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精选13篇)
医学证明:不良情绪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反过来又能促进生理健康,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一种疾病是纯生理的或纯心理的,无论生理或心理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密切,经常生病的人,心理变化异常,爱发脾气、爱责怪别人、自怨自哀;而身体健康的人,则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与人相处融洽,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着的,1、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有关。如果心理压力不严重,只可能引起当时人失眠、多梦。当在较严重的压力状态下,可能出现认知活动失调,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判断失误和思维紊乱等,可能出现情绪失调,如出现焦虑、忧郁、愤怒、恐惧等比较强烈的疯狂情绪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比如人们生了病,自然而然心情就不好。一个人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没有食欲。长时间失眠会造成身体消瘦,这些都是心理影响生理层面的例子
2、心理会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展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比如心理不严重焦虑,有可能会得胃溃疡。大脑是身体的最高司令官,掌管着全身上下的“朝政大权”,但同时大脑也是心理的中心,一旦心理发生紊乱就会牵连到生理,表现为,胃胀,便秘,心跳加速等等。因为心理发生了变化,掌管全身上下的植物神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表现为心理变化过渡到生理影响。
另外,病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下,由于体内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情绪不好的人容易得感染性疾病,为什么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容易患癌症,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1正确认识孕妇妊娠常见心理反应
孕妇对妊娠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惊讶和震惊、矛盾、接受、幻想、情绪波动、精神内向和精神外向、身体形象和身体形象的改变。妊娠早期心理特征主要是孕妇将注意力集中在确定自己是否妊娠,几乎所有的孕妇在怀孕初期都有惊讶和震惊的反应;妊娠中期孕妇幻想心理比较突出,幻想自己如何扮演母亲角色,想象做一个母亲应有的特殊品质,想象着未来生活因新生命到来而改变;到了妊娠晚期,除了幻想外孕妇还伴随着担心、焦虑和恐惧,开始考虑自己和胎儿的安全,担心妊娠和分娩时可能发生意外等。
2科学分析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可能因素
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可能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其中社会心理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因素。通过家系和群体抽样调查发现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通过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研究表明,生物学因素对本病的明显影响。近年来,社会心理因素在本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重大负性生活事件、长期的不良处境等都能诱发抑郁障碍,老年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力下降,更易患抑郁障碍。生物学因素构成了发病的素质和倾向,而社会心理因素起到“扳机”作用,诱发抑郁发作。
3针对心理并发症孕妇采取有效措施
3.1知识缺乏主要是对妊娠、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可以采取专题讲座、播放碟片、广播、宣传栏、发放各种知识小册等形式对孕产妇及家属普及妊娠、生产及哺育婴儿的有关知识,使她们对妊娠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心理和行为自行合理调适。
3.2不舒适主要是早孕反应、妊娠晚期行动不便等引起。贯穿知识教育,正确认识妊娠及生产过程,协调家庭关系,给予生活帮助,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消除不适感。
3.3活动无耐力因妊娠期生理、心理负担加重引起。主要还是缺乏相关知识,对妊娠缺乏正确认识。普及有关知识,帮助孕产妇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参加适宜的身体锻炼、社会活动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逐渐增加活动耐力。
3.4恐惧担心妊娠及生产时可能发生意外。加强知识普及,按照孕产妇保健知识手册规定内容、频次对孕产妇及胎儿情况进行检查,并学会自查,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提高产科专业技术水平,协调产科与院内其他学科及手术科室的沟通与联系,让孕产妇放心地在本院接受检查、生产,消除恐惧心理。
4重视造成产后妇女压力源因素的致病作用
4.1不能胜任母亲角色产妇在照料新生儿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担心婴儿吐奶”、“担心、洗澡时新生儿滑入水中”、“喂奶时呛咳新生儿”、“婴儿穿着过多或过少”等有关抚育的职责而引起困扰。
4.2支持系统缺乏产妇得不到家属在家务、经济、精神方面的支持,认为丈夫和家人“不能接受新生儿”、“婴儿性别没有符合家人的期望”等。
4.3面临选择由于新生儿的降生使生活进行重新调整,许多事情未得到解决而引起的困扰,例如“谁可以帮助自己带小孩”、“寻找保姆不容易”、“不知道选择哪一种品牌的奶粉”、“婴儿起名不够完美”等。
4.4身体形象改变产妇因妊娠和分娩遭遇到了身体结构、身体功能、身体感觉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常常会担心“体重恢复不到理想状态”、“腹部肌肉松弛”、“摄取食物过多”、“生活没有以前自由”、“担心性生活后再次妊娠”等。
5加强产后产妇的生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做法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教育,1994年10期
作者简介:
廖秋兰(1987.10~),女,广东兴宁人,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心理咨询科,学历:双学士,职称:助理讲师。
内容摘要: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教师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
日前某医学组织连同教育机构做了一项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的检查和统计。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共计 187名 ,利用SCL90各因子分均值,均高于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满意组 ,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人际关系满意度与SCL-90各因子相关系数,具有高度显著性 ;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的教师容易出现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等心理卫生问题。由此得出结论,人际关系不良易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保持愉快的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损伤身心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重要,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人际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在学校情境中有其特殊性,因为学校担负着教育人的职责,人际关系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校作为特定的社会环境,其成员主要由管理者、教师、职员和学生等组成。学校人际关系基本上是由这些人员所构成。主要包括领导同教职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教师同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同
学关系等方面。如果把范围扩大些,还可以包括学生、教师同家长的关系。
教师人际关系:
同其他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状况相比,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下面做一简要概括:
1. 学校中的上下级关系
学校中的上下级关系与其他部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平等性和融洽性。这是因为学校领导者在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上同其他教师是一样的,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校长或主任。这就决定了学校中的上下级之间在权力距离上差距比较小,在地位上相对比较平等。校长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主要要依靠非权利性影响力。
2. 学校中的同事关系
学校中的同事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统一,整体性是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集体协同活动的过程,要完成育人的任务必须依靠整个教师集体,而不可能只靠一两个人。因此,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是职业的要求。个体性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思想与业务素质。这两方面特点构成了教师在处理同事关系时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强调个人素质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教师过分突出个人的作用,忽视集体的力量。
3.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互补性,即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需要都必须通过对方才能得到满足。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另一方面,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相长”更深一层的含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的一方。教师如能对学生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的积极态度,通常就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 教师与家长关系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它遵循社会关系的一般原则,如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等。但作为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毕竟属于一个特殊领域的人际关系,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要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这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谈的必要条件。我们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
为朋友,尊重家长的意见,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的挑剔,以宽厚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家长不同的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
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
1、组织结构冲突:机构转接、人事任命、职位更迭、小团体
2、沟通障碍冲突:沟通方式不当、信息表达不清、情况了解不全面、未及时交换意见、道听途说
3、利益分配冲突:分配不公、期望过高
4、个性差异冲突: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交际方式
如何调节教师人际关系呢?
首先领导应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领导水平(民主、公平),无论说话或做事都应有领导的胸怀和魄力,疏通好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与教师交往水平和自身的师德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组织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个人、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背后议论他人、反对搬弄是非、依靠组织解决问题),应互相尊重人格/感情/思想/劳动与劳动成果/后进或有缺点、错误者,反对粗暴对待、践踏尊严(背后议论、中伤、威胁、攻击);互相理解处境/行为/情感/思想,提倡换位思考,反对自我中心;互相容忍:长处/优点/冒尖/超越自己/缺点/弱点/错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待人,襟怀坦荡、真诚坦率,用同情和忍耐的态度分担他人困难,容忍他人的意见及生活方式,多称赞别人、多向对方表示友谊,以团体利益为先,与人为善、与人方便,对学生、对家长平等观念的建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个人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省市:河南省巩义市
单位:巩义市之朴中学
姓名:崔志刚
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指个人或群体在阶级社会中的位置,是教育、收入、职业、财富以及居住地区等指标的综合反映[1]。SES的研究起源于1949年Hollingshead等[2]在一个社区研究中的测量工作。
SES测量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研究成果在以前远少于针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社会分层本质概念的清晰认识[3]。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其始终处于健康不平等的劣势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4],并影响到老年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因此,研究SES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有关SES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是非系统化的。本文将致力于回顾、总结和反思关于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厘清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法、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是下后脑--生茶杯 -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 有缺陷,即月经病。
2、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 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 脏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内分泌制剂或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均可能 发生月经不调。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出现闭经。此外,某些妊娠期异常出血也往
往被 误认为是月经不调。临床上诊断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的月经病,必须要排除上述的各种器 质性原因。
3、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它是 妇女的常见病。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指出的是,一 般的下腹不适,但并不妨碍工作和生活者,不应称为痛经。按照产生的原因,痛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找不到生殖系统明显病变的,称为原发性 痛经。原发性痛经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多为子宫收缩和局部缺血导致神经精神性疼痛,或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口狭窄。子宫位置不正,内分泌失调所致。后几种痛经多发生在
1
月经开始后三个月内,可能会持续整个生育期,但是很多女性在妊娠分娩后,痛经会得到明 显减轻,甚至消失。另一种是由明确的疾病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出现痛经的时间 是在正常行经一段时间(多为三年)后,才开始发生。生殖器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 位等生殖器官疾病均可引起继发性痛经。痛经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症状都很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虽然痛经本身不会危及生 命,但许多时候它可能是某种较严重疾病的征兆。因此,如果你有痛经的情况,应尽早到医 院看医生,以确定引起痛经的原因。若属继发性痛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发育不良、体 质虚弱引起,则应对全身情况进行治疗;因宫颈狭窄引起,可行宫颈扩张手术;因内分泌失 调造成,应进行调整。治痛经家用简妙方:(1)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散利痛、奈普生片等进行止痛;口服颠茄 片或阿托品等药物以解除痉挛性疼痛。(2)取大当归一支,切片用水煎服。(3)取艾叶”克,加红糖用水煎服。(4)取炒五灵脂10克、蒲黄6克、丹参30克,水煎服。(5)取干丝瓜:条,加水:碗煎服。(6)取食盐250克,将盐炒热,用布包好温熨小腹,待不烫皮肉时,包扎在小腹部上。(7)取丹参9克,研为细未,调酒服。(8)取苦参30克,研为细未,调醋吞服。(9)取生姜15克,红糖50克,煎水服。(10)取黄花(金色)60克,羊肉或瘦肉6O 克,米酒250毫升,加适量水炖,吃汤及肉。每日:剂,连服数日。(11)取小植炭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每日:剂,分之次服,连服1一2剂。患痛经后应注意:(1)尽早到医院检查,尤其有出汗、肢冷、面色青紫等伴随症状的剧烈疼痛时,以查明 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做到心中有数。痛经严重时,最好能卧床休息半天、一天,这样可大大减轻腹痛
痛。(2)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不宜过分劳累。(3)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4)注意外阴清洁,每天用水洗一次,勤换垫纸。(5)注意精神调养,解除心理障碍,使精神快乐,气机畅达。痛经较为普遍。凡在经前、经期、经后发生腹痛及其他不适,以致于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为痛经。疼痛多在经期第1~2天,也有在经前1~2天开始腹痛的,疼痛在经期加重。多为阵 发性下腹部绞痛、坠痛、胀痛,并可放射至腰骶部、内侧及阴道、肛门;膜样痛经病人当要 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会剧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减轻; 疼痛剧烈者可有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甚至虚脱。还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泻、呕吐,也可有膀胱、直肠剌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等,还可有头痛、眩晕、乏力或神经过敏等不适。
经期如何饮食
一、宜清淡饮食,宜多食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瓜果、蔬菜。如菠菜、油菜、甘兰、西 红柿、胡萝卜、苹果、梨、香蕉、桔子、山楂、鲜枣等。这些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铁和铜,还含有叶酸、维生素 c 及胡萝卜素等,对治疗贫血和辅助止血有较好的作用。
二、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忌寒凉及食刺激性食品及调味品,如辣椒、胡椒、葱、蒜、姜、酒等。因刺激性强的食品,会增加月经量。
三、经期禁忌的食品有雪梨、香蕉、马蹄、石耳、石花、地耳等寒凉食品;肉桂、花
2
椒、丁香、胡椒、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女性在月经期间不宜吃冰冷食物,要让经血排乾 净就必须让血液处在温的状态下,才能流得顺。一旦吃了冰冷的食物,血液受到温度改变的 刺激,就会致使流通度变差,容易产生血块,造成经痛。其实不只是吃冰,一些属性偏凉的 食物,例如冰品、冬瓜、茄子、丝瓜、黄瓜、冬瓜、蟹、田螺、海带、竹笋、橘子、梨子、柚子、西瓜等等,及酸涩的食物,如酸梅、未成熟味酸之水果,或是一些辛热食品,如油炸 物、辣椒、胡椒、芥末等等,也都应该避免在经期内食用,以免造成血液不流畅的状况。
关于危机脆弱性,西方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危机解释偏差是青少年群体持续焦虑的一个脆弱性因素,高脆弱性个体倾向对外部刺激作出危机性解释[3]。脆弱性高的个体容易出现消极的发展演变结果, 而脆弱性低的个体则容易出现积极的发展演变结果[4]。影响自我压弹力的因素包括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根据Rutter有关定义,保护性因素是指影响个体调整、改善或改变其对危险环境的反应的因素,这种调整、改善和改变的目的是对适应不良的预先应对,即防止适应不良的产生[5]。一般认为,保护性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是累积性的,即个体生活中保护性因素出现越多,个体就越有可能表现出压弹,因而更可能适应逆境。研究发现,对希望和社会支持的认知会成为重要压弹因素,提高希望会提高个人面对压力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调查了解中学生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剖析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以期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广州市整体随机抽取1所重点中学和2所普通中学学生653名,收回有效问卷 567 份,有效率为86.8%。其中男生231名,女生336名;初一学生116名,初二学生125名,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分别为159,93和74名。
1.2 工具
1.2.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
由60个项目,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从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方面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每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严重。
1.2.2 危机脆弱性问卷[7]
由15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有“是”、“不确定”、“否”3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更加脆弱。低于5分为低危机脆弱性,表示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几乎不受危机的影响;5~10分为中等危机脆弱性,表明个体能成功地面对大多数危机:11~15分为高危机脆弱性,表明有时候个体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15分以上为严重危机脆弱性,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问卷测验重测所得的信度系数为0.712。
1.2.3 自我压弹量表[8]
一共由14个自陈条目组成,每一条目分4级记分,重测信度为0.655。
1.3 实施与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法,心理学研究人员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施测前先由研究人员帮助学生了解填写规则,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要求学生认真回答各测量项目,当场收回问卷。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的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
青少年的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的得分分别为(10.68±3.78)和(38.90±6.23)分,而且青少年的危机脆弱性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P<0.05)。青少年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在家庭收入方面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95和2.419,P值均<0.05),提示中等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更强,心理弹性更强。
危机脆弱性的构成:4.0%的青少年为低危机脆弱性, 44.3%为中等危机脆弱性, 33.0%为高危机脆弱性, 18.7%为严重危机脆弱性。
2.2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表1显示,青少年危机脆弱性与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自我压弹力和心理健康及除强迫、偏执、适应不良及心理不平外的因子都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危机脆弱性越高的青少年心理越不健康,自我压弹力越低的青少年心理越不健康。
注:*P<0.05,**P<0.01。
2.3 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为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心理健康做回归分析,危机脆弱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系数为0.361(t=8.626,P<0.01),其解释率为14.3%(F=45.431,P<0.01),即危机脆弱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情况。自我压弹力未进入回归方程。
3 讨论
3.1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危机脆弱性值得重视。有51.7%的青少年在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程度不同的消极性心理危机发展结果。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在家庭收入方面也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更强,心理弹性更强。在个体成长的每个发展阶段上,增强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与加剧个体脆弱性的危险性应激之间进行着力量较量。只有在保护性因素居强势的转折点上,个体才会良好适应[9]。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智力不断成熟,学校的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得社会支持,这些都是良好的保护因素,对于维持其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他保护性因素还包括个性因素和家庭教养。喜超[10]认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自卑、羞愧等心理因素会不断强化,对其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而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过高的青少年可能会存在父母无暇照顾,关系疏远,教养方式不当等亲子问题,缺乏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不利于保护其危机脆弱性。
3.2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危机脆弱与自我压弹可以看作是心理危机的2个不同方面。危机脆弱性从消极方面来评估和描述个体在面临危机承受能力,个体越脆弱其承受危机的能力就越弱;而自我压弹从积极方面来评估和描述个体在面临危机承受能力,自我压弹能力越强,危机承受能力就越强。研究发现,危机脆弱与自我压弹为显著负相关,与刘取芝等[5]的调查结果相近。可以看出,随着自我压弹力的提高,中学生危机脆弱逐渐减弱。
青少年在面临困境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扰,危机脆弱性和自我压弹力能影响他们对危机的免疫力和承受水平。如果困扰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就会导致抑郁、焦虑、偏执、冲动等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压弹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景下的正常发展[10]。
关于“气体”的3大考问
口它们来自何处?
不同的气体“产地”也各不相同!比如屁,是来自肠道的。当某些未分解的食物来到肠道后,就会成为大肠菌的食物,而大肠菌饱餐后就会排气,这些气体通过肠子蠕动最后来到肛门,以一声“欢呼”结束自己的使命。
嗝来自胃,所以医生们会把嗝当作是胃和我们的健康对话。
口气的制造者是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原因是免疫力低下。长期以来免疫力和病原微生物都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一旦免疫系统不给力,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入侵口腔,产生臭气。
喷嚏源于鼻腔,是鼻黏膜受刺激的结果,所以有伤不起的鼻黏膜,自然就有打不完的喷嚏了!要想脱掉“鼻涕王”的帽子,先问问你的鼻腔准备好了吗?
口我们每天会排放多少气体?
现在就来计算一下吧!普通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0.5升,那么一天下来,就有大约5760升的气体呼出。另外,一个人每天放屁10次左右,每次释放0.1~0.25升的废气,再加上少量的嗝和喷嚏……也就是说,我们每人每天要向外排放近5800升气体!天啊!这个数值大到可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了!
口这些气体能憋回去吗?
如果你满脸通红、眼冒金星只为憋住那直径不到5厘米的小气团?太不划算了!屁中的氮、二氧化碳、氢、甲烷等成分都是有害物质。如果强行将这些有害物质“扣留”在体内,肠道黏膜就会傻了吧唧地将这些气体吸收掉,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现胸闷、腹胀、精神不振、消化不良等“中毒”症状。喷嚏、嗝、口气也是一样,它们当中常常含有细菌,憋着不打等于吞食细菌,什么叫“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下你该知道了吧!屁、嗝、口气、喷嚏,它们学问大着呢!
屁事儿就是大事儿
屁!单凭这个字就足以使人心生恐惧,急忙逃跑,寻找掩护。不过,在健康的领域里,屁可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呢,因为它的出现可能预示着你的健康状况,为此,屁还得到了一个更亲切的名字——测试气球。
多屁
什么症状才叫“多屁”?今天放屁的次数比昨天多1~2次?哦!不不不,即使是同一个人,肠道内的气体数量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多屁”是指排气量大大超过平时,也就是有
点失控的意思。
遇到这样的问题,先别慌张,回想一下今天吃了些什么?要知道,土豆中的淀粉、鸡蛋中的蛋白质都能提高屁的生产力。如果不是食物引起的,而且几天来多屁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那么你就该考虑一下消化不良的可能性了,把胃炎、消化道溃疡、肝胆疾病放入你的体检项目中吧。
臭屁
坊间有“响屁不臭,臭屁不响”的说法,这可是千真万确的哦!屁的味道是由肠道中的菌群决定的。如果肠道内的菌群失调,有害菌占了上风,就会破坏肠道的环境,使食物在肠道中逐渐腐败,散发臭气,由于这个过程很漫长,产生的气团体积也很小。所以它们常常趁你不注意时溜出身体,虽然不露声色,却带着“杀人不见血”的气味。
无屁
别以为没屁你就是“香香公主”,人见人爱!事实上,没屁放比放臭屁还要糟糕!最简单的例子,腹部手术后,医生总是要求病人在放屁后才能进食,为什么?因为放屁表明肠道已经开始工作,能完成基础的消化任务,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换句话说,无屁也就是肠道“罢工”的表现,肠道不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肌体自然也无法正常运转。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医生的帮忙了!
让人纠结的嗝
嗝是个让人感到纠结的东西,比如请客吃饭的时候,你喜欢听到客人打饱嗝,但开会的时候,你又最怕打嗝。所以我们必须动用孙子兵法来对付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频率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事和朋友,一出席重要场合就打嗝,而且很有韵律,2~3秒嗝1次……别误会,他们并不想自带伴奏,这嗝可能是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引起的。中医认为,胃气与情绪有着莫大的关联,心情平和,胃部的工作也会有条不紊;一旦情绪紧张,胃也会跟着发神经,胃气上下乱蹿,就成了止也止不住的嗝。如果很不幸你就是嗝声的制造者,那么1分钟的深呼吸是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味道
“呃……”刚刚美美地打了一个嗝,等等,别急着把口腔里的气体释放掉,紧闭双唇,感受一下嘴巴里的味道,它可是最新的内脏健康报告!如果嘴里有酸味,就检查一下是否有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它们让你胃里的酸水翻江倒海的。如果嘴里有苦味,那是胆汁的代谢出了问题,冬天是胆囊炎的高发季节,口苦、性急易怒、大便干燥等都是先兆,生吃萝卜可以帮胆囊排毒。我们为什么会打嗝?
打嗝,可分为嗳气和呃逆两种。嗳气的嗝声尾音较长,一般一次就打一个,而呃逆的嗝声短而促,往往是连着打好几个。不管嗳气还是呃逆,它们的产生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错误的生活习惯而已:
1.进餐的时候,喝了许多矿泉水和果汁。
2.吃了泡腾片。
3.喜欢用吸管喝饮料。
4.刚刚喝过热咖啡或热茶。
5.吃饭时话说个没完。
防不胜防口气
“清晨的公交车上,本来还是迷迷糊糊、精神不振、睡眼惺忪的我,在听到身后一位大叔说了一句‘借过’之后,就彻底被熏醒,再也睡不着了。”上班族安迪抱怨道,哎……口气这东西,真让人郁闷!
这些奇怪的口气你有吗?
水果味
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一般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鱼腥味
体内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可能是长期便秘引起的。
血腥味
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气管扩张引起的。
硫磺味
肝不好的信号,肝的解毒功能受到影响,口中产生怪味。
海水味
可能是肾虚的表现,身体的水分代谢受阻,口腔中有股海水的咸味。
诱因繁多
知道为什么90%的人都受到过口气的困扰吗?并不是因为我们懒,少做了什么口腔护理,而是口气产生的原因实在太多,让我们防不胜防。比如胃炎、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会引起口臭,当然,这些知识太普通了,今天说点新鲜的,比如: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性,卵巢功能不全,性激素水平较低,口腔抵抗力不足,容易感染病菌,从而产生口臭。
服用使唾液分泌减少的药物,比如某些镇静剂、降压药、阿托品类药、利尿药以及有温补作用的中药等也容易引起口臭。
节食减肥或在月经期的女性,可能会出现内分泌紊乱,口腔也会产生异味。
心理压力过大时,唾液的正常分泌会受到影响,口腔内天然的“杀菌药、漱口水”供应短缺,臭味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你的嘴巴啦!
多功能的喷嚏
“啊——嚏!”据说,亚当就是在苹果树下打了一个这样的喷嚏才吸引了夏娃的注意,从此,世世代代的人类都具备了这项“特长”,它既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第一反应,也是健康风向标。
传情达意
热情型:喷嚏声音大而有力的人重视人际交往,脑袋里常常有新创意,能带动周围人的情绪。
优雅得体:打喷嚏时惯用纸巾或手绢捂住嘴,这类人与人为善,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
谨慎型:喷嚏声压得很低,这类人做什么都三思而后行。
亚健康信号
强烈的打喷嚏过后,如果浑身各处的关节感到酸痛,那么,你即将感冒,注意取暖;如果感到浑身乏力、大脑一片空白,那么,你用脑过度,要注意休息;如果感到腰、髋部位难受,那么是你坐得时间太久,需要活动。喷嚏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喷嚏的文章,内容是关于耳鼻喉科专家马哈茂德·巴哈的最新研究,他说正常的成年人一个喷嚏的气流速度是150公里/小时,也就是41.7米/秒,可以把飞沫喷到三四米之外,几乎接近台风“莫拉克”中心最大风力。
遭遇尴尬,我该怎么办?
情景再现:
走进地铁车厢,一阵空调暖风袭来,还伴着羽绒服里逃出来的鸭毛,一起钻进了我的鼻子,我一声巨嚏,鼻涕还喷到旁边一位帅哥的衣服上,淑女形象荡然无存。
解决方案:
冬天天气干燥,鼻黏膜也会变得脆弱,出门前可以用棉签把金霉素眼药膏涂在鼻腔内,等于给鼻黏膜加了层保护膜。平时可以自己配置好一小瓶浓度为2%的淡盐水,随时拿出来对鼻腔进行冲洗,可有效缓解鼻敏感。
情景再现:第一次和女朋友约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多说几个笑话逗她开心,可她为什么不笑,还一副痛苦的表情。哎
原来那天我的口气很重,自己却没在意,尴尬!解决方案:
口香糖并不是解决口臭的唯一方法。不如先少说话,把女朋友直接带到茶室去坐坐,然后点一杯热柠檬水,柠檬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能增加口腔内的唾液分泌,起到杀菌、除臭的作用。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囧况。
情景再现:
终于轮到领导发言了,会议就快结束了,耶!也许是太兴奋了,一阵掌声之后,我居然打起嗝来,一个接着一个,惹得众人哄堂大笑,领导脸都绿了。
解决方案:
你的嗝主要是由膈肌痉挛所引起,所以应该第一时间冲到茶水间,喝上几口热水,从内部温暖膈肌。然后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至15次,这样,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目的。
情景再现:
坐公交车的时候,肠子一阵捣鼓,我放了个臭屁,周围的乘客纷纷掩鼻而逃,只留下鄙视的眼神。而我心里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得装得若无其事,自欺欺人!
解决方案:
瑜伽训练对女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以60名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瑜伽训练后的.身体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瑜伽训练是一项健身价值高,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长期进行此项运动,可使身体形态发生改变和肌肉力量的提高,并有效缓解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压力.
作 者:徐忠鸣 倪益 作者单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瑜伽训练 大学生 生理指标——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4班团支部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当代青年与生理健康
二、活动目的:
2012年适逢建团90周年,为响应共青团培养党的种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号召,我们这一代90后要奋勇向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当代青年与生理健康”。希望通过大家积极参与,让每个人更重视、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为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2012年03月30日14:20—16:00,教316。
四、活动对象:包括2011级市场营销4班团支部在内的全班同学。
五、活动方式:团日活动。
六、活动内容:
1、开场时团支书在台上鼓动气氛,让整个活动在轻松坦然的氛围下进行。2、12个宿舍的宿舍代表根据之前准备好的生理健康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依次在台上发言(此时有轻轻的背景音乐)。每位宿舍代表讲解3-5分钟,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台下听众进行集体举手表决,对认为富有建设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宿舍代表表示支持。
3、上半场先让6名男生宿舍代表上台,并选出最佳男生宿舍代表
4、播放一段知识视频和一段搞笑视频,以缓解精神、放松心情,同时让接下来的下半场,即6名女生宿舍代表,在更轻松自如的心态下讲解。
5、在6位女生宿舍代表讲完后,也选出最佳女生宿舍代表。
6、进入PK环节:最佳男生、女生宿舍代表同台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谁回答得又快又好,谁就是最终赢家,将获得“最具建设性生理知识普及大奖 宿舍奖”。
7、团支书进行PPT展示,让大家更系统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
8、让想上台自由发挥的同学讲解,表现最好的获得“最具建设性生理知识普及大奖 个人奖”。
9、最后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在画面里美丽女性曼妙舞姿的无穷回味中,总结此次活动并号召男生去关心爱护尊重女生,携手一起走向自己美丽的明天。
10、将此次活动大家一起分享的知识整理付印,每位同学一份,以作留念。
七、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班团活动,让大家增进对生理健康的认识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同时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同学们在今后的三年里互相关爱、有如一家。
八、活动负责人: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4班团支委。
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4班团支部
青少年时期生理变化急剧,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到青春期结束性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伴随生理变化的是青少年心理的转变。青少年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成长的烦恼、学校和家庭的期望不容易适应,所以很容易发生适应危机,特别是原先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障碍、适应障碍、情感障碍、睡眠障碍、自杀行为等。近些年,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关注,甚至对明显的行为反常也熟视无睹,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躯体健康。其实青春期青少年有很大的发展潜能,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就能消除烦恼,健康成长。家长、老师和社会各方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完成发展中的四大任务,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青少年面临的四大任务是:
1.独立性的增强:青少年伴随生理的成长,独立性也日益增强。青少年对父母依赖逐渐减少,准备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为了获得独立的个性,他们必须摆脱父母,但又常常不能得体的割断父母的约束。他们既渴望以独立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又怀疑自己是否强大到足以独自前进,希望得到关怀和帮助。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卷入了爱恨交加的矛盾之中。此时青少年常常选择同龄人为伴,并经常対成年人的权威进行反抗,加深了“代沟”。对父母过分依赖、人际交往训练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青少年将感到困难,体验着焦虑、恐惧和失落的痛苦,可能产生任性,幼稚、自卑、不负责任的心理特征;父母过于严厉,动辄受父母等人训斥或贬低,为父母厌恶并且切断交流渠道的青少年,常常没有独立前进和面对难题的勇气,会形成恐惧、自卑、胆怯的心理特征;父母争吵不断,自幼担心失去父母或童年有亲人丧亡的体验者,易有焦虑、恐惧或情绪不稳,对人生抱悲观或虚无的态度。明智的父母和教师能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时刻注意扶植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鼓励他们自立和自律,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和锻炼,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任务的增加:青少年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过重的作业负担、烦繁的考试、同学间的竞争和关系不良、过高的期望,常引起强烈的“应急反应”,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头痛、失眠、心慌、胸闷等症状。现在的青少年中所谓的“厌学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或考试受挫,学习中的困难无人帮忙,烦恼无人可以诉说,对老师的惩罚感到丢脸等等引起的抑郁、无趣的情感和回避学习的态度,学校缺乏健康的文娱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学风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青少年厌恶学校,沉溺网络之中,以致成瘾(网络综合症),实际是他们排解烦恼的一种方式。有些青少年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选定了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一旦未能实现,则失望、厌倦、郁郁寡欢,甚至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学业有成是青少年学生的一项心理需要,老师应善于理解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面对学习空难,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3.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冲动、学会和异性交往:青春期性意识觉醒,由于生理变化引起青少年的羞怯和紧张,甚至自我反感。他们每天都在注意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同伴进行比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远远早于或落后与同伴是,则会引起焦虑不安。反复出现的性冲动常令他们惊恐不已,并且警惕地以多种方式来防范这种感觉。明智的处理办法是:对青少年进行适当性知识的教育,同时教育青少年应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学习和思考。青少年需要学会与异性友好交往,个性羞怯的青少年容易在和异性交往时发生“社交焦虑症”,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应及时就医,根据临床评估给予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外界诱惑,他们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变化惊奇不已,而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尚无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今天社会要求的行为标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青少年要积极投入现实生活,面对现实,不怕困难,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要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要培养爱心、学会宽容,要有合作精神,勇于承担责任。要有理想有抱负,严于律己,乐于助人。青少年要学会自我设计,也要善于接受指导。有些青少年不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没有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以至在不良的诱惑面前不能自已,沾染了一些恶习,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辜负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望,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为了使青少年健康成长,首先要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生理上,应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均衡的营养和良好的睡眠,以适应身体成长的需要;心理上,青少年需要独立性、安全感、友谊交往、爱、自尊、成就感、解决问题的经验,需要有人指导,需要思考时间,需要有生活目标等,以适应培养健康人格或心理健康的要求。青少年只有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承受生活的各种压力,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往并能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就可以顺利度过这个危险期并健康成长。
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方式,它具有愉悦身心、美化心灵、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作用。太极拳的创造可谓我国民族的骄傲。如今在世界上健康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又回过头来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太极拳消除急躁的心理,平衡因休闲时间减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今天起源于我国的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很少有人不知道太极拳。现在太极已经成为大家日常锻炼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练习太极的人多了,自然的,相关的太极文化,太极产业也跟着红火起来。改革开放的时代,所有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上努力学习,争先恐后,于是,国际永年太极拳年会、国际焦作太极拳年会相继而起。太极拳应时代的要求,出现了各种新的面孔,像以武会友,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等等,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各种形示不仅带动了一方经济,也为太极文化的推广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太极拳这种运动项目以有氧代谢为特点,因其速度缓慢,再配合上慢、匀、细、长的呼吸,肺通气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而提高。研究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心肺功能也可有效的改善,故太极拳可作为心脏病康复锻炼的一种手段。
太极拳属于练意用意的内家拳术,因此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通过用意,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动员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实践证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对身心疾病有治疗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人们通过太极拳练习,行为有明显改善:能逐步接受慢节奏行为;对自己、他人的宽容态度增强,进而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人际交往不良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得到缓解。由于太极拳通过内外、开合、虚实、刚柔、动静等多种技术的巧妙结合,从而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因此练习太极拳不仅使人修身,而且陶冶情操,使人际交往时的辨证思维增强,进而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太极拳对增进人体生理健康的作用
1.1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效应,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作用。首先太极拳的动作轻灵、圆活并富有节奏,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敛臀收胯等要求,且“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姿势舒适自然、体态轻柔、肌肉不致于过分紧张用力,在整个身肢放长的情况下进行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不但能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以良好的锻炼,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清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疾病。其次,在太极拳的弹性运动中,肌肉在收缩和放松过程中既能产生三磷酸和腺苷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物质,又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管不易硬化,尤其在绞来绞去的螺旋运动配合下,更能防止血管硬化,使血管弹性增强,加强心肌营养。另外,医学理论上讲微循环是沟通人体微动脉和微静脉环的桥梁,是细胞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的节律运动可以起到辅助供血及回流作用,被誉为“第二心脏”。微循环功能障碍,则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针对这种情况,太极拳在进行节节贯串的活动中,人体肌肉内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了许多倍,血管沟通横截面得到扩大,血压降低,减轻了心脏负担。在太极拳练习者练拳后,测其指端及印堂穴温度,其温度均升高3℃—7℃,这表明太极拳运动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能有效改善人体不同部位的末端微循环状态。长期练太极拳者在练拳时会觉得背上和四肢内的血管好像扩大了,运动起来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毛细血管数目增加,微循环功能改善所致.所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患者适量做做太极拳的练习,对心脏功能的提高大有裨益。经常练习太极拳能使患者血压降低,脉搏次数减少,同时使患者发病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所以太极拳运动对于心血管系统患者有较大疗效,而对正常人防止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更具保健预防作用。
1.2 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练习时呼吸要求“沉静稳定,匀细深长”,行气中要求“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气宜鼓荡”,膈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对胸压和腹压进行增减调整。而腹腔内压力的增与减可使内脏得以按摩,毛细血管得以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及呼吸的缓深,使得支气管,肺脏等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呼吸深度加强,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大胸廓活动度和肺活量。据上海等地研究,练习者呼吸频率明显减少,呼吸次数可减少4—5次/分。运用X光作横膈肌波观察,发现练习者的横膈肌波幅比练习前平均增高5cm;练习后的通气功能也有明显变化。据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练习者21例的通气量,平均每分减少26%,潮气量在练习前平均增加78%。这种变化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在呼吸次数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同样能达到呼吸生理要求,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1.3 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运动特有的呼吸形式,可使膈肌活动幅度大幅度增加,人为地改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强度。而植物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和调节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以腰为轴”是练习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腰部的动作多可使腹腔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提高,促进食欲。而且唾液中的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也有明显提高,这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练习者胃液分泌量、胃液酸度和蛋白酶含量均有增加趋势.另外,太极拳运动对肠胃还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使胃肠蠕动亢进者变缓;而对胃肠蠕动出现病理性运动迟缓者,可使胃肠蠕动波动加深、节律加快、肌张力提高、胃排空加速,从而有效地消除积气和便秘,起到保证大便通畅和防治神经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作用。又由于腹腔活动幅度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可明显增大,这对肝脏起到了按摩作用,因而可以有效消除肝阏血,改善肝功能。
1.4 太极拳对肌肉的功效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腿部肌肉最大力量和耐力会减弱,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是衰老最显著的一个变化,使老年人活动减少,好坐不好动,更加快了下肢衰退过程,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太极拳运动动作缓慢,没有明显的爆发和跳跃动作,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肌力和肌耐力下降的身体状况。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双腿基本都在半屈状态下运动,“虚实分明,松胯屈膝”,这相当于肌肉和关节在多种角度下完成一系列接近于静力性的等张练习;并且太极拳的动作速度较慢,膝屈伸肌群的负担较大,长期练习后下肢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体积都可得到发展,从而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并能适应各种负担不同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从运动实践来看,在对经过短期(16周)太极拳练习和长期(3年以上)练拳的65—70岁老人的屈伸膝关节肌群力量进行标准化、定量化测量后发现,短期组在自身运动前后,各项肌力指标,除屈伸肌爆发外,均出现显著差异;短期运动组前测与长期组相对照各项肌力指标显著低于长期运动组;短期运动组后测结果与长期运动组相比,耐力的显著性差异消失。因此可见,短期的系统化太极拳练习即可明显地增强老年人肌肉的耐力,若要保持下肢肌肉力量,老年人则可以选择长期练习太极拳。
1.5 太极拳对骨骼的功效
随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骨质营养开始丢失,骨组织中的胶原质逐渐减少,而石灰质逐渐增多,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骨髓腔增宽,骨质变得十分疏松,容易引起骨折。由于太极拳对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提高都有作用,也使得骨骼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和吸收,从而改善其功能,经常进行太极拳运动有助减缓老年人骨质疏松进程,尤其对重骨骼的效果明显。此外,太极拳运动可改善肌力,这也可反馈性的延缓骨质疏松过程。
1.6 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运动中很注重“以心行气”、“以意领气”及“气意配合”等意念活动。练拳者通过意念活动,可排除杂念,净化思绪,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引起机体某区域兴奋,其它区域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皮层得到“安静休息”。对于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太极拳的这种意念活动可以有效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安定心神。通过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机能失调所导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太极拳练习,经观察与测试,发现以上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的减轻。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太极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意念活动可使大脑呈现出节奏性的活动,使脑波向良好方向发展,因此有利于锻炼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防老抗衰作用。
2 太极拳对增进人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开朗、乐观、情绪振奋。
(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宣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健全情绪生活。
(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与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4)体育锻炼能陶冶美好情操,使人产生充实感、满足感。
3 结论
总之,太极拳是中华健身的瑰宝,它从精、气、神的角度来调节现代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习练太极拳一般没有太多的限制,可随时随地锻炼,简单易学且功效明显。经常锻炼,不仅对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还可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坏,提高组织代谢能力,促进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太极拳对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也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增进人体健康、增强自身体质的目的。它这种形神兼备、动静有度、养练结合的运动方式非常适合现代人,给人以回归自然、身心放松、增进健康的效用。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不但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东方哲理,而且以其优雅的运动形式及独特的运动拳理,集养生学、美学于一体,在促进人的身心,特别是身心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文章主要论述太极拳运动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情感及情绪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生理,心理
参考文献
[1]王萍.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4):411-412.
[2]陈庆合,李曙刚,郑永成,杨洪涛.太极拳改善训练者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43):40-42.
[3]李云清,施锦华,寸若标.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28.
[4]夏唯畏,章晓俊,刁志勇.太极拳保健功能研究[J].成都教育
[5]王莹,王智慧.太极拳的保健价值[J].中华武术,2006(4).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它的“健心”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育锻炼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综述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李力提到: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灰色状态”或“次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很普遍的。[1]罗明,林玲提到: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研究网络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2)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问题;(3)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4)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北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3]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大量的医学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2]
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佟立纯,张洋认为: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4]陈大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涂相仁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5]
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6]杨宗义认为: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7] 王则珊认为: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8]
王则珊认为: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10] 中年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生理机能却趋向衰退,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精神难以松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老年时期,体育活动可以为退、离休后生活找回心理定位与平衡,使老年生活充实、愉快、有所追求而减缓衰老。总之,体育能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精神愉快、乐观,这是防病的手段,也是保证晚年生活愉快幸福之本。[11]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手段研究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大因素的影响。(1)运动类型。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
是: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回避人际关系的运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2)运动强度。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3)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min;60-90min 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4)运动频率。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有氧运动大肌肉群运动,每周 3-5 次,最好每天一次。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研究者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心境状态。[13]东方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珈功等,是在平常条件下的缓慢练习,也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在改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14]
综上所述,通过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适中的锻炼持续时间和有氧运动能够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对于传统体育,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它的锻炼价值,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改造,使之在新的世纪里大放奇彩.[12]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京),2001.1.20.②.[2]罗 明,林 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1,4(6):28-29.[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中国健康[J].2001,1(2):20~21.[4]佟立纯,张 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2.[6]涂相仁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7~60.[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4~95.[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1994.12.39.[9]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186.[10]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25.[11] 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35.[12]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体育学刊.2002.4.57~58.[13]李林等.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1999.2.16~17.[14]刘永峰.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0.49~51.[15]杨贵军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体育学刊.1999.5.41~
42.[16]林宋荣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调查.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1996.4.20~25.[17]罗建英等.高校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探析.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推荐阅读:
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方案10-22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106-08
运动和健康的名人名言11-21
读《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心得体会12-01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的说课稿05-27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07-02
小班健康活动《大风和树叶》教学反思06-01
生理功能06-25
简答题生理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