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精选7篇)

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 篇1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物业管理各方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物业,是指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其配置的设施设备和场所。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他人或者自行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物业管理分为标准物业管理和准物业管理两种形式。标准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进行的物业管理。准物业管理是指除标准物业管理之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物业管理。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住宅类物业和非住宅类物业的标准物业管理,提倡和保障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推动物业管理产业健康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对老旧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第四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物业管理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物业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规划、城管、绿化、环保、卫生、公安、消防、价格、工商、税务、民政、财政、邮政、人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相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指导所辖区域内业主大会的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换届工作,指导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解物业管理中的纠纷,协调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

居(村)民委员会协助和配合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物业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法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行业服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依法诚信经营和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业主及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

第六条 物业的所有权人为业主。业主对物业管理区域共用部分实施共同管理。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制定或者修改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选举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

(三)确定或者变更物业管理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方案;

(四)选聘、解聘物业服务企业;

(五)筹集、管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六)申请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七)申请分立或者合并物业管理区域;

(八)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物业管理事项。

决定第(五)、(六)项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且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第(七)项事项,应当分别经原物业管理区域内以及拟分立或者合并后物业管理区域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且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其他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且占总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第七条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人数较多不便于召开全体业主大会的,可以以单元、幢或者一定建筑面积、业主人数为单位,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业主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由业主共同履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

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红线图范围,并考虑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建筑规模、社区建设、城市道路规划等因素,由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确定。

分期开发建设或者两个以上建设单位开发建设的物业,其配套设施设备是共用的,应当划定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配套设施设备能够分割并独立使用的,可以分别划定物业管理区域。

第八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已交付业主的专有部分达到建筑物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首位业主实际入住已经达到两年以上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筹备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所需资料。

申请成立业主大会,应当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可以下列形式提出:

(一)由不低于三十位业主或者不低于占业主总数百分之五的业主自行提出;

(二)由建设单位或者居(村)民委员会推荐业主代表作为临时召集人,召集不低于三十位业主或者不低于占业主总数百分之五的业主提出。

第九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成立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筹备组负责召集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业主大会筹备组由业主代表、建设单位代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代表和居(村)民委员会代表组成。筹备组成员人数应当为单数,其中,业主代表人数不低于筹备组总人数的一半,筹备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代表担任。

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名单确定后,应当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第十条 建设单位和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业主大会筹备组工作,自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成立之日起七日内向筹备组提供业主名册、物业的基本资料(包括物业建筑物、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等)和已筹集的专项维修资金情况等资料,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筹备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建设单位应当在物业交付前,按照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确定的标准和方式缴交。

第十一条 管理规约应当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及物业使用人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业主的共同利益和义务,以及违反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

管理规约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管理规约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管理规约示范文本。

第十二条 业主大会的组织及会议等活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约定以下事项:

(一)业主大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

(二)业主委员会的组成和委员任期;

(三)业主大会定期会议的时间和形式;

(四)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的条件;

(五)业主投票权的确定方法;

(六)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示范文本。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负责执行业主大会决定的事项。

业主委员会委员由五至十一人单数组成。业主委员会在其委员中选举产生主任一名和副主任一至二名。

第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三十日内,持以下材料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一)筹备组出具由组长签字的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情况的报告;

(二)业主大会决议;

(三)业主大会审议通过的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四)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基本情况。

材料齐备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当场予以备案,并在备案后七日内将备案材料抄送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同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报物业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居(村)民委员会。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内容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未成立业主大会的物业管理区域,发生物业服务企业停止服务或者其他重大、紧急物业管理事件,需要业主共同决定解聘、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事项的,由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并协助业主共同决定有关事项。

第三章 物业服务企业

第二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依法取得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物业服务活动。

外埠物业服务企业进入本市从事物业服务活动,应当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备案,并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的资质核定。拒不接受资质核定的,不得继续从事物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享有以下权利:

(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进行相应管理;

(二)按照物业服务合同收取服务费用;

(三)对装饰装修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四)对造成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场地损害的行为,要求责任人停止损害并恢复原状;

(五)法定和依法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五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提供物业服务;

(二)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监督,定期向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报告物业服务合同履行情况和物业维修资金使用情况;

(三)公示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收费项目和标准;

(四)公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收益和支出情况;

(五)协助有关部门制止违法行为,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秩序;

(六)法定和依法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六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治安、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发现违法行为或者安全事故时,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物业服务企业雇请保安人员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保安人员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秩序时,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合同前,经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可以暂由业主委员会代行物业服务企业职责,承担物业服务企业义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代行物业服务企业职责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备案。

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 篇2

2011年, 在省散办的指导下, 在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散装水泥供应量19.7万吨, 比上年增长170%;水泥散装率23.21%, 同比增长9.46个百分点;实现预拌混凝土供应量11万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307%。通过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节约木材6500立方米, 节约标准煤3014吨, 减少粉尘排放7919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65吨, 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大农村推散力度, 提高农村散装水泥应用水平

作为县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我们深知肩上的重担和责任, 尤其是在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工作上, 省散办领导寄予厚望。但是, 由于农垦系统直接参与散装水泥推广, 打破了我市原有散装水泥发展模式和渠道, 尽管我市是全省较早开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和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 但面对多年的工作积累, 还是略显无奈, 只能从头再来, 点滴做起。一是深入农村公路建设工地, 宣传引导施工单位使用散装水泥, 从解决农村散装水泥运输、贮存设施设备入手, 协调水泥企业在施工现场设置散装水泥贮存罐, 在施工旺季保证农村公路散装水泥供应。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 2011年, 仅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使用散装水泥就接近2万多吨。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散装水泥配送工作新路子。无论农村网点建设, 还是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投入, 必须明确主渠道。原来我们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主体是水泥生产企业, 但我市水泥企业多数属于农垦系统, 市政水泥企业已于2011年被淘汰。面对复杂的推散形势, 我们不等不靠, 积极探索农村散装水泥配送工作新路子, 经与周边市、县水泥企业沟通, 原则同意设置经销点, 为我们下一步农村发散提供基础保证。三是积极开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和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经验总结工作。根据省散办工作部署, 市散办积极开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和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总结工作。专门成立工作小组, 抽调专人从事数据整理、销售网点复查等, 力争为我省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和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提供经验, 积累素材。把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和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推向新阶段。

二、转变职能, 协调服务, 促进发展

2011年, 我市基本建设总量大于往年, 导致水泥、预拌混凝土供应失衡, 加上建设单位集中开工导致预拌混凝土出现了供需矛盾, 一方面, 预拌混凝土企业主要原材料水泥购进困难, 生产环节不能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 施工企业怨声载道, 对“禁现”提出质疑。面对过去不曾有的困难局面, 我们深入预拌混凝土企业和建设施工单位进行调查, 协调服务, 采用调整供需合同的方式重新固定供需关系, 根据建设单位所需混凝土标号、供货时间、工程地点等划分供货档期, 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24小时生产, 建筑施工单位24小时接收, 有效地缓解了预拌混凝土供需之间的矛盾, 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协调水泥生产企业过程中发现, 影响散装水泥供应的主要问题是散装水泥运输环节, 由于水泥生产企业改制后, 大部分企业的散装水泥运输车都出售给个人经营, 随着发散量逐年上升, 散装水泥运输工作相对滞后, 车辆老旧, 罐体容积小等。为缓解散装水泥运输紧张的局面, 我们通过省散办, 从外阜协调散装水泥专业运输车队来密山运送散装水泥。外阜车队车辆的整体车况、服务理念都优于地方个体运输户。而且, 外阜运输车辆单车运输运能都在百吨以上, 有效地缓解了散装水泥运输难的局面。更可喜的是将我市散装水泥外运至虎林、宝清等邻市县, 拉动了我市散装水泥发展。

2011年, 对我市水泥制品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 对老水泥制品企业已100%使用散装水泥加强巩固, 对新建水泥制品企业强化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配置, 使水泥制品企业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00%。仅2011年, 全市10家水泥制品企业散装水泥使用量达3万吨。正是由于职能的转变, 使用散企业更加理解散装水泥工作的艰辛, 更加体会到使用散装水泥的好处, 进而更加理解发展散装水泥的意义, 增加了工作上的相互包容和谅解。

三、强化发展, 宣传先行

自《条例》发布实施, 实现了散装水泥历史上的跨越。为了能得到领导的关注, 市散办及时向主管副市长、主管局长作了全面汇报, 并按照领导指示, 将《条例》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及时深入政府职能部门、水泥生产企业、预拌混凝土企业、水泥制品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 宣传发展散装水泥重要意义, 现场讲解《条例》主要内容和立法目的、立法的必要性。宣传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等重要意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条例》发布实施后, 对于散装水泥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全部掌握《条例》内涵, 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内部培训工作。从读法条入手, 结合本岗位工作逐条学习, 相互问答。条例《释义》的出版, 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帮助。在参加省里组织的《条例》培训后, 我们对《条例》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通过学习, 干部职工基本掌握了散装水泥政策、法规, 在今年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整个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过程中零投诉、无复议、无行政诉讼。

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 篇3

【关键词】平台;新预算法;预算编制;信息化

2012年11月,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不仅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更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金融、税务、政府、教育、医疗、司法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可以说,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力推进。2013年12月,财政部楼继伟部长提出财政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2014年4月,河北省财政厅正式下发《河北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财政管理全过程、涉及所有财政资金的一体化财政信息系统。

1.“平台”建设目标

唐山市财政局自2013年6月开始谋划启动“唐山市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同年7月开始系统调研,10月完成项目立项,11月完成招标采购,12月成立了由局领导和各处室(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处室(单位)业务骨干紧密协作的“平台联系人制度”,同时为项目承建方用友政务提供了办公场地和设备,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平台”建设工作自2014年1月开始全面展开,“平台”建设目标是通过财政业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打造科学、安全、精细、高效的一体化财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体系,建成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预算单位,公开透明、服务便捷、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政府公共财政门户,全面提升政府财政运行与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阳光财政。

2.“平台”系统功能

2.1“平台”系统划分

“平台”按逻辑功能可划分为四部分,即一个中心、两个门户、三个展现和十一个功能系统,共17个子系统。

2.2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是解决各业务系统间数据衔接、共享、协同问题,它是依据财政部下发的《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2.0》制定出“唐山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根据“规范”将数据分类、提取、加工、重新编码后存储在数据中心,形成唐山财政业务数据“值集”,提供给其它业务功能系统使用。

2.3两个门户

两个门户即财政门户和预算单位门户。财政门户是财政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单位门户是预算单位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集成环境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用户一次登录即可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业务系统。

2.4三个展现

三个展现即财政决策分析系统、预算执行监督系统、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财政决策分析系统能够查询、分析业务数据,以动态图表的方式反映财政综合收支状况,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系统可以把预算执行和单位财务核算环节衔接起来,实现管控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动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处室自定义需求提取数据中心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满足用户查询要求。

2.5其他功能系统

其它十一个功能系统相对独立。OA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电子化办公,营造机关办公无纸化环境,还预留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功能接口;预算编审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定额、非定额化管理,滚动项目库管理,生成政府采购预算计划、预算文本等功能,支持各业务处室在线审核单位预算,完成“二上二下”流程,最终形成年度预算指标;预算调整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共同完成调整预算任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支持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帮助财政部門掌握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网上开立、审批、变更、撤销、备案、年检等日常管理;经建项目管理系统帮助财政部门掌握基建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结算,管理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决算;投资评审管理系统支撑评审中心全部业务流程,满足评审管理需要;汇总报表系统支持各类报表的定制、下发、填写、上报、汇总、查询,是财政部门采集数据的有力工具;财政集中监管系统可以接收预算执行系统产生的凭证信息,满足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需求,还具有监督、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功能;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起预算执行和政府采购的有效连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人员编制和工资信息,满足财政管理需要。

3.“平台”业务功能

3.1财政业务改革发展需要“平台”

财政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财政为政府服务,为政府管钱,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对本级政府负责,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2015年1月1日起实行新预算法,新预算法规定本级财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开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情况作出说明,还要向社会公开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并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事项作出说明。将来,财政部门还要编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等于把政府的钱袋子晒到了阳光下,将黑盒子变成了白盒子。如果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够规范,那么核算政府成本,科学统筹项目资金将变得困难。这会降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质量,干扰政府判断自身财务状况,影响政府资金、资产、发债、融资等管理事项。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能够说清楚政府想做什么事,事情怎么做,做事的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出去。统筹政府部门各类需求,统筹财税资源,实现最大效益,这就是财政部门的管理需求。“平台”就是用于完成这类需求的有力工具。“平台”整合业务数据和功能软件,表面看是技术整合,实际上是财政业务整合,它充分利用原有业务系统,以此为基础,针对原有系统不能满足的需求进行再次开发,考虑现行财政体制,做到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下,准确把握好不同财政业务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类业务基本要素、控制流程通过程序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得到既符合政策体制,又满足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新系统。

3.2“平台”具体应用举例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功能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什么事,经济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事时付出怎样的成本。在“平台”中,经济分类处于控制功能的最底层,起到的作用最大。预算编制是财政业务的龙头,从这里入手解决业务问题会更有效。举例来说,2014年以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用专项经费中的某某业务费、某某调研费等项目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导致预算编制比较含糊,预算执行无法控制。现在,使用“平台”编制2015年预算,编制公用专项经费必须细化到经济分类末级,这样项目数据才能成功保存,待财政部门批复项目后,该项目自动生成多条预算指标进入预算执行环节,且该项目的标识信息全程体现在计划、额度、支付、清算、记账环节。这实现了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会计核算三个环节的统一,有效的解决了前面遇到的问题。

3.3“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编制2015年预算时,基本支出分为两块,一块是定额管理部分,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等,方法是先通过调研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分类分档方案,然后把预算单位对号入座,按照类档标准计算支出;另一块是非定额管理部分,据实安排预算,如水电费、暖气费等,方法是预算单位先填报数,然后财政部门提却数据中心存储的历史数据,用基数法计算出一个结果,将它作为批复预算的重要参考,随着预算年度的增加,计算结果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实际。编制项目支出时,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取,支出功能分类跟项目,项目跟经济分类,经济分类到末级且必填,系统还支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项目加以考量,即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项目都归集在13个一级大类和100个二级小类中,支持项目常态化申报和全流程管理,支持跨年项目滚动管理,并为所有入库项目生成唯一编码,通过这个编码,数据中心能够追踪了解项目在全部业务环节中的所有业务数据。

4.小结

鞍山市基金管理条例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实施基金收支行为的单位,必须遵守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基金是指收费管理部门或执收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或受赠的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是基金的管理部门。其所属的收费管理部门行使下列管理监督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基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负责对执收单位立项的上报、审核管理;

(三)负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

(四)负责对基金的票据管理;

(五)负责对执收单位的`收支行为的监督、检查。

(六)负责对县(市)、区收费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章项目管理

第五条凡需要设立基金项目的,须报收费管理部门审核,按有关规定上报审批。未经国家批准,不得擅自设立各种基金。

第六条基金管理实行基金征收委托书制度,委托书由鞍山市财政部门或收费管理部门发放。在国家、省领取委托书的执收单位需到市财政部门或收费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条执收部门必须按照《基金征收委托书》规定的标准、范围征收基金,不得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

第八条执收单位办理《基金征收委托书》时,必须持国家法律、法规或财政部有关文件,向收费管理部门填报《基金征收委托书申请表》,由收费

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 篇5

·对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橱、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橱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橱、壁橱的门上安装合页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火源较近的地方。

唐山市物业管理条例 篇6

【发布日期】1995-11-25 【生效日期】199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

(1995年11月1日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5年11月25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1996年1月1日起施

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监督内容

第三章 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保证全国、省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贯彻与执行,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对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对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实施法律监督;对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施监督。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基本的组织形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处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日常工作。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监督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注重效率。必要时向社会公布监督结果。

第四条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是本行政区域内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被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监督。

第二章 监督内容

第五条 第五条 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是否违反司法程序,是否拒绝受理依法当受理的案件、扩大案件管辖权、超时限办案、超期羁押,是否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作出的判决、裁定、决定是否违背事实和法律规定;

(三)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决定是否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

(四)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或者罢免、撤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是否有违法行为;

(五)市人民政府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执法活动中是否有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条 第六条 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和作出的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二)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体育、卫生、司法、民政、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

(四)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以及申诉、控告和检举的处理情况;

(五)其他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并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第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违反廉政规定的严重腐败行为;

(三)渎职、失职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四)重大决策的失误;

(五)因严重官僚主义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八条 第八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代表职务情况。

第三章 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第九条 第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下列方式:

(一)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二)审查规范性文件;

(三)开展视察;

(四)组织执法检查;

(五)听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述职;

(六)组织评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评议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七)督促办理建议、批评和意见;

(八)受理申诉、控告和检举;

(九)重特大案件呈报备案;

(十)进行询问和质询;

(十一)组织对特定问题调查;

(十二)提出罢免和撤职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依法采用其他有效的监督方式。

第十条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应及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下列重大事项:

(一)经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较大的调整和变更情况;

(二)改革、开放方面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方案;

(三)本级决算草案;

(四)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

(五)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六)列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情况;

(七)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和调整情况;

(八)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重大措施;

(九)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治理的重大措施;

(十)发生重大灾害和重大事故及处理情况;

(十一)对危害严重,影响重大的案件的检察、审判情况;

(十二)对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需要限制人身自由的;

(十三)同国外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情况;

(十四)授予本市公民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地方荣誉称号;

(十五)设立永久性纪念物和纪念日;

(十六)对人民群众生活有重大影响和其他有必要提请报告的事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提议常务委员会听取工作报告;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常务委员会听取工作报告。

前款提议和提请听取的工作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的工作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应于会议举行前三十日通知有关机关。

有关机关须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前十日将工作报告送交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常务委员会临时决定听取的工作报告,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工作报告后,由分组会议或全体会议进行审议。

主任会议可以将工作报告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的工作报告,报告机关的负责人必须到会报告,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工作报告未获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同意的,报告机关应在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重新报告。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或提出审议意见。有关机关对决议、决定应当认真执行,对提出的审议意见应当认真办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听取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有关情况汇报。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本市地方性法规在应用中所作的解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通告;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和其他关于审判、检察工作的政策性规定、决定;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等规范性文件,均须在发布之日起十五日内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条例第十八条所列的规范性文件,应责成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部门在收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查完毕。专门委员会或工作部门发现有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及时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进行审议。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视违法程度发出法律监督书,责成制定机关自行纠正或作出予以撤销的处理决定。

法律监督书应载明违法文件的名称和要求纠正的内容、理由、时限等。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有关机关对法律监督书的规定应严格执行,并应在限期内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处理结果。有不同意见,应在接到法律监督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视察。也可以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上述机关及其部门进行视察。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本委员会职权范围内有关的工作进行视察,并可以就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视察时,被视察单位或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如实报告工作,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作出决定或决议。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贯彻实施的情况,可以组织执法检查。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对与本委员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贯彻实施的情况,可以组织执法检查。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市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在接受任命前必须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作任职报告。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凡是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在任职期间要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述职报告。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述职报告一般以书面形式进行。述职人员应在任职的第二年和第四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报一份述职报告。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可以有选择地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听取述职报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适时组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选择地对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和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应述职人员的工作进行评议。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评议可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也可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评议。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执法检查和评议应组织执法检查组和评议组。

执法检查组和评议组有权查阅或调阅有关案卷、材料,掌握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支持执法检查组和评议组的工作,提供真实情况。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的执法检查组、评议组的执法检查报告和评议报告,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组织的执法检查的执法检查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列入会议议程。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评议所提出的整改意见,由主任会议以书面形式交受检或受评机关办理。受检或受评机关应在六个月内将改进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受检、受评机关和受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未能改进工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对执法中特别重大的违法案件,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及时转交有关机关办理,有关机关必须认真研究,及时处理,答复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于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答复的,有关机关必须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说明,并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每年第三季度有关机关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全面情况。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下列案件实行呈报备案制度:

(一)危害严重,影响重大的案件;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的案件;

(三)检察院免诉、抗诉的案件;

(四)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案件;

(五)本选区内的全国、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犯罪案件;

(六)政法干警的违法侵权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

(七)涉及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违法案件。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

(一)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违法行为;

(二)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行政措施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通告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决定在认定事实上或在适用法律上有错误的;

(四)不服司法机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决定,经申诉被司法机关驳回或者按程序提出申诉三个月,主办司法机关不予答复的;

(五)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渎职、滥用职权、重大决策失误和因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行为的;

(六)县(市)区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或者罢免、撤销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违法的;

(七)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应当受理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对受理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部门分别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一般申诉、控告和检举转交有关机关办理。有关机关应在三十日内将办理结果直接答复申诉、控告和检举人;

(二)重大申诉、控告和检举以及全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转办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求协办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交办的和长期未经处理的申诉、控告和检举转交有关机关后,有关机关应在三个月内,将办理结果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部门对有关机关的办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听取汇报、查阅案卷,必要时,可以建议主任会议听取有关机关的汇报,由主任会议作下列处理:

(一)交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或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复议、复查和纠正;

(二)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提请常务委员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

(三)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处理意见或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议案和工作报告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询问,有关机关应当认真回答或作出说明。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代表视察、执法检查、评议和特定问题调查召开会议时,有关机关或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代表或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询问。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期间,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对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质询案应当针对下列事项:

(一)违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重大问题;

(二)行政管理、审判、检察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三)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重大问题;

(四)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渎职、滥用职权,重大决策失误和因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行为;

(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六)其他应当质询的事项。

质询案须写明质询的对象、问题和内容,并以书形式提出。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提出的质询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或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作出口头答复。

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出席会议,发表意见。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向主任会议提出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答复情况的书面报告。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将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被质询机关也可以书面答复质询案。被质询机关主要负责人必须在书面答复上署名。

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提出的书面答复,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对答复不满意时,可以提出要求,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对第二次答复仍不满意时,常务委员会可以作出决议或者决定。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决定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特定问题包括:

(一)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严重违反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行为;

(二)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的重大事件;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严重违法、失职的行为;

(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诉、控告和检举的重大问题;

(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

(六)制定重要的地方性法规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七)需要调查处理的其他特定问题。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特定问题的调查由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常务委员会组织的调查委员会,其成员由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材料。如果涉及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保密。

调查委员会有权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及其部门协助调查工作。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协助调查委员会进行工作。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束后,应当提出调查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定。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主任会议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五分之一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出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撤职案和罢免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撤职案和罢免案应采用书面形式,写明要求撤职和罢免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撤职案和罢免案提出后,应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研究,分别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表决;

(二)先交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三)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后处理。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撤职案和罢免案提交表决前,被提出撤职或罢免的人员有权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

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会议。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撤职案和罢免案的表决应当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并决定代理人选,须报省人民检察院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罢免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决议,须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三条 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责成有关机关、组织给予有关负责人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法律、法规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

(二)应报送的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报的;

(三)拒绝或拖延提出工作报告,或者作虚假报告的;

(四)谎报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编制虚假决算、擅自变更批准的计划和预算的;

(五)拒绝向视察人员、执法检查组、评议组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供材料,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拒不答复质询或者作虚假答复的;

(七)对限期报告结果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以及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逾期不予办理的;

(八)其他妨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 对有前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任人员,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要求其作出检查,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撤销其职务,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予以罢免。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国家、社会或法人、公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害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如果认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的决议、决定不当的,可以在接到决议、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也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陈述意见。

有关监督的决议、决定,在市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变更或撤销之前,仍然有效。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施行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监督工作的规定、决定,与本条例相抵触的,以本条例为准。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九条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 篇7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加强航道管理,保障航道安全畅通,发挥航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航道和国家确定由本省管理的沿海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航道,是指本省境内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及沿海海域中,根据航道规划和通航标准确定的供船舶和排筏航行的通道,包括航道整治建筑物、过船建筑物、标志标牌等航道设施。

第三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航道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航道规划、建设、养护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航道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和改善航道通航条件,发展水运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航道建设、养护的资金投入。

第四条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航道和国家确定由本省管理的沿海航道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航道管理机构具体实施航道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海事、港口管理等部门和航道沿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航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航道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毁或者非法占用。

第二章航道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航道规划是航道建设、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编制航道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符合流域综合规划或者海洋功能区划。

其他涉及航道的专项规划,应当与航道规划相互衔接。

第七条航道规划应当包括规划范围、期限、目标、技术等级、布局原则、总体布局方案、主要建设工程、实施原则和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内河航道分为一级至七级航道和准七级航道。

内河航道规划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编制并报经批准:

(一)一级至四级航道规划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水利、渔业等部门编制,并征求航道沿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依法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二)五级至七级航道规划和准七级航道规划由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水利、渔业等部门编制,并征求航道沿线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沿海航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并报批。

航道规划和航道名录由航道规划编制机关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航道规划的修改按照航道规划制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航道规划。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航道规划。

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高于现状等级,确需拓宽航道的,应当按照规划等级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在航道两岸划定规划控制线。

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为一级至四级的,两岸规划控制线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省水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航道沿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划定;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为五级以下的,两岸规划控制线由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航道沿线县级人民政府划定。

在航道两岸规划控制线范围内,除必要的水工程、环境监测等设施外,不得规划、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或者其他设施。航道两岸规划控制线范围内的规划控制,由所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与航道通航条件有关的涉航建筑物(包括拦、跨(穿)、临航道建筑物)不符合航道规划等级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航道规划明确改建或者重建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或者监督建筑物权属单位改建或者重建。

桥梁等跨航道建筑物新建投入使用,替代原有不符合通航要求的建筑物功能后,原有建筑物应当及时拆除,拆除经费列入新建项目预算。

第十二条航道建设应当按照航道规划要求,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符合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办理建设项目相关审批手续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航道、水利、市政工程等建设计划、项目的协调,整合利用各项建设资金,统筹兼顾航道、水利、市政、水土保持等功能,提高建设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第十四条航道规划中确定的航道建设使用土地应当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沿海航道规划中确定的航道建设使用海域应当纳入海洋功能区划。

航道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权限落实航道建设使用土地或者海域(水域),做好拆迁安置补偿等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内河航道建设应当符合江河、湖泊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水利主管部门的意见。

河道建设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需要,符合航道规划、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事先征求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

航道建设和养护不得危及依法建设的水工程、跨河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安全。因航道建设和养护损坏上述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修复或者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航道建设和养护作业单位依法在航道上进行勘测、疏浚、吹填、炸礁、清障、维修航道设施等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从事前款活动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严重影响的,航道建设或者养护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十七条航道建设、养护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养护资金。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建设收费航道。收费航道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船舶、排筏通过船闸和升船机等过船建筑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过闸费。

第三章航道养护

第十九条航道管理机构、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航道的养护,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制定航道养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收费航道的养护由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负责,养护计划报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航道养护包括航道观测、水深监测,航道设施的设置、维护,航道疏浚、炸礁、清障等。

因新建、改建航道而砌筑的航道护岸由航道管理机构或者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负责养护。

第二十一条航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等公平竞争方式确定航道养护施工单位。

航道养护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航道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以及养护作业合同的要求实施养护。

第二十二条当发生航道变迁、航道实际尺度不能达到维护尺度、内河航标异常等情形时,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发布航道通告,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相应发布航行通告或者航行警告。

第二十三条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其权属单位应当履行管理和维护责任,确保其不影响航道安全畅通;新建、改建的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建成后,应当及

时移交给管理维护单位,落实管理和维护责任。

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不能确定权属或者不能明确管理维护单位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和维护。

航道管理机构在航道巡查中发现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存在影响航道安全畅通隐患时,应当及时通知其权属单位或者管理维护单位。

第四章航道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禁止下列侵占、损害航道的行为:

(一)在航道内种植植物、设置水生物养殖设施或者张网捕捞的;

(二)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以及其他废弃物的;

(三)在过船建筑物及其引航道或者船舶调度区内从事货物装卸、水上加油、船舶维修等影响过船建筑物正常运行的;

(四)在依法划定并公告的航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爆破的;

(五)违反禁行或者限行规定行驶船舶的;

(六)其他侵占、损害航道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水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编制涉及航道的河道采砂规划、滩涂围垦规划。

在航道内采挖砂石、取土的,水利或者海洋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时,应当事先征求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修建涉航建筑物应当符合航道规划、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

在航道或者规划将要通航的河流上修建拦航道闸坝的,应当按照航道规划等级和船舶通过能力的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过船建筑物。

在航道规划以外不通航河流修建永久性闸坝,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建设适当规模的过船建筑物或者预留建设过船建筑物的位置。

第二十七条临内河航道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等建筑物的,应当选择在航道顺直段,并与航道交叉口和跨航道桥梁保持与航道规划等级相适应的安全距离。其建筑物外边线与航道中心线最小距离应当为该航道等级标准船宽的五倍,且相应的作业、停泊水域应当设置在航道设计水域外;不能满足该要求的,应当设置挖入式港池。

临内河限制性航道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水闸、驳岸等建筑物的,其外边线不得突出岸线。

跨内河限制性航道修建桥梁、渡槽、缆线、管道等建筑物的,应当一跨过河。

第二十八条修建闸坝等拦航道建筑物或者修建桥梁、渡槽、缆线、管道、隧道等跨(穿)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前,将建筑物有关船舶通过能力、通航净空尺度、埋设深度等技术要求的设计方案征得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其中,在规划等级为一级至四级的内河航道和沿海五百吨级以上航道修建的,应当征得省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在其他航道修建的,应当征得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同意。

设计方案应当对建筑物选址、水文条件、河床(海床)演变、通航水位、船舶通过能力、通航净空尺度、埋设深度、通航孔布置、安全保障措施、对航道的影响及补救措施等作出说明。

修建拦航道建筑物、在通行海轮的航道修建跨航道建筑物、在内河航道内修建设有墩台的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设计方案中附具通航影响专题论证报告。

第二十九条临航道修建引水、排水设施的,取排水口不得延伸至主航道内。

内河引水、排水不得导致主航道横向流速大于每秒零点三米或者回流流速大于每秒零点四米。

取排水口确需延伸至主航道内,或者内河引水、排水导致主航道横向流速大于每秒零点三米、回流流速大于每秒零点四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程序征得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并承担相应改变航道等补救措施所需的费用。

第三十条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等临航道建筑物,不符合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港口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其使用港口岸线。

第三十一条因工程建设施工等需要修建便桥等临时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航道管理机构同意。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对其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使用期限、恢复保证措施以及相应的责任予以明确。

临时跨航道建筑物许可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有效期届满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拆除。因工程建设尚未竣工等原因需要延期使用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期。

第三十二条修建涉航建筑物,应当采取措施保持施工期间航道的原有船舶通过能力;确实难以保持航道原有船舶通过能力的,应当采取其他相应的补救措施。

施工期间确需断航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航道和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并按照要求落实过船措施或者设置驳运设施,保持航道畅通。

第三十三条修建闸坝、桥梁、渡槽、管道等拦、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通知航道管理机构参与施工放样和竣工验收。

第三十四条修建涉航建筑物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清除堤坝、围堰、护桩、沉箱、墩台等施工设施,恢复航道原状。

第三十五条在通航河段及其上游控制或者引走水源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保证航道设计等级所需要的水位。

闸坝等水工程因防洪等原因需要大流量泄水,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放水预警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告,并通知航道和海事管理机构;未及时向社会公告造成航道或者船舶损坏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三十六条过船建筑物的运行应当服从航道管理机构的管理。过船建筑物的运行调度方案和定期检修停航方案应当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停航检修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修建涉航建筑物或者设置采砂、打捞、钻探等水上作业区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航标养护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设置、维护专用航标和必要的辅助设施。

在内河航道设置、移动或者撤除专用航标。应当报经县级以上航道管理机构同意。

第三十八条损坏航道设施的,责任者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予以修复、更换或者重置。

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有关航道设施重置价格参考标准。

第三十九条码头、船厂、排水口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航道淤积的,责任者应当及时清除淤积物。

第四十条航道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可以在水上检查站、航道、码头、锚地以及施工作业场所,对航道保护以及航道内施工作业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在航道内种植植物、设置水生物养殖设施、张网捕捞或者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等废弃物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清除,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等废弃物,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由航道管理机构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在依法划定并公告的航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爆破的,由航道管

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修建拦、跨(穿)航道建筑物,或者未按照批准的技术要求修建拦、跨(穿)航道建筑物的,由航道管理机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或者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拆除。

建设单位逾期拒不拆除的,由航道管理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第四十四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违法设置取排水口,或者修建涉航建筑物断航施工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航道管理机构代为改正,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未按规定采取清除、修复、更换、重置等措施的,由航道管理机构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过船建筑物的运行调度方案和定期检修停航方案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或者停航检修未按规定提前向社会公告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交通运输、城乡规划、水利、航道、港口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不依法履行有关管理职责,导致严重影响航道畅通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者监督检查的;

(四)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港口等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的专用航道由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养护和管理,并接受航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内河一级至七级航道,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划定的内河航道。

(二)内河准七级航道,是指通航船舶五十吨级以下(不含五十吨级),航道水深不小于一点五米、底宽不小于十二米,跨航道建筑物净空高度不小于三米、下底净宽不小于十二米、上底净宽不小于九米的内河航道。

(三)内河限制性航道,是指因内河水面狭窄对船舶航行有明显限制的航道。

(四)航道整治建筑物,是指用于整治航道的起柬水、导流、导沙、固滩和护岸等作用的建筑物。

上一篇:普通话考试说话技巧下一篇:大学生记者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