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征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经典征文(精选9篇)

读经典征文 篇1

——“读一部经典”征文大赛

一、活动背景

艺术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将学风建设摆在首位,注重对学生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以天津理工大学“求实”学风推动月为契机,继续贯彻学校“重德重能 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重点围绕“读一部经典”,开展以“倡导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质”为主题的征文大赛。征文比赛凝聚着传统文学的气息,折射出当代文学的气质,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貌,是文学爱好者们精神的象征与良好载体。

二、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促进全校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调动大学生们阅读各类经典书籍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补充精神食粮,促使学生们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坚定“重德重能 求实求新”的信念。征文比赛旨在进一步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文学风采的舞台,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学院的学风建设工程。

三、活动主题:倡导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质

四、活动时间 :2012年_5月9日-2012年_5月27日

五、活动对象:全校广大文学爱好者

六、投稿地点 :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团委电子邮箱

lgysxxb@126.com

七、主办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八、承办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会

九、参赛作品要求 :

1.以“倡导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质”为主题,内容应以“热爱经典文学、鼓励创新学习、陶冶精神情操、交流文学心得”为主线,要求内容充实新颖、积极向上。

2.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抄袭,文责自负。一般以独立作者的形式参评。

3.征文的字体、注释等讲求规范,严格按照统一格式。

(1)页面:A4页面,上、下边距,左、右边距各2.5厘米,正文行距23磅,单倍行距。

(2)标题:中文宋体,小2号加粗,居中。

(3)学院及作者:楷体,5号,居中。

(4)正文:仿宋_GB2312,3号,“单位及作者”下空一行空两格开始。

4.文体不限,字数在2000字左右(诗歌在1000字以内)。

5.来稿需在作品末尾另起行,标注“读一部经典征文大赛来稿作品”,并注明作者学院、年级、班级、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6.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十一、活动步骤

活动前期

1.: 宣传与动员(2012.4.28-5.24)

宣传海报张贴;

艺术学院网络主页宣传;

校内人人网宣传;

向各个兄弟学院发送邀请函。

活动中期

2: 作品征集与整理(2012.5.9-5.27)

收稿前一周电话提醒各学院相关负责人;

将电子稿在指定时间内发送到邮箱:lgysxxb@126.com.逾期稿件作废。

3: 审稿

读一部经典征文大赛采取三轮淘汰制度进行

第一轮,由本次大赛评定成员,根据作品情况选出三十篇优秀作品入围决赛。(2012.5.16-5.28)为初审时间;

第二轮,将选出的三十篇进入决赛作品交由资深老师或相关人员打分,评选出相应奖项。(2012.5.18-5.30)为最终审稿时间。

活动后期

4.最终结果将通过宣传栏公示;

颁奖(2012.5.31)向获奖同学颁发奖品及荣誉证书

撰写活动总结。

二、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读经典征文 篇2

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其实阅读就是一个再加工过程, 是对作品作者精神财富的吸收、再加工过程, 我们要顺乎学生阅读心理, 保护阅读热情, 运用所有有利条件, 勇于创造。只要我们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阅读经典名著, 让他们在经典阅读中体会到快乐、得到满足。那么, 他们就会显示出极强的阅读动机的。

对90后、00后中学生来说, 名著文本阅读是一个“难骨头”, 也是一个“硬骨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浮躁心理盛行, 经典名著的厚重与博大是无法在囫囵吞枣中领悟的, 因此它一直被中学生边缘化。如何让中学生自发、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本呢? 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挖掘有意识的阅读倾向, 激发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 产生心理需求才能让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名著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交互性的, 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部影视作品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 影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媒介”。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对于人物或情节的兴趣、疑问, 都会成为学生阅读原著的直接动力, 而这种阅读无疑比观赏影视更进一步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面对现在中学生名著文本阅读现状, 我们在哀叹的同时, 更应该挑战现实, 用好影视剧这把双刃剑, 激活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挖掘阅读的内驱力, 让他们渴望阅读, 喜欢阅读, 让经典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一种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好读者”、“乐读者”。

在运用改编的经典影视激发学生名著阅读上, 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入手, 调动学生文本阅读积极性, 调动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内驱力, 让他们乐读、好读, 真正让学生闻“读”则喜。

奥苏贝尔的认知驱力理论, 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 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我们必须重视认知和理解的价值, 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 最好的办法之一, 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我们应当使学生对阅读本身感兴趣, 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阅读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这些文本表现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智慧认识、道德情怀同现在的高中生有一定的距离。俗话说距 离产生美。这种距离正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牵引、提升, 使我们学生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自我提高的阅读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 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 自我提高的阅读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阅读的重要动力源泉。

以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流行影视剧为切入点, 诱导学生“移情别恋”主动地、快乐地阅读相关书籍, 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迫切认知需求, 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运用流行一时影视作品作为激活学生对课本中的文学经典作品兴趣的突破口, 解决名著文本的阅读难点。

高中课文中总有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 学生最初阅读时总是十分不耐烦的, 也没有阅读兴趣。如果在上新课前将与课文有关的影片或集中的片段作一次性放映, 影视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丰富学生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文本的兴趣, 主动寻找原著经典阅读,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影视课前酝酿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在针对较为枯燥、晦涩的阅读文本, 选取较真实反映课文文本的影片片段, 在上新课前将一些片段作部分放映, 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部分新课内容, 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辅助。

如高中课本节选了《雷雨》的两幕剧, 话剧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困难:要在简练的对话中掌握人物的性格, 分析作品现实意义, 对高中学 生来说基 本上是“ 对牛谈琴”。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文本的阅 读认知驱力, 点燃文本阅读的主动需求呢?

笔者认为这时就应该发挥影视剧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 式影视教学, 必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阅读兴趣。所以在学习文本前, 笔者首先从流行一时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入手, 请学生介绍电影情节, 激发了学生对话剧《雷雨》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仔细阅读完课文《雷雨》文本, 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是个“复制品”。此时许多学生就对《雷雨》 原著感兴趣, 内心文本阅读的主动需求调动起来, 进而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阅读《雷雨》原著。

语言的无穷张力, 没有仔细品味是无法领悟的。在阅读原著中遇到一些人物对话中蕴涵的感情, 学生无法领悟到位的情况, 笔者再辅以播放经典电影《雷雨》片段, 从影视中人物到位的神情、动作的表演中, 学生品味到文本语言描写的魅力, 一时间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初读、再读、精读文本, 乐在其中, 曹禺先生其他作品也盛行班级。因此巧引影视丰富学生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能突破教学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一些学生痴迷网络游戏《三国演义》, 面对他们的特殊情况, 笔者专门组织他们形成课外PK小组, 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三国演义》入手引导他们进行“我最喜爱的三国人 物”比较阅读, 激发他们从名著文本中寻找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经历了哪些大事, 人物性格有什么优点, 什么缺点……一时间, 许多游戏迷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英雄人物是大英雄, 为了在PK中取胜, 游戏迷们都变成书虫。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地在班级播放张悦楷播讲的《三国演义》 , 每到精彩处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恨之入骨”, 这样的激烈PK活动不仅纠正了一部分男同学痴迷游戏的不良习惯并激发了他们阅读经典的兴趣, 也让许多女生爱上了《三国演义》。班级掀起了一股“说三国”、“评三国”、“议三国” 读书热潮。由此衍生到其他名著阅读, 比如举办了“网络游戏《红楼续梦》与 《红楼梦》的异同”以及“笑谈———红楼海选”等活动, 一时间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 互相分享着阅读经典的快乐。

在学习《报任安书》时,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影视剧的巨大影响作用。由于学生与司马迁的经历、时代、年龄的差距甚远, 他们要深入感悟《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一生心事”时, 单凭这一封信、这凝练的文笔, 现代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千年前的古人的情感。因此要全面把握司马迁的这种情感, 就一定得知道司马迁的生平遭遇;要真正理解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卓见和他忍辱著书的原因, 就必得充分了解西汉宫廷斗争的内幕。在这里笔者选取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 《汉武大帝》中一些经典史事: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 绣衣特使江允的巫蛊中伤、戾太子据的兵败自杀, 李陵的孤军奋战、归降匈奴, 司马迁的孤忠直谏、忍辱受刑……这些通过影视动态画面、精彩场景, 学生在刀光剑影中仿佛融入到那个时代, 仿佛就在这一次次的斗争中经历这司马迁的苦难,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声形并茂的镜头,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真正感悟到司马迁的忧愤, 他在那样的封建朝廷专制的重压下, 在遭受非人道的遭遇后, 他的坚韧、他的顽强、他的毅力、他的悲壮让许多学生为之动容。《史记》 一时间在学生间广泛流行, 盛行一时。这样的效果, 笔者认为单纯靠学生阅读《报任安书》这个文本是很难达到的。因此 好的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文本, 可以再现一些历史场景;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调动阅读的内驱力, 激发阅读的兴趣, 原本认为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在学生极大兴趣的带动下, 变得通俗易懂、变得亲切可感、变得栩栩如生。

从改编的影视剧入手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需求, 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 使文本阅读活动自觉自愿。教育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进而深入赏析经典 文本, 真正让我们的学生走入经典的文本世界, 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做到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纯洁情趣, 滋养心性。

从影视作品入手, 带动学生迈向经典文本名著阅读, 侧重培养学生激发经典阅读的源动力, 从喧闹的现代社会回归宁静的文化世界, 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优美的情操, 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善的人。这一过程其实伴随着他们终身。

为什么读经典 篇3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書,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实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隽之摘自《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

初三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篇4

【例文一】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例文二】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但是,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却渐渐淡出我们的脑海。不,我们不应该将它们遗忘,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始终将它们铭记在心。

细读了《红岩》,真的让我感触很深。《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这部经典红色作品,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他们虽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们始终以一腔热血对待自己的革命事业。其中,江姐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受尽拷打。最后英勇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

我要感谢《红岩》,它就像一面旗帜,让我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没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战,没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卫,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为了金钱,有些人不惜走上犯罪道路;为了权力,有些人不惜花钱去阿谀奉承。这些黑暗的社会现象,让我们不禁连连感叹。难道就让烈士们的鲜血付之东流?不,我们应该振作起来,不能再腐败下去。为了我们的未来,更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美好的明天。

朝读经典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中华源

2、九州同

3、人文兴

4、立诚信

5、谨守时

6、恕之道

三、教学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4、《宝葫芦的秘密》

(二)选读书目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1、始祖神话

一、作者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

《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

一、作者简介

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服章:泛指服饰、衣冠。谓:称呼。

全文大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

三、赏析

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

华,服章之美为之华!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 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四、熟读成诵。

3.华夏民族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诸:众,各个。错:交错。交通:交往。渐:慢慢地。

三、赏析

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四、熟读成诵。

4.泱泱中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试读。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注释讲解。

3、文章意思。

中华,就是指中国。既然亲身接收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4、文章内涵。三.知识拓展。四.指导背诵。

5.中国历史朝代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2.注释讲解。

3、文意。4.知识拓展

三、知道背诵。

6、九州起源

一、作者简介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夏禹治 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

一、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泰山: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译文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译文二:中国的河流,有三大水系,他们是黄河、黑龙江和长江。淮河流入长江,济水流入黄河,古代的四大河流,今天只有长江、黄河长流入海。

三、熟读成诵

8、古风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三、赏析

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李白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四、诵读成诵 示儿

一、作者简介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三、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我读经典 篇6

——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于1998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因为王全安导演拍摄的电影《白鹿原》将于今年九月份上映,出于好奇,我读了它,一个让人感觉神秘的内容,他描写的是关于一个 “原”(渭河平原)上人民的生存,信仰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在时间跨度上它经历了50年,其中以白家和鹿家为主线,扩写出了两大家的人世变化,并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所反映的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的历史变迁,读了它唯一的感受就是震撼!黄土塬上白鹿的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带有几分神秘感。白鹿另有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之意,其为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遇到白鹿就会有好运,而男一号正好有幸遇到了所谓的“白鹿”。白鹿原——位于关中,水深土厚,气候恶劣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尚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存在。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在这个神奇的地方。

在这个小说中,我所感受最深的是白、鹿两家之间的人世变迁。在作者笔下,其中男一号为白家之子白嘉轩,其命硬连克六妻,至第七房时才受别人的药物帮助结束了克妻之路。令一鹿家之子鹿子霖。两家人世代里共同维护和主持这原上的生活及和平问题,在一个个繁杂的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凸显,白嘉轩、鹿三的顽强、坚毅、保守,鹿子霖、田福贤的奸诈、自私自利,黑娃的诡异多变„„由于每个人信仰、人生观的不同,虽然出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离开来。

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其中的白嘉轩是一个以大为重的比较稳当且有主意的好领导人,在对于军阀来逼迫他作为族长去收取粮食,以拒绝的态度面对那时的权势人;在面对黑娃把田小娥带回原上准备成亲时,有显现出了作为领导者的聪明和理智行为:令鹿三到黑娃做工的地方去打听黑娃和田小娥的事情,他并不是那种听信别人的一言之

词就会轻易做出判断的人。其实在整个的社会变迁中,白嘉轩总是能在乱中处理各种不安事情,使他原上的人民受到最少的损失,他得到的是整个底层社会的尊重,并且和后来区领导的尊重。

鹿子霖,鹿家的顶梁柱,但不怎么是原上的。因为白嘉轩是族长,虽然在处理事情方面,也能说上话,但是却不能拿主要主意的人,他一直视白嘉轩为他鹿家的敌人,是一种人前说人话,人后干不是人的事情。在最初的社会变迁动荡时,他是原上第一个把辫子给剪了的。在后来因为黑娃的农协会失败后,逃离了原上,田小娥为了使自己的夫君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不被处理,便和她的叔,也就是鹿子霖在一起了,这是一种乱伦,但是他却能坦然自己的侄媳妇。并暗中指使田小娥和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当时的族长)勾搭在了一起。并且在白孝文落魄的时候,鹿子霖表象为了解救白孝文便买下了白孝文家的房子,实则买过之后就把房子给拆了。这些表象或是解救某些人,但是这些都是给白嘉轩的生命中以致命的打击。他赢了吗?没有,赢得或许只是他那心中狭小的空间里的满足感,但是失去的有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自己的家庭,并且最终自己孤独一人。

《白鹿原》里面的人物有特色的人有很多,但是白嘉轩和鹿子霖是其中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其中还有黑娃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另有朱先生、田小娥等。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文化 篇7

一、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课标》中有关高中语文诗歌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并能够选入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如团结奋进、知难而进、自尊自爱、宽人律己、永不自满、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等,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最好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篇目要求,高考必背诵60篇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词句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而且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我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古典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们热爱古典诗词,必须要他们感兴趣,他们对于积累和赏析才有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这些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引导学生观赏那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想象远处平凡的寺,想象中传来平凡而古老的钟声,诗人艺术地再创造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我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的同时,播放了作为背景音乐的《弯弯的月亮》。优美深情的音乐把同学们带入迷人的情景中,充分体味旅途的优美景色对孤孑旅人的慰藉。在我这样的引领下,学生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2. 以诵读积累完善学生人文素质。

《课标》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们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时,要力图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目视其文”即默读,结合文下的注解,弄清诗歌大意,于默读中整体感悟诗歌,为下一步更高层次的鉴赏做好准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即放声地读,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流转的韵调。正如北宋朱熹所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心同其情”即用心用情地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用心用情地读,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逐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借助音乐,提升学生文化品味。

在诗歌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身心很快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

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我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另外,在阅读课中赏析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表达的相思浓情,我播放了一首根据《诗经·蒹葭》改篇的优美歌曲《在水一方》;播放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歌词中弥漫着浓浓的诗词韵味。同学们能充分感受到学好中华古诗词,积累了国粹语言,就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歌词。这样,用好音乐的优势,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促使他们下决心学好中华古诗词。

4. 解读形象,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报国情。

诗歌教学要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在教学中,我通过解读形象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报国热情。

品读《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欣赏屈原那种身怀才能,却一生遭遇忧患,忠而被谤仍坚贞不屈,一心为楚国,满腔爱国情的高大形象;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受李白蔑视权贵的正义形象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诵咏《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被誉为“诗史”的杜甫,更是历史上如泰山般的爱国典范。他密切关注社会,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现存1400多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太多的诗篇里的形象,如愤恨野蛮拉丁的《石壕吏》;消耗国力的《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时事政治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不愧是一位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的“诗圣”。解读古诗中的各种形象,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正义感、责任心,从而内化为报国之情。

一首首抒情诗,充满诗人爱国思想,他们为国而忧,为民而愤;一篇篇边塞曲,热情歌颂戍边将士,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吟诵诗词歌赋,那字里行间挺立起一个个民族不屈的灵魂,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

教学中,要把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培养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经典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它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赏读经典古诗, 有利于陶冶情操, 加强修养;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悦读经典 书香校园 篇8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前来参加典礼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承担本次军训任务的73211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今天起,各位同学将正式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可能会问大学是什么?通过大学教育,我们能获得什么?中国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一句话大学是学习知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地方。你们来到南京大学,正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真正从精神上和学识上走向成熟,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怎样才能成才?我觉得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特别需要强调 “读书成才”,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正在侵蚀着校园风气,而手机阅读、网络浏览等休闲式、快餐式、碎片式的读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诱惑也在冲击着长期形成的校园学习习惯,在大学校园里“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已变得不那么容易。大学校园里的读书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许多人读书的目的性太强,功利心过重,读书时一味贪求立竿见影的收益,一味求快,却不知读书最忌讳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只有虚心静虑,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去理解,才能真正从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心灵的滋养。

再如“碎”,东零西碎,零敲碎打。我们常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产生,信息的洪流都在冲击着我们。读书也变得简单,例如从微博、微信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读”到某一本书的某些段落。但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用只言片语去理解作品无异于盲人摸象。没有系统化阅读的脉络去支持,这些零碎的知识最终只是无意义的点,无法为你展现出知识、思想的图景。

还有“窄”,坐井观天,管窥蠡测。有些同学喜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这固然是专业的需求,然而却也误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只有拓宽视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兼顾,在此基础上的“专”才能真正成为知识高原上的高峰。

“急”“碎”“窄”这三个问题极大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对知识的获取。大学生究竟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大学在去年推出了“悦读经典计划”,并用一年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南大读本”,我想同学们已经收到了这两本书,它是学校赠给大家的见面礼,它承载着学校对你们厚重的希望。

“悦读经典计划”是由学校一批教授按照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的遴选标准,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力”六个知识单元提出的书目清单,经过广大师生网络投票选出的60种基本书目和100多种拓展书目组成的。

“悦读经典计划”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悦读”,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来面对书籍,在美妙的阅读中求学益智,明理增慧;二是“经典”,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与伟大的思想对话,感受波澜壮阔的精神历险,从历久弥新的经典中洞悉世界,认识自我。

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学校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积极参与到悦读经典计划中来,把你们的兴趣转移到读书上,在读书的时候做到:

一是苦乐相伴。阅读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漫漫求索之路,要有苦读的决心与勇气,以愉悦的心态来经历这一过程。要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执着,以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最终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贯通与愉悦。

二是思行并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如此总结学习的几个方面。读书也要有这样的思考、笃行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有主动思考。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对经典反思,对自己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明辨真理,不迷信经典,不盲从权威,以理性判断,明辨真理,再以此反省自身,增慧明理;二是思考,通过思考将读到的内容消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行也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游学以增益读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最终将所学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不至于成为古人所诟病的“腐儒”。

三是博专兼顾。《颜氏家训》中说,“求学之道,博专兼顾”。读书也是如此。“博”是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从各学科、各类型的书籍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建立起丰满而扎实的知识体系与认知基础。“专”则是要在某一特定学科或特定问题系统深入,精益求精,从而建立起精深、独到的认识。“博”是基础与前提,“专”则是深入与突破,两者缺一不可。

四是取舍得当。书海无涯,一个人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各类书籍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在读书时一定有所取舍,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区别对待。例如,对于经受过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或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钻研,字字推敲,用力越多,收获越大;对于一般书籍,则可以通过泛读了解内容,扩充视野;而对于毫无价值的书籍则不应浪费时间。

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让我们拿起书本,悦读经典,将书香洒满整个校园。接下来的四年,你们将和南大携手同行,走在创造梦想、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能够有一段快乐、充实而又精彩的南大时光!

读经典诵读有感 篇9

读经典宋词,悟爱国情怀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有感

五(1)班  许霖怡

怀着一份激昂,带着一份敬佩,我反复吟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闲居在家心情苦闷的辛弃疾,借酒浇愁;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当年沙场杀敌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恍惚间,他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拿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骏马飞奔,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梦境,作者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读着读着,一个手持长剑、脚跨骏马、虎虎生威的忠勇将军,一个孤灯陪伴、头发花白、借酒消愁的老者同时跃然纸上。辛弃疾,这个戎马半生,战功赫赫的爱国将军把满腔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淋漓尽致地融入在这字里行间。可是,报国无门哪!看着镜中日趋越多的白发,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作那句叹息“可怜白发生”!

读着这慷慨激昂的文字,我被辛弃疾如此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了!我不禁掩卷沉思:辛弃疾在遭受排斥打击、长期不得重用的.境遇中,念念不忘的是抗金报国,血洒疆场。凭着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后人的心中。这首词,传递给后人的不只是语言的魅力,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的爱国精神。

上一篇:发展种植珍稀树种下一篇:导师带徒工作总结-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