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表达作者开阔的心胸,以及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 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前文的课文《桃花源记》引入本课。同时要求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介绍背景:通过播放视频《陶渊明不折腰》来展示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首先教师讲有可能出错的字音对学生加以提醒。接着,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一,同时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前两句诗歌,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劳作的地点是哪里?2)劳作的时间有多久?3)劳作的成果是怎样?4)这样的劳作又怎样的体会?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诗人在南山脚下种豆子,但是由于不善劳作,结果草长得茂盛,但豆子却很稀疏。因此诗人不得不早出晚归的劳作,这样的劳作对于诗人来说很是辛苦。
b.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同时思考:“道” 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C.最后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一句。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本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教师设置这样的导入:《归园田居》其三是作者陶渊明从官场回到家乡,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诗,他的作者大家就更熟悉了,就是李白。他呢,则是走出家乡,出门远游。让我们走进《渡荆门送别》了解一下。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因为学生对于李白比较熟悉,因此介绍较为简单。然后教师再将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下,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诗歌,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全诗。
b.翻译诗歌后我会根据诗歌提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3)颔联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从中引导,师生共同明确: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随”字用得好,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3)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在讲解诗歌写景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同学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好在哪里?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随堂练习:完成课件上的随堂练习,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小结:让我们最后背诵下这两首诗。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
1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消息,完成后面题目。(4分)
据新华社天津20xx年1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1日,是20xx年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在中国已沿用4000多年,现行“元旦”只有“62岁”。
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元旦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①因朝代不同,采用的历法也不同,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②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③19,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法。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旧历年”。
15、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6、新闻的第三段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作的。请把下面这个句子放回原文恰当的位子,应放在第句的后面。(2分)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阅读理解答案:
13、(2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每空1分,共2分)
14、(2分)“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15、示例:(1)专家称现行“元旦”只有62岁
词语沿用四千多年
(2)天文专家表示:现行“元旦”只有“62岁”。(2分)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
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资料备忘:
背景资料
【《渡荆门送别》教案】推荐阅读:
渡荆门送别翻译05-30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09-14
荆门实习调研报告12-12
荆门市物流发展调研报告07-24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07-01
送别,送别贾岛,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01-31
送别,送别灵一,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10-22
《长亭送别》...06-26
山中送别古诗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