序。金融自由化是伴随整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 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和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做出合理的时序安排。政府不能够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 相反, 经济自由化有一个“最佳”的顺序, 由于各个国家最初的国情不同, 因此这种顺序可能依国家的不同而各异。除非金融稳定和国内市场利率已经形成, 否则不宜开放资本项目、实行货币自由兑换, 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会助长资金的无序流动, 扰乱经济与金融秩序。金融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效应, 也有负面效应, 但不存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必然逻辑。在现阶段, 发展中国家需要走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道路, 不能完全放弃政府的监管, 目的是使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良性效应发挥至极大, 而将其弊端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onald I.“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 of Interest-Rate Policies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Oxford Reviewof Economic Policy, 1989..
多元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金融业已从一家依照中央预算分配资源的银行发展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跨业竞争的“战场”。当然,这个进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阶段先成立了四大银行——工、中、建、农,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使命——给主要工商业经济提供贷款,与全球金融体系互动,实施重大的政策导向性投资,以及支持规模宏大的农业经济。
中国金融业多元化的过程并不限于银行。改革的第一个十年,信托和投资公司开始出现,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在全国和省级范围扩张。
在上世纪 90年代,新银行、新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也不断涌现。这些发展造就了一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和银行的繁荣,当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但基于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快速增长,这个进程总体而言是顺利、稳定和可靠的。
金融危机后,由于行业政策放宽,以及新市场力量和参与者的出现,中国金融业加快了多元化进程。
资本链上涌现了一大批新的参与者。各种各样的基金和信托产品层出不穷,将资金分配到经济的各个角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流动性被注入到金融系统中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些新的资金提供者往往是国有企业,它们通过已经设立的投资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各种投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其他基于地方公共资源或私人财富的基金在过去五年也大幅增长。2009年三季度合伙人和股权投资基金政策的松绑,更是促进了国内和海外人民币基金的迅猛发展。
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日趋多元化,同时,相当一部分国内投资资金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监管。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基金的发展速度差不多是2009年上半年的三倍,令许多观察机构出乎意料。作为人民币私募基金的信托公司也在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从大型国有银行取得证券化的贷款,推出新的金融产品。
对境外金融投资者的门户更加开放,包括开放新行业领域和进一步放宽已开放行业。多个政府公告也在推动这方面的讨论。比如,2010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以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为重点的“新36条”。
整体而言,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对跨境资本的依赖正在减少,对国内资金的依赖在加强。这种趋势将维持多久、未来五年将产生何种影响,对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币基金渐成主流
德勤每年都会在几个资本流动的重要国家进行私募股权信心调查。这项调查的大部分受访者为国际投资基金管理人。在今年的调查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有限责任合伙人(LP)的利益将增加或维持强势,从而计划推动更多投资活动,并预测交易规模会有适度增长。但另一方面,他们预期,投资并不会如中国政府期望的那样持续向二线城市转移。
就对所投资行业的取向而言,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对消费品、零售和矿业、能源行业兴趣最浓。
调查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人民币基金的上升趋势。当被问及未来哪一类投资者会最活跃时,2009年,36%的受访者认为是外国私募基金经理人,而2010年,该数字跌至9%。换句话说,受访的管理者认为人民币基金将完全主导未来几年的投资活动。与之相关的是,94%的受访者表示,预计首次公开招股将是主要的退出模式。
以2010年4月浦东发行試点规定为起点,外资人民币基金的监管框架历时数年终于成形。《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合作办法),于2010年3月1日生效。
如今,多个县市政府争相设立人民币基金,新的本土规定凸显各城市间的机遇差异,如上海浦东、北京、天津和重庆。但是这些地方性新法规与国家合作、投资和货币政策的一致性与矛盾性尚待探究,这使得人民币基金的前景令人困惑但又引人入胜。
迄今为止, 100多个人民币基金已筹集91.3亿美元,占(2010年至今)所有以中国为重点的私募基金集资额的77%。根据Preqin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总值853亿元人民币(125亿美元)的18个基金已售予投资者,较2010年初增加了67.9%。
在人民币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币基金则面临监管和市场的挑战。截至目前,外资经营的人民币基金已募集约238亿元人民币(35亿美元),其中2010年募集资金达151亿元人民币(22.2亿美元),即过去三个季度,仅募集到所有外资管理人民币基金的64%资金。
人民币基金种类繁多,由国际基金经理人管理的人民币基金与急速增长的纯国内基金在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基金行动迅速、尽职调查时间短、文书简要,并需要可靠性承诺,与外资管理的人民币基金依据法律框架相比,其更多依靠的是关系。外资人民币基金的策略多样,有的侧重单一地区的单一人民币基金,有的则看重在多个地区与稳健的本土机构合作。
信托私募开放
信托就像中国改革一样由来已久,可追溯到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的成立。经历将近30年的摸索和起伏式发展后,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建立起中国目前的信托模式。这一模式颇具中国特色,信托融合了理财、银行业务、私募基金等诸多功能。
按照设计,只有高净值的个人和公司才允许加入信托融资。个人投资者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但对公司投资者没有数量限制。政策的目的显然在于为资金提供专业化的投资渠道。
2007年三季度,银监会颁布规定,明确允许外资参与投资信托,比例最高为20%,但对多名国外投资者总共持有信托权益的总额未设上限。但是,国外投资者最多只能投资两家信托,且必须有最低10亿美元的资产认证方能进入。此项政策放开后,境外投资者数量激增。
我们对中国私募基金进行分析时发现,信托与外资人民币基金极为相似,能够快速运作资金、免除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繁琐程序,并可在项目中吸入当地资本,投资方式可直接投资信托,也可与信托共同投资。
但信托在某些领域更加灵活,因为它们可进入一些不对私募基金开放的行业,比如金融和房地产。信托在这些行业中可以出售金融产品、发放贷款、直接投资、借贷资金及承销证券。
中国信托业长久的混乱引发了更为严密的监管,其监管措施直指信托公司相对自由的市场空间。2010年下半年,中国试图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商业银行减少了贷款量,但信托却没有。在该年度上半年,信托产品就房地产发放了667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比2009年全年增长65%。
银监会察觉到房地产潜在下滑的巨大风险,敦促信托业对其房地产风险敞口进行压力测试。在最近的监管举措中,银监会详查了商业银行信贷证券化的情况,这些贷款通过信托售予投资者,可将银行的高风险贷款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
如同境外私募基金管理下的人民币基金一样,外资信托与国内独资信托的未来发展方向仍不明朗。但它们很可能成为现金充裕的国有企业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降低高风险领域敞口,提高回报率的重要渠道。
因具备此功能,尽管有不可避免的政策波动,它们将继续扮演自身的角色并不断发展。初期,它们可能为海外基金提供切实难得的机会,使其得以进入中国经济中某些更具吸引力但也更隐蔽的领域。同时,20%的投资上限制约了凭借合法权利、通过信托活动控制国外投资者的力度,并引起各投资方对于彼此关系的慎重考虑。
资本市场新趋势
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实质是改变中国未来的增长模式,使之可涵盖更多的地域,更多的行业,以及更关注民生。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哪个行业能比金融业对此更具意义,也没有比金融业多样化和自由化更重要的实现途径。
通过多样化和自由化,资本配置的效率会提高,创新和创业的回报将更加公平,非农业就业人数将增加,而那些有潜力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的公司将有机会获得它们成长需要的资本。这完全符合城市化加速的趋势,并与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一致。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将看到大量民营成长型企业寻求上市机会,而对上市条件的考量和选择,将直接受到它们早期投资和所有权关系的影响。一个关键问题是,高速成长的民营公司会优先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而这些选择将对A股市场、香港市场和海外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危机后的一个主要变化是,资本大量涌向亚洲,特别是中国。政府也许更倾向于通过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海外上市来吸收境外投资,而不是让这些资金以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但是,我们预期,中国及其他地方将出台一系列法规调整,这些调整将导致资本流动、跨境上市及两地上市领域的快速变化。法规变化可能涉及类似纽约证券交所要求的两地上市股票可互换和兑交的内容,有些内容会与当前中国证券和货币政策的规定不一致。
大量货币争端显示,海外上市意愿将下降,因为收益率会降低,比如人民币对美元。但随着IPO市场变得更加复杂,货币价值只是若干财务决定因素中的一个,而财务决定因素也只是众多考量因素之一。总体而言,我并不认为中国将与全球金融市场“脱钩”,中国企业全球上市的机会将增加,而外国资金进入国内的投资机会也将增加。
中国A股市场的供求动态值得关注,比如,大量在岸人民币基金转投pre-IPO,是否会导致A股市场IPO数量飙升和投资者流动性紧缩。这将产生两个影响。
其一是向更多离岸投资者开放A股市场。已有迹象显示,现有QFII的扩容将成为可能,而新的“小QFII”将允许香港的人民币持有人购买A股股票,以及QFLP将允许外国LP投资本地基金、信托和其他控股实体。这些可以被看做更进一步开放的先兆。
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企业想要上市,国内资本市场将面临进一步开放IPO的压力。人民币基金趋于主流,意味着更多的金融并购活动将发生在境内。如果人民币基金要通过IPO退出,根据现行规则,国内A股市场将是它们惟一的选择。
如果供给的增加削弱了新股发行的支持力度,如果IPO的市盈率不断降低,我预计政策和市场都将做出反应。监管机构不会允许创业板遭受弱市的质疑。一个反应可能是,即便面对强劲需求,也只批准少数企业上市以限制供应方;另一个政策变化可能是,更进一步开放中国香港投资者或外国投资者的机会,以增加需求方。
企业对A股市场削弱的反应则是,返回美元或港币基金,并使用更多离岸手段达到海外上市的目的。
非金融的因素也支持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许多公司仍然对海外上市感兴趣的原因是:一、寻求海外收购,全球化的货币资源有利于对好机会进行更快捷的收购;二、全球上市可带来好的声望;三、公司可以通过资本来源多样化,在波动而充满风险的全球经济中达到更高的稳定水平。
香港股市会率先感知大陆基金活动改变对IPO的影响。其中最不可预知的是港币及其钉住的美元的未来。其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在香港上市的决定因素。德勤PE峰會调查问卷的一个结果显示,超过95%的高级PEI专业人员认为,这个市场将被人民币基金所主导,由此对香港市场产生的影响要延续到2012年。
这个影响的本质取决于港币如何被管理,以及大陆-香港人民币跨境股票和债券投资的相关条例。从另一个前瞻性角度看,如果允许港币随着美元上下浮动,那么香港恒生股市将紧密追随大陆A股市场,改变市场选择的基石。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原创:李纯丹
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
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来到中国旅游之后,毅然决定留在这块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卢安克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当然本书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说:“在卢安克看来,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还记得当年柴静采访卢安克的画面,柴静问:“你为什么生活?”卢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后来他又说,我的命就在这里了,离开这里,就是没命了。距离我看那期采访节目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记得,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潜藏的,而又庞大的力量。这力量,现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执着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没有理想,就是一条咸鱼;假若咸鱼有了理想,也能翻个身。没有信念,何来力量呢?如何坚强呢?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更强,更稳定。
凡事走到了极端,难免成为毒药
书里提到一种病,作者称之为“物欲症”,这是一个欲望高涨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极必反,过度追求物质,最后人却变成了物质的占有品,沦为物欲的奴隶。
事实上,现今社会的极端现象不止表现在物质追求方面。“极端”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大众的舆论声中不泛有这样一些言论,什么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机,正经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之类的观点。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叶兆言老师将阅读比喻成是无用的美好,他说,读书就是一件开心又随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读书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样。科技的进步绝不是要毁掉人类的大脑,读一些手机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古时候的唐诗宋词都是短短的几行字,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流传至今。
急功近利,过犹不及,这些极端的毒药,正在毁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节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时刻为风尘奔波,静下心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欣赏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书里一直在讲“自由”,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却说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纸上这么简单,早年做过评论员的熊培云再清楚不过了。帕特里克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
这时,举霍金的例子来诠释作者的观点最合适不过了。霍金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006年霍金访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有时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生命的结束,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体会到霍金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了。“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人,同样要调整心态,像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超脱于一切物质之上的,是至高的——心灵,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守卫好一生的责任与自由;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是作者熊培云给予自己和读者最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