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推荐18篇)
【快乐的中秋节作文1】
今年的中秋节,我和二姨、四姨一起约好了去三姨家玩,三姨家的电脑刚好坏掉了,看着信号时有时无的电视机,我感觉到十分没有意思,就对弟弟说:“走,我们去草地上玩吧!”
我和弟弟一起到了三姨家门前的草坪。因为刚下过雨,每一片草叶上都沾满了小雨滴,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嵌在碧绿的翡翠上……整个草地仿佛刷了一层油,明亮亮的,煞是好看。
我们卷起裤脚,轻轻的踏进草坪,草地又松又软,仿佛是一块最豪华的波斯地毯,躲在草丛中的蚂蚱受到了我的惊吓,纷纷仓皇而逃,大的,小的,绿色的,土黄色的,我和弟弟不顾草地里的泥泞了,争先恐后抓起蚂蚱,我抓到了这一只,跑了那一只,跑了那一只,抓住了这一只,看!这只长得像一支火柴,那只胖的像一个笔帽,突然,一只十分珍稀的翠绿色蚂蚱出现在眼前,我屏住呼吸,蹲下身子,慢慢地伸出双手,猛地一合,那只蚂蚱便落入了我的手掌心,我把手掌慢慢的打开了一个小缝,轻轻的捏住蚂蚱的长腿,小心翼翼的放在口袋里,飞也似的跑回家去。
爸爸看到我捉的蚂蚱,对我说:“你捉的蚂蚱有两种,一种是土黄色的,俗名叫做‘老飞头’,一种是绿色的,俗名叫做‘老扁担’,的它们呼吸是靠腹部的气孔来完成的,专吃植物的茎和叶,是一种害虫,你不经意的为草坪当了一次医生呢!”。
这次中秋节虽然由于天气的原因我没有赏月,但是,我却上了一堂有意义的生物课,真是一个快乐的`中秋啊!
【快乐的中秋节作文2】
在这美丽而喜庆的日子里,我们一家来到厦门的奶奶家搏饼。
这天晚上,亲戚满堂,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脸上都荡漾着一股笑容。准备就绪后,我们开始了“搏饼大战”。姑姑拿过骰子,深吸一口气,把骰子甩了出去,嘿,啥也没有。我看着姑姑,心想:财神爷呀,保佑我搏个大饼!很快就轮到我摇骰了,我默念一声加油,便郑重其事地掷下骰子。我一看,才一个一秀饼。我自己安慰自己道:唔,幸好有个饼,虽然只是一秀饼。妹妹也参与了搏饼,只见她小小的手掌握住骰子,笑眯眯地放下了骰子,大家探头一看,哇,好厉害,一下子就搏个三红!妹妹笑着,搓着胖乎乎的小手,高兴得忘乎所以。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人群中不断爆发出一阵阵惊叹。又一次轮到我摇骰子,我闭上眼睛,把骰子放在手中摇了摇,掷了下去。这时候,姑丈第一个喊到:“哇,四进!”我一看碗里的骰子,呀,搏个第三大的饼。妹妹也不甘示弱,一甩骰就搏到一个状元五点六!这下满堂轰动,妹妹更是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各位亲戚此时也成了搏饼大将:爸爸甩出个三红;姑丈搏了个状元插金花;妈妈一掷,状元五点四呈现在目;妹妹的搏饼劲头越来越大,轻松地搏了一个状元五红。我看着亲戚们,心想:结果还没出来,没准状元终结是我!轮到我搏饼时,我叨念着:状元,状元归我…说着,便掷下骰子,一个四进饼又落入我的囊中。
【快乐的中秋节作文3】
中秋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提着礼物去外公家玩。我们来到外公家。可爱的小狗“帅虎”摇着尾巴,跳跃着欢迎我们。
傍晚,我和外公、弟弟、小狗在门口玩。我们到庄稼地里给菜浇水,小狗跑来跑去,在追赶一只蚂蚱,它顽皮地用手按住蚂蚱,再把蚂蚱放走。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像一面银色的镜子。我们把小桌子和小板凳搬出来,然后把月饼、水果摆在桌子上。小狗也跑过来,乖乖地蹲坐着等我们给它月饼吃。我用刀把月饼分成两半,分别给外公、弟弟、我自己和小狗。小狗用舌头舔着月饼,想把月饼叼起来吃掉,一只小虫飞来,停在它的月饼上,小狗很生气,用手把小虫赶走了。可是,却把月饼拍到了另一边。它“汪汪”地叫起来。我连忙说:“别生气,姐姐再给你一块。”它好象听懂了我的话,不叫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妈妈给我和弟弟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说,美丽的嫦娥偷吃了仙丹,飞到了月亮上,再也回不到人间了,只有一只玉兔陪伴着她。她好孤独!嫦娥姐姐,请你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月饼,好吗?妈妈又告诉我们,其实,月亮上没有人,也没有别的生命,只有很多环形山,只有一片寂静。我想,假如有一天,我能乘坐飞船,到月亮上,那该多有趣啊!
看图写话练习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使刚刚入学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能实现培养。在低年级学生中,虽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写字量积累,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薄弱,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较低,也就导致了其对于图画的理解程度不够,并且,由于孩子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也就相应会使得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言语的表述不清,语句的流畅性也不足。在本文中,结合其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经验分析来对低年级应当如何开展看图写话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二、自由表达,培养写话的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应当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观点,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获得一定的识字量后, 将会受其天性影响,产生自然而然的阅读与写话意愿,就写话而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鼓励,进而使得其表达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对于其字数也不要设定要求,让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蓝天白云,在进行表达对其的喜爱过程中,可能会说到其颜色、形态、变化这些真实存在的感受,但也有可能会写到它味道、触觉等抽象的虚幻想象,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与明确认识,对于这样事物的表达, 是学生心灵的真实体现,是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切实感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学生进行写话活动中的真情流露,这样的语言表达当得到老师认可的时候将会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得到学习的乐趣[1]。
三、改变评价方式,感受写话的快乐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在花费了较大精力进行作文批改之后,学生对于其评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下作文本之后,学生对于其评语不屑一顾,只是单纯地看下自己得到了多少分,使得语文老师在进行了作文批改之后难以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语文老师的评语的内容往往是关于学生的写作是否生动具体,语言运用是否优美顺畅进而忘记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作文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关注,教师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使得学生难以对其写作积极性进行提高,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难以实现根本提高。在进行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批改方式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转变,就其中对于学生作文的评语来看,从以往单纯地通过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写作内容选择等方面的说教,向着通过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模式来实现语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实现对作文内容的交流与分享。具体来看,对学生所讲述记录的故事所形成的作文,语文教师应当尝试去对其内容进行感受与理解,进而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能够发自内心的对其表示认可与喜爱,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和老师分享他们的故事,进而推动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相对而言较为贴切真实的评语也会使得学生的作文故事能够更加的真实自然,进而帮助其实现对于故事选择与记录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写作给其带来的乐趣。
四、在“流动写话本”和“接力日记”中,体验写话的乐趣
为了实现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进行写作练习这一目标,借助不断地练习进而得到老师与同学对其写作能力的认可,所以,在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设立两本“流动写话本”,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好的美文、字句誊抄在上面,使其形成班级读物,进而能够让所有同学都能读到这上面的文章与字句,这样的笔记形成,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来实现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对于优秀文章进行鼓励,进而促使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使得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发展。同时,在采用这样的记录方式之后,与之相对应的,还应当设立相关的笔记记录时间以及同学阅读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早读期间,专门设立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进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些文章,并且,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优点,同时, 也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明确,进而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写作能力的互相指导,进而实现进一步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记录进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借助这样的平台建立与完善,能够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够实现其可持续性与有效性的提高[2]。
五、在“发现”中感受生活的多彩,感受写话的乐趣
对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对其写作对象与内容的选择不知所措,这样的现象产生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同时,在进行了长期的写作训练之后, 对于写作内容与对象的选择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知所措,缺乏写作素材,使得写作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现象产生,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之中的小事进行感受,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明确,同时, 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带领小学生参与到对大自然的感受之中去,进而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来实现对其写作素材的丰富,使得小学生写作内容既能是天真自然的,也能是真实而丰富的。通过这样的过程,将会使得小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与大自然,进而实现对其观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成长乐趣,最终,使得整个写作的过程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其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发展,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同时,也能使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拥有更为坚实的素材基础,即为其写作技巧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3]。
六、总结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改变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实践中,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积极大胆地寻求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交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不吝赞美之词,褒奖那些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受到了激励,只有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加充足。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尤为关键,课堂时间虽短,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就只有创设情境。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照书本上教、在黑板上写就显得过于呆板了,不生动活泼,没有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字迹就模糊,抽象而不具体。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卡片识字、图片识字,这样就把左右大脑全部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记住文字;猜谜识字,针对那些可以设谜的字,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出谜面,让学生去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境之中。
另外,利用美术图画醉人的美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到你设置的情境当中,还有音乐优美的旋律也是制造情境的手段之一,无论哪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我们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就是教人掌握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也一样,如果想要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会他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发现、交流,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了,这方面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来学习,比如,每一组选一段。如,以《假如》为例,我把它分成几段,让每个小组自己选,选完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于是学生情绪高涨,等到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一堂课就在学生的朗读中、交流中完成了,那种理解和感悟恐怕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已。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一探究竟的想法也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的,这一点作为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一年级对阅读要求还不是很高,二年级就不同了,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逐渐积累词汇,这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词汇的方法。另外,随着二年级识字量的不断加大,阅读量也应相应地增加,这方面除了学校要求必读的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具体实践中依然要讲求方式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许还不成熟,但是敢于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早早吃完晚饭,在阳台上摆好桌子。桌上的有月饼、石榴、葡萄、鸭梨和苹果。我们坐在那里等着月亮从云里出来,准备欣赏中秋的月光。
可是天公不作美,因为今天乌云,无数颗繁星都躲在云层里,月亮好像也在跟我们玩捉迷藏,藏在云层里不出来。在没有月光的灯光下,我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着收获的话题,爸爸忽然轻叹一声,望着远方。我知道他是想念远方的爷爷了,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月亮没有出来,但是我们一家团聚了,我们都非常的开心,这又是一个难忘的中秋之夜。
早晨起来总会看到父母的身影,可今天我居然没有看到我的父母便觉得很奇怪。
来到餐桌前只见满桌子的食物,就当我先要吃进去的时候,门外传来一声吼叫声“别吃!”我下的停止了往嘴里送的食物。原来餐桌上的食物是用来“拜”的,听说吃了还没“拜”的食物会走衰运的。
心中庆幸的同时,便放开了手中的食物。
一转眼便到了晚上,我拿起手中的月饼一口一口吃起来,不一会妈妈就叫我去拜月亮。点燃手中三支香,心中许着自己的愿望。
月亮在空中,云朵在漂浮着,仿佛在对着我们笑。
中秋节这天,我所喜爱的莫过于晚餐,中秋的`晚上总会在餐桌上看到大闸蟹和大龙虾。
我一打开灯笼材料盒子,看都没看说明书就直接开始拼了。拼了一阵子以后,还是没有拼成,我非常着急,于是跑去问妈妈。妈妈提醒我说:“要看说明书。”我才知道说明书上有灯笼各部分构造图和详细说明,还有组装方法说明。
我粗心地以为结构介绍就是组装方法,所以捣腾了好一阵子还是连个灯笼的样子都没有。我气急败坏地跑去问妈妈:“妈妈,出国已经按照说明书的去做了,为什么连个灯笼的样子也没拼起来?”妈妈笑着说:“你是看错了吧,你把节构介绍看成组装方法啦!”我恍然大悟,立马跑回房间里忙碌地埋头苦干起来。最后,大功告成!灯笼终于拼好啦!爸爸妈妈都说很好看。中秋节的时候我还准备把灯笼挂到我们家门前装饰装饰呢。
题已知圆C:x2+y2=1,直线l:x+y-3=0,P为l上任意一点,过P做圆C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切点弦AB的中点为M.当P变化时,求M的轨迹方程.
一般地,我们把方程形如u(x-m)2+v(y-n)2=1(u,v不同时为负)的曲线称为有心二次曲线,其中点(m,n)称为曲线的中心,并给出以下结论:
结论对有心二次曲线Γ:u(x-m)2+v(y-n)2=1,P为Γ外直线l:Ax+By+C=0上任意一点,过P做Γ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S,T.则切点弦ST的中点ω的轨迹仍为有心二次曲线,且其轨迹方程为:
证明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到S,T为ω的相关点,而Γ为S,T的相关曲线,并且S与T由P和Γ唯一确定,P又为l上任意一点,故经过ω的二次曲线系方程可设为: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确定ω的轨迹为有心二次曲线,接下来如何找到恰到好处的条件解出μ成为关键.
事实上,根据射影几何观点,Γ固定,当l上的点P趋向于无穷远时,其两条切线可视为平行,而当有心二次曲线的两条切线平行时,其切点弦必过曲线中心.(*)
两边同时对x求导得2u(x-m)+2v(y-n)·y'=0,设S,T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当y'变化时,ST中点的轨迹恒经过点(m,n).
摘要:顾名思义,有心二次曲线,即有对称中心的二次曲线.而对称图形往往有很多优美的性质,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遐想.笔者在做一道题目时对题目中的结论展开了拓展与探究,并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有心二次曲线,切点弦,无穷远
参考文献
[1]陈天雄.有心二次曲线的直径式定义和直径式方程——对一道习题的研究性学习[J].数学教学,2004(5):41-43.
[2]张文海.有心二次曲线的一个有趣性质[J].中学数学研究,2012(8):33-35.
[3]金益.有心二次曲线的一个定值性质[J].中学数学月刊,2013(6):46-47.
[4]谢鹏作.有心二次曲线的一个性质[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3(5):50-5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堂教学;高效学习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涉及的生字多了会让学生抵触,生字少了学生会不专心听讲,同时学生基础的差异更增加了教师教案设计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互帮小组,小组中分配成绩中高低三个档次的学生,其实二年级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固定,并且有可能某一方面不强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督促。比如让认字多的学生帮助认字慢、认字少的学生识字,朗诵好的学生帮助弱一点的学生练习朗诵,通过这种形式增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标形式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抓住各个方面来创新,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课本运用、实际资源应用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今天是农历的8月15日,而且是团圆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虽然没有月亮,但是我们像有月亮一样高兴,因为今天我们全家人今天要在家里自己做螃蟹吃,不仅如此吃完午饭我们还要去看电影,我们吃了大闸蟹,每人一只母的一只公的,不过,哥哥吃的蟹黄最多,肚子、大钳子、腿的肉都很鲜美。
接下来我们去看电影是”章子怡“和”王力宏“的主演电影叫《非常幸运》,我和哥哥一起吃了一大桶爆米花呢。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教学思考
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老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具体反映,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的具体体现。可是,在农村偏远小学里,一些学生存在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这一直阻碍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提高农村作文后进生的写作水平谈谈看法。
一、激发兴趣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存题目也行,设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有压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们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以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到习作中。
二、体验生活
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实情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那些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过程,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我让学生写“熟悉的小动物”,没有给学生划定范围,更没有念范文,而是让他们用眼睛观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一个同学写我喜欢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外形和习性等,还写出了与小花猫之间的感情。她写道:“我每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还不断地用它的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这是让我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好像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安静地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大家听,当读到小花猫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时,我随机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他们答不出来了。这时,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他们回去做个小调查或者查资料。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调查到的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这就是要求每位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积累大量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乐于把亲眼看到的事写下来,密切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作文训练踏上了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我总结出下面几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1.“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学生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又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文章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甚至有人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训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如是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出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一、抓课题, 理解“丰碑”基本含义
师:刚才录像播放的是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讲一支红军队伍在过雪山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齐读课题——— (生读:丰碑)
师:什么是“丰碑”?
生:丰碑就是高大的石碑。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丰碑?
生: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的丰碑。
师:看到这样的丰碑, 你会想到谁?
生:我会想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们。
生:我会想起在抗震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
师:对, 这些人都为国家作出了伟大的功绩, 所以我们立碑纪念他们。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读题目。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把学生带回那艰难的岁月, 拉近了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为学生走近人物内心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看到丰碑你会想到谁”这一问题的抛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同样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呈现年代的距离。)
二、抓“二愣”, 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师:一开始这位将军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生画)
师:老师已经把描写将军的语句打在大屏幕上了, 自己读一读, 并想一想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知道前“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 知道后“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将军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知道前是生气的, 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后是感动了。
师:将军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感动?
……
师:以为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 知道他尽忠职守而感动。
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但有一个神情却没变。看谁能发现?
生:“愣”。
出示:
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师:自由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愣”, 有什么不同?
生:愣的时间不同, 一个是愣了一下, 一个是愣住了。
师: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
师:愣的时间有长短, 愣时的心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愣”, 请默读1、2自然段, 此时将军会想些什么?
生:环境如此恶劣,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战士们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什么?
生: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引读, 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正担忧着, 就听说有人冻死了, 将军赶快前往, 看见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竟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将军非常生气。
(学生齐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将军又愣住了,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感到很意外, 因为没想到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
生:将军感到自责, 刚才不该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生气。
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队伍也停止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被冻僵的军需处长。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文中的将军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
生: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而是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出示第12自然段) 是啊, 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敬佩。他什么也没说, 而是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到这个庄严而又崇高的军礼中。
(生配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他什么话也没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坚信——— (生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整体出发, 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语言学习会变得容易。于是在找出所有描写将军的语句后, 让学生根据“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句话, 来比较将军知道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抓住将军神态的描写, 整体感知将军的情感由生气变为感动。接着又在异中求同———两个“愣”;又在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同时了解将军作出这一反应的背景, 感受到将军从担忧到自信, 从生气到内疚到崇敬的复杂心情变化。
抓住两个“愣”, 就是抓住了将军前后情感心理变化这一主线, 辐射全文, 让学生既体会了行军的艰难, 又体会了军需处长丰碑般的形象, 真可谓承前启后,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二火”, 感受“处长”高大形象
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掌管军队棉衣棉袄的军需处长, 成百上千件棉衣从你的手里分发出去, 为什么你就不给自己留一件呢?
生:我已经老了, 他们还年轻, 革命需要他们。
师:为了多保存一份革命的力量。
生:天气这么冷, 我怎能看着年轻的战士挨冻呀?
师:心里装着全是战士, 唯独没有自己。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军队, 即使把棉衣都发了, 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有一件棉衣的。
师:是啊, 如果我留下这件棉衣, 就意味着———
生:有一位战士拿不到这件棉衣。
师:我们都知道,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云中山里, 有了这件棉衣和没有这件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有棉衣就可能存活下去, 而没有棉衣就必死无疑。
师:是生与死的区别, 可军需处长怎么做?
生:他还是让出了棉衣。
生: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他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破旧的衣服。谁来读一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第7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们分“质疑, 走进内心”和“写话, 激发感动”这两个板块。当看到一个只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神态却镇定安详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时, 你一定有什么想问军需处长?学生会抓住描写神态和外貌的词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自己留下件棉衣呢?为什么军需处长的神态会如此镇定安详呢?”通过对“单薄破旧”“贴”字的体会, 换位思考, 走进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是一个尽忠职守、舍己为人的人。)
师:军需处长, 为什么你面临死神, 还如此镇定、安详呢?什么叫镇定安详?
生:很沉着, 安然。
师:文中怎样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生: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军需处长坐下来抽烟时看见了什么, 会想些什么?
生: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 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 感到十分欣慰。
师:所以神态如此镇定安详。
师:让我们锁定军需处长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就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吗?
生:他独自一人与死神作斗争。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的?
生:旱烟的火已经被雪打灭, 可他还夹着, 还想向战友借火, 说明他想活下去。
师 (点红两个“火”字) :“火已被雪打灭”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又像在向战友借火”, 可见他还想借火取得温暖, 极力地与死亡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除了想到战士, 还会想到谁?
生:他还会想到家里的老母亲。
生:他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
师:是啊, 处长是平平凡凡的人, 他也有妻子儿女, 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他们在家等着他回来。他也想活下来, 可是寒冷的云中山还是无情地吞没了他。
师:让我们把军需处长最后的一刻印在我们脑海里。 (生读神态这一句)
师:读出了一份坚强, 一份悲壮。一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
(“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精彩!”这个片段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他高高在上, 让我们不得不举头仰望他。可他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火”字体会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描写让我们浮想联翩……可现实是残酷的, “火已被雪打灭”, 意味着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但他并没有向死神屈服, 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借火, 借温暖, 希望生命能延续下去。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能, 因为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人。抓住两个“火”这一细节, 让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军队中的一员, 也许你就是那位小战士, 军需处长硬是把最后一件棉衣塞给了你, 也许你就是刚才那位没有分清事情真相就大发雷霆的将军,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一定有千言万语在你的心头涌动。请拿起笔, 把你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 有棉衣和没有棉衣是生和死的区别, 当时我没有棉衣, 身子瑟瑟发抖。你看见了, 就硬是把棉衣塞给了我。我穿上棉衣暖暖的, 可你却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我真后悔当初接过你的棉衣, 我会永存你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师:穿着军需处长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你一定要活着走出雪山。
生:军需处长, 刚才我错怪你了, 我向你道歉。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一定会把军队带出雪山, 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这里, 我向你致敬!你安息吧!
师:你读懂了将军的一份内疚, 一份自信。
生:军需处长, 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默默地一个人与死神做斗争。你不会白白牺牲的,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红军,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师:化悲痛为力量。
生:在这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雪山中, 你给我们发棉衣。你知道这些棉衣根本不够我们几千号人穿。你也明明知道没有棉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你还是把棉衣让给了战士。处长, 难道你就不想再见见你的儿子吗?难道你就不想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吗?难道你不想见一见中国解放时欢庆的时刻吗?
师:怎能不想他们呢?我也是一位平凡的人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齐读这段话。 (配乐读)
(在“质疑, 走进人物内心”这个环节, 通过换位思考, 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已矗立在学生的心头。这里通过想象写话, 让学生把心中对军需处长的感动、敬佩、悲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正因为军需处长的伟大是从平凡中走来, 所以学生的写话才不会唱高调、才不会空洞。学生的心语从内心有感而发, 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从学生点点感悟中生发, 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抓二“问”, 瞻仰“丰碑”高大形象
师:刚才将军还在担忧———
生 (一齐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而此时他却坚信———
生 (一齐读)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是谁使他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是什么使他把重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自信?
生:是军需处长改变了他。
生: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他。
师:是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给了他信心。
师:是啊, 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走进了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将军复杂的心情变化。将军的生气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将军敬佩又是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使他由担忧化为自信的还是———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所以文中对将军的描写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 更加丰满。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晶莹的丰碑。 (音乐)
师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师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位军需处长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是军需处长的丰碑般的形象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听听战士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生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军需处长、将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战士, 激励了后人。文中的将军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也何尝不是一座座丰碑呀?同学们, 在战争年代中, 有多少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中秋节的前夕,家里有名的馋猫儿我,由于快被嘴里瀑布般的口水“淹死”了,便趁老爸老妈上街买菜之际从冰箱里拿出刚买回来的“鸭王”,两只绿油油的猫眼死死的盯着它,说时迟那时快,我伸出“猫爪”撕下一块鸭肉就啃,那味道哟,不比满汉全席逊色,我觉得那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我却赖在床上不起来了,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昨天的“鸭王”惹得我肚子疼嘛,听妈妈说,外婆今天给我做了许多我爱吃的,来到外婆家后,我只能躺在床上,看着大家津津有味的吃着“大餐”而我,连一天的饭都没有吃,真是饿死我了,晚上我呕吐不止,一肚子的鸭肉从我肚子里一泻千里泻入垃圾桶。白吃了那么多的鸭肉,真心疼死我了,大家都在外面吃着月饼赏月,而我却在家里一泻千里,苦呀!
我们带上月饼来到奶奶家,奶奶都把饭烧好了,就等我们来吃团圆饭,奶奶烧了:红烧鸭。糖醋虾。鱼圆汤。肉圆烧菜干等等,还有我最喜欢的猪尾巴。我们吃的好开心,皮皮吃的也好开心。我们吃的其乐融融。
我们吃完饭,在阳台聊聊家常,不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又圆又亮,好大呀!这是我见过最大的月亮了。妈妈说:“明天的月亮比这个月亮更大更圆。”“为什么呢?”我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爸爸唱了两句。我们都笑了。
一、结合生活, 从实际中引入概念
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概念教学途径。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并不陌生, 他们在一年级的《认识物体和图形》中就直观地认识了这两种图形的形状;在《图形与拼组》这一单元中, 他们通过操作活动, 也掌握了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们的特征。基于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在上课前就准备了若干根长短不一的小棒。这些小棒有四种颜色, 分别是红、黄、蓝和绿。在上课时, 我问学生, 如果要围一个长方形, 可以怎样选取小棒。如果想好了, 就动手摆出来。每位同学都可以向小组长拿小棒, 但每人只能拿一次, 并要能将拿到的小棒在卡纸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我让摆出长方形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拿小棒的。有的学生说拿了2根红小棒, 2根绿小棒, 也有的说拿了2根红小棒, 2根黄小棒。我接着问其他没有拼出长方形的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是怎样选择小棒的呀?”“2根2根一起选的。”我让学生把摆好的长方形给大伙看看, 并说说是怎么围的。学生说只要上下摆2根一样长的, 左右再摆2根一样长的就可以了。他们还说“一样长的小棒总是面对面摆放的。面对面的边, 我们叫长方形的对边。”我因势利导:“那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了对边相等。“那如果要摆正方形, 你们会怎么选小棒呢?”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 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实例来进行概念教学, 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并为概念的引入奠定基础。
二、利用直观教学, 补充并深化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 教材没有对大部分概念给出准确的定义。然而, 概念的定义对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于是,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当难以给学生讲述概念的定义时, 我们不妨尝试着利用直观具体的形象, 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 在讲解认识“时分”时, 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钟面, 并询问他们有哪些发现。观察之后, 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有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也有的学生说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走3个小格是3分钟;还有的学生说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我接着询问:“分针从12回到12, 走一圈是多少分钟?”学生回答说“60分。”我又问:“分针走一圈用了60分钟, 那分针走的时候, 时针走不走呢?如果走, 它又是怎么运动的呢?”在提出这个问题后, 我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学生观察到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同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所以1小时=60分。在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演示和操作,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拨一拨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三、化抽象为具体, 强化概念
教学中的很多数量关系都会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具体的生活与抽象概念学习联系起来, 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数学概念。
在第七单元田园小卫士的混合运算中, 有这么一个结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结果, 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例如:一共有900本书, 一班借了318本, 二班借了472本, 还剩下多少本?一种计算方法是900-318-482=100 (本) 。学生学了小括号之后, 也会这样列式计算:900- (318+482) =100 (本) 。第二种计算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要简便得多。我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10个苹果, 第一天吃了2个, 第二天吃了3个, 还剩下多少个?10-2-3=5 (个) 或10- (2+3) =5 (个) 都是正确的解答方法。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 说:“一个数减一个数再减一个数和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是一样的。”虽然学生说得不是很严谨, 但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在此基础上, 我再趁机渗透简便算法。这种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开展概念教学的方式, 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四、抓住本质, 讲清概念
数学是严谨的, 数学概念更是严谨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关键在于揭示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讲解概念时抓住关键, 就能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意义。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有这样一个结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在教学中强调了这个结论, 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余数不大于除数。不少学生都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我引导他们说:“不大于包括小于和等于, 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但学生似乎很难理解不大于的概念。于是, 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35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平均每人能分几个, 还剩几个?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6=5 (个) ……5 (个) 。我接着问:“如果有36个苹果呢?”“36÷6=6 (个) 。”“如果我写为36÷6=5 (个) ……6 (个) 对吗?”“不对。”“为什么呢?”“剩下的6个苹果还可以每人分一个, 应该每个小朋友分6个苹果, 所以不对。”这样一来, 学生就明白了余数不能和除数相等的意思, 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五、类比迁移, 引入新概念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各部分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引申与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迁移条件和情境,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开拓思维, 使学生掌握新知。如在正方形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复习长方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长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会得出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最后再引出新概念。
六、巧思妙想, 牢记概念
学会数学概念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牢记并运用概念。其实只要能从概念中找到乐趣, 再运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 灵活地掌控概念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例如, 学习了长度单位后,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填一填:
“仔细观察, 你们有什么发现呀?”学生交流后会说:“想好了进率, 把大单位化成小的单位时, 就在数字后面加0;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时, 就去掉数字后面的0。”对学生而言, 这是最好的发现, 也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七、灵活运用, 深化概念
概念的运用是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而概念运用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教学完长度单位后, 学生都知道了1毫米大约是1分钱硬币的厚度;1厘米大约是自己一截拇指的宽度;1米约是我们教室两块地砖的长度……对学生来说,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填空是个难点, 但如果有了这样的参照, 他们做题时就会三思, 提高准确性。如, 有这么一道题:黄河全长5464 () 。有的学生填“米”, 有的学生填“千米”, 学生间有了争议。这是, 小晟伟站起来了说:“老师说了, 从胜利桥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 黄河跨越好几个省份, 肯定不能填米, 只能填千米。”这个回答多好呀!
八、加强复习, 系统概念
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念, 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多次反复, 不断地巩固与深化, 逐步将其形成系统。由于概念是互相联系的,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 首先要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 再对易混概念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
接下去,又念叨起来,不过进了一步,不再是“三棵树”,而是“我没有树”。“我没有树”,在这里,有三重含义。第一,就是字面表层的含义,在这个城市的居住区没有树,自己的家不在林阴道,没有院子,所以没有树。这是一种描绘。第二,是孩子心灵的含义,联系着孩子顽皮(爬树,掏鸟蛋)的天性。而在他的想象中,带着对比,在西双版纳,在大兴安岭,在乡村,孩子们都有树。树在那里,并不是珍奇,因而内心流露出不平。第三,许多孩子都没有树,没有树就没有树,习惯了,没有感觉了。树并不是生命的必需,除了树之外,孩子们生活在并不宽裕的家庭中匮乏的东西还很多,把“没有树”突出得好像是惟一缺憾,就暗示了树在这个孩子心目中非同小可,在一个不长的段落里,念叨了四次。越是念叨,怅惘就越是强烈。
在这里展开的,表面上是树,实质上是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但是,本文分析的任务是这篇文章的童心的特点。这个特点集中在树上,除了树以外,一概不谈。
文章前三段讲的是对于树的向往,其特点是反反复复地念叨。
接下来的文脉,则是对于这种怅惘缺憾的补偿,从“我没有树”变成了: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树在这样的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
我把它栽在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
这段叙述很精彩。精彩在哪里呢?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错误”,一个是“欢迎”。我们用还原法来分析:本来,把树苗栽到花盆里,是别无选择,不存在错误不错误的问题。但是作者却说“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城市建筑中“不是水泥,就是石板”,缺乏绿地,本来是人的错误,却说成是地面的错误,这里有怨尤。这种怨尤,没有用讲正理的方法,而是用讲歪理的方法表述出来。这就构成一种诙谐的趣味。接下来的“欢迎”也是同样的道理。本来,石板、水泥地没有意志,对于鞋子、箱子、椅子不存在欢迎或者拒绝的问题。但是,把它说成不欢迎,拒绝苦楝,好像不是人为造成,而是没有意志的石板和水泥有情感的选择似的。这样的描述,和现实构成了反差,就跟直接说人们设计城市建筑时,根本就没有为树木留下空间有很大的不同。这样说,好像不符合事实,但是,却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情趣。
但是,这种情趣,很快就被另一种趣味所取代。
写到苦楝树受到孩子疼爱,不料却遭遇一夜狂风时,文章的这一段写得也很精彩:
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是要注意的,首先是,风把花盆砸破的时候,几个动词,分别是“抱”“砸”“拖”“推”和“留”。有意思的是“抱”,为什么是“抱”呢?因为前面说了这是一场“亲子误杀”。更有分析余地的是“留”。本来狂风把花盆砸破了,把破盆和泥土留在岸上,已经足够了,但是后面又来一个“留给我”,这个“留”和前面那个“留”不同。那个“留”是残存的意思,是自然现象,这个“留”却是一个心理感受,珍爱的树没有了,只剩下没有生命的泥土和破片。加上一个“留给我”,是不是隐含着“呆呆地看着”的意味?在这样的叙述语言中,其实饱含着隐痛,这种隐痛无疑是要强化表现的。作者接着又从“记忆”中把那呆看的过程作细致的展开:
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抖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水中生长。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里有明显的无奈和悲哀。文章的情感和思绪的脉络在这里就联贯起来了:在开头是念叨中有一种渴望,接下来是意识到城市的缺憾、惆怅和可怜的补偿,再下来是无奈的悲哀,变成隐痛,在记忆中念念不忘,再下来,则是一个情感层次的飞跃,寻找“我的树”。尽管有旅游区的树,“但那不是我的树”,主题的第二层次出来了:“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经过这样曲折的酝酿,终于作者第二次有了自己的树,引来了一个从怅惘到欢乐的转折: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树,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作家用什么来表达他的激动呢?当然是抒情的语言,秋天的阳光照耀着“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抒情的特点是情绪的极端化。难道一生就没有比这更为珍贵的礼物了吗?理解这样情绪化的语言是不难的,他把自己的感情之树,看得很重要,这和别的树是不一样的。“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者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15年后,这一点土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棵感情补偿之树。这显然具有情感补偿价值。
这棵树的“恩惠”(花的色彩,果的丰硕)的性质,情感补偿价值,还被强化到:首先,使自己从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变成了自己相信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由此而“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其次,这两棵树还变成了他的朋友和他彻夜长谈,“我是你的树,我是你的树”;最后,树还使作家的内心变得宽厚,即使有孩子来破坏,他也意识到“树的奉献是无私的”,树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孩子们)的:
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与悲悯。
这其实是说,作者因为与树长达七年的相互凝视,变得宽容与悲天悯人了。这样,树的情感价值就达到了高潮,甚至可以说,到了一种情感的(审美的)象征的程度。作家把树的珍贵提到这样的高度,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为了转折、跌荡。城市建筑的蓝图埋葬了这两棵树,这实在是无可奈何。树的死亡,并不是因为恶的动机,而是因为善的愿望。这就是作品的深刻之处。树的死亡,也并没有导致作者反对城市的规划和改建,他甚至没有要求拆房工人把他珍爱的树多保留一些日子,他知道“这两棵树必须消失”。这种消失,有一点两难的、宿命的意味。他把这种宿命写得很是无奈:
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七年一梦”,是有典故的。从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中来,所引起的联想是一场情感的追思虚无。而在结构上,从“并不是我的树”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我没有树”上来。这显然是结构对称的构思。但是,又不是对开头简单的重复: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
这里的“三棵树”已经不仅仅是地名,也是第一棵自己的树和消失的两棵树的结合。但是这三棵树,都已经宿命式的消亡了。
那还有一棵树在哪里呢?我问自己,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这一笔,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这已经不是写实,而是写自己的幻觉。这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的,是主观的幻觉。说的是“我在这里”,实际是一去不复返。此生,不可能复有一棵自己的,私有的,独享的树。但又那么念叨这样的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导致树的稀缺的,是城市的水泥森林,导致树的死亡的,是城市的拓展,这都是历史的发展。本来都是可喜的,但是,作者在这里显示的是,社会的前进生活的提高,不能以此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树的消亡,其性质是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活前进的步伐带来的怅惘和隐痛,是不可排解的,只有在幻想的境界中,才可能获得一点并不现实的安慰。从这个意义来说,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者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又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中秋节月饼作文1】
中秋节到了,月亮已经上好了妆,白净的脸上发出夺目的光彩。月亮从窗子里透进来,体态轻盈、曼妙的梦姑娘也飘进了我的房间……
“吃月饼了!吃月饼了!”妹妹高兴地又蹦又跳。爸爸从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取出一个圆圆的大月饼,中间一个大大的“福”字闪着油光,旁边一圈小花露出灿烂的笑脸。啊,这么大,足够我们全家吃饱了!于是,我和妹妹、妈妈、奶奶围在桌子边,由一家之主的爸爸主刀切月饼。只见爸爸用一把塑料刀把月饼切成5分,先给了我和妹妹两个馋嘴一份。
“哇,我的月饼是豆沙加蛋黄的!”“我的是豆沙加猪油!”我和妹妹几乎惊叫起来。奶奶、妈妈的月饼也切好了,大家开始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咯噔”一声,妈妈惊喜的从嘴里吐出一枚闪闪发光的一元硬币。妹妹拍着手笑着说,硬币!硬币!表演节目!妈妈愣了一会,笑着说,我给你奶奶再切一块月饼,就算是‘表演’了。说完,妈妈认真的切了一大块给奶奶。奶奶乐得合不拢嘴,用她那假牙细细地“品味”着月饼。妹妹见了,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绝一绝的吃,逗得全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我的笑醒了。如果一个圆圆的月饼能够换回全家的和睦圆满,我愿意花去自己所有积蓄去买一个月饼!
【中秋节月饼作文2】
今天语文课上,苏老师对我们说:“我们下节课吃月饼,感受一下中秋节,好吗?”话音刚落,我们下面的这帮馋虫便翻腾起来:“哇!吃月饼啊!”“真是幸福!”“苏老师太好了!”……
“叮铃、叮咚……”一阵音乐声响起,大家赶快坐好,迎接月饼的“到来”。苏老师进来了,对我们说:“月饼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广式月饼,还有一种是苏式月饼。平常我们家中吃的大多数是广式月饼,今天我们就来尝一尝苏式月饼,好吗?”“好!”大家一起欢呼鼓掌。老师叫我发月饼,我偷偷用鼻子闻了闻,哇!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把月饼一块块发下去,再看看同学,都已经垂涎欲滴了。我低着头闻了闻,嗯,跟刚才我偷偷闻的`味儿不一样,这次细细一闻,有肉香。又尝了一口,好吃,油油的,却不腻,真可谓闻着香,吃着也香。我边吃,这肉汁边从嘴角淌下来。吃了几口,没了,可肚子里的馋虫还是在叫“馋死我啦!我要继续吃月饼!”我擦了擦脸上的肉汁就抬起头,哈哈!同学们的吃相真是千姿百态。瞧!赵峥禹吃了还剩一点点,突然不吃了,说要把剩下的美味带回去给妈妈尝尝;王俊杰拿着月饼在哪里端详了半天,一口都没动过;最要命的是王宁静手还好好的拿着月饼,可她这舌头从嘴里溜出来,舔着落在餐巾纸上的月饼屑,笑死我了……
品完了月饼,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幸福感,是月饼的美味,还是苏老师的爱与祝福?应该两样都是吧!
今年的中秋,是和以往与众不同的,是一个最令我难忘的中秋!
【中秋节月饼作文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相传已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因为月饼象征着快乐、美满、和谐。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经过我上网调查,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宫时给有着正义董永留了一个儿子。后来有一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伙伴们在村头桂花树下玩耍,也想过去凑凑热闹,哪知道不但没人理他,还骂他是个没妈、没教养的野孩子。他委屈极了,便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便悄悄拿出登云鞋,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妈的时候,就穿鞋圆月下吧。”
董永的儿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飞到了天宫,七仙女见了自己的儿子,又悲又喜,便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子,做成香甜的仙饼,给儿子吃。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儿子馱回人间。
后来,董永的儿子当了官,就叫各州各县的人们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来仿做他在天宫时吃的仙饼,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这种饼子就像月亮一样,所以后人便称做中秋饼。
直到今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当一轮圆月挂在蔚蓝的夜空,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中总会憧憬。
【中秋节月饼作文4】
中秋到了,我跟着妈妈出去买月饼,买完月饼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可口的月饼,我都忍不住快流口水了。
于是我盯着月饼盒看来看去,妈妈说:“小馋猫,别把歪主意打在月饼上,小心被发现!”我心里想:不让我吃,我就非吃不可。眼珠一转,灵机一动,有了!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拿月饼吧!”随后,便把月饼夺了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奔回了家。
回到家,我把月饼放在桌子上,奸笑起来,接着拿出一小盒月饼,心里嘀咕着:“豆沙月饼,我来了!我保证会把你吃掉的。”我左手持刀,右手持叉,顾不上吃东西的礼仪,直接把月饼五马分尸了,接着用叉子叉一小块,放进嘴中。“真的太好吃了,月饼的陷磨得真细,吃起来真好吃!”一定是“嫦娥”做的,怪不得叫它“月饼”呢!我细细品尝,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妹妹看到我笑得很欢,喊道:“我也要吃,我也要吃!”我私心强说:“自己拿!这样你还可以多……”还没等我说完,她就立刻拿了一个蛋黄味的月饼的,开心地吃了起来,我高兴地都快要飞上天了!”
这时,我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我们赶紧把所有的月饼拿到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独自享受美味。吃晚饭时,我只吃了平常的二分之一。肚子里的一半空间全被月饼占了。
我家乡的中秋节中国的节日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到了,我们全家坐在院子里赏月。妈妈买许多月饼,各种口味的月饼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我连忙伸手去拿了一块,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圆圆的月饼可真甜呀!我就问妈妈:“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妈妈说:“月亮在这一天是最圆的,就表示团团圆圆的意思。很多人在这一天都会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所以把月饼做成了圆的来庆贺团圆!
你看今天的月亮多圆呀!”噢,原来是这样。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意义。我手里捧着月饼,望着天上的月亮:是呀,今晚的夜空可真美呀!
1 二次雷达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脉冲幅度调制信号是二次雷达的询问信号, 射频信号是载波, 通过定向天线辐射, P1、P2 调制脉冲对之间有决定询问模式的固定间隔。当P1 脉冲幅度大于P2 九分贝时, 旁瓣抑制脉冲P1 通过全向天线辐射, 应答机可以对其进行作编码回答和译码。为起到旁瓣抑制作用, P1 脉冲需先于P2 脉冲发两微秒发出。根据相关规范, 传统空管二次雷达共有专用于军用识别询问的1, 2 模式, 兼用于民用识别与军用识别3 模式, 只用于民用识别的B模式, 用于高度识别的C模式, 备用询问的D模式六种询问模式。
二次雷达与一次雷达不同, 被探测目标上必须装有应答机以保证目标发射应答信号与其配合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应答机和询问器是构成二次雷达整个系统的必要部分。二次雷达的通信系统具有传输信息的功能, 其雷达系统具有测向和定位的功能。敌我识别功能是二次雷达在航空管制和军事上担任重要的角色的有力保障。然而现阶段二次雷达在应用中还存在内部干扰例如窜扰、混扰等问题, 拉低了整体系统的性能。一次监视雷达和二次监视雷达都属于空中交通管制雷达, 一体化航管雷达是指二次监视雷达寄生在一次监视雷达上。通过目标对雷达发射机信号的反射回波来发现目标是一次监视雷达实现定位功能的主要途径;二次监视雷达是将地面二次监视雷达发来的询问信号, 利用飞机上的应答机接收到后, 快速做出编码脉冲序列回答, 通过接收目标的应答信号来发现目标并对目标定位。二次雷达具有接收机的灵敏度高, 识别信息精度高;提供危机告警信息;消除气象杂波、地物杂波及仙波等诸多干扰波;兼备雷达与通讯功能;系统的体积小, 轻便灵敏高效等许多一次雷达无法企及的优点。二次雷达良好的利用了单脉冲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方位精度, 避免干扰敏感性。S模式技术和单脉冲技术可以彻底消除两种干扰。地面应答解码器精准地提取飞机的代码是二次雷达良好工作的基础, 准确的数据为点迹与航迹处理提供保障。二次雷达测量目标时利用单脉冲技术使其基于多个波束精确的解决角度测量问题, 单脉冲技术的应用完善了应答的处理, 极大提高了混杂的情况下解码应答码的能力, 发生历史性的进步。
2 二次雷达信号干扰的抑制
2.1 异步干扰
“异步干扰”是指在多个地面基站同时向目标应答机询问时, 面积较大的空旷区域内其他基站会接收由一部询问机启动的应答信号, 在该区域内, 以应答机为中心, 约四十五千米为半径的领空内, 同时又处于以发出启动的询问机为中心九十千米为半径的领空内, 此应答目标为中心的领空内接收到的无关应答。当空中目标应答机的高度与目标斜距相比非常小时, 需把斜距等价为水平距离。此时以目标为圆心的圆形区域是能对基站形成异步干扰的区域。当SSR基站使用同类询问机同时追踪或探测相同目标时, 本基站接收机便会接收到不同基站回答的应答信号, 这些信号便被本基站接收机等同为同一个应答信号, 因为不同基站的询问时间各不相同, 所接收到的不同的基站的应答信号所测距离并不是与本基站间的真实距离, 这便是异步干扰信息。
2.2 SSR的应答信号
在接到SSR地面站发射的询问信号后, 目标应答器将会依据询问信号的内容对其自动回复应答信号, 即一串脉冲。不同模式的询问信号具有由十六位应答码组成的相同的应答码格式。除特殊位置识别信号距F2 脉冲间隔不同外, 其余所有信息码脉冲位距离F1 的间隔宽度均相同, 每个脉位都有1 和0 两种状态, 分别代表有无脉冲, 其中X是备用位为0, 框架脉冲为标志脉冲, 恒为1。两个基站应答信号混叠测距时将发生异步干扰使解码的有效性与精准性降低。
3 现存的干扰现象及其解决方案
3.1 绕环效应及其解决方案
波瓣图表示的为雷达在全方位辐射信号天线的图示, 该图显示的是发射时雷达在每个方位对相同半径接收时在相同强度信号下感应的能量强度的分布状况。雷达发射天线在现实发射中包含主瓣发射询问脉冲功率和副瓣泄漏功率。所以在距离较近时旁瓣可能触发应答器, 导致各个方向上都有应答信号, 此时显示器上出现的即为扰环效应。
消除扰环效应的干扰主要为 Ω 和 Σ 双发射通道。Ω 产生P2 发射功率, Σ 通道产生P1 至P3 发射功率, 波束的高增益部分称为主瓣, 副瓣为其它部分。发射信号的能量经收发转换和射频切换开关传向天线的通道中继续向空中辐射。通过比较P2 信号以及P1 至P3 信号的功率大小, 应答器便可以识别出并拒绝应答旁瓣询问信号从而抑制旁瓣询问。运用单脉冲二次雷达 Σ 波瓣和 Ω 波瓣特性, 同时使用差波束和波束接受应答信号, 如果 Ω 信号大则产生接收旁瓣抑制信号, 不检测应答 Σ 波束范围内接收到的回波, 旁瓣接收被抑制, 消除扰环效应的干扰。
3.2 多径效应及解决
雷达在发射天线、目标和接收天线之间存在大于一条以上路径的现象称为多径效应。地面反射是引发多路径效应的主要原因, 使雷达接收信号不稳定, 对二次雷达检测和解码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多径效应分为直射波与通过凸凹物的反射波之间水平夹角较大;直射波与经过地面的反射波位于同一垂面;直射波与通过凹物的反射波间水平夹角过小三大类。其中每一项又分为二路径程差较大导致的无应答脉冲或不交叠或二路径程差过小导致的脉冲严重重叠两种情况。
在二次雷达工作中运用单脉冲测向技术改进的天线是解决多径效应的有效措施。配合使用滑窗处理技术以除去系统自身的干扰和多径干扰, 使其造成虚报的概率降低, 控制波束方向图增益低于主波增益同时高于副瓣波束增益, 提高目标检测概率。
3.3 大气波导环境影响及解决
电磁波的大气波导传播是指近地层和其余大气边界层尤中传播的电磁波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其曲率在受大气折射的影响下被改变, 沿着趋向地面的轨迹传播, 当其超过地球表面曲率时, 电磁波将会部分陷获在一定厚度的大气薄层内, 雷达会产生顶部盲区和跳跃盲区两类电磁盲区, 类似于其在金属波导管中传播。这是由于天气异常导致的超折射现象, 存在于陆地及海域, 具有不确定性。
单脉冲技术通过测量和、差通道的信号比可以精确测定每一应答脉冲的到达角或确定飞机的方位角。通过测量和、差通道信号相位可方便确定应答信号的来源与地面询问天线中心的方向关系, 该技术对重复速率具有较高要求。加大对多雷达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形式所需。
4 结束语
二次雷达在现代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高其识别率, 解决其信号干扰现象是当前要务。文章从其工作原理谈起, 针对现存的干扰现象寻求解决措施, 希望对相关行业有所启发, 提高二次雷达的性能, 促进我国航天及军事的发展。
摘要:在实际使用中, 由于相关技术不够成熟, 造成二次雷达性能未达标, 模块故障诊断系统不够完善。科技与军事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复杂恶劣的现代战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识别率是二次雷达的主要任务, 是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的基础。因此提高系统识别概率是当前的研发热点, 文章针对几种干扰现象进行分析, 希望对相关单位有所启发。
关键词:二次雷达,干扰现象,模块故障诊断系统
参考文献
[1]曾培彬, 杜岳山.一种THALES导航智能监控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5 (1) .
【二年级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推荐阅读:
关于中秋节的日记300字小学二年级作文10-04
关于中秋赏月的二年级作文400字12-17
关于我的什么二年级作文06-14
二年级关于春节的英语作文带翻译11-15
二年级关于防溺水作文07-11
关于二年级长颈鹿作文12-07
中秋节的夜晚二年级作文06-10
《快乐的中秋节》二年级作文500字10-22
关于学校万圣节活动小学二年级学生作文07-21
关于小学生二年级日记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