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共9篇)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1

护理科研作业要求2013-3

一、时间:

2013年4月25日考试上交(2010级护理夜大高起本)2013年7月17日考试上交(2011级护理夜大专升本)

二、内容及要求

(一)书写一份科研论文的评价

1.每人完成一份书面的护理科研论文的评价,字数不少于1000字。

2.论文自选,但必须是“论著类学术论文”,即“护理科研论文”,不要选择“综述或个案护理”之类的文章。

3.论文评价的参考格式:先列出护理科研论文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标题及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其进行评价。

4.可以参考王克芳主编的《护理科研》教材中的第十三章“护理论

文的评价”、课堂讲课内容,也可以自己寻找其它参考材料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二)撰写一份开题报告

1.每人完成一份书面的护理科研开题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

2.题目自选。

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和手段、实施的步骤、研究进度计划等;模板见附件。

三、注意事项

(一)填写学生班级、序号、姓名。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实现创新?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大学本科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科研训练是推动创新人才成长的驱动力。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及指导教师的科研条件和项目平台,让本科生尽早展开科学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端正学生的治学态度,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和作意识,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并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创出新的教学模式,营造浓郁的校园研究氛围。相应的,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借助人才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

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积极组织其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在创造性的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先提出了大学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简称UROP)并取得显著成效,大约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该活动[1]。这是最早在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本科培养体系的典范。其后,世界各地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争相仿效。国内,清华大学首先借鉴UROP计划,从1996年开始创建并实施SRT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改革本科教育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因此高校加大了对教学科研投入的力度,为加强对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条例与办法,为全面保障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本科一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技术知识的储备,在此基础上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可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并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深入了解自身专业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科研独立与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提高自我认知度和自信心并影响大学后续阶段的学习。因此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检索。为学生分配研究题目,结合科技文献检索途径与方法的讲解,鼓励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不同途径对拟研究课题相关科技文献进行检索,引导学生在该研究方向入门,了解基本的概念,逐步掌握该方向研究必备的关键词,不断进行拓展检索与阅读,逐步深入科研方向。由此训练学生的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和基本的阅读、学习、总结与拓展能力。

(2)阅读文献资料。结合课题方向,对所获取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与筛选,由教师讲授科技文献的基本阅读技巧,文献资料的基本结构等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由基本的中文综述性文献出发,逐步深入至英文研究性文献。从了解相关的概念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的相关理论、具体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等,使学生对所研究课题具有较为深入和准确的把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3)确定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学生根据文献资料了解所研究课题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后,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总结,由指导教师就相关方法的理论背景以及其他可能的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训练学生选取研究方案的能力。

(4)科研选题训练。在讲授科研选题报告撰写要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前期研究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将研究课题论证、设计、计划付诸于文字,撰写开题报告,除了对学生基本科研技能、学术资料撰写能力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凝练问题,独立思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5)科学研究。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包括与课题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场地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论文撰写。在为学生讲授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对科研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科技论文,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本科学生能够完成以上各部分训练,其综合能力均得到初步、全面的训练,为本科毕业设计,进一步深造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3 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点

在本科学习阶段开展科研训练具有特殊性,对于逐渐完成角色转换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与专业素养较为欠缺,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有限,且研究时间与精力受限,因此在培养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3]。

(1)适当的研究任务。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设定适当的研究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自信。若设置的研究目标过高,超出学生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和厌学心理,欲速不达。

(2)注重学生参与性,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科研训练重在对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训练过程,由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和能力差异,最终的研究成果水平往往与设定成果水平有差异。但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以预期目标鼓励学生,而非约束学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增加学识、培养能力是更为重要的事。

(3)突出重点。一项课题的完整研究过程中,需要课题组多人进行配合,学习多种理论知识、掌握多种科研方法和实验手段。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受到时间和专业基础的限制,因此不能对学生进行事无巨细的培养,应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掌握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比使学生深入某一具体课题方向更加行之有效。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技巧之外,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更能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科研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学生培养方式。

(5)注重对学生的“授渔式”训练。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是一个从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学生要实现从学习吸收现有知识到执行自己研究内容的转化。因此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理论之外,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授渔式” 训练,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眼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科研能力。

4 结语

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早期的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国家政策指导与支持下,高校加大了对教师学历、科研成果等的要求,教师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师资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通过就业、深造反馈,也认识到了科研训练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不同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教育工作者还需继续解放思想、改革教学、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并经学校、教师、 学生三方配合共同顺利进行,打造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洪洋.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15-16.

[2]仓定帮,陈藏.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118-119.

体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体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要素科研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教育飞速发展,体育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科研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要广泛深入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改革成果,就需要一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又可以促进院系科研工作的开展,为黑龙江地区学校体育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访问调查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方面

由于目前学校教育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一知半解,缺乏主动求知的精神,对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以及能力基础,但几年后毕业时却能力平平。究其原因,多为努力程度不够,嫌体育课学习辛苦,满足于个人喜好。注重于自我的愉悦与休闲,学习中得过且过。而一些基本功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由于酷爱体育教师这份职业,因而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刻苦钻研,几年后毕业时就已经具备良好的体育科研能力。

2.教师方面

在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所以,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几经改革,但总是摆脱不了旧教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当今的高校教师应该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敬业精神。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自身能力,教师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3.教学管理方面

在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教育课程开设门类少、安排时间短,而且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因此,应该按照新课程方案的精神,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切实增加科研能力训练的时间。另外场地、设备、器材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落后不完善,体育课考试制度和方法的片面性,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指依据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及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从内容上讲,它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提高;从结构上讲,它既有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又与教学内容、质量评估相联系。

5.培养设计

在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应该有一个贯穿四年的整体计划。现将体育科研能力培养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对体育科研的认识。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研论文,掌握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小文章,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阅读自己有兴趣的文章、专著等,对知识进行原始积累。二年级要求学生动笔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撰写两篇小论文。着重科研理论的学习比如科学方法论,体育科研方法等。三年级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具有一定的实验、调查研究能力,撰写至少一篇实验性或调查性的报告,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科研论文的写作套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四年级要求在学生能力,兴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题,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明确地纳入到了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中,但无论是哪一个学期的培养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大板块。本研究针对学生体育研究能力的现状,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科研活动为重要途径,以探究知识为核心,以发展科研能力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1)课堂教学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科研能力基础和他们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习要建立在指导、发现而不是信息传递的基础之上,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中所蕴含的是教学相长。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辅以探究性学习方法,构建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生教学模式。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通过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到发现、探索、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从而获取知识、发展科研能力,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2)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通过课堂科研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包括课外科研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是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科研能力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它是通过在校四年的教育科研活动所获得的,是指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完成体育工作需要的多种素质综合而成的能力,它是学生今后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受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自身能力的影响。而且还受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场地、设备、器材、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体育课考试制度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的影响。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应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科研活动中逐步获得,以及提高。

2.建议

(1)依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课程方案、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专业规范时,应注重对科研环节投入。这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师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院系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增加科研能力的学分比例,并且在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把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化。

(3)体育教师不但要加强对体育专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完善、合理的能力培养计划、考查措施和评价标准,而且要加强科研性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科研活动开展的时间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4

经学生自愿申请、教师推荐、学生与导师商定研究题目,并由各院系审核后向教务部提交了推荐项目名单。

经教务部审核,现将2012年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本科生科研基金”(包括“莙政基金”、“校长基金”、“毛玉刚基金”、“”钟夏校际科研基金”、“教育基金会基金”)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简称“国家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名单公布如下,并将“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的2008级本科生确定为选修“研究课程”,若有争议,请各院系于6月7日17:00前将书面意见交送教务部红四楼4107室。

请“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名单上公布的每位受资助学生注意以小组为单位,完善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网http://dean.pku.edu.cn/urtpku以及本科生科研FTP上的项目信息,特别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申请表》(附件2)的电子文档,登录说明详见附件3《本科生科研报告上传说明》。特别说明:经过一个暑假的工作,如果有些同学的研究内容与申请项目时提交的研究内容有所变化,请这些同学在征得导师同意后,提交变更研究内容后的申请表;如果个别学生因特殊原因申请变更指导教师,请于9月25日17:00之前将经指导教师和院系审核签署意见(加盖院系公章)的书面申请交送教务部红四楼4107室备案后,再登录管理系统,提交变更后的申请表;如果个别学生因特殊原因申请退出“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请于9月30日17:00之前将经指导教师和院系审核签署意见后(加盖院系公章)的书面申请(附件4)交送教务部红四楼4107室。

“本科生科研训练” 资助项目的相关通知将公布在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网 附件1:《2012年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名单》

附件2:《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申请表》

附件3:《本科生科研报告上传说明》

附件4:《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退出申请表》

联系人:曹建联系电话:62755459Email: caojian@)pku.edu.cn

教务部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5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核对象: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本科1班

考核方式:考查

试卷形式:非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

学年学期:2010-2011-1

考核时间:第17周一、考核内容: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意向自选课题并设计一个课题研究方案。必须包含以下内容:课题研究缘起、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简要述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研究条件(现有研究工作准备)等。

二、考核要求:

1、写作认真,结构合理,文字通顺,书写规范;

2、对所选课题的探讨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3、研究方案设计格式与内容符合规范,注释或参考文献不少于10条;

4、严禁抄袭他人成果,如发现抄袭或雷同,考核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5、研究方案必须书写在学校统一制发的专用论文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

三、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

1、记分方式:采用五级记分制计分

2、成绩评定方法标准及说明:

(1)优秀:问题意识强,选题好,对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逻辑层次清楚,写作认真且符合格式要求,卷面整洁工整。

(2)良好:有问题意识,选题较好,对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逻辑层次清楚,写作符合格式要求,卷面比较整洁工整。

(3)中等:对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逻辑层次清楚,写作基本符合格式要求。

(4)及格:对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见解,逻辑层次较清楚,语言较通顺,写作基本符合格式要求。

(5)不及格:逻辑层次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写作不认真,格式不规范,抄袭或雷同。

方案拟定人: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6

1 高校教师轻本科教学的几个表现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历来都是大学中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大学、大学内部的不同学科和领域中, 教学与科研之间都存在着地位失衡的问题。在现实中, 我们看到的是, 教师对科研工作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对申报各类课题、发表各层次刊物的文章, 申报科研奖励等非常重视, 并视之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相反, 对教学工作则重视不够, 甚至根本不参与本科教学工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部分教师长期不上本科课

目前, 在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日趋减少, 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主要是年青教师, 特别是刚毕业一两年的教师。青年教师认为这是属于无奈之举, 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格带研究生。他们一旦取得副教授, 教授资格后, 也将不再承担太多的本科教学任务, 将把更多的精力转到科研上, 有硕士点的将争取尽早取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和争取多带些研究生。

1.2 对本科教学只求应付完成

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对待教学表现出敷衍应付的态度。他们认为, 上课、备课、查阅教学资料、批改学生作业等会占用大量时间, 耗费精力, 对科研工作是一种冲击和拖累。因此, 教师为科研让路的调课现象经常出现, 正常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有的教师甚至不认真备课, 只是把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一放, 照本宣科, 一下课就走人。

1.3 不重视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能的提高

更新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教师对教育心理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相比之下, 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有利于科研水平提高的培训进修, 如课题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等。

2 教师不重视本科教学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科研是“源”, 教学是“流”, 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 离不开长期的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 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 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又相互依存。但是由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容易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更容易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学校的管理偏向激励科研工作。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研成果更容易受到关注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性质、目的和过程完全不同的活动。在现行体制下, 可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来考量科研成果, 对科研投入的效果比较明显。相比之下, 教学成果不容易量化、不容易测定, 教学质量的考量很难有统一而科学的标准, 评价的主观性强, 缺乏可操作性。对教学效果处于常态分布的大部分教师来说, 教学水平孰高孰低, 很难说得清楚, 而且对教学的投入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教学与科研成果评估难度上的差异使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更容易被管理部门作为测量教师业绩的一种指标。

2.2 社会对大学评价以科研为主

当前, 社会日益重视对大学的评价。但是, 现有的评价标准没有反映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 科研工作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国外、国内均如此。如“学术声誉”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评价体系的排序总分中大约占 25%, 是对此类大学进行评估的最重要指标。受到国外大学评价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大学评价也对科研特别偏爱。在网大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 与学术相关的指标竟然占到57% (学术声誉15%, 学术资源20%, 学术成果22%) 。这深刻地影响到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2.3 高校办学思想偏差

由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对科研的投入也比教学的收效快。高校在管理过程中, 管理层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教学与科研的这个差别, 规避风险, 降低成本, 努力实现办学收益最大化, 从而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科研, 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尤其是, 由于我国大学校长和政府的官员一样, 也有行政级别, 且任期过短, 导致有的校长追求短期利益, 而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 怎样出政绩快就怎样做, 决策者的潜意识和功利取向本能, 致使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矛盾状态。

2.4 高校考核评价机制误导

目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标准偏向于科研业绩, 考核评价的目的过于强调奖惩和选拔, 直接与奖惩、聘任、晋升、酬金分配、人才选拔等挂钩。比如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时, 主要是看申报者的如科研项目、论文成果的数量和层次, 科研经费、科研获奖情况等, 而对教学业绩一般只看是否达到基本的学时数的要求, 基本起不到约束作用。目前, 在有些大学里, 没有参与任何教学工作的或教学工作量达不到要求的, 只要科研业绩还行, 便可以去申报研究系列职称, 但反过来就不可能。

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所获得的报酬也有很能大的差别。如某高校在2008年的津贴分配方案中规定, 对于教育类学科, 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 每篇可以得到14100元的奖励, 发在《高等教育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上的, 每篇分别可得7520元和4700元的奖励。与此同时, 给本科生上课的课酬是60元/节, 一学期一门课最多也就是48节, 得到的课酬只有2880元, 只是发一篇普通论文的报酬的一半。因此,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 教师给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3 解决本科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制度改进

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除了与教师个人对教学与科研的理解外, 更深层的原因是与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导向、高校自身的急功近利以及领导的决策有关。因此, 高校要实现教学与科研并重, 最根本的是要把教师的教学业绩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教学激励与约束措施。

3.1 在聘任制度中, 强化本科教学职责

聘任制通过约定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利和待遇的方式, 使得每一个受聘者的工作状态都受到约束与激励。对教师实行聘任制, 通过岗位设置和规定岗位职责, 把工作任务明确地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 规定教师在完成了约定的工作任务后才能享受相应的权力与待遇。因此, 学校可将教学方面的职责和要求规定为受聘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并对在聘期内未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不能享受相应的岗位津贴和续聘原级别岗位, 从而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意识, 保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 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 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 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 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教高[2005]1号) , 只要落实好这一规定, 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不愿意为本科生上课的现象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2 在分配制度中, 调动本科教学积极性

充分发挥薪酬分配在教学中的激励功能, 通过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教学业绩与岗位津贴分配的关联度, 运用经济手段的调控, 使承担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水平的高低等与教师的收入直接挂钩, 保护和激励教师教学工作热情, 从而保证聘任制调控教师教学积极性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设计分配方案时, 要认真研究和制定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学术水平的指标体系, 优化和完善教学工作的量化指标体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有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的量化, 涉及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执行标准的操作过程等多个因素。制定科学的、与科研成果价值可比的教学评价标准, 才能建立起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教师激励机制。

3.3 在奖励制度中, 激励教学业绩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是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必要手段, 奖励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它可以弥补聘任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偏重物质激励的不足, 在精神层面上激励那些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 树立教书育人的榜样。对教师的各种激励机制, 要充分考虑发挥教学与科研两个积极性, 消除两者对立的障碍。一是在各类综合奖励中重视教学成果, 规定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体现学校教学与科研并重。二是设立专门针对教学工作的奖项, 如教学名师奖、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师德标兵等, 奖励那些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教师。当然, 学校除了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外, 对于业绩差或者教学质量评估不及格的教师, 也应当有相应的措施, 给予一定的惩罚, 做到奖罚分明。

3.4 在职称评审制度中, 加大教学业绩的权重

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 最重的砝码是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 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 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论文, 急功近利, 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不合理的职称评价制度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 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为此, 我们在职称评审中, 要综合考察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 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两者的结合上。一方面是要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另一方面是向教学倾斜, 比如对相对难于出成果的从事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 科研成果不宜作过高要求或限制太严, 不一定要求有创见。如编写出有特色的教材, 教研论文等均可作为评职称依据。

3.5 在培养制度中, 引导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除了要通过建立各种利益机制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教学外, 还要通过一定的培养制度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浓厚兴趣。我们知道,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需要成功和不断进步来激发、激励。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 除增加实践机会,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 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知识,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培养教学工作的艺术。目前,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参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培训的自觉性还不高, 因此, 学校有必要对教师在职参加教学培训的情况建案, 并将它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职务聘期考核内容, 由此建立起一种约束机制。学校要加大培训的经费投入, 通过设立专项经费, 鼓励和资助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出版教材、发表教研论文等, 并有针对性地开办更新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20-25.

[2]ROBERTC SEROW.Research and teachering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2000, 40:449-463.

[3]汪瑞林, 赵建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教学与科研怎样和谐共进.中国教育报, 2007-08-19-01.

[4]张灵, 禹奇才.聘任制背景下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5) :66-67.

[5]赵韩强, 刘莉萍, 潘洪涛.研究教学型大学与科研应和谐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4) :17-19.

浅谈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发展 篇7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学术技能;相互合作

一、引言

“本科生科研”被用来描述科研型和探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泛指学生和教师在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彼此协作。它可以指学生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表示学生作为教师科研中的参与者,但对于人文艺术学科,本科生科研即是创作活动。虽然不同学科领域对本科生科研定义有所不同,但其本质还是彼此合作、创新。

本科生科研是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活动。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为了适应人才的需求,已将注意力转向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本科生科研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柏林大学创建者、著名教育家Wilhelm von Humboldt 认为,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是现代大学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接受知识而不是创新和创造。而“学习”这个词不是教学,它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做”的学习会增加其保留和应用能力[1]。

二、国内外本科生科研的发展

(一)国外本科生科研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设立了“UROP”计划(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让很多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去,是美国科研型高校本科生科研的起点[2] 。1978年由一些杰出的化学家发起的“CUR”(本科生科研理事会)是美国第一个支持本科生科研的全国性组织,该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提供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为本科生科研资金的寻求进行全方面支持。1987年卡耐基金会发表的《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指出了研究性大学与研究相脱离的弊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许多著名的的大学也设立了自己的“UROP”计划[3] 。调查显示在2001年,国外几乎所有的研究性大学都设立了多种本科生科研计划[4] 。

在本科生科研计划发展的同时,学习模式也产生相当大的变化,由最开始的苏格拉底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方法,再到探究性学习的产生。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推动着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结合必须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得到[5] 。它倡导支架式、抛锚式以及随即进入式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现如今国外研究性大学对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普遍都持有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国外本科大学生科研组织已经趋向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但同时组织方式也十分灵活[6] 。国外本科生科研的培养具有教学与科学密切联系、资金来源多样化、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化和学习学术自由等特点,即使是很小的院校,也会为本科生提供大量的科研机会[7] 。

(二)国内本科生科研发展

我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始得较晚,早期仅有部分大学的少数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但由于缺乏周详安排,未能形成普遍现象。1995年,清华大学在考察了麻省理工大学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结构、机械、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科研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SRT”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其后许多大学也实施了科学训练项目。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应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全国已有120所大学获准参加这项计划。2012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的指出了本科生科研的要求,有效的保障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

随着教育部的政策颁发和改革,我国大学本科生科研计划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由于我国本科生课程设计主要还处于基础课和专业课,未普及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以及对于本科生科研的认知未达到相应的高度,因此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进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本科生科研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学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展开调查研究、实验等活动。本科研究理事会(CUR)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调查或探究活动,并可以产生出一个成果。该成果强调了本科生科研的原创性和代表性。本科生科研需要学生和老师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独立、公开的进行项目研究。它具有创造性、协作性、公开性和教育性。

(一)本科生科研对教师的必要性

本科生科研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师是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时常与学生交流,共同推进科研活动。同时教师需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给予鼓励,为学生未来教育和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扩展,改造知识,并且教师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方向。

这一指导作用既有益于学生,又使教师受益。教师受益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现过程中带来的项目的能量,使其研究始终保持相当的前沿性。同时该研究可以使教师将学术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可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界限。

(二)本科生科研对学生的必要性

参加本科生科研活动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对发现的渴望,并为他们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出路。同时也可以获得很多本科生在传统课程学习期间不能学到的知识,并且当学生有机会应用传统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时,会使课堂知识得到加强和更完全的吸收。例如,在一个本科研究经历中,学生花了多于一年的时间经常学习新的方法技术,收集自己的数据,解释结果,并制定新的研究问题。这种研究经历有利于学生缓慢适应实验活动,特别是当学生参加实验室调查研究发现了本科教育不会探索到的问题时[8] 。

学生通过科研可以对研究中的学科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职业目标在他们参加研究后通常很清晰。例如,没有得到一个机会做一个生物学家所做的一些思考,研究和写作时,不会有人知道自己会喜欢成为一个生物学家。

科研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心助推器。在面对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有针对性的先前的研究时,学生在精神上越紧张,在完成项目时就产生更大的成就感。

建立与教师的关系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另一大优势。它可以增加保留率和毕业率。学生受益于智慧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其帮助下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独立和批判性思维。当然,学术活动也能够使本科毕业生的简历更加吸引研究生院和未来的雇主。

(三)本科生科研对学院的必要性

本科生科研可以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并且可以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就业率与研究生教育的入学率。因此,可以提高学校名誉,进而可以招募高质量的学生和维持其数量。

同时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推进可以吸引外界的注意力,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资金资助,从而增加学校与外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四、我国本科生科研现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生本身来讲,最大的问题是本科生的研究经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通常情况下,在本科研究经历的第一年,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在建立和进行实验中,花费较少的时间用于调查理解或者解释结果。无法将结果和期望很好的结合,将会导致很多人半路放弃。

目前本科研究活动,还存在科研训练项目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科研资金来源不足,科研理论以及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且在理解本科生科研的思想方面还相对落后,仍停留在认为它是一个辅助工具的阶段上。

五、建议与展望

(1)高校必须坚持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主动开拓更多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老师在科研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4)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理论与运作体系,保证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质量;

(5)为本科生打造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开放性科研平台,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六、结论

本科生科研在如今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来之于科研活动的开展,与学业成绩无太大关系。本科生科研具有一般课程所不具有的创新性、独立性以及团队合作性。

教师是本科生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科研的指导,也可以和学生相互合作,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独立的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科生科研活动过程中,学生将受益于有经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老师又受益于学生在活动中注入的新鲜的想法和问题。总之,本科生科研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会产生较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Abele E, Metternich J, Tisch M, et al. Learning Factories for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 Procedia Cirp, 2015, 32:1-6.

[2] 刘宝存.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1): 93-95.

[3] 伍红林.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新进展——《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解读[J]. 比较育研究, 2005(03): 71-75.

[4] 伍红林. 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01): 79-82.

[5] 季素月.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1(03): 21-24.

[6] 巴素英.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3):108-110.

[7] ELGREN 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Synergies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Teaching[J].Peer Review, 2006, 8: 4-7.

护理本科科研论文 篇8

教学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教学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需求。[方法]选择教学医院321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参与科研、撰写论文以及科研知识需求情况。[结果]临床护士的科研意识较淡漠,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是否带教、不同编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学历、高职称、正式在编护士、临床带教护士科研能力较强。护士对科研选题、文献检索、论文书写、统计学分析方面知识需求较高。[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护士的科研意识,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护理科研;护士;教学医院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但由于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调查了解其科研能力、科研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附属医院临床各科室护士321人进行问卷调查,年龄20岁~55岁(31.7岁±8.5岁)。学历:中专34人,大专208人,本科76人,硕士3人;职称:护士157人,护师

75人,主管护师78人,副主任护师10人,主任护师1人。编制:正式护士139人,合同制护士182人。参与临床带教225人。

1)为唐山市科技局课题(063144501d)。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是否带教、科研态度、发表论文情况、对科研知识需求情况等。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321份,有效回收率97.3%。

1.2.2 统计学方法 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析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2.1 不同学历、职称、编制、带教护士科研参与及论文发表情况

2.2 护士科研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 30.8%的护士订阅杂志,75.4%的护士几乎不去图书馆,94.4%的护士认为搞科研有困难,72.6%的护士没有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对外交流或参与科研成果的机会。对于选题方面的科研知识需求占56.4%,文献检索占53.6%,论文书写方面占56.7%,统计学分析占64.8%。讨论

3.1 结果分析 低职称护士工作年限短尚处于学习、掌

握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阶段,科研能力尚低,而高职称护士随着临床经验不断丰富和科研经历不断增加,科研知识的掌握也越来越全面。目前,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与科研能力也密切相关,故职务也成为科研能力的一个侧面反映[3]。带教护士科研能力较强可能由于带教护士较非带教护士的经验多、能力强,同时由于带教学生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合同护士为刚毕业或学历较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知识和技能尚处于学习阶段,因而科研能力相对偏低。分析本调查为教学性医院,其中带教护士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表1显示,带教护士的科研能力较高一些,通过调查了解到护士科研知识的累积不积极,订阅杂志护士只占30.8%,75.4%的护士几乎不去图书馆。原因可能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查阅,科研意识较薄弱或没有养成定时翻阅书刊以积累科研知识的意识。

3.2 提高科研能力的对策 科研是推动护理发展的助动器,通过调查94.4%的护士认为搞科研有困难,本科护士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相对较强,在带教群体中参与科研的也未到一半,因此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护士的科研意识,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部可设立一个小型阅览室,提供科研的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以便护士进行科研知识的查阅和学习。72.6%没有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对外交流或参与科研成果这样的机会,医院可以适当多提供这些方面的机会,了解国内外较前沿的科学信息,发展动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展护士的眼界,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护士的潜能,调动积极性,提高护理水平,更有效、科学的服务于病人,用较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促进病人的康复。

新生力量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因而对于带教护士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的提高更应受到重视。对于选题方面的科研知识需求占56.4%,文献检索占53.6%,论文书写方面占56.7%,统计学分析占64.8%,因而可以通过请专家针对这些方面的需求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统一培训[4],刻制光盘或制成语言、图形相结合便于理解学习的小册子等各种形式将这些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大家以方便学习,可通过搞一些科研知识竞赛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医院成立科研机构,成立护理科研小组[5]等为护理人员提供科研环境。在写论文过程中有专家或科研论文写的较好的同事进行指导、讲解、分析、改正以逐渐提高护士的科研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推动促进护士的科研写作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催化剂,可以实行计分制,给予一定的奖品或奖金作为奖励,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写作热情。对于科研写作较多,较好的给予表扬、宣传,带动未进行写作的护士。

学习《护理科研》课程体会 篇9

科学研究是人们以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的探索、观察和分析,从而发展有关科学知识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肃的探索和思维过程,其落脚点是发展科学理论和技术,而《护理科学研究》是学习医学护理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一门课程,是为了使我们了解医学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通过《护理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和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并且为毕业课题论文的完成做好铺垫。以下结合《护理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实践谈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讲授

我们的课程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基本实践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十二个章节的基础知识。第一章创新性思维简述,主要学习创新性与思维概述、创新性思维基本构成,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性思维在护理研究中;第二章护理研究概述;第三章护理科研的选题,包括选题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研课题的来源与种类、选题的方法、基本程序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第四章文献的检索与阅读;第六章护理科研的循证原则;第七章护理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八章科研课题的申报;第九章护理研究结果的处理;第十章护理研究报道;第十一章科研成果的鉴定;第十二章科研成果评奖。第二部分锻炼我们利用网络获得医学文献、分析医学科研领域常见问题及科研写作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使我们明白这种交叉学科的思路更加有利科研创新和解决医学或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课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 长期工作在学术前沿,以保证科研实践和科研经验为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授课老师介绍了自己当时如何想到某个选题,有什么样的背景,又如何从选题思路的萌发到怎样建立起来假说,最后思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种结合实例的学习对我们有更多的直接的帮助和启发作用。而基础知识及专题讲座除了安排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有丰富科研工作积累的教师外,还安排了另外一些教师讲课,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科学研究方向的教师的讲课呈现出了更多丰富的学术思想,对启发创新思维有更多的帮助。

二、强调创新是科研选题的灵魂

科学研究强调科研的核心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观察和分析,它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科研能力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选题,必须要具有产生新见解、获得新发现的可能性;应用研究的选题,也必须要具有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将已有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新领域的可能性。创新性的来源可以是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问题;或对前人或他人已研究过的题目进一步发展、补充或修正;也可以是将国外或其它领域的科技新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或本领域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了进一步凸显创新的重要性,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就创新水平分四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创新性强);第二层:新理论、新方法研究老问题(创新性较强);第三层:旧理论、旧方法研究新问题(创新性一般);第四层:填补空白,跟踪研究不算创新。

科研中提出科学问题就是创新过程,而且是最难做到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研课题的选择是研究过程的起点,是贯穿于全部科研过程的主题思想,是科研工作基本内容和目标的高度概括。应该要抓住关键科学问题选题。同时,还要强调建立假说是科研选题的核心环节。没有假定,实验无从谈起。任何科研必须先有假说,实验只不过是验证假说的根本途径而已。

三、创新实践及时融入学习环节

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 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给我们学生一个创新实践的机会,在课程结束时可以采用开卷考核方式,如考核题目:谈谈你的毕业论文课题选题思路、创新点及课题初步设计。学生们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定要结合本专业去思考如何选题、去进行初步的课题设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不管它是深或是浅,对于创新学习与成长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说课稿下一篇: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