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精选6篇)
[摘要] 目的 了解乐山市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SPSS 11.5软件统计处理。结果 2001-2010年全市共报告乙肝病例15806例,死亡11例,年平均发病率47.15/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5/10万。2001-2005年与2006-2010年前后比较发病率下降了2.17%;0~9岁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45~85岁组发病构成呈上升趋势;农民和离退休及家务待业等职业发病构成呈上升趋势,而工人和公职人员及儿童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结论 应规范乙肝报告管理办法,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开展预防乙肝的健康教育以降低乙肝发病率。乐山市乙肝发病率由上世纪90年代占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5位,上升为2000年以来的第2位,成为严重影响乐山市人群身体健康的重点传染病之一。乙肝的流行不仅影响全民健康素质,也给社会、家庭及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1]。乐山市1992年已把乙肝疫苗接种纳入了免疫规划,但由于当时的免疫规划是收费的,以自愿接种方式开展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因此乙肝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开展的很少。2002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才开始对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从这时候开始才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短时间内接种率得到较大提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有差异,特别在农村地区对收费疫苗接受度不高,接种率低,不能行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对人群来说,只有达到一定的人群免疫覆盖率,才能形成免疫屏障,对人群才有意义。利用乐山市2001-2010年乙肝发病疫情资料,分析流行变迁因素与规律,为政府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乐山市2001-2005年疫情资料汇编》和2006-2010年疫情年报,人口资料来源于《乐山市2001-2010年统计年鉴》。1.2 方法 对2001-2010年分为前5年和后5年,即2001-2005年与2006-2010年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SPSS 11.5软件统计处理。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2001-2010年全市共报告乙肝病例15806例,死亡11例,年平均发病率47.15/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5/10万。2001-2005年全市共发病815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47.67/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5/10万;2006-2010年全市共报告7652例,死亡4例,年平均发病率46.63/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6/10万。前后比较发病率下降了2.17%。10年间,2001年发病最低(31.02/10万),2005年发病最高(64.29/10万),近几年有所回落(图1)。2.2 人群分布
2.2.1 年龄、性别
2001-2010年乐山市乙肝发病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85岁,10~40岁组发病构成占总数的69.34%,0~9岁组占1.82%,45~85岁组占28.82%。2001-2005年与2006-2010年发病年龄组比较见表1,0~9岁组发病构成前者占2.66%,后者占0.91%; 45~85岁组发病构成前者占23.36%,后者占34.63%。两时间段0~9岁组和45~85岁组之间发病构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0,P<0.01)。说明近年来0~9岁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45~85岁组发病构成呈上升趋势(表1)。10年间男性发病占65.26%,女性发病占34.74%,男女性别比为2.20:1。
2.2.2 职业 乐山市的乙肝发病职业构成农民居首位,其次是工人,再次为学生;儿童发病构成最低(表2)。2001-2005年工人和公职人员(含医务人员和教师)及儿童等职业人群发病1772例,占总数的21.73%,2006-2010年发病1279例,占总数的16.71%;2001-2005年农民和离退休及家务待业等职业人群共发病4551例,占总数的55.81%,2006-2010年发病4854例,占总发病数的63.43%,两时间段工人和公职人员(含医务人员和教师)及儿童与农民和离退休及家务待业之间发病构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6.55,P<0.01)。说明近年来农民和离退休及家务待业等职业发病构成呈上升趋势,而工人和公职人员及儿童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表2)。
2.3 季节、地区分布 乐山市的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月和3~7月略高于平均水平。发病数较多的地区主要是市中区、犍为县、井研县、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和马边县,六区县发病人数占全市发病总数的76.25%。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依次为:市中区65.86/10万、犍为县51.54/10万和井研县47.22/10万。2001~2005年与2006-2010年比较,除市中区、五通桥区和峨眉山市发病率下降外,其余区县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沐川县1.75倍,其次是马边县1.03倍,金口河区1.02倍。见图2。3.讨论
3.1 2001-2010年乐山市乙肝发病率比较平稳
2005年全市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乙肝疫苗普种,经抗体筛查,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报告为乙肝病例,导致2005年乙肝发病率较其他年份略有上升。
3.2 0~9岁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
由2001-2005年的2.66%下降到2006-2010年的0.91%,说明乙肝疫苗接种对儿童乙肝发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控制乙肝的效果已得到公认[2]。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范畴是提高乙肝疫苗接种首针及时率最有力的手段[3]。乐山市1992年把乙肝疫苗接种纳入了免疫规划,随着免疫接种的规范化管理,新生儿接种率不断提高。提高12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全称合格接种率,可以遏制儿童乙肝发病上升趋势和降低全人群乙肝发病率[4]。学生乙肝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可能也与1992年以来加强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有关。2006-2010年45~85岁高年龄组乙肝发病构成较2001-2005年出现显著上升,可能是:(1)2004年1月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疫情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意识增强,漏报减少、疫情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得到提高。(2)乙肝实验室诊断技术敏感性的不断提高和逐渐推广使乙型肝炎检出率不断增加,以及部分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报告为乙肝等因素造成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增加。(3)乙肝病程一般较长,很难痊愈,慢性乙肝患者多次就诊,多次被报告,造成乙肝例重报。另外,是否还有乙肝经血传播和性传播增加导致乙肝发病率增加,值得进一步探讨[5]。应在增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敏感性的同时,规范乙肝报告管理办法[6],加强乙肝预防控制工作。3.3 非新生儿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的发病有明显的阻抑作用,可以降低人群乙肝发病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 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 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 其中, 男108例, 女80例, 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 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 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94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 每隔1个月注射1次, 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
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 新生儿断脐后, 1 min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检测方法:乙肝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 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 (诊断为宫内感染) 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 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 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 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 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 (74.46%) ;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 (2.1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01) 。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 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 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 HBs Ag阳性及HBs Ag-DNA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 Ag-DNA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 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 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 HBV可以清除, 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 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同时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 还可产生抗体, 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 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 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 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周后, 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 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 G, 新生儿体内Ig 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 妊娠后期4~6周胎盘对Ig 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 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 孕晚期3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 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 的发生率, 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 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46.
[2]陈敏, 朱坤仪, 来华, 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 11 (3) :65.
[3]郭永, 马振芝, 王清图, 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1, (9) :68.
[4]闫永平, 徐德忠, 王文亮, 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392-395.
[5]董得氓.儿科感染性疾病[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122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100例乙肝携带者,大三阳50例,小三阳50例,予特异性免疫治疗6年,每月皮下注射免疫套针,口服胸腺肽20mg每日一次,平均年龄30岁。对照组100例,50例大三阳,50例小三阳,诊断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均为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者。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临床症状及体征;②生化指标;③血清学指标;④HBV-,DNA定量指标;⑤转归和预后。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月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套针,对照组:休息,戒烟戒酒。
2 结 果(见表)
表 两组乙肝携带者的治疗结果比較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80%以上有家族史,母婴传播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使用血制品和污染的医疗器械,而不容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免疫缺陷。在免疫低下时乙肝病毒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寄生在肝脏,因免疫缺陷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及清除HBV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谱至少可包括:HBV慢性携带着、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广义的携带者包括了所有HBV慢性感染者,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是指其中那些无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没有或仅有轻度炎症病变的病人,这些人为数众多,求医愿望迫切,传统主张只进行密切临床观察,不予积极治疗。但这类人体内存有完整HBV颗粒,有的含量极高,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大敌,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乙肝的治疗要从乙肝感染的不同时期考虑,量身定做治疗方案,才能事半功倍。人体感染乙肝后,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免疫耐受阶段;②肝炎活动阶段;③病毒清除阶段;④特异性免疫阶段。一小部分人顺利通过各个阶段,自然转阴,产生抗体,大部分人在第二阶段徘徊不前,临床症状明显,演变为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率极高,治疗的重点是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硬化、防止肝癌。第三阶段病毒趋于清除,同时HBV-DNA的整合在此期进行或完成,实施治疗已难阻断肝癌的发生。第四阶段已无需治疗,而对于第一阶段治疗与否,还未有明确的说法,导致治疗乙肝的诊所及广告铺天盖地,那么,这一阶段(也就是慢性乙肝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呢?我院在6年的治疗及观察中,针对免疫耐受阶段实施免疫治疗,使小部分患者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大部分患者无变化,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各项指标正常,部分大三阳变为小三阳,乙肝两对半定量有所好转,未见转阴者,但患者免疫力增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传染性减小或停止,HBV病毒与人的免疫系统和平共处,生活质量未受影响。故本人认为乙肝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不可低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掌握治疗时机,配合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治疗的手段,将会使乙肝的治疗更上一层楼,虽然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未见有持续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例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转变认识,不要盲目强调“转阴”, 要知道乙肝的“四性” (长期性、难治性、可治性、依从性),要知道人类与细菌、病毒既是敌人也是朋友,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和平共处是基本,化敌为友是追求。所以,不要过于强调乙肝携带者的转阴问题,而乙肝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IgG含量检测方法的探讨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快速、准确的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的`IgG含量.实验中对~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的IgG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品40倍稀释后测得的吸光值与标准曲线第三点的吸光值无显著性差异;样品40倍稀释后测得的IgG含量与样品进行20、30、40倍三个稀释度测得的IgG含量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从而证明,样品40倍稀释后测得的IgG含量可以代表该批样品的IgG含量,无需进行20、30倍的稀释.检测方法会更省时、省力、省材料.
作 者:徐英 冯泓 高雪军 何彦林 周海云 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 刊 名: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英文刊名:PROGRES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年,卷(期): 37(4) 分类号:Q512+.2 关键词: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吸光度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选择我院产科19例孕期≤12周、HBs Ag阳性、ALT在80~500之间、HBV-DNA≥104拷贝/m L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该19名孕妇由于ALT持续异常, 又有生育要求, 对此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交待病情, 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 可能导致肝功能恶化, 使用拉米夫定可以使ALT正常、HBV-DNA下降, 从而保护孕妇肝功能, 降低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但拉米夫定对胎儿安全性尚不明确。患者及其家属经考虑后, 表示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9例孕妇均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 L/d至分娩, 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并按0, 1, 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 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五项 (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 。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9例患者治疗前孕期≤12周、HBs Ag阳性、ALT在80~500之间、HBV-DNA≥104拷贝/m L, 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1]。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交待病情, 获得知情同意, 自愿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9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ALT水平在分娩前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HBV-DNA均降到检测值下限, 没有患者在孕期出现病情加重。说明拉米夫定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所有患者在HBV-DNA下降的同时, ALT恢复正常, 没有患者在孕期出现病情加重。
2.2 新生儿一般情况
19例产妇所生婴儿19例 (男9例, 女10例) , 出生时体重2700~3800g, 身长45~55cm, 19例新生儿Apgar评分为8~10分, 所有新生儿均未见到窒息、颅内出血、发育异常或畸形等并发症。
2.3 新生儿HBV感染情况
19例新生儿出生时检测HBs Ag均为阴性, 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HBs Ag均为阴性, 并有17例获得表面抗体, 未见婴儿发育异常。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妇女如果是乙肝患者, 可直接把乙肝病毒传给婴儿。资料显示母亲HBs Ag阳性者, 若不采取有效免疫干预措施, 则婴儿约半数感染HBV[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及机制是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其中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感染率可达10%~40%。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渗漏或通过胎盘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感染胎儿;产时感染多由于胎盘破损, 微量母血进入胎儿血循环或胎儿吞咽羊水、母血或阴道分泌物感染;产后感染多因胎儿接触母亲体液、乳汁等感染。有研究表明, 孕晚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 更易发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 这可能是由于妊娠晚期胎盘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 形成绒毛血管膜, 使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 造成宫内感染[3]。因此,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尤为重要。
HBV感染的孕妇, 尤其是ALT升高的孕妇较正常孕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切口感染、宫内感染、HBV垂直感染、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4~5]。这可能与其妊娠后肝脏负担加重、内分泌的改变促使乙型肝炎活动有关, 因此及时实施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十分必要。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根据妊娠期间药物的安全程度将药物分为5类[6]:A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B类: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没有危害, 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 但缺乏人类研究资料证实;D类:临床有资料证实对胎儿有危害, 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 又无代替药物, 权衡利弊后再用;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 妊娠期禁用。目前,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被归入B类, 提示在动物实验中未证实有致畸作用, 但在人类还缺乏足够的评估或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包含的妊娠病例数太少不能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如果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的应用对于母亲和胎儿所带来的益处超过风险, 可以考虑应用这些药物。
本组19例慢性乙型肝炎妇女在妊娠期间服用拉米夫定并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且分娩出正常新生儿, 进一步证实妊娠妇女拉米夫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妊娠的女性, 如果考虑到拉米夫定对于母亲和胎儿所带来的益处超过风险, 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可以考虑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摘要: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选择我院产科19例孕期≤12周、HBsAg阳性、ALT在80~500之间、HBV-DNA≥104拷贝/mL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 在风险告知, 自愿的情况下口服拉米夫定100mgL/d至分娩, 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并按0, 1, 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 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五项。结果19例HBsAg阳性孕妇其ALT和HBVDNA分别为85~509U/L和3.82×104~6.07×107拷贝/mL, 口服拉米夫定100mg, 1次/d, 用药时间为6~9个月, 19例孕妇的ALT水平在分娩前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HBV-DNA水平在分娩前下降至<1×103拷贝/mL, 未见妊娠并发症, 出生时新生儿检测HBsAg均为阴性, 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HBsAg均为阴性, 未见发育异常, 新生儿Apgar评分为8~10分。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能有效阻断母婴HBV传播, 并能有效保护孕妇肝功能, 未见婴儿发育异常。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1~891.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
[3]闫永平, 徐德忠, 王文亮.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392~395.
[4]肖艳.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妊娠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 :207~208.
[5]赵淑华, 韩丽英, 张立会, 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妊娠对母婴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6 (1) :75~76.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09-02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感染范围广、危害性大的常见疾病。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患上乙肝后,对其今后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1]。为监测笔者所在区1~1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分析1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近年来对部分在校学生和學龄前儿童进行了HBsAg携带率和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湾里区抽查1~15岁的部分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共3 128人,其中男1 675人,女1 453人。
1.2 调查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在调查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抽取3 mL静脉血,经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按照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说明书操作及判断结果。结果判定以HBsAg阳性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乙肝疫苗接种率:查验调查对象的接种证或接种卡,乙肝疫苗按0、1、6的程序完成3针接种判定为全程接种;第1针在24 h内接种,第2针在第1针接种完成后1~2个月(28~45 d)内接种,第3针在第2针接种后3个月且距第1针接种完成后5~8个月内接种,第3针在12个月龄以内完成判断为合格接种。
1.3 问卷调查
以儿童母亲为主,调查其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母亲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户籍等)和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软件,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与HBV感染
共调查15岁以下儿童3 128人,检出HBsAg阳性人数104人,HBsAg携带率为3.32%。其中,学龄前儿童(1~5岁)携带率最低,调查935人,阳性9人,携带率为0.96%;其次为小学生,调查(6~11岁)儿童1 421人,阳性46人,携带率为3.24%,中学生最高,调查772人,阳性为49人,携带率为6.35%。由x2检验计算结果可知,x2=38.5>x20.05(2)=5.99,则P<0.05,说明3个年龄段的儿童H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儿童HBV感染情况(n,%)
年龄(岁)检测人数HBsAg阳性人数阳性率(%)
1 190 10.53
2 185 10.54
3 183 21.09
4 189 21.06
5 188 31.60
6 248 72.82
7 241 72.90
8 242 83.06
9 230 83.47
10 232 83.45
11 228 83.50
12 198 115.56
13 195 136.67
14 190 136.84
15 189 126.35
合计3 1281043.32
2.2 性别与HBV感染
在调查的104名HBsAg阳性儿童中,其中男54人,女50人,男女儿童患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乙肝疫苗接种与HBV感染
3 128名儿童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人数为2 791人,接种率为89.23%,合格接种的人数(含首针及时人数)为2 438人,合格接种率为77.94%。其中,学龄前儿童(1~5岁)接种率最高,调查935人,全程接种887,接种率为94.86%,合格接种849人,合格接种率为90.8%;其次为小学生,调查(6~11岁)儿童1 421人,全程接种1284人,接种率为90.35%,合格接种1 153人,合格接种率为81.14%;中学生最低,调查772人,全程接种620人,接种率80.3%,合格接种436人,接种率为56.48%。由x2检验计算结果可知,x2=97.8>x20.05(2)=5.99,则
表2 各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n,%)
年龄(岁)调查人数全程接种人数接种率(%)合格接种人数(含首针及时接种人数)合格接种率(%)
1 190 18396.32 17693.62
2 185 17896.21 17192.43
3 183 17595.63 16690.70
4 189 17793.65 17089.95
5 188 17492.55 16688.30
6 248 22992.33 21486.29
7 241 22191.70 20585.06
8 242 21990.50 19781.40
9 230 20790.00 18379.56
10 232 20889.66 18178.02
11 228 20087.72 17375.88
12 198 16482.82 12462.62
13 195 15881.03 11056.41
14 190 15078.95 10253.68
15 189 14878.30 10052.91
合计3 1282 79189.232 84377.94
P<0.05,说明3个年龄段的儿童疫苗接种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在104名HBsAg阳性的人数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65人,接种率72.12%,合格接种乙肝疫苗31人(含首针及时接种人数),合格接种率为29.8%。见表2。
2.4 乙肝防治知晓率与HBV感染
以母亲为主要调查对象的2 764人中,学历以大专以上和初高中两组为主 ,分别占34.3%和 56.2% ,小学水平占9.5%;在对乙肝相关知识方面,有96人(3.47%)不知道乙肝这一疾病(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有334人(12.4%)对乙肝传染性认识不足,认为携带者没有传染性;在乙肝传播途径方面,只有1 029人(37.23%)的被调查者能回答两个以上的传播方式,回答完全正确的有 585人(21.17%)。对于乙肝计划免疫方面知识的知晓方面,有1545人(55.89%)不知道具体的接种时间,有325人(11.75)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疫苗,有1 917名家长 (69.4%)不能正确回答第1针乙肝疫苗的注射时间 。有226人(8.17%)不知道如何了解乙肝防治知识,有1 022名家长 (33.01% )认为乙肝方面的公益广告太少。
3 讨论
从调查情况来看,笔者所在区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3.32%,HBsAg携带率随年龄减小呈逐渐下降趋势,5岁以下为0.96%,达到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接种率为89.23%,合格接种率为77.94%,1~5岁儿童合格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HbsAg携带率下降与笔者所在区2004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特别是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乙肝疫苗合格接种率逐步提高相吻合[2]。
调查情况显示,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合格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的儿童。据国内外有关报道,HBsAg阳性人群中,约30%是由围产期传播所致,乙肝疫苗第1针在24 h内及时接种是切断乙肝母婴传播最关键的手段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3]。因此必须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合格接种乙肝疫苗从而降低HBsAg的携带率。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12~15岁中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6.35%,合格接种率却为56.48%。因此需重点对中学生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进行监测,定期开展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对未接种或未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补种。实现重点人群(15岁以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3%以下目标。
在乙肝的传播方式、乙肝疫苗接种知识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群众不了解,这给乙肝预防带来困难,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乙肝预防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4]。加强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及时接种重要性宣传,提高住院分娩儿童及时接种率,是目前迅速提高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的最有效的办法。把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健康教育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向群众宣传乙肝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让群众了解乙肝传播的途径与正确的预防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形成全社会防治乙肝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晓兰,陈豫新.871名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90-91.
[2] 黃德,高波.信阳市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152.
[3] 周勇,郑金凤.福建省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0,3(60):168-169.
[4] 李栋梁,黄晓萍.合肥市民乙肝知晓率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3):236-237.
【乙肝免疫球蛋白】推荐阅读:
免疫球蛋白e11-12
乙肝诊疗方案11-15
母婴阻断工作乙肝03-15
乙肝两对半检查流程10-09
如何看乙肝检查报告12-17
乙肝检查报告怎么看02-14
乙肝的最新诊断标准06-19
艾滋病梅毒乙肝知识07-07
艾滋病、乙肝梅毒宣传板报06-05
乙肝五项常见结果分析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