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数学教研课心得体会
2010年10月19日,在我校组织开展数学校际教研活动。本
次活动分别由三校的三位数学教师做课。此次活动开展的有序、高效,课堂教学紧贴学生的生活,各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我参加听课学习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住课堂。数学学习重在引导、思考、分析、练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学生听课要集中精力,思维紧跟老师。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将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上课时注意重点听,课后同学探讨,同老师交流等途径来解决,别遗留问题,否则越积越多,造成学生厌学。
2、勤思考,多设问,多提问。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概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
3、总结比较,理清思路。(1)知识点的总结(2)题目的总结,做到举一反三,知一题而会多题。
但目前教研活动的听评课多是专家或经验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凭借直觉的点评, 这样的以个别教师评课为主的活动方式使评课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进行评课, 缺少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活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影响了学科教研活动的质量, 教师听评课诊断能力的加强成为提升教研品质的关键点。
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 (2009) 认为,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客观上要求作为教研活动重要形式的评课活动加大研究的范围和专业判断的力度, 使评课为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1]教研活动的听评课缺少从专业的角度反思, 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研究方式的滞后。杨玉东 (2008) 认为,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2]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 (2009) 认为, 课例研究, 是基于研究专题、指向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改进、置身教学情境与过程的行动研究。[1]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是从教师每日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抽取出一个基本的单元, 以一节课堂为例, 以他人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共同研讨, 使教师在合作交流中跳出原有的自我对真实的课堂进行探讨, 并能够运用于自身的实践中改善教学的教研活动模式。
一、教研活动的实践
教研活动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与问题的解决, 笔者所在城市的市级初中英语学科教研活动中, 以“初三英语专题复习———介词”为教研活动中课例的载体, 尝试了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实践。本次听评课教研活动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位教师授课, 第二部分则是听课教师的评课研讨。评课活动改变了常见的教研活动中专家、名师的评课方式, 要求每位教师都准备课后对课堂教学评析。为了使教师的评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在听课之前给部分教师发放了事先准备的课堂观察量表, 帮助教师从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活动及转换、课堂教师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状态等几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诊断。
通过本次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 笔者体会到课例选定的研究问题、教师间的差异、课堂观察的技术都使以课例为载体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有了研究氛围和学术含量。
(一) 问题驱动研究
初三专题复习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五级要求, 对学生在初中三年所学的某个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专项复习。由于复习的专题贯穿在整个初中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材料。因此, 一线教师普遍对在初三英语复习中的专题复习感到困惑。而笔者在视导听课中也发现在初三专题复习课中存在着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手段, 以初中三年出现的相关知识的简单重复为教学内容, 不管学情的、面面俱到式的复习。这样的复习方式耗时低效。这个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不仅使教师对这个研究问题感兴趣, 也使他们在教研活动中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听评课。
(二) 差异激发研究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师来自全市十四个区县的不同层次的学校, 教学理念、教学背景和教学经验的差异性使他们对初三英语专题复习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需求。如来自较薄弱学校的教师认为初三专题复习课应该注重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有关介词用法的语法规则的再现, 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复习不应只是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 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 侧重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这样的差异性使每位老师对教研活动中的课例都有不同的思考, 不同的思考为教师的研讨和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是教师之间以课例为中介, 对话切磋, 分享经验, 解决困惑的过程。
(三) 技术辅助研究
听评课的研究办法通常是课堂观察, 以往课堂教学的观察往往都是基于教师个人的感觉和经验, 这种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撑和课堂诊断的专业性。在本次活动中, 笔者尝试了课前课后对学生的访谈、课堂观察的不同量表、前测后测习题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三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手段使听评课活动有了科学的手段, 增强了听评课的学术含量。
(四) 研究促进发展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活动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通过参与研讨, 把在课本上学到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实践相联系, 帮助年轻教师很快进入状态;对于工作多年的教师来说,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通过活动研讨获得的成果同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研讨不仅解决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适宜的土壤。
二、活动的思考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是在一线教师参与的前提下, 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和研讨的成果使笔者对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 研究目标的定位
在活动过程中, 笔者感受到了不同背景教师在研究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教师需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但较薄弱学校的教师关注侧重基础的知识性目标, 而较好学校的教师则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不同的关注目标使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对初三专题复习定位的不同理解, 而对复习定位理解的差异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差异。在新课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下, 在今后的教研中还需要逐步转变教师的理念, 引导教师学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情, 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 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 研究内容的确定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教与学效益的提升。因此, 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上应该围绕课堂教学存在的困惑和教材处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低效教学设计, 以一线教师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 照顾不同教学经验和教学背景教师的需要, 如关注课型、教法、教师和学生的研究。由于学科教研活动的时间有限, 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阶段侧重, 循序渐进。对在单位时间内无法完成的研究内容, 可以通过活动后对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实录等方式, 对所需研究的内容进行后续的系列研究。
(三) 研究成果的呈现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 因此活动研究的成果应该是教师感到可操作的、具体的策略。这样, 可以调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在活动中需要研究出学科教学的范式, 让教师觉得简单易做且可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当然, 这种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校情、师情、生情, 有选择、增减地加以运用, 使学科教学的范式更具有推广性和辐射性。
(四) 课堂诊断的工具
课堂观察是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核心, 活动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数据。本次研究尽管从不同的观察视角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 但由于评课是听课后立即进行的, 教师普遍感到个别事先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复杂性使他们在听课时无法完全顾及。即时的研讨也使教师的评课无法通过课堂实录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因此还缺乏基于数据的归纳式的结论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根据学科的特点, 开发听评课的研究工具, 如对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前测、后测的科学设计、参与式观察的不同视角等。
(五) 研究问题的跟进
本次活动尽管针对教师在复习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了研讨, 但由于活动的时间有限, 没有对研讨成果进行深入研究, 特别是教师对复习教学的不同定位进行后续的对比研究, 因此也无法对活动所关注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针对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教研中, 应有计划地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使课堂教学的改进呈现出递进的过程。
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既是一个学术化的教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研究活动构建了新型的教研文化, 正如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 (2009) 所认为的那样,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群体的合作研究。通过全体参与的方式改进教学, 并且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一起进步, 提高教学的质量的过程。[1]这样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使教师通过合作与研究, 共同反思,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摘要:基于课例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是以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为载体, 在教师的合作交流中进行探讨, 以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方式。活动不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过程, 也是一个学术化的教学研究过程, 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课例,听评课,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听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范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3—23.
关键词课标 目标 分解 模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做了较为清晰明确的陈述,规定了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要求[1]。所以,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相对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模块的目标、单元课时的目标,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1]。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学习、评价脱离,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教”“学”“评”的角度对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宏观目标进行分解,进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课时教学目标,围绕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的选择,针对具体课时内容基于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问题的选择、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
传统教研活动以研究课展示、专家点评讲座、教师被动听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教研的目标不够清晰明确,教研的主题设置随意或不突出,对问题的研究浅尝辄止,往往无法持续深入,从而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南京市教研室高中数学组从2012年11月开始开展了“基于课标深度研课”的长期研究,为期近4年,选择了六所各层次的学校参与此项研究,探索和实践了基于课标的主题教研的实施策略、实施模型、实践思考等。
一、研究实施策略
1.确定研究目标
研究组基于南京市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状况,分析六所学校的教学校情,从而确定了基于课标深度研课的研究目标为“质量提升、促进发展、深化教研、课堂转型”。
2.明确研究原则
(1)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教什么,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的确立;第二,怎么教,怎么学,即教与学的方式;第三,“学会”了与“会学”了,即教学评价及测量。
(2)优化五个环节
第一,目标要科学,即定位适切与陈述清晰;第二,设计能引领,即有思维含量,能引发思考;第三,课堂有互动,即行为与思维的互动;第四,反馈要及时;第五,补偿能到位。
(3)坚持一个结合
坚持课例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着力把“课例研究”作为项目研究的重要载体。
3.设计研究路径
第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研究组先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华师大朱伟强教授关于目标分解的理论为基础,将其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从而转化为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研究组以评价为导向,便于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设计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研究组结合学情,分析内容,研究检验目标达成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实施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组结合课堂反馈和课堂观察,分析目标达成的情况。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的有效作业,进一步促成目标的达成。
第六,反思与改进目标分解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4.形成制度保障
(1)建立研究的集体研课制度
“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地点。
“三带”:每次活动带自己完成任务的“作业”、带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带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2)建立研究的交流制度
领导小组、研究中心组、实验学校不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例会,实施研究团队的“同伴互助”,努力用集体的智慧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3)建立研究的资料整理制度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制度,特别是过程性(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照片、录像等)材料的收集整理。
(4)建立研究的督导评估制度
通过问卷、专题访谈、校园网展示、研究能力发展的测评、大规模测试等形式,进行督查、督促与指导、引导,将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结合。
(5)建立研究的成果奖励制度
对在研究活动中积极主动、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成员进行适当奖励。
二、研究实施模型
1.研究实施模型图示
为保证研究框架的实施,促进学校教师的深度参与,我们在吸收和总结不同研课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教育建模的方法,构建一个基于课程标准深度研课实施的全新模型(如图1)。
2.研究实施模型分析
第一阶段 学校研课
环节一 课程标准解读
各学校研究和解读课程标准,在结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再根据学校的进度和内容,提前一个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研课。
环节二 课程标准解构
学校根据确定的课题,对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进行研究及分解,形成章节目标和单元目标,再从“学生的学”和“可测(检验目标达成的策略与方法)”两个角度,结合教材、教参、考纲、试题形成所有可能的课堂教学目标。
环节三 教学目标重构
学校根据校情和学情,经过备课组讨论,对各种教学目标进行取舍、整合、调整,重构本课题的课时教学目标。
环节四 形成教学初案
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本校某一个层次的学生水平,完成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要求清晰阐述教学各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分析,如概念的建立、例题的选择、课堂的反馈、课后的作业、学生的活动设计等是如何围绕确立的目标进行的,如何进行“可测”。学校选择班级针对本课题进行试讲,备课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书面的教学设计初案。
第二阶段 集体研课
经过各学校前期对本课题的充分研课,市教研室高中数学组选择其中一所学校进行集中研课。
环节五 教学方案交流
各个学校将教学设计的初案纸质稿印发给全体教师,各学校派代表发言,交流课例实施的设计思路和目标分析。
环节六 教学过程实施
集中研课所在学校选择一名教师,依据前测分析和个人经验在本班级授课,全体教师进行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观摩。各学校教师依据不同的角度,以3~4人为一个小组,设置课堂观察量表,分工合作进行课堂观察。
环节七 目标达成分析
各校安排教师代表从课堂观察的不同角度,结合课堂反馈和后测分析,反思与改进目标分解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行评议和交流,并提出建议,最后专家点评。通过坦诚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研究组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确定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
第三阶段 反思总结
环节八 教师个体实施
集体研课交流后,每个教师结合班级的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然后在自己班级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对课例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的目标意识。
环节九 学校总结推广
各学校以案例为载体,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本校基于课程标准的研课模式和明确的教学要求,并在学校范围推广。通过考核和奖励,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提升教师的研课能力,强化日常教学中的目标教学意识。学期结束时,各学校的教研组进行协调组织,形成学期汇总的过程性材料。
三、研究实施思考
1.改变教研常规形态
主题教研活动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你讲我学,你评我听”的常规教研形态,重视了教研前的教师个体思考和认真准备,突出了教研中的集体研究和互动交流,关注了教研后的教师及时改进和持续跟进。
2.明确主题的持续性
教研活动的主题切合日常教学的需求,比较具体和实用。每次研究的主题明确,长期聚焦同一个主题,从理论学习到研讨展示、从整体认识到局部考虑、从参与学习到个体实践,呈现出系统性和层次性,改变以往研究浅尝辄止的现状,对主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3.突出教师的主体参与
传统教研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参与,以专家一言堂为主,即使教师偶尔有互动,也只是即兴而言,缺乏事先的准备、认真的思考、科学的梳理、理论的分析。而主题教研从研课的准备阶段到反思总结阶段,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发言经过集体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教师的自由发言聚焦教研主题,针对前期的思考和课堂观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将研究的过程内化为教师的日常观念和行为。研究组从后期的听课反馈和讨论交流来看,六所研究学校的教师对目标的书写、目标的意识、目标的实施、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4.促生众多教学研究成果
通过主题教研的实施,带动了六所研究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六所研究学校共同申报成功江苏省中小学第11期教研课题立项课题——“基于高中数学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部分学校申报了与主题教研相关的课题,教师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六所研究学校中有五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在2015年被评审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占全市通过评审的数学教研组中的一半。
5.构建合作互惠的学习共同体
主题教研突破了学校教研组的学习共同体范畴,拓展为几个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超越了学校教研组的行政组织属性,彼此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交流,真正实现以“教研”为核心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近几年的研课交流,几个学校合作积累了一批典型的教学案例设计,编写了基于课标分解的反馈练习、基于课标分解的高三一轮复习和二轮微专题复习。
参考文献
[1] 朱伟强,崔允漷.分解课程标准需要关注的几个技术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2] 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3] 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个实践模型[J].江苏教育,2012(7-8).
我到承德县听了承德市小学数学评优课,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注重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本次评优课活动,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时,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这点值得我去学习。
五、对问题的理解深入、练习设计有层次性。在本次评优课中,几位教师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课堂氛围平等和谐。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评价语言的多元化。
肖永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教师业务的交流,我校于4月份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都展示了各自的风采。从这次听评课活动我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的预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学生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了大致的理解,哪些会,哪些不会,有什么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在把自己预习的思路带到课堂上,进一步地感知、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深刻。各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在课下做好预习,特别是赵瑞冬老师在讲《容积和容积单位》,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前收集常见的容器如:矿泉水瓶、水杯等,学生从具体的物品中直观地认识了容积的概念,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有效的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导入的环节设置有效的情境,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若愚老师在讲《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中,利用家里面收电费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结构严谨,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过程,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慧兰老师在执教《两位数的笔算》时,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什么时间合作学习,怎样合作?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体现了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各参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的思想比较新颖,练习的安排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六、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有些老师匠心独运,如李若愚老师板书内容形象直观,更具效果,并为课堂增了色添了彩。每位老师的板书不仅列出了本节重要的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精心的勾画了出来,使本节所学知识更加的清楚明了。也同时使我认识到,“板书”应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李静老师的教研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非常精彩,很受启发。这次她讲的“怎样制作国旗”不仅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美术课,还让我深深受到了感染。
李老师教研课开始的导入是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欣赏作品进行引入的,这就让学生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对即将要讲的主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李老师又将一些自己班上和兄弟班级的优秀作品(选材有特点)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饶有兴致地一边看,一边欢呼,欢呼中有一种满足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气氛调动起来后,李老师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解读,从发现美到分享美,从个性美到标志性美,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师生互动;接下来李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制作国旗这个主题,只见她在黑板上画出了一面国旗,详细讲解了国旗的构成和制作国旗需要的材料和步骤,并提醒学生们作法一定要规范。
第一堂是张二妞老师的专题复习课《古诗词鉴赏》——这节课:能由浅入深的引出复习内容,复习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诗歌积累较为丰富,语言表达较好,能准确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是一堂较好的诗歌理论指导科。
第二堂是马妍老师的古文复习课《爱莲说》——这节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形式较新颖。课堂上,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提出了见解比较深刻的问题,并由学生回答;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创新的鼓励。
充分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证明学生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体现读者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而老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结构安排上看,时间分配较合理,密度适中,模块之间的过渡自然,做到环环相扣。
第三堂是翟二妮老师做的专题复习课《说明文的阅读》。
这节课: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用好网络、电脑、背投,在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上,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使容量很大的复习课堂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使看上去不容易教学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书本教学的拓展,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这三节课都是比较扎实、常态、有意义、有效率的课,充实、丰实、有内容、有生成性的课,给人以启迪。
但是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参与听评课的语文教研组老师们,不仅客观、公正地对几节课的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了这几节课的遗憾、不足之处。
大家都认为复习课应该是——
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课,讲练结合,趁热打铁及时练习。
目标、重点应该明确、具体、大小适中。不宜目标太大,这样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也不宜太小,这样在有限而紧张的复习时间里可能会完不成复习任务。
可适当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繁多的复习内容更及时、更充分、更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
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要充足。
课堂上要有宁静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缺少了沉思的语文课堂不能说是完美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预设的不要太多,不要让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要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
“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起到组织者、指导者、主持人的作用。
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教师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教案立足于学生“学”,走进课堂发动学生“学”,打开课本组织学生“学”,遇到障碍指导学生“学”,一句话:导学助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听教研员示范课有感
姚勇
四月份的下旬,上海天气不寻常的热,也许就如同这去听课的心情一样。很有幸能再一次聆听教研员的示范课,还记得几年前听到教研员的示范课带来的欣喜和启迪,那是一种看到优美事物发自内心的喜悦。于是总是期盼着,期盼这一次的示范课可以带来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一种数学教师眼中的美,一种数学的美。
虽然几度春秋,环境也数次改变,但是几年前教研员余老师和忻老师带来的课堂任然依稀在目,这绝不是一种夸张,因为美的事物永远是会被人所牢记。那时忻老师低年级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用一个土豆让人体会到了数学的奇妙,把立体图形中的点线面都有机的呈现在一个小小土豆上,被忻老师的创意所折服;余老师全程使用几何画板,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世界,孩子们再离奇的假设,余老师也能用丰富的知识解答。忻老师的创新和余老师的博学睿智让我们了解到了数学是可以美的,思索中有所感悟,美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能让数学课变美的内涵。
这次的教研员示范课换成了忻老师和顾老师,但就像余老师最后的点评那样,两位数学教研员展示了宝山教研员的风采。不同的教研员但带来了相同的震撼,两位教研员的课绝对是一种对数学课全新的诠释,具有高度的示范作用。展示了数学的美,同时也带给我对数学课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言简意赅就是数学表达的美
忻老师的这节“有趣的乘法计算”,不是上海教材中要求的内容,本身的教学内容选择就是难度颇高,属于拓展内容,在这么高难度的内容上,忻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由三道有规律的乘法计算出发,(24×11,53×11,62×11)让孩子自己算,然后发现规律说一说计算方法,总有孩子能够发现并进行回答,接着就是难点了,“思考一下,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发现表面的规律简单,但是总结背后的原理苦难,而且数学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解释原理说明原理,越解释越复杂,孩子们更听不懂。对于这种拓展计算的原理,忻老师用了一个符号竖式来解释,一目了然,让孩子马上明白了巧妙计算的原理。
而整节课更令人折服的是,第二种规律计算的原理,在同样的计算和发现规律总结算法后(27×23,32×38,65×65),对于原理的思考让我也一时陷入沉思。这题的算理是什么?怎么解释说明?我苦苦思索难以获得满意的答案!当忻老师用一张二年级孩子都看过的小圆点形象解释了这样计算的原理后,我才恍然大悟,同时折服于对数学工具运用的恰到好处,对数学讲解的创新。
创新有时候不是创造新的事物,而是将一些已有的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于教学之中,使得数学原理解释变得更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美,数学不是一种教师讲得越多,孩子就一定会懂的课程;也不是教师用情感感染传递知识的课程。数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的直白但又不乏创意的讲解,言简意赅就是数学表达的美!
在学中学是数学最重要的美
顾老师的这节“平行”,则更具颠覆性,顾老师一上来的课前说课,就介绍了对这节课的一些疑惑和思考,比如,教材的设计完全摒弃了学生原有经验中平行线的表象,以及按部就班的教学,课堂将变成教师教孩子学的课堂。
于是顾老师思考如何保留孩子经验中已有的平行表象,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如何将课堂整合,达成最终培养孩子学科素养的目的!于是这节课就只有一页课件,整堂课围绕黑板、粉笔、尺,以及顾老师个人的课堂魅力,让孩子在学习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获得成长。
一页简单的课件引入,复习垂直,同时让学生确定原有经验中平行的表象,接着通过简单的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后,课堂进入了一个极具难度教学环节。由学生们自己尝试画平行线,逐步引出加深孩子对于平行线的认识,教师按照巡视时的发现,让孩子画平行线的展示从徒手画平行线,到借助两条辅助线画,再到一跳辅助线画,最后脱离辅助线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并和自己原有经验相验证,并逐步简化提炼对于平行线的概念。
这是一节高度整合,但又高度开放的课,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发挥,从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寻找答案,最终提炼精华,并将知识牢牢内化城自己的知识。数学课如果只是简单的教学练的反复组合,那教师的存在意义就大大缩小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必将被人工智能淘汰,但是这种让孩子在学中学,而教师只是串联,引导,评价的身份,这样的能动性则不是任何机器可以替代的,这是教师的能力的高度体现,也是数学课堂中最重要的美。
提高学科素养是数学最终的美 两节课后潘老师进行了独到的点评,潘老师从更理论化的角度分析了两节课,最终落脚到提高学科素养。学科素养这个近来被屡屡提及的概念,可以说它新也可以说不新。新潮在最近才被反复提及,并且没有完全定义,而不新则是其内涵可以说并没有脱离教育的本质。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这种能力是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变革,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也是每个老师的使命。
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呢?这一直是数学课探讨的重点,从目标设立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孩子过程性的目标设定,而不是简单地达成知识技能目标即可。以往课堂中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就要让学生经历探究、假设、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孩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并获得能力提高。但听到潘老师的点评后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结合以往潘老师的活动课可以发现,潘老师所提倡的数学能力提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环问题的提出,经历问题、探究、假设、验证、总结的学习。
以往教师往往引出一个问题让孩子经历学习过程,而这些问题有时也许并不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想符合,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从孩子的学习中来。而今天的这节平行,由学生画平行线开始,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从孩子的动手画一画中发现。第一个孩子徒手画,看上去平行但实际不一定,引出有两根辅助线的画法,再到减少为一根辅助线,然后是自然想到能不能没有辅助线,并了解其中的原理。教师的穿插引导评价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中自然提出问题然后经历过程性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孩子的各种数学能力,培养孩子的数学学科素养,而以此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展现出数学的美,这才是数学最终的美。
听了这几节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优质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 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牛英丽老师以奥运会得奖牌情况为契机导入新课,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有效的导入了新课效果很好。冯聪慧老师以富有爱心的捐赠文具盒的情境导入。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这几位老师都非常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和本节课息息相关的口算和旧知引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3.目标的设计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这几位老师的目标设计都很具体,并且对目标的把握与运用很到位,特别是尹科峰老师对目标的处理与检测前后一致,有始有终。
4.对计算算理的处理很到位。
这几位老师对计算算理的处理很不错。尹科峰老师对除法算理的解释,牛英丽老师对减法算理的处理都很不错值得学习。
5.教师评价语丰富富有激励性。
各位老师的评价语比较多样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听讲习惯等各方面的评价。
2013年4月17日和18日,我和本校的三位教师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我的中国梦”主题班会课展评总决赛活动,认真聆听了8位选手的精彩讲课,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这8位老师分别从感恩父母、热爱生命、节约用水、理想、信念等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听了这几位老师的课,使我对什么是班会课有了重新地认识,并对感恩有很深地感触,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的语言和学生们一句句真情的表白,频频地触动着我的心弦,让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张宏仙
2014年11月14日,我有幸观摩了腊勐乡在腊勐小学举行的教学学公开课比赛。作为一名新教师,听课就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杨东艳老师的沉稳严谨,雷韶果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与生动有趣,邵改仙老师的教学思路明晰,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良好的教师素质
1、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具有亲和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角色的定位准。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善于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图表、动人案例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尤其是使用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更能融入其中。
4、教态自然大方,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
5、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二、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1、备教材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备课的关键是对教材的解读,如果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很清楚明了的数学问题,让老师越讲越糊涂。因此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进行的内容。例如这5节课,每位教师都在教材的解读上下了功夫,体现出各位教师备教材、用教材很充分,而且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学习理解就容易了一些。
2、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怎样预设才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另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才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也才能像雷韶果老师讲到的一样为学生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整堂课都表现的那么温和,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地爱护,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1、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九旱后降甘露,亚不要水漫金山悲凄凄。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及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
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保持下去同样值得借鉴。教师在每个环节发出的指令清楚准确,不仅借助流畅清晰的语音语调,还充分利用优雅适宜的体态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只有同学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3、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位讲课的老师都在课中,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探究中学习。在整堂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新鲜又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他们一个个乐此不彼,怪不得连下课也不知道。甚至于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五、师生互动性好
师生互动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它的好处是使学生本来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得到改变。全体学生关注的目标从教师的位置转移到回答疑问的学生身上,并且,教师的设置疑问如果恰到好处,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大脑兴奋程度。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中,探究磷脂分子在密闭盛满水的容器中的排列方式,通过小组的生生互动以及后来的师生互动总结出磷脂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每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听的都很仔细,及时给予评价或纠正,这里并没有“你很棒”、“太好了”等课堂激励常用语,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显得那么自然、贴切,对一下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很巧妙的请她再思考思考。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没有良好的沟通,再多的付出也难有回报。
六、课堂生成是课堂生命灵性的体现 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度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我这次共听了5节课,在这些公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
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2、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3、渗透“转化”的思想
如:吴老师讲的《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本中,在渗透“转化”的思想方面上就做得很好。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老师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
4、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如:吴老师讲的《三角形的面积》在这节课本中,老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同时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重视数学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西湖的同时,解决园林工人遇到的问题:把一块长方形花坛平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老师又让学生求红领巾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6、注重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但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
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这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想出了几种方案,这单元概念的整理比较难,如在板书方面,该怎样板书既全面又精简呢,总不能把所有的概念的定义都显示出来吧,但如果只写概念的名称,这样做有意义吗?这些问题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把本单元所学的概念记牢。考虑到“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老师将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并采用小组合作,以组跟组之间的竞赛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听数学教研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数学教研组公开课活动小结10-07
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10-23
数学组教研数学工作总结09-21
初中数学教研工作10-05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05-29
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研06-22
小学数学教研团队活动07-27
低段数学教研计划10-13
2022年小学数学教研总结05-28
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计划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