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推荐8篇)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1

一、改造思路

其一,重组利用土地资源,置换功能用地,拓展用地区域。如用既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又具有较高旅游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替换原有的经济效益低的经济作物等。

其二,建立旅游配套设施体系。明确定位当地旅游资源的性质,调整用地功能,运用修复、增建、合并、取缔等手段,科学有效地安排配套服务设施,实现新农村生态旅游景区的人性化和合理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其三,大力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基本道路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关键所在。所以新丰村要把原有的道路修直、拓平、加宽,使其南与越湖高速相交,北与环山路相容。

其四,紧密联系生态旅游资源各景观要素。在新丰村现有的村落格局中,有效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规划统筹,发展当地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使其与上方山森林景区相呼应。其五,修建特色绿地景观系统。在新丰村现有的空间结构基础上,修建结构梯台,将植被种植在梯台之上,形成不一样的空间格局,使整个村落景观体系具有层次感。

二、村落区域景观改造方案

新丰村区域景观改造总体思路和目标是:打造农家乐生态旅游景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严格按照当地的风土民情,尽量保护地方的历史文化,合理优化生态观光园,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村落整体格局建设。从空间上考虑,尊重原有的空间肌理构成,确定“一个中心,三条轴线,四个主题广场,多个景观节点”,即一个农家乐餐饮生态园景区、三条人文生态观光村道、四个人车集散地与主题体验广场、多个农家生态景点组团。

其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整套的旅游设施,如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垃圾处理设施等。

其三,调整村落道路结构系统。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内应建设三条观光带,一条主干道纵向连接上方山森林公园,扩大旅游资源辐射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其四,整合村落旅游资源。根据新丰村自然景观特征,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地方特色。如,通过表现当地农村的人文、地景、水景,呈现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对当地建筑进行维护、修复、整理、迁并,展现当地典型的苏州建筑风格。

其五,加强村内绿地系统建设。将山体的绿化和整个农业绿地以及环状的交通旅游线与内部景观联系起来,对新丰村的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先科学地制订规划方案,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对新丰村区域予以改造。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2

一、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因而,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角色也必须转变.所以, 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转变好自身角色和教育观念,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整齐划一,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发展的差异性、具体性.所以,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更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才能够加快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2. 加强培训, 提升教师素养

在农村中小学中, 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和代课教师偏多, 他们的素质偏低, 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工作环境的封闭性以及经济状况不佳等种种原因, 使这些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长期得不到更新.而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更需要视野宽阔、知识渊博和多才多艺的教师.因此,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互联网的同时, 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在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应该适当地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同时, 通过发达地区优秀毕业生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以及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相互交流等形式, 共享师资.此外, 还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

3. 促成角色转变, 融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平等合作者为一体

第一,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走出办公室, 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之中, 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 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流思想的机会,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中所想, 才能够因势利导,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从而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在新课程中, 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 方法不当或欠缺, 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地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

第二, 教师要当教学研究者.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单纯盛行分数管理, 忽视校本教研, 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很不利的,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农村中小学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在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中, 课程开发远离教师, 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 他们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技能.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他们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参加者应该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地研究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找到课改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 教师要做学生平等的合作者.教师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 才能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点拨, 激活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被点拨和被提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因为教育只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 它同样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帮助.

二、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 就要优化课堂教学.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实行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观念, 导致教师讲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 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所以, 要优化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 教师就要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注重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 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其次,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 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 学生独立探究.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和思考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探究, 去思考问题.然后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能力.

其二, 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讨论和质疑的方法, 进行师生合作交流.课堂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把班级划为几个小组, 然后让各小组针对一些难题进行分析、讨论, 经过各小组内讨论后, 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表他们组的意见, 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教学中重点、难点的问题, 教师要进行及时点拨,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后再通过学生讨论和质疑,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最后,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合作, 最终解决难题.

其三,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能力,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不要轻易给学生答案,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

在课堂练习中,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 突出重点, 同时, 练习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对于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要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 总结出各自不同的思路和看法, 经过在课堂上的讨论和练习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 发现学习规律, 总结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师生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坚持学生主体, 促进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中, 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为中小学教育的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 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创造机会留给学生, 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 形成了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 在教学中,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 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同时, 农村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 并且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为原则, 这样既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突出教学民主, 优化师生关系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教育回归人性的体现.所以,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同时, 要真诚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经常与他们沟通, 在心理上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这样才会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改进办学环境, 整合教育资源

1. 调整学校布局, 提高效益质量

农村中小学分布零散而且学校规模小、教学条件差, 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把有限的教育资金平均分摊给各个学校显然是行不通的.而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建设, 只有在集中投资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果.但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撤并那些不足百名师生的中小学学校, 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规范化农村中小学, 因地制宜地抓好各个农村中小学的信息网络建设,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开发校本课程, 扩充教育资源

农村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因为农村具有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民风民俗和乡土文化等, 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平时都非常熟悉这些课程资源, 因为这些资源都是他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他们面前时, 一定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所以, 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尝试着开发、编写或选用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 这不但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且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主要取决于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程度.所以,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育角色和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及时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 减少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阻力, 使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叶澜.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 (上卷) [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4]钟启泉, 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唐丽芳.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一场持久的攻坚战[N].教育时报, 2003

[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策略探索

【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ject structure performance gradually by the people concerned. Optimization of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seismic design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need to learn structure, support seismology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need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design of the seismic issu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make recommenda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eismic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Key words】New Era;Civil engineering;Seismic design;Strategies

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避免豆腐渣工程,需要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其所设计的建筑物加入一定的抗震性能。并且需要根据所设计的建筑物自身的状态和功能来进行针对其自身结构的抗震的概念设计,这种抗震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的状态,让建筑物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出现倒塌和损坏的状态。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处理,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在出现地震时所出现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在出现地震时的人员伤亡。

1. 影响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抗震的几个因素

1.1土木工程建设的场所。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不同的场所遭受到的地震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土木工程的过程中选择其工程建设的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也是直接影响这一工程建设在抗震效果上的因素。一个好的、宽广的场所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减小震感,同时还能够方便施工单位更好的去修建地基。对于任何一个土木工程来说地基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只有地基建造的特别好才能在基本上保证一个工程的抗震程度,因为一旦发生地震,地基是第一个受到地震波侵袭的场所,如果这一环节没有认真的修建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没有办法做到抗震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施工场场所的选择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选择地址坚硬的场地或者地址密实且均匀的中硬土地,尽可能的去避免滑坡、倾斜等场所。

1.2土木工程中所选择的材料以及其设计的机构体系。 在进行土木工程的材料选择的时候需要选择硬度相对于较强的,不易发生弯曲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地震来临的时候建筑坍塌和变形。而目前来看我国在进行土木工程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所选择的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而这一材料本身容易变形、弯曲以及发生侧移,所以在进行工程抗震材料选择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开这一材料,从而选择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等不易发生变形的材料。

1.3土工工程的结构高度。 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建筑,其高度都是整个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不能够为了追求建筑设施的独特性而无止境的升高建筑,在地震来临的时候高度越小的建筑其受到的破坏也相对于小,过高的建筑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容易出现变形等多种问题,所以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需要确定建筑应该需要的高度,避免建筑过高。

1.4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自身的抗震程度。 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土木工程的在建筑结构上的抗震程度要求不是很高,其主要的要求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以在进行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做好以上几点。

2. 有关土木工程的抗震方式的相关措施

2.1重视工程场地的选择。 在进行土木工程的结构场地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工程的场地进行考核,确定好施工场地的状态,并且需要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当地的气候以及地形、地质条件都进行考察,尽可能的避开断层、滑坡、凹陷等不良的地段,如果没有办法避开这些地段,则需要在这些地段上施加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免出现意外。

2.2合理的选用工程的材料。 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是整个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造之前,就需要施工单位把所需要的材料的抗震系数都确定好,并且对材料的抗震系数进行分析和总结,确保所选择的材料的抗震性良好。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整个建筑,不能出现整个建筑全部都依赖一种材料这种问题,以防出现一个材料出现问题,整个工程都需要重新开始这种问题,要求工程中的每一种材料都有其各自的位置,但是不能出现过分依赖某一种材料这种事情。

2.3合理的设计以及选择适当的材料。 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设的时候,要保证整个工程的设计结构十分匀称,同时要保证整个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需要提高的不是一个工程中的某一部分的抗震效果好,而是要整个工程的抗震效果都好,而对于材料的选择上则需要材料的硬度相对于强,不易于变形。

2.4设置多道抗震措施。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整个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其设计的原理就是: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首先需要在构件中延性较好的材料发挥其抗震的作用,并且需要其他的构件同样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只有突破第一防线建筑物中的其他材料才会受到影响。

3. 结束语

(1)虽然我国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优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取得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建筑结构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严格按照建筑规范设计,满足抗震要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安全性高、稳定性强,能够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还需要相关准则的不断优化,适应新形势新标准的要求,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高水平。

(2)在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其自身的抗震性能是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一点,所以在进行土木工程的抗震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相关的设计,并且有效的去提高整个工程的结构设计,可以采取以上所述的相关要点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根据自身的工程特点最后制定出一个独特的符合自身需要的一个抗震方式,同时在选择设计人员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选择专业素养较高的从业人员,并且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土木工程中的相关抗震的性能,这也可以有效的保证当地震发生时我国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伤亡都能减少。

参考文献

[1]陈道明.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J].中国建筑科技,2015(11).

[2]郑敏.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01).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4

肖冬香

摘要: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议的意义、优势及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意义;优势;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分布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如果还仅将其服务范围限定于封闭的校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开发利用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利用其资源、人才、设备等优势条件,主动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1 000余所高校,其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6亿册,这些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巨大,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以及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市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2.1信息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1]。

2.2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其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馆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能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利民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

3.2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做好信息服务

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例如,将部分适合农民使用而在本馆常年利用率不高以及复本过多的书籍赠送给农村图书室,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给有需求的农民用户办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满足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安排专人定期将农民致富信息按果树种植、家禽饲养、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分类编成题录、汇编、文摘、索引、快讯,及时在网上或信息宣传栏公布;定期搜集整理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内容编制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民;对种养

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3]。

3.3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最大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中铺路搭桥,通过网站或宣传册等途径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民和高校的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4],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8):183-185.[2] 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33-35.[3] 周玉芝.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图书情报学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5

3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6AaJG054“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京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与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京郊农村人口生育及身心健康状况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魏强(1964-,男,北京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3 魏 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摘 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经

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政策保障,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需要体育设施保障,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健身;篮球;乒乓球

【中图分类号】G81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0901-0063-0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真正含义上的小康。党和政府当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推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的体育文化事业是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发展。实施“体育下乡,健身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1.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我国人口总数的

70%以上,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情况有相当

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极不平衡,死角多,普及起来困难大。但是农村体育的现状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体育工作者对群众体育、农村体育进行全面、深刻的审视、反思。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参加的人群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人群,并且不受参加活动时间地点的限制。早在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了“农村体育要突破,首先把较为富裕的乡镇抓起来”,要求把“农村体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省、自治区体委应逐步做到城乡并重,地、县体委以主要力量抓农村”。1986年中国农村体育协会的成立,使

9亿农民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加强了农村体育 的领导,同时“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使农民走上全国赛场。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人才资源,我国农村体育大有作为。

2.农村体育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体育文化事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没有农民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农民的生活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关

36—

心农民体育、关怀农民健康、关注农民健身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的生

活水平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活动正逐步进入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领域,篮球、乒乓球运动等一些体育活动受到了现代农民的欢迎。农村体育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无论是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还是对全民族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健身在我国农村体育中普及的可行性

1.农村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

我国的农村体育运动项目,既包括武术、舞龙、舞狮、秧歌、拔河、碰拐拐、踢毽子、摔跤、赛龙舟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农民再也不是“土里土气”的了,很多现代竞技项目在农村开展得非常广泛,农村体育应该有它们一席之地。如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第一大运动的美誉,乒乓球是“国球”,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普及这些运动有一定的可行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体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竞技体育的强势给农村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的竞技体育优势可以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参赛,震惊世界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斩获15块金牌。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奥运带来的民族自豪

感,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对奥运的参与兴趣。

3.体育运动的锻炼价值

体育运动是人体基本活动跑、跳、投和基本技术战术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体育运动是在团体间对抗和变化条件下进行的,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群体意识、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作为一项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项目,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价值。

4.很多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拥有一定的基础

在农村的很多地方,篮球和乒乓球项目非常受欢迎。辽宁省阜新市、江苏省丹阳市以及河北省有着“中国篮球之乡”、“乒乓之乡”的美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业余篮球联赛,如江苏省丹阳市,自2005年起,为了全面加快篮球建设步伐,形成品牌效应,丹阳市隆重推出了“百村千队万人”篮球赛机制,满足了广大群众开展篮球活动的需求。而村级篮球场的建设,更为广大城乡群众创造了开展篮球活动、进行篮球比赛的环境和条件。毫不夸张地说,篮球已成为丹阳市的一张“名片”,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欢迎。众多体育爱好者也可在一些简易的乒乓球台和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总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篮球运动和乒乓球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三、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农村体育中的发展思路

1.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政策保障

党和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十条规定: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组织管

4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 第1期

理下蓬勃发展。基层干部可以利用春节等农民闲暇、聚集的时间来举办一些篮球和乒乓球比赛。这不仅对改变当前农村一些赌博喝酒等陋习,创建农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更能激发农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兴趣。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我国的农村体育目前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影响或限制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还很多。农村体育本身是一个耗时长、花费大、见效慢的工作,体育运动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让体育运动真正走入大众体育锻炼的领域,成为广大农村百姓的体育锻炼生活的重要选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小康社会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我国农村体育的落后,根本原因还是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小乡镇体育之间的明显差异。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有闲暇时间、物质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才有可能。

3.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举国办体育的体制的实质是突出政府管理,这一体制在我国的竞技体育领域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大众体育投入上就显得薄弱了。发展群众体育,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必须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4.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体育设施保障

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村的体育设施很匮乏,对于设备设施要求不高的篮球、乒乓球项目也难逃这一尴尬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的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实现。乡(镇村两级基层干部要切实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要把有限的体育文化活动经费适当地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中。“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就是要村村有个篮球场,有经济条件的乡(镇村

两级政府可以成立体育协会。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在农民聚居区域修建一些简易的运动场所,这将为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5.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宣传媒体保障

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健康意识差,体育意识很不成熟,体育价值观念非常淡薄,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缺乏自觉投身参与的意识。必须依靠政府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来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意识。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不仅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来的民族荣耀与自豪,也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给自身的快乐与健康。体育意识对于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传媒是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体育大众传媒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有体育赛事报道,也有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报道,这必将对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6.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可以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首先,农村中小学生是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让体育运动进入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也能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进而促进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推广和普及。第二,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农村的体育运动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体育设施一般都有运动场所,可为农民所用。农村中小学校的各种比赛等活动对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7.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空间很大

体育社团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一些体育先进村镇的成功经验之一。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民健身计

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划纲要》第九条规定:“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的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

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社团,是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步骤。

8.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

随着农村体育健身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体育要发展必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体育技能的骨干,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骨干给与鼓励与支持,鼓励他们当领头雁,支持他们进行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督查力度,为实现全社会的健康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各级政府要抓住当前机遇,切实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为农村

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和条件。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在农村中的全面开展绝不是哪一届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并非可望不可及。发展农村体育、创建小康型农村,是我国为实现“全民健身”、“终

身体育”等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2]孔庆鹏.江苏富裕乡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走向的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1998,(5:1-5.[3]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责任编辑 宋晓华

Con structi on and Stra tegy of Rura l Physi ca l Culture i n the Con structi on of New Coun trysi de W ei Q iang(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Beijing 102442,China

Abstract:The devel opment of physic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w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ll-around con 2 struction of s 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well-off s ociety.Rural economy and s ocial development were the foundati 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 required the support of policies,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 owns and villages,necessary s port facilities and the train 2ing of the key staff in physical education.Key W ords:Sports in Rural A rea,Body-building,Basketball,Table-tennis —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6

方益民 朱剀婷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宏伟蓝图,其中新农村的内涵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农民集中居住这一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在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并被初次引入到中部地区部分农村试点运行。由于中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集中居住这一模式在中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集中居住创新模式中部问题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简单地说,就是把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空心村”现象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以及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都逐渐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部分农村因劳动力的缺乏,荒废土地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阻碍农村事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模式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也能提高农村投资效率,因而在东部沿海农村率先发展起来。本文将从农民集中居住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东部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现状、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在中部地区植根的适应性分析以及在中部地区推广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几点建议四方面开展尝试性分析。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

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建设模式,直到2000年以来才相继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对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现状,有些学者侧重于对这一新

型“三农”问题的缓解以及对解决模式进行价值分析,他们认为中国农业的第一次制度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所产生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用已经发挥殆尽,中国农业需要第二次创新。而实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正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契机。他们认为合理流转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集中安顿农民居住至少在以下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闲置土地集中利用,有利于高科技和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运用,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这一模式有利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情况的改善;再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能够对农村居民的住宅进行空间上的重新调整,变零乱分散为集中有序,变自然状态为规划形态,变土地零散为集约使用;最后,对于缓解农村空巢家庭存在的系列问题,也提供了尝试和解决的方法。

另外有部分学者,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被拆迁农民三者的切身利益。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以江苏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虽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他们作为一项如此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同时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其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缺乏统筹规划,一味追求向城市看齐,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另外,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对农民的补偿不到位,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宅基地兼具生产、生活双重属性,集中居住实际上也对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产生了严重阻碍;最后,集中居住如果没有合理的调节与保障,就会使得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不方便,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农村中出现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反映在对渐已成熟的东部农村研究上,对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非常少,对模式推

广地区农民土地意识的转变、基层政府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等的研究几乎没有做出过尝试,更没有以湖南省农民集中居住这一“三农”发展的模式的现代功能为基准点来探寻政府和农民在现代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之体现更好的职能定位。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尤其是在中部地区的试点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现状

农民集中居住这一创新性新农村建设模式最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得到施行和发展。尤其在江苏、上海、浙江等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综合效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比如江苏如皋地区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民集中居住形态比较成熟,五万个村落相继村村合并,组建成大村落,政府将因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外地工作的农民的土地实行集中流转,支付给农民一定的补偿金,补偿金的份额综合考虑农民的土地转让量、当地的物价水平和农民的房产面积,政府通过集中建造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以作为对农民土地补偿的一种形式,将失地农民集中安排住宿在政府营建房里。如皋地区的这一农村发展模式被成为“农村快速小康的捷径”。对于政府通过这种创新手段征收来的农村集中用地,通过招商引资或者本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将土地集约使用,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最终使得农村发展摆脱滞后局面,进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三、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在中部地区植根的适应性分析

中部地区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也具备东部农村发展的一些特点,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在中部地区的试点和推广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中部地区发展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部地区的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对其试点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调研团队队员家乡所在地)部分村落开始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执行基层政府吸纳农民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实行有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本课题调研小组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对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部分村落开展实证调查。对待中部地区的特殊环境因素,要特地从

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1、了解和分析近年来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的政策大背景,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县级党政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政策举措,从政策上宏观把握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方法。中部地区开展流转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工作,更要对即将失地的农民进行充分的说服和劝导工作,保证在政策和法规调控的范围内将征地和新建工作做到位。

2、要组织专门的部门开展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的充分调查,分析中部地区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风俗等因素,为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在中部地区的试点和推广奠定背景资料。只有这样的周密部署和科学组织,才能找到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殊地域特征,进而将在东部地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进一步加以创新和改进,建立真正适合中部地区实情的创新模式。

3、由于农民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因此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包括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知与了解,农民对基层政府执行政策的看法和见解等将显得十足的重要。农民集中居住只是一个结果,一种模式,充分和全面的针对农民土地意识的调研将为这一结果和模式提供佐证。近些年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地区农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土地意识的变迁,了解农民生存状态,掌握农民意识变迁,能够为有效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铺平道路。

4、提高认识基层政府在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政府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渠道流转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对于流转后的集中土地,政府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有效利用,另外,政府对农民的土地补偿政策有哪些,什么标准,都是开展推广这一创新性农村建设模式的必要前提。

5、基层政府在顺利实行农民的土地流转,安顿农民的集中居住后,应当对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存环境、思想动态,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留守儿童的受教

育环境是否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集中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能否适应或满足百姓需求等等方面加以跟踪调查,及时收集和总结在土地流转和集中居住生活的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6、政府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和预测这种农村建设新模式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可能诱导的问题,如农民的土地的意识形态扭转的不及时性造成农民返村现象、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侵害、集中居住小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活问题、对农民的补偿问题等,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7、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及时阶段性总结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以及政府安排农民集中居住这一“三农”发展新模式的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四、对中部地区开展农民集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自从2007年12月份以来,本课题团队利用院专项调研经费对中部农村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应用的的典型——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开展了实证调研,由于慈利县的新农村建设步伐稍微落后于河南郑州以及山东的部分农村,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只从以下几方面对中部地区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

1、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要根据不同的县市条件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而不可将农民集中居住模式毫无分别地落实在每一片中部土地。要科学制定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湖南省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镇村布局规划是一个宏观的布局性的规划,着重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定点、定位和村镇主要基础设施的布局。要全面实施镇村布局规划,还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明确规划主体和规划资金渠道,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履行法定报批程序,尽快为新一轮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2、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早出台相应的用地政策,对集中居住区用地单列计划,下放审批权限,确保农民住宅用地计划不挤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计划;涉及到用户承包地的采取置换、互换、征收等手段时,农户要服从调度;

对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集中居住区的,减免相关土地规费;收益部分用于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投入;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到中心村建房,宅基地的面积可适当放宽,对多占用土地增加收费,增收的资金应用于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为顺利诱导农民的转地积极性,可以相应出台一些倾斜扶持政策。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向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倾斜,要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机制和部门参与、各方协调的长期帮扶机制;东部、中部和西部,湘西、湘中、湘南要区别对待,切实解决各地区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新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村镇建设管理队伍是开展农民集中居住,有效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重要保障。要尽快解决基层村镇服务机构无收费项目、人员经费无着落、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规划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建议对镇级村镇建设一条线人员实行垂直管理,明确经费解决渠道,妥善解决人员编制、工资经费等实际问题,保障村镇建设队伍的稳定,提高建设行政执法管理和为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风田 ,傅晋华 , 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9期-4-7页 [2] 谢崇华, 陈宏民, 上海郊区农民居住集中现状分析与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6年22卷1期-90-92页

[3] 张立平;东部发达地区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研究 [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林善浪;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基于福建省和江西省224个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篇7

听、说、读、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但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朗读等口头作业教师很难批改,教师平时所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以写为主,而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口语不够重视,这势必导致学生“只会做,不会说”。所以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以听说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作业,以便更有效地检测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此,除了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口语作业外,教师还可布置一些课外的口语作业,来改变以往课后仅以书面作业为主的单一做法,使听、说也能延续到课堂45分钟之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同时《中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但教师们仍然采用的是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而且各项要求规定得太死,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怕做作业,教师怕批作业。”学生为了应付各科作业,只能敷衍了事,字迹潦草,给教师的批改增加了很大负担,因此,教师采取了简单、草率的批改的方法,这导致了学生厌倦作业,甚至逃避作业。英语口语作业更是形同虚设,学生哪顾得上读读背背的无聊的口语作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不到充分体现。为此,本文提出弹性化英语口语作业,为顺利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以上这些因素,教师布置弹性化课外口语作业还是可行的,教师应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注重英语课堂的延伸,借助弹性化课外口语作业,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三、课外弹性口语作业实施的理论依据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往往到了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时,却给全体学生布置了一模一样的作业,这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泰戈尔曾经说过,“不能把水限制在一些规定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是如此,应从学生各异的兴趣特长出发,讲究多样化,富于变化性。如果教师把自己似乎是“精心设计”的作业强加给每一个学生,这不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失去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就会被抹杀,那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成了一句空话。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学习状况,自主给自己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促使人人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有利于形成“我要做”的正确作业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语言交际能力唯有在实际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表演、录音作业等弹性作业正是巩固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设计课外弹性化英语口语作业,真正凸显“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课外口语作业是口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应打破常规,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参与和完成反映真实生活的教学任务,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学习活动的创始人Prabhu认为:“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s are focused on the task, 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因此, 教师要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 既要学生课后自主地开展一些与口语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言交际时间活动, 又要学生将在课外习得的语言知识应用于课堂, 丰富课堂内容, 扩大语言信息量, 以此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分层策略旨在让学生在“个性作业”中展现自我的风采。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题, 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 它指出, 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新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学科知识必须通过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逐步转化。新课程下,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从而带来作业设计的个性化。教师交给学生一个主题, 对作业的形式、具体内容, 教师不作任何刻板规定, 由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根据内在要求、个性特点或小组共性来选择学习方法, 创造性地完成, 并能充分享受学习与发扬个性的乐趣。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背景各异,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弹性化口语作业设计的策略, 促进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弹性作业的界定。

弹性作业,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作业,真正做到因人而宜,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作业的时间、内容、数量、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二)设计多元化课外弹性化口语作业,彰显各层次学生的个性风采。

1. 大胆推行课外口语作业形式弹性化,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同一个作业,让学生自主采用不同形式完成,这样,使学生能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出色完成课外口语作业。

设计方案:在上七年级上Unit 4“Where’s My Backpack?”时,我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训练英语口语,采用各种辅助手段,熟练介绍自己的房间。到了第二天检查口语作业时,我想这个作业难度不大,但要说花样,最多是拿一张照片,边指着照片中人物,边介绍。但当我进教室检查口语作业时,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一位学生对计算机动漫制作略知一、二,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在电脑里搜索了一张自己梦想中的房间,并画面上对房间作了详细介绍,(见下图)。从他比较熟练的语流和正确的语音看,他做了多次训练。

还有一位学生竟然叫家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他的房间,他站在房间里对物品作了一一介绍,并又找了一幅画面将介绍内容打了上去,见下图:

同学们听了他的录音,很是羡慕、钦佩。同学们看着多媒体屏幕,仿佛就在他家里参观一样,大开眼界,个别在窃窃私语:“像是在看录像一样。”这些学生的大胆尝试,无疑给全班同学做了示范,其他同学都纷纷跟我说:“我下次也要拍成照片或拍成录像。”

有了这样的口语作业尝试,第二次的作业就不愁学生完成不了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了,花样更多了。尤其是家长打电话跟我说:“你怎么想到给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太好了,他为了在同学们面前好好表现,在家里训练了好几遍呢,总想尽一切努力介绍得更加流畅、准确,好在同学们面前大出风头,他真的是花了不少心血!”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口语作业设计效果大大超过我的最初想象,学生真的太能干了,我们做教师的真的不能低估他们。

2. 力求尝试课外口语作业时间弹性化,消除学生对作业的仓促感和畏惧感。

现代的外语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转换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在口语课外作业设计中,教师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完成这一任务活动的主体。例如: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课外时间掌握最大量的词汇,是教师在设计口语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头戏。

为此,我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套课外单词过关策略,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四人轮流当组长,要求每组成员在每天对本周上的单元中的单词、对话或短文进行背诵,具体方式由组内自行决定,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如一周内)完成背诵单词活动,组长对每次背诵结果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为期末总评作参考。当老师到课堂上进行听写或默写时,已经迎刃而解了。当然教师还需要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完成这些任务,从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施时间弹性化口语作业,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恩惠,他们会非常努力又非常开心地完成这类口语作业,从而消除学生对作业的仓促感和畏惧感。

3. 实行课外口语作业内容弹性化,有效开展“我的作业,我做主”活动。

让学生给自己留作业富有创意,打破了教师同一标准、布置同一作业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作业环境,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自己留作业,选什么难度、拟什么题目、定什么内容都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创作业,满足了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能力水平虽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他们各尽其思、各尽其能,均在自己的基点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着做作业的乐趣,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聪明才智和张扬个性的舞台。

(1)课外口语作业要具有人文色彩,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品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品位,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选择的内容要具有人文色彩。要更多地选择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准备任务、完成任务,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时,对英语文化会有更深的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的综合素质和世界意识也会从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也能得以陶冶,情感世界也得以丰富。这就为扫除文化障碍,提高交际能力奠定了基础。

(2)“隐性分层”式设计难易各异的弹性口语作业,满足不同类型与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千人一面的作业容易让能力强的学生感觉做作业无所谓,能力弱的学生感觉做作业太难了。可见,教师在设计同一层次的作业时就很难同时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因此,教师设计作业内容时要适当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教师要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即完成每课生字词语的掌握,另外要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设计方案:结合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把英语作业内容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作业主要是为优等生量身定做,侧重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C级作业主要是为学困生设计,侧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情况进行考查。而B级作业的难易程度界于A、C两级之间,这主要是为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的,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口语作业。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Unit 3“This Is My Sister”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三级口语作业,允许学生自选一种。

A级作业: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一张全家福,画出自己70岁时的家谱,写出家庭成员姓名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你的家庭。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望他们美好的将来,让他们做一回设计师,理想化地设计自己的将来,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中,学生很渴望能把自己将来完美的家庭介绍给别人,教与学也就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且学生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来:“This is my wife/husband.He/She is57/62 years old.This is my son.”等。

B级作业:借助课本中的句子和图片,介绍图中的人员,构成一篇短文。例如:“Look!This is my family photo.This is mymother and this my mother...”

C级作业:让学生两个一组运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家庭成员, 如:“Who is he?”“This is my father.”“Who is she?”“She is my mother.”

让我没想到的是,平时只是完成B级甚至C级作业的学生,这次对A级作业也格外感兴趣,也都想尝试感受一下子孙满堂的喜悦之情。课堂上其乐融融。

学生一般都富有好奇心和尝试心理,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要安排大量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心理愿望和心理需求。因此,设计口语课外作业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大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所选的内容不能过易或过难,过易的作业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过难的任务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选取学生关心的热点、学生的爱好或与学生休戚相关的东西作为任务设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把所学语言在实践中交际运用,这是充分展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时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们的自尊心,又各自做到了“量体裁衣”,让学生能在“学中有乐”而又“学有所得”。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放手让学生设计课外口语作业,充分享受“我的作业,我做主”的乐趣。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教师每次布置口语作业,认真完成口语作业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几,一旦批评他们时,他们总是“群起而攻之”,埋怨各科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完成朗读、背诵等口语作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不经意地得到了一份别样的收获。学生喜欢自主布置作业,当时我担心评价学生的自主式口语作业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段时间实践下来,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设计方案:例如,在教七年级(上)Unit 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我按照平时惯例布置了口语作业,并第二天准备好听写。由于学校将进行广播操比赛,每天中午或放学,班主任带领学生去操场训练广播操,学生不能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英语口语作业更是撇在一边了,等到第二天听写,全班只有三个同学通过,我不分青红皂白,冲着学生说,“我不布置作业了。”说完就走人。等到第二天上课时,我还是对他们生气,板着脸走进教室,能干的课代表早就等在门口了,跟我说:“Miss,我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叫他们认真朗读Section B 3a中的短文,并根据短文可以自由选择不同方式训练口语。明天英语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棒。”进了教室,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气氛空前活跃,好像昨天的事没发生似的。结果大出我的意料,有的组一个扮演售货员,其他几个扮演学生,他们在放学后去书店买学习用品。有的组一个扮演售货员,其他成员扮演一家人,去服装店买服装。还有一个六人小组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一个同学扮演水果店老板,一个扮演顾客,其他四个扮演四种水果,他们的身上贴满了水果图,每个学生代表一种水果,并在左面口袋处标上了标价。在欢乐的气氛中,他们完成了精彩的对话表演,获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我从学生出色地表演中深深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

自主式口语作业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到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让他们无所顾忌地说。学生的聪明才智真的需要给他们自由的时空去挖掘,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不是成了漫无目的了吗?漫无目的就是目的。农村中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的英语较少,英语口语基础相对较差,一开始会说的英语并不多,但经过长期的积累,相信这个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4. 灵活控制课外英语口语作业数量,体验“退一尺,进一丈”的快感。

为了追求升学率,很多英语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过度地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口头、笔头作业,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业负担,万一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教师就找学生是问,师生间出现了对立状态,使学生整天在闷闷不乐中度过本该快乐的学生时代。我为此也曾痛苦过,为了学生好,他们还不领情,真有点好心不得好报。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另类作业设计,即灵活控制课外英语口语作业数量。不但师生间关系融洽了,而且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可谓是一箭双雕。我体会到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能让学生觉得课外作业是一种负担。要做到数量适中,不多不少,少了就没有力度,多了就会泛滥成灾。同时,可对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础差者可适当少做,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练习,就能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如学习了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的Sec-tion B 2a, 2b, 2c后,我布置了两个口语作业: (1) 熟读并背诵Section B 2a中对话及2c中的短文部分。 (2) 模仿2c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的朋友喜欢的电影的情况。很显然,第一项作业是比较机械的而又费时费力的;第二项作业是说话训练,显然是有技巧性的。这两道题都要完成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心里难免有顾虑。因为各科都有作业,他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再腾出时间来准备口语作业。如果老师靠强压手段,那只是“治标不治本”,学生被逼了一次是一次,他们不会自觉地去完成老师的口语作业。我在布置这些作业的时候,看到黑板右角写满了各科作业,我灵机一动,跟学生说:“同学们学习也比较辛苦,作业多,时间少,英语口语作业可能没有时间去完成了。如果有时间,你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实在没有时间,那只有以后有时间再补。”哪知,学生听了我这番话,有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我明天早上很早就准备。”第二天,检查学生们的口语作业时,比往常完成得还出色。

口语课外作业的设计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只有灵活控制课外英语口语作业数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要强人所难,学会体谅学生的难处,其效果反而会更让人满意,教师会充分享受到“退一尺,进一丈”的喜悦。

5. 倡导英语口语作业弹性化评价,高扬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价值。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客观评价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是一种督促,但更应该是一种鼓励,教师用肯定的语气和期待的目光来评价学生的课外作业,能够更加突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能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气氛。

在个性作业中,教师可提供主要句型或学生可能会用到的若干词汇,因为学生的水平差异,可由其自由选择ABC等级(即同一主题的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赋予作业以“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在学生作业面前不是“居高临下”的批阅者,而是学生完成各自作业的合作者、资料提供者与参谋者,这是对学生个性价值的关注与高扬。

(1)建立学生口语作业档案袋,着力发展学生自我欣赏的心智。

档案袋评价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新课程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弥补了传统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能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策略及文化意识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合作学习和自我发展。

(2)教师对学生口语作业的弹性评价,鞭策学生自主创新的决心。

口语作业的评价相当繁琐,因为口语作业的评价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而且如果教师评价敷衍了事,那么口语作业也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学生对口语作业会置之不理。因此,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口语作业,找出学生的语音问题,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当然,这要花费老师很多休息时间,如果教师没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学生的口语水平那是停止不前的。因此,英语教师的工作格外辛苦,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没有教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口语作业将很难顺利有效地实施。

(3)家长对学生口语作业的鼓励评价,促发学生的口语训练积极性。

学生在完成口语作业过程中,家长是辅导者、协助者、监督者、合作者,也是评价者。要求家长在每次学生完成口语作业时,全程陪同,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口语作业,家长的评价是一个极好的参考,可以帮助教师调控掌握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的发展情况。农村的家长虽然没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只要家长做好监督工作,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口语作业,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协助好教师的工作,相信孩子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取得进步。

(4)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和欣赏,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评价、互相欣赏各自录制的口语作业,提高学生客观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将挑选出的优秀作业放给全班同学听,不仅能鼓励这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能给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学生一定的刺激,给他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出现错误的几率比较高的作业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找问题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个醒,注意自己以后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五、课外弹性化英语口语作业实施的作用

(一)弹性化口语作业能加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口语作业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最好办法,避免了以往“哑巴英语”的现象。要学好英语必须从开口读为先,而多元化的弹性口语作业正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他们在自由自在地学习时空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二)弹性化口语作业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做多了类似的题目,学生会产生惰性,敷衍应付,甚至不动脑,抄袭别人的作业,收到的教学效果不佳。口语作业不但避免了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自主创新的作业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弹性化口语作业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弹性化口语作业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声音,学生就不会滥竽充数了,他们为了录制自己满意的作业,会跟着录音反复读,反复录制,最后把最满意的交给老师。而且“隐性分层”的作业要求,能大大增强学生特别是“差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四)弹性化口语作业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里播放出来,或看着自己在屏幕中潇洒表演的模样,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和羡慕的时候,这种骄傲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种精神支柱支持他们不断地努力,使口语变得越来越好。英语口语作业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六、结语

课外弹性化英语口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它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有困难。但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相信只要教师坚持精心设计口语作业,学生坚持认真完成口语作业,学生的语音语调将会有明显的改善,口语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外延伸,努力创设多元化弹性口语作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外口语作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提出设计“弹性化英语课外口语作业”的观点, 从作业形式、内容、时间、数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注重课外延伸, 借助弹性化口语作业,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弹性化,英语口语作业,设计策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 2008.3.

[3]于永正.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2.

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策略

生活是学习的来源,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样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科内容等融于生活情境之中,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一体化,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不断陶冶思想情操。本文主要就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教育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在房屋设施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虽然在硬件设施上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农村小学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教材上的许多农村题材的文章与农村生活距离较近,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对学生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农村小学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而是照本宣科,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压抑了学生的童真、童趣。而在其他方面,像图书、多媒体设备等方面又由于自身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针对农村小学自身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积极提倡语文生活化教学,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创新的热情,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立足农村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分注重教书,忽视了人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农村生活实际,开展语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1)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

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认为,教育的重要功能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学习与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回归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切实做到语文和生活的有效结合,让生活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比如在《所见》一课的学习时,诗文中描写的“放牛”“捕蝉”等动作与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接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诗文描写的情境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丰富多彩,要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育人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原则,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比如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原则,体现以人文本。上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外形。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书上的词句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原则,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愿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语文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实施开放式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向社会、自然和现实生活方面开放。为了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不断充满生机与活力,应该积极提倡开放式教学,把实际生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语文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力求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通相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走出一条农村小学的生活化特有之路,让语文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学生习作时,在学习怎样描写动物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的优势把学生带到养鸡户、养猪场,在老师现场的指导下,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定会对鸡、猪等家畜的外形、吃食的动作以及各种生活习性有个深刻的了解,人人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只有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的学习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享受学习,享受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學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常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通过观察、调查等形式感悟生活

在观察和调查中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你知道地球未来会是什么样吗?在学生众说纷纭之后,进行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合你周围的环境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许多同学都说出来滥砍滥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种感受可能更加深刻,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农村,为了扩大土地种植面积,一些自然资源被破坏:清清的河水变得浑浊,一些成年的大树被砍伐,孩子们可以自由玩、采摘野果的空间一年年在减少……通过这些与学生密切相关资料的调查和叙说,学生对于保护环境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书写倡议书。通过这种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感悟体验

在农村,尤其是山区,有许多我国的风景名胜或者是历史文化遗产。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农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悟和体验。比如,处于风景名胜地区的学生,老师可以带领他们深入这些地区,让他们身临其地,并且通过人文资源的搜集和挖掘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好;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学生到野外放风筝,让学生感受到春光的美好;在收获的季节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劳动,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深切地感受到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又为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离不开语文,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但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生活化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能够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康.浅谈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12).

[2]郭吉士.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1(07).

[3]朱俊玲.让语文课与生活“链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作者单位 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高级育婴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下一篇:平面设计类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