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无猜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两小无猜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精选7篇)

莫言在诺奖中演讲了三个故事 篇1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30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8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8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7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著名钻石的故事和传说讲了什么 篇2

光明之山

“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这里说的就是光明之山钻石。  “光明之山”源于印度,16世纪,蒙古贵族巴布尔占领了这里,并杀死了拥有这块钻石的土邦主。然而,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发动政变,把他父亲关进了牢笼,他就成了这颗尖顶的钻石的新主人。由于内战失败,胡马雍流亡波斯。作为回报,他将“光明之山”送给了波斯国王塔马斯。不久,塔马斯就因国内局势动荡而下台。胡马雍的后人贾汉国王进攻波斯,得到了这颗钻石后就得了重病。他被篡位的儿子囚禁,至死不见天日。  18世纪30年代,波斯国王纳第尔占领了印度,并得到了这颗钻石。得到钻石3个月后,他就染上了浮肿病,病痛使他失去理智,先后刺瞎自己5个儿子的眼睛,1747年,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纳第尔死后,后继君王都应自相残杀而死于非命。等钻石到了辛格手中后为避免厄运降临,将钻石送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钻石送往英国时,货船刚起航就遇到了霍乱,还遭遇了海啸。女王收到钻石后命人将钻石镶到胸花上。1852年,钻石再次被打磨,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自后“光明之山”成为英国女王王冠顶部十字架上最夺目的宝钻。如今它静静地躺在伦敦的博物馆里。

蓝色希望

蓝色希望是在印度发现的一颗硕大无比的蓝钻石,经粗糙加工后重量还有112.5克拉。法国珠宝商人达文尼从印度从当地王公贵族那里用翡翠换取了价值33万美元的宝石,其中包括这颗名贵的蓝钻石,44块较大的钻石和1122块小钻石,被称作达文尼之蓝。他回到法国后,把这块蓝钻石献给了法王路易十四,并将其重新切磨成鸡心型,重量为67.125克拉取名为“王冠蓝钻石”。达文尼也因此授予了男爵爵位。但不久,路易最宠爱的孙子突然死去。他早年的光辉战迹也开始衰退,并且娶了一个宗教的狂热信徒梅恩特侬夫人为妻。她给路易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幸。  路易十六在得到了这块“王冠蓝钻石”后不久,他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上了断头台。1792年大革命中,法国国库遭到劫掠,这颗蓝钻石一度去向不明。在这期间,西班牙画家戈耶曾画过的一张西班牙皇后玛丽亚·露易莎的画像上,戴着一颗宝石很像那颗失踪的钻石。当时有人推测,或许是法国保皇党人在国外得到它后送到西班牙人手中,或者是西班牙人从盗贼手中买下了。  1830年这颗失踪38年的蓝钻石重新出现在荷兰,属于一个钻石切割人威尔赫姆·佛尔斯所有。为防止法国政府追寻,他将这颗钻石切割成现今的样子,重量为44.4克拉。后来,佛尔斯的儿子汉德利克从其父那里将这颗钻石偷走,并带到了伦敦。在那儿,他自杀了,无人知道自杀的原因。  几年之后,英国珠宝收藏家亨利·菲利蒲侯普用9万美元买到了这颗钻石,从此这颗钻石得名“希望”。1839年,亨利·菲利蒲侯普暴死。他的侄子托马斯·侯普继承了“希望” 钻石。他将钻石放到水晶宫展览馆公开展出。

仙希

仙希钻石,世界公认的十大名钻之一。据说仙希钻石源自古印度,最初属于法国地区勃艮第公国的瓦卢瓦王朝。仙希钻石于1477年在战争中,被王朝最后的君主“大胆的查尔斯”弄丢了,“大胆的查尔斯”公爵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约在1570年有一位使者名叫哈利申斯买了这颗钻石。后来便借给法皇亨利三世,放在帽子上。亨利四世也借来做抵押,筹措资金扩充军备,让哈利申斯位居财政高官。之后被委任为英国大使,才卖给伊丽莎白一世 ,再传给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再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Louis XIV)。 从此仙希在法国皇室内传承,直至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皇室珠宝被窃,钻石也失去下落。到了1820xx年,俄罗斯皇子丹美洛曾配戴仙希钻石。1865年将它卖给印度富商,1920xx年William Astor买了这颗钻石作为儿子的结婚礼物,而媳妇借给法国博物馆展览,1964年William Astor的媳妇过世,英国政府宣称仙希乃英国皇室国宝,直至今日此钻石仍在法国政府手中,可在法国卢浮宫见到。

关于钻石形成的原理

有人说金刚石就是钻石,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差别就等同于木头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钻石只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人们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的故事,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钻石的原岩是什么?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么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

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黄帝内经》讲了些什么? 篇3

一、《内经》讲了些什么?

1. 中医天人合一的涵义:

天人同源

天人同道(同规律)

天人同构:天人皆由“气”构成

天人同化(同气化)。

2. 精气学说

3. 阴阳学说(有日在为阳,无日在为阴)

4.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属性概括):

五行源自五季

五才学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

5. 神的内涵

6. 藏象学说:五藏(脏)象。

7. 病因病机

8. 病症研究

9. 诊法内容:重点介绍了脉诊法。

10. 治则治法

11. 养生理论:

12. 五运六气理论

二、如何读通《内经》?

1. 借助工具书:a. 普通工具书:《汉语大辞典》和《汉语大字典》 b. 专业工具书:《说文解字》及内经专业书。

2. 解析原文

3. 纵横联系

4. 结合实践

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 篇4

今年的主题演绎,注重让传统文化和当下发生关联,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成为仅仅能欣赏、背诵的对象。

“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依然会影响他们当下的生活。”

下面,我们将通过最近提前彩排的录制现场,抢先看到今年央视和教育部为我们准备的“文化大餐”!

今年的“五节大课”

提前看,

内容根据彩排录制现场整理。

第一节:字以溯源

从源远流长的汉字说起。在这节课上,撒贝宁带着一个仿制的.甲骨上台,讲述中国汉字强大的生命力。甲骨上是“雨”的象形文字,不少小朋友现场认了出来。

撒贝宁说,这个字穿越了三千多年历史,到今天依然能够认出来。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它的流传演变记录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

理查德·西尔斯,1950年出生,美国人。他花了的时间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放到网上,中国网友深受感动,因此称呼他为“汉字叔叔”。

一次心脏手术差点夺去了“汉字叔叔”的生命,在病榻上,他开始思考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由此萌生了电子化《说文解字》的念头。

,“汉字叔叔”创建了汉字字源网,由于得不到关注和资助,他陷入贫困潦倒、旅游签证到期、护照被没收、第一次面临限期离开中国的窘境。

“汉字叔叔”并没有因此放弃。所幸的是,他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教职,可以边教物理边研究汉字,他为能在中国做老师而骄傲:

“我总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外国人,都在不断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呢?

王宁,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汉语研究与教育工作长达六十余年,是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王宁教授去到了青海牧区开展扫盲工作,她深深地被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望震撼,这一停留便是28年。

王宁教授说,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命就在民间。

为了将传统文化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王宁教授尽其所能,研究汉字从未停歇。其中,“甲骨文”也是王宁教授研究的汉字之一。

王教授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

两小无猜,恰逢花开的散文 篇5

青田入眼,蓝天依旧,白云淡淡漂浮。沿着吐青柔软的小道弯曲向前,我们跨过小桥流水,指着残垣旧壁,颓墙遗树,翻找记忆中依稀残留的碎片。口中似是而非的过去,爬树摘果子,下河摸鱼儿,在流水哗啦向下的青石板上坐下,洗去脚趾缝中的黄泥,欢乐嬉闹转眼被这些尚不成熟的语句代替,只是从中流出的感情,像这时的春水流过花开。

年龄一点点增加,时间转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唯一令人欣慰的不过是失去的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多。

那年棠棣花开时,正值清明微雨,一处桃花源美景,被来往行人匆匆瞥过。我们在无人的小道踏春折花,谈天说地,惊异于这样的淡雅清新,流年难再。眼前花开满树,像一把巨大的花伞,凝眸深视,如白云枯骨,又似白衣轻袖,只此一次的遇见,便是多年的想念。虽没有实实在在的变成相片,却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成为我回忆春天的.一处代表,也是作为两小无猜,踏步青草的永恒。

我们走南闯北,各奔东西,繁华过眼,一路上不断遇见不同的人,又分开又相遇,最后还是在默默想念里忘记。说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人们难免会进行一番美好的修饰,最忘不了的就是李白的那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安里,两小无嫌猜。最纯洁的感情从这里萌芽,一生的路程从这里开始,我感谢有这么一个异性陪着我走过人生的伊始。或者在更久的将来,充当一生的挚友。

两小无猜的时候,恰巧看见最美的花开,我们没有像小说里一样变成恋人,可我们却相爱,比爱人更加长久,比家人更坦然,比朋友更信任。当所有人渐渐离开我们身边,一起的玩伴也不再言语,可我们像在时间里遗漏了,躺在各自的孤岛里分享不同的经历,各自的心事。到如今,我越来越坚信,不管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你都是无可替代。

除夕守岁,初一逛庙会,我们一起这样玩耍,走过田间乡野,年年如此,已经不知不觉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从无人的田间走过,青草冒出一点点嫩芽,空气中隐隐散发泥土香气,油菜地里一两株油菜花已经夺目开放,我们关注着身边细小的变化和多年未变的风景。

在那座不知何时兴建的古庙里,我们模仿别人叩拜,然后向神明求签许愿,最后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离去。烛台上晃动着一盏盏烛火越燃越旺,鞭炮不停响起,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烟雾把四周晕染,恍若仙境。

沿着潮湿的田间回去,我们不停地说话,从学习说到感情,从家庭说到学校,天南地北胡说八道。望着池塘枯死的荷叶和眼前这个背影,我深知,总有一天他会成为某人的丈夫,某个孩子的父亲,到那时我们便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一同玩闹,可我仍会坚持在每年除夕守岁,初一逛庙会,然后走到这条小路上,回忆今天和昨天。

两小无猜散文随笔 篇6

想起他,可追忆到童年,重回那个小学课堂上,因升入三年级,需要重新编班级,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他也在其中。

还记得,刚刚开学不久,因为我和他学习突出,他被选为班长,而我是学习委员,我们一起成为了老师的小助手。

相互之间接触也慢慢多了起来,他是个开朗活泼的性格,属于很招人喜欢的那一种。

不知从何时起,在同学们的言语中,传出一句话,班长喜欢学习委员,他们是一对!顿时,我们成为了班级的热点人物。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彻底懵了,一时间流言四起,好听的,不好听的,一起灌入耳朵,心中很害怕,有种恐惧感,开始有意的躲着他,看到他都是绕着弯走。

他却跟在我后面,变着花样献殷勤,谁要欺负我了,他一定出来替我出气,尽管我不需要,他还是不放弃。

小小的年龄,什么也不懂,可心中清楚明白,这样是不对的,内心深处很排斥,开始对他没有好脸色,讨厌他。

端午节那天,我们这边风俗习惯,每家每户都要用大蒜头和鸡蛋一起煮,等到我们起床后,便可吃到端午节的独特早餐了,具体为什么,已经无从考证。

那天,和往常一样上学,第二节课结束后,我一如既往的走出教室门,和几位同学到操场上去活动。

没想到,回来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盯着我笑,有些还交头接耳的嘀咕着,我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事,只是觉得气氛怪怪的。

当我回到自己位置坐下来的时候,老师已经走近讲台,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课本。

一摸书包,圆乎乎的两个,吓了我一大跳,不知道什么东西,拉出书包一看,两个鸡蛋。

抬头看看那些同学们,个个还在偷笑着,再看看他,一本正经的听课,装作若无其事。

顿时脸颊红热,不知如何是好,瞬间真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逃离这个尴尬的局面,一堂课,无心听讲,心愁这两个鸡蛋咋办?

脑海中盘算着,一下课,立刻把两个鸡蛋扔还给他,转身就跑,嗯!就这么办,可惜的是,好不容易盼到下课铃响了,他却起身就走。

我又要顾及同学们的眼神,又要忙着找准时间,结果鸡蛋没还成,他已走远,耷拉着脑袋,不知怎么办,无精打采的走在放学的路上。

就这样心不在焉的走到了家门口,门前有一条小河,灵机一动,从书包里面,掏出那两个恼人的鸡蛋,狠狠的扔进了河里。

只听到扑通扑通两声,烦恼彻底解决了!轻松的身影,蹦跳着,回了家门。

下午到了上学时间,却迟迟不愿前往,一颗心忐忑着,想起那些人嘲笑的`目光与表情,就慎得慌。

我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就此不上学!那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去,干嘛不去,我是去学习的,又不是去观察人家表情的,拿定注意,挎起书包,直奔课堂。

回到教室后,低头坐在自己位置,不去和任何同学打招呼,不去管他们的窃窃私语,尽管他们还在议论着,我听不到,也不想听到

他好像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也不敢再靠近我了!可我还是一肚子委屈和火气,说什么也不会原谅他的,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远离他,离他远远的,越远越好。

此后两年中,我们虽然还是同班同学,可再也没有交流,没有任何牵扯,不过,有种感觉,他一直在,他在默默的关注着我,只是,再也没了交集

时间匆匆,转眼就要小学毕业!那个时候的我们,根本不懂,这次分别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任何舍不得,亦或是伤感。

毕业流行送卡片,他也送我一张,可以看出,很用心去制作了!画了花,画了草,还配上一首当时最流行的打油诗,那首诗,至今依然记得。

石榴开花红又红

我的同学是英雄

英雄英雄真英雄

祝你学习满桃红

不算清秀的小字,用蓝色圆珠笔写了头遍,又用红色笔描了一遍,自认为,那样看上去,会更漂亮一些。

小学毕业后,随之失去了联系,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前行着,童年的记忆,也随着时间,慢慢淡忘。

无空去回想,也不会去感慨,青春年少,一心追求的是新鲜感,是美好的明天,满腹希望都是未来。

多年以后,我已出嫁它城,一次回娘家,儿子感冒,去往医院打点滴,恰巧偶遇他,他一眼认出了我,便叫出了我的名字,我迟钝了两三秒,脱口而出,是你呀!好久不见……

惊喜,不敢相信,他已经褪去了稚嫩的脸庞,长成一个帅小伙,眼神中透露着英俊,一身阳光的气息,说话间,神情都是欢喜。

他看着我怀中的儿子说,只听说你结婚了,没想到,儿子都这么大了!好可爱的宝宝,言语中,几许叹息,还有祝福。

我问他,你结婚了吗?他说,唉~这辈子没人要了!准备孤独终老,玩笑的话儿,我听着,居然无言以对,双方陷入了沉默中。

他说有事,出去一下,一会就回来,我回一句好的,大约十几分钟后,他果真回来了。

手里多了一个方便袋,里面放着两版娃哈哈,还有小孩的零食,带着微笑,送入我面前,我说什么也不愿接受,可他说什么也非要放下,而后转身离去,消失在我眼眸中。

不知道为什么,竟有一丝失落感,涌入心海,至少道一声,再见,再走吧。

低头逗儿子玩乐,脑海中开始浮现出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他的记忆,一切仿如昨天,重现眼前。

又过几年,我们再一次偶遇在街道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一脸幸福的模样,提起他的一双儿女,更是笑容满面。

那个时候,出来一首歌,《小小新娘花》唱红了大街小巷,歌声诉说的故事,不正是我们吗?

问他,有没有听过,他说听过,说一听那首歌,心里就特别有感触。。

就这样,我们匆匆见面,又互道离别,转身各奔东西

今年,妈妈六十岁生日那天,宴席上,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很讶异,他为何会来,他比上次似乎苍老许多。

是生活有了重担吗?还是有什么事情不顺心?

他依旧热情主动的打招呼,交谈中方知,他现在和我弟弟是好朋友,也有工作上的接触,这次他来,是以弟弟朋友的身份来的。。

他问我生活过得怎么样,我说,很幸福,他对我很好,我问他,他只说了一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好

席散以后,送走了亲戚朋友,还有他,我独自来到了门前的小河边,打开那首小小新娘花。

一个人神情恍惚着,静静的注视着河面,听着旋律与歌词,心湿润着,感动着,思绪随之打开,忆起童年。

两小无猜 电影观后感 篇7

当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敢不敢”的时候,另一个人必须说“敢”,这就是游戏的规则。《两小无猜》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法国爱情电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苏菲的相遇即开始于这样一场孩童的闹剧,一个精美的铁盒子就是他们游戏的见证。说脏话,扰乱课堂,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一个游戏两人一玩十多年,他们什么都敢,除了承认彼此相爱。

索菲是波兰移民(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住贫民窟,常年受到种族歧视,自家门上被法国人涂了脏话;朱利安则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小学时在校车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没欺负索菲;高中时索菲追去朱利安家里,他的父亲在甩给了她几张钞票后把她轰了出去;成年后二人重遇,当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谢尔盖·尼莫夫·尼莫夫维奇”时,工程师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么找了个名字这么长的?”

你可以对政治、地缘、宗教一无所知,却不可能不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成长”是支残暴的笔,能将你这一张白纸涂得面目狰狞。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前久久徘徊,激烈挣扎了一番后还是将索菲放弃,这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社会偏见迟早也会吸收了自己。随后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爱,循规蹈矩地丧气,按部就班地窒息;由于父亲曾在他的婚礼上向前来搅局的索菲大发雷霆,他在十年不见索菲的同时亦十年不见父亲,借助迁怒将与过去有关的一切埋葬了个彻底。

但真正的过去怎么可能过去呢?青梅竹马的相伴起始于无所谓性的年龄,以“伊甸园”段落标志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而后她面对他掀起裙子,为了拥吻爬上车顶。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为了彼此流血流泪、濒临上吊,最后她成为了一直想拨通却始终没勇气的号码,他沦为了征婚启事上冷冰冰的条件。可是朱利安与索菲的羁绊太过强烈,它胜过麻醉剂、可卡因、LSD、性、口交与淫乱party,甚至胜过自由、胜过生命,这就促成了他们的幸与不幸。

这是两颗孤独的魂灵。索菲的家长对她不管不问,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丧母,与父亲间则始终无法交流。小学时索菲在他母亲的葬礼上放声高唱,这象征着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亲。战争小说里反复写士兵死前不停喊“妈妈”,因为母亲是他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无论他们之间曾因琐事发生过再多摩擦,也无法割舍这层强劲的联系。没有纽带意味着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贪婪的攫取也无法将这巨大的孤独填补;而索菲与朱利安竭力争取才获得了彼此,这段感情的纯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亲也无法插足。

这个思路似可用于解读父亲的种种诡异行径:他允许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儿子真诚的关心),却不允许二人在成年后继续见面——我的猜测是,既然家庭的维系本需刚柔并济,那么丧母之痛大概令这对父子笼罩于“幸存者负疚”,调和缺失之下他们刚对刚、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渐渐成型。所以父亲之所以会对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还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压抑多年后的一朝爆发:他没能在儿子的世界里占据哪怕一寸之地。

伤害源于在乎,爱与恨本系双生。《两小无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编织了一张纠结的巨网,将一切人类情感收入囊中,以两个人的相爱相杀,表现了法国人对移民的复杂心态、现在与过去的紧密交织以及因无法面对自我而铸就的进退两难——倘若将之视作一种比拟而不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批判,这个游戏也就无所谓“变态”。影片的浪漫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对抗”演绎到了极致:“敢不敢”是索菲与朱利安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杀人于无形,毁灭性的激情绵延一生。

爱能带来安全感和快感,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一般躲在安全感中悄悄念叨,“我只是不够勇敢„„”——可是于自幼就浸透于极端体验的两位主角而言,快感即是安全感,鉴于快感的极值早已牢牢拴在彼此身上,所以此后为寻求快感付出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寻求对最初巅峰体验的反复重现。爱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征服,所以我可以向任何人低头但就是不能向你认输,极致的挑逗即是战斗,势均力敌才配短兵相接——这种级别的刺激,朱利安那个大家闺秀的妻子给不了,甚至连索菲的尼莫夫维奇都给不了。

朱利安想当“暴君”,想打开后备箱拖出尸体再将尸体吊上路灯,但现实中的他只是一介工程师,点头哈腰、茫然赔笑,仿佛猛虎身罹抑郁症,优越感只剩“我比索菲过得好,假求婚那一局是我大胜”。工程师在大风中唯唯诺诺地追图纸,一直追到了巨型广告牌下,广告牌上闪烁着世界级球星、国家级英雄——索菲的老公。下一个镜头切到了索菲富丽堂皇的家里,她直白地对金牌制片人说:“你给我老公拍的这片,真他妈难看。”朱利安就此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接下来即使粉身碎骨,他也要赢一个赌。

你问我,我敢不敢像这样激烈地伤害你?我敢。我不仅敢伤害你,还敢与你十年不见。我只是不敢让你知道这十年来我每天都在想念你。

当一个人以十年为单位从你生命中过境,其间的十年反而会沦为为开启下一次重逢而进行的能量积蓄。你会在看到疑似她的名字时一跃而起,在偶遇恍如他的背影时瞬间逃离;朱利安每天思考是否要抹去索菲的存在,激烈到要将之幻想成在铁轨上的生死相搏,高傲地对着她也是对着自己大喊“你下地狱去吧!” 变态吗?确实如此,只是尽管电影讲述了他们同等程度的相互思念,他们本人却并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在思念着自己,因此思念愈深则折磨愈重:害怕我对你的思念不能被平等地对应回来,害怕我对你的思念摧毁掉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

就这样,它几乎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范例:两小无猜是人生的原点与原典,它是如此地庄重、盛大、不可撼动,以致无论“成年”究竟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中造成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巨变,对方都是当年一起折磨老师的搭档,相处模式亦永久地停留在了孩子气的争强好胜之中。因此在片尾,二人在朱利安的工地里共埋水泥地后,糖果般的画面转为黑白,这个片段似在传达“假如他们把失去的机会都抓住,就能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但他们白头偕老的形式,仍是一起像儿时那样对着字母表念叨污言秽语。

我想,电影的本意或许是用黑白段落教育观众珍重所爱、莫留遗憾;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么理想化的时空。一位年轻长辈如此同我论这个话题:“拉扯了非常多年,和她说话变得越来越难受,最后只能不说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这种不刺激的结局,大概未必比更封水泥更好,但它充分降低了打击力度。我们都和朱利安一样,被精神、物质、现实与野心等各种因素牵扯着,努力想在一团乱麻中取得平衡,身心疲惫、小心翼翼,因变数太多而身不由己。从这个层面上看,对影片的如潮恶评才是真正的教育:激情虽好,不足以超越责任;不能跟随你的就必须要抛弃,斩断回忆才能前进,成熟的人应该有能力为了更大的爱去忘却过去,好好珍惜他的大家闺秀,她的尼莫夫维奇。

上一篇: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科目和题型下一篇:地税中国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