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共13篇)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1

混龄教育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教育的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采取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它通常被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和点缀,很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都曾对混龄教育的概念进行过阐述。目前我们一般把混龄教育定义为:混龄教育就是将3-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级里共同生活,让他们彼此合作和模仿学习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针对同龄教育提出的,打破了过去以幼儿的年龄为界限的组织形式。

近年来,随着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在我国形成强大影响力,人们开始认识到混龄教育的优势,引发了一些对混龄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混龄教育,开设了混龄班。那么,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影响的分析:

幼儿园混龄教育现已成为研究不同年龄幼儿在同一环境下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开展对幼儿身心发展,特别是提供更多的情感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认知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意义。

(一)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有利影响 1.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1)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从80年代初开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由于享受着较为丰裕的物质生活以及父母、长辈过多的关爱,滋生了诸如“骄娇二气”、“孤独症”等有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因素。而混龄教育使一个班里既有做大哥哥大姐姐的,也有做小弟弟小妹妹的。大哥哥大姐姐在生活和活动中照顾、帮助小弟弟小妹妹,时时处处做他们的榜样;小弟弟小妹妹在关怀、友爱中学习各种知识和生活技能。在这样的班级里,孩子们以大带小、以强帮弱,充分享受着做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乐趣,抵制着“一孩”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不足,更多地满足孩子的交往需要,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2)发展亲社会性行为,学会与人共处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利他行为等。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幼儿与人共处的品质是幼儿在实际生活情境的熏陶下,在实际生

活的体验与积累中逐渐发展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渐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及由此而受到的鼓励,就会逐渐形成一些与人共处的社会品质。

2.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作用,源自幼儿与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同伴互动而产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模仿有经验的幼儿,并内化为新经验。假如班级里有两个儿童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合作,其中一个理解力强,另一个理解力弱。他们之间出现争辩时,理解力差的儿童就有可能从理解力强的儿童那里得到启发。混龄教育使儿童接触到不同年龄、经验和个性的同伴,这些儿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起作用,从而促进了彼此的认知发展。

3.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1)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

如前所述,混龄教育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同在一起教育,孩子之间存在着年龄、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令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群体中拥有了区别于以往的角色,不得不面对较复杂的关系环境;同时又由于混龄教育群体的动态变化,这些角色又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幼儿从小组成长到大组之间纵向身份的变化。这个新的、运动变化着的角色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这是单一年龄组所缺少的。例如在单一班中,幼儿的角色相对单一,一般地他只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同龄伙伴;而在混龄班中,他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或同龄伙伴。作为同时拥有这些身份的角色,他的感受远比在同一年龄复杂,他既可能从年长者那里得到关怀,又可能受到压抑;既可能从年幼者那里得到钦佩,又可能得到妒忌怀疑等等,他本身也会随着自己的成长体会到年幼、年长者所有的感受。这个横向和纵向的交织,使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的情感体验机会大大增多。

(2)混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 混龄教育对情感交流能力发展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为幼儿构造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班级里幼儿与其他幼儿的情感交流不是在单一层面上的,而是多角度的。如某一幼儿,不仅要与同一年龄面上的幼儿交流,还要与其他不同的两个年龄层面的幼儿交流,三个年龄层面幼儿的能力、经验、情感体验都因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因此他的交流方式与难易程度将明显不同于只与同一年龄层面幼儿的交流。例如,青州市直机关幼儿园普通班的一个小朋友从同龄中班转到混龄班中,刚到混龄班时,不善言谈的他只与几个同龄人玩得较好,而较少与年长、年幼者交往,但由于他们又同处于一个集体,不可避免地在活动中发生联系。因此在最初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样逐渐增强了幼儿的情感交流能力,在交流中促使幼儿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理解别人,并以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别人或从别人处获得精神鼓励,从而为集体意识的建立与发展打下基础。

(3)混龄教育能提高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优良品质的形成

混龄教育能给幼儿带来与不同年龄层次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对小年龄幼儿而言,大年龄幼儿正面的行为对其可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与大龄幼儿交流,可在榜样的感染下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而对大年龄幼儿而言,由于面对小年龄幼儿他具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有做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他们会自觉地展示自己作为哥哥姐姐的一面,克服自己的任性。这种向榜样学习及为做好榜样而对自己的调整,在反复的实践下,就会转化为幼儿对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这样通过赋予孩子新的身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令他们在以这些身份进行情感交流时限制了他们任性的范围,同时又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情感调控。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不利影响

如前所述,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混龄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混龄教育的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龄活动开展不当容易影响幼儿发展

混龄班内的儿童年龄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大年龄的幼儿能很快掌握,而小年龄幼儿还需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这样就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例如,有的教育活动在同龄班中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而在混龄班的分组活动中,却需用几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组织不好很容易造成部分幼儿的无所事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外,混龄活动也易使小年龄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受挫。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某些年龄大的、表现欲望强的幼儿在进行活动时总是特别积极,而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某些东西理解不了,看着其他孩子都想出来了,自己却不会,而使其自信心受挫,对某些孩子的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老师须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发展。

2.师资问题

由于在混龄教育中年龄的差异以及个体差异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年龄组合在不同的活动中,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高水平的教育艺术等,对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而混龄教育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能胜任混龄教育模式的老师还很缺乏,教师水平如果达不到,对混龄教育活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极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师资问题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3.受欺负问题

年龄大的孩子如果要谦让,感觉有点“不公平”,而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吃了亏,就更觉得接受不了。另外,有些个别刚到混龄班的小朋友,原本是很活跃、大胆的,但由于集体中有了比自己大、更厉害的小朋友,以至于显得有点胆小、畏惧、不敢表现。再如:日常生活中老师一般较多的关心和帮助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以至于一时之间他们成为大家的关注对象。一段时间后,有些小朋友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告知:“班上有位大姐姐时常欺负他,还说不喜欢他。”老师和那位小朋友交谈后,了解到,由于大家注意力太集中在某位小朋友身上时,会让个别孩子感觉自己好像被忽视,而对那位小朋友产生距离感甚至嫉妒的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混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活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儿童教育儿童”。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它给了我们全新的探索及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混龄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发掘出更多混龄教育的价值,积极探索实践混龄教育的经验。(董萌萌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2

在幼儿的自我形成过程中, 音乐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幼儿音乐教育, 它以自己独特的内容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中,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早在古代, 思想家荀子就意识到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格、品性的形成中的重要性。就像法国小说家雨果说的那样, 数学、字母和音符是打开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 音乐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 如唱歌、做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游戏、乐器演奏、乐曲欣赏等。通过这些途径, 培养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力。同时还能激发起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 使孩子们在心里有正确的审美观点, 促进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和的喜爱。通过音乐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影响

音乐是一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 它虽然很抽象, 但是却能准确地激发起人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中, 音乐歌曲和音乐活动是最能拓展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感情和培养儿童身心健康的, 下面我们具体论述一下这两方面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一) 幼儿歌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艺术世界里, 好的幼儿歌曲对儿童影响很大, 歌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 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动听的旋律, 孩子们十分喜欢。幼儿园老师们经常通过歌曲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各种情感。如歌曲《娃哈哈》的开头把祖国比喻成花园, 在孩子们的心中, 花园是美丽漂亮的, 因此, 祖国也是美好的, 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操。与此类似的幼儿歌曲, 如《我的好妈妈》, 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小娃娃跌倒了》是为了让小朋友学会互相关爱。再如对教孩子们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时, 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 还可以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风貌。儿童长期在这样的熏陶下, 自然就会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活动了。

(二) 音乐活动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 音乐活动也是其中一种。让幼儿进行音乐活动, 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认知。老师在做游戏之前宣布游戏规则, 每个参与游戏儿童在心里都会自然而然形成这样一种认识, 即只有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条件下才能参加游戏。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做过《小兔乖乖》的音乐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 所以儿童扮演的小动物都要听从音乐的指挥, 包括兔子们的出场时间、什么时大灰狼被抓住的时间等, 不能凭个人爱好随心所欲进行。而且, 扮演兔子的小朋友之间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抓住大灰狼。就这样, 在这个音乐活动中, 儿童既学会了约束行为, 又享受到了和他人合作的过程。这样对于今后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在一些其他的音乐活动中, 如《交通警》, 当孩子们一边唱着“我在马路边, 捡到一分钱, 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 一边把钱递给扮演警察的小朋友时, 这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了拾金不昧, 有事情找警察的思维。另外, 音乐活动还包括一些舞蹈教育活动, 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舞蹈中, 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还能够发展他们的各项生理机能, 使幼儿的新陈代和生长发育的速度变快。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幼儿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医学调查研究结果, 在人脑的结构中, 左脑比右脑更为发达。人的右半脑主要是负责艺术活动的开发, 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在儿童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 利用音乐刺激大脑皮层, 开发儿童的右脑, 这对于提高儿童的智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 音乐教育是培养美感的教育, 它将美好的情感通过声音这样的传播媒介表达出来, 使儿童在声音的美感中达到愉悦身心、开发思维的目的。从小学习音乐的儿童, 不仅对生活态度积极、兴趣广泛、情绪高涨, 而且记忆力、想象力增强, 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会提高。

三、结语

总之, 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对于孩子的教育, 除了注重学习成绩以外, 也要注重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要克服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偏见, 摒弃以音乐作为走捷径的手段, 一味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发挥出幼儿音乐教育应有的感知社会功能, 为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摘要:众所周知, 儿童时期在人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儿童的个体发展水平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中的诸多的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要关注儿童时期的成长。本文从幼儿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 阐述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影响, 证明了幼儿音乐教育在儿童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成长,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新修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沈芳妮译:《教穷孩子学音乐》, 《中外文摘》, 2006. (21) 。 (转自美国〈人物〉) 。

[3]肖瑾:《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 《诗学研究》, 2007 (6) 。

[4]李晓靖:《音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枣庄师专学报》, 2001. (2) 。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3

混龄活动:是指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进行的各种生活、学习、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宽容、和谐、弹性的大家庭式的环境中学会交往合作、友爱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这种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增加了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尤其是能兼顾到每个幼儿的需要、兴趣与接受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水平和能力有着不同的提高。

对于大孩子来说,能发挥其做哥哥姐姐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自信心和参加活动的兴趣,促进其自知-自省智能的发展。我们观察到:在晨间活动、游戏、外出、画画及看书、玩玩具等混龄实践活动中,年龄较大的幼儿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并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增长,逐步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初步形成了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对自身的评价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幼儿在混龄活动中幼儿的收获:

1、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混龄活动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发现自己也是从小班只会画简单的画到现在会画复杂和完整的画了。大孩子还会根据弟弟妹妹的能力来设计和想好让他们画什么。大孩子借助于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了“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大班的 1

孩子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我现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画完整的画,小弟弟小妹妹不会画,所以我要帮助他们,教他们怎么画。他们的评价不再是单一地参照别人,而是非常明确的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在混龄活动中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混龄活动中,大孩子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优势。能无拘无束地进行活动而且很有信心。还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小班幼儿的不同。觉得自己比小孩子会看、会说,还认识字。之前,孩子可能认为自己认识一些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觉得这是自己的能力增长的表现,通过活动,幼儿才开始觉得自己认识字也是一个进步,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优势。

3、混龄活动中,幼儿逐步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在同龄中,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混龄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他们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能宽容小孩子的过错,在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克服了自我中心化.新《纲要》中指明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的是幼儿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而在混龄活动中,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有着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以自我发展的速率满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4

孩子们为什么没有“混”在一起玩,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的因素,既有我们组织与安排的外部影响,也有孩子们原有的习惯和意识的内部控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就像前几天在一个园所看到幼儿园里有一片场地,但并没有孩子在里面进行活动,在和老师们交流分析原因时我们一起判断:孩子是“不想去”还是“不能去”或者是“不敢去”?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对于好玩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几乎没有不想去的念头,更多的是他们知道“不能去”或者是“不敢去”,追因分析就是我们常常出于安全和秩序的需求,在活动之初就已经给孩子们划定了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的界限,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识和习惯,那就是必须要在自己老师的视线范围内活动。所以,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告诉他们,去吧,去其他地方玩吧,大部分的孩子一开始也未必会或者敢离开班级所在的活动的区域,至于什么原因,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

再回到我们的户外活动中来,我们对户外活动调整、优化、改革到底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混龄吗?是不是孩子们“混”起来了,我们户外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就达到了呢?一定不是,因为混龄不一定就是在游戏,游戏也未必一定需要混龄。个人认为,混龄游戏是需要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围绕同一个活动或材料,有着诸多的互动与作用的一个历程或过程。而只是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是不能简单的称之为混龄游戏的,充其量只是混龄的活动而已。目前很多园所的户外活动现场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们还是倾向于和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进行游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游戏。

在同一片场地上的户外活动中,混龄或混班是孩子们在游戏状态下自然而然的过程和呈现的状态,因为当孩子们拥有了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权利和空间后,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材料、场地、玩伴和玩法,当孩子们在场地上自由流动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混龄或混班的游戏或活动。基于当下诸多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建设和户外活动安排的实际情况,只要户外活动真正变成了孩子们的户外游戏,混龄或者混班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由原来被安排、被主导的意识逐渐转变成为主动的、积极的意识和行为的一个过程。

所以,混龄的形式或状态,应该是孩子们游戏形态转变后的自然呈现,切忌不要把它又变成了一件被教师主导和安排的事物。混龄还是不混龄,仅仅只是一个外显的形式而已,让孩子们游戏起来并在游戏中有所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户外活动优化的开始和过程之中,我们所关注的重点还是应该考虑怎样更好的把游戏的时间、空间、材料还给孩子,更好满足每一个孩子每一天不同的游戏需求。至于形式,那是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周期,根据园所实际条件和幼儿、教师、家长们的认识与经验的提升,在实践和优化中慢慢形成并最终确定的最优方案。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5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 篇6

一、良好的家教应从幼儿做起

“要发家,看娃娃;要丰收看青苗”。一点不错。古人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哲理颇深。它说明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英国的思想家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号称世界第一学府的哈佛大学,培养出大批的专家、名流,他们都有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成为大发明家、作家、诗人、总统,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巨星。在他们身上勤奋、刻苦、乐于奉献、治学严谨,早已习以为常,身上都充满魅力,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有一位诺贝尔获得者称,他的成功是源于幼儿园,得益于良好的幼儿教育。从古至今,从外至内,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家教是第一位的,而良好的家教要从幼儿的抓起。

二、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基础抓起,从0 开始。比如:幼儿进餐不会用筷子,就让他自己用小勺,不让就别喂。父母用适时进行鼓励:“宝宝长大了,可以自己吃饭了,这才是个乖乖仔!”放学了要把书包放好,自己的衣服、鞋袜、玩具要自己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要别人代替。自己的用具、用品自己存放,放得有条有理,这就是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家长,是明智的家长。作为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从能生活自理开始学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不会做家务的要强得非常多。

孩子写作业,家长要监督、鼓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作业,让其自己整理、检查,装进书包。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培养勤劳的习惯;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做精致。久之,就养成了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

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是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实际是在培养孩子一种可贵的品质,在培养孩子坚强,坚韧,持之以恒等他们长大会成才中必要的良好品质。而正确的发音、规范的书写,流利的吟诵,动听的儿歌,都要从基础培养起。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小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这样长大后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他们懂得知易行难,任何成功和进步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双手做出来的。作为父母一是首先自己做出样子,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孩子,孩子学习的时间,父母如果有时间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也学习,不但能享受和孩子共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是给孩子做良好的榜样。二是要及时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孩子年龄较小,发生在身边的好多事情也学不清楚,他们自身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对错,所以一定要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多了解,要互通“情报”,要做到孩子的言行家长心里有数,心里有底,在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教育孩子养成刻苦、勤劳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交往、协作能力

优秀的家长,总是鼓励孩子广泛交往,多交朋友,让小朋友来家做客,共同享受愉乐游戏;为小朋友庆贺生日,分享蛋糕,分享成长的欢乐。带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出游,在游玩过程中引导孩子协作能力,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作为家长,要与幼儿园密切联系,掌握孩子思想的晴雨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家校联手、及时纠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大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家长应“教他们多游戏”,这样才能发现他们的天生,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和天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事实告诉我们:“民主的家庭孩子们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成功率高;专制苛刻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创造性差,养成懦弱、胆怯、自卑、冷漠、孤僻等不良习惯。要鼓励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他们协作、合作能力,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家长应积极上好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创新,东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加紧进修,不妨报名家长学校,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全新的教子观。不学“虎爸”、“狼妈”,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子女,用教育智慧启迪子女,用模范行为带动子女,用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事例,英模事迹鼓励子女,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让孩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欢乐成长,家园联手,双管齐下,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教育学》.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7

黑山中学

刘晓强

一、学生情况

学生甲,2008年9月进入黑山中学初二二班学习。9月26日,校本研究组对该生进行了“自我评价”调查。

该生对自我的评价是:”我比较懒,不怎么爱学习,喜欢研究课本以外的东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喜欢别人提醒自己;性格内向,不怎么喜欢交流;讨厌作题,喜欢独立思考;对目前成绩不怎么满意,应该换一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家长管的比较严,不让玩以自我为中心,不给我自由,以成绩为前提停止我的休闲时间,希望家长理解我,给我玩电脑的时间,不要老说我,不要用题海战术来对待我,能带我去逛街、看电影;我生活的不快乐,因为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家长总是沉着脸,不让我出去玩。”

与此同时,我们还让该生用20个“我”字造句,通过造句分析,发现该生存在严重的心里压抑,并有很强的挣脱压抑的渴望和冲动。

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发现该生自信不足,一般不主动发出交流意向,属于自我保护型的学生。经了解,该生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父亲在一起生活,多年未见母亲,而其父总是要求该生学习再学习,一般休息日也要求孩子必须呆在房间学习,而孩子自称其实自己就是

在那里坐着,根本不学。

二、归因分析

1.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喜欢自己发现知识而不喜欢 课本内的东西”恰恰反映了初中学生追求独立、自我意识膨涨和思维幼稚相矛盾的特点,这是造成该生不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影响学习成绩的一大原因;

2.学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我比较懒”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产生学习隋性的一大原因,而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来自于其生活周围的成人的负向指责,正是这种成人给的帽子,让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了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因而可能总是在学生不想学习的时候这种潜意识就跳出来给该生一个正当理由:“我懒”。这也是影

响该生学习能动的一大原因。

3.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大于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以高压控制和题海战术迫使该生“沉溺学习”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该生对学习的厌恶和作题的逆反心理,使该生产生了痛苦的学习经历,使大脑经常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即使看似坐在那里学习,其实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早已降低,更何况强迫孩子一味学习的做法早已产生了该生的逆反,太多的时间其实该生坐在书桌前,却并未投入学习,学习

成绩不好可想而知。

4.父母的离异是造成孩子直接内向和自我保护过强的原因之一,而其父对其过度的控制又是造成该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原因。

5.喜欢思考,不喜欢作题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该生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中心及时给出了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辅导策略

1.由教务主任与该生谈话,纠正其对学习的错误认知,改变对课本不重视的认知观点,重视课本学习.2.纠正负面认知评价,给出该生正向心理暗示词,要求每天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如:我是一个快乐而热爱生活的人,我在学习上

非常勤奋……

3.在辅导该生学习的时候精简题型和数量,帮助该生建立对作

题的兴趣。

4.对家长提出家教建议,改变其教育观念和方法。建议原文如

下:

(1)给点空间、调节好孩子学习的情绪

从该生的“自我评价”来看,我们认为该生对学习有一种不太正常的厌倦心理,学习的动力、积极性不是很高,对“题海战术”、“不停止地作题”有较大的负面情绪,内心存在压抑感,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家长应引起重视的一点。因为,情绪既会有益于学习,但同时也会妨碍学习。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兴奋状态下的大脑能使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反之,情绪不良则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而大脑一旦处于抑制状态,则无法主动接受有效的学习信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家长往往看似孩子坐在那里学习,其实学习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或根本已是无效学习。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孩子的学习情绪,尽量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即在学习之余,适当让孩子做些课外活动,如打球、听音乐、看电视、聊天、散步、看自己喜欢看的健康小说杂志等,让孩子有一个学习之外的放松 空间,从而能够通过适当的离开学习环境,彻底地缓解一下学习的疲劳和压力,以达到轻松、高效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家长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而不考虑孩子玩的天性,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在一味的学习压力和题海战术下,产生学习逆反。当一个孩子产生了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后,大脑就会在孩子面对学习的时候本能地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这一点,正是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天敌。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能努力把握好孩子学习和生活、玩乐的关系,注意调节好孩子学习的情绪,使孩子能够以良好的情绪面对学习,并能够做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在方法上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商定一周的作息时间,如规定每周有半天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家长不必为孩子安排学习,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上电脑,看电视、体育活动或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玩,在这一时间内家长不必过多

地干涉孩子。

(2)更多地给予孩子爱和信任

从调查表和与该生的谈话中,我们感觉该生不是很自信。“性格内向、不怎么喜欢交流”是其对自己的评价,在与其交谈中我们也能够感觉该生的沉默和不愿意主动交流。一般来说,不太自信的孩子可能源于童年生活的压抑或周围成人对其的负面评价过多。周围成人包括家长、幼儿园的老师、学校老师等。因此,我们建议家长:

一是能够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一些爱和关怀,让孩子能够在爱的快乐中长大成人,这样对其一生的性格发展都极有好处,因为亲子之间的爱能够感化太多的东西,而这个爱应该是分别来自于父母的,而 不是父母的某一方,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

二是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不要附加任何条件,父母应该无私地爱孩子,比如说:你学习好了才能玩,你成绩上去了我才会给你买这个,等等,爱如果带上了条件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家长最好能够经常抽些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不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家务,比如,每个星期能抽出半天时间或一个晚上陪孩子逛逛街、一起看看电影、购物或在家里聊天等,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通过聊天等一起生活的磨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当我们一旦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了,我们也就有可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想什么,因此也才能够适时地引导、启发孩子,正确地帮助孩子成长,因为一般来说,亲子关系好教育的效果才会好,正如领导和下级的关系好了工作才有利于开展。

四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要学会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有时候一个道理孩子要有觉悟的过程和时间,所以不要为一个错误而不停地指责和埋怨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在今后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过多的说教往往产生不了

好的效果。

五是要避免用负面词语批评孩子,而应该采取在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用纠错的四步法及时进行指导:(1)在不好的行为发生时及时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2)耐心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对的理由及危害,(3)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4)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相信他今后可以做的很好。当一个孩子经常生活 在周围成人对他的肯定的表扬之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慢慢自

信起来并越做越好。

另外,家长要学习耐心的和孩子聊天,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其实孩子已经慢慢长大,孩子也需要我们家长尊重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平等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在初中这样的青春期阶段,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会迫切要求家长和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个时候家长要尤其注意学习去尊重孩子,尽量多地听取和参考孩子的一些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耐心地先沟通好,或努力说服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只能促使孩子逆反,走向极端,使教育走上弯路。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聊天,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建议家长多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希望老师多鼓励表扬孩子。

(3)帮助孩子选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是当今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是孩子与未来竞争的一项潜能力,所以建议家长尽可能地经常陪孩子逛逛书店,为孩子选一些健康有意义的书籍和杂志,当然也别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人学习的最好启蒙师),如果家长能陪孩子一起读课外书,那就更

好了。

四、辅导效果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8

转眼樊曦孺就要幼儿园毕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让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从2008年第一次走进黄河幼儿园到现在我们从对幼儿教育的一无所知,到开始在子女教育方面不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看着健康可爱的樊曦孺,想到她从不会吃饭到现在帮我们做饭;从不会穿衣到帮我们叠被子;从只知道数123到会计算进借位的加法;从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到能听说简单英语、认识汉字拼音;从走路老摔跤到能独立的骑车、游泳……孩子之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无疑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家庭教育配合分不开的。

四年前,当我和爱人将老人看着的宝宝接回西安,正准备严加管教,纠正她的一堆“坏毛病”的时候,我有幸听了幼儿园的第三期家长培训课程,“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蒙氏教育的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认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几年来,每次当有人夸我们小孩性格开朗,或是看见其他小孩有性格问题时,我总是庆幸自己接触了蒙氏教育,上了黄河幼儿园的家长培训课程,如果可以我还希望我写的题目不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我希望是蒙氏教育对家长的影响,让我把几年来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和进步全部写进去。

比起其他幼儿园黄河幼儿园的入托时间算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小孩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大概有3/4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集体度过的,但是参加幼儿园班上的活动的时候我还是发现孩子中间有的性格差别挺大的,这无疑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觉得做的最基础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于敏感期理论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玩水、玩沙、上高、钻桌子等等这些用敏感期理论就能解释的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没有成为我们管教教育孩子的理由,反倒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比如有一段时间她很执拗,其他人都觉得我们小孩不好好管教就翻天了,我联想到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就没有太多的和她叫真,过不了多久,当她能接受我们的意见变得越来越“听话”时,我们开心地笑了。所以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加速和积累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她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们也就难免有些着急了,就拿她学旱冰来说吧,她开始不会穿鞋,整整一个下午感觉一点长进都没有,我们也不会,不知道怎么指导她,一个劲要人扶,把人扶的腰都痛了,正在我失去耐心把旱冰鞋放到角落里以后的某一天,她自己居然拉出来穿上在家里滑了,后来很快就滑的很溜了。所以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只有耐心的等待孩子才能看见她取得进步,只有耐心的倾听孩子,才能避免粗暴的管教对敌孩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不同,学校是一个老师带多个孩子,孩子很少有机会和老师一对一的交流,然而孩子在学习和交往中往往有矛盾和不开心,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开心会首先找你交流,孩子开心会首先和你分享。回想起来有好多次她回家来不开心,进了门鞋也不换水也不喝,谁和她说话她都烦。耐心和她交流了,或者等她告诉你今天幼儿园谁惹她了,今天谁在幼儿园最烦了,几分钟后她又会变成快乐了小天使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长的烦恼会越来越多,亲密的亲子关系才能帮助她快乐成长。正如她们在幼儿园唱得歌里说的,爱我你就陪陪我,陪孩子,和她关系亲密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 篇9

一、幼儿园混龄教育相关概述

混龄教育就是将3~6岁的幼儿混编在同一班级,使其彼此合作、模仿的教育形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一些幼儿园开始采取混龄编班策略,力求通过“以大带小”的形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成长。就目前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是“间断性混龄”教育。混龄教育的实施缺乏全面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众多问题。

二、混龄教育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1.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发现,幼儿异龄互动更能够引发相互之间的模仿。很多年龄较小的幼儿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并不理解,但是能够从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实现良好学习。由此可见,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对于混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有“年龄小的幼儿怕被欺负,年龄大的幼儿怕影响发展”的担忧,但是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在面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时,年龄较大的幼儿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自居,主动向年幼的儿童示范积极行为,维护年幼的儿童,同时也在获取年龄较小儿童尊重的同时,实现自身知识整理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在一些公办幼儿园,师资力量十分充足,教师在混龄教育中能够对幼儿关系进行适当调节,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采用分层指导方式,促进所有幼儿认知的共同发展。

2. 促进幼儿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我国幼儿园传统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按照幼儿年龄编排班级,每个班级幼儿的年龄不会超过一岁,但是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无法满足独生子女的跨年龄交流的需求。而混龄教育中,将学生按照年龄不同,混合进行编制的组织形式,充分尊重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对幼儿各方面素质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幼儿教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创新。例如,目前很多公办幼儿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都采用30人一班的组织形式,以幼儿年龄划分成几个班级,但是在混龄教育的组织形式下,虽然整体人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以实施分层教学,实际每个年龄段幼儿仅有10人,其教学效果与30人的同龄幼儿教育相比显然更加明显。

三、混龄教育的实施对策

1. 加强混龄教育推广实践

目前,混龄教育在国外很多幼儿园已经得到了普及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学前教育改革方面,也应加强对混龄教育的推广实践,吸取国外优秀经验,设计专门的教育试点。针对幼儿园所在地区、经济情况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发展方案,进一步落实混龄教育。例如,大型公办幼儿园,幼儿人数较多,可以采用每周定期定时的混龄教育,每周安排1~2次的混龄教育活动。由于间断性混龄时间有限,异龄幼儿彼此熟悉度不足会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应采用连续混龄的方式,每次混龄教育活动时间为全天。

2. 健全幼儿园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人对混龄教育理念还难以认同,相关规范制度未能得到确立。且在国家统一制度下,具有较大差异的幼儿园混龄教育也未能得到良好落实,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健全幼儿园教育体系,全面考虑影响混龄教育实施的各种因素,制定相应制度,以为幼儿园混龄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3. 提升幼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混龄教育的实施,对幼师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混龄教育中,幼师不仅需要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实现幼儿个性与社会品质的共同发展。因此,要求幼师通过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实现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充分满足混龄教育下幼儿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混龄教育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我国应加强对混龄教育的推广实践,健全幼儿园教育体系,完善幼儿园基础设施,提升幼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的实施,以促进我国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篇1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究竟有什么影响,我在全园范围内作了一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使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结果显示:

1、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

63%的幼儿能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67%的幼儿能保证每天刷牙一次,26%的幼儿能做到早晚刷牙两次。结果显示:在幼儿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家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98.5%,只1.5%的家长表示会在幼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偶尔偷次“懒”;而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其家长在生活卫生方面的表现成了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的活教材。另外,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很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统计分析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三代同堂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3、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4、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

我重点调查了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36%的家长能做到注意自己在家中尊敬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10%的家长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注意教育幼儿要尊敬老人。这说明占被调查总数96%的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尊老教育,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另外4%的家长没有想过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这个问题,自己在家中的表现也比较随便,结果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幼儿在尊老方面表现较差。

混龄班幼儿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篇11

丽水花园幼儿园 戴赟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混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也是可行的,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理念的。然而在这越来越多的混龄班涌现的时候,我们该深思的是如何让这混龄班的教学质量跟上它的发展步伐。本文针对混龄幼儿的教学活动安排设计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混龄;教学活动;幼儿

一、前言

混龄教育就是指将年龄相差12各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①混龄教育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的价值是十分重大的,填补幼儿在异龄交往上的缺失。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如何规范混龄班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发挥和挖掘混龄教育的优势,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本文针对本班就我国现形混龄教育模式,就和本班的混领教雪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二、混龄教育在幼儿园的组织形式

我国现行的混龄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目前,据笔者了解的就有:(一)间断性混龄和连续性混龄

现在尝试混龄活动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是分时段混龄即间断性混龄,即在固定的时间开展混龄活动,还有部分园采用的是混龄编班即整日连续混龄,指将是指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等。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的主要区别于时间上,前者是非连续的、间断,后者是连续的、每日的②。

(二)多种年龄的混龄组合

1、小跨度混龄与大跨度混龄:小跨度混龄是指一岁之差,有小中班混龄、中大班混龄等;

大跨度混龄一般指跨度两岁以上③。

2、小年龄混龄和大年龄混龄:按照年龄大小,混龄形式中包括小年龄混龄和大年龄混龄。3岁之前的混龄,或托小混龄,即为小年龄混龄;中班及以上混龄即为大年龄混龄②。

3、托班幼儿入园后分离焦虑明显,生活自理能力差,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太适合混龄编班,建议成为独立的同龄班级。

三、本班混龄现况分析

本班是一个蒙氏班级,采用的是蒙氏教育法,由于课程的需要,采用的是混龄编班。本班一共是23名幼儿,13名小班10名中班,是小中班的小跨度混龄组合。

本园现在采用的是除教学活动外的一切活动(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等)的混龄模式。教学活动时,全园的幼儿又统一按同龄编班上课。

这样的模式既有的好处,也有它的缺陷。它的好处在于教师备课比较顺利,设计的教育目标较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二他的缺陷在于这种间断性的混龄方式,因为时间的间隔,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活动质量。

还有一方面就是一个学习氛围,比如说上学期|(二00九学年第一学期)本班也是一个小中班的混龄模式,到主题教学活动时间时,本班是进行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班幼儿去另外的班级有另外的老师为他们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在学期末复习时,笔者发现中班幼儿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不及小班幼儿,主要原因有:

(一)早读时间

由于早读时间本班还是混龄进行,而本班主要进行的是小班幼儿的早读复习,对中班幼儿来说这段早读时间是空白的。对学过的知识没有一个巩固的机会。

(二)教师

指导教师不同,上课效果也不同,对指导老师不熟悉,影响幼儿上课情绪,本班教师也不清楚教导教师的授课进度,授课的方式方法,指导起幼儿来也只是事倍功半。

教师普遍的比较愿意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混龄教育。混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主要是因为很难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否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要,是否符合每个幼儿的发展规律。

其实,混龄班级的教师不应该按单一的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需要来制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多个层次的目标。这让笔者想起自己在上学期的一堂公开课,我设计的是小班科学活动《沉和浮》,可是目标定的高了,除了让幼儿发现知道有的物体会沉下去,有的物体会浮上来外,我还要求幼儿把物品分类,并记录下来,因为一

些原因,当时是小中班混龄上的,再幼儿分组操作的时候,我只是想着把记录的工作交给能力强的小朋友,整堂课结束后,确实发现对小班幼儿来说操作困难,中班幼儿操作较简单,这算是一次歪打正着吧,让我有了一点点混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思绪。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个活动中制定不层次的目标。

个人认为本园完全可以开展整日的混龄编班,只是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弹性化的环境,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确定多个层次目标,准备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幼儿的异龄活动,引导幼儿“以大带小”,从而才能事半功倍。

四、教学生活的组织与安排的意见及建议 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首先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内容、形式,这是指导幼儿混龄活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着混龄活动的方向和范围,也影响着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应该首先确定开展混龄教学活动的总目标,然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分别提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

(二)创设弹性化环境,选择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

将教学目标、内容局限于教参,在混龄班向全体幼儿呈现集体教学是很难实施的,所以这里我们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提供幼儿活动,实现多层教学目标的弹性化环境。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将教育目标隐含在环境中,将教育内容客体化,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实现教学目标。③

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途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是适合混龄班特点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各种年龄的幼儿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活动,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玩伴,相互讨论交流活动的体验感受。这种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提供给幼儿活动使用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大部分混龄班在材料的多样化上还显欠缺(蒙氏教学教具就比较多样,涉及面广),幼儿已有经验的进一步提升缺乏推动力,幼儿的内部需要得不到满足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给予灵活多样的援助

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还应该就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才能采取有效的应答和正确的指导。以平行的身份参与混龄活动,当一名优秀观察者、协助者、引导者,这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

混龄教育中交织着幼儿年龄插有和同龄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在这么复杂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一种挑战。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从而体现出混龄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及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继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菁,《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5.10 [2] 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 吕燕,《混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实施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4] 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 2006第3期 [5] 张赤华,《开展混龄活动 提高幼儿素质》[J],《山东教育》 2002年3期 [6] 武建芬,《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2006.2

① 梁志燊.学前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12

一、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幼儿园通过将3~6 岁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沟通、生活、游戏等促进幼儿教育语言沟通、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的教育。混龄教育通过塑造一个大家庭的形式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混龄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幼儿教学模式, 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 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优缺点, 混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与年龄小的幼儿交往时, 往往能提升幼儿的责任心。比如,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年龄小的孩子学习认字,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位陪伴者, 不参与其中问题的讨论或是分析, 通常只会在孩子们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并进行指导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由于身份的转换而产生责任感, 进而不断补充知识, 以解决年龄更小的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幼儿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从学术上来讲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或者是亲人, 他们在与你交流或谈话的时候通常可以很快速且准确地知道你想说什么, 想做什么, 这种无意识的对它们的心理以及行为进行分析与揣测的行为, 就是一种心理理论的具体表现。据研究结果显示, 在幼儿的世界, 一些年幼的孩子通常很难通过人们的言语揣测到别人想说什么, 想要做什么。而一些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对他人言语或行为的揣测了解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言语间的意思。根据丹尼特提出的观点, 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 信念是指我们的心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与反映, 它包括了解、确信、假定、想法和意见。而信念则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真实信念, 一种是错误信念。真实信念是指与整个现实相一致的信念, 错误信念是指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而年长的孩子之所以能准确地知晓他们的行为信息, 是因为他们能够明白心理是可以积极、主动地解释某人知觉到的经验, 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去揣测辨认人们的行为与言语之间的信息;而年幼儿童之所以理解不了, 是因为他们固执于信念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世界, 他们只能对现实信息进行“复制、粘贴”, 所以他们无法获知人们言语或者行为之间的信息。幼儿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度。

三、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幼儿在幼儿阶段尤其是在3~6 岁阶段是整个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般会被看做是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所谓创造性人格, 是指某个个体在创造性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 这种人格可以保证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而幼儿的创造性人格一般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一般与生理变化有关, 而生理变化又决定着动机、气质、情感等三种情感遗传因素。而外在的动机对自我创造性与自我效能以及坚定性与创造性关系的影响是不利的。而我们通常会认为拥有创造力的人本身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气质, 它与情感、与动机都是息息相关的。

家庭因素可以说是对幼儿创造力和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地方, 任何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都会对幼儿造成一定影响, 而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与教育也可以影响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 在近几年, 中国的电影行业出现了许多“鬼马型”的作家人才, 其中尤以电视剧《浮沉》的编剧鲍鲸鲸为例, 鲍鲸鲸特立独行的编剧创造风格在行业内获得了一致好评, 鲍鲸鲸的编剧风格之所以如此“鬼马”, 这与父母对她的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她的父母从小对她实行的教育方式就是“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动”, 并且还会在行动上给予女儿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以至于后来鲍鲸鲸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 是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才有了现在性格如此活泼的她,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动”的教育方式, 才使得她在创作时思如泉涌。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质量、师资力量都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据调查显示, 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因学校体制的不同, 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都不相同, 其中作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重点学校, 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倾向是向下发展的。

四、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对幼儿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之所以对幼儿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 由于混龄教育为其创造了一个类似家庭的学习环境, 满足了幼儿与异龄儿童交往的需求, 同时,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在一起, 彼此之间的心理状态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 幼儿之间的交往才能达到一个差异互补的心理理论发展状态。另一方面, 低龄幼儿在与年长幼儿交往的过程中, 可以从他们的认知中掌握心理理论发展的社会经验, 纠正其错误信念, 帮助幼儿更快地去接触、去认识真实信念。

混龄教育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在混龄班中, 创造性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做某件事的时候, 通常会自觉转变自己的身份, 有责任、有意识地向低龄幼儿解释工作的原理与概念, 指导他们完成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创造性人格较强的学生在给同伴讲解的过程中加深了知识理论的理解程度。混龄教育可以让这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 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去接受知识, 主动去了解周围的事物, 主动去为同伴讲解知识, 通过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进而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知识积累与发展契机。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满足了幼儿的认知需求, 对幼儿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以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发展提供了契机, 笔者认为, 混龄教育作为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幼儿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顺应教育潮流的过程中, 促进幼儿混龄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未来, 混龄幼教从业者任重而道远。

摘要:近几年,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幼儿教育更是被国家列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一些发达国家, 混龄教育因其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与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教育中, 而在我国, 因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在一些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也有采用混龄教育的形式, 现就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与创造性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与分析, 仅供参考。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理论,创造性人格,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文, 魏玉枝.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8 (03) :33-38.

[2]魏玉枝.混龄教育对4、5岁幼儿心理理论、创造性人格影响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 2013, 12 (06) :17-19.

[3]张传芳.幼儿园混龄游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1 (25) :26-29.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5 (04) :59-60.

幼儿园混龄活动随笔 篇13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中我觉得懂得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的对象当然是幼儿,倾听并不是一味的任其漫山遍野地说,而是作为一个倾听者,顺着孩子的意愿引导着他们说下去,对大的方向上给予把握,他们可以没有逻辑,但是我们要有目标。

其实这种倾听也是读懂孩子的一种方式,通过倾听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以至于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老师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能够很顺畅的进行引导,教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孩子需要有人理解他们,他们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质,如果老师不去读懂他们的内心,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教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教师行业里的特殊种类,我们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从个人发展上关注孩子,还需要从生活上进行教育,尤其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几乎是从无到有的.教育,那么就要充分的去观察孩子,倾听孩子们的不成形的语言,分析孩子的每个动作,从近处指引孩子,从远处观察欣赏孩子,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孩子的各种表现。读懂孩子,不仅仅是给他需要的,而且还要教给他如何去做,这才是教育,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做的。

上一篇:高一化学练习题下一篇:九年级生命与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