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精选7篇)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2、欣赏作品,同时感受自己制作作品的美,体验亲昵成功的喜悦。

3、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充分发挥想象,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亲昵作品。重点: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难点: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准备:教师:范图、教师和学生作品、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颜料、毛笔、水、调色盘、蜡笔、彩色铅笔、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讨论、欣赏

1、如果让你设计“亲昵”你该设计怎样的?

2、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设计?

3、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欣赏作品。

4、看完作品,你有新的想法吗?

(1)用画面表现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2)用手工表现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3)以次相互得到启发。

5、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欣赏作品

(1)绘画作品:

(a)构思新颖在什么地方?它应用了那些工具?效果如何?

(b)如果你要画你还会应用那些工具?出现那些效果?

(2)手工作品:

(a)运用的材质是否合理?

(b)如果你做会用些什么材料?(学生例举多例)

(c)此创作的新意何在?

三、学生作业

1、用你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亲昵”。它不仅是一座现实生活中的,而是想

象中的。展开你们的想象吧!

四、巡回指导

1、全面观察学生作业。

2、对个别学生进行初稿的辅导。

五、小结

1、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2、布置下一节课所带工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一部分是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想象的作品)

2、但这些作品都是用平面来表现的,鼓励学生用立体的手法来表现。

三、继续上节课作业

1、完成你设计的“亲昵”,并画出周围的环境。加进自己的想象。

2、表现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3、大胆展开想象,不拘泥。

四、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综合各种工具表现,鼓励学生制作出精彩的作品。

五、小结

1、展评学生作品。

2、自己说明创作意图、评价自己或他人绘画作品。

天外来客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赏影视或绘画作品中的天外来客,了解运用想象、大胆组合的造型方法;操作领域:尝试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奇思妙想的外星朋友,挖掘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学生进行各种外星生命创造性设计构思的思维训练。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动物、植物等原形启发,能够根据事物的造型、材质、功能,大胆组合,完成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外星生命的奇思妙想、影视或绘画作品,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学生准备剪刀、彩纸、废旧材料、胶棒、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教师板书“UFO”:“同学们,你们知道‘UFO’代表什么吗?”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的英文缩写)

师:世界各地有许多人曾经亲眼目击过天空中出现不明飞行物,虽然有一些后来被证实是坠落的陨石、或者是飞机飞行中造成的假象、或者是其他我们已知的事物,但还是有人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捕捉到大量不明飞行物或发光体,其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棍子状,在空中高速或缓慢移动,有人猜测那是外星人乘坐的飞行器!(展示飞碟照片)

师:没有人知道这些外星人为什么要频频光顾我们的地球。

2.师:生命离不开空气、水和适当的温度,外星球上的生命也是这样,人类已经通过探测确定在太阳系内除了地球,其他星球上都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但距离我们更遥远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谁也不知道。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一定不是生命的唯一载体,在浩瀚的宇宙中,肯定有其他的若干个“地球”存在,甚至有比我们地球人类文明更高级的外星人文明的存在呢!虽然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出于何种原因来到地球,但我们还是把他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欢迎他们来到地球做客。(揭题——“天外来客”)

一、认识“天外来客”

1.了解人们“看”到的外星人形象。

师:你想象中的外星人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

据一些目击者的讲述,外星人的形象很奇怪——矮矮的个子、大大的脑袋和眼睛、绿色的或者白色的皮肤、发出的声音怪怪的、一句话也听不懂……展示图片(外星人)

师:由于目击过“天外来客”的人很少,并且没有确凿的证据,外星生命一直是个谜,于是许多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外星生命的形象。在科幻小说里、在影视作品里,我们可以欣赏到非常有趣的“天外来客”的模样!请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模样像地球上的啥物体? 边展示“外星人”图片边出示贴图

二、分析“外星生命”的形象,启发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和想象。

1.外星人的长相

师:外星生命除了指外星人以外,还指生活在外太空的生物,这些充满了想象力的造型有地球上的人或其他东西的影子,它们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呢?可以举例说明。

A.尤达大师——蝙蝠的头、人的身体;B.人形或动植物的变异;C.外星人“ET”——类似机器,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象鸭子,它的脖子可以伸长缩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总结创作方法:“改头换面、夸张变形”。

2.外星人的本领

师:外星人不仅长得奇怪,大多还具有神奇的本领。影片《ET》描述了一个被匆忙离开的宇宙飞船丢下的可爱的外星人ET。这个长相滑稽古怪的外星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聪明睿智。但是在多疑的科学家的追捕中,ET和孩子们结成了好朋友,通过他们,ET学会了地球上的一些风俗习惯,但是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又复活并在孩子们的帮助下逃回了来接他的宇宙飞船……

播放影片《ET》片段①、②,了解外星人“ET”的特殊本领——用目光使枯死的菊花起死回生;能带动人类朋友骑着自行车飞上天空。

师:你想象外星人会具有什么非凡的本领?(学生畅谈)

四、设置情境,激发创作热情。

师:你想象的“天外来客”长着怎样的外貌,具备什么超人的本领?用你带来的材料创作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学生作业)

五、扮演“天外来客”,展示作品。

师:给自己创作的外星生命起个特别的名字,以他的口气说几句话。

六、结语

1.播放影片《ET》片段③

2.师:“ET”带着对孩子们的友情和对追捕它的人的恐惧离开了地球,回到它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家园,在天空中留下了一条绚丽的彩虹!

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不全面,许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揭开,从古老的嫦蛾奔月神话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期待。然而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飞速发展:从人造卫星的应用到星际探索,从月球探险到火星、土星勘探计划再到彗星“深度撞击”。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研制成功了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三种不同的载人航天器,人类用各种方式向外星生命发出友好的问候,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与他们亲密接触!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小泥人》教学设计

仵婷婷

一、教材分析与学习时间安排

《生动小泥人》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3册第四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了解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学习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课我计划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间艺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泥塑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大多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能力目标:用黏土捏一个生动的小泥人,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民间泥塑作品,特别是陕西凤翔泥塑,通过制作陕北安塞腰鼓中的鼓手形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方法。难点:如何运用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安塞腰鼓”视频、凤翔泥虎彩塑一件 学具准备:泥巴、泥塑工具

五、教学特点 引导、启发,将家乡本土文化贯穿其中,使学生领会家乡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课前5分钟,课件展示一组民间泥塑作品。(背景音乐:悠扬悦耳的二胡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前先烘托出一种民间艺术氛围,学生从中领略民间艺术的稚拙朴素的美感,并通过对屏幕上图片的观察,交流信息,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基础。

(二)新课学习

一、激发兴趣,欣赏导入(约15分钟)

欣赏活动一: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屏幕上的这些作品吗?它属于——?”

学生异口同声:“泥塑作品”。

教师简介泥塑:“泥塑就是用泥巴来造型,是我国民间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再次启发学生:“这些泥塑你知道出自于我国的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陕西凤翔地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凤翔泥塑是我们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凤翔泥塑欣赏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请学生概括凤翔泥塑的特点:学生归纳出 “造型生动”“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有花纹”等。

教师总结:我们陕西的凤翔泥塑是从周朝就开始出现雏形,有流传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泥塑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员,凤翔泥塑吸取了我们陕西民间年画、剪纸、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每逢过年或赶庙会的时候当地人就要以泥塑为礼品,在孩子过满月时,长辈们要送泥虎。

教师出示凤翔泥虎实物,提问学生送泥虎的原因,学生回答出:生龙活虎,虎头虎脑。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补充:凤翔泥虎概括了凶猛动物的性格特征,如圆睁的怒目、尖利的牙齿,也有驱邪避难、吉祥如意的含义,它的色彩运用了凤翔泥塑常用的一套颜色如大红、桃红、晶绿、米黄为主色并以黑色勾线进行填彩敷色。请同学们观察它的造型后讨论总结:夸张,大大的耳朵象两把扇子,耳朵上和尾巴上都插有娃娃生莲的形象象征“莲生贵子”,身上的牡丹花和钱币图案象征“富贵荣华”,教师总结,民间艺人在泥塑作品中敷于美好的愿望。

幻灯片欣赏二:天津泥人张彩塑 通过欣赏比较,教师启发同学们说出天津泥人张彩塑的特点,教师总结,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绪年间发展起来自张明山先生首创,随后传给张玉亭、张景祜、张锡等,流传到今有100多年历史,泥人张彩塑一般高不过尺,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逼真生动,用色典雅秀丽。

幻灯片三:江苏无锡惠山泥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这一组泥塑为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并总结特点,教师补充并总结,惠山泥人相传有400多年历史,造型胖墩墩、笑盈盈,有的物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色彩鲜明亮丽,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幻灯片四:河南淮阳“泥泥狗”

学生讨论总结河南淮阳“泥泥狗”的特点,教师补充讲解,“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泥玩具的总称,造型古朴,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买回去送亲友,可以去邪水灾。它的色彩是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绿、黄、白、桃红等色。制作过程是先用泥捏塑形象,然后放于锅中煮染黑色,最后用高梁杆削或斜尖蘸颜色,以点、线结构的图案加以彩绘。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上海、山东高密、北京、浙江海盐、河北沟镇等地区的泥塑作品,请同学们总结出民间泥塑的特点。教师最后总结:泥塑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夸张生动的造型、鲜艳强烈的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泥塑作品,我们今天也学着民间艺人的样子学习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地泥塑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民间泥塑的特点,从而激发创作热情,产生想要动手的愿望。

二、讲授新课:小泥人的技法学习

问题一: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图例《弹吉它的小男孩》 教师分别讲解演示泥条法、泥团结、泥板法、塑形法,请同学们根据图例依次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此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同学们能直观学习制作方法,通过图例对比,启发学生知道小泥人身体的各个部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

问题二:小泥人的制作步骤。

出示步骤图解,分别制作头、身体、四肢道具等,又将各部分粘接,强调要将接口处抹平。

问题三:如何能使小泥人“生动”? 欣赏:东汉《击鼓说唱俑》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做击鼓说唱俑的动作,体会说唱艺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说唱艺人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由大笑而布满皱纹,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举鼓锤,动作手舞足蹈,表情眉开眼笑,仿佛表演已经进入高潮,虽然我们不了解他说唱的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动和幽默的艺人,都会受他的情绪感染。

设计意图:由学生尝试模仿《击鼓说唱俑》的动作到引导学生对《击鼓说唱俑》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使小泥人生动起来,突破本课难点。

(三)、课堂练习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小泥人的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了《击鼓说唱俑》中说唱艺人生动的动作表情,让我们也尝试创作一个具有陕西特色的生动的小泥人。我们陕西最有特色,最能表现出西北人民粗犷、豪放气质的要属陕北的安塞腰鼓了。”(课件出示小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特有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每逢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当地人就要演出腰鼓助兴。安塞腰鼓的演出阵容庞大,一般都有60多名鼓手,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体现了陕北人民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请同学们体会。”

视频播放:陕北安塞腰鼓 请同学们用一些词来描绘陕北安塞腰鼓的气势。学生:“刚毅”、“凶悍”、“豪放”、“震撼力”等。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由雕刻家刘士铭制做的铜塑《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不用做细节的刻画,重点表现了鼓手的动作、气质即可。

学生尝试制作一个鼓手形象。(背景音乐:陕北安塞腰鼓)设计意图:这个课堂练习的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弘扬陕西的本土文化,二是想使同学们通过练习感受一下如何做出“生动”,也为了使作业具有可比性,为下节课的自由创作打下基础。

(四)展示、评价

将同学们的泥塑作品统一布置放至班内桌子上,举办一个小型泥塑展,请同学们欣赏评出最生动小泥人。

(五)下课

总结本课重难点,自我检测。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自由创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七、教学反思

《生动小泥人》这一课首先从欣赏民间泥塑入手,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在欣赏中产生创作的热情;在制作方法上我避免了直接传授技法,而是由学生欣赏总结和教师演示想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在解决难点“如何使小泥人生动”的问题上我出示了《击鼓说唱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学表情,分析其生动的原因,启发学生学习制作;在练习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制作陕北安塞腰鼓的鼓手形象,这样一是为了宏扬陕西本土文化,另外安塞腰鼓本身非常生动,能够带给人一种冲击力量比较容易表现,同时将美术与音乐很好的结合,使学生感兴趣。

总之,这一课学生在看看、捏捏、玩玩中体验泥塑创作中的乐趣,懂得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课堂中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美、感悟美、用双手捕捉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时间比较紧,不利于学生制作细节,只能表现大体感觉。

对称美,秩序美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对称美、秩序美》是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材第十六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它融审美、设计、造型、应用为一体,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对称与秩序作为美的基本法则,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本课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然界和生活中寻找出对称美和秩序美的例子,使学生了解、认识对称美和秩序美,能灵活地表现和运用对称美和秩序美,明白对称美与秩序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对称知识,掌握镜面对称,平移对称及旋转对称的特征,并能区分各种对称图例。

操作领域:能用平移对称进行设计表现,并尽量展现特有的秩序美感。情感领域:将感受到的秩序美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小公民。

三、教学重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范例,了解,认识对称的秩序美

四、教学难点:用剪贴的方式表现对称的秩序美。

五、教学准备:师:课件、剪刀、彩纸、胶棒等工具。

生:剪刀、彩纸、胶水、彩笔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图片比较

出示一幅杂乱的和一幅有序整齐的图片。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是啊,人们穿着统一的衣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看起来是多么有秩序啊!秩序就是一种美。

2、揭题:秩序美

二、新授

1、了解什么叫秩序

那到底什么叫秩序呢?事物依一种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就叫做秩序。

2、感受秩序的美(1)欣赏大自然的秩序美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生活中的照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一下独特的秩序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是啊,大自然真是一位顶级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2)欣赏生活中的秩序美

如果你细心留意,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秩序美。课件出示图片。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井然有序就是一种美。其实在秩序中,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

3、了解什么叫对称 欣赏蝴蝶图片

请你观察一下蝴蝶形状,花纹,颜色有什么特点?

是的,如果画一条中线,蝴蝶的左边和右边是可以对折重合起来的。你知道这叫什么吗?在美术上,左右或上下重复对应的现象叫对称。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举例。

4、感受对称的美

对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欣赏一组对称的例子。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在建筑、服装、家俱、生活用品等许多领域大量运用对称和有序。你觉得对称美不美?美。美在哪? 学生交流感受。是啊,对称给人一种端庄,均衡的美。板书对称美。

5、了解对称的三种形式

你知道吗?对称还有很多学问呢!播放视频(1)镜面对称(2)平移对称(3)旋转对称

看来对称的学问还真不简单。同学们想不想用对称的方法来创作一幅漂亮的作品?今天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剪贴的方法。

6、师生合作示范创作过程 第一步:剪图形

首先需要剪多个相同的图形。有没有巧妙的方法同时剪出来? 多次对折,画图形,再剪。教师示范 怎样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对折剪。教师示范

第二步:选择一种对称方法(平移对称)摆一摆,贴一贴 还记得什么叫平移对称吗?平行移动,间隔均匀 请一个同学上前用平移对称的方法摆一摆(横着摆)

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摆法吗?再请一个学生上前摆,变化排列方向。(斜着摆)

教师示范第三种摆法,中心扩散

原来改变不同的排列方式就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第三步:丰富画面(颜色上,内容上)

用不同的颜色来装饰;空的地方可以再剪一些图形装饰。作品完成,真像一块漂亮的花布!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自己来亲自试一试。

三、学生作业

作业:请你用剪贴和平移对称的方法,设计一块漂亮的花布。要求:(1)体现对称和有序

(2)颜色要有规律,搭配协调(3)可以结合绘画表现

四、展评作业

选优秀的作业贴在黑板上,贴的时候也要体现秩序美。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和理由。教师给予点评。

五、拓展,小结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2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浅析初中三年级美术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欣赏作品;练习思考;学生互评

一、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凡是具有“美”的特点的作品都是美术作品,这其中可以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时装设计等,以上事物都具备最基本的欣赏价值,那么就能够算作美术作品。但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美术作品,专指绘画的艺术。实际上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绘画作品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内容相对简单,而在初中阶段则会接触到西方的不同绘画流派的作品,这些流派的作品各具特点,而且画作背后的意义浓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各方面能力已经有一定的提升,也应该适时学习一些难度更大的内容,以此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质的飞跃。欣赏美术作品,本身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人的保守性,往往会导致很多尴尬。初中美术课本一定会有一些法国各美术流派的画作,但是其中的一些画作则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从而丧失了严肃性,也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比如说,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著名画作《自由引导人民》,为纪念伟大的法国大革命而创作。画作内容为一个手持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的女性,赤裸上身,引领着高昂的、为争取法国自由的前进的人群,这本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一种行为,男女老幼皆投身到争取自由的伟大事业当中去。然而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点却并不在其画作的内涵与意义上,而是更多地去嘲讽画家的低俗以及该画作的“无内涵”,这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学生的无知与内心的空洞,缺少对美的最基本的判断。以上情况发生在初一、初二阶段还情有可原,毕竟学生在那个阶段能力还不够,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则应该有欣赏此种美术作品的能力,要学会去欣赏,去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民意志,这才是理解、欣赏画作的正确态度与方式,要逐渐去除无知的状态,了解历史知识,以史分析画作创作的背景、表露的情感等。

二、练习与思考

对于大多数知识来说,进行大量的练习都是熟悉并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老师讲完课后一定会给学生留一些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作业,目的就在于通过做这些作业,来熟悉、练习,进而巩固当天所学内容,达到熟记知识点的目的。学习语文生字、生词,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默写,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熟记字词。哪怕是老师留的“罚写”内容,其目的也都是使学生记住,因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罚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写一边背,而不能只是机械地写。如果只是机械地练习则失去了记忆的作用。因此,最佳的方式是一边写一边背,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思考。这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听音乐、相互交流等,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互相评议

对于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如学生画的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这样做的优点有如下几点。(1)学生之间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学生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固然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其“三观”大同小异,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同辈群体之间往往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孩子们之间的建议也更容易被互相接受,所以,同学之间互相提出建议,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并接受改变的建议,这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2)互相评议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深刻认知。实际上所有的评价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相关了解之上的,这样才能够真正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或做出评价。经常让学生之间互评,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作业,因为学生都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得局促不安,而且碍于面子,也会倾向于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其他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来发现同学美术作品中存在的问题。(3)方便教师观察学生对知识、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想深度,以促使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特点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在学生为他人作品提问题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艺术的鉴赏力等。

总之,对于初三年级美术教学理念,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用审美的眼光认真对待。其次,督促学生在练习画画的过程中多进行思考,思考过后再进行大量练习。最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作品,发现真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28.

[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6-48.

[3]杨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J].课程与教学,2015(2):35-37.

[4]田浩.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2):101-103.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4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 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评价。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

1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用颜色涂画玩具》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牧童》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想象,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想象,进行美术的艺术创作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前捷克斯洛伐克儿童歌曲《牧童》的学唱、表演和绘画。

2、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积极参与,愉悦地创作和表现。

3、学生尝试制作简单打击乐器,学歌曲伴奏。

4、结合着给童谣编曲调,学生尝试和探索进行艺术的表现和创作。

二、教学准备:

1、《牧童》的歌曲录音或VCD光盘。

2、找做简易打击乐器用的材料〈纸盒、纸、铁丝、易拉罐、沙石、竹筒、杯子、废墟料瓶、铃铛等〉。

三、教学过程: 1-2教时

1、由牧童牧归的绘画或童谣等作品引出歌曲《小牧笛》并学唱。

2、学唱歌曲《小牧笛》并朗读歌词。

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打击乐器给歌曲《牧童》伴奏,并探索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音色、敲击方法〈部位〉等。

4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名称、用法和乐器的打击方法。

5、启发学生课后用废墟塑料瓶装进沙子盖上盖后做沙锤,做双响筒(找竹筒或不同的两种木质品)、三角铁(废金属或自行车铃铛等)、鼓(大小纸盒等)。

6、为歌曲进行伴奏表演。

一、教学过程:(第三、四教时)

1、在表演、绘画活动后,回味反思活动内容、个人收

2、再听一次歌曲《牧童》,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或者书写出来,进行手抄报和绘画的展示。

3、选择自己身边的工具和材料进行伴奏创作。

二、朗诵歌谣: 学生和老师共同欣赏和朗诵熟悉的童谣,并根据童谣的内容进行表演活动。

1、《错歌》:鸭子咪咪叫,老牛蹦又跳。大马吃白菜,熊猫跑步快。白兔圆耳朵,老虎叫呱呱。老鼠比猪胖,公鸡会下来。到底错在哪?请您想一想。要孩子们将歌谣改一改,并根据歌词即兴表演。

2、《板凳板凳歪歪》:板凳板凳歪歪,里头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有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孙

2猴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此童谣朗朗上口诙谐,适合孩子们边读边表演。

3、《三轮车》: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奔腾的骏马》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在以“马”为内容,运用不同的歌曲、舞蹈、绘画、成语等表达自己对马与人的关系,马的精神及其形、神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以“马”为内容的艺术作品欣赏、表现活动中,感受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了解马的造型特点。

2、尝试运用不同的歌曲、舞蹈、绘画、成语等表达自己对马与人的关系,马的精神及其形、神的感受。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马的图片、画册、音像等相关资料。

2、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电教等设备及马的相关资料。

3、彩色纸、包装纸、剪刀、胶水、图画纸、彩色水笔。

一、第一、二教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手段(如律动模仿、马蹄声响、动物录像等)。

2、启发学习欣赏学生用书中的单元主题页。

3、通过欣赏,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并把大家收集的表现马的艺术的品按照年代的远近排序,说一说各自的特点。

5、结合陕西民间泥塑马玩具和农民画中的马,启发学生在马的相同轮廓造型中进行色彩、图案造型的变化的比较。

6、布置学生用装饰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表现马的绘画作品。儿童装饰画的表现一般可以启发学生在画面的构图上要形态布局饱满,少留空白。

一、第三、四教时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欣赏二胡曲《赛马》,听赏歌曲《马头琴的故事》及一组外国乐曲。

3、例如:《马刀舞曲》、《轻骑兵序曲》、《威廉·退尔序曲》,《自由射手》等片段。

4、配合放映奔马的照片、雕塑、录像及徐悲鸿的《奔马》国画作品,体验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一题材的多种手法,启发学生的创作表现。

5、欣赏哼唱二胡曲的《赛马》的主题旋律,可用口腔弹响或敲击作伴奏模拟马蹄声。

6、用跑马步即兴创编舞蹈,体验感受跃马奔腾弛骋北疆之时的欢乐、自豪情感。

7、可引导学生分析《赛马》主题旋律的音乐风格及情绪特点,试着哼唱记忆下这段好听优美的蒙古族风格乐曲,体味感知节奏、力度、旋律、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二、游戏:

31、学做骑马的动作,双手拉住马缰绳,跟老师做。

2、随着音乐节奏并骑着马编队进行。

《小羊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欣赏、学习古代先人们高超的艺术创作和设计。

2、尝试运用歌舞、绘画、制作等艺术形式加深对“羊”的造型特点的表现,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以“羊”为内容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及汉字中“羊大为美”的审美观。

2、了解、欣赏、学习古代先人们高超的艺术创作和设计。

3、尝试运用歌舞、绘画、制作等艺术形式加深对“羊”的造型特点的表现,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可动员学生收集、画册、玩具等资料。

2、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相关设备及羊的题材的艺术作品。

3、彩色纸、图画纸、剪刀、胶水、彩色水笔等工具材料。

4、歌曲《保护小羊》的录音带或光盘。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讲《草原英雄小姐妹》保护羊群的故事。

2、听《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插曲,体会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3、学生分组将搜集到的有关“羊”的成语故事进行集体创作(绘画、编舞、表演等)或学唱《保护小羊》,各组将作品完成后交流、互评。

4、教唱与欣赏 歌曲《保护小羊》。

5、即兴创编简单情节,歌唱表演。

6、学唱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由几个音级构成,歌词会唱后,试着唱唱歌谱。

7、再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一下,这首歌有几个句子(两大句),句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重复的关系,两句的句尾有变化和呼应)。

《淘气的小猴》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法创作活泼、淘气的猴子形象;

2、初步体验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搜集、欣赏有关猴子题材的艺术作品,了解“猴”的造型和神态所产生的文化蕴涵。

2、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法创作活泼、淘气的猴子形象,初步体验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欣赏猴戏,模仿在“急急风”锣鼓经伴奏下猴子亮相的造型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猴子的资料图片及玩具等。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图片及猴子题材的绘画,工艺作品。

3、彩色纸、包装盒、生宣纸、国画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展示一组猴子题材的图片(课件)

4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猴子的性格、脾气。板书:淘气的猴子

2、在欣赏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图片里猴子进行观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对猴子的看法,说出猴子的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并加以说明。

3、观看猴子野外生活的片段,了解猴子的一些动态、表情。

4、学生结合图片的欣赏以及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肢体语言来创造猴子的多种姿态造型。

5、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来表达猴子的姿态造型及生活方式、特点。

6、安排学生进行选猴王,学习猴戏动作,表演花果山猴子的生活的创新表演。

7、进行国画尝试性练习和学习。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神秘的地下宫殿》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蚁穴的构造特点,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手工制作等造型表现语言进行绘画和制作,并用舞蹈、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对小蚂蚁的活动进行创编表演。

2、结合对蚁穴的了解,拓展知识领域,了解人类是怎样从小动物身上获得启示,在人类的建筑中吸收其有用的方面。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着学生对小蚂蚁的好奇与探究心理,引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求索的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蚁穴的构造特点,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手工制作等造型表现语言进行绘画和制作,并用舞蹈、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对小蚂蚁的活动进行创编表演。

3、学生结合对蚁穴的了解,拓展知识领域,了解人类是怎样从小动物身上获得启示,在人类的建筑中吸收其有用的方面。

二、教学准备:

1、有关自然界中蚂蚁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蚂蚁的歌曲、诗歌、美术作品等。

3、学生手工制作与绘画表现时所需的工具材料。

三、第一、二教时 教学过程:

1、上课常规音准、节奏训练:(略)

2、导人新课:

A、组织学生到自然界中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习性,学生与小蚂蚁一起做游戏,体验蚂蚁的团队精神。

B、如:在小蚂蚁经过的路上放一块小饼干,看着小蚂蚁是怎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把这块饼干搬回洞中。

C、完成一幅表现小蚂蚁的想象画。

3、听唱歌曲《小蚂蚁》,放录音,教唱。

《瞧这一家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艺术课中的艺术表现,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与手法。

2、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的审美情趣。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5

一、教材分析:

第六册在中年级段的承上启下作用比较明显,与第五册和第七册有着密切地联系。所以在把握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中我们更应该先跳出来思考: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存在优势和不足是什么,教师又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经验和要吸取的教训或要避免的问题;学习之后又要为后面的什么知识打下基础,又需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延伸什么;在教学目标上又该是如何制定才能体现知识的上升和递进,用哪些具体的词语表述的会更准确更可测;在评价方面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切合实际的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这样用整体解读方法来梳理教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我们的知识传输更加通畅和系统。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

我校三年级学生年龄多在九岁左右,大部分都比较外向、爱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己活动的小圈子。由于受外界和网络的影响多追求时尚,爱耍酷、爱攀比、爱不劳而获。并且爱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较大不够稳定,经常为一些小事互相争吵互不相让。自控能力较弱,意志也较薄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2)思维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一定的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观察力也有所发展,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有目的的观察。

(3)学习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压力感增大,一方面教材内容多了难度增强,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对学生主要科目的学习要求更高更全面,对于艺术科目的学习则比较放松,并且由于接触面广视野开阔及体能的发展,其兴趣众多如轮滑、打球、跆拳道、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将美术延伸到生活和社会中。

将美术学习最大限度的与班级、其它学科、学校、生活、社会事件等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用美术知识和方法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广泛的作用和对生活的重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整个美术学习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鼓励学生多提有意义的、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对于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创新要积极肯定和保护。

3、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保护不同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多让学生接触欣赏多元的文化和艺术,只有会欣赏美感受美了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此外,一直一来的教学多偏向知识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感情交流、情感体验、价值观、审美观等,所以在本册学习中应加强对这几方面的关注和贯彻。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指导多放手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

从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学、分析、观察、对比、创作等基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慢慢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学会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5、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授,因此本册教学在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习掌握、培养价值观和各个能力的同时,也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渗透到每节课每个活动之中,并加大其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

以上是关于教学策略的大的初步设想和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将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进度安排

二至三月份

1水墨游戏2

2重重复复2

3曲曲折折2

4平平稳稳2

5迷彩服2

6迷彩服

四月份

7彩色玻璃窗2

8我的同学2

9家乡的桥和塔2

10我设计的一本书2

五月份

11绒线绕绕2

12甜蜜的梦2

13金色的浮雕2

14变幻无穷的形象2

六月份

15我们的节日2

16二十二世纪的建筑2

17电脑美术2

18会飞的玩具2

19保护珍稀野生动物2

20民间玩具2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6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2、自由活动:找一找!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二、综合练习(课件出示)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课件出示)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2、出示课件: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过程:

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二、出示投影是锐角的在□里画“√,”是钝角的在□里画“○”。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几格?哪些是转动?转动的在□里画√?

三年级美术教案DOC 篇7

小学水平二 (三年级) 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注重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 对新鲜事物好奇, 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 且处于发展的敏感期, 在体育活动中存在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等现象。结合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各种姿势的滚动, 具备完成前滚翻基本技术的能力, 学生可通过已有的小组合作经验及自身活动的能力水平, 按照运动要求, 指导自身活动, 从而掌握后滚翻成跪撑技能的知识与技术方法,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使滚翻运动技能得以有效提高。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策略。通过后滚翻成跪撑的动作图解, 使学生直观了解所学动作的步骤、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 起到精讲的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 自由选择适合自已的练习内容, 可采用斜坡滚动下的辅助性练习, 也可采用平地的完整动作练习, 使不同领域的学生都得以提高。运用圆形物体与方形物体的滚动演示, 提出问题, 突破滚翻团身像个球的重难点。将动作分步骤讲解与练习, 最后过渡到完整动作练习, 使学习内容层层深入、逐步掌握。

2.教学组织策略。通过分组练习, 互相观察,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通过教师示范,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同时通过学生展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空间, 并通过评价, 学习他人, 包容他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受益。

3.教学管理策略。教师确定小组长,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 同时采用帮教的方法, 让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运动能力弱的学生, 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下图。

四、教学评价设计

点评:

李定琛老师的《后滚翻成跪撑》一课, 在教材选择上能根据3年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征进行选择, 并有效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和现在状态进行教学设计, 有的放矢, 对学生体能、技能及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学生加强灵敏协调、果敢自信、友爱互助等身心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目标上, 制订的准确、合理, 通过后滚翻成跪撑的完整动作, 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和协调性, 从而提高滚翻的运动技能。

在教学策略上, 李老师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法、分解法、示范法、分层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本课的教学难点逐个简化, 分层剖析,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现的动作问题。本课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由浅入深, 通过使用合作、评价, 通过展示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 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信任, 提高思考表达能力, 体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学习历程, 培养学生自信、互爱、果敢等综合素质有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也是本节课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抓住教材重点团身紧, 通过标志物夹于腹部反复进行滚动练习, 较好地改正了团身不紧的问题。另外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教学后的对评、共评、自评等方法, 让学生客观有效地认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比自身表现, 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也很生动有效, 如果能在课上课下将所有学生的评价都记录下来, 将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各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相互保护、互为教师的方法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 在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中, 学生不仅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得快, 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途径, 克服困难、自信心等有很大帮助, 提高了学习效果, 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地方能够做得更好, 如, 教师运用观察法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动作的展示更加直观, 将图解、小黑板换成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运用微课展示远比传统的教具更加直观, 再结合手机、DV的录像回放功能, 可以让一些典型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寻找正确动作的练习方法。在教案中的动作示意图中没有跪撑的环节, 虽然在单个照片中有一个跪撑的动作, 但与前面的动作照片没有任何连贯感, 建议运用正确图解或照片组合将完整的动作过程准确地表现出来。第三就是对本课的运动量预计:平均心率在145~160次/分, 我认为预计的不够准确, 因为在后滚翻教学时, 很难让学生的心率达到160次/分, 而且这个心率最高点应该出现在后面的身体素质练习“搭建平衡木”、“脚高手低”挑战赛当中, 即35分钟左右, “搭建平衡木”仅仅练习10秒, “脚高手低”也是只比一次, 所以运动负荷与心率最高点出现时间应该再严谨一些。

建议:学生各个练习的时间在表格教案中标出, 这样练习密度的数据来源就清晰了。

以上分析评价谨代表个人意见, 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谢谢。

上一篇:阳光心态课程大纲下一篇:区妇联党支部优秀党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