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精选9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路径探析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一、会计集中核算内涵及实践成效1.会计集中核算的内涵学术界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笔者比较倾向以下的定义。所谓会计集中核算就是指在保持市级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综合财政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单位财务开支审批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政收入一个账户,财政支出一个漏斗,资金管理一个渠道”的要求,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的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①2.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成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建立“财政性资金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使用权归单位”的财政管理体系,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

⑴规范了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由于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受个别领导主观臆断的影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未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原始凭证形式性审核不到位、会计处理不规范、内部监控不到位,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账、断头账。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⑵某些方面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在自设账户、自行核算的情况下,不少单位始终存在“真账假做,假账真做,查出是你的本事,查不出是我的运气”的侥幸心理,这就导致了隐匿收入、乱支滥用、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的时有发生。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

⑶有效地节约了单位的行政成本。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各单位不必在设置专职的、业务熟练的会计核算人员,只需要设置一名具备简单财务知识的报账员(这种报账员可以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的相关规定进行聘任,只需要保障所聘任人员基本的薪酬和社会保险等即可),这样就可以缩减各单位会计人员人力成本支出,有效地节约行政成本。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1.缺乏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基础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对于不符合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预算的执行。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预算科目基本上是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设置的,没有体现部门预算的性质,也不能称其为部门预算。即使个别试点②编制了部门预算,预算编制也过粗,没有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预算仅仅勾画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着重对预算总额的控制,缺乏实施细节的指导。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只局限于预算支出的总体性审查,不涉及到支出的细节性审查。

2.弱化单位财务参与管理的职能

各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不仅在于核算和监督,还在于通过对核算结果的财务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然而,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各单位撤销了财务机构,仅保留一名报账员,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各单位之外,基本上不了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致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与经济活动管理系统的其他环节相脱节,不能通过核算结果及时发现和反馈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致使会计集中核算片面强化财务机构核算和形式上的监督职能,而弱化财务核算直接参与经济活动①向毅川:《乐山市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四川会计》,2001年第9期。

②从2000财政开始,国务院报全国人大的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试点部门的部门预算是部门的综合预算。管理的职能。

3.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依赖于高效成熟的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这一信息保障系统要求所有财务统管单位及其二级法人代表(负责人)、财会人员同时参与,才能解决好资金的全过程控制、财务审查、往来结账、报表汇总、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实时财务监控和数据交流等问题,并使数据系统安全运行。①然而,现实中的会计集中核算却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中心与各单位的网络构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选择1.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进度和强度我国要加快进行预算改革,推进部门预算制的执行,配合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工作。所谓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笔者认为,部门预算编制应采用综合预算形式,按照“定员定额、科学预测”的原则统筹安排各单位的资金,一定要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②2.强化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职能首先,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会计核算中心行政上隶属于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财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在为提高各单位会计核算服务,为上级部门、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当好决策参谋。其次,加强与各单位和报账人员的沟通。会计核算中心在规范自己工作,注意自身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应与各有关方面、有关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双方的信息传递及时到位,以消除误解,加深理解和沟通。再次,逐步将收费管理纳入核算中心的管理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在工作规范和成熟的基础上,也应该尽快研究制定收费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切实的监控,对收入进行有效的管理。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首先,要着力委托具有专业实力的财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开发出一套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为会计集中核算的推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财务软件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可升级性,为日后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做好预期和准备。防止出现一旦财务制度变更就要完全更换财务软件情况的发生,节约行政成本的支出。其次,要尽快在财政统管单位内实现财务数据联网,便于财务统管单位与财务结算中心的远程报账、对账和报表传输。当然,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后,应立刻着手委托专业的培训机构对会计结算中心的专职会计人员和相关各单位的报账员进行业务培训,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技巧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参考文献1.孟菊香.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索.财会通讯,2006(6):78-79.2.陈剑秋.会计集中支付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理论观察,2007(5):169-170.3.王亚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33):262-263.4.陶娜.浅析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铜陵学院学报,2006:37-38.5.陈红.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中国总会计师,2009(5):125-126.①罗颢:《对会计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与建议》,《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第7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2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代理记账为基础,以单位取消银行账户、会计、出纳,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我单位纳入深圳市水务局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已有三年,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过程中,核算中心与各预算单位之间针对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这些问题的改进办法及取得的经验做以下介绍。

一、改变财务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相分离的局面,保证单位内部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的关键是单位内部监督。实行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职责,单位处于一种不记账、不核算的境地,资金使用效益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单位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资金的来龙去脉非常熟悉,监督的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对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范和完善,防止核算中的差错,发现舞弊,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是真正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负责委托单位日常的会计事务,进行日常的会计监督,且一人管多个单位的账,工作量大,难以对所管的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对于单位的支出报账,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看单位报账的手续是否完备,二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但对支出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却难以把握。再者,会计中心的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结账,很少深入到委托单位去了解其业务活动的真实情况,对固定资产也无精力定期进行盘点,会计实时监督大打折扣,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财务管理效率必然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我局会计核算中心改变工作模式,在各预算单位设立一名预算会计员,明确该岗位是集中核算新形势下的会计岗位,是会计人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预算单位与核算中心的枢纽,其享有和承担与会计人员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除具体做好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对支出报账票据进行事前审核监督。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定期盘点,并邀请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监盘,及时与会计核算中心对账,及时反映实物资产变动情况,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核算中心及其会计人员对会计凭证审核,会计科目的运用,记账和核算过程中的完整性、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及时向委托单位反馈会计信息,进行收支核对,与委托单位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机制。积极接受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预算单位会计信息、财产物资的真实完善。定期组织各单位预算会计人员学习交流,不断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机制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收支,其执行基础是单位部门预算。然而,因每个单位的职能不同,每个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也有很大差异,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并不了解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可能编制出合理、准确的部门预算,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也较差。

我们的经验是,由最了解本单位业务情况的预算会计员负责编制本单位的部门预算,按照我市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的定员定额标准早编、细编预算,并细化到各项目,预算单位所有财政性支出都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科目列入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汇总,统一上报财政部门审批。预算一经审核批准便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预算,合理安排和控制执行进度。会计核算中心在审核支出时,以单位预算指标为依据,确保预算单位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确保预算准确执行。

三、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对中心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同时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到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中,深入掌握预算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情况,树立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二是核算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优,并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明确,可操作性的制裁措施,奖罚分明,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广泛认真吸取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预算会计员和中心会计人员一起交流,学习财政、财务法规,及时了解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执行情况,共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我市财政部门从2003年在29家基层预算单位进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改革,到2004年将包括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在内的42个部门、169家预算单位纳入试点范围,目前已成功在全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向市财政部门申请,将局属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在此基础上,设置统一、规范的机构,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简化了办事程序,方便了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单位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预算会计员承担录入岗位的录入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会计负责审核岗位的审核,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样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杜绝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了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使用效率不高、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应滞后等问题,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了预算的严格性,有利于对预算单位收支情况的了解,并保证了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研究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又相对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将资金的支配权和监督权分离,这无疑使会计核算中心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发生经济业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地理分离,它仅对报上来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和监督,不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相关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反映和监督,这种监督仅仅是事后监督,显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必然使监督职能弱化。同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牵制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等相对弱化,也势必造成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1.2 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责任相互推诿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归属各级财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对预算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并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预算单位来说,由于其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并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档案保管权和资金管理权,造成部分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因此,一旦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等问题, 势必造成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推诿扯皮。

1.3 会计集中核算配套体系尚未完善制约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形成必须以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平台、会计集中核算配套管理办法为基础。会计集中核算需要一批具备会计职业道德,既通晓会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网络运用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成熟的会计集中支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初期,要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离所期望的信息平台尚有差距。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委派及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缺乏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配套的具体措施,由此增加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难度和会计集中核算标准化的实现。

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但单位内部不能因此忽视内部会计监督。应探讨建立新模式下的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合理界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建立相互牵制的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和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改变单位负责人审批、报账员报账的模式。赋予报账员相应的审核、监督的权力,促使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2 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相互推诿责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已经转移,但是单位内部的理财机制、资金支配和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变,单位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和支出审批权,依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记录、加工、整理及会计报表的生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档案的保存管理等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从会计责任的角度讲,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核算中心责任人和核算人员可分别视同单位总会计师和单位会计地位,分别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主管部门应委派懂财务的纪检监察员,负责对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的纪律监督和业务监督,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在事前得以有效遏制。

2.3 建立相关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把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义务以及同被服务单位的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单位可根据实际,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特征需求,建立单位会计人员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轮岗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奖罚制度等作为过渡,来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行为,以降低因缺乏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及具体措施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行为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4

李 丽

(深圳市教育局计财审计处广东 深圳518026)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从近几年实践看,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种会计委派形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代理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其资金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会计集中核算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约行政成本;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

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对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是合二为一,相互融合的,而且单位普遍重会计而轻财务,即重资金使用轻财务管理、重会计核算轻全程监督、重报表数字轻财务分析,往往是会计核算工作代替了财务管理工作。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会计与财务相分离的原则,即会计核算工作统一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仍由单位承担。这样一来,更容易造成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脱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上的错觉。部分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主权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即使单位管理者想做好管理,但是财务数据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动摇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人翁意识;而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代管资金及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从目前情况来看,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及单位效益如何与会计核算中心关系并不大,对于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来说,参与管理、充当参谋的意愿并不强,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2、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较低。

具体表现为:一是部门预算不规范。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项目支出缺少科学论证,使资金和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脱节。二是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如支出控制不严格,经费支出缺少计划性,超进度、超范围支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究效益的理财观念,重使用而轻管理,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同时,由于会

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的脱节,中心记账与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相分离,中心会计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入账,缺少对支出合理性、效益性的有效监督。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弱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的单位认为各项收支已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把关,大可不必再实施内部监督检查。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疏于管理,导致部分单位负责人对支出审批把关不严,一些明显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凭证仍能通过审批。没有对单位内部容易发生徇私舞弊、虚假冒领等行为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二是单位财产管理未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加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又未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导致账实不符。三是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财务风险进一部加大。核算中心会计对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上部分单位不能及时报账,致使有的往来款项年复一年的挂账,久而久之形成了呆账死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缺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前,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单位会计、出纳具体组织实施,集中核算后单位的会计人员减少了,财务管理的衔接和研究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处理好。而且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推进,大部分专业会计人员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报账会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报账会计除办理本单位的日常的收入解缴、支出报账、备用金的管理等一般事物性的工作,还兼顾单位的其他工作。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单位财务的预算、计划、分析、控制、监督等重要管理职能没有做到专人、专职、专管,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档”和“缺位”。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完善协作机制,整合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各核算单位必须认真学习《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认识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要求。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并未改变,经济业务及财务收支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具有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单位是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主体。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因此,各单位要落实责任,继续抓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动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及时进行沟通,使中心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

会计核算中心也要加快职能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反馈制度,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将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反馈给单位领导,协助单位领导加强对资金收支的事前控制,防止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实行单位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切实加强对单位资金运行过程的控制和风险预警,使单位领导及时调整资金使用计划,把单位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实行单位财务状况评价报告制度,要定期对单位资金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应予重视的会计事项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搞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四是积极指导和帮助单位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编制上,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按照早编细编预算的要求,充分考虑单位的具体工作,编全编细预算。预算执行上,牢固树立严格执法、依法理财的观念,严格按照预算安排经费的使用。会计核算中心要通过掌握的会计资料,更好地利用相关会计资料,积极配合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积极配合,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当前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由于

各部门占用资源、财务状况、财产物资等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直接影响了部门预算定员定额和项目库编制的质量。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细化核算项目,充分发挥核算功能,将各项支出与项目明细按编制预算的需求做好核算。这样在编制预算时,将历史发生额度提供给单位,从而为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加强核算,做好预算执行的监督工作。部门预算下达后,会计核算中心要配合单位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的用款申请工作,特别是项目支出,要督促单位按项目进度做好用款额度申请,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的主动性。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支出预算执行效率较高,与之相比较的是,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很缓慢,每年往往有大量的结余资金沉淀,如何提高预算项目执行进度,成为当前预算改革中的一大难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可以考虑与预算单位签订项目执行责任书,明确项目的执行进展、开支范围及检查验收等内容,从而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3、建章立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要结合改革形势和单位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特点,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的内部财务制度,如财务预决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度、开支标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检查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逐制体系。对支出弹性大、容易发生舞弊行为的活动,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对不相容职务,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分别设置,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财产物资管理,完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处置、对账制度等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往来款项清理力度,规避财务风险。

4、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会计知识学习,深入学习和掌握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知识,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水平,坚持做到依法理财。单位报账会计不仅负责日常收入解缴和支出报账工作,还肩负履行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各单位要把具备业务基础扎实、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选拔到报账会计岗位上来,并保持其工作岗位相对的稳定性。会计核算中心或上级会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报账会计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使报账会计能够正确地履行职责,保证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核算中心会计除掌握熟练的核算技巧外,还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具备有效的财务分析技术,全面提高理财能力,融核算、管理、监督、协调于一身,达到督促、帮助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篇5

一、行政单位资产核算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暂付款、库存材料和固定资产。资产计价和核算特点:

货币资金(现金和银行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入账。应收和预付账款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一般情况下不计提坏账准备。存货:

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可以在购入时直接列作当期支出;存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发出时按照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外投资:

事业单位在取得对外投资之后,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或者所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评估价值入账。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实物形态。一般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成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外购额无形资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入账;自行开发的,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入账价值。

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在取得资产后一次性摊销,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并计入当期支出,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在收益期内平均摊销;按照摊销额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并计入当期支出。

(三)行政单位资产核算要点

1、行政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即暂付款,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2、行政单位购入的材料应以购买价入账。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不能计入材料成本,而是要直接列入“经费支出”科目。

3、行政单位库存材料的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如属于正常溢出或损耗,应减少或增加“经费支出”科目。如属于非正常的毁损,应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处理。

4、行政单位的对外投资应通过“有价证券”科目核算,收到的利息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5、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相等。

(五)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的要点 *关于事业单位存货的核算

1.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不作为存货处理,而是在购进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

2.事业单位领用的材料,应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材料”科目。

3.事业单位提供劳务、开展有偿服务及销售产品的收入,应贷记“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

4.事业单位盘盈、盘亏与毁损的存货,应冲减或增加当期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关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

1.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应当相互对应。

2.事业单位以银行存款、材料、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取得对外投资时,应同时编制两笔分录(但以固定资产投资有些特殊):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材料等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注意:如果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取得对外投资时,也应同时编制两笔分录,但与上述分录不同:

借:对外投资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债券投资不预计利息收入,实际收到利息收入时作为其他收入。4.事业单位转让投资的损益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同时,应将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转作一般基金,共作两笔分录。*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与企业不同。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包括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3.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如学校的课桌、课倚等。

4.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一般相互对应,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先不增加固定基金,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大于固定基金账面余额,但到租金结清时二者应当相等。

5.事业单位可用修购基金、结余资金、拨入专款购买固定资产,需要编制两笔分录: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事业支出

专款支出

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6.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7.事业单位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增加或减少固定基金。8.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置时,应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对处置损益应增加或减少修购基金。

*关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

1.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应一次摊销,计入事业支出。但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分期平均摊销,计入经营支出。

2.事业单位出售无形资产的收入通常应计入“事业收入”科目;结转的无形资产摊余成本应计入“事业支出”科目。

(七)行政事业单位往来帐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发现“暂存款”、“暂付款”等往来帐中存在问题不少,主要有:

1、将收费收入在往来帐核算,不上缴预算或财政专户,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如某校2004将学费、住宿费收入20万元放在“其他应付款”,并全部用于日常支出。

2、在往来帐中列收列支,不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总规模。如某局2002年、2004年利用“暂存款”收入资料费20.27万元、支出10.98万元,未在财务报表反映。

3、利用往来帐强行平衡预算。如某局利用“暂存款—福利费”科目强行平衡专项事业收支,调整结余。2003隐瞒结余19.90万元,2004隐瞒超支1.77万元。从而给外部形成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收支完全平衡的印象。

4、出借帐户给他人,资金均在往来帐一收一付。如某单位将银行帐户提供给外部个人转款,再以现金多次提取,提供套现便利。

5、将代收款项与暂借款项在同一明细科目核算,混淆了两种不同经济业务。某局组织集体参展活动,集中代收参展费用放在“暂存款—参展费”科目,却将某经办人员借款直接冲减该科目,财务人员没有认真区别不同业务性质,把借款业务等同于支付费用业务,造成会计核算混乱,容易产生一定弊端

6、不少单位对于往来帐项长期不予清理,形成大量坏帐、死帐,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并且越积越多越严重。如某校建楼,平时预付工程款,最终决算不认真,施工单位既没有预留质量保证金,也没提交完整的决算资料,帐面难以结清。又如由于历史原因,某局与所属企业发生大量经济往来,存在两头挂帐,财务帐面真假难辩。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完全到位,还隐藏一些违规及弊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三、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一)负债的概念和内容

1.行政单位负债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2.事业单位负债

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

(二)负债的计量和核算特点

1.负债的计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2.负债的核算特点。

应缴款项包括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预算款是指按规定应缴入国家预算的款项,主要包括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购物变价款,以及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命。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范围按财政部规定办理。

行政事业单位代收的应缴入国家预算的款项和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在实际收到但尚未上缴时,应当作为负债入账。

(三)行政单位负债核算的要点

1.行政单位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与事业单位相同):

(1)代收且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2)行政性收费

(3)罚没收入

(4)无主财物变价款

(5)赃款和赃物变价款 2.行政单位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3.行政单位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即暂存款,应通过“暂存款”科目核算。

4.行政单位发放给职工的工资(离退休费)、地方津补贴及其他个人收入应当按规定设立专门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发放给职工时,如以银行存款发放,应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且由财政直接支付,应贷记“拨入经费”。

6.事业单位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及票据利息,应计入“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

7.事业单位的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应计入“销售税金”科目;但计算出的应交所得税,应计入“结余分配”科目。

四、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一)净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1.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2.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事业单位净资产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

(二)净资产的计量和核算特点

1.净资产的计量。

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2.净资产的核算特点

(1)固定基金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固定基金通常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增减,两者金额通常相等;但是,在存在尚未付清租金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两者的金额不同:固定资产应当在取得时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而固定基金应当在支付租金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2)事业基金

①一般基金。事业单位的一般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滚存的结余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单位当期期未分配结余转入;二是从拨入专款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

②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投资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占用的基金。投资基金应当按照对外投资账面余额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增减,两者金额应当相等。(3)结余

①行政单位的结余。行政单位的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当分别核算。

②事业单位的结余。事业单位的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事业结余应当在年末转入结余分配;经营结余通常应当在年末转入结余分配,但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

③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事业单位当年实现的结余,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配。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计提专用基金。

(三)行政单位净资产核算的要点

1.行政单位净资产=(资产-负债)+(收入-支出)

2.行政的单位净资产主要包括固定基金和结余,即“一金一余”。

3.行政单位固定基金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购建固定资产时,按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

(2)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按同类资产市价或有关凭据注明价值以及相关费用入账。

(3)盘盈固定资产时,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租金入账。

(5)盘亏、处置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冲减固定基金。

4.行政单位的结余=收入-支出。

5.行政单位的结余包括正常经费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二者应当分别核算。

(五)事业单位净资产核算的要点 1.事业单位净资产=资产-负债

2.事业单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可简记为“三金二余”。

3.事业单位固定基金的核算与行政单位基本相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项目的数字应该相等,但具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在尚未付清租赁费时这两个项目的数字并不相等。

4.事业单位事业基金分为一般资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内容。

一般基金是指滚存的结余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当年未分配结余中转入;二是从拨入专款形成的结余中转入。

投资基金是指对外投资形成的基金,投资基金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从固定基金中转入;二是用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从一般基金中转入,但该部分来源实际上并未增加事业基金,只是将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转为投资基金,在收回该项投资时,投资基金又要相应转做一般基金。

5.终了,事业单位应将当期未分配结余和已完成的拨入专款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即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结余分配

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6.事业单位投资基金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2)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入账。(3)用材料对外投资时,按合同协议价以及增值税销项税额入账。

(4)转让对外投资或对外投资到期兑付时,按对外投资的账面金额,冲减投资基金,并转入一般基金。

7.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

8.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是按照规定比例从当年结余中提取以及从其他渠道转入的资金。事业单位终了,按规定比例从当年结余计提职工福利基金时,借:结余分配――职工福利基金等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9.事业单位提取医疗基金时,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费

经营支出――社会保障费

贷:专用基金――医疗基金

10.事业单位提取修购基金时,借:事业支出―修缮费、设备购置费

经营支出――修缮费、设备购置费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1.事业单位对于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应设置辅助账进行登记并核算其缴纳、使用及余存情况。

12.事业单位的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13.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缴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14.事业单位应设置“事业结余”科目,终了,该科目余额应转入“结余分配”科目。之后,该科目无余额。

15.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

16.事业单位应设置“经营结余”科目,终了,经营结余应转入“结余分配”科目,但“经营结余”可如为借方余额(亏损),则不予结转。

17.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按经营结余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按规定比例从当年结余中提取专用基金中的职工福利基金。即:

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

――提取专用基金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专用基金

18.事业单位结余分配之后,对于当年未分配的结余,应全数从“结余分配”科目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年终结账后,该科目无余额。即:

借:结余分配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五、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

(一)收入

1.行政单位收入

行政单位的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行政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

2.事业单位收入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其中,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捷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二)支出

1.行政单位支出

行政单位的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行政单位的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经常性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专项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

2.事业单位支出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其中,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核算的要点

1.行政单位收入核算的要点

(1)行政单位收入主要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2)行政单位收入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项收入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

(3)行政单位收入应在“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各自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下,均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4)行政单位收到财政拨入经费时: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经费

(5)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6)行政单位终了结转收入时:

借:拨入经费 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结余

2.行政单位支出核算的要点

(1)行政单位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2)行政单位各项支出,应当按照实际支出数记账。

(3)行政单位应在“经费支出”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4)行政单位如收回本已列为经费支出的款项,应冲减当年的经费支出。如收回以前已列为经费支出的款项,不得冲减当年经费支出。

(5)行政单位发生支出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6)行政单位终了结转支出时:

借:结余

贷:经费支出

(五)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核算的要点 1.事业单位收入核算的要点

(1)事业单位收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财政补助收入

②上级补助收入

③事业收入

④经营收入

⑤附属单位缴款

⑥其他收入

⑦基本建设拨款收入

(2)事业单位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3)会计期末,事业单位应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等收入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将经营收入转入“经营结余”科目。

2.事业单位支出核算的要点

(1)事业单位支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事业支出

②经营支出

③对附属单位补助

④上缴上级支出

⑤基本建设支出等

(2)如果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活动,应设置“销售税金”科目。(3)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设置“成本费用”科目。(4)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均应设置“拨出经费”科目,但终了,行政单位应将该科目余额转入“结余”科目;事业单位应将该科目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

(5)如果事业单位具 有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应当设置“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三个科目。但对于不具体使用专项资金的事业单位,则不必设置其中的“专款支出”科目;对于没有所属单位的事业单位,则不必设置其中的“拨出专款”科目。(6)事业单位年终结账时,应当对已完工项目使用或拨出的专项资金进行对冲。即:

借:拨入专款

贷:拨出专款 专款支出

(7)事业单位按规定将拨入专款留归本单位的,应将拨入专款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即:

借: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6

(1) 会计集中核算模糊了基层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降低了基层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 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筹集、使用、管理资金,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等财务管理职能仍在单位, 而会计核算工作由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单位内部不再设账, 也没有会计人员, 只配备报账员, 负责本单位日常报账和与核算中心的联系工作。而对基层单位而言, 本来相关法律法规意识不是很强, 认为既然会计核算职责不在本单位, 本单位负责人当然不应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加之, 基层单位一些事务比较琐碎繁杂, 单位负责人会依赖核算中心进行日常的审核把关, 而减少对财务活动合法性的关注, 将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只盯在资金的筹集、争取和使用上。

(2) 财务日常监管与单位业务相脱节, 造成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出现盲区, 不利于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

主要表现有:

①会计核算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核算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 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取消了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 注销了单位的银行帐户, 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从原单位分离出来, 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行使, 这就造成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分离与脱节, 加之各基层单位又是比较分散的, 这就使会计核算中心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

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成为非常薄弱的环节。一方面账务核算过于笼统, 账面不能反映实物资产的类别。另一方面, 大多数单位没有按照资产管理规定, 建立和登记资产明细卡片, 没有定期进行资产盘点, 造成资产购置、受赠、置换、报废等不做账务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

③单位往来资金长期挂账, 无人定期核对清理, 容易产生呆账、死账等。上述管理上的漏洞, 使得单位的各种违规行为处于长期隐蔽状态, 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也容易给一些违法乱纪者提供可乘之机, 造成国家财产损失,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 集中核算内容不完整, 核算方法不健全, 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单位收取的预算外收入、罚没款没有设置相应明细的应缴科目核算, 只有在资金实际缴存后, 核算中心凭上缴资金凭证, 在财政专户资金中集中反映各种上存情况。由于单位没有账, 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 造成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收、缴、存情况无账可查。另外, 对一个单位的各项专项资金只在一个账户里反映, 没有进行明细核算, 不能反映各类专项资金的拨入、拨出和结余情况, 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监督拨付、使用情况。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健全等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不能准确反映单位各项财政资金的全貌。从单位个体来说, 不利于合理地安排、调度资金, 对可用资金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4) 单位和核算中心在衔接、配合上存在不足, 直接影响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一方面, 单位在发生有关经济业务时, 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提供有关经济活动的详细情况, 造成核算中心在核算时间上的不及时和核算内容上的不具体明细。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不主动了解情况或业务不精通, 常出现核算错误情况, 如将不同性质的资金混淆记入同一账户, 将汇款退回作暂存款挂账, 单位重汇时又列支出等等。会计核算上的种种不规范和不及时, 必然会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及财务决策的及时准确性。

2 改进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1) 强化责任意识, 进一步转变会计核算中心职能, 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继续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进程中, 要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 理顺财政部

(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 减少财务日常监管盲区, 促进各项会计制度的执行, 更好地维护国家财经法纪。首先要扩大会计集中核算的覆盖面, 将核算单位所有下属单位的账务也逐步纳入进来, 不留尾巴。其次, 完善各项配套的操作办法, 让单位和核算中心的职责定位和情况沟通有章可循、易于操作, 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密切配合。再次, 定期组织对单位的资产盘点, 加强实物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 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机制, 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

(3) 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 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 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因此,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早编细编预算,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 一经审核批准,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 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并追踪问效,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中心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发挥财政日常监督与审计综合监督的合力作用, 及时纠正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高。首先, 财政部门应做好对核算中心的业务指导, 提升基层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不断改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其次, 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通过定期或专项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不断研究对策进行整治。再次, 审计部门对由于核算中心方面原因而形成的问题, 应在审计报告中一并反映, 并要从宏观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以促使有关方面进行整改完善。

(5) 积极创造条件, 搞好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一是将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 可以避免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 使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二是能够减少国库、会计中心与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的麻烦。三是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尤其是由会计中心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因此, 我们应搞好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谋合, 努力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规范财务行为方面, 无疑有着极其深刻的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 会计集中核算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 分析实际中的问题, 阐述解决问题的对策, 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几点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5) .

[2]周晓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几个问题[J].财会研究, 2006, (2) .

[3]吴利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3)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利弊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通过各个部门在银行的账户开通而缴纳的资金,给予行政事业单位以资金支持。这种方式虽然实现了资金分散缴拨的方式,但是,缺乏对于资金的严格控制与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降低,因此,必须进行会计核算的管理,在以国外为借鉴的基础上将资金进行集中核算,使资金流动记录精细化,避免资金流失现象。面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弊端,给予行政單位以思考,目前,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会计核算体制。提倡创新意识,加强法律保护。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

1.规范了会计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后,利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与核算,使财务业务人员专业技能提升,对于资金管理与核算技术得到良好的发挥,同时,根据《会计法》等法律体系的规范,使会计核算更具法律依据。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了核算效率,确保了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与规范性。

2.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以后,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化调度,将每个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由传统的资金调拨改为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经过财务调度,实现了资金的统一化管理,避免了资金的大范围流动,改善了由于开户造成的资金分散管理的繁琐、复杂的模式,其中,开户造成资金丢失、资金截流以及克扣等现象得到了严格的遏制,使资金利用率大大增加,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保障了资金的安全与管理,同时增强了政府的形象。

3.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中心在支出与预算方面得到统一的管理,在没有进行预算的资金申请或者是超过预算的申请时,会计中心都会不予受理,使预算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政府在采购环节中,运用集中核算实现供应商与会计中心直接支付的模式,避免了复杂的操作环节,也避免资金的流失现象。

4.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运行成本

会计的集中核算会使企业工作简易化,避免了环节的增加造成人员的大量使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各个部门单独核算会造成工作量加大,增加人员的使用,经过会计中心统一核算后,降低人员使用率,减少成本的投入。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能够解决资金分散的状况,也能够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资金的预算管理还不完善导致资金预算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同时,核算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薄弱、能力有限,使预算的管理受到限制。

2.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运用集中的核算方式,会使集中的管理制度严重降低管理标准,各个财务之间由于资金的支配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并还由财务中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负责,但是,在资金转移后会使资金得不到良好的管理与监督,使资金流动不具备安全性。同时,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下进行资金支出的申请时需要通过会计中心的核实与审批,这一现象从无形中产生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3.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

实施集中的会计核算,由于充分信任集中管理的优势,会使单位忽略对于资金的管理,忽视资金流动情况与各个款项的明细,使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力度下降,资金管理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监督体制。这个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会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缺乏联系与相互作用,造成单位的严重损失。

4.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机构尚未健全,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以来,为会计部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会计集中核算中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体系,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使会计集中核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主要表现为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各个单位需要资金支出量大,以及资金的调节与控制困难等现象,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门、核算中心应加强宣传,提高各核算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会计中心开展工作。

2.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理顺单位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行政单位在采购环节中,应该扩大采购范围,增加采购的规模,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确保工作在监督情况下的准确性,同时,需要建立采购预算体制,使各个部门在采购过程中控制成本支出,避免资金的浪费,并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加强核算工作的效率。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首先,事业单位不能根据会计中心核算的优势为单位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忽略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在资金统一管理过程中使资金流动记录精细化,各个预算与支出的账目需要专门负责人管理并反馈,使预算得到良好的控制,还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会计账目核算简易化。确立监督体制,使单位财务资金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商桂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改进[J].中国市场,2014(17).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8

一、交通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

二、招待费(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三、会议费:反映会议中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附件一般为会议召开文件、会议签到表及会议费用清单。

四、住宿费:本科目在会计核算上未单独反映,一般在会议费、差旅费科目中列支。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 篇9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会计中心)的成立,在进一步规范基层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财务支出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但是,由于会计中心与基层单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工作场所分开,也没有上下级管理关系等原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中心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对基层单位的监督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尚需进一步强化。本文分析了目前会计中心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会计中心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中心履行监督职能的主动性不够。普遍是“重核算、轻管理”,一方面由于日常核算任务繁重,疲于应付,没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基层单位实行细致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好老人”思想作怪,一些会计怕得罪人,只停留于原始凭证规范性与否、开支合理性与否等问题的审核把关,没有主动深入去了解每笔经济业务事项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决策程序,对资产的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基层单位对会计责任主体的认识不清。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指的是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银行账户,统一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的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基层单位所有的财务活动仍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其单位负责人仍为本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决策和资金使用等问题负总责。但是,在全部帐务集中到会计中心管理后,一些基层单位的人员往往错误地认为会计的责任主体也相应转 1

移到了会计中心,对财务工作有了较大放松,领导不主动学习更新财务知识,报帐员也缺乏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会计中心的监督工作也得不到基层单位的理解与支持。

(三)基层单位与会计中心的工作相脱节。首先,会计中心对基层单位报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会计中心的人员没有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虽然对原始凭证等资料进行了审核与监督,但也只能看看票据是否规范、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整等,难以正确判断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其次,会计中心对基层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监管难以到位,会计中心只负责财产物资的记账与算账工作,具体的东西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提供真实情况,会计中心将无法获知各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再次,会计中心向基层单位反馈的信息不够及时全面,由于报账员不进行具体的账务处理,而会计中心一般只提供月报表资料,使得基层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尤其是债权债务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给其日常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比较薄弱。按规定基层单位向会计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其预算指标,但由于目前预算还缺乏科学性,比较粗糙、功能不全,经常调整,造成了支出的随意性大,这也使得会计中心的预算监督约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二、加强会计中心监督职能的办法思考

(一)会计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每一项财务活动,都需依靠会计人员进行收支、核算与监督,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是由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的。因此,要选用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备会计知

识与技能,并能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勇于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的人员到会计中心工作。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形势越来越复杂,不再只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的知识也更多,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论,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政策水平,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再次,要建立选拔、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中心的人员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使会计人员更好的钻研相关业务,提高履职能力,主动服务基层单位。

(二)会计中心要转变职能定位。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预防基层单位财务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的重要保证。会计中心要扭转其单纯只是核算机构的观念,主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职能转变。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对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要对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等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二是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支出监管。首先要利用各单位的预算指标,对其用款进度和预算资金的支付做好事前控制。其次,可以通过审核凭证、核对帐簿、审查报表、财产清查、成本计算、财务公开、不定期实地查看询问等方式,对经济业务活动、财产物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进行监督。第三,主动当好基层单位的参谋与助手。会计中心的人员要自觉提高会计记录、核

算与报告等方面的准确率,及时帮助基层单位清理各项往来帐目、催缴各项事业收入、规范使用各类资金,并使用较为通俗易于理解的语言分析财务信息,为基层单位领导提供可靠的会计数据与合理化建议。

(三)增强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基层单位的帐务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后,其主要负责人仍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会计中心一方面可以通过签订承诺书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督促基层单位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做到制度管人、有彰可循。要确定不相容的岗位与职务,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同时,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设定“六联章”,各项财务收支先写明用途,按照“经办人—证明人—验收人—审核人—审批人”等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批和批准,坚持做到“先审核后审批”,以充分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职能。

(四)加强对基层单位负责人和报账员的培训。单位负责人作为财务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很有必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让其熟悉了解相关的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和财务知识,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单位的报账员虽然不再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但其仍负责着多项工作,包括: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的传递、备用金的管理、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向会计中心报账及对账,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始审核、组织人员实施财产物资的清查盘点等职责,其工作的规范程度与水平高低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假,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否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三、结论

上一篇:女生会发言稿下一篇:运输公司反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