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共11篇)

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 篇1

于大伟

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本学期我将带着我的学生积极迎接中考,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每一节课,努力提语文课教学质量,以中考考点为本,进行培优辅差。

一、工作重点

1.学习有关课程理论:《语文课课程标准》,探讨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规范师生课堂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诗意课堂。

2.认真落实备、教、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

(1)坚持有实效的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和课件。

(2)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的考查,严抓落实,把知识点的学习,过关切实落到笔上。

(3)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增强习作的新颖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

3.优差辅导方面。

⑴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⑵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⑶授人以渔,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⑷结对帮助,齐抓共管。

针对优生的铺导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提问一些有针对性,概括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培养优生的思维。

三、教学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写好导学案,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本期听课要不少于10节,向老教师请教。

(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省、局的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阅读、讨论、讲解、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精心设置每节课的练习和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认真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温情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并结合授课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 篇2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并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采取教学创新, 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保证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 (2) 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能力, 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放在首位。

二、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新课标下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 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了语文学科的整体发展; (2) 更新了现有的教学手段, 如在《咏柳》这篇课文中, 我们可以采取在范读的同时加上音乐, 并加入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 (3) 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做好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1) 明确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 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开展精细化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 我们在新课标下开展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使精细化工作的目的性更强。

(2) 对语文教材进行精细化分析与研究。由于新课标对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规定语文教材的内容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能体现学术价值和时代特点、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感情、能够具有典范性。从这些要求来看, 要想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 就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精细化的分析与研究, 要充分研究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 对语文教材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纸船和风筝》这篇文章的时候, 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 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对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不但包含课堂教学内容, 还包括课堂之外的所有语文学习资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认知社会、感知社会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 开展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 就要对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发掘课程资源的优势, 保证精细化教学工作能够深入细致的开展。例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 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 我们可以对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进行提问, 学生的回答可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 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 学生也能理解, 所以我们要在教材内容之外, 增加理解能力的教学内容。

(4) 正确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语文学科中, 教学评价是重要一环。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所以, 我们在开展精细化教学工作的时候, 就要学会利用教学评价的正面促进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保证精细化教学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式教学模式朝着精细化教学模式发展。这一发展思路不但符合语文学科的发展实际, 同时也满足了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所以, 我们要加大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的推行力度, 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 为今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学科,精细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葛丽屏.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1) .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篇3

关键词: 学科本质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纸、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比如:速读、诵读、默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体味文中的思想内涵。鼓励他们多读报纸、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吕叔湘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情感,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目前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谈感受。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学生心里有什么感受?然后继续引导至课前预设的问题,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向引导,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加深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我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这一部分,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角色的性格,以及身处其中的对其他角色的理解,比提问式效果要好得多。

二、突出学科特点,增加语文味,在听说读写中进行语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

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就成了解决语文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教授《再别康桥》一单元时,让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在进行《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演讲时的活灵活现,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查阅史料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及其行为的价值,撰写小论文在班里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作文课,除了要读要说之外,还要有语文的情怀,比如想象,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抑或是悲叹伤怀之思,就是更好。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教学中。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有描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我要求学生想象苏轼的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再对比周瑜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诗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不需要活动手段,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要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

三、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简单单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一些教师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如今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华丽多于朴实的现状,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总是想尽办法分析,衍生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序.

小学五年级语文个人学科教学总结 篇4

王老师

二○一二年六月

个人学科教学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这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基础较差,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知道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三、做好转差工作

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突出章节过关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从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空难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五、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等等。学生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化学学科个人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顺利地完成了九年一、二两个班的化学教学,从学生估分情况看,六十分以上的将近十人,甚至有的同学估了满分。成绩比较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中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中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中考的成绩,我们不断耕耘。终于不负众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6

上学期我担任微机员工作,微机员是学校领导的助手全体教师的帮手,我坚持认真负责、勤劳恳干的工作态度。在平时我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基本不耽误学校的日常工作。

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庆祝活动中,我积极配合各位领导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尽了我应尽的一份力量。我还尽量帮助任课教师做好示范课、汇报课、竞赛课、师徒帮带课的课件准备工作,教会他们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工作中,我主动帮助多位教师完善课题,上报论文。

上学期我主要担任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下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课教学。我不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而且每天晚自习都到学校来看一看住宿的学生有没有不会的题。经过努力学生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成长了自己。

本学年我兼任学校的网站管理员工作。因为平时工作繁忙,这项工作基本都得在晚上或节假日完成。对此我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我觉得这项工作的最大困难不是累,而是自己技术上有欠缺,所以我一有时间就到网上去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网站基本建成,成为了展示学校风采,服务全体教师的一个平台。在今年的网站评比活动中,获得了县“十佳网站”称号,个人获“网站管理优秀个人”称号。

本学年,我还兼任学校现金员工作。工作中我认认真真,细心严谨,一年中没有出现任何失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现金员工作比较杂乱,但不论多忙,我都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不耽误学生上课。工作忙不过来时,我就默默地加班,几分钟或几小时。

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 篇7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语文学科的知识取向 篇8

知识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对知识有过很多界定,然而却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正如罗素晚年所感悟到的那样:“知识是一个不能得到精确定义的名词。”②我们不否认知识界定的困难,但是仍然希望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来更好地把握知识同语文教育的关系,更好地了解知识对人的生存、以及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意义。

一、对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客观性理解

西方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知识只是对自然世界及其本质的描述,而与人的价值问题无涉,知识只是外在于人的,知识与人不可能建立起意义关系,而只有与物质的获得有关的功利关系,人在与知识的交往中就只能获得更多的征服自然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

因此,近代西方认识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认为知识是绝对客观的,是“心灵之境”对客观实在的“复写”,具有普遍的意义和勿庸置疑的准确性,未受任何主观偏见的干扰,有经验或逻辑的保证。自培根和笛卡尔以来,这种知识观支配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20世纪,坚决维护知识的客观性的运动还是一浪接一浪,最初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F.),后来有以卡尔纳普(Rudolf R.)、石里克(Schlik M.)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他们都以世界与语言的同构的观点为基础,试图用语言及语言后面的逻辑的客观性来证明知识的客观性。

培根(Bacon F.,1561-1626)从经验论、认识论出发提出“知识的主要形式不是别的,只是真理的表象……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因此,知识就是“存在的影像”。他从知识的起源出发来考察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大脑思辨的结果,也不是从某一权威的结论中演绎而来的,相反,知识是人们“深入到自然界里面,在事物本身上来研究事物的性质而获得的东西”③。在培根看来,只有人类认识中对客观存在进行正确认识的那一部分,才称得上知识。

罗素(Russell B.,1872-1970)指出,真正的知识是那些“确切的知识”,而不是“神圣的或天启的”。确切的意味着有限领域、具体抽象的,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证根据的知识。罗素认为,知识是个人在组织经验时形成的一种个人的“复杂系统”。在他那里,知识是经验的结果。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知识还可以看作是“同种信息的积聚”,是为服务某种目的而抽象化和一般化的信息。这种界定假定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的特点来把握知识的特点。

但是这种知识的形象并不总是理直气壮的。休谟(Hume D.)在18世纪对归纳法和因果关系的普遍有效性提出怀疑后,这种认识论所确立的认识形象就开始动摇,后来几代的实证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同时,客观主义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使科学“祛魅”,使世界“祛魅”而且使人“祛魅”。

2.知识的社会性理解

20世纪西方一大批学者从科学知识着手阐释了知识的社会性。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由自然界决定的,自然界的经验事实及逻辑规则决定了知识的客观性。而科学社会学则认为,科学知识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样,也是由人们社会性地构造出来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性。

科尔(Cole S.)认为:“科学并不像实证主义的科学教科书所描绘的那样,是什么由理性规则支配的活动。科学不是建立在经验实证原则上的高度客观化的事业,在这里研究者头脑中已有的理论的作用至少和事实证实一样重要。”④这说明科学知识既受自然过程的影响,也受社会过程的影响。

波普尔(Poper K.P.)把知识分为两个方面:“知识的起源和历史问题”和“知识作为研究结果的存在问题”。他认为“科学知识只是作为精神产品以物化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外时才显示其客观性……而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而言,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不具有任何真理性和客观性”④。波普尔强调科学知识与人的关系,人是知识的猜测者和检验者。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 M.)进一步指出了科学知识同科学家及知识学习者个人的信念、寄托、情感、希望和不可言传的“识见”的内在联系,他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他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客观性和个人性的结合,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被动服从客观真理的过程,而是一个饱含个人寄托和融进了知识获得者个人热情的参与过程。

二、知识同教育的关系

知识与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是教育的前提。知识问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传递、掌握和学习展开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承,教育活动便失去了存在的基本前提,学生的发展也失却了得以可能的客观基础”⑤。教育是知识积累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知识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知识和知识的发展,就没有教育及教育的发展。因此,知识是直接参与并影响教育的基础性因素。另一方面,知识观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人类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与已经达到的对知识认识的状况是教育活动的大前提,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其一,知识观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二,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总是体现着特定的知识观。因此可以说,理解知识是理解教育的主要前提之一。回顾整个教育发展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论争都伴随着知识观的讨论,这是因为不同的知识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知识和知识观的研究对推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正如索尔蒂斯指出:“我们对我们理解为‘知识’的东西把握得愈充分,我们就愈能有意识地、负责任地和有道德地发挥教育者的作用。”⑥

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曾经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似乎仍在争论之中。联系到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确存在着简单否定知识学习和盲目推崇知识学习两种倾向。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开始在教育领域悄悄蔓延。一些似乎非常激进的教育改革者简单地将“知识”与“素质”和“能力”对立起来,一提到“知识”,就自然会把它和诸如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满堂灌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之下,知识成了教育实践中“极不光彩的角色”,知识成为了当前教育弊病的“罪魁祸首”,知识的掌握被弱化了,知识与整个教育的关系更是没有能够得到认真的探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却在教育领域遭遇如此困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教育的弊端与其说是重视知识所致,不如说是人们对知识的误解所致。“过去教育的弊端不能完全归于对掌握知识的强调,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不应是弱化知识与教育的关系,而是应重新思考知识与教育的关系。”⑦

三、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

并非知识与人的所有关系都是意义关系,人有双重生命: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前者是有形的,实体的,后者是非实体性的,指向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因而,人的存在也具有双重性,是“实体性存在”和“意义-价值性存在”的统一,且只有后者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由此,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人的自然生命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物”,即知识有助于自然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二是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人的生存,知识有助于解答人为什么要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等价值问题。

意义是人所特有的,精神生命也是人区别于物的特征,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主要指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知识与人的自然生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功利;所以“知识的意义”并不等同于“知识的价值”,只有知识的精神价值以及对于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价值才是知识的意义。教育寻求的知识不仅仅是局限于帮助人们获得“生存资料”,满足于物质上的功利,而应诉诸于“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获得。

四、语文教育的知识取向

在语文学科知识问题上,仅仅对知识的客观性理解容易导致工具理性主义的取向,认为知识即真理,片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这样,语文课程知识就被当成达到某种既定课程目标的工具,知识在课程中是静止的,客观的,自足的,与人的心灵相异的,等待着人去“占有”的对象物。秉承这种知识观,语文教育就不会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不关注语文知识在个体精神成长中的价值,更不会关注知识学习过程中人对待知识的态度,这种物质上功利的获得也就是当今语文学界所指出的语文教育中对于“人文”的缺失。

然而,“人文”精神的关注或者说个体精神的关注不能理解为脱离人类文化成果的纯粹个人的“玄思妙想”,不能夸大为对知识的拒绝。从“类”的特征看,人是文化性的存在,人以自己的首创精神创造了文化,但人又形成了文化和符号的世界。从个体的生成上看,无论人有多么伟大的自我完善力,他都必须承认并超越个体的局限性。个体首先要“走出自身”,与“类”的文化对话,然后才能“回到自身”,最后达成个体精神的生成与丰满。“如果人单靠他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就不可能过真正的人生。”④

注释:

①钟启泉.“学校知识”与课程目标[J].教育研究,2000,(11).

②鲍宗豪.论无知:一个新的知识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③蔡亮.知识决定论[M].北京日报出版社,1988.

④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⑤潘洪建.知识问题研究二十年:教育学的视点[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⑥索尔蒂斯.教育与知识的概念——教育学文集·智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⑦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篇9

教学工作室是面向全镇,服务全镇教育教学改革,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广经验,改变教师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形成人人皆知、人人皆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工作室”建设目标。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使“教学工作室”更好地发挥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工作室公共宗旨在于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教研水平、顺利培养名师、培养校骨干教师、提升全校语文教师素质、提高本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职责

1、名师工作室成员制定本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2、参与学校语文专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3、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教研意识,积极开展语文课题研究。

4、教学工作室成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执教公开课,向校市教师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

5、教学工作室成员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力争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更好地为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三、具体措施

1、重视课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以版块专题的研究为引导,围绕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扎实进行有效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进行课例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带头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结合全市的课例大教研活动,组织进行课例研究,提高专业素质,并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一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

一是接力式课例教研。教学工作室成员就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由一名成员执教,全体成员进行听评课,再由第二位教师执教,再评课,最后由第三位教师执教,打造出精品课例,通过研讨会等渠道向全校教师推广,并进行研讨和反思,达到成果共享。

二是助长式课例研究。师徒结对,针对同一课例进行集体备课,由徒弟执教,工作室其它成员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观察评价,对课例进行二次备课,徒弟再执教,再观察评价,再次执教。通过具体的课堂评价的各个纬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迅速提高中青年教师把握教材和掌控课堂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执教能力。

3、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写作能力

把教育实践和教研论文的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勤于反思,积极主动地撰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提高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以学校网站为交流平台,每两周更新一篇,达到资源共享。定期向相关报刊投稿,争取每学期每人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4、加强读书学习,丰富自身内涵

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认真撰写学习笔记,每学年不少于10000字;结合全市开展的读书活动,采用同读一本书、精品推荐等方式,进行读书学习,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提升品味,丰富内涵。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

1、制定教学工作室工作计划、活动方案。

2、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确定工作室的教育科研专题内容等。

3、教学工作室成员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四月:

1、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建立工作室成员“成长记录袋”。

3、进行作文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打磨研讨课例,进行课堂观察。

五月:

1、充实完善学校网站论坛,进行网络交流。

2、确立古诗主题教学,组织研讨,实行接力式课堂教学观摩。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六月:

1、工作室学期工作总结。

2、充实完善成员“成长记录袋”。

初三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篇10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依据教研员培训、指导、服务的工作性质,以教育局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能力为重心,努力使自己和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整合起来,扎实地探究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初三语文教学的效能,特制定本学期初三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二.        主要工作任务

1、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老教研员学习,优化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教研员自身的素质是作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我这样的新兵,更应该充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此,本学期我将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以下内容:《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教育心理学》和优秀教学实例中的理论表现,提高理论素养;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对编排体系了然于胸,涉猎高中语文教材的相关知识,阅读名著,提高专业知识的.含量和文化底蕴,加强学科素养;端正学习态度,学习优秀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优化服务。此外,要积极参与部内的学习任务,保证质量。

2、          加强初三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探究《多元化拓展阅读》这一问题研究。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计划www.gzzongjie.cn/gzzj/gzj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其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以及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的道路,关键在于扩大学生的视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多以教材为蓝本,急于功利,紧盯中考,教学中出现了基础知识落实偏差;写作中对文体把握失调;阅读教学单一、缺少开发积累等情况,表现了“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的问题。

经过推敲,本学期选择阅读教学为研究的切入点,由此带领教学的其他方面,着力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拓展的方法和途径》,旨在贯彻课改理念,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建构读写结合、注重实践的有效教学思路,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提高。

3、          加强自身教育教学和指导的经验,深入基层学校,走进课堂,指导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学校的组织下,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导处健全制度,发挥教导处的只能作用,开展教导处经验交流工作。

语文学科个人工作计划 篇11

【关键词】学科本质;教学本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就是“语”和“文”的统称,“语”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字词句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文”就是文学,就是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句形象化的反应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语文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优化教法,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2]方祥锋.走进文本世界 追寻儿童语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上一篇:共产党员的先锋岗事迹材料下一篇:程序员面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