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心里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教师荣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名符其实地塑造他人的灵魂,教师本身灵魂的塑造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里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的心里教育》一书不失为一本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师学习与了解心里教育、提高自身心理品质和心理修养的有益学习书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的劳动具有教化和榜样示范的作。教师的心理教育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师本身的成长和成熟需要通过心理教育去实现,从而“学会学习、学会表现、学会交往”。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把劳动视为是创造人和完善人的最根本的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本身的结合对人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决定性的特殊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及其复杂细致的精神生产劳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其它劳动不可比拟的。劳动者在一般劳动过程中都需要将自己的智力与体力作用于自己的对象物,但教师作为劳动者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智力、自己的人格和形象作用于自己的对象物。教师完成劳动任务和提高劳动效率,关键不在于体力能量的大小和释放的调控,而在于智力、热情和爱的心理能量大小及释放的调控。热爱学生、忠诚事业、礼貌待人、有真才实学、讲求信誉应当是教师基本的品德。
育好他人首先要育好和完善好自己,使自己成为俄“人”。在育
人过程中,根本的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人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可接受性而用具体的教化手段、育人方法、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形成和发展内容,从而提高育人的质量,培养出现代人的过程。所以教师教育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心理品质丰富和心理状态优化的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还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及其发展。人民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专业人员,由于所处的地位、劳动特点和职业要求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灵、智慧、思想和情感上,应具备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品质。例如:教师要特别善于体察少年儿童的心理世界与内心变化,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怀和渴望学生尽快成才的强烈愿望,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技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要有不达教育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所有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教师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与总结经验,才能具备搞好本职工作所必须的良好心理品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品质,还应该有更多的细心和爱心。21世纪的钟声敲响,新的世纪带来新的希望与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呢?我想这就需要
我们更新观念,要与时代接轨,掌握适应潮流的专业技能,给幼教事业添砖加瓦。为培养下一代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工作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光是学校与社会的事情,更与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在工作中常常发现家庭教育中家长出现的思想误区。针对这些现象我谈谈看法。
上绘画课要求幼儿带绘画工具。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没有带,当我问他时,他振振有词的说:“都是奶奶错,昨天没给我清书包。”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还有这样一件事,我们班来了一女孩子,别人吃饭时她在座位上看着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吃饭时,他回答说:“我不会吃,在家里是奶奶喂我的......”家长们看到这儿想到过这是谁的责任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反思吗?我明白家长的苦心,现在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认为自己从小吃苦,现在孩子们赶上好时候,只要他们吃好,玩好就应该满足他们。教育难道仅仅是我们的责任吗?要知道,在决定孩子将来成就如何最关键的是父母。象这种一味娇宠惯,孩子的将来能够有成就吗?
幼儿园应该是游戏为主要活动,但是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来学数学,背诗读书的。特别是大班家长,每日接孩子时第一句话便是今天学了几道数学题,认识几个字......。更有些说:“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我就在家教孩子识字做算术。”其实任何一个大班的孩子只要下功夫,都能达到认识几千个汉字,会算很多算术题。但这恰恰是拔苗助长,过早的让孩子进入强制的学习对他的身心发展不利,到小学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一些小学教师反映最难教的是那
些没有学习兴趣与愿望的孩子。
作为家长,不仅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更应该多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发展壮况,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只有这样,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所以,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上,也是给家长以示范和启示作用,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来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才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具备的优良品质。
廖万清
1. 教师要有“高心态”和“低姿态”。
所谓“高心态”, 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 首先要清楚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播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解读《论语》的过程中, 于丹强调:《论语》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适应日常秩序, 找到个人坐标, 获取心灵快乐。于丹不仅传播经典, 还将经典解读为一种暖人心胃的“心灵鸡汤”, 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借鉴之处。教师只有以一种自信从容的“高心态”走上讲台, 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赢得学生的信任。所谓“低姿态”, 意思是教师不能因为站在讲台上的台阶较高而觉得高人一等, 相反, 应该放低姿态, 以服务者的身份为受教育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养分。于丹在书中说:在很多时候, “无言”的力量比教师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更大;“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要教育出自真心, 放低姿态也许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尊重与赞同。于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孔子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 在和学生相处时都能以朴素、温暖的情感态度来影响弟子, 而不是用灌输的方式强行输出知识, 这样一种谦和的低姿态教育, 不仅能使学生接受度增强, 重要的是用这种态度感染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谦和虚心的品质。
2. 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力。
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力, 除了要求教师普通话标准, 还要会用逻辑严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于丹演讲时字正腔圆, 语言前后连贯呼应、不啰嗦不拖沓, 整文出口时一气呵成, 而且少有废话。这一点可以说她是忠实地沿袭着孔子的传统:语言凝炼, 惜字如金。只要开口就要尽量保证出口的话没有繁琐和错误, 这是教师需要努力提高的技能。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力, 还必须知识渊博, 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在《于丹〈论语〉心得》中, 于丹引用了20多个古今中外的小故事, 来诠释《论语》中有些深奥的道理, 这些本来需要复杂阐述的道理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就使人豁然开朗。她把一部足以让人读一辈子的高深典籍提炼出浅显易懂的做人处世道理。这是一种技能, 也是一种传播的艺术, 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培养的重要能力。
3.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底蕴非常重要。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
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仙人掌,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保持距离,它浑身的刺让我立刻敬而远之,与它的相处也是小心翼翼的。就算如此,还是一不小心被它刺到了。偶尔有一天,发现它绽放了硕大的黄色的花朵,摇曳在风里,瞬间被它惊艳。
世上有一种学生,我吃过他的苦,也欣赏过他的美。
接手新班时,从前任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班级里有一颗“定时炸弹”,时不时地会爆发一回。他叫小a,班主任皱着眉头,向我细数着他的斑斑劣迹。我想我要做好长期的艰苦斗争的准备。
开学第一周,相安无事,我知道小a在忍耐,他也想讨新老师的欢心,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第二周起,甲同学告诉我:小a抢了他的钢笔;乙同学告诉我:小a排队的时候故意推了他一把;还有丙同学、丁同学陆陆续续来告小a的状。我耐着性子找小a谈话,劝诫他要与同学友好相处。
然而,我的谆谆教诲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令我头疼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第四周,这颗定时炸弹爆炸了!我前脚刚回到办公室,班长就急匆匆地跑进来告诉我:“孙老师,不好了,小a和小c打起来了!”我连忙放下茶杯,一路小跑进教室。
眼前看到的一幕令我大惊失色。只见小a怒目圆睁、面红耳赤,两只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更可怕的是此时他的手里正高高举起一只板凳,正要往小c身上砸。
“住手!”情况危急,我大声喊道。可是他已经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对我的大声呵斥充耳不闻。万幸的是,边上的几个同学合力抢下了板凳,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事后,我把两个当事人叫到了办公室,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只不过是因为小c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事态就演变得这样严重。我联系了小a的家长,告诉她两个孩子打架了。家长开口就问:“那对方有没有受伤?”得知没有后,家长松了口气说:“那就好!老师,我上班实在走不开,平时很忙,也没空管他,你放心,等他回家我一定狠狠揍他一顿。”
没有询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受伤,没有问清事件的缘由,就扬言要狠狠地揍孩子一顿。再加上前几次的交流,我想,我大概知道小a总是惹祸的原因了。
“小a,老师懂你。”他很不屑的看了我一眼。“你是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吗?他们是不是平时工作特别忙?”他猛地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我猜对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缺爱的孩子,他的刺源于对爱的渴望。
接下来的日子,我拼命地寻找机会想给他爱。终于,被我等来了。
这天中午,我进教室看饭。发现小a不在座位上,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上节课捣乱,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批评教育了。
十分钟后,他悻悻地回来了。天很冷,当他打开饭盒的时候,饭菜早已经没有一丁点的热气。摸着冰冷的饭盒,他拿起筷子,大口地扒起了饭。“别吃了,饭冷了,对肠胃不好!”“没事,我身体好着呢!”他满不在乎地说。我拉起他的手说:跟我来!
我带着他来到了食堂,重新给他打了一份热腾腾的老师的饭菜。他看看饭盒,再看看我,“老师,我吃了你的这份,那你怎么办?”其实他不知道,我大可以再打一份。可是为了营造悲情的气氛,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没事,孙老师早上吃了一碗排骨面,现在还不饿。再说,我正好减肥。”说着我拍了拍他的肩。
下午第二节课的时候,小a敲响了我办公室的门。他似乎有些忸怩,不似平时的洒脱。我好奇地问他:“有事吗?”他涨红着脸,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突然,朝我手里塞了样东西就转身落荒而逃了。我低头一看,是一包快被捏烂的饼干。
这是一个有爱的孩子。他的本质还是纯净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我欣赏到了他的美。
对他类似的“小恩小惠”渗透在我与他的朝夕相处之中。升旗仪式时,为他整理衣冠;体育课下课时,为他递上一张纸巾;下雨天时,把自己的备用雨伞借给他。慢慢地,我惊觉小a居然很久没有给我制造麻烦了。这个发现让我倍受鼓舞。我与小a的妈妈进行了一次长谈。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了良方,给他足够的重视和爱。
我愿做这样一个老师,提一盏温暖的小桔灯,轻轻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给他们的生命镀上一层暖色。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朵花,每一朵花总有绽放之时,或早或晚,爱是滋养他们的土壤、雨露、阳光。不要吝啬自己的爱,静候每一朵花开吧。
作者|孙纯欢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
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 ,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 ,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包括他自己在内 ,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 ,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 ,因此 ,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 ,他们要求给予指导 ,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 ,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篇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
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上是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篇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天性,允许他们彰显自身的个性。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充实中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使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
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抓学校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我希望学校和社会、家庭都要把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重视起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在机制上、师资上落实到位,方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总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真是受益匪浅。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11-2篇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青龙二小 邓英 5月14日放学后,我校全体教师,聆听了杨校长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教师经常检查自己、反思自己。
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师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质工作,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2012、5、15篇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201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滨州市第一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及观摩研讨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心理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我来说,这次的学习机会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学习研讨会中,我很认真的听了每位教师的讲课以及张玲玲老师的专家报告,还有课下教师之间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嘴头上说说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学校日常活动就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生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适应社会,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性格发展、与人沟通以及学生的目标培养上。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积极追求的。
(二)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
到为人师表。
一、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
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教师自身的原因
首先, 我国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制或升格而来的, 以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能力、迁移能力、操作能力较为欠缺。若想让这些教师在短时间内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在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自身主观上的原因, 诸如不想钻研、不想操作, 教学上简单应付或应付不了, 日久就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其次, 合并升格后的职业院校, 由于专业不同、课程设计、市场需要、生源下滑等原因, 相当一部分教师无课可上或课时很少, 而自己又不愿意另起炉灶, 由于课时少, 经常有一种“下个学期我会下岗吗?到哪里去?”的心理压力。第三, 是教师个体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 其心理承受压力也就不一样, 有些人能坦然面对压力, 面对挫折, 自己寻求办法, 走出阴影。而有些人可能堪不忍重, 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2. 职业院校的原因
在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中,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
(1) 在内部管理上, 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 官本位现象严重, 民主意识不强, 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 领导在决策上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 一些教师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缺乏归属感,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二是职责不够明确, 鞭打快马, 耍的耍死, 累的累死, 一些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公平、不合理, 如分配、用人、奖罚、职称晋升等, 也严重挫伤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领导方面互相内讧, 形成不了一种合力, 干群关系松散甚至紧张;四是监督力度不够, 缺乏科学公平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无法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尽管努力工作, 也缺乏成就感, 从而导致同事之间互相推诿, 逃避责任, 与领导关系紧张, 对学院感情淡漠。这是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招生困难重重, 教师精神压力大。近年来, 职院生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其生存发展的一大瓶颈。职院为了生存, 就必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肆宣传做广告, 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教师串家到户, 走千山万水, 道千言万语, 想千方百计, 争取多招生。因此, 很多职校教师寒、暑假均不能正常休息, 而是忙于到各地市、各乡村去招生。因为完不成招生任务, 要扣工资, 扣奖金, 影响评先评优, 影响职称和职务的晋升。加上高校扩招、适龄学生的减少, 导致招生工作压力非常大。
(3) 工作时间过长。据某职院的作息时间表 (夏季) , 一班主任从早上5:30学生起床 (崔床) , 到晚上9:40学生就寝 (查床) , 学生就寝安排好以后再回家备课干家务一般要到点左右才能就寝白天还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工作时间日均达14个小时以上。长时间的工作, 短时间的休息睡眠, 与家人的感情联络时间减少, 日久也容易产生一种心里压力。
(4) 人际关系复杂, 学历和职称要求的压力, 各种教学检查的压力, 也是教师心里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学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 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 无入学门槛, 学生个体的基本素质差别很大, 叛逆性很强, 自律性很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违规的现象较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克服因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带来的压力外, 还有承担学生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
4. 社会原因
普通高校的扩招、民办学校的乱招生、买卖生源, 适龄学生的减少, 导致职业院校的生源严重不足, 这种生源不足的现象制约了职业学院的发展, 也影响了这些学院教师的经济待遇;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 办学条件简陋, 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师资缺乏, 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三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 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差等生教育, 传统的思想观念未得到改变, 唯学历教育而非技能教育。这种社会认知偏见, 极易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轻、自卑等心里压力的产生。
5. 生存原因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生存需要是一个人的最低要求, 人们只有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以后, 才有可能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然而现实情况是,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中小学的教师待遇相比, 都显得较低。职业院校为了生存的需要, 往往是以拖欠工资、拖欠课时费、减少或不发福利待遇来改善学校的硬件建设, 这就使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 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家人和周围同事的嘲笑等一系列压力。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在外兼职, 从事第二职业, 无一技之长的甚至干些繁重的农活, 以此补贴家用。这些现象真让人倍感辛酸, 同时也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
二、职业院校教师心里压力的危害
1. 对教师个人的影响
因不能有效缓解心里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心情烦躁、爱发牢骚、对工作不满、情绪压抑、无心教学、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 在相当程度上为教师个体带来了生理及心里上的疾患, 而且也会影响其与家人成员的人际关系, 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
2.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心里压力过大导致职业倦怠会引发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差、不备课、不写教案、上课照本宣科、走过场, 对学生缺乏耐心、爱心, 工作士气低落, 工作满意度降低, 一些年轻气盛的老师就会产生跳槽或另谋他职的念头, 我行我素, 这样势必会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 严重影响学院教学质量和学院的发展前景。
3. 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不健康心里因素通过自己的言与行, 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使学生不能健康成长, 严重的还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为此, 美国学者德沃肯 (Dorkin) 曾就教师心里压力过大导致的职业倦怠发出这样的感慨:“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更为可怕的是,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不仅限于一时一人, 还将对千秋大业的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4.对社会的影响
大的心里压力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 将会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人际关系受损。人力资源一旦遭到损失, 就会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里咨询、精神科医疗、社会治安等的依赖。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胜任工作, 较难适应社会, 这势必也会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三、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释放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认为, 无论是教师自身, 还是职业院校的领导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探讨:
1. 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
一是大力整顿不合格的民办学校, 部分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条件差, 没有稳定的场所和师资力量, 高价买卖生源, 扰乱招生秩序, 导致一些公办学校生源数量不断下降;二是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技巧, 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时代、新模式的教学, 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只有拥有大批优秀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让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都能学到真本事, 使他们与未上职业院校的同年人相比, 无论是思想道德水平还是知识能力水平、技能技巧都有很大的优势;三是在招生录取上, 国家应通过一定方式, 让一些高素质的学生进入到职业院校来;四是政府要加大投入, 加强校企合作,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 担当起企业的技术重担。
2. 职业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注教师心理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 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其着眼点就在于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然而, 在某些职业院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 这种以突出教师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领导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管理教师的教学管理上, 而对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关心很少或没有, 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 没能很好地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教师的个人生活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学院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化也使教师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可以说, 职业院校的领导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 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应该深入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关注教师心理, 从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力所能及地解决可能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各种问题。
3. 深入了解教师疾苦,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作为职业院校的领导, 应该要想老师所想, 急老师所急。要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 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如开设院长 (书记) 邮箱、QQ, 设立院长访谈日, 为学院领导和教师之间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领导有机会深入每一个教职工的生活处境,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领导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来改善教师生活, 只有解决了教师生存的需要, 他们才能安心教学, 才能确保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4. 职业院校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实行自我减压
落实无伤害教育,使学生健康、阳光、快乐。
9月22日——9月26日本人很荣幸于在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班。在此,首先感谢清华大学和各级领导给我们搭建的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作为一名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没有半点马虎应付的想法,通过本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首先,认真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任务。
我认真学习了心理健康培训的有关课程:《清华的历史和清华精神》、《幸福教师的追求》《压力管理调试》、《团体辅导理论与应用》、《做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心理老师》、《心里主题活动设计实施创新理念》、《留守儿童》、《走进舞蹈》和《理性情绪治疗》。在学习中,我认真听专家分析并及时做好笔记。休息之余,我和同仁交流学习与工作上的心得,共同商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本次培训,我学到了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使我对当前学校的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提升了理论认知和自身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
在此次培训之前,我只知道清华大学很好,要考取清华大学很难
很难。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与清华精神,清华大学另人向往,清华精神让人敬佩。
(二)幸福教师的追求
心理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的确,“个人的命运受制于制度,受制于时代”,你不能改变时代,不能改变制度,但能改变对时代制度的看法。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用宽容的心态理解复杂的事件,作为基层教育者,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但是,只要想到不是所有的缺点都能改变的,对后果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都不要苛刻学生。这样想,你的心情就会好,学生的心情自然就好。
(三)压力管理与调试
据说,通过调查得出,教师是压力最高的群体,其主要来源于责任和意识,这绝对是真的,传说中“一个女教师非常认真的拼命的工作,身负重病依旧如此,不久,英年早逝,她满怀兴心的去天堂报道,可是,天堂的门已关了,她很愤怒的问到,我那么认真负责,为什么不能进天堂呢?天堂里的人告诉她,你往下看,你的父母满头白发,还要自己照顾自己,再看看你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妈疼,你家孩子有吗?再看看你的丈夫,他既当爹,又当娘的,你怎么进天堂呀,下地狱去吧!”的确,对别人负责的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及家人负责。特别是女教师更容易情绪化,祸不单行,情绪越不好越容易出问题。本来,用20℅的精力投入可到80℅效力,剩余的20℅至少也要20℅的精力,老师们愤怒的不就是那20℅吗?研究表明:愤怒相当于自杀。那这样的负责能叫做负责吗?所以,老师们:累了就唱
唱歌,跳跳舞,作业批不了,可以给学生批,教不会的到时自然会会的,“杀人不过头顶地”,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做快乐的老师,只有老师快乐了,学生才会快乐。
(四)团体辅导理论与应用
团体团体辅导也是在教学中必须进行的心理疗法。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用法。
(五)做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心理老师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本校师资队伍的力量。一个好的学校必然有高素质的领导和一批积极向上、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的老师。无论领导还是老师都应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素质,加强管理,改变策略,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做好理论和实践经验储备。
(六)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留守儿童是全国的热点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难,难教育,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爱,缺少关注。他们在心理受到伤害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给于他们最多的爱,不管多么难教育,老师们都要学会温柔,温柔是一把锁,能锁住人心。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无伤害教育,我们不能成为学生心理伤害的制造者,而是成为精神呵护师„„„„
总之,教书育人必是长久之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不可以急功近利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
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
我是差生,当然该坐在教室里的差生部落--教室的后排。说实话,我不喜欢那儿,那儿阴暗,永远也感觉不到老师眼睛里的阳光。有时,那阳光也只是在我们身上扫扫,我们还来不及享受阳光的温暖,寒冷已经再次侵袭了我们。
我是差生,但,我需要阳光。于是,我开始寻找任何一个可以得到阳光的机会。终于,让我寻到了一个。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是公开课,内容是诗五首。早在上个礼拜,我以经将这几首诗和解释背得滚瓜烂熟。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老师们陆陆续续地坐到了我们身后,我的心开始紧张地狂跳,我的手心不停地貌喊。我拼命地告诉自己放松,不要紧张。
课一直上得很顺利,我也一直坐得笔直笔直的`。
第一个问题来了,我迫不急待地举起了手,自信的目光跟着老师扫。快了,快了,快到我这边了,我的心跳得更快了。突然,老师点起了学习委员,她流利地回答了那个问题。
我仍不气馁,等待着等待个问题,同样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一直到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点到我。
我依依不舍地看着老师拿着教案走出了前门,一直到后门,她突然叫我出来一下。我顿时喜出望外,心想:老师一定要表扬我举了手。
我低着头,听老师说道:“你今天表现不错,虽然不会,也举手,我知道你是差生,是为了帮我们班增加举手率吧!所以我才没点你......”
她后面说的什么我都听不见了,因为我从头至尾只听见了四个字:你是差生。
关键词:生活教育,品德,有效教育
长期以来,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做不进学生的心里, “课堂上要, 课后不要”,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重要”, 我们的道理讲了很多, 落实在学生行动上的却很少, 实效性较差。“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以其丰富的内涵诠释了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 这一理论在今天的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 浅谈品德教育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 实现指导品德与生活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 让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真切地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他们需要关爱》一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不易, 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 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温暖他们。如今的孩子平日里享尽了家人给予的关爱, 虽然身边经常可以看见残疾人, 但他们对残疾人的痛苦无法体会, 甚至会觉得他们很好玩, 有的还要去刻意模仿。
怎样让学生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残疾人的难处,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我做你猜”的游戏, 让一位学生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我想和你们交朋友”的意思, 其余学生猜。演的人指手画脚、焦急不安, 猜的人一脸疑惑、频频摇头。在尝试了几轮未果的情况下, 教师让演和猜的人各自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出“不能说话真麻烦”的结论。教师话锋一转, 立刻将话题的基调由欢快愉悦转为淡淡的忧伤:“可是, 孩子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听不到声音, 说不出心中的话。他们是谁?”学生能迅速说出“聋哑人”, 由此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以残疾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来。
关于导入部分的情境激趣, 是整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重要的引子, 为整个课堂奠基。教师一定要紧扣主题, 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二、感性体验, 理性认知
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 到知识中去, 置学生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深刻感受, 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获得各自不同的体验, 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思维碰撞, 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 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最终实现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提升。
在《他们需要关爱》中, 教师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共感能力欠缺、好玩好动的特点, 精心设计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环节:拉拉链。教师在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声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 在二十秒钟的时间内用一只手把衣服的拉链拉上。经过亲身体验和语言讨论, 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一个手, 拉个拉链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变得如此艰难!之后再让学生用健全的双手来拉拉链, 通过对比性的体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失去一个胳膊的痛苦和身体健全的幸福, 从而深深地激发起学生同情和关爱之心。
三、真实演练, 指导行动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设计形式丰富、动静相宜的实践演练活动, 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角色扮演等形式,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 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成为品行发展的主人。
在《他们需要关爱》的导行的环节,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行为辨析、模拟情境、奇思妙想这三个活动。“行为辨析”让学生分别观察少先队员主动扶盲人过马路和在马路上学残疾人走路两张图片并辨别对错, 巩固认知。随后进入“情境模拟”环节:接待来校参观的盲人同学。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笼统地给出行动方案, 教师做了细节化的引导:“盲人朋友来到教室门口, 他不敢走进教室, 担心我们班的同学嘲笑, 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当我们的盲人朋友走进教室, 我们会嘻嘻哈哈、指指点点吗?”“当他在行走的过程中有障碍物挡在他前面, 你会怎么做呢?”“走上阶梯, 他感到很害怕, 不敢再往前走了, 你会怎么做?”指导越具体, 认知越清晰, 行动越有效。“奇思妙想”环节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提供为残疾人造福的好主意、金点子,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关爱行动的强烈愿望,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个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课堂效果极佳。
四、课外拓展, 品德内化
品德教育仅停留在课堂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 参与到多彩的体验活动中, 不断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内化。
课程结束后的一周, 教师与学校大队部一起策划, 带领学生去了特殊学校, 组织两校学生开展“小手拉小手, 幸福牵着走”的联谊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和他们对生活的乐观, 为他们献爱心的同时又从他们身上学习身残志坚的高尚品质。在活动当天, 不少一年级学生感慨万千, 留下了眼泪。这样的深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涤荡, 所产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总之,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教学实效,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明理导行, 拓宽教育渠道, 丰富实践形式,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感悟生活, 激发情感, 发展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是今年学校发的,“阅读地图”四字吸引了我。看书也是很需要定力、毅力的,因为电脑、电视和手机总会诱惑着我,让我去青睐它们,最近就一直看《人民名义》,更何况看这样的书不像少年时看武侠,一天可入情入境看完厚厚一本。我现在很想有这样一种阅读状态,但目前还是到不了这样的境界,还得强迫着自己看,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读后感,看着看着,有点味道了。
《教师阅读地图》有四大亮点:
一、教师要读什么书?提供了近200本参考书。
二、怎样读书?根据专业发展过程分时期阅读、阶段性阅读、知性阅读。举例说明如何阅读一章节和一本书。
三、优秀图书和优秀电影的评价。
四、阅读误区、阅读失衡举例。
《教师阅读地图》中参考书内容介绍详细,重点突出,许多案例非常现实实用。我们工作中总存着不少问题,有的久盘脑海,有的不吐不快……但它们也只是问题,没有人逼着你非要将它们研究清楚。阅读《教师阅读地图》好啊,突然间许多脑中的,讲过的问题都能一股脑儿想起来,发现专家也想到这些问题,这“英雄所见略同”的兴奋使我继续看书,深入思考。所以说,去阅读吧,你会接触到更多新的词汇,产生更多的想法。
我作为从教25年有余,执教小学语文兼班主任工作,自以为是一位十分热爱教育教学,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师范生,今年突然改教数学,也没有当班主任了,心里难免失落。我班级事情不操心,学生表现不好不教育,只认真备课上课改作,得了个清净。但是学生好像没有当班主任那时听话,纪律差了为什么?这是不是许多非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呢?百思不得其解。读了《教师阅读地图》,我明白了其中道理,发现自己阅读量太少了,专业阅读就更少了,解决问题方法单调,有点感觉不适应现在教育了。我把自己当成班主任,看见学生做得不好就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渐渐地学生尊重我,上课纪律也变好了。我要把那些没有读的书读一读,把自己武装起来,更好地工作生活。
北票市纺化小学 王文月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读《教师的心里教育》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师分析大学生心里问题及对策09-21
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6-14
教师读《面向个体的教育》个人的心得总结09-07
关于心里话的优秀作文:我的心里话06-27
留在心里的印象07-04
你是我心里的烙印10-09
看清自己心里的样子作文11-13
我的心里话的小学作文09-09
留在我心里深处的作文650字07-13
作文 说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