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的论文(通用8篇)
渠县宝城镇第一中心小学
罗鑫
如今,在小学高年级段我发现有部分同学计算能力不是很好,很简单的计算题都要依靠计算器,否则就会做不来或者出错。所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前提——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关键——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1
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核心——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 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根本——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
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二、三位数的除法,“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计算要求, 进行科学教学
学生计算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的, 计算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掌握数学知识和进行计算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是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又要通过计算的实践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 计算法则是学生计算的依据;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
小学计算教学虽然比较简单, 但由于小学生计算能力很低, 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认知水平去安排教学。按照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都比较低, 就要安排简单的计算内容和要求。其次, 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要按照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计算能力来确定,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数学基础好、计算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就要从实际出发, 提出比较简单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 我们调查发现, 10以内加减法口算, 学习得越多, 错误率就越高。在一年级下学期末,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2题, 错误率很低。在二年级上学期末, 20以内加减法口算, 绝大多数只能达到每分钟做10题;100以内口算加减法,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平均错误率在6%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对于笔算的教学要求还更低一些。
小学数学中各类计算是相互有联系的, 但又有不同, 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去计算不同的计算题。因此,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学会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做错的计算题, 应组织学生多做对比练习题, 提高学生比较、鉴别计算题的能力。例如, 设计a× (b+c) 和a× (b×c) 进行对比练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遵循教学原则, 强化运算能力
1.强化短时记忆。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 因此, 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 学生在计算125×4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算错。
口算是数学计算中最简单, 但也是最基本的计算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口算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
计算中的常用数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这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例如, 乘法中的特殊积——125×8=1 000和25×4=100等。
3.强化运算技巧。
运算的速度来自于熟练和技巧。熟练了可以提高运算速度, 运用运算技巧也可以提高运算速度。强化计算技巧, 就必须在学生做题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数字、运算符号和算式的要求, 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
三、利用错题资源, 进行有效运算
在习题过程中, 没有学生不会做错的, 关键是要及时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基础上学会纠正错误。对学生经常做错的习题, 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出做错习题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同学都容易做错的习题, 教师应选择典型错例,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达到防止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 许多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经常出错。主要有两种错误:一是得出的商不对;二是余数太大, 余数大于除数。如在计算38.2÷2.7时, 我找了4个学生到黑板上去验算, 结果就有一个学生计算正确, 有3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我检查一下下面同学的计算结果, 发现也有很多同学答案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 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其次是看余数的多少, 并帮助学生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余数4与除数2.7比, 余数比除数大, 还可以继续除。
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2) 验算:
把得出的商再乘上除数, 看得出的积是不是和被除数相等。如果相等, 说明计算式正确;如果不等, 就说明计算是错误的。例如1.4×2.7+0.4≠38.2, 说明商是错误的。
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还要把除法和以前学过的乘法联系起来分析,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去演算除法, 通过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去把新学的知识和复习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巩固知识。从认知理论上看,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 不断地加强训练, 利用学生在运算中发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意方法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注意方法二:算理的强调是必须的,但算法的指导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二年级教材“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教学20×3时,要让学生明白算理:20是2个10,2个10乘3得6个10,6个10是60,所以在计算20×3时,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个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
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教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在教学46÷2时,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2”力什么写在商的10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利地解决“想想做做”中像“95÷3”和“87÷4”这样有余数的计算题。因此,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注意方法三: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注意方法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一、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用的方法有:
1、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上完数学课以后,来跟我要求希望下次再比赛。
2、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0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狗爬上10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狗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狗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0-2=8,也可能是10-8=2。让小狗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狗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狗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3、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67-25+2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67人,到站时后门有25人下车,前门有2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67人中去掉下车的25人,再加上上车的28人,当然也可以把67人先加上上车的28人,再去掉下车的25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67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28人中的25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3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67+3=7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67+(28-3)=7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能力。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对四、五年级948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调查测试得出“学习动机越强烈的同学,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学习成绩就越好”。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
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们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
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打数学扑克”、“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或乘法交换律时,我问学生:“这个学期课室里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化”,学生:“老师没有变, 我变了。”我让同桌学生互相握握手说:“天变地变,我们的友谊永不变”。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边说边握着手。我还让学生调换一下位置再次握握手问:“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说:“我们的位置变了,人没有变(友谊不变)”我再次说:“其实我们的数学也有这种情况,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时课堂气氛异常高涨,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三、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有如下做法:
1、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避免盲目简算
许多学生都头疼这样的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的确,这种题有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受到数字干扰,一看到要求就盲目地进行简算,结果出现很多错误。
学生对运算顺序认识不清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题中的特殊数字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对简算的理解要透,要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漏了哪处可以简算的地方,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了简算。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做这样的题,而是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思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简算对象“25和4”、“125和8”、“5与2、4、6、8等偶数”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包括小数、分数和整数),同时使学生对简便算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些学生有了对简便运算的直觉。然后,再重温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对运算顺序进一步加深认识,使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不假思索就能按正常顺序完成。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简便算法的基础,对产生了简便算法直觉,同时又牢固地掌握了正常情况下的混合运算,就已经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了,就可以避免盲目简算了。
2、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
3、利用迁移规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计算的简便运算题,然后让学生试做几个题目,学 生已有了简算的基础,就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反而认为这种题更容易算了,不用通分,只是运用运算定律、性质、改变一下原来正常的运算顺序。学生从整数四则计算到分数四则计算这一发展变化,激励、点拨学生完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转化,概括归纳出计算的方法,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一条标准,如果计算只停留在“会”的阶段上,那是不够的。不仅要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使学到的定义、定律、法则、性质、规律等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只要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好运算定律,就能优化我们的计算速度。
四、加强学生速算训练,提高学生各种计算能力。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我们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基础性训练、强化记忆性训练、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个五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也做了些探讨。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际上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我校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同时,并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突破口,进行了口算能力比赛、计算能力比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我们还这样做:帮助学生走出计算时的误区、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等。
2、加强基础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打好口算基础,提高口算能力。做法有:熟记乘法口诀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计算的兴趣,我不断变练习的形式,如:看卡片、开火车、抢答、自算、互算、小组对抗赛、小组拉力赛等等,并定期在班里举行“神算子”比赛,选出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级的计算比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做好铺垫。
3、强化记忆性训练
在高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熟记以下这些常用的数据,那么就能更好地转化为计算技能,从而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a、积为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b、1—15的平方数和1—5的立方数;
c、1π—10π的计算结果;
d、分母是2、4、5、8、10的最简分数及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
摘要:计算教学强调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及计算的逻辑推理,注重计算的准确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计算速度;问题解决教学注重对数学情境的理解与信息的数学化,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结构,提炼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计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没有问题解决教学,计算教学就乏味无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因而,它们是不能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利用的。
关键词:计算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
互相渗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
我们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枯燥的计算过程转化为动态的思维展示过程,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设计不出出彩的课,但是我们力求扎实、有效。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而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最不好把握,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的知识。课改至今,许多教师也深刻认识到了计算课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试图改变计算课的枯燥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1]
(一)、如何调动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呢?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情境导入分为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1)生活情境
传统的计算教学注重的是计算的基础,强调的是掌握法则,人人过关,把形成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忽视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教师要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自然生动,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计算的价值,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子1:从生活情境中理解算理
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理解算理。计算式题本身就是很抽象,抽象的东西如果没有现实的材料作支撑,那就显得没有生命,如果计算仅仅是教技巧,学生一不感兴趣,二很难理解算理。
如:52/2=26学生普遍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将这个算式放在一个植树情境中,三年级2个班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呢?这样没有一个学生不会理解了。当然,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明白以上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理解算理,它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等。
(2)问题情境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2] 学应该关注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并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来,才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计算教学为问题解决教学作铺垫。
在三年级的第二单元中,计算教学占很大比重。掌握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计算教学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后续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只有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才能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如鱼得水、应用自如,学生对问题解决教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互相渗透。在新的课改理念之下,如果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时,他们看到一个个算式,就能想到许多个具体的现实情景与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数学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问题解决”,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把问题解决看作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看作学校数学的基石和数学活动 的标志,要求学生能够在各种具体情境里,灵活应用数学的原理与规则,去解决多变的现实问题。关于问题解决的意义,可以在两个层面上体会。从长远看,解决问题是人生的一种重要活动,人的一生的生活、劳动、学习中都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人正是通过解决问题而生存发展。在新知识、新技术频频诞生的时代里,学校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只能帮助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从眼前看,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许多数学知识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授,完全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只要把学生引入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他们就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数学认识,重建认知结构。这正是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学校数学教育。[3]
(三)、问题解决教学应是计算教学的升华。
问题解决数学的出现,使数学这门科学更具活力,使数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计算就是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问题解决教学便是联系实际的问题,将数学中要注意新知识从现实生活问题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解决问题看起来很难,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基础知识的升华。万变不离其中,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还是要基础知识去解决。例子:每根短跳绳5元,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如果学生掌握了数量=总价÷单价这个基础知识,那么这样的问题解决老师不要教,相信他们也能很快的列出算式来。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计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没有问题解决教学,计算教学就乏味无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因而,它们是不能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利用的。
参考文献:
[1]ycz1237702的BLOG.计算课堂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EB/OL]
Xxx
案例一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这节课老师看那些同学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我就把气球奖给谁!然后,出示课本的例题插图,一个小丑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一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1=4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时要用加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二、把抽象的计算直观具体化。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我有拿出食物气球,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左手拿3个,右手拿1个,然后再问学生,他两只手上一个=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在一起,使学生明显的看到合起来.三.明确算理,彻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请学生说一说算式3+1=4所标示的意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要他能说出就说明理解了.我想如果学生明白了算理知识,计算应该很简单了,一眼就看出来是多少了.当然,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加法这个重要的新概念,除了单纯计算的教学之外,对于加法的意义一定得让孩子们弄清楚,这对以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案例二
一年级上册继上一个案例后的一个课时.计算:3+2=
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开始接触加法的有关计算.(虽然在幼儿园他们已经会计算这道题.)课前我出示了例题的插图:一棵松树上待了3只松鼠,还有2只松鼠从宁一棵松树上跳来了。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多少只松鼠?学生列出上面算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教学。出示算式之后,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因为有了学前教育,可能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知道等于几。但是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有点是接着数1、2、3、4、5。也有的是从3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利用加法的意义3和2组成5。不管是怎么算的,一定得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他明白算理的过程。
案例三
一年级数学下册:8、7、6加几这部分内容的计算:8+5=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形象.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让他们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小圆片.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计算.先摆8个,接着摆5个.再让他们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凑十法的,也有一个一个接着数的,这里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重点强调凑十法。动手操作既满足了小孩好动的心里,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加深了他对知识的记忆。
案例四
一年级数学:“11+2= 13-2= ”
在课前我是以复习旧知带入新课的。课前练练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打好基础。动手操作是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让他们亲身参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才会理解的透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播出数字11,再问加2应该怎么拨?在哪里玻珠?很快学生说吃应该在个位上再拨2颗。最后看计算器是13.然后再让孩子们拿出11根小棒,先放在右边,再拿出2根放在桌子的左边,最后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刚才的过程。然后想想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是他们明确算理。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减法。
一、计算教学的基础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计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逐渐重视口算、心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和差异;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使计算得以简化。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内在的规律, 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算法。
提高计算准确率主要源于口算。一二年级计算教学的主体是口算, 笔算竖式乘除法哪一步都离不开口算, 口算也是一切计算基础的基础。例如:642×38, 需要六次乘、九次加的准确口算, 才能得到准确的最终结果, 这十五次运算当中只要有一次失误, 结果都是错。因此, 口算的熟练程度对于其他一切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笔算, 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 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 逐步提高速度。另外, 混合计算要注重计算顺序和计算定律的掌握, 几何图形部分的计算还要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计算公式等。
二、计算教学的五个策略研究
1. 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计算教学要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 为感知新知、理解算理提供帮助。现在教师都在运用情境, 但有时会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 如有些非数学因素过多, 反而干扰了学生学习。因此,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数学味道”, 运用情境就要思考是否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有现实性、是否易于接受、是否有利于促进新知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 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才不失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2.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算法是告诉学生“怎样算”, 是人们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是在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 是算理的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而算理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算理的直观到算法的抽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归纳算法必须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用算理指导算法, 算理要明、算法要活。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算理了, 才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算法, 才能通过算理的理解逐步提高算法的掌握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挖掘其错误的本质并究其根源, 这是最宝贵的。教师如果处理得当,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利的。
3. 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合理优化
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课改之后计算教学最明显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算法多样化?因为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验证、交流、推理等有效学习活动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中, 会产生各自不同的个体体验,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算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并且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鼓励他们的信心,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广泛交流, 探讨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 并关注他人的做法, 丰富解决问题的视角, 让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比较各自算法的优势, 为算法的优化做好准备。要提倡算法多样化, 更要提倡算法的优化。当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多种算法提供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的优势, 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广泛意义的算法。学生只有充分参与体验, 才能自觉自愿地运用优化后的算法。
4. 科学设计练习, 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般是先单项、后综合, 先基本、后变式, 先尝试、后独立, 有坡度、有层次的设计。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练习, 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细微的对比、辨析进行练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式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可以运用比较练习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练习伊始应该先给学生正向引导, 巩固正确算法。在建立了正确表象之后, 再针对性地进行错题诊断与辨析,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另外不要盲目加大练习的量, “题海战术”必然会造成效率的递减和学生的逆反心理, 应在保证质的前提下, 适度增加练习量。
5. 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日常生活中, 估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 估算在一天活动中所运用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 在计算之后, 还可以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 通过实际计算结果与估计的数值比较来确定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方便实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 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
验算的习惯关键是靠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 通过鼓励和表扬,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促进整体推进。
三、实施计算教学策略,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上述五个教学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 要结合使用, 落实到位, 运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做到课课过关;
(2) 教学策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在运用中不断感悟和提升, 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 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即时对症下药, 查找原因, 为改进教学作好准备;
(4) 计算教学要做到要求规范化、纠错及时化、测试经常化、做到算法人人过关、算理人人会讲、人人能认真、人人能算准;
(5) 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要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利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升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在计算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从计算中寻找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一、创设情境,在质疑中展开教学
疑乃思之源泉。对新知识的出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新知背景中的连接点,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诱使学生产生疑问,萌发猜想,有效地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思维被激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渴求的心理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共同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
传统计算教学习惯于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地操作,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这不仅对学生适应社会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一)主动猜测,多种算法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数学猜想是探索性思维,它能帮助人们比较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及给人们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时,围绕12×5=?重点展开探索,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验证猜想,探究算法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重点探究后,我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尝试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讲述给其他的三个同学听,并比较哪种方法好,说明理由。
(三)比较归纳,得出方法
在上面的这个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呢?学生已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用连加计算太繁琐,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的方法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所以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去乘,再相加最合适。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过程,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方法,同时感悟到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不可用,什么时候是通用的。
三、培养良好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小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各种错误,虽计算出错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习惯不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学要注意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与保证。如46.8×0.37+4.68×6.3从表面现象看,题中没有共同因数可以提取,无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但若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把46.8缩小10倍,同时把0.37扩大10倍,它们的积不变,经过这样一转化,原题就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了。认真书写可减少计算错误。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同时要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这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一个有效措施,而且也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规则,形成计算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
总之,改革需要勇气,继承同样需要勇气。计算教学不能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是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发展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必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的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09-18
小学数学计算例题09-30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07-2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10-0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10-17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06-11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混合06-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总结07-01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14
小学四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计算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