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4篇)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
二、给下面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尽()
()
夹()
()
勒()
()
薄()
()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隘口: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蹲踞:
3.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焚:
4.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些微:
四、读下列诗句:说一说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2.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长城谣》作者是族女诗人,现居台湾。她的第一本诗集是《》。
当堂反馈
六.阅读《长城谣》一诗,回答问题。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题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知能训练
七.阅读《长城谣》全文(原文见第六题),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2.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4.《长城谣》是一首、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但诗中也有对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但诗中也有。
拓展延伸
八,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回答有关问题: 小时候
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甲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乙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诗中标注甲、乙的横线上,可以填入下列两句诗,请你根据诗意,从下列选项中选填最恰当的诗句,将其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入对应空格内。
甲处:乙处:
A.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B.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C 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D.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作者在表达“乡愁”的情感时,分别借用了、、、四种意象,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祖国的真挚感情。
3.这首诗以为顺序,以为线索,把对、的爱融化在祖国的爱中,表达了诗人的愿望。练习2.现代诗两首(2)班级:姓名:时间:
自主学习
一.辨析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谣()徭()槐()愧()
敕()赦()焚()梵()
二.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隘口ài
歌谣yáo
荒莽mǎng B.蹲踞jù山巅diān
纪弦xián C.焚起fãn
敕勒川shâ焉支yān D.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躯体qū 三.品读课文,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A.蹲踞
B.盘踞
C.停留
2.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的槐花香的季节?„„()
A.浓浓
B.淡淡
C.幽幽
四.《一片槐树叶》作者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是派诗歌的倡导者。诗人写此诗时,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于是,借夹在书中的槐树叶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之情。
当堂反馈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另一条是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3.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4.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6.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知能训练
六.阅读全诗(全诗内容同第五题),回答有关问题。1.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3.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字以内)
4.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5.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6.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拓展延伸
七.读下列一段话,在横线上写一句总结性的话,要能概括短文的主要含义。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品德高尚。有一次,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别人误以为是曾参。就对曾参的母亲说:“你儿子杀了人。”曾母不相信,说:“我儿子决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仍然不相信。可是当第三个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时,他母亲就害怕地逃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现代诗两首(1)自主学习
一.ài yáo jù diān fãn chì二.尽jǐn尽管 jìn尽头夹jiā夹道jiá夹被勒lâ勒索 lēi勒紧薄 bò薄荷 bó单薄
báo薄片三.1.狭窄的山口。2.矗立,站立。3.燃烧。4.一点儿。四.1.“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日夜牵肠挂肚,才会有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用词朴实中见真情。2.这一节写诗人梦回长城。一个“应”字道出这一切的景都成了美景,这一切的情都是载不动的深情。“仍然”“流进”“不眠的梦”具体形象地写出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祖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到久违的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入眠。寥寥几个词语,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五.席慕容蒙古《七里香》 当堂反馈
六.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就„„”,“唱”,“写”。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4.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知能训练
七.1.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3.“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4.咏物抒怀、反观历史长城黄河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拓展延伸
1.甲.A.乙.D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时间感情母亲、妻子渴望祖国统一。
练习2 现代诗两首(2)自主学习
一.yáo歌谣 yáo徭役huái槐树kuì惭愧
fãn焚烧 fàn梵语chì敕勒川shâ赦免。二.C 三.1.A;2.B。四.纪弦现代思乡。当堂反馈
五.1.现在过去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3.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4.写了槐树叶的来历。5.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6.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知能训练
六.1.一片槐树叶思乡盼归。2.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3.略力求具体生动。4.诗人初见槐花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5.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6.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拓展延伸
第六课《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 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 总 ” 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 。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2.村槐 时间顺序(倒叙)
3.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朗读音节处理的能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有音节上的抑扬顿挫,而重音通常是在阅读时需要强调的词语或部分,即使是相同的一句话,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就会不一样。在第⑥段中,“如此”和“一定”都是修饰动词的,应加以强调;“长大”则是上文一直在写的内容——槐树陪伴我成长;只有“季节”不是应该强调的内容。
4.槐树上荡秋千(荡秋千) 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5.(1)嫩绿繁茂的槐树树冠 (2)香气四溢的槐花花堆(意思对即可)
6.①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地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②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7.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全文的能力。要求我们对于文章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烘托手法、欲扬先抑等应熟悉掌握。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表达“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所以只属于托物抒情,而非托物言志。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鬓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②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③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词人。靖康之难前,叶梦得几次因得罪宦官而落职闲居。晚年隐居湖州太湖。②拚(pàn):舍弃。③东山:东晋名相谢安曾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令。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衰飒,这里却把秋景写得艳美,映衬出词人开朗的胸怀。
B.三、四两句,点明住地幽静偏僻:简朴的房子掩映在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很适合过隐居生活。为后文“为问”委婉曲折、沉重感喟的抒发作铺垫。
C.上片末两句写词人来到了太湖边上,凝视着浩茫无际的沧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净,绮丽的彩霞在波光里闪动。望“海”“天”“霞”展现了词人的闲适、冲淡之意。
D.下片前三句词人从空间上再一次感叹一事无成。“归来”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本”字更加表现出词人归隐的决心。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于叙事写景之中,抒情较为集中,用典老道。全词景物切换自然,词气清淡而情意真切。
15.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主要表现为“英雄气”“狂放气”“隐逸气”。请结合这首词,任选两种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是一首自叙平生、抒写情怀的词。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和对国事担忧。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景为主,兼寓流年虚度的慨叹。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词的第一个字“秋”,点明时序,是泛指。然后再具体写秋色。“晚”字是形象的说法,它既不是“来得晚”的意思,也不是确指“晚上”,而是由“老”引伸出来的含意。意思是说,暮秋的景物渐渐地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了。伴随深秋而来的,自然是凛冽的冰霜,以及那“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性本高洁的菊花,即词里所说的黄花。黄花开,霜降至。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小窗低户”形容房屋简陋,敧斜即倾斜的意思。这两句是说,简陋的小屋掩映于秋色黄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倾斜的小路。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门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
“为间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为”在这里作助词用,没有实在意义。山翁指晋代山简,”这里作者以山简自比。拚却是甘愿的意思。这里有反洁意,是说“难道甘愿”。双鬓华:指年事已高,两鬓生霜。它与上边的“霜信报黄花”有着巧妙的内在联系。前者写秋色将晚,后者写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问”字,说明他不甘寂寞,时时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这一句真实地记录了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此刻的开阔心境。徙倚是留连徘徊的意思。沧海即大海,作者以谢安自比,明显地表达了他对谢安不甘示芜的小路,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东还的退隐之志的仰慕与追求。“天净水明霞”则是眼前美景的写照,以此衬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之后的开阔心胸:如秋天长空那样纯净,如霞映水中那样明丽。这短短的几个字,看似平平淡淡,内容却实实在在。既写了体现诗词形象的人,又写了水天明净的景;既写了流连徘徊的貌,又写了泛滥于内心深处的情。情中见景,景中含情,可谓浑然一体了。
下片直抒胸怀。写虽然在家闲居,却对国事深怀忡忡忧心,自恨不能为国建功立业。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三字一句,短促有力,如响板敲来,铿然有声,抒发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飘游而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空飘荡,遍天涯”既显示了他的谦谨胸怀,又委婉地传达出他企望重操旧业、再立新功的心声。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的是闲居生活的无聊小事。作者写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扫扫荒芜的小路,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闲自在,实则这绝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茄。”悲风指凄厉的寒风。却恨是更恨的意思。“悲风”之前加上“却恨”,强化了词人的情感波澜,即由怅惘不安进而愤愤不平了。为什么?因为冉冉飞翔于白云之间的新雁带来了敌人侵扰的消息,边境很不安宁啊!胡茄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管乐器,其音悲凉。作者用眼前悲风、新雁、战地边马、胡茄组接的凄清图景,烘托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心绪便于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记叙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示。
【《一片槐树叶》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阅读:
槐树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参考09-19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11-09
最后的常春藤叶答案03-27
槐树作文650字01-21
一棵槐树美文03-12
槐树花开的优美散文04-06
音乐小槐树大班教案04-09
小区里的槐树作文04-21
家门口的老槐树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