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尹庄镇岳渡小学
李维娜
2月11日上午9:00——11:30,灵宝市的数学教师聚集在河滨小学,倾听了教研室教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指导。薛艳云老师主要对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进行了分析,李夏蔚老师主要对小学一、二、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老师依据课标精神,准悟教材内涵,分析十分到位,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下面是我在听两位老师在解读教材中的一些体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的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通过教材分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数学课程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运用新学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灵活运用。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贴近生活,走进自然,经历知识、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一、《牛津高中英语》教材Project板块的设计特点和优点
传统教材重视词汇、语法的教学,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但是不难发现的是, 学生走向社会以后, 往往不会用英语交流, 不会用英语完成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不仅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 还注重学生语言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 在以后生活、工作当中经常能遇到的技能。以模块一中的Project板块为例, 学生要用英语设计海报 (Unit 1) , 写一封建议信 (Unit 2) , 制作一本小册子 (Unit 3) 。Project板块中都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如小组或大组活动、讨论辩论、调查访谈、信息检索、交流汇报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充分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符合课标精神, 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学生们可以学到以后走向社会能用得着的东西。这些活动把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引起学生用英语开展活动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活泼轻松、多姿多彩的课堂气氛来实现英语课堂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而言,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 受益匪浅。
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Project的教学现状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在Project板块的设计非常新颖, 符合社会对新一代英语人才的需要。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仍然是在“穿新鞋, 走老路”, 最常见的就是把Project当作Reading来上。这些教师有的是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 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词汇, 懂得语法, 理解课文, 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过更多的教师非常肯定Project的教学设计, 但是苦于某些原因无法实施。基本原因如下:
1. 学生基础较差。
对于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等以下层次学校的教师来说, Project板块的教学任务有时难以完成, 因为该板块对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他们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 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能够较轻松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任务。这些学校的学生本来完成《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基本要求就有一定的困难, 更不要说完成高一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了, 而Project板块对学生这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2. 教学任务比较重。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一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 这样一个模块要在约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平均到每个单元约为3个星期。以通常的教学进度, Welcome和Reading:3课时;Word power:1课时;Grammar and usage:2课时;Task:2课时;Project:2课时, 共需要10课时左右 (大概为2周) 。加上每课时都有相应的配套练习, 至少要占用5个课时, 再加上平时的月考、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 教师普遍反映课时比较紧, 所以有些教师将有的内容能减的就减, 对考试用处不大的就少讲甚至不讲, 这样最容易省略掉的往往就是Project的活动课时了。
3.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高考指挥教学似乎已经成为多年不变的真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校就提出, 高考不考的不教, 对高考无益的活动不开展, 这样一来英语课的活动就越来越少, 充斥在教学当中还是多年不变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题海战术等。Project板块中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往往就是这样被忽略的, 如模块一Unit 1要求学生设计海报, Unit 3设计一个小册子, 而多年来的高考作文似乎从来就不会有这样的作文题, 所以应试教育似乎决定了这些内容是可以不上的。
4. 家长的急功近利。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试得高分, 那么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就是分数的高低。对于老师安排的一些似乎看来无助于拿分的活动就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甚至是不务正业。而Project板块任务的完成很多要借助网络查资料, 借助电脑制作作品。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务正业”, 因而对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去做的一些事有种种责难, 而教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还是一个字———删。
三、《牛津高中英语》教材Project的教学实施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精华所在——“做中学”, 因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对于Project板块的教学,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 对Project板块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让Project能真正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贯彻下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以模块一Unit 1的Project为例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用英语写一份海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一课时:
这一步要求激发学生对俱乐部的兴趣, 为最后设计海报作铺垫。
本单元Project板块的文章阅读难度不大, 设计与考试题型一样这些单选题来训练、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限时6分钟。
根据本单元Project板块的要求, 准备设计一个俱乐部海报, 为了让学生了解海报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设计一个对话, 通过对话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
以对话的形式检查并反馈学生的设计。
经过这个步骤, 各组学生已经定下了他们的poster设计的初步设想, 剩下的就是制作过程了。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要求他们进行分工, 以便课后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Student 1:版面设计
Student 2:文字编辑
Student 3:美工图片
Student 4:创意
至此,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各组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 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我认为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的老师觉得让学生设计大的海报太费时、费力, 可以让他们设计比较小的海报, 如明信片大小, 方便点评, 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总之, 只要达到目的, 可以不拘形式, 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和时间, 有的学生一人就可以完成。事实证明学生非常有积极性去完成poster的设计。有任务就要有评价, 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相互点评, 教师本人也要认真进行点评, 因为没有中肯的点评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为我班学生设计两幅posters:
四、《牛津高中英语》教材Project板块的教学反思
在Project板块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要首尾呼应, 导入、阅读等环节是为了学生最终的语言输出做准备的。Projec板块的课时安排一般为2课时。第一课时一般以语言输入为主, 在这节课时的设计中, 应当完成三个步骤:Warming up, Reading和Discussing。而在第二课时可安排一些知识点的巩固, 并完成学生作品的展示和点评, 或者就只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点评。上面的2个posters就是学生在课后作为家庭作业完成的, 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也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 而我们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则达到了: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一个俱乐部的英文海报。这样既兼顾了教师非常重视的语言教学, 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关键并没有花太大的代价, 既没有牺牲课时, 又没有“不务正业”。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向往着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希望得到肯定, 希望证明自己, 体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看教师——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去激励他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 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并运用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 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在Project板块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英语参与活动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他们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任何学习如果有了兴趣, 有了动力, 前进的障碍就会变成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心得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学会欣赏、赞扬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与教学方式。教师在利用新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创设平等、自由、活跃、激情、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去学习。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还必须要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学会关心、赏识与赞扬学生,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会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中图版地理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比旧时的教材内容更具新颖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所以在中图版地理教材中会涉及很多关于地理知识的精美图片、表格等,仅从视觉的冲击上就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于问题的探究与案例的分析也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结合图片与地图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中图版高中地理创设情境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探究。因为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的源泉动力。新教材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在每一章新课程的开头都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去找寻答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黄承奎.浅议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N].贵州民族报,2010-05-10(A03).
[3]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琼海市第一小学
何美婷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分析。本次学习有教研员对教材编写特点和意图的精彩解读与分析,有同行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么一个学习机会,就这次学习做点反馈与心得总结。
新课程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对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除了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考验我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考验我们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俱进。
教研员老师对六年级的教材做了精细的解读和指导,让我明确我们教师应该要尽快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不能再为应付应试而盲目机械训练,应该及早洗脑子,及早动身,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潮流中,为科学有效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而努力,为尽早开放学生的思维而拼搏!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这套教材。会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好这套教材、怎样落实新教材的理念,怎样更有效的组织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措施:
一、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素材来处理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在尊重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线索的前提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背景中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内容,以弥补教材中陌生的、不符合实际的、过时的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农村学校组织“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换成“节约粮食”、“巧用零花钱”等内容。
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变教材”,甚至需要我们珍视在课堂中生发的突发奇想——飞出教材、超越教案,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灵感,灵感来自学生、来自课堂、来自经验。它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把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鲜活,这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
所谓“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师引导、媒介传递、学生输入,从而反复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冲破旧经验,形成新经验的的“同破同立”不断晚上和构建的过程,而作为主体参与的学生要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进来,融合进来,才可称得上是有效学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需要作为主导的教师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创造灵感去给学生感受数学的机会。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方法,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反思,体会了喜悦,感悟了快乐。
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比较强,暴露出过于强调“理性”的弊端,复习内容又几乎占了一半。实际教学时,要改变过去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要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内化新知,复习时要通过“画知识树”,“今天我做老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学生主动复习与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由学习小组将内部联系主动构建出来,然后进行组际交流,相互补充,逐步完善,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渗透“算法(解题策略)多样化”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尽量避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解题。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探索,自行发现方法,选择方法,不必直接介绍教材的方法。
四、让学生在评价中也有发言权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的实际,在作业、考试、活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评、互评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增强信心,增进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训过程中,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向大家介绍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和主旨,这样一来,我们就弄明白了教材中隐藏的一条主线,这样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有效的穿插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这些,让收获最大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我已经有了答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材中是借助于应用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涉及到列算式并且解答,既然这样,那么到底是把让学生列出算式为重点呢,还是以计算为重点呢?现在听了专家们的指导,我已经找到答案了;还有在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对于单位名称和答有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如果有要求,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现在我知道,现在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初级阶段,对于单位名称和答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
在培训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对我们的教学非常有用,那就是专家们会解答同行们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有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到疑惑的,专家们的解答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这次培训对我的帮助很大,无论是从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是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上,都给我指明了方向,我感谢这次培训,今后我会将所领悟到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数学教材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
★ 一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 《离骚》教材分析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论文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一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人教版
武老师开始时从教材的实验板和修改版进入演讲,教材的修改不简简单单的改改而已,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修改的,是通过了大量的试验才进行的修改。其次讲了怎样有效的进行教学。
武老师讲到他的儿子对数学“恶心”了。听到这个字眼之后,我深思了,现在的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数学而去学数学的,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下面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学会灵活运用实物(教学用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比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准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具,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仅仅这样是不行的,他们在了解了有12条棱之后,在问他们有几条棱平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图,再去让学生理解,他们就能很清晰的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紧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会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织与指导他们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候,让同学们理解为什么石头放进水里,水面上升了?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那些类似这样的情况?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答案,根据实践活动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
比如: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一个月饼,老师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因该怎么分?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该怎么分呢?通过一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有像继续探究的心态,最终达到对数学感兴趣。
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会继续学习、继续观察、继续实践,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教材、踏实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新水桥回民小学
几年以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在思考着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贴近实际的语文知识, 让他们能在踏入社会后的工作中有更广泛作用的问题。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以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原则, 以弘扬传统, 继承民族文化精华为指针, 以情、趣、理为内容编选一些能补教材之缺而学生有必要了解的知识编成课外教材 (姑且称为校本教材) 印发给学生,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我把语文校本教材的编选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 但又有联系。
第一阶段以《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为内容, 对《百家姓》只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基本姓氏即可, 时间用得不多。《三字经》的篇幅虽然有限, 全篇614句, 1700多字, 内容却包罗万象, 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 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言简意赅, 气度恢弘, 绽放出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芒。章太炎先生曾说《三字经》能“启人知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它宣扬的刻苦、尊老、礼让等品质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如其中在讲到教育时, 强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 因为学习环境好, 能使人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就是“昔孟母, 择邻处”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专心一意, 爱岗敬业, 要善始善终, 不能半途而废, 这就是“教之道, 贵以专”的含义。除了师教, 《三字经》还强调了家教“养不教, 父之过”, 这是现在许多家长必须正视的问题。“有养无教”就是罪过。
《三字经》同时是一部最简明的通史, 它清晰简洁, 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因此, 我极力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学生在记诵的过程中, 就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国家历史悠久,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爱国情感。学习《三字经》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
韩寒在《三重门》里有一段很典型的话“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 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 助人为乐的是雷锋, 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 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 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 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 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韩寒在这里讽刺了学生作文时论据陈旧的现象, 教学生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在作文时解决“无米下锅”的困难, 当然, 要强调引用时要有创意, 旧瓶子要装新酒。
有人说:我们需要回归自己先天最纯正的文化, 在思想的净化中, 去接受一种伟大心灵的呼唤。《三字经》里面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它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编蒲”抄书的路温舒, 悬梁刺股的苏秦, 囊萤的车胤, 映雪的孙康, 这些人物的刻苦精神无不起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作用;亲、孝、悌、友、恭;仁、义、礼、智、信, 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 无不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人类的智慧要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的伟大是因为有伟大的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有伟大智慧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东西传教给下一代, 这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第二阶段的校本教材以生活中的惯用谚语为内容。我国地域广大, 民俗丰赡, 在物产、习俗、生活生产、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流传着大量的惯用语, 我从中选编一些健康而通用的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学到课文中很少学到的知识, 并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内容上力求丰富, 有文教类如:“一时劝人以口, 百世劝人以书”“不学无术目光短, 勤奋好学前程远”;有生产类如“阳春三月不出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一棵果树三分田, 百棵果树十亩园”;有事理类如“海水无风浪不高, 树上无风枝不摇”“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藤结什么瓜”;等等。惯用俗语让学生在情、趣、理中获得受益无穷的知识并培养了他们高雅的道德情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教学实践得知,数学成绩良好者对该学科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成绩差者往往厌烦该学科的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游戏公平吗》的新课导入时,采用平时常用的“抓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小明小丽决定谁去看电影时,“抓阄”也是一种公平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青少年科学的志趣,培养青少年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是符合青少年智力发展规律的。学生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的求知欲,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游戏公平吗》中“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来决定谁去看电影”的问题,可把全班学生两人分成一组带至操场上,每人掷20次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册,再将学生带回教室进行统计,画出“正面朝上的频率”从而发现规律。
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意见者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满堂灌”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再现,不仅有利于思考问题,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向心力”。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从而产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 罗峰
葛蓬成
3月31日到4月1日上午,一年级数学第九教研组的集体教研备课在第二实验小学小学如期进行。本次集体教研先针对一年级刚刚进行完的一、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和总结,并对即将进行的三、四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集中分析和研讨,进行先导备课。来自奥森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文苑小学、梁水镇四个校区一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共聚进行了联手平行教研,一方面通过这种集中有针对性的单元具体备课研讨,弥补了我校一年级数学教师相对年轻、经验较少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四校区老师的联手互动、互相借鉴启发学习,真正提升四校区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王延霞主持并全程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
活动过程中,领导和老师们都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在谈到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我校闻小霞老师结合多年自己的经验,指出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进行数学各类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务必做到扎扎实实,确保人人都能熟练掌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重点掌握好“凑十法”、“破十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张老师则结合自身经验,带领大家对一年级下册教材前三单元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适时点拨,提醒老师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教学指导。其他几位年轻教师也都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感受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困惑等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现场与有经验的几位老师互通有无,谦虚请教。两校老师们的讨论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也都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易错题的讲解方式分享给大家,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共同商议最容易被学生掌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最后,我校王延霞老师结合自己十几年数学从教经验谈了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尤其是强调了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年轻老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积极钻研教材,多学习、多总结、多请教,扎扎实实备好课、上好课,尽自己所能培育好每一个孩子。
本次13节展示课,涉及习作指导课、阅读课、略读课、写字指导课等。每一节展示课,每一个报告以及每一次点评,都让我受益匪浅。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特级教师钟静老师通俗易懂、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听了钟静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一、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次讲课 的13位老师,无论是上课的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做得比较成功。他们课的构思非常好,比如:新泰市平阳小学的薛虎老师,一开始就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谈话,这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给听课的老师也得到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他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抓住字形、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都做得非常到位,让师生度过了愉快的30分钟。
此次听课,第一次接触到“回声读法”一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借鉴使用,不断提高。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中求“获”,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地掌握教材,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入境。利用挂图、简笔画等进行生動形象的直观教学。或以讲故事、小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设置悬念:“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轮输了,第二轮比赛的地点、参赛的选手和参赛的马都没有变,但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太阳的香气》一文时,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之后,对课文的新鲜感已经降低,这样,接下来学习生字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设计了发放礼物的形式教学生字。课前我做了很多苹果图片,把生字写在背面,挂在黑板上的苹果树上,在学生阅读完后,我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它藏在了甜甜的苹果里,你们想不想闻闻,闻过之后要告诉大家里面的秘密哦!”。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摘苹果,并且兴奋地念出了后面的字。
二、注重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点拨思路,创设学生质疑问难的情景。例如《小乌鸦和妈妈》一课,主要写了小乌鸦关心很老的妈妈。我向学生质疑:“小乌鸦是怎样对待妈妈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学生说“因为小乌鸦小的时候妈妈喂它虫子吃”。有的学生说“小乌鸦生病的时候乌鸦妈妈整天照顾它”。还有的学生说“乌鸦妈妈把小乌鸦生出来再把它喂养大很不容易”等等。学生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思路大开,思想活跃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要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所以,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死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把教学的内容全部移植给学生,强行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不但没有积极自学的主观性和独立性,甚至连自读课文的机会都被老师占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自主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各方面得以发挥。比如,要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直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认真读书,从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将“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自学课文,接着又给学生提出一个自学目标,把要求提供给学生,自己不必多讲解,只是巡视指导。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和其快慢直接影响着读写的发展。除了在课本上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巩固汉字外,我还采取了其他形式。如:让学生自我介绍、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课外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教大家等。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猜字”游戏,找三名学生,一人写字,一人表演,一人猜字。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生字。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吃透,要创造性地运用,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不但要准确地把握教材,而且要敢于超越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非常熟悉,对新课标非常熟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敢于变通教材内容,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对灵活运用科学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灵活化
1. 可改变教材的先后顺序。
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认知水平也明显存在着差异,所以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教材先后顺序。比如,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安排的是探索物质的变化,图文并茂,内容是八年级下的深入和延伸。考虑到这部分与八年级所学内容联系紧密,而暑假后学生对学习有所放松,若一开学便学习探索物质的变化,学生会觉得学习很吃力,慢慢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是,我对九年级上的教学顺序作了调整,一开学就学习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因为这一部分对学生基础要求不高,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利用这一章的学习,从浅入深,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慢慢地把学生的心从假期拉回到课堂中来,并在学习本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内容,为接下来学习“探索物质的变化”做准备,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 充实或改变教材中的一些内容。
教材提供的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思路。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需要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编者的思路和设计。因此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对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比如,在研究透镜的作用时,教材设计是让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纸上有没有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来说明凸透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我们发现这样的实验不够形象,于是我们科学备课组反复思考,最后用三支激光笔平行放置产生平行光,用白纸把平行光经过透镜后的情况呈现出来,效果非常好。又比如,在研究晶体熔化特点时,教材用的是硫代硫酸钠熔化,但是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实验很难成功,于是用冰来做实验,实验成功率大。
教材中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唯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更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加自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不一定要搬照教材上的教法。我认为,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1. 实验法。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科学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过程的内在美。如讲声现象时,有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那为什么呢?我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学生恍然大悟。又如,学习光的反射成像后,我让学生把家里的金属勺拿来用作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学生看到了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2. 图像法。
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表述语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科学情景。在很多场合,教师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情景,描述科学过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短跑计时时,计时员是看到烟雾后开始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建立当时情境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画一幅图,如下图,后引导学生分析:v声=340m/s, v光=3×108m/s, v人=8m/s。其实,声、光、人是同时开始“赛跑”,当然光用的时间是最短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人看到烟雾时,即好像是同时看到了人开始起跑。这样计时是非常准确的,很多学生茅塞顿开。
同时,图像法也是整合知识的好办法。比如,在学习种子结构一课时,可以一边解剖种子,一边把种子的结构画下来,使学生加深印象。
3. 媒体法。
在用实验和模拟实验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科学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画为动画,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科学情景和演示程序,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停表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把停表放大呈现给学生,效果显著。又比如,很多生物实验都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如植物光合作用有关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把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同样可以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活动法。
在科学教学中,活动法直观明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教学火灾逃生自救时,教师如果只凭教材上几幅图片,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逃生意识。针对这钟情况我采用了学生表演的方法,模拟火灾发生,展示不同学生的逃生方法,让全体学生来判断谁的逃生方法最好。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了良好的逃生意识,可谓一举两得。又比如,在讲解月球总是以一面示人时,教师如果只靠嘴巴讲,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让一个学生当作月球,其他学生当作地球,让月球只绕着地球公转而不自转,学生发现,如何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月球各个不同的面。所以,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肯定也在自转,然后我让学生(月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并且自转和公转快慢一样,这时,学生发现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通过活动的方式,教师不需要费多少口舌,学生就能够轻易掌握。
5. 类比法。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比如,讲述电流的概念时,用风流(空气的流动)、人流、水流等打比方;讲述电阻的概念时,把电阻比成是一条山路,导线的电阻几乎为零,看成是平路,因此导线与电阻并联时,电流当然是走平路而不爬山坡,这样描述短路的情景生动形象。
在建立压强概念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已有的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也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但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时,就必须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而定义速度;同样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在压力相等时就要看受力面积的大小,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就要看压力的大小,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等时就要看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在学习功率时可通过速度来进行类比,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则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6. 归纳法。
在科学教学中,面对零碎的科学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师和学生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氧气的制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学生要熟练掌握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虽然整个步骤比较多,但是可以归纳为七个字:检、装、夹、点、收、移、熄,简单明了,且不容易忘记。
三、教材内容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科学教学应渗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促进理解,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1. 通过生活事例,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科学的宝库,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变无穷为生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灵活地运用教材,灵活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生活情境。如教学“水的压强”一课时,我以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师:我国北方寒冷冬季的一天早晨,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这时他发现河面上结了一层冰,就试着走了几步,觉得很好玩,因为平常是不可能走到河中去的,他非常想走到河的对岸去看看,可没走几步,他压破薄冰,落入水中。这时一个青年见此情境立即跑到河边……此人应该怎样救人最安全?
生1:走到落水者附近,把他拉上来。
生2:不能走过去,否则救人者自己也会掉进去。
生3:应该从冰上爬过去救人。
师:为什么不能走过去,而要爬过去救人呢?学习了本节课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看似简单的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科学问题,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开发教学资源,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单纯、相对固定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科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学“水的利用和保护”时,我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搜集绍兴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与水资源的污染现状,课堂上让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我基本上不费口舌,学生就已经对绍兴水资源的现状、水污染的原因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地引发到对保护水源、处理污水的问题上来。教师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感受科学的价值。可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应用科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模拟现实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模拟现实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拉近科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如教学“速度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模拟实情的表演,让两个学生同时在教室里从讲台走向后墙,然后让学生比较谁走得快,说出理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这类模拟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了解了速度的概念,也培养了喜爱科学、学好科学的情感,并且全班人人参与科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总之,教师不能“就书教书”、“就知认知”,应该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整合,使所教的新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摘要: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也不是万能的, 初中科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教材,教学实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2004/29-30合刊 (总第154期) .物理专辑 (五) .
【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教材分析培训心得体会06-28
语文教材分析10-21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05-27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06-30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07-15
四语文教材分析09-26
仁爱英语教材分析10-19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05-30
二年级教材分析解读06-01
不等式教材分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