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精选8篇)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篇1

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源于他的父亲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诱奸了国王佩洛普斯的孩子克莱西普斯这桩罪孽,遭到神的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禁止拉伊奥斯有任何子嗣,若有违背,其子将难逃杀父娶母的厄运。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笼罩在命运的可怕阴影里,他的苦难就是替父赎罪。一次宴会上,一位喝醉酒的大臣辱骂俄狄浦斯是冒名顶替的儿子。俄狄浦斯听闻后便瞒着父母到德尔菲神殿去祈请神示,神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预言他将杀父娶母,这让俄狄浦斯震惊不已。为了避免神谕成真,俄狄浦斯选择了离开科林斯国并发下重誓永不再归。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与一位老人在岔路上发生冲突,年轻气盛的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老人,那老人正是他的生父。在命运的安排下,俄狄浦斯继续向忒拜城走去。

不久,他遇到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破解她出的谜语,便将对方吞食,当时的忒拜城因此陷于一片恐慌之中。俄狄浦斯以过人智慧解开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被忒拜子民奉为英雄,让其继承王位,并娶了前国王留下的寡妻伊俄卡斯特——他的生母,杀父娶母的神谕应验,可悲的是俄狄浦斯完全不知觉,还欣喜的认为他已经避开了杀父娶母的厄运。他在位,与王后生育两男两女:分别是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后来悲剧降临了,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忒拜城“像一只航船,遭遇血的狂澜,虽然拼命挣扎,但还是被一个巨浪卷入了深渊,再不见它露出水面。”在那里“田间抽穗的庄稼枯萎了,牧场上吃草的牛羊倒毙了,临产的妇女突然死了,最可怕的瘟疫,那个手持火把的恶煞凶神,突然降临。”国王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按照神示,要想将忒拜的灾难解除,必须找到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俄狄浦斯王开始了千方百计的追查,结果却发现要找的凶手竟是自己。当俄狄浦斯王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震惊不已的伊俄卡斯特自杀身亡,俄狄浦斯也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忒拜从此浪迹天涯。《俄狄浦斯王》被人们称为“命运悲剧”。所谓的“命运悲剧”,就是指主人公的自由同命运进行对抗,但结局往往是他们无法从命运的手掌中逃脱出来而不得不被命运毁灭。《俄狄浦斯王》作品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众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之感到恐惧。《俄狄浦斯》把古希腊的命运观,以最形象的方式图解了出来。人生而自由,然而枷锁却无处不在,这枷锁就是“命运”。该戏剧的基本冲突是:悲剧英雄个人的坚强意志、英勇行为和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在力量悬殊的神秘斗争中英雄不可避免的失败与毁灭。

破解斯芬克司之谜,体现着俄狄浦斯的智慧与理性,这是他对忒拜人的恩泽;在邪恶的命运面前他不是听之任之消极顺从而是全力抗争,他极力逃避神谕,努力追查凶手和严苛地自我惩罚,表现出正直、善良、诚实、坚强的优秀品质;他敢于直面严酷的现实,敢于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斗争到底的精神。尽管最终俄狄浦斯还是没有摆脱“神谕”设下的厄运,但其显现出的不屈意志,这种明知“神谕”不可违,而偏偏要违之的精神,也正是作家对个人自主精神的充分肯定。

俄狄浦斯的抗争,无论命运多么残酷,他都坚定不移地在选择和行动,应该说俄狄浦斯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也是古希腊神话给人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俄狄浦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这表现于:他竭尽自己的所有力量义无反顾地反抗命运,最终惨遭失败,他优秀的个人品质、坚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亦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该悲剧中,俄狄浦斯是集智慧、仁德、坚强意志于一身的人格的化身,命运被描述成一种残酷无情的、不可预知的、强大的异己力量,它总在俄狄浦斯行动之前设下重重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如粘附在蜘蛛网上的小昆虫,无论怎样抗争,终将惨败。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篇2

一、实在界——被父母遗弃

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是拉康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初生婴儿而言, 生存是首要任务。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 它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需求在这一阶段成为婴儿得以维系生命的根本。它时刻被需求驱使行事, 渴望事物、水、拥抱。出于父母的照顾, 这些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然而, 由于对自我和他者的概念一无所知, 婴儿此时实际上并不明白什么是食物, 什么是水, 拥抱又代表什么。不仅如此, 此时的婴儿甚至对自我作为一个个体也一无所知, 不明白什么是协调的统一的整体, 也不明白父母与自我的差别。婴儿处在一种自然的、现实的状态, 没有语言能力。这种基于需求的状态必须被打破才能得到成长, 进入下一阶段。打破这种状态的往往是婴儿同父母, 尤其是母亲的分离。在与母体分开后, 婴儿丧失了最初的原始感, 统一感与安全感随之而去, 个体存在感随之而来。针对此种现象,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曾指出:要成为一个文明化的成年人必然招致原初的统一体、未分化的存在、与他人, 特别是母亲的融合的严重丧失。

在这个以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通过与母亲的分离获得成长的阶段, 俄狄浦斯却惨遭命运遗弃。他的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爱上了恩人的儿子, 并将他拐走, 终致其丢了性命。拉伊俄斯因此受到诅咒, 厄运将不断降临到他的子孙后代身上, 一直追讨到俄狄浦斯结束他那悲痛悔憾的一生的那一天, 当他得到上天的饶恕后方告了结。俄狄浦斯出生后, 太阳神借祭司之口警告他的父亲, 这孩子必将“弑父娶母”, 于是国王派猎人将他杀死。猎人于心不忍, 便将其丢弃。在这个阶段, 俄狄浦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照料, 父亲的罪孽反而要儿子以命承担。俄狄浦斯的母亲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 只能听之任之。俄狄浦斯与母亲的分离与一般婴儿在得到生存需求的满足后逐渐的分离不可同日而语, 他并没有得到父母任何的照顾, 对基本的事物也没有任何的感知。俄狄浦斯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就被命运遗弃, 根本无从体验与母亲的原始的统一。世界对他来说黑暗而混乱, 他无法感知亲生父母, 形成了错误的自我构建, 也因而无法很好地突破这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成长。然而, “弑父娶母”这一诅咒却并没有因为他与父母的分离而终结, 而是在他出生之日起便萦绕着他, 在语言形成之前就在潜意识中影响他, 使他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命运。

二、想象界——被宿命捉弄

想象界的标志是镜象阶段。在镜像阶段, 婴儿开始慢慢区分自我和他者的不同, 并因他者区别于自身而塑造自我概念。但此时, 婴儿尚不足以理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婴儿可以辨别镜子中自我的影像, 认为那就是自己, 虽然事实上那只是一个图像, 同样, 婴儿也能够辨别镜子中那些不是自己的影像与自己的不同。在镜像阶段, 婴儿可以被认作是首次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在这一阶段, 婴儿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进而转为请求。不同于基本的生存条件的需求, 婴儿的请求意义更加深远, 比如母爱。请求若得不到满足, 婴儿会产生焦虑, 产生被丢弃或丧失某种重要东西的感觉。婴儿希望能够重归实在界, 也就是重新回归母亲, 获得统一的原始感。拉康认为, 在这一阶段, 语言虽然没有形成, 却完全不同于实在界, 因为无论是对于意识还是无意识, 它都是前语言的, 是前俄底浦斯的, 而且极大地依赖于视知觉。想象界作为一种心理空间、一个心理阶段, 婴儿在这里将它关于自我的概念投射到了它所看见的镜象上。

俄狄浦斯并没有因为父母的遗弃而丧失生命, 尽管没有很好地度过实在界, 他也终究因为养父养母的照顾而得到自我需求的满足, 但是, 他却因此而误认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事实上, 他并没有获得对父母的正确的认识, 也没有正确的自我投射, 完全不了解自己是谁。在获得言语能力后, “弑父娶母”的诅咒再一次环绕着他, 亲生父亲的罪孽和命运的诅咒如影随形, 潜意识中的宿命无法逃脱。对此, 他开始同命运抗争。诅咒其实是来自俄狄浦斯自我内心深处的暗示, 因为最初的错误认识, 他离开了他以为是自己父母的人来逃避诅咒, 却因想要逃脱而被命运捉弄, 走向深渊。俄狄浦斯完全隔断和所谓的“父母”的联系, 只身远离所谓的“家乡”, 却离自己的亲生父母越来越近, 杀死了一个“陌生人”, 成了新的国王, 娶了原本的王后, 致使这个国家灾祸连年, 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 城邦“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田间的麦穗枯萎, 牧场上的牛瘟死, 妇人流产”“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 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 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可以说, 这一切都是宿命的捉弄, 因为在这一阶段俄狄浦斯也没有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知, 对亲生父母更是一无所知, 导致了在“弑父娶母”的悲剧的发生。

三、象征界——重获救赎

象征界是拉康主体三层结构理论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象征界, 需求与请求都不再是人追求的主体, 欲求成了人内心的渴望。在这一阶段, 语言已经逐渐形成, 人只有到了象征阶段才能形成语言结构, 并作为言说的主体行使语言的功能, 描述自我并充分了解自我所代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含义。拉康认为, 他者、自我、缺席、镜像等概念都可以被认为是在儿童个体的水平上形成的, 并且构成了象征界的秩序的、也就是语言的基础结构, 儿童也只有真正进入这一结构, 才能获得成长并成为文化的成年一员。在这一阶段, 由于充分理解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别, 儿童逐渐产生了欲求, 而且欲求多种多样。儿童能够明确区分母亲和自我的不同, 并明白自我与母亲的关系。但是对父亲的看法却往往与母亲不同。在象征界, 父亲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存在, 而是象征界秩序的一个结构形成的原则, 代表着父亲的法律。而儿童作为自我存在的个体必须遵从父亲的法律, 作为语言言说的主体又必须服从语言的规则, 才能真正进入象征界符号。进入象征界后, 人对自我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 而如果在现世界和想象界两个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 进入象征界后的自我认识常常会偏离实际。只有在一次次地偏离与更正之中, 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之中, 人才不断突破对自我的认识, 走向成熟, 并最终获得相对不断完善的自我认知。

在俄狄浦斯的自我追求和认知的过程中, 他遇到了诸多过失和不幸, 但是, 他并没有像命运屈服。在得知事情真相后, 俄狄浦斯刺瞎双眼, 但这并不是一个冲动、报复性的行为。相反, 它是一种救赎。尽管之前的自我认知都是错误的, 他却如同拉康所言, 在反复的“认同——破灭——认同”的螺旋模式中构成主体的发展和实现自我, 在不断地经历认同镜像、发现之前认同的误认性、镜像破裂、走出镜像而后开始新的认识过程。他终于可以克服自己非法又不公的命运, 再次赢得自尊, 回到象征秩序重新认识自我, 使自己得到成长与救赎。在这一阶段, 他已经超越了儿童的境界, 而是成为父亲一般的象征着法律的存在。俄狄浦斯的形象在他的臣民中也是“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 是“靠天神的帮助救了我们”的伟大君主。

结语

正如素服克勒斯所写, “一切难堪的事, 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都会成为好事”。道德摧毁俄狄浦斯, 命运击败俄狄浦斯。但善恶都是相对的。弱者的命运是摧毁人意志的毒药, 但对于强者, 命运却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催化剂。尽管面临巨大的灾难和错误, 俄狄浦斯仍然凭借他的忍耐和勇气实现了对自我认知的追求。宿命终将结束, 而救赎终将到来。

摘要:俄狄浦斯王, 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性悲剧, 历来为世人称颂, 弗洛伊德更是依此总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理论。此后, 拉康重新解释了弗洛依德的学说, 提出了自己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 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角度, 以自我认知的错误构建重新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歌。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参考文献

[1]刘文.2006.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 2006 (7) , 24-27.

论《俄狄浦斯王》的精英文学特性 篇3

关键词: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人文精神

一、精英文学的内涵

何谓“精英文学”?这个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从古至今,从西方到我国,都有很多精英文学的代表。比如:先秦屈原的《离骚》,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但丁的《神曲》等。透过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把握到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精英文学”的内涵。

表面上看,“精英文学”似乎是以文学为志向或职业的这一类“出类拔萃的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那么在文学创作方面同样出类拔萃的金庸、琼瑶的作品是否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精英文学呢?其实不然。精英文学的创作绝非简单的文学语言描述、生活提取,而是文学精英们的一种独特创新之作。他们身为文学精英,有着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向往追求,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作品极高的人文审美精神。正如《俄狄浦斯王》成为精英文学的经典之作并非仅仅是因为索福克勒斯的地位或悲剧的盛兴,而是由于其内容之深刻和对人性的广泛探讨,无论改编成话剧或电影,都透露了它的深刻意蕴与主题思想。

二、《俄狄浦斯王》的分析

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命运与意志冲突;有说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是人类历史上“恋母情结”的反应;有认为是表现“神话崇拜”与“乱伦禁忌”;也有分析说是作者借神话故事来表达他维护民主法制、反对独裁专政政治的主张。其实,这也说明了其作为精英文学的主题的广泛性。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与命运的冲突。故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娶了生母约卡斯塔,并生育了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后来在灾难、瘟疫的席卷下,先知提瑞西阿斯揭示了灾难源于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于是真相暴露之际,约卡斯塔羞愧自杀;俄狄浦斯羞愤不已,刺瞎双眼,离开忒拜城,从此行乞涤罪。故事在索福克勒斯的巧妙安排之下,使得人与命运的冲突极力彰显。因为作者自身无力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所以笔下的俄狄浦斯一样无法挣脱命运;但却凸显了俄狄浦斯或自己对命运的不满、愤恨。所以他认为俄狄浦斯并非有意杀父娶母,一切只是命运的捉弄,他是无罪的,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统领城邦的睿智之王,故而他智慧非凡,大公无私。在得知自己可能会杀父娶母时,他离开养父母,设法逃离命运的预言;在面对斯芬克斯时,他勇敢果断地破除其谜语,解救忒拜城。在统领忒拜城之时,他大公无私、热爱城邦,为解救人民、破除瘟疫,他不惜一切追查祸源,而在得知真相之后又敢于承担责任,刺瞎双眼,放逐自己。通过剧作家这样的安排,不难看出作者对神的正义的质疑,对命运的反抗。

整个剧结构精妙,情节整一,布局巧妙,人物刻画深刻,性格鲜明,语言运用娴熟。亚里斯多德把这部剧作称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堪称精英文学的代表作。

三、精英文学的特点

在当今大众文学急剧发展的形势下,精英文化、精英文学已经开始淡化、边缘化。所以,强调凸显精英文学的特点就非常有必要。王一川在定义“精英文化”时,说到“往往是那种具有经典性的审美产品,它往往指向高雅情趣,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形态,是由少数文化人创造或欣赏的、蕴含着个性化思想趣味的文化。”这里王一川先生强调的是“经典性”、“高雅旨趣”、“个性化”。就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来看,它也有着鲜明的精英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俄狄浦斯王》思想上深沉、严肃,使得人生意义的探索更为重要。作品中,通过人物关系的描写、分析,实际上否定了神的预言,肯定了其悲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如果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不抛弃他,就不会有他被收养,不会存在误解,他不会误杀父亲,误娶生母。这是由最初他的生父母的错误抛弃而引发的悲剧,是伦理的错误导致了社会正常的伦理、人生关系之间的错误。可见作者是怀着深沉严肃的思想去创作的,通过人物的复杂社会关系来提示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从而提出他的伦理观,也给广大读者在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定位中指明了方向,这也精英文学所独有的特色。

2.精英文学广为流传,最重要的是其永恒性价值的彰显。这也是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就《俄狄浦斯王》而言,其主要人物塑造圆满,性格丰满,有较高的现实性与丰富性。主人公俄狄浦斯有情有欲,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创造性和超人的智慧能力,真实可信,与生活接轨。从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与关注,其审美价值就体现出来。所以说,一部作品能否给读者深远的影响和获得广大读者的共鸣,是其能否成为精英文学必不可少的衡量条件。

3.深刻的人性内涵。一般来看,精英文艺、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体现出时代精神,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声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最强音。也就是透过作品凸显人性内涵,显现时代的烙印。《俄狄浦斯王》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关系的构建,把那个时期人性结构特点,即伦理意识强化,对无意识欲情冲动的压抑和控制加强,完整地显现出来。也就是人不自觉的本能冲动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之间的冲突。

4.主题的深刻性、理解的丰富性。艾布拉姆斯拉姆斯认为,文学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生活(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之间是密切相联系的。《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深刻性是作者透过生活、自身意识、自身体验而在作品创造中表现出来的;理解的丰富性则是读者在欣赏接受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对作品的剖析理解、对作者的了解而展现的。就《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母题来说,自古就有,这是通俗文学难以企及的。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王》所具备的思想的超越性、深沉性,内容价值的高度审美性、永恒性,还有人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理想的追求等都成为了精英文学的鲜明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精英文学还会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我们也不应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对立,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但还是有责任把“精英文化”发扬光大,以此来促进合理的文学新格局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健夫.文学审美透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俄狄浦斯王》文献综述 篇4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戏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叙述了一个杀父娶母的曲折的故事,在希腊悲剧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一、研究范围

近两年,关于《俄狄浦斯王》的研究有很多,我比较懒惰,所以仅有选择地读了十几篇文章。我所检索阅读的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作品反映出的古希腊人命运观念的研究;二是对俄狄浦斯这个人物的行为、性格的研究;三是外延式的研究,即以作品蕴含的各方各面的信息作为参照,与其他作品或人物进行的比较学研究。因为我能力有限,阅读量较小,所以关于比较学研究这一块的内容理解不到位,于是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前两类上: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和俄狄浦斯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现状

1、张连桥《论《俄狄浦斯王》中“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认为“神谕”是戏剧情节的“突转”,又是剧情发展的焦点,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戏剧人物伦理关系的变化。整部戏围绕着“神谕”的发布、“神谕”的确认、“神谕”的破解、“神谕”的验证展开。三次“神谕”紧扣剧情,引人入胜。而“神谕”正是命运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了希腊人的命运观念。

2、徐常宾、徐樱月《论俄狄浦斯身份焦虑的本质》(《前沿》2012年第10期)描述了俄狄浦斯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如武断、自负、暴躁、多疑等,同时分析了这些性格缺陷的产生根源,并指出这些缺陷对他悲剧命运的影响。

3、宁慧霞《感性呈现与理性关照——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语文建设》2011年第3期)中提到俄狄浦斯由一个“理性王”变得“非理性”,由一个智慧的形象变得鲁莽、暴戾。俄狄浦斯既有神话的意志和智慧,又具有世俗人的性格缺陷。

4、宁慧霞《俄狄浦斯身份悖论的言语行为分析》(戏剧文学2011年第7期)通过对俄狄浦斯的五种典型微观言语行为的透视和解构,展现了俄狄浦斯的三重身份:理性王、非理性的世俗人、超理性的殉道者。

5、黄春丽《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名作欣赏》2012年第21期)对俄狄浦斯的个性、情感和心理进行剖析,得出俄狄浦斯并无恋母情结的结论。同时提到了命运难以摆脱的悲剧根源。

6、王冠波《俄狄浦斯的反抗——浅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提到了希腊人民对待命运的反抗精神,但也指出在那个时代命运是不可摆脱的。同时,也指出是俄狄浦斯的人性弱点,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伏笔。

7、沈佳玉《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现代语文》2012年第7期)从作品出发,详细地解读了古希腊人民的命运观,以及这种观念所起的作用。

8、王蕊《解读《推销员之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安徽文学》2012年第5期)分析了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对现代家庭具有更深层、更广泛的意义。

9、梁慧《试论二人转《包公吊孝》的俄狄浦斯情节》(《文史杂志》2012年第2期)把我国的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桥段截取出来,将其与《俄狄浦斯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读。让我国的通俗文学通过与世界文学的交流,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研究分析

1、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相信命运是由神事先决定好的,然后像枷锁一样套在人身上,不可避免,无法摆脱。但他们在相信命运的同时,也怀有一丝与命运抗争的愿望。就像俄狄浦斯那样,知道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后,选择离家出走来摆脱命运的悲剧。虽然这反而使他更接近于命运,但这也是他在命运面前抗争精神的体现。命运虽然是定数,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但它仍然无法掩盖住人们在命运面前勇于抗争的精神。悲剧的命运基调上有着无比积极的人生观,这就是对古希腊人命运观的最好诠释。

2、俄狄浦斯的性格缺陷

很多人都提到了俄狄浦斯身上的人性弱点,如自负、暴躁、多疑、鲁莽等,甚至将其作为引发悲剧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对他是不公平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俄狄浦斯虽然曾被赋予了神一般的智慧和意志,但他并不是神,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国家的瘟疫、自己杀父娶母的可能,在精神上压迫着他,这令他即惶恐,又愤怒,又无奈。所以在这种境遇下,他的自负、暴躁、多疑、鲁莽也许只是情绪在压迫下的偶然爆发,并不能据此就说俄狄浦斯是个性格有缺陷的人,更不能说这些偶然的、不受自己控制的人性弱点就是他自己悲剧命运的成因。

即使这些弱点确实是存在于他的性格中,那也是命运使之然,并不是他的本意。试想,俄狄浦斯在被抛弃后,就成为了科任斯托王子,生活在一个父慈母爱、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可是,突然在一条“神谕”的影响下,自己迫于伦理道德的压力,不得不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流亡者。从“王子”到“流浪汉”,其中的反差可想而知,也许就是这一点,使得俄狄浦斯的心理找不到平衡。于是,“王子”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就被“悲剧者”的仇世、愤怒、多疑等所替代。所以说,就算俄狄浦斯存在人性弱点,那也是命运赋予他的,不能全作为他的过失。

我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固然是其主要原因。但他也有过失,但这过失并不是那些根据他的言语、行为所分析出的人性弱点。他最大的过失,就是“恋母情结”。也就是说,我认为俄狄浦斯确实存在“恋母”的可能性,而弗洛伊德把“恋母情节”称作“俄狄浦斯情节”更是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俄狄浦斯的感情史,可以发现,俄狄浦斯几乎是个没有爱情的人(她后来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只是与王位的绑定产品,他们不一定相爱)。而希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会有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的爱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这是否可以推断,俄狄浦斯之所以没有爱的人,就是因为他对母亲的眷恋。而且,也许就是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有“恋母情结”,才觉得自己确实有“杀父娶母”的动机,因此才在得知“杀父娶母”这个无比荒唐的“神谕”后,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如果他有“恋母情结”,那么把他的这种违反伦理道德的思想意识,作为悲剧的成因之一,还是可以接受的。

四、总结

俄狄浦斯王读书心得 篇5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认为:每一个塬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也是对父权的反抗和重建。而俄狄浦斯的出发点,终归是一种命运悲剧,是无可避免又无力抗争的现实。

往上追溯,又可以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传说。宇宙之初,从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盖亚,她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又与盖亚生出六男六女,总名提坦。乌拉诺斯将子女囚于地下,儿子克隆诺斯奋起反抗,夺取父亲政权,并娶妹妹瑞亚为妻,克隆诺斯听说自己将被一个儿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宙斯成年后,果然打败克隆诺斯,成为众神之王,建立奥林匹斯神系。而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也是依据神话传说而来。

其实,作者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艺术并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把自己强加给作者,角色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它们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而来自无意识中的塬始意向限制、影响和帮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着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发展,并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这个形象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个人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更加反映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摒弃了“杀父娶母”的外衣。在现实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争却无法战胜本我的悲剧来表现。于是,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分开。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篇6

初读完《俄狄浦斯王》我简直被震住了,捧着书呆坐了好久。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在中国的剧作中,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那早就知道却依然为之扼腕的情节,那不可避免却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命运,那淋漓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在了一起,这不得不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节与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所以先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谈谈《俄》剧的情节和性格。

通读该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锁闭式结构悲剧,它从故事的危机写起,即从忒拜城遭受灾难、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写起,略去了前情,即灾难发生的原因,通过倒叙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谜底。这就体现出了闭锁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最大优点:集中。闭锁式结构严格遵守一天时间、一个地点和一条情节的规定。《俄》剧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体现,全剧情节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始终在忒拜王宫前院,情节是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虽说只有一条情节,但并不等于算是简单情节,相反,《俄》剧的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复杂情节。什么是复杂情节?就是指情节中包含有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即该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中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俄》第三场,报信人的到来本是为了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突转。而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在这里,突转与发现不仅都具备了,而且几乎同时发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编剧理论,这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除了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话说,就是: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是性格产生了情节,是性格决定了情节的走向。他们设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种性格的人,整出悲剧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冲动,他就不会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杀死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他的亲生父亲);如果他不是爱民如子,他就不会追查凶手以求得天神对忒拜的宽恕;如果他不是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坦荡,他就不会坚持不懈地追查下去,连最具体的细节都不放过种种如果看来的确是可以减轻悲剧甚至是可以阻止这场悲剧,但是我想说,无论这个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这一场命运的悲剧注定要不可避免得发生。悲剧的色彩可能因为性格的不同而或浓或淡,但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状况的极端,一种力量的极限,一种命运的极至。这一悲剧的命运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没有这么样的悲剧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却是收到了它该有的效果,悲得让人扼腕悲叹,悲得让人愈觉对命运的束手无错,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悲剧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亚里士多德说的行动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无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与命运的抗争

这部剧最让人慨叹的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不可逆的命运。俄狄浦斯的一生,无论是起是伏,是荣是辱,是归去或是离开,甚至就是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命运相随。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无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贵的人。壮年时期的王者,其生命闪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对一个陌生人正当防卫之后,他一语道破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们拥戴为王,娶城邦孀妇王后为妻,并育有两个强壮的男孩子和两个高尚的女儿。这是仁慈的幸运的宠儿所拥有的美满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忒拜居民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的好运。可是,当阿波罗关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预言被揭开谜底后,出现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防卫实际上是弑父,由干荣誉而得到的婚姻成为了乱伦!俄狄浦斯从神坛上轰然倒下,从前拥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艳羡的好运支离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灭殆尽。一切都不过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操控之下,人的幻觉而己。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他成为英雄而不是逆来顺受的奴隶;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俄狄浦斯王》成为光照千秋的悲剧典范而不是过眼烟云的闹剧。

俄狄浦斯的抗争,不是盲目与自私的,而是自觉和负责任的。如果说,他开始的抗争——逃离科林斯,避免杀父娶母,还多少带有为自我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抗争——找出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则更多地是一种拯救臣民的社会责任感。当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时,却毫不犹豫地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惩罚——刺瞎双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后的抗争,不仅升华了俄狄浦斯的个人境界,而升华了悲剧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让我们看到:人的意志和命运的抗争时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炽热和耀眼,那种义无反顾又是怎样的崇高和悲壮。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谜

苏格拉底被誉为希腊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问题正是当时希腊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剧中的斯芬克斯之谜给人印象也颇深。让—皮埃尔?威尔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谜语结构的双重含义和逆转模式》说,《俄狄浦斯王》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的确,而这个谜语的谜底最简单又最复杂,就是一个人字。这是悲剧的核心,是悲剧的谜之魂。所有关于凶手之谜、俄狄浦斯之谜,都在这里汇合。设立此一谜语的是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过路人凡是猜不出谜底的都要被她吞掉,这个可怕的谜语不知己经断送了多少无辜的生灵。神话的这个耐人寻味的情节好像在暗示我们:世间最大的奥秘就是人。人类只有不惜以自身为代价,前仆后继地执着追寻,方才有望最终揭开这一奥秘。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谜底掩盖着真正的疑问:即人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谜语内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预言他将用手杖探着路前进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便可发现,谜语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这一点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义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亲钉住双脚脚跟,被抛弃,又被救,遂被解开被钉之双脚,他这时仍是婴儿,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脚。后来,长大成人,直至当了国王,他确实是两只脚走路。最终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别针刺瞎了双眼,被驱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终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谜语中所谓的三条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腊文原意是脚肿的人,其中还暗含有另一层意义,即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谜语恰恰就是一个关于脚的谜语,这显然不是巧合与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种谜语式的对立结构,体现着俄狄浦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个弃婴;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国的养子,又是遭人辱骂的冒名儿子;他的家是两座王宫,但是,他被迫去四处漂流;他聪明无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可是他愚蠢至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国王,又是杀父娶母的双重罪人,引来更大的灾厄俄狄浦斯这种谜一般对立的品格构成了人类及其本质的双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整个人类在认识自身问题上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一直也没有解开其双重含义的谜。也就是说,斯芬克斯之谜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谜底,人又是什么永远不会存在明确的答案,而这没有谜底的谜语却正是一个永恒的诱惑。

《俄狄浦斯王》读书笔记3000字

如果说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福克勒斯或者说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真相大白后自挖双眼行乞涤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告诉人们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在这个层面上确实有他的进步性,但是从剧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伟大,越是无畏的与命运的抗争,他最终的失败就越惨烈,命运也就越神圣不可违抗,对一个英雄来说命运都是如此容不得丝毫逆行,那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腊人强烈的命运观,索福克勒斯的进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为对人与命运抗争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意识上的紧箍咒,无形中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逆天改命一说

说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例如: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俄狄普斯情结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其实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没有无因的惩罚,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关系,就是他们这种血亲间的乱伦导致了上天的惩罚,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惩罚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说俄狄浦斯无意识的乱伦悲剧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识的乱伦闹剧。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在改编这部电影时去掉了这一点,或许说没有在电影中点明。因为这个伟大导演想要传达给人们更为重要的一个观点,一个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观点,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也不是只属于希腊人的,而属于全人类

于是我们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时空的转换,有发生在现代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巧妙的用镜和中段的古代故事连接在一起,导演想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传达给我们一个讯息,俄狄浦斯不仅过去会发生,现在也会发生,甚至将来乃至永远都会发生,俄狄浦斯已经不不再单单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或者是某种人类潜意识中的情节,而是整个人类都会遇到的困境,一种俄狄浦斯困境,我们人类一手缔造了现代文明,却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着生态环境,相互杀戮和掠夺,生活的质量每况愈下,到处都是人们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最终这一切可怕行径导致的恶果反作用人类自身,使人类陷入了一个往复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是由上一代的不伦导致,最终陷入了不伦的俄狄浦斯尝到苦果,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也遭到了最为悲惨的下场,冥冥之中人类走上一条暗合宗教原罪说的道路,我们背负着罪恶来的世间,为的就是赎罪,为的就是偿还,为的就是制造新的原罪者,我们真的该相信命运这一说么?也许命运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为别人言语的干扰就怀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为是的逃离命运时却还是将去向留给命运决定,他的骄傲和冲动让他错杀了自己的父亲,从养母那里影响来的恋母情节让他不禁享受与生母约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仅成了一个罪人还成了人们的笑柄,他确实与命运做过顽强的抗争,但前提是他已经相信了命运,也正是因为相信才会逃避,可以说他在斗争前就已经认输了,假如这些都没发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设,毕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也是,如果我们没有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控制,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没有破坏,没有战争,没有疾病的乐园,但是我们确实被控制了,不论怎么样的补救工作都是在认可物欲的前提下进行的,最后我们仍难以避免自掘坟墓,作茧自缚的悲惨结局。

浅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戏剧冲突 篇7

戏剧冲突就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矛盾与斗争, 主要是由主人公或主人公所在群体或者集团为冲突的一方展开的, 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 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以及特定环境下人物自身的冲突。郁达夫曾说, “剧的情结, 大约可分为序说 (Prologue) , 纠葛 (Perplexity) , 危机 (Climax) , 释明 (loosing of confliction) 及结末 (Catastrophe) 五部。序说贵简洁优美, 纠葛要五花八门, 危机须惊心动魄, 释明求似淡而奇, 从释明到结末要一泻千里, 不露痕迹。”这里所说的五花八门的“纠葛”和惊心动魄的“危机”, 也就是戏剧文学作品的精髓——戏剧冲突。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不能像小说一样根据需要而任意铺展, 戏剧必须把戏剧人物、矛盾冲突、情结和场面作高度的集中的反映, 以达到“绘千里于尺素, 窥全豹于一斑”的效果。戏剧冲突就是“千里”中的“尺素”, “全豹”中的“一斑”, 少了冲突戏剧就是不完整的。

二、《俄狄浦斯王》中的戏剧冲突

(一)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

第一, 俄狄浦斯与拉伊俄斯之间的冲突。拉伊俄斯在微服求神示的过程中, 与俄狄浦斯发生争执, 导致死亡。这个冲突是正面的, 直接的, 作为一条线贯穿于整个戏剧当中, 是一个显性的冲突。两者还隐藏着一种隐性的冲突——父子之间的冲突, 拉伊俄斯与俄狄浦斯之间是父子的关系, 神谕指示俄狄浦斯将会弑父, 所以当俄狄浦斯一出生便和父亲有着这样的一种冲突的存在。

第二, 俄狄浦斯与伊奥卡斯特之间的冲突。伊奥卡斯特作为俄狄浦斯的母亲, 和拉伊俄斯一样, 因为神谕和母亲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隐形冲突。除此之外, 伊奥卡斯特与俄狄浦斯的正面冲突表现在, “看在天神面上, 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 就不要再追问了;我自己的苦闷已经够了。”“你放心, 即使我发现我母亲三世为奴, 我有三重奴隶身分, 你出身也不卑贱。”当伊奥卡斯特已经意识到俄狄浦斯的身份时, 她为了俄狄浦斯的性命担忧, 劝告俄狄浦斯不要再追问下去了, 然而伊奥卡斯特的好心却被俄狄浦斯当做对其身份的嘲讽。

第三, 俄狄浦斯与忒瑞西阿斯之间的冲突。忒瑞西阿斯作为克瑞翁为俄狄浦斯请来的先知, 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俄狄浦斯身世之谜上。

第四, 俄狄浦斯与克瑞翁之间的冲突。克瑞翁是伊奥卡斯忒的弟弟, 也是忒拜城第三领导人, 位居俄狄浦斯和伊奥卡斯特之下。克瑞翁一出场便是为了忒拜城的瘟疫到阿波罗神那里祈求神示归来, 在忒瑞西阿斯出场之前, 俄狄浦斯与克瑞翁的关系一直都是和睦的, 忒瑞西阿斯说出俄狄浦斯就是忒拜城不洁的罪人之后, 便引发了俄狄浦斯和克瑞翁之间的冲突。俄狄浦斯认为克瑞翁想借先知之口谋害自己, 夺取王位。克瑞翁为了化解冲突,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不愿做一个担惊受怕的国王, 并且认为王位没有无忧无虑的权势甜蜜。

(二) 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

第一, 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戏剧《俄狄浦斯王》在环境介绍中指出该戏剧所处的是英雄时代, 俄狄浦斯无疑是英雄时代的典型代表, “我们是把你当作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你曾经来到卡德摩斯的城邦, 豁免了我们献给那残忍的歌女的捐税。”城邦的人民对俄狄浦斯视为英雄并对其寄予了厚重的期望。然而剧情谜底揭晓, 俄狄浦斯就是“弑父娶母”的不洁之人, 违背了伦理道德, 与城邦人民的期望不一致, 与英雄这个称谓以及所处的时代显得有冲突。

第二, 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俄狄浦斯王》就是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展开的, “这城邦, 像你亲眼看见的, 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 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枯萎了, 牧场上的牛瘟死了, 妇人流产了;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 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是既定发生又不可逆转的, 只能尽力消除这个冲突, 于是就引出了神示和后来的故事, 这个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就是该戏剧的大背景。

(三) 人物自身的冲突

第一, 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就是瘟疫的招来者, 是“弑父娶母”的不洁的罪人真相前后的立场冲突。俄狄浦斯作为忒拜城的国王, 为了国家和人民立誓要追查凶手, 还忒拜城安宁。经过先知和牧羊人的印证, 俄狄浦斯就是拉伊俄斯和伊奥卡斯忒的儿子, 正是俄狄浦斯自己为忒拜城引来了瘟疫。就像警察与罪犯的关系, 知道真相之前, 俄狄浦斯作为国王, 是以警察的身份来追查罪犯的下落。当得知真相之后, 俄狄浦斯就变成了罪犯, 警察与罪犯的身份的落差, 立场的对立, 就是俄狄浦斯的立场冲突。

第二, 俄狄浦斯内心的矛盾冲突。在追问自己身世的过程中, 俄狄浦斯内心始终都是矛盾冲突的。俄狄浦斯离开自己的家园, 来到忒拜城只为逃脱“弑父娶母”的神谕, 听说养父波吕玻斯已经死去, 并且不是自己杀害的, “这似灵不灵的神示已被波吕玻斯随身带着, 和他一起躺在冥府里, 不值半文钱了。”俄狄浦斯内心是很轻松的, 但是想到自己养母还活着, 就为玷污母亲的床榻而害怕, “我害怕福玻斯的预言在我身上应验。”

三、《俄狄浦斯王》冲突的统一

悲剧往往表现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中邪恶势力压倒了善的势力, 善的、崇高的、美好的力量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 如鲁迅所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索福克勒斯悲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中的冲突是复杂、多样的, 但是又交织和作品融合为一体, 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一个过程, 这些冲突使毁灭的过程更加绚丽, 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最终和作品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和统一, 使作品形成一体化。

摘要:戏剧冲突作为构成戏剧文学的根本要素, 是戏剧作品的精髓,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俄狄浦斯王》作为戏剧艺术的典范, 其中的戏剧冲突集中且尖锐, 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人物自身的冲突, 这些冲突相互交织与作品融合在一起, 构成戏剧作品的一体化。

关键词:俄狄浦斯,戏剧,冲突,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运熙, 《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册[M].江苏文学出版社, 1996.第500页

[2]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 《文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篇8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加缪;《天边外》

希腊的国旗,白色四道,蓝色五道,中间白色十字。这面国旗已经在卫城飘扬了60多年了。希腊人信奉东正教,希腊国旗,十字是东正教的象征,蓝白九道,蓝色代表代表蓝天,白色代表对东正教的信仰。九道蓝白色是在抗击土耳其三百年里的战斗格言,象征希腊文“不自由,毋宁死”的九个音节。自由是希腊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在希腊悲剧中,英雄与命运的抗争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表现。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得到疏泄”[1]。悲剧就成了希腊人情感得到升华的最好选择。他们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将他们的思想表达出来,从而在这种艺术当中获得对于人的生命安慰。尼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

可见悲剧对于希腊人的重要性。它成了希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表达了希腊人对于生活的认识。在他所创的悲剧中,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来。

一、《俄狄浦斯王》

在《俄狄浦斯王》中,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得知神谕,自己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于是忍痛抛弃幼子。岂料这婴儿后被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取名为俄狄浦斯并抚养成人。成年后的俄狄浦斯也从神那里得知了自己的命运,但他决心要反抗命运。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王位,逃离自己的王国,没想到在路上却无意识的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因为答对了斯芬克斯的问题,被忒拜国的人民拥立为国王,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娶了王后,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一切他都毫不知情,后来收养他的父亲老死了,他以为自己摆脱了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没料到忒拜城的一场瘟疫使得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成为徒然。极度的悲痛进一步酿成惨剧,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悲愤欲狂,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且终生放逐流浪[2]。

俄狄浦斯一直在苦苦的与生活在作斗争,当他认为自己已经摆脱了的时候,生活恰恰在最后给了他致命的一击,让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徒然,让我们觉得怎么这么可笑,这么荒谬?既然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我们还是在这生活的困境中挣扎,最终怎么都无法摆脱?

按照存在主义加缪的观点,人类具有一种“对理性的渴望”,尤其希望世界是一个具有统一体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万物都有自己可被理性证明的位置和价值。不幸的是,人们现在认识到现实之“非理性”,并因此对“真知识绝望”。但对于理性的渴望一直存在,正是这种渴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现实的非理性本身,导向了我们的荒诞感。他认为,现实是荒谬的,生活是痛苦的[3]。也就是说,当时的希腊人也是处于这样的境地,他们按照人类的自己认为的理性生活,却依然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到头来却成了徒然,他们不知道在这荒谬的生活中,自己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们也困惑,也茫然。但是当他们认清这荒谬的本质后,他们没有绝望,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把人的意义和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

生活一直是荒谬的,古希腊时候是那样,现在也是这样,那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二、《天边外》

我们再看一下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作家,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天边外》是他的成名作。

他的《天边外》也是一出命运悲剧。故事的主人公罗伯特和安德罗两兄弟关系很和谐,他们都喜欢邻家女孩露丝。罗伯特总是向往“天边外”的生活,具有诗人的气质;而安德罗则擅长经营农庄,决心留在家里,干出一番大事业。当他们的舅舅要带着罗伯特出去航海的那天,罗伯特害怕以后都没有机会了,因为他觉得露丝爱的是他的哥哥,所以他在临走之前对露丝表白了,没想到的是,露丝竟然也爱着他。这让原本打算想要实现自己理想的罗伯特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理智,他被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冲昏了头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他还自我安慰:要找的一切东西都能在农场家里找到,爱情的力量远远超过天边外的呼唤。因为露丝的母亲阿特金夫人是一个残疾人,她离不开女儿的照顾。安德鲁看到他所心爱的姑娘跟弟弟在一起了,原本打算在农庄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不愿意再待在这里了,于是,最后他跟着舅舅出去航海了。命运真是戏弄人,原本计划好的一切通通乱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无法把握生活,生活让我们觉得很荒谬,很可笑。但是更加荒谬的是接下来的事情。

露丝和罗伯特结婚不久,她就发现他真正爱的是安德罗,因为罗伯特不善于经营农庄,家境日益贫困,露丝跟着他只是一直受苦,他们的女儿也不幸夭折,身心俱疲的罗伯特最后死于肺病,短短八年就结束了他的生命;而安德鲁用航海赚得钱投机做生意,几乎血本无归,败得一塌糊涂[4]。他们三个人都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都是彻底的失败者,让我们觉得生活的本质就是荒谬的,我们无法摆脱,因为我们只要活着就得生活。

奥尼尔在1921年说过 :“在我看来,只有悲剧性才包含有真理价值的美,这才是生活的意义,也是唯一的希望,崇高的东西永远是最具有悲剧性的,获得成功而不断追求更大的失败的人是精神上的中等货。他们停步于成功,证明他们妥协和微不足道,他们的梦幻是多么渺小啊!”[5]。罗伯特在临死前仍然摇晃着爬上斜坡,默默的眺望着充满梦想的天边外,结尾迎接他的是冉冉升起的朝阳,而不是下沉的夕阳,他用充满希望的声音对安德鲁说:“这一次我要去了,那不是终点,而是自由的开始——我的航行的起点!我得到了旅行的权利——解放的权利——到天边外去![6]”这似乎也是作家为我们暗示着一种希望。

这部悲剧的主人公虽然都是生活的失败者,但是从最后的结尾可以看出来,即使荒谬的生活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戏弄”他们,他们仍然抱有希望,仍然以一种积极的精神去抗争!

经济危机背景下,经受着灾难和战争的双重打击,人类陷入悲观甚至绝望之中,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曾经的一切的意义,突然得不到证明,原来的一切的努力似乎都觉得很可笑,面对这样的世界,人类不知所措,无法把握,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荒诞感。在这种悲观、绝望的现实下,我们该如何自处?

加缪认为,人的“伟大”与价值正是在没有希望中坚持,人是“流放”的,但只有在荒谬中人也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和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无法把握,没有意义的生活现实中,我们才能找到意义,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验。加缪总结到:“那么荒诞的人到底是什么呢?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的人。并非怀念对他是陌生,但他更喜欢他的勇气和推理,前者教他义无反顾的生活和满足于现有的东西,后者让他知道他的局限。他确信他的自由到了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可以消亡,然而他在他的生活的时间中继续他的冒险”[7]。

针对荒谬的生活,加缪为自己倡导反抗荒谬的生活设计了两个英雄,一个是希绪弗斯,一个是《鼠疫》里的里厄医生。希绪弗斯被神所罚,每日推石上山,石头被推上去,又掉下来,重复不断,他知道自己注定不会成功,但是仍不知疲倦的这样做。《鼠疫》描写了一场人类的“边缘处境”,鼠疫在“奥兰城”中盛行,不知何时结束,人们也不知道如何对待它。在这种绝望的处境下,有的人想逃离,有的人则认命,而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些人,却坚持着与鼠疫作无望的斗争。希绪弗斯与里厄,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自由,昭示着荒谬中人的伟大。

三、结束语

这两部剧都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就是荒谬。人类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现状,这本身就是人自知的一个过程,我们人生的哲学就是得处理这几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也是作家给我们读者的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荒谬之中,荒谬的生活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如愿,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甚至对于自己,我们都得量力而行,但是对于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要坚持,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努力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最后不成功。这种精神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能丢掉!

我们处在没有所谓的宗教信仰,即使有宗教信仰的人,精神上也出现了信仰危机的时代,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如醍醐灌顶,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和阐释研究的比较少,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2:64.

[2]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57.

[3]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4.

[4]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荒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5]程海燕.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天边外的悲剧解读[J].载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9卷,2008:18.

[6]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荒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93.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推荐阅读:

兰陵王,兰陵王史达祖,兰陵王的意思,兰陵王赏析06-02

上一篇:女生霸气爱情经典语句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