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精选8篇)
一、民营企业现状及问题
张庄工商分局辖区内登记企业共有324家,其中民营企业242家,在民营企业中,个人独资企业83家,个人独资分支机构1家,合伙企业1家,私营公司149家,私营分公司8家。民营企业发展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许多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较非民营企业存在较多阻碍。二是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这样极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活力。三是人才机制不灵活,“任人唯亲”导致家族外人才引进受到限制,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外来”人才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五是决策盲目、风险经营。许多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决策“经验主义”较严重。六是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借鉴先进管理经济,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机制真正改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提供便利。
4、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力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打破僵化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具有激励性的企业领导机制和组织制度。
5、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机构。民营企业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
三、关于工商部门和政府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
2、工商部门作为执法部门,要明确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民营企业发展一直存在融资难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企业普遍面临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困扰,利用市场机制融资仍面临许多问题。
从间接融资状况看,银行机构2009年上半年为市场提供了7.3万亿元贷款,其中大型企业得到47%,中小型企业得到53%。表面上看中小企业所得资金不少,但是从细分数据看,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的83.01%被中型企业获得,小企业仅获得16.9%。小企业所获贷款明显不足,而事实上民营企业主要由小企业构成。所以,民营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并不充足。
从直接融资中的内源融资看,由于民营企业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因此很难从企业内部通过债券或股权的方式融资。我国的股票市场自设立之日起,就以为国有企业转制提供资金为目标,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对于多种资源都较缺少的民营企业来说,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很难从正规途径获取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因此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以年息10%多的高利率借贷,这种融资方式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极高的利率压力很可能将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压垮。
上述原因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比例合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民营企业自有资本与内部折旧、留存收益构成的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的比例不足2%。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民营企业融资难,同样也是企业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是导致其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主因,外部环境只能是造成融资难的次因。
1. 民营企业运营风险大,破产率高
在民营企业中有98%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破产率远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成立后两年内会有30%消失,5年内会有60%消失,10年内的破产率则高达90%以上。银行为了维持自身发展,要为自身的决策负责,要考虑将资金借给民营企业的风险,自然是将资金借给可抵押资产更多、运行更稳定更有保障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放心。
2. 民营企业运作不规范,发展没有保障
(1)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未经过系统正规的培训,管理技能和生产技能都不高,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仅占7.8%,67.3%的员工属于初中以下学历;有初级和中级技术职称的员工只占8.6%。因管理层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过程中逃税、制假造假、恶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等不良行为较突出。
(2)企业很少采用现代化运营机制,大多数采用家族管理模式,未形成制度化,导致企业的运行缺乏长久性和稳定性。
(3)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在竞争中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利润很快就被劳动力价格上涨所抵消。
3. 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可信的财务证明
为了控制成本,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专职的会计,资金运转也不合法合规。主要是经营者出于税负考虑,普遍采取现金交易方式,从个人存折(储蓄卡)上转账,只有部分销售收入计入报表。企业的账目也多数由经营者的“亲信”控制,对内对外两套账。由于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账目很难获取银行的信任,因此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自然不会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
4. 民营企业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
银行为了降低运营风险,一般会要求贷款企业提供相应的资产做抵押。大型企业有机器、厂房、土地、设备等大量资产可用于抵押,而中小民营企业因规模较小、可抵押的资产少,很难获得其他企业的担保,难以从银行获取资金,或所得资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5. 民营企业体制不健全,导致融资困难
当前,国有和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银行也以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为主。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一般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而民营企业因具有私有性质,大多处于国民经济非要害部门,很难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
6. 缺乏直接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进行内部债务或股权融资,因企业规模小而受到限制,很难满足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外源融资,所受的制约也多于国有企业。我国建立证券市场的主要目标是缓解国有企业转制的资金压力,虽然2010年开创了创业板市场,方便了小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其较小的市场规模相对于民营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显然是杯水车薪。
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企业融资方式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融资,融资渠道可分为外源和内源融资,融资工具分为股权和债券融资。另外,企业还可通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抵押或质押,获取发展资金。
(1)充分开拓内源融资渠道。
虽然民营企业的规模偏小,很难在企业内部通过股权或债权的方式融资,但是企业进行内源股权或债券融资,应尝试向资金富裕的员工开放,采取将股权或债券绑定的方式,将员工的资源与企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企业还可通过提高公积金的留存标准,将积累的公积金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转增为企业发展的资本,以解企业发展燃眉之急,这就需要企业正确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
近年来,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是企业要想获得这些政策所提供的优惠或支持资金,必须有健全的治理结构,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这样,通过税收减免、发展资金补助、政策保障就可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化治理模式,不利于企业规范管理,更不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因此,企业应积极进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聘请专业会计机构完善财务制度,赢得银行的信任,从而提高从银行融资的可能性。
2.对政府的建议
(1)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但是计划经济的痕迹在有些领域还可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半死不活”,早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然而却被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失业率等问题的考虑,通过行政指令,强迫银行对这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同样是缺乏资金,而更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却因为规模小、影响小,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扶持,难以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所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应成为民营企业的“护航者”,而非主导者。
(2)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促进银行业竞争。
当前,我国几家国有大型银行占据了银行业80%以上的市场,倘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进入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大力发展民间银行业,银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会增加,运转的灵活性也会增加,银行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就会降低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3.对银行的建议
(1)改善贷款抵押质押机制。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银行贷款抵押要求。但这些企业数量很大,如果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大的规模。所以,银行应建立灵活的抵押机制,简化审查程序,允许民营企业联合进行资产抵押,这样就可实现风险共担,银行也可实现贷款集约化和成本最小化。另外,银行还应允许民营企业灵活运用抵押物,既可用有形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也可用无形的设计、应收账款、债券等抵押贷款。
(2)改革业务流程,提高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关键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合理建议
中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因为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成长速度快,所以在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家族决策及个人决策主导
我国民营企业产权集中,基本由家族或者是创业者所有。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决策基本由大股东做出。而这样做会让决策带着更多的个人色彩,与个人情感和喜好密切相关,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督和制约。这样,不仅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降低,还会损害中小股东和员工的利益。而且个人的一个严重错误决策,可能会对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治理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兼采英美、德日的优点,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都在使用。有的公司设置了监事会,有的公司设置了独立董事。看似治理架构完整,但是实际上却难以形成真正的监督和制约。我国模仿德日模式的监事会制度,因为我国民营企业产权集中,监事会监事候选人的产生、数量等规定得不够科学、严密,很多都是由公司大股东任命。任命的这些监视大多是受其制约的下属,或者是利益相关者。最后造成了监事会“不监事”的不良后果,易于产生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权益、董事经理侵犯公司利益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犯罪,影响公司正常运作及生产,公司信誉降低。作为模仿英美模式的独立董事,应用到我国民营企业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民营企业聘请的独立董事多是专家学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公司治理的实践较少,所以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后果。其次,独立董事的权力基本是大股东赋予的,那么他们对公司的建议也只能去迎合大股东的观点,造成了独立董事实际上丧失其独立性而成为大股东的支持者。
三、缺乏好的激励制度,导致人才缺失
因为我国民营企业产权集中,所以民营企业的激励制度也有家族治理特征。控股权与决策权集中于大股东,使得职业经理人的独立性变得十分有限,缺乏具备与资本公平对话的地位与权力。在企业的日常决策和管理中,也受到诸多限制,受到大股东的限制,难以做出正确决策。中国民营企业相对比较封闭、社会化程度低,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持利用与防范的心态,始终担心职业经理人会抢了自己的企业。结果是尽管少数民营企业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但是职业经理人始终会觉得自己是外人得不到信任,而对公司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会导致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利益上不一致,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管理!
四、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些企业,因为属于家族企业,更是将家文化复制到企业文化中,对外人盲目排斥,员工得不到认同感。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难以产生共同追求的目标,生产经营的效率低下。
五、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一方面是金融市场存在体制歧视。因为我国金融机构以国有银行为主,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就容易的多。而民营企业则很难从银行贷款。一些民营企业依靠上市进行融资,但是能够上市的民营企业毕竟有限。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很多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存在许多管理上的问题,账目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将钱贷给民营企业。投资者也不敢将钱投资到民营企业。我国现在民营企业融资仍以内部融资为主,内部融资效果毕竟有限,公司很难实现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这样才能使企业持续不断的良性发展。所以我也对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我国民营企业的家长、大股东决策机制在公司成立初期虽然有一定正面作用,但是随着公司规模壮大及社会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所以民营企业要以董事会为核心而不是董事长为核心进行决策。要通过股东会议使中小股东也能够参与公司日常决策,保护自身利益。要制定完善的公司章程,对董事长的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
2.改进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学习德日、英美模式并无问题,是对其他国家治理成功经验的学习及应用,但是要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对监事会的组成人员,要增加中小股东的人数。因为这些人受到大股东的制约相对较少,企业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他们会密切关注企业的日常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独立董事的组成人员,应该由中小股东及员工提名,而不是大股东。独立董事的人员结构,应该由专家学者和一些企业退休的高管相结合。退休的高管有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专家学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还应该赋予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足够的权力,如果没有足够权力,这些仍是形同虚设。只有赋予足够的权力,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才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为企业的弊端提出好的改进意见。
3.完善激励机制,使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共同努力促进公司发展。首先,民营企业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给有能力的人才赋予更多的权力,使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股权期权激励就是很好的办法。这样会使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变,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这样他们就和大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也会和大股东一起为公司经营管理努力。最后,形成系统的职业经理人力资本精神激励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轮中提到满足尊重需要。声誉激励就是满足尊重需要的一种方式。再者以精神方面的激励,更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职业经理人力资本精神激励关键在于承认职业经理人力资本的价值,提高职业经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增强职业经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权利。
4.民营企业要形成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要使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心中。公司企业文化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相当重要。首先,要对自己企业的历史及未来发展形成充分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不能去照搬照抄,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企业文化要与员工的追求有契合点,这样才能使员工形成认同感。其次,要想办法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要对企业文化多宣传,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
5.加强自身管理,改变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要想得到不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这是内部融资达不到的,所以要更多的吸引社会资金。吸引社会资金,一定要加强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使公司经营生产规范,账目透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样才能得到社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信任,得到充足资金。金融机构也要改变这种歧视民营企业的传统,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民营企业融资简便。
参 考 文 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2]陈昕,沈乐平.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09(5):101~102
[3]李亚.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发展趋向[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6:31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 文件
粤知协〔2003〕37号
各地级以上市知识产权局: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促进民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依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民营经济素质,我局制定了《关于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知识产权局
二○○三年八月一日
关于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促进民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依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民营经济素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工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适应世贸组织规则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要以提升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经济素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广泛宣传,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努力营造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大资助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制订引导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市、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合作,共同推进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全省迅速形成民营企业普遍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引导扶持措施,加快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能力
(一)开展“广东省百家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培育工作。从2003年起,三年内择优选择一批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全过程,提高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区域和行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择优扶持若干重点城市、县(区)、镇(街道)、特色园区,开展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择优扶持若干个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开展示范工作,引导和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行业整体发展战略中,辐射和带动行业内的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
(三)加强专利技术实施工作,制定“广东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从2003年起,每年从民营企业中择优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给予一定的引导资金扶持,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对纳入“广东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的项目,各市应设立相应配套资金,省市联动,共同促进。支持各市设立本市专利技术实施计划。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试行专利权质押和专利项目贷款等融资方式,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组织实施“广东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选择一批重点行业,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内的骨干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利用专利信息,对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从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制定行业和企业专利战略,明确战略思想,确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措施,培育提高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各市根据本市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专利战略研究。
(五)开展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工作。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订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提供培训经费支持,为民营企业培训提供条件。举办多层次的国内外考察和培训活动,学习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运营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做法和经验,为民营企业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各市应根据本地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组织知识产权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向民营企业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六)资助民营企业申请专利。各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给予资助。民营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省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给予资助。
(七)设立广东专利金奖、广东专利优秀奖、广东省优秀专利发明者、广东省专利工作先进企业和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等奖项和荣誉称号,鼓励各市设立相应的奖项,对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和宣传。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有效地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通过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切实有效地保护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对民营企业的专利权被侵犯请求处理的,省、市知识产权局应依法公正、公开、公平处理,及时有效地制止专利侵权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内区域间和省际间的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为民营企业维权提供更为便利的渠道。
(二)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在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地区,要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制定自律规则,制止会员之间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行业内形成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律的良好氛围;建立会员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内部协调机制,指导行业协会自行调解会员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建立会员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维护会员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三)提高民营企业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制定《广东省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引》,指导民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措施,保证相应的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四)加强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各级知识产权局要加强对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指导会展主办单位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参展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在会展活动期间,会展举办地知识产权部门应当派人进驻展会,进行指导,开展执法工作,依法受理和查处侵犯专利权、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
(五)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组织知识产权专家为民营企业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提供咨询和帮助;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探索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跟踪分析重点行业专利竞争态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出预防方案和应对策略建议;建立重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通报制度,企业发生重大知识产权涉外纠纷时,应及时上报省及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服务
(一)加强专利代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利代理机构布点,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专利代理机构到有需要的市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提供便利。加强对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专利代理人的执业行为,对弄虚作假、欺诈和非法谋取暴利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省专利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专利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省市网络系统。支持各市建立专利文献公共电子阅览室。鼓励各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服务。
(三)继续充实和完善知识产权专家库。省专利信息中心要在已初步建成的知识产权专家库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尤其要吸收有涉外经验的知识产权专家。充分发挥专家的知识优势,为民营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提供系统全面的策略建议和具体事务的咨询服务。
(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专利代理机构与民营企业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引导专利代理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紧密关系,为企业代理专利申请以及管理、运营和保护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和鼓励专利代理机构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代理人才,提高代理高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能力,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
主题词:民营企业 知识产权 意见 通知
抄送:国家知识产权局,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府办公厅、省直有关部门,各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行业协会。
境的意见
司法部
司法部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现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近日,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司法行政机关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意义,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党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着力在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1.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树立平等保护、促进发展的立法理念,重点围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问题,确立民营企业“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加快推动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全面保护民营企业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类型的财产权。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政府投资资金,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保障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通过立法加强政府政务诚信建设,确保政府守约践诺,防止随意违约毁约、“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
2.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统筹协调正在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在2018年年底前集中清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有悖于平等保护原则、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及时予以废止或者调整完善,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及时纠正有悖于保护民营经济的法规规章规定,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平等法治保障。
3.健全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起草、审查涉及企业权益的法律法规,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专门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全面了解其利益诉求并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要把征求工商联和律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意见作为重要环节,必要时对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开展立法调研。对征求意见中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反馈研究采纳情况,未采纳的要说明理由。
三、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民营企业公平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4.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合法经营不受干扰。严厉打击针对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侵犯民营企业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以及损害民营企业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民营企业和人员的一般违法行为,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依法必须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处置涉案财物的,必须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区分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结案后及时解封、解冻非涉案财物。
5.坚持公平公正执法。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公平公正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享受同等法律待遇。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坚决摒除随意检查、多重检查、重复处罚等执法歧视行为。大力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切实增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阳光执法,坚决避免人情监管、选择执法、执法不公、暗箱操作等现象。
6.坚持规范文明执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明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事项范围,从制度上推动解决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凡无法律依据的,一律不得开展执法检查,严防执法扰企。切实改进执法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做到行为规范、程序规范。切实防止一些部门在执法中对民营企业采取“一刀切”等简单粗暴做法,对民营企业经营中的一般违法行为,要审慎研究、妥善处理,可以通过说服、建议、协商等手段解决的,要以教育为主,不能一味处罚、一罚了事,坚决避免对市场活动的过度干预。
7.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级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侵犯民营企业利益的行为。对民营企业投诉举报的“乱执法、随意执法”问题,必须及时查处,做到有错必究,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问责。切实加强涉及民营企业的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工作,对民营企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权益的复议申请,抓紧审理、及时办结,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8.大力推动简政放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部署要求,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审批事项,激发民营企业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成本。
9.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切实组织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对民营企业在中国法律服务网“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意见,及时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抓紧取消违法设定的证明事项,切实避免民营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不方便等问题,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通过法定程序从制度上加以解决。2018年年底前,率先在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告知承诺、信息共享等方式取消不必要的证明事项。
10.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推动落实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要求,优化简化行政审批服务程序,最大限度缩短民营企业办事时限,方便民营企业创业创新。2019年6月底前整合部省两级中国法律服务网,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实现以中国法律服务网为统领的“三网融合”“一网通办”。
11.推动创新监管模式和执法方式。针对民营企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进传统监管模式和执法方式,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物联网+监管”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生态。
四、创新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12.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服务民营企业功能。推行实体平台“一窗办多事”,整合司法行政系统各项服务职能,实现“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转办”,降低民营企业寻求法律服务的成本。加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接听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专门服务团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请律师、办公证、求法援、找调解、寻鉴定等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办理。
13.组织引导律师积极服务民营企业。围绕促进依法经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法治环境,引导律师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论证,提供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服务,促进依法办企。组织律师服务民营企业专项活动,在2018年底前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一次全面法治体检,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帮助民营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加强与各地工商联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沟通合作,协助有关行业协会商会成立专业律师服务团队。探索开展民营企业公司律师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司律师参与民营企业经营、决策、论证等工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各省(区、市)党委对外联络部门、中国贸促会各省(区、市)分会等的联络沟通,为民营企业对外经贸合作交往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
14.拓展创新公证服务民营企业工作。监督指导公证机构认真办理企业并购、招标投标、知识产权、拍卖、提存、抵押等公证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公证服务力度,规范交易行为,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在有条件地区开展民营企业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试点,遴选培育第二批若干家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示范机构。
15.建立民营企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加强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排查,将民营企业矛盾纠纷作为重点,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开展调处,定分止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并调解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选聘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进驻企业或建立调解联系点,及时调解矛盾纠纷。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依托各类商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完善商会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及时化解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
16.推进民营企业民商事纠纷仲裁工作。加大在民营企业实施仲裁法律制度的工作力度,吸收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人士担任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深化仲裁机构与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协作,建立专业仲裁工作平台,发挥专业人员解决民商事纠纷作用。尊重民营企业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和处分权益,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当事人,依法公正合理裁决涉及民营企业的民商事纠纷。优化仲裁工作程序,本着就近、快捷、经济的原则,方便民营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通过仲裁解决纠纷。
17.积极做好民营企业员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对民营企业农民工和困难员工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受理。积极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民营企业,为企业困难职工、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实现应援尽援,营造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
五、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
18.深入推进“法律进民企”。组织、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制定法治宣传计划,开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深入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增强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的意识,切实将“法律进企业”活动引向深入。
19.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鼓励探索重要节点开展法治宣传的新模式,充分利用“4·26”知识产权日、宪法宣传周等时间点,选取民营企业关注的法律法规或法律热点问题,集中开展大型的普法宣传活动,借助重要节点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提高工作覆盖面,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20.创新普法宣传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对与民营企业发展相关的民商事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律解读和舆论引导。更好运用网络、微信、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积极推送相关主题宣传活动消息,开展新媒体普法。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守法诚信典型案例,开展树立守法诚信企业家、标杆企业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贯彻党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要充分发挥政策协调、统筹指导、督促推动作用,在政策、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调研和督促,结合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反映法治层面的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用的措施和办法。要建立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健全完善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定期走访,帮助解决涉法问题。要加强监督问责,建立涉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信息反馈制度,认真查处各类投诉举报,及时跟进工作进展,对落实情况滞后单位要求作出说明。司 法 部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理念需要在五个方面有实质性转变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政府的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同时有效地应对挑战,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6%,提供的就业占42%,实现的出口额占62%,上缴的税收占46%。我国专利的65%、新产品的80%是由中小企业发明和开发的。从当前的情况看,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对待中小企业的基本理念要有重要转变。
1、从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现实的情况看,政府往往是从税收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来考虑对待不同企业的政策。由此,政府对发展工业企业,特别是争取大项目、发展大企业有很强的偏好。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政府是以富民政策还是以财政收入作为自己的基本出发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巨大。在这样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对解决经济社会失衡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发展服务类中小企业对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社区中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生活压力和矛盾。因此,政府应当自觉地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从减员增效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转变。90年代中期,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曾经提出减员增效的口号。实践使我们看到,政府应当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近两年来,政府组织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政策。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今后,我国城镇增加就业、解决城镇失业和下岗问题,要靠发展中小企业;我国农村最终解决农业冗员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扶贫,也要靠发展中小企业。
3、从重视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把“抓大放小”转变为“放大扶小”。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同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同等重要。建议国家将“抓大放小”的企业发展政策调整为“放大扶小”,也就是在体制上进一步为大企业“松绑”,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则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
4、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平等、公平的政策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促进大企业的发展,曾采取很多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政策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中小企业的根本措施是提供平等、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是通过改革消除某些不合理的制度歧视,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不正当干预和不正当收费。法律和法规相对滞后,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尽人意,是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5、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过去,对于中小企业主体――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我们曾有多种疑虑,并采取了某些限制性措施。当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后,应当自觉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鼓励和更多支持,在创业指导、技术开发、信息咨询、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服务。
二、在加快市场化改革中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例如准入问题、融资问题、产权制度问题等。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措施是市场化改革,由此,将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6、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保护机制十分重要。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大批企业家的涌现,而企业家不断涌现的前提是企业家精神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从客观要求来看,我国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制度远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要从多方面创造适合企业家生存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政府要承认和正确评估企业家价值,要承认和保护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要培养、弘扬和褒奖创新进取、诚信负责的企业家精神。
7、针对实际情况,建议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中小企业中,试行确立经营者产权的制度。对经营者总收入中的股权收入部分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家产权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8、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办中小企业的问题。80年代,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的发展。90年代,农民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近10年来,农村民营、私营和个体经济没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民创业办企业还存在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办企业的问题,要像支持下岗职工办企业一样,支持农民在城镇办企业;要像支持土地承包一样,支持农民在农村办企业,特别是支持农民兴办各种服务类的中小企业。
9、为增加农民创业的资金来源,鼓励农民发展中小企业,建议赋予农民土地的抵押权利。最近讨论的“物权法”草案规定,农民的宅基地和耕地不能单独作为物权抵押,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农民宅基地和耕地的抵押可以解决农民创业的一部分资金需求,有利于农民办企业。还应该审慎地考虑进一步扩大农民手中可抵押物的范围,逐步拓宽农民融资的渠道。
10、建议在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为稳定农民工队伍,进而保证广大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建议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抓紧建立一套可执行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减少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之间的社保差距。要充分考虑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在农民工打工集中地区之间建立社保账户可转存的制度。
11、要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好的、有效的金融制度。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发展让民间资本进入的城乡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零售方面的服务;二是允许和引导民间各种“草根”金融的发展,将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任务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分散民间金融风险的活动;三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自治自律性互保组织,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增加一个风险防范网络;四是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启动二板和三板市场,给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从事社会融资的机会。
12、建议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简化其贷款手续。针对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金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在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企业互保体系的基础上,建议在现有的银行系统中尝试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对于信用评级高、并参加互保的中小企业可以优先获得授信和贷款,并进一步简化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贷款手续。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几年,政府改革是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无论是审批制度改革还是投资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限制和规范政府的投资权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3、建议国家设立中小企业振兴服务局。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实行的多头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议整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的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城市集体及社区企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国务院下设城乡一体化的中小企业振兴服务局。统一负责执行和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法规;统一使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性资金;统一协调社会各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力量;统一监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服务的中介机构;统一联系中小企业民间组织;统一建立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提供国际国内市场、行业和新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建议国家统计局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统计和抽样调查系统。
首先建议抓紧研究和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抓紧清理、废止或修订一切有悖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放宽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公平市场环境,实行同等待遇,强化政府服务,改进政府监管,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建议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14、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种中小企业民间组织的发展。各种中小企业的民间组织是中小企业利益的代表者,是企业自我组织和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中小企业雇主与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未来几年,将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快速增长期,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民间商会的发展,使得这些商会能够像温州的商会一样,成为中小企业具体利益的代表者。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政府还要支持建立农民工组织,建立农民工组织与中小企业(雇主)组织、政府之间正常的协调机制。
一、当前影响民营小企业绩效考核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
1. 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缺陷
(1) 考核指标不能真正代表绩效目标。例如销售部门仅仅重视在月末或季度末时的销售业绩, 以便按照销售业绩来分配底薪和奖金;办公室人员, 考核指标只有出勤, 没有能够衡量出日常工作完成情况的指标。 (2) 不能全方面考核员工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缺少下面的考核:一是各个岗位的员工是否具备胜任其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二是员工对于现今就职的岗位是否有相关的经验, 在此岗位上的工作成绩如何;三是缺少员工的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等重要指标的考核;四是缺乏对员工行为、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内部管理非常不利。
2. 考核评价主观模糊
考核评价一般是由上级打分。只要不犯严重的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大错, 就给一个中上等的评价。例如有时员工可能因为某一次犯错而给人造成一直犯错的印象, 从而忽视了该员工平时的努力和成果。又如有的员工善于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而容易获得好的评价。因为员工评分结果基本相同, 容易使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下降, 形成“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的错误意识。而对于偶然犯错的员工, 和不善于塑造好印象的员工, 会因为评价的不公平不公正而严重影响积极性。
3. 考核结果无反馈
反馈对于绩效考核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反馈中的沟通应该贯穿于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绩效反馈可以帮助上下级之间建立良好有效的双向交流。
但对于民营小企业员工来说, 绩效考核只是在年末例行公事的填写各种考核表。但他们对于考核的目的以及内容、标准没有认识。如果再在考核后不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 使得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得分和排名情况, 更不不清楚上级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评价, 搞不清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也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也无法澄清工作中的一些误会。
4. 考核结果缺乏运用
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保障和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所必须的一项管理行为。
现在多数民营小企业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仅仅停留在评分、划分等级、薪资分级的阶段, 没有利用绩效考核去发现优秀员工从而专门培养、提拔, 也没有利用考核去发现目前的问题从而改进、提高。
二、改善民营小企业绩效考核活动的建议
1. 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
(1) 根据各部门职能、任务制定部门KPI考核指标, 再将部门考核指标细化分配给具体员工。引进关键绩效指标法 (KPI) , 根据各部门职能、任务制定KPI考核指标。然而再结合部门岗位设置、员工能力与意愿等, 将部门的考核指标细化, 分配具体员工。以销售部为例, 一般来说销售部考核指标可以是销售额、销售目标达成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忠实度等等。但不同时期企业战略任务不同, 对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 设计员工综合素质考核指标。员工综合素质考核, 可包括专业知识、经验和成就、能力和性格、行为和价值观四个部分, 由被评价人的上级、下级、同事进行评价。例如, 对于财务人员, 专业知识主要考察其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市场、生产知识等;经验和成就是记录其工作实践中表现出经验和取得成就;能力和性格如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协调能力等, 用来评价个人特质是否能符合岗位的要求;行为和价值观如诚实、敬业、纪律、团结等, 考核其工作的动力及对组织的忠实度等等。
2. 建立日常工作记录, 为考核提供客观依据
针对考核评价主观的问题, 建议对工作中的关键事件进行记录, 以便客观全面评价。记录可以有全年任务完成程度、突出业绩、员工自我希望提高的能力等等。
3. 重视绩效考核的反馈
绩效管理是一个往复不断的循环过程, 绩效反馈阶段和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开始是连贯进行的, 在绩效反馈面谈时即开始讨论绩效计划的制定问题, 制定下一次绩效目标时应参照本次绩效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绩效反馈以面谈效果更好。面谈能否顺利的进行、并达成相应的一致, 决定着下一步的培养计划能否顺利的实施, 以及下一考核周期目标任务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优点和缺点并重;对事不对人;言之有据, 用具体的数字和行为说话;最重要的是, 对被面谈人的支持帮助计划。
4. 充分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绩效结果的应用, 除了分配薪酬, 还可以用于岗位分析、组织结构设计分析、人员培养计划等。以人员培养计划为例, 通过绩效考核, 对个人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业绩评价及个人能力倾向评价的整体情况, 分析总结出个人能力长、短板,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22) :106-107.
[2]王新竹.HN建科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21-22.
[3]Herman Aguinis.Performance Management[J].Pearson Education (Us) .2008. (05) :5.
【关键字】煤炭企业;现状;原因;脱困;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1.煤价下跌,销量减少,亏损严重
自2012年以来煤炭开始下滑,至2014年年底行情持续低迷,煤炭价格持续下跌,销售困难,库存增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煤炭龙头企业神华企业连续五次降价,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据Wind数据统计,43家煤炭上市公司已经有41家发布2014年年报或业绩预告,其中9家公司亏损,超七成企业净利润下滑,煤炭生产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煤炭企业亏损严重,保生存已成为煤炭企业当前发展目标。
2.货款回笼困难,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行情,为了抢占市场保持市场占有率,煤炭企业放宽市场销售政策,以赊销手段取得市场份额。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为主要的耗煤行业,但全国宏观经济不景气,这四大行业也都发展疲软,特别是钢铁、化工和建材行业市场销售同样呈现萎靡态势,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货款回笼十分困难。据中煤协统计,2014年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872万元,同比增长12.8%,多数企业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超过50%,至使煤炭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现金流短缺,欠发职工工资问题严重,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1.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煤炭市场需要不旺
据相关学者研究,GDP总量与煤炭消费量两者总体呈线性正相关性,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增长缓慢,中国GDP增速下降至7%至8%,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必然导致煤炭需要的乏力。在中国,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这4个为主要耗煤行业,宏观经济不景气,这4个行业发展速度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特别是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对建材,钢铁行业造成极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煤炭消费量。总体来说,宏观经济不景气是导致煤炭市场需要不旺,引起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产能过剩,市场供给增加,供需不平衡
在煤炭“黄金十年发展期”,市场行情较好,在各种因素推动下煤炭投资迅猛增加,通过战略重组小煤矿后进行技改扩建,煤炭产能不断提高。前期投资产能释放,宏观经济不景气,短期内煤炭刚性需求难以增加,导致煤炭产能过剩,虽然近两年国家出台了限产政策,但企业为保持利润,产量减少比重极小,煤炭供给的增加、需要减少使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调,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移为买方市场,依据经济学中的供需法则,当供给增加,需要减少时,均衡价格就会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是由企业收入、成本决定的,成本短期内保持不变的话,收入就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收入是由煤炭销售价格和煤炭销量形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煤企经济效益一路下滑,煤企亏损严重,2015年一至四月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企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环保要求提高
近年来全国各地受雾霾天气影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2013年环保市场整体腾飞,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近期“水十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等相关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都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圈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剑指煤炭行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煤炭行业能源革命的思考,国家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逐渐替代污染能源成为主要消费结构。
4.进口煤炭冲击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煤炭进口国,自2009年以来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2009年进口量为12583万吨,2013年达到顶峰3.27亿吨,2014年煤炭进口总量2.91亿吨。虽然2014年煤炭进口量有所减少,但总体来说进口煤炭增加了煤炭市场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煤炭销售市场的份额,而且进口煤炭价格较低,对国内煤炭价格起直杠杆化作用,影响煤炭销售价格。因些进口煤炭不仅冲击国内煤炭销量,还影响煤炭销售价格,对中国煤炭生产产生较大冲击。
5.税费负担较重
在煤炭发展的黄金周期,煤炭销售价格较高,各种税费派摊到煤炭企业,使煤炭行业税费负担较重,加之煤炭行业对生态及环境影响较大,环境治理成本较高。面对煤炭持续低迷的行情,2014年12月实现了资源税改革,由以往的从量计征改革为从价计征,同时清理了相关收费基金,减轻了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但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以新疆伊犁地区煤炭企业为例,2015年一季度5000大卡煤炭销售均价135元/吨,增值税17%,资源税6%两种税种26.54元/吨,一吨煤税后收入108.46元。企业还需承担企业所得税、各种附加税种,企业税费负担较重。
三、煤炭企业脱困的意见和建议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煤炭企业走出困境,不仅要从煤炭企业自身着手,其次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共同助力煤炭企业走出寒冬。
1.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面对煤炭产能过剩,行情持续下滑,煤炭企业面对这一行势,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改革,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管理,通过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提高煤炭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煤炭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煤炭企业要不断提高煤炭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提高煤企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2015年1月新颁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煤炭产品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煤炭本身包含的污染成份含量进行了限制,这也给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建立煤炭产能防控体系,平衡供需是煤炭脱困的关键
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前期投资过量导致的产能释放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并未真正缩减其生产规模,现如今已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产能过剩下煤炭价格难以止跌。煤炭的销售量和价格完全取决于市场中供给和需要的关系,要改变煤炭企业现状,通过降低煤价薄利多销是不能够使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建立煤炭产能防控体系,平衡煤炭供需,推动煤炭价格理性回归是煤炭企业的脱困的关键。
4.加快税收改革,降低煤炭增值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大体上经歷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这个经济周期,煤炭企业迅速发展的繁荣周期阶段,2009年1月煤炭增值税重新恢复为17%,之前煤炭企业适用13%的低税率。煤炭行业繁荣发展阶段,煤炭价格较高,煤企利润可观,使用17%的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虽加重煤企负担,但不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如今,煤炭企业已开始步入了3年以上的衰退期,煤炭市场不景气,煤炭市场连续三年连续下挫,煤企陷入全面亏损,再适用17%的税收,加重煤炭企业负担,煤企无利润可言。因些应尽快恢复煤炭企业13%的增值税,减少煤炭企业税负,这是救助煤炭企业脱困最为有效的方法。
5.限制煤炭进口,保护中国煤炭企业。
大量进口煤炭已成为影响中国煤炭市场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有效地把控进口煤量,已成为处理好中国煤炭供需关系的关键。各耗煤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谁价格低就买谁的,其杠杆作用不容忽视。国家应限制劣质煤进口,合理把控优质煤进口量,提高进口煤关税,保护中国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管馨;李文臣;我国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分析[A];煤炭工程;2015;47(1):136-138.
[2]钞玉科;煤炭脱困应尽快出台实质性政策利好;中国煤炭网;煤炭观察家;2015.04.09.
[3]王永杰;平衡供需稳定价格是煤炭脱困关键;中国煤炭网;煤炭观察家;2015.03.31.
【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家简介11-01
青年民营企业家讲话11-28
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07-12
民营企业档案07-20
走访民营企业总结09-13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09-17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10-07
天长民营企业现状10-22
民营企业发展趋势10-30
私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别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