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精选8篇)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篇1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并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于津和液在性质、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并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故《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津与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与液常同时并称,但在发生“伤津”与“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其辨证论治,又须加以区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明概括。正如在“脏腑与人体水液代谢”章节中所述,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气的“气化”作用,以及许多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配合而形成,并进行其正常的代谢活动。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游溢精气”运化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转输“散精”功能和肺的宣发“输精于皮毛”功能,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的排泄,则主要依赖于汗液、尿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亦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的升降环流,则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的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不论是由于气的病变或上述某些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并导致津液代谢(即前述之水液代谢)平衡的失调,从而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功能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篇2

社会形态的演化存在推动和引领两种力量的作用, 评价各种力量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一定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 全球化可能是最主要和重要的时代特征。不过, 正是因为我们处于这个时代, 感受这个时代, 所以一般来说, 我们也难以超越这个时代自身的缺陷和限制, 不能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况且就历史的观点来看, 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的评价也存在“盖棺定论”和“盖棺不能定论”的争论, 从而显示出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因此, 要评价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 可能需要“同情的理解”作为基础。有没有这种“同情”, 不仅关乎人文素养的问题, 而且也关乎作为一个“情报”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问题。我们能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情报, 实际上取决于基于通观水平的认识能力。可惜的是, 专业情报工作者限于专业分工, 往往不能自觉地完成既在专业之内也在专业之外的情报分析工作, 从而造成情报资源的合乎程序的浪费和流失。

在把握具体的信息资源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人们往往只注意正前提所带来的结果, 以为这样的推论是肯定的。可是在这一逻辑之外, 仍然存在大量的事实及其可能的推论, 因此张绪通先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非常强调反前提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正反合一, 才能真正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结论。事实上,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看到反对全球化的力量已经生成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4.1 另一个世界与社会

作为这种社会力量的集中表现, 世界社会论坛 (World Social Forum) 在举行之初就与代表全球化力量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2000年6月, 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决定在世界经济论坛举行的同时召开世界社会论坛。成立之初, 世界社会论坛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 它反对经济全球化, 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2003年1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认为, 世界社会论坛不应成为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的会议, 而应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论坛。如今, 世界社会论坛更关注推动全球的社会发展, 它与世界经济论坛最大的区别是更加开放, 与会者无论持何观点、来自何阶层, 都可自由参与讨论。

世界社会论坛涉及的主题广泛, 其中主要包括: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护弱势阶层权益、新的社经发展模式, 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和企业私有化等当今世界, 特别是非洲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首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于2001年1月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开幕。在第二届会议上, 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第七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于2007年1月20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本届年会的议题主要涉及艾滋病、种族歧视、自由贸易、妇女儿童权益、减债和消除贫困等各种社会问题。由于社会不平等的广泛存在, 世界社会论坛在更基础的层次上并以一种看似非主流的方式对建构未来社会作出独立的贡献, 从而“使另一个世界成为可能”。在第七届年会之后,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在《南北两大论坛的微妙变化》这篇随笔中认为:近年来, 这“两嘲对台戏”却出现了趋同的迹象, 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它们由对抗转向对话的可能。

4.2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成本

与世界社会论坛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相比, 当今世界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则发端于一些发达国家。2003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 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建议, 就文化多样性制定一项国际公约, 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文化的特殊性, 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和语言单一化的威胁。“文化多样性”的提法源于法国在与美国进行数年世贸谈判时所坚持的“文化例外”原则。与美国认为文化产品同其它产品一样, 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的看法不同, 法国则认为不能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 任其自由流通, 因此“文化例外”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反对文化产品的自由贸易。据资料介绍, 法国将“文化例外”的提法改为“文化多样性”, 这一修正既考虑到文化产品有商业性的一面, 更考虑到其价值观的一面。“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涵盖的内容更多, 也更容易被接受。为了宣传这一思想, 希拉克总统在多次讲话中重申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主张。在他的建议下, 法国从2000年起每年在巴黎凡尔赛宫举办文化多样性论坛, 邀请各国政界和文化界人士参加。希拉克甚至雄心勃勃地要把凡尔赛的文化论坛办成世界文化的“达沃斯”。实际上,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法国的主张之后, 由于其成员比世贸组织多40多个, 范围也更广泛, 所以在2001年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 经过法国的积极努力下, 大会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4年之后, 2005年10月2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 与会成员国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 在154个参与投票表决的国家和地区中, 有148票赞成, 4票弃权, 只有美国和以色列反对。不少国家认为, 《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取得压倒性通过的政治意义和它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也表现在对美国“文化霸权”的遏制方面。

专家认为, 法国将“文化多样性”作为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其“世界多极化”的政治主张,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行动上都相辅相成, 是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在当今美国“一超独霸”的时代, 法国只有保护自己的民族特性, 才能维护其民族利益。同样, 中国与法国一道坚持维护文化多样性, 认为尊重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尊重文明与文化的特性, 还包括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 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应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能刻意排斥, 强求一律。”相比之下, 中国赋予文化多样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意义, 使之与“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联系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选择条件下的全球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这份经典文献中, “文化成本”的概念使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增加了理论色彩:

大家都清楚, 如果不慎重考虑“人的因素”, 很多项目都可能会失败。传统方法向新方法过渡、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型的过程中, “文化成本”不可小视。这类成本一般超出经济成本或社会机会成本的范畴, 它们属于非物质形态、不可触摸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文化成本。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要重新设计项目发展计划, 通过把文化分析引入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扩大研究问题的框架。这样做可能会从根本上改造成本 (cost) 这一概念。

对文化成本的认识不是仅仅看到文化传统的负面作用, 而是看到通过文化多样性原则的坚持, 它可以拓宽创造性的概念。要在一个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所有的思想和表达形式都应得到鼓励, 无论它们是从传统还是现代资源中发展出来的, 无论是多数人的创造还是少数人的发明。要通过教育和其它社会行动, 促进多种思想和表达形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了所有人 (包括少数人群体和移民) 的幸福, 政府特别要促进艺术创造性与其它领域 (包括教育、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和经济发展战略)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对“软”环境的转化作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英国一个智库提出了“创造性城市”的概念, 意指在21世纪, 城市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信息与知识的创造作用, 而不是依赖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使我们有能力应付挑战, 从依赖物质条件转向注重“软”环境, 通过这种转化, 我们才有能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当前, 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兴起, 这种趋势应当说是文化多样性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实际表现。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在这个会议上, 又提出了一项《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供大会讨论通过。这项计划指出, “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 无疑, 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西方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认为, 在西方, 如今的文化已变得至高无上。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 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 而且这种文化冲动力已获得合法地位。应当说, 这种合法地位的获得就是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4.3 整体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拥有经济一体化特征的全球化在社会和文化的力量面前出现了脱离线性发展轨道的转型。这种转型表现在许多方面, 而在最基本的层面却表现为对人自身认识的转型。关于这一点, 经济学家已经感受到了“春江水暖”:

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分析津津乐道。这一概念已经从纯商业领域延伸到投票和政治行为, 甚至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毋庸讳言, 这种“植入性”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 最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发生了转向, 由经济学领域开始, 专家学者们开始转向对利他主义行为、信用、合作、忠诚、团结甚至友情和爱情的分析。上述这些因素都属于广义的文化领域, 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就必须对项目和计划进行调整。

这种转向使人们回忆起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关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论, 有助于肯定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与之相适应, 随着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原来许多传统的价值观也正在被重新重视, 从而使原来期望中的文化的全球化成为一种幻象, 而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 回归传统与身份认同成为时代潮流, 人们需要一种生活意义的精神支撑。

这种基于经济发展的转向使人们在继续研究经济问题时不得不考虑自然环境、文化、信仰等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这些因素在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规范。就基本信仰来说, 它既是一种文化的内核, 也是一种终极意义的生活法则, 而对它的忽视也是过去许多失败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当人们在反思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 发现所谓“增长的极限”其实只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极限, 正如人们看到的对抗疗法所暴露出的对许多疾病无能为力一样, 传统医学并不是同样的束手无策。因此, 发展及其意义就需要理论上的创新, 人们不仅“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要树立一些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仰。”令人值得关注的是, 实际上这种创新来源于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领会, 以便为未来社会找到不同于“经济时代”的思想基础。而作为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观”被放在了最优先的地位:

首先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为未来的世界构建一个新的理论的、实践的、历史性的和哲学性的框架。其中的关键则是强调“整体”的优先权而不是“整体中一部分”的优先权, 强调“手段同时也包括结果”。如果想要在部分和整体之间, 在经济学和所有其它社会活动之间创建一种平衡的、和谐的和平等的关系, 那么这种强调就具有强制意义。在优先权被赋予某项活动或者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令其它活动或者整体处于次要位置的情况下, 总是会出现问题, 因为这不可避免地会给世界体系和人们的生活带来过度消耗、不平衡和资源不足等问题。

事实上, 这种转向是在一种把优先权赋予部分的失望情绪下作出的。总的来说, 虽然经济时代在过去的岁月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为全球的发展和人类事务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它在理论的深处却没有能力把人类带入人类历史上下一个伟大的新纪元。因此, 时代的转向其实就是方法的转向, 其中包括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不同的原理、规则、政策和优先顺序, 以及不同的世界观、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型”。当然, 这个被称为“文化时代”的新纪元尚未到来, 但种种迹象表明, “一个文化时代正缓慢却毋庸置疑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而在所有迹象中, “与文化时代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

这种整体化的转变表现在诸多领域。在教育领域, “整体教育”被提上日程, 整体比专科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更必要;对“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表明, 发展既是经济、商业、技术和金融的, 也是社会、政治、环境、艺术、科学、娱乐和精神的;在科学领域, 科学家正在改变他们看待宇宙、世界、人类以及人类进化的方法, 体现出“一个整体”和“一个动态整体”的特点。这些改变能够给人类带来, 或者说“创造一个更加有序、更加全面和更具人性化的发展途径, 以及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与人性化相联系的整体化转变, 医学领域却被认为比上述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突出。

经过几个世纪对人体各个部位的集中研究之后, 在今天的医学界, 人们越来越注意从整体上来研究人体。

很多原因都在支持医学领域的整体化转变。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这种变化被看作人类文化学家认识的延伸, 而其贡献就是发现了文化的整体性。为此, 保罗·谢弗说:

使今天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整体化转变与宣告文化时代即将到来的黎明之间关系尤为密切的是这样的事实:自从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 以来, 文化学者们就一直非常关注整体论;作为世界首批人类学家之一, 泰勒终结了把文化限定于部分的这种历史悠久的做法, 开始把文化的视野转向整体。这一行动发生在1871年, 当时, 泰勒正式把文化定义为“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其它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性。”从那时起, 众多的文化学者——特别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历史学家——便把文化定义为“整体”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 而不仅限于人类参与的特定活动。正如马文·哈里斯 (Marvin Harris) 这位杰出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许多文化人类学家提出建议, 热力学方法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框架, 也就是说, 在于这样的观点:对于整体之部分的描述尽量参照部分之整体。”这足以证明文化和整体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这还证明, 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 因为一百多年以来, 文化学者们就一直在关心着整体论的观点和观点的整体化。

由此保罗·谢弗认为, “文化, 与任何其它领域、学科、活动或者主题相比, 可能更有利于今天世界正在进行着的整体化转变并挖掘出它全部的潜力。”

与强调文化的活力和重要性相比, 我国在中医药的创新实践中仍然以科技为导向。虽然和以前不同, 有关中医药的国家规划越来越关注哲学和人文, 但是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有关研究却难以安排, 况且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 涉及中医药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少之又少。而在这种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况下, 有关《中医药法》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和实施能否真正收到实效仍然是未知数。有美国学者在评论美军在伊拉克的境况时认为, 不是军事战略, 而是对伊拉克社会和文化研究的战略缺失才是使美军陷入占领困境的真正原因。同样,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的看法更使我们感到了加强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法国《科学与未来》月刊11月号文章中, 让-吕克·多梅纳克认为“在中国, 科学是最好的投资”, 但是, 中国要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作用仍然要付出机制上缺陷的“代价”。

因此,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全部潜力, 特别是其原始创新的潜力, 一方面必须将中医药与正在进行着的整体化转变的世界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则需要弥补中医药研究的薄弱环节,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2007年1月29日,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 目前这个学会正在积极建议国家要抓紧制定中医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只有在重新肯定中医药人文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立其科学价值, 从而在促进中医药自主转型的同时为建设一个新的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奠定理论基石。与此相联系, 有关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家项目中也应当安排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只有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互相支援, 中医药才能够面向人类的全面发展并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性资源, 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才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绪通.管理之道[M].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2.

[2]Damian Grenfell.A moment, not a movement:the world social forum2004[J].Arena Magazine, 2004, (69) .

[3]叶书宏.随笔:南北两大论坛的微妙变化[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26/content.5659497.ht m, 2007-01-26.

[4]郭京花.从文化多样性看法国外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 (1) :46-47.

[5]何鲁丽.“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fgcnet.org/fo-rum3/index/lp2.ht m, 2006-11-1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7]罗勤.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金元浦访谈[EB/OL].http://www.culindustries.com, 2005-08-18.

[8]D.Paul Schafer.经济革命还是文艺复兴[M].高广卿, 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不容忽视 篇3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为迎接第五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到来,配合国家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而主办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论坛,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在中医药行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视,旨在推动全社会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国粹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创新,从而树立上海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由上海天宏律师事务所承办的“庆祝第五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论坛”在近日顺利召开,上海中医药界和司法界的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主办。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规划发展处处长顾勇华先生主持,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志兴先生,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尚玉英女士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先生为会议致词。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先生和原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王文正先生联合向大会提交了《上海中医药界和法律界就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联合发出倡议书》,并由天宏所作为代表在会上宣读。

会议对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中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实践和案例剖析等作了探讨。天宏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妙春律师从中医药的商业秘密保护谈了自己的观点。

朱妙春律师指出:中医药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客体主要包括处方与配方,以及中药的生产工艺、设备等。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热衷于用商业秘密对中医药“技术”进行保护,我们熟知的“传男不传女”等家族作坊式经营模式可以说是用商

业秘密进行中医药保护的原始状态和缩影。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出台《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面上看,《条例》保护的是中药品种,但对其条文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条例》实际上是用类似登记的手段对中医药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也适用于中药的商业秘密保护。

从目前中医药的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第一,权利人缺乏商业秘密保护意识;第二,权利人对于自己的商业秘密没有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第三,权利人不能正确地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分类,分别适用不同的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分别利用专利和商业秘密)加以保护。

的中医保健知识 篇4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篇5

1、病历成为记录法律依据的文书。(1)、内部责任分配认定依据。(2)、医疗纠纷认定的依据(3)、对第三者的证据。

2、医疗病历成为病人隐私信息的载体(重新认识病历信息的私密性)

3、医疗病历也为其他管理服务

(1)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要求以病历中的某部分内容为依据。(如医嘱单)

(2)一些仅涉及财务报销的文书(如自费药物使用协议书)成为病历的内容。

病历是病人疾病发生、发展情况、疾病诊断、检查和治疗情况的载体。一份好的住院病历,能够充分反映病人的疾病情况和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更能够为医院开展科学研究、病历总结提供原始资料。同时,对于以后发生的医疗纠纷,也能够为医院证明无过错的有力证据。各类记录都要有医生签名,对病人进行有创伤治疗操作,应当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先请患者签名,操作医师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签名,病历应当包括能够确定患者身份的证明资料,准确的姓名、年龄、病案号等信息,进行的每一项检查或治疗都有相应的记录。

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1、中医病历的特点

中医病历

手写病历

电子病历

门诊病历

患者手中

急诊病历

医院 患者手中

住院病历

医院手中

病历:包括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第1条)中医病历:记录中包括望、闻、问、切及查体(第2条)

中医病历书写: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第6)条

2、中医病历书写的概念

第2条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不仅是望闻问切的文字记录,也包括图表、影像及电子资料。

3、中医病历书写原则

第3条 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6条 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9条 病历书写采用24小时制记录(比2002版相比,增加了规范)

4、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第4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包括门诊病历)不能使用圆珠笔 第5 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可使外文)第6条 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使用中医术语)

第10条 病历书写中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中西医双诊断)

5、中医病历书写的诊断要求(第10条)1)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 2)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 3)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

(于2002版相同,中医病历必须双诊断,包括门诊病历)

6、知情同意书(第11条)

患者本人

一般情况

患者家属

知情同意书

授权委托人

紧急情况

医疗机构负责人

中医门(急)诊病历的分类

第14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和复诊病历记录。(于2002版相比,初诊和复诊病历记录要求中都增加了中医四诊,书写治疗意见时要注意理法方药的统一。

1、中医门诊病历的注意事项 1)诊断严谨,诊断依据要充足。2)要体现中医症状及辨证施治。3)开中成药是要注意理法方药的统一。

需手术治疗要求中医保守,要签知情同意,该检查患者不查,病历上一定要记录,最好签字。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要点

1、主诉:主要症状十时间(最好是中医症状,体现诊断)

2、现病史:发病原因、诊疗经过(中医十问歌)

3、既往史:重点糖尿病史、传染病史、过敏史、手术史、外伤史、家族史、妇女包括月经史及生产史。

4、诊断:中西医双诊断(包括中医辨病与辨证)

5、理法方药统一:治疗与诊断相符、成药要注意含糖药,注意中医汤药与成药的十八反、十九畏。

6、医嘱:饮食禁忌,定期复查、随诊 中医门诊病历中西医相关内容的体现

1、现病史:外院诊断及主要化验结果

2、查体:必要的西医检查—诊断依据之一

3、辅助检查:该查的如不查,需要患者签字或记录

4、诊断:诊断依据不足不随便确诊。

5、处理:不与诊断产生矛盾,诊断是否都处理

6、注意中西医合用时的相互作用

1、在西医病历基础上规范了中医内容 现病史:中医十问歌

中医望、闻、问、切:记录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 拟似讨论:中医辨证施治依据与中医鉴别诊断,中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2、对病历中关键内容的要求更加具体 现病史:五个层面(具体)十中医十问歌

诊疗规划:提出具体的检查,中西医治疗措施及中医调护。各种病程记录:如对病情和理法方药的分析及诊疗意见等。各种病历讨论: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意见。

3、更注重时间的准确性 入院记录:入院时间,病程时间

病程记录;病程8小时以内,一般病程至少3天记录一次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48小时内

会诊记录:一般会诊48小时

急诊会诊10分钟内

4、从法律层面来看更严谨

知情同意书:对按照有关规定须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手术

紧急抢救无签字避责:为抢救患者,法定代理人无法及时签字时,可有医院负责人签字。

输血知情同意书:由患者签署同意输血。

5、新增了部分内容

麻醉同意书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有创诊疗操作记录

麻醉术前访视记录

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病重病危通知书

打印病历内容及要求

6、取消了部分内容:一般护理记录(减少了医患记录矛盾的几率)

严格的时限要求

病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首次病程

8小时

住院记录

24小时 首次查房

48小时

出院记录

出院24小时 手术记录

术后24小时

术后记录

术后即刻 阶段小结

住院满月当日

抢救记录

抢救后6小时 死亡记录

死亡后24小时

死亡记录

死亡后一周

病历签名的要求

1、所有签名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2、决不允许代签名。

3、签名者必须有执业资质(那怕是一张化验申请单)签名问题可以造成巨额赔偿

中医药健康知识竞赛题 篇6

1.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不包括: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表里相传 2.四季养生原则不包括:

A.春夏养阳

B.秋冬养阴

C.春夏养阴 3.下列哪项疾病不属于“治未病”科管理范畴: A.慢性疲劳

B.心肌梗死急性期

C.失眠

4.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冬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5.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夏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6.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秋季应: A.早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7.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春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8.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怒”最易伤及哪个脏腑: A.心

B.肝

C.脾

9.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过于大笑容易耗散: A.心气

B.肺气

C.肾气

10.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思虑过多易影响什么功能: A.呼吸功能

B.消化功能

C.造血功能

11.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过于悲伤易影响哪个脏腑的功能:

A.心

B.肺

C.脾

12.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受到过度惊吓或恐惧易损伤:

A.心气

B.肺气

C.肾气

13.重庆地区居民的体质多为:

A.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

B.血瘀体质

C.特禀质

14.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药食同源药物: A.山药

B.生姜

C.黄连 15.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传统运动保健项目: A.瑜伽

B.八段锦

C.太极拳

16.女性经期受寒容易引起什么不适: A.经期腹痛

B.外阴瘙痒

C.经期延长

17.中医学认为女性以什么为用: A.血

B.脂肪

C.气

18.女性容易血虚,下面哪种茶具有养血功效:

A.枸杞菊花茶

B.当归红枣茶

C.薄荷茶 19.小儿安康的基础条件是:

A.饭量大

B.三分饥与寒

C.不吵闹

20.具有清热泄火功效的中药多属什么味: A.酸味

B.苦味

C.甘味 21.甘味药具有什么功效:

A.补益气血

B.清热泄火

C.发散行气 22.具有发散行气功效的中药多属什么味: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23.人参具有什么功效:

A.清热泄火

B.补益气血

C.发散行气 24.酸味药具有什么作用:

A.收敛固涩

B.软坚散结

C.调和药物 25.海藻的药味为:

A.苦味

B.咸味

C.辛味 26.生姜的药味为:

A.苦味

B.咸味

C.辛味 27.最好的煎药用具是:

A.砂锅

B.铁锅

C.铜锅

28.中药煎煮前,一般将中药浸泡多长时间:

A.不泡,加水后直接熬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29.煎药的用水量多少为宜: A.用水量高出药面为度,熬煮不溢出 B.水少点,药浓些

C.随便,只要把药熬出来就行 30.感冒药、清热药的煎药方法: A.大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 B.小火慢煎,时间长些,煮沸后30分钟 C.大火煎煮,时间长,浓度高

31.服用中药时,下列哪个做法是错误的: A.忌食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

B.可饮酒及食发物

C.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

32.服用人参时,忌食下列哪种药: A.当归

B.萝卜

C.山药 33.补益类中药的煎煮方法是:

A.大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 B.小火慢煎,时间长些,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C.大火煎煮,时间长,浓度高 34.妇女经期不宜食用的食物包括:

A.生冷食物及酒类

B.鸡蛋

C.高蛋白食物 35.下列哪项不是服化痰止咳药物时应少食用的食物: A.糖

B.辛辣食物

C.青菜

36.下列不属于健脾胃的药物是: A.山药

B.麻黄

C.薏苡仁 37.肝胆疾病患者特别要忌哪类食物: A.油腻食物

B.蔬菜

C.海鲜 38.苦味药具有什么功效: A.调和药物

B.收敛作用

C.清热泄火

39.常揉按足三里穴具有什么功效:

A.提高免疫力

B.平肝潜阳

C.温经散寒 40.下列哪个不是中医保健五大要穴: A.关元

B.足三里

C.头维

41.常揉按中脘穴具有什么作用:

A.调理脾胃

B.散寒活血

C.调理月经 42.下列哪种情况不能使用刮痧疗法:

A.感冒发热

B.肌肉劳损酸疼痛

C.皮下出血

43.下列哪项不是拔罐疗法的作用: A.散寒湿

B.温阳

C.除瘀滞 44.下列哪项不是常见的艾灸保健穴位: A.曲池

B.足三里

C.神阙

45.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一般泡多久为宜: A.15-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46.热熨关元穴具有什么作用: A.补元气

B.补阴气

C.补血

47.艾灸三阴交穴最常见的作用是:

A.止痛

B.治感冒

C.调理女性妇科疾病 48.下列哪种器具不能用于刮痧: A.水牛角

B.玉石

C.塑料汤勺

49.摩腹养生保健法可以改善: A.便秘

B.感冒

C.月经失调 50.艾灸的操作时间宜:

A.每次15-30分钟

B.每次1小时

C.每次5分钟

51.叩齿养生保健方法最适宜在什么时间操作: A.清晨睡醒后

B.午饭后

C.晚饭后

52.咽津养生保健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A.预防感冒

B.帮助消化

C.增强肾功能

53.下列哪种养生方法具有防治脱发、清醒头脑的作用: A.梳头法

B.咽津法

C.搓面法

54.闭口调息养生保健方法的最佳状态是让呼吸保持: A.深长和缓呼吸

B.快速呼吸

C.表浅呼吸

55.揉耳养生保健方法最有益于哪个脏器: A.肾

B.肝

C.脾

56.足心按摩养生保健方法最有益于哪个脏器: A.肾

B.肺

C.肝

57.足心按摩养生保健方法最适宜在什么时间操作: A.临睡前

B.晨起后

C.午饭后2小时

58.足浴的最佳季节是: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59.运目养生保健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A.防治脱发

B.疏通气血

C.保护视力 60.下列哪种情况要慎用足浴: A.糖尿病足

B.神经衰弱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篇7

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发表和传播的能力, 催生出新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识创造的群体性。例如, 通过构建数据库或知识库, 能将中医各家的知识汇集起来, 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数字化存储, 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系统, 能够利用网络效应扩大知识传播范围, 使中医药知识向全社会开放, 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如何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 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实现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到现代知识管理机制的转化, 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下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 讨论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 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带来的创新和发挥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理论[3]。隐性知识 (或称缄默知识) ,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一般通过领域专家之间的潜移默化来共享和传承。与之对应, 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是由某种形式的作品所表达的知识。传统上, 显性知识的主要形式为文本档案, 包括医学典籍、科学文献、会议记录和非正式交流的记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出现了数据库、知识库等新型的显性知识载体。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于1995年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 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SECI[4]。该模型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知识群化 (Socialization) ,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群化一般由领域专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它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建立所谓的“默契”。默契产生于长期的磨合, 所以潜移默化经常与家族、团队和协作关系联系在一起。

知识外化 (Extenalization) ,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当隐性知识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时, 即可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型, 再通过对话、写作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组合 (Combination) ,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 知识组合是通过领域专家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内化、关联和重组, 再将其外化的过程完成的。

知识内化 (Internalization) ,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化一般通过“学习”实现, 学习者在显性知识的启发之下, 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 从而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循环, 推动领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例如, 将领域专家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有形的作品, 再在学习者身上内化, 这是领域知识大范围传播的常用方式。这种“外化-内化”模式与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比, 虽不能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但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关注人的行为和人对技术的使用, 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特性, 为中医药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为框架, 对中医药领域的4种知识转换过程, 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知识群化

知识群化 (Socialization) 是指隐性知识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领域专家之间共享的认知模型, 包括共同的实践经验、彼此之间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传统文化中, 知识群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承。师傅通过训导和示范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 其中涉及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师傅的影响下, 徒弟头脑中产生与师傅相似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师傅“激活”了徒弟的隐性知识, 或者说是徒弟“重现”了师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 而是外部知识与个人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个性和天分。

知识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离的对话和互动, 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当领域专家之间建立默契之后, 隐性知识的传播也可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 (Groupware) 是指帮助一个群体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软件, 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和博客等。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远距离的知识共享, 对中医药知识群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档案对知识群化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可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 对名老中医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永久保存[5]。这种方法往往比师徒传承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 适用于名老中医知识遗产的保护。多媒体档案可存于数字图书馆等系统中, 支持交互式访问, 使用户在观摩中有所启发,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们往往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鲜活,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改善学习效果。

专家定位系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在某个领域中有造诣的中医专家, 进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 因此也是知识群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此类系统通过专家资料库维护专家信息, 据此向用户推荐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专家资料库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和维护, 也可通过领域文献的语义分析进行自动填充。专家定位系统可直接提供专家检索服务, 也可在用户进行知识检索和浏览时推荐相关专家。它能加强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 协助用户向领域专家进行咨询。

3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 (Externalization) 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主要手段是中医名家的著书立说。另外, 也可由他人向中医名家主动求教并代为整理, 这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者”与“获取者”之间的合作过程, 其形式包括讲述、辩论、对话、问答等等。可将外化的知识记载于书籍、报告、网页、电子邮件等永久媒介, 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传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它也成为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 通过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库, 可搜集和整理结构化电子病历, 从而大范围捕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知识[6]。又如, 通过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 可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临床医案, 从而实现医案知识的结构化保存[7]。这些数据库能够准确描述中医经验知识和具体诊疗活动, 为文化传承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也为决策支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创新研究提供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出现了在线会议、即时通信、维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们在辅助领域专家进行在线互动的同时, 也积累了大量的通信记录, 成为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线会议等系统将“头脑风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网络, 实现了中医专家的动态、远程、甚至匿名参与, 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客观性。

4 知识组合

知识组合 (Combination) 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擅长于处理显性知识, 能在知识组合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计算机系统可独立完成许多知识组合工作, 如将大量的文献汇集起来构成文献库, 并对它们进行主题标引和文本分类等处理, 从而支持更为有效的知识检索[8]。中医团体还利用数据库技术, 系统实现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结构化, 建成大量富含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数据库, 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9]。

计算机系统亦可辅助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组合工作。例如, 知识发现系统能辅助中医专家从海量数据 (其中蕴含中医药知识) 中发现具有意外性和启发性的知识[10]。知识发现系统一般采用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算法, 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复杂处理, 从而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发现结果。中医团体已开展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11]。知识发现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 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 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 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5 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 (Internalization) 是通过学习行为将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形成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 因此知识内化是知识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电子学习等服务, 以改进学习效果, 促进知识内化。

目前, 知识管理系统普遍提供知识检索服务, 支持用户采用关键词、主题词等方法检索相关知识[12]。某些系统在提供知识检索服务的基础上, 还能辅助用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可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处理, 将知识重构为更易理解的形式, 并提供基于知识内容的搜索、浏览和关联发现等服务[13]。如可用文本分类技术, 将知识资源按主题分类以利于用户检索;或可按照过程模型对知识资源归类, 支持用户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获取相关知识[14]。这些措施使学习者更易理解知识的相关性和潜在用途, 促进知识内化。

另外, 可将知识资源包装为交互式课件、自我学习向导等电子学习 (e-learning) 产品, 并通过软件包、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供电子学习服务。它们面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选择性, 支持教学模式从教导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化。

决策支持系统也与知识内化过程具有密切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统计报表系统和专家系统等, 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应用情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知识, 也就是能够激发和指导行动的知识。对于决策者而言, 只有自身的隐性知识才有直接实用性。显性知识若能内化为实用知识, 则具有间接实用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任务, 是从海量知识中找出与应用情景相关的显性知识, 以辅助用户产生实用的隐性知识。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医临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 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 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临床疗效[15]。

6 小结

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 能催生出新颖的中医药知识创造模式, 实现传统的个体性知识创造方法, 与网络时代的群体性知识创造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 带来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介绍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技术, 并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在中医药知识创新与共享中发挥的作用。

SECI模型针对知识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传播与共享的问题, 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包括知识群化 (潜移默化地传播隐性知识) 、知识外化 (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知识组合 (显性知识的组合与使用) 以及知识内化 (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完整回路, 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将支持上述4类过程的信息技术组合起来, 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案。

在中医药领域, 传统的知识管理技术侧重于处理显性知识。所谓中医药知识资源, 不仅包括中医典籍、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等形式的显性知识, 也包括中医药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 在水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 研发能够辅助中医隐性知识处理的信息技术, 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

摘要:随着中医药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中医药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库、文献库和知识库, 以及多样化的信息系统和工具。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 实现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 推动中医药知识创新活动,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 简要论述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 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创新。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篇8

关键词:中医药 知识产权 专利 对策

一、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

(一)众多中医药专利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

2015年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许淑清表示:我国已有900 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一些外企已高调宣布进军中药市场和中药研发,中药专利保护非常紧迫。例如: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成了侵权行为。以色列人根据《中华本草》向美国申请的“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获得授权,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同类中药一旦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就会构成侵权行为。

(二)我国中医药市场销售额占国际销售总额比重低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国际中医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 亿美元,其中日本占80%,韩国占10%,我国仅占5%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原料初级品且多以添加剂形式出口。日本在我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为其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源自中药的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后抢先申请了专利,中国因此每年至少损失 2 億—3 亿的出口额。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从中医药应用的角度分析,一方面,中医药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属于我国的民族医学内容,可近年来却被其他国家重视和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国医学界不断重视对西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渐趋边缘化。从中医药专利申请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中医药专利申请数量较低,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医药专利申请数量则不断上升。就药物的专利保护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近些年年报统计结果显示,医药类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比同期总体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低,且申请国外保护的数量很少。

(二)缺乏有效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以中医药专利保护制度为主,而专利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由于其按照化学模式运作,保护化学成分清晰的单方,故与我国中医药专利保护制度不能够完全匹配。此外,对中药而言,一般不易提取其有效成分来申请专利,这就给专利人识别和鉴定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带来困难,不利于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对中医而言,由于中医的诊断方法不能申请专利,使得很多宝贵的中医治疗方法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国际品牌和商标意识较弱

当今社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树立品牌和商标意识,对中医药来说也是如此,品牌和商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的中医药企业而言,商标意识较为淡薄,中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商标权与国内乃至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中药申请专利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加,但整体总量仍较少。且大多数只在国内申请专利,只着眼于和国内企业竞争,忽视了国际品牌的作用,使得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有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专利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就《专利法》而言,其中很多规定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医药知识产权而制定的,而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其难以保护的特殊性,所以不能很好的发挥法律法规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此外,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而缺乏具体的国家层面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医药的立法多包含于地方部门规章和制度中,缺乏法律上有力的保障。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可从两方面着手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是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在中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中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机构和企业进行中药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鼓励其申请除中药复方之外的多种形式的中药专利;二是强化中医诊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由不容乐观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势可见,保护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国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医学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强化中医诊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尽快制定保护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在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工作中,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进程中,更加需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来使我国的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首先,国家应加大对中医药知识产权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其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培养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人才;其次,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的再学习和进修机制。使得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可以不断进步,并与世界接轨,培养出国际性的复合型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

(三)改进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政府应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改进现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改进中药专利审查机制。制定统一而规范的中药专利审查标准,缩短中医药专利审批时间,有效地保护中药专利;二是改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政府扶持机制。对申请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企业予以奖励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三是完善中医药专利维护机制。给予中医药知识产权在国内外的维护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四)加强商标保护,打造国际品牌

商标和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商标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企业应加强商标保护,树立企业形象。一些中药老字号,比如“同仁堂”等,在国内乃至国外都被人们所熟知,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医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因此,中医药企业应该积极注册商标,并通过妥善经营和广告宣传加大企业商标和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应当努力争取在国外的商标专用权,抢占国外市场,有效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五)健全法律法规

国务院办公厅4月27日公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当前,不仅需要政策导向,更加需要立法保证。一是国家应改善专利法层级较低的的局面,整合各地的部门规章和制度,制定出国家层面的中医药专利保护法;二是考虑将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纳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我国中医的传承有法可依;三是完善保护中医药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名录,有效防止在国际竞争中的侵权行为;四是制定更加规范的中医药著作权、商标权和外观设计权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独特性,制定更有利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肖诗鹰,刘铜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15—118

[2]郭斯伦,张继旺等.中醫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13,34(5):74—76

[3]汪闽燕.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N].法制日报,2015—3—12(6)

[4]章洪流.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4(5):56—57

[5]陈铮.中医药知识产权期待“更完整”的保护[N].中国医药报,2012—2—28(5)

[6]黄炎娇.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5(3):209—210

[7]李震华,刘子志.中医药专利工作的管理策略——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利管理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132—133

[8]吴秀云,胡静娴.以商标法为视角探析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2013,24(19):1729—1731

[9]唐彩声.中医药秘方保护及其策略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5):72—73

[10]迟芬芳,罗卫芳.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6):50—52

上一篇:中国石化企业管理下一篇: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