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精选8篇)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篇1

本文认为从法规建设视角来诠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再从历程中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如此来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制定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胡晶晶 聂伟 许祖禄 作者单位:胡晶晶(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聂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许祖禄(深圳旺德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篇2

1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用工制度、经济成分、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 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 对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 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努力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

(2)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是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指要从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一切政策、制度要体现人性, 要考虑人情, 要尊重人权, 不能超出人的发展阶段, 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安全生产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煤矿来说就是依法保护煤矿职工的生命权。

2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是党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落实, 是坚持标本兼治,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迫切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建立起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确立了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事故应急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

2.2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法律法规具有高度权威性、普遍约束性和执行强制性。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 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确保煤矿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 加大安全执法力度。

安全执法是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更有效得到落实的关键。一些煤矿事故发生之前, 隐患和问题突出, 有关部门多次要求整改, 却未得到执行, 最终酿成大祸。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无视煤矿职工生命安全, 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造成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人员和行为, 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加大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 要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的办法督促其整改。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单位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煤矿作为责任主体, 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各种政策措施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则是外因。现实的选择是要以外因促内因, 使责任主体真正负起安全责任。增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安全机会成本, 有利于督促矿山业主事前采取预防措施, 是以外因促内因的一个有益尝试。

(3)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对事故, 发生一起就要查处一起, 就要善始善终地处理终结一起, 决不搞朝三暮四、姑息迁就。对有关责任者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惩不贷, 并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者的经济赔偿责任。

2.3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煤矿安全法律法规, 实现安全生产的法治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 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是基础。只有使煤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学法、懂法、知法, 才能把安全生产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人是安全生产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 人的安全行为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 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煤矿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职工的安全行为建立在遵纪守法、按章作业的基础上。要加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要求职工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安全知识, 掌握安全技能, 严守安全生产职业道德, 把按章操作、遵纪守法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一手抓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另一手抓职工岗位操作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落实到位。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 结语

当前, 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已经步入正轨, 只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和机制的健全,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完善, 致力于全民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的建立, 致力于安全生产执行力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降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建立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 从根本上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摘要: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以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新思路。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篇3

关键词: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实践多种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工作。因此,中职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是为配合操作技能教学而存在,简单够用就可以了。中职建筑专业开设《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其教学目标也是如此,但是当前多数中职学校这一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值得进一步地研究改进。

一、中职建筑专业《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的特点

建筑专业学生对工程建设法规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未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业绩和个人发展,而中职《工程建设法规》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行业法规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法规基本常识,强调掌握工程建设法规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建筑法规基本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运用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把大量抽象的理论,刻板的法律条款用简单直观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成为这一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当前中职《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用学术型教学方法,即大多采取课堂教师讲解,学生听记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学习兴趣,实际运用能力更无从谈起。

(二)教师多数为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法学知识,缺少工程与法律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应的法律关系,不能很好地把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缺少体现中职教育特点、适合中职学校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现行教材基础理论知识表达比较枯燥死板,只是各种法律法规的罗列,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

(四)传统的考试方法忽视应用能力考核,使擅长思考探究和动手实践的学生成为传统评价方式的受害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初衷。

三、立足现实,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总的教学思路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用好现有条件,优化教学手段,强调对实际工作流程的重现,使教学过程尽可能反映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方面使得课堂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因为引用大量的实证案例,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之有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以精选的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教师要用好现有教材,在授课前注意信息的收集整理,并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知识进行宏观分析,策划教学过程、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精心选择紧密贴合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案例,在简要介绍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案例在讲什么,在案例中要分析什么后,迅速导入案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后,再对相关理论知识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详解。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某一知识点所采用的,比如对于一般性条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就要寻找能够验证条文的一般性事件案例,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二)通过真实的项目工程实务训练巩固知识点

无论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剖析案例都是让学生能有效掌握知识的实用之道。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作用,如实施任务驱动法时,按照“典型工程任务-目的、任务分析-方法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教学过程点评-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分析-学生形成的文件-学生之间互审-教师评价-任务完成”的流程,变“学做分离”为“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多渠道搜集案例。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找可以解释课程中的某个理论或现象的具体建筑工程案例。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已经初步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他们通过主动寻找与理论贴合的案例,并寻找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贴合点,用案例中的现象来解释理论知识。这种由学生自己搜集案例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多途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组织讨论,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讨论是使案例教学高效实施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前,教师就要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讨论研究案例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仅仅发挥引导纠偏作用,给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建议和解惑,避免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出现偏差。最后,教师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汇总评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将实践操作环节纳入工程建设法规教学的教学计划

将实践操作科目作为教学中的强制性环节,在学生的课程现场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按法规要求编制某一文件,进行实际的分析和操作,或参与实际的工程文件编制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建筑法规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进一步改进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

传统的考试方法忽视实践能力考核,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对中职学生完全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工程建设法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考核评价标准,依据学生平时的课堂发言、讨论表现、案例分析报告和实务操作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评,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推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通过制作电子课件,在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等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优点,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活泼生动,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要提高中职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需要博采众长,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可以说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叶胜川,刘平.《工程建设法规》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我对学习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的认识 篇4

通过本学期对《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的学习,了解到土木是个很广泛的学科,不仅有建设工程类、管理类,工程经济类,还有各种工程法规等,增强了我对土木的认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是用来规范各种土木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制系统,作为铁道工程的一份子,越发让我的认识到它在建设活动中重要的规范作用。

越来越多的土建类注册考试都对建设法则提出了更高的掌握要求。尤其是近来对土建类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中,第四条和第六条都明确规定:一级、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都必须设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科目。建筑法规和建筑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好的规范了建设行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建设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统称。它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详细规定了哪些是必须所为的建设行为,哪些是禁止所为的建设行为;它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切建设行为;它同时对那些违法建设行为作出适当的处罚。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和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建筑领域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危机:工程款拖欠现象十分严重,施工企业在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同时,往往因为建设单位拖欠奇绝工程款而深深困扰,从而给本来已经经济十分紧张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最后使得民工受罪:“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不给,逼着企业先垫上”,层层经济压力最后转移到了民工身上,这是造成民工工钱被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序的挂靠,转包及承包也存在着好多不合法的现象,还有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工程监理单位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无疑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下面举例分析。2005年4月,甲建筑公司承建某小区住宅楼建筑工程,工程实行包工包料。该工程具体由甲建筑公司下属的项目部组织施工。同年5月28日,该项目部将工程转包给李某。李某承包工程后仍以甲建筑公司名义施工。在施工期间,原告朱某向该工地供应沙子数次,李某向原告出具欠据一份,载明“欠朱某沙款叁万元某小区住宅楼项目部李某2006年11月30日”。后朱某催要未果,遂以甲建筑公司、李某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要求二被告偿还沙款。案件审理中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李某是建筑工程的实际承包人,并且向原告出具欠据,该欠据所载明的债权债务关系清楚,应认定李某是买卖合同的买受人,应承担还款责任。同时由于甲建筑公司是对外施工合同的主体,是该买卖合同的受益人,故应当对该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由于该工程是由甲建筑公司承建,其下属项目部虽将工程转包给李某,但李某对外仍以甲建筑公司名义施工,原告朱某在供货时并不知道甲建筑公司与李某之间的转包关系,原告有正当理由相信李某为甲建筑公司派驻该工地的施工代表,被告李某购买沙子的行为,应当视为甲建筑公司的行为,该买卖合同的买受人是甲建筑公司,该债务应由甲建筑公司承担。甲建筑公司在向原告清偿债务后,可基于其与李某的内部关系另行主张权利。

判决建筑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缺乏法律依据。本案系买卖合同纠纷,但同时又涉及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问题。实践中,有关建设工程施工转包、分包现象非-1-

常普遍,实际施工人在施工中因购买他人的建筑材料或因租赁他人的机械设备产生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之债,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类债务应由谁来承担,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争论也较大。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判决实际施工人对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由建筑公司负连带清偿责任。这种判决方式从情理上来说比较公平,而且有利于规范建设工程承包关系,促使承包人加强合同和施工管理,但如此判决法律依据不足。

法律关于连带责任的设定,将各债务人的责任扩张至其他债务人,使其他债务人承担了较为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法院在认定当事人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时应当慎重。根据民法通则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连带责任仅存在于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中,即连带责任是法定的或约定的。凡法律无明文规定或当事人之间无明确约定时,一般不能判由当事人承担连带责任。除了当事人之间的有效约定外,我国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连带责任的适用均作了明确规定,这是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认定当事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存在于以下情况中:保证人的连带责任、合伙人对外债务的连带责任、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因代理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因共同侵权、共同债务产生的连带责任、因产品不合格产生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连带责任、承包人与次承包人因建筑工程质量对发包人的连带责任等。因此,本案中判决建筑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缺乏法律依据。

依据合同相对性和代理规则确定责任承担主体。本案系因购买建筑材料而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处理本案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买受人。虽然出具欠条的人是李某,但由于甲建筑公司是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建主体,原告朱某供应的沙子是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甲建筑公司将工程转包给李某,李某对外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甲建筑公司名义施工,朱某在供货时并不知道甲建筑公司与李某之间的内部转包关系,故李某向朱某购买沙子的行为,是李某从事的代理行为,由此确定甲建筑公司是买卖合同的买受方,依法承担支付价款的义务。当然,如果朱某在供货时就明知李某与甲建筑公司之间的转包关系,则应当认定李某为买受人。

毫无疑问,《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的出台可以解决以上这些现象,从而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建筑法典,第一次把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纳入法制轨道。

纵观整部《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用了民法通则中的连带民事责任概念,对建筑市场中相互推卸责任的混乱状态起到遏制作用。以工程拖欠现象为例,《土木工程建设法规》就能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配合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专门拟定了一套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于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格式严谨,且符合刚颁布的《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另外,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约担保。为了使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一开始就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应付的工程价款提供相应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连带责任保证。这样将来万一发包方无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时,承包方即可用发包

方用以担保的财产来清偿债务,或者要求第三方承担保证责任,从而使承包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其次,要正确运用、行使对建设工程的法定抵押权。根据《土木工程建设法规》及《合同法》规定,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要回拖欠款。

再者,可以通过提起代位权诉讼保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过去承包人在承接完建设工程后,发包方往往以其对外债权收不回来为由拒不支付工程款,对此承包人往往无计可施。而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债务的保全中的代位权诉讼作了明确规定,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了承包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予以强制执行。我国有关法律通过执行程序中的司法救济手段对承包方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只要发包方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法院就可以追加其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其直接向承包人履行债务。

我觉得诚信缺失是造成工程款拖欠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仅要用法律来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更要依靠良心和信念来支撑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秩序的屏障。因此我建议在建筑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系统,将企业身份、工程质量安全和服务情况等信息记录在案,打造“诚信建筑”,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完成市场主体行为的互相约束和自我约束,这将大大缓解由于供大于求造成的严重不公平交易、拖欠工程款、恶意压价等行为。最后,通过立法来确保工程保险和担保的事实。

建筑与法律都在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更是在建筑市场中记着不可估量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篇5

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点详解 100 题

一级建造师教材之机电管理与务实

建工版《建设工程经济》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前串讲讲义

(1)建造师执业前提 建造师经注册后,方有资格以建造师名义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及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未经注册的,不得以建造师名义从事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

(2)建造师执业基本要求

建造师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的各项规定,恪守职业道德。

(3)建造师执业分类

建造师执业划分为 14 个专业: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民航机场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炼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市政公用与城市轨道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机电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注册[天宇科技]建造师应在相应的岗位上执业。同时鼓励和提倡注册建造师“一师多岗”,从事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

建造师的基本条件

(1)一级建造师应具备的执业技术能力

1)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理论和相关经济理论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专业知识;

2)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施工管理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行业管理的各项规定;

3)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实践经验和资历,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4)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2)二级建造师应具备的执业技术能力

l)了解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行业管理的规定;

2)具有一定的施工管理专业知识;

3)具有一定的施工管理实践经验和资历,有一定的施工组织能力,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4)建造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天宇科技3],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建造师的执业范围

(1)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

(2)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

机电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篇6

目 录 建设工程的报建.................................................................2 建筑工程的报建.................................................................2 机电工程的报装.................................................................6 建设工程的承包、发包......................................................7 招标法...............................................................................10 物权法...............................................................................11 合同法...............................................................................12 建设工程合同法...............................................................15 劳动法...............................................................................16 消防法...............................................................................17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19

/ 22

第一章 建设工程的报建

第一节 建筑工程的报建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国家,我们国家的法制法规比较健全,只是许多时候执行不好。但我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应以法律为准绳,不要去越那雷池一步。本讲主要介绍与我们有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招标法、物权法、合同法、消防法、劳动法、特种设备条列等。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兴建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实行报建制度,接受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监督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或其代理机构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立项文件被批准后,须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进行报建,交验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准文件,包括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以及批准的建设用地等其他有关文件。

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当年投资额;工程规模;开工、竣工日期;发包方式;工程筹建情况等。

根据规定,凡未报建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办理招投标手续和发放施工许可证,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接该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该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兴建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外国独资、合资、合作的工程建设项目。

一、报建内容: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桥梁、道路工程、装饰装修工程

二、报建程序:

计委立项—建设局、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定点—规划局地形测量、规划设计方案、圈定用地红线—建设局、规划局审批用地红线,核发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国土局办理征用地手续—设计院方案图设计—建设局审批建设规划红线和方案图—设计院设计施工图—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发放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申请表—建管站招标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发放开工报告书—施工合同审查—质监站办理质量受监手续—安全监督手续—监理审批手续—建设局审查各项开工手续是否

/ 22

齐全,审批开工报告书—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建管站办理施工许可证,实地施工放线定桩—竣工验收备案,建设局审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

三、建设工程报建流程及需要资料

1、申请书:

2、计委备案通知或立项批复(复印件);

3、规划批准方案总平面图(查验原件,复印件须盖建设单位公章);

4、勘察、设计合同(复印件);

5、初步设计文件:立面效果图小样两份、初设说明书一份、初步设计图一套(含总平面图1份、建初图1份、结初图1份、水初图1份、强电初设图1份、弱电初设图1份、暖通初设图1份等),另单备地下室平面图1份、给排水总初图1份、住宅项目电视广播系统初设图1份(无专门电视广播初设图,可用弱电初设图代替)、防雷图1份(建筑高度80m以上项目)、转输水箱(水池)所在楼层给水平面图、地勘报告1份。

6、初步设计文件电子文档一张,内容包括全套初设图纸、设计说明、效果图等; 7.住宅项目应报户型统计表

四、建筑节能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建筑节能审查备案表 建筑节能设计图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书

五、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3个工作日)

(一)、行政审查 立项通知(复印件一份)

消防、规划、环保、广电等部门出具的行政审查意见(复印件各一份)。设计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勘察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

(二)技术审查

1、《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报告》原件3份

2、《审查合格书》原件一份、《施工图审查报告》原件1份

3、审查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

4、《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原件一份

5、建筑施工总平图一份(加盖审查机构章)(复印件一份)

六、招投标监督备案

(一)国家(政府)投资项目比选监督备案(即办)

1、有效的项目审批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 22

2、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3、比选委托代理合同原件(委托比选的提供)

4、工程量清单及参选控制价编制的委托合同(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5、比选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或参选邀请书(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6、资格预审报告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7、资格预审暨参选邀请书或邀请参选书(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8、比选文件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9、比选文件备案情况通知书(复印件)

10、评选报告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比选人鲜章)

11、中选候选人告示材料证明

12、中选通知书(另册)原件

13、施工合同(另册)原件

14、中先人的参选文件完整一套(另册)副本

(二)国家(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监督备案资料(即办)

1、有效的项目审批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2、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3、招标委托代理合同原件(委托招标的提供)(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4、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控制价编制的委托合同(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5、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6、资格预审报告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7、资格预审暨投标邀请书或投标邀请书(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8、招标文件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9、招标文件备案情况通知书(复印件)

10、评标报告完整一套(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11、中标候选人告示材料证明(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12、中标通知书(另册)原件

13、施工合同(另册)原件

14、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完整一套(另册)副本

(三)非国家投资项目中标备案资料(即办)

1、有效的项目审批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原件)

2、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3、招标委托代理合同原件(委托招标的提供)(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4、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控制价编制的委托合同(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5、招标委托代理资质证书(复印件)/ 22

6、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情况(原件或加盖招标人鲜章)

7、中标人的资质证明(复印件并加盖招标人鲜章)

8、中标项目经理资质证明(复印件并加盖招标人鲜章)

9、中标通知书(另册)原件

10、施工合同(另册)原件

(四)免予招标备案资料(即办)

1、有效的项目审批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原件)

2、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3、承包人的资质(复印件)

4、承包项目经理资质证明(复印件)

5、承包人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6、免予招标报告(另册)原件

7、施工承包合同(另册)原件

七、新墙体材料审查意见(即办)

1、施工图审查通知书

八、报建费的核定(即办)

1、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2、申请报建费减免的,建设单位还应提供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书面材料

3、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报监备案(即办)

1、规划批准总平面图一份

2、立项批文

3、中标通知书:(1)国家(政府)投资工程;招标备案通知书、中标通知书(2)非国家投资工程项目;招标报告收讫回函、中标通知书(3)免予招标工程;免予招标备案通知书

4、施工合同

5、建筑材料检测委托合同

6、消防审查意见

7、监理合同

8、设计合同

9、勘察合同

10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及审查报告

1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表

12、缴纳建设项目报建费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站式收费通知单”或“关于新

/ 22

建项目手续办理统一收费”的函(开发区)

十、安监备案(5个工作日)

1、文明施工责任书1式2份(每栋)注:签订责任书日期由安监站填写

2、安全监督备案表1式3份(每栋)注:登记日期由安监站填写

3、施工安全条件审核表1式2份(每栋)

4、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证(复印件)

5、关于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措施增加费协议1份

6、安监备案工程信息表1份(每栋)

7、备案完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安全监督备案须知要求装备现场

十一、核发施工许可证(5个工作日)

1、填写〈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项目业主单位盖章、2、中标通知书(原件)招标(备案)资料收讫回函通知书(原件)

3、建设用地手续(复印件)

4、建设规划许可证及附件(复印件,附件包括许可证副本和规划总平面图

5、〈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和〈审查通知书〉(复印件)

6、监理合同、总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复印件)、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复印件)施工合同(副本原件)

7、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会签盖章的施工组织设计会签表(原件)

8、民工工资保证金或保函

9、银行出具的建设工程资金到位证明(原件)

10、建设单位预付工程备料款的银行进帐单(复印件)(注:预付工程备料款为工程用款的25%,为365天计)

11、计划生育责任书(此责任书 一式三份,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签字盖章)

12、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注:施工押证;(1)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必须与中标及合同确定的项目经理一致。(2)施工员岗位证书按一个施工员负责3000㎡的规模计算押证数。(3)安全员岗位证书超过10000㎡的工程规模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注:在资料齐备并符合要求前提下承诺以上时限。

第二节 机电工程的报装

机电工程安装的报批主要指与压力容器有关的设备、管道或特种设备的安装。安装前有资质的安装单位必须将有关设备的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生产厂家的资质、生产厂家当地国家法定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等资料报建设单位(即业主)当地的监测机构审批。

/ 22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机电工程安装完毕,应报相关职能部门检测。国家质检总局70号令《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使用压力管道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办理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分为登记注册和登记发证。

第二章

一、建设工程承包、发包

(一)有关建设工程承包的规定

建设工程实行承包合同制,我国相关条例、法律早有规定。建筑工程的承包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建筑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大型建筑工程或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共同承包,共同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担连带责任;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二)有关建设工程发包的规定

《建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

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二、建设工程的转包

(一)建设工程转包概述

建筑企业将承包的工程全部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从中提取回扣者;总包单位违反办法规定将工程的主要部分或群体工程(指结构技术要求相同的)中半数以上的单位工程包给其他施工单位者;分包单位违反办法第八条规定,将承包的工程再次包

/ 22

建设工程的承包、发包

给其他施工单位者。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二)就施工工程质量损害与转包人共同向原合同的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需要指出的是,转包人承担的工程质量损害赔偿连带责任,是基于原合同约定的合同责任,而转承包人承担的工程质量损害连带赔偿责任,是一种基于法律规定的转承包人在工程质量上对原合同发包人侵权的法定责任。

因此,建设部明确规定承包单位在承包工程后,对该工程不派驻项目经理管理,不进行质量安全、进度管理,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承包义务,无论将工程全部转包给他人,还是以分包的名义将工程肢解后分别转包他人,均属违法转包行为。

根据转包的次数,转包的形式可分为一次转包与层层转包。一次转包,是指由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分别肢解以后,再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他人承包后不再转包的行为。层层转包,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承包后,该工程被再次或者数次转包的行为。

根据转包的对象,转包的形式可分为工程总承包(包括勘察、设计、施工)转包,施工转包、勘察转包、设计转包;施工转包又可分为施工总承包转包和专业转包。

目前,在有效防止转包的实践中,不少承发包双方共同签订合同的主体设定和具体条款内容等方面作了探索,在同一工程分包的前提下,有发包人、总承包人和分包人三方共同签订总分包合同的做法,是一种已经为承发包双方接受的,防止转包和不规范分包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建设工程的分包

(一)建设工程分包概述

《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二)对建设工程分包的限制

根据《建筑法》的规定,转包是完全禁止的,而工程分包则是允许的。建筑工程

/ 22

总承包单位承包工程后,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完成施工合同,一种是全部自行完成;一种是将其中的部分工程分包给其他承包方完成。这两种方式都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对于工程分包法律又要规定了限制性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实行总分包的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根据我国有关资质管理方面的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工程分包单位。总承包方不得将承包的工程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这一方面是为保证建筑市场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所要求的。

2、总承包单位进行分包应经建设单位的认可。这是因为,建设单位将工程发包给某一总承包单位,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表明建设单位对这一承包单位的资质水平及施工能力给予了肯定,并信任这一承包商能较好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承包商要将所承包的工程再行分包给他人,应当告知建设单位,并取得建设单位的认可。

3、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不得进行分包。为防止承包单位借分包名义转包工程,因此,规定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必须由施工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三)转包、劳务分包及劳务合同的区别

1、转包与劳务分包的区别

如前所述,转包,是转包人不实际履行承包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全部工程转让给他人或者将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转给他人。所谓劳务分包,按照建设部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的规定,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发包人)将其所承包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其他建筑企业(专业分包承包人)完成的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亦明确规定: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合法有效。综上,转包与劳务分包具有如下区别:

指向的对象不同。转包的对象是工程或分项的工程;而劳务分包仅指工程中的劳务部分。

合同效力不同。转包属于法律禁止的无效行为;而劳务分包是合法行为。

法律后果不同。转包的双方对因此造成的质量或其他问题对发包方承担连带责任;劳务分包的双方互相按各自合同承担相应责任,亦不共同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2、劳务分包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劳务分包,是将建设工程中的劳务部分转由第三人完成。劳务分包亦不能将其作业内容再次交由其他人完成。劳务分包的承包人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劳务分包作业向劳务分包的发包人负责,劳务分包的发包人和承包人对工程的劳务作业部分,9 / 22

向总承包人及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劳务合同是项目经理部与企业内部劳务公司之间的合同,合同主体是项目经理部和劳务公司。劳务关系是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各种主体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一般属于民法调整。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主要由劳动法调整。

由此可知,劳务分包合同从性质上说属于建设工程合同;其即不是劳动合同也不是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工程承揽合同。劳务分包合同基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产生,只有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才会有建设工程分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和劳务分包合同。

第三章

招标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前款所列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

法律或者国务院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其他项目的范围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者部门的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

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 22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四章

物权法

我国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

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

/ 22

所有。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防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机关对其直接支配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处分的权利。

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对其直接支配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收益、处分的权利。

国家出资的企业,由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第五章

经济合同法

第一节

经济合同法有关概述

一、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扰乱经济秩序,破坏国家计划,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否则无效。

订立经济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否则无效。

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二、下列经济合同为无效:

 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计划的合同; 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 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合同。

无效的经济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经济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 22

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权,归合同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

三、经济合同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 标的(指货物、劳务、工程项目等); 数量和质量; 价款或者酬金; 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违约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的或按经济合同性质必须具备的条款,以及当事人一方要求必须规定的条款,也是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当事人一方可向对方给付定金。经济合同履行后,定金应当收回,或者抵作价款。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要求保证的,可由保证单位担保。保证单位是保证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的关系人。被保证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时候,由保证单位连带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对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双方都是故意的,应追缴双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如果只有一方是故意的,故意的一方应将从对方取得的财产返回对方;非故意的一方已经从对方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应收归国库所有。

第二节 经济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一、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

 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影响国家计划的执行; 订立经济合同所依据的国家计划被修改或取消; 当事人一方由于关闭、停产、转产而确实无法履行经济合同;

/ 22

 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 由于一方违约,使经济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

当事人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因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使一方遭受损失的,除依法可以免除责任的外,应由责任方负责赔偿。

当事人一方发生合并、分立时,由变更后的当事人承担或分别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和享受应有的权利。

二、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的通知或协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包括文书、电报等)。协议未达成之前,原经济合同仍然有效。

经济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如涉及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或项目,在签订协议前应报下达该计划的业务主管部门批准。

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的建议和答复,在双方协议的期限内或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经济合同订立后,不得因承办人或法定代表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解除。

三、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

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

对由于失职、渎职或其它违法行为造成重大事故或严重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个人,应追究经济、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由于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应承担违约责任。应先由违约方按规定向对方偿付违约金或赔偿金,再由应负责任的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负责处理。

当事人一方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经济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通报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部分履行经济合同的理由,在取得有关主管机关证明以后,允许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者不履行,并可根据情况部分或全部免予承担违约责任。

/ 22

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的,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的部分。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继续履行。

违约金、赔偿金,企业应从企业基金、利润留成或盈亏包干分成中开支,不得计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应从预算包干的节余经费中开支。

违约金、赔偿金应在明确责任后十天内偿付,否则按逾期付款处理。任何一方不得自行用扣发货物或扣付货款来充抵。

第六章

建设工程合同法

(一)建设工程无效合同的种类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有以下几种类型:(1)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2)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3)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4)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5)承包人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建设工程竣工前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按有效合同处理。

(二)建设工程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

1、收缴非法所得。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其处理原则是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审判实践中的法院判例一般掌握原则是,按照其实际施工部分的造价收取工程款;对其多收的超出其实际施工部分造价的工程款则认定为非法所得,予以收缴④。

2、合同无效后,视竣工验收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发包方应当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合同无效经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的,由承包人承担修复费用;合同无效经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仍不合格的,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价款的,不予支持;合同无效后,因建设工程不合格造成的损失,如发包人有过错时,也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三)建设工程垫资问题

对垫资承包问题,审判实践中原则上按有效来处理。当事人对垫资返还和垫资利息有约定的从约定,但是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不得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当事人对垫资没有约定的,应当按照一般工程欠款来处理;当事人对垫资利息没有约定时,法院不支持承包人请求支付该垫资利息的诉求。

(四)建设工程分包问题

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有效;一方当事人以转包为由请求确认该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五)建设工程合同的解除

1、发包人的合同解除权

承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包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明确表示或者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完工,且在发包人催告的合理期

/ 22

限内仍未完工的;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并且拒绝修复的;将已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

2、承包人的合同解除权

发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的,承包人有权解除合同:

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协助义务的。

(六)建设工程合同解除的后果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依法解除后,应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已完工的建设工程且质量合格的,由发包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工程价款;已完工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承包人应当修复至该工程合格并承担修复费用;已完工的工程经修复修复后仍然不合格的,发包人有权拒绝支付该工程价款;因工程不合格造成的损失,如果发包人也有过错时,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若是因发包方或者承包方一方违约而导致合同解除的,违约一方还应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七)建设工程的质量责任

因承包人的过错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约定,承包人拒绝修理、返工、或者改建的,发包人有权请求减少支付该工程价款。

发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建设工程质量缺陷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提供的设计有缺陷的;提供或者指定购买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直接指定分包人分包专业工程的。

对造成上述工程质量缺陷,如果承包人也有过错时,也应承担相应过错责任。

(九)建设工程的质量保修

第七章

劳动法

一、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22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八章

消防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火灾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 22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任何单位发生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消防队接到火警,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

第四十五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应当优先保障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

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事项:

(一)使用各种水源;

(二)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三)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四)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五)为了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势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灾现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

(六)调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根据扑救火灾的紧急需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人员、调集所需物资支援灭火。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消防车、消防艇前往执行火灾扑救或者应急救援任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其他车辆、船舶以及行人应当让行,不得穿插超越;收费公路、桥梁免收车辆通行费。交通管理指挥人员应当保证消防车、消防艇迅速通行。

赶赴火灾现场或者应急救援现场的消防人员和调集的消防装备、物资,需要铁路、水路或者航空运输的,有关单位应当优先运输。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扑救火灾、应急救援,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由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 22

第九章

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一、概述: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等都需要其单位有相应的资质。

设计资格、设计类别和品种范围的划分应符合《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资格管理与监督规则》的规定。设计单位应对设计质量负责。压力容器设计单位不准在外单位设计的图样上加盖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经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机构指定的图样除外)。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蓝图)上,必须加盖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复印章无效)。设计资格印章失效的图样和已加盖竣工图章的图样不得用于制造压力容器。设计总图上应有设计、校核、审核(定)人员的签字。对于第三类中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高压容器和移动压力容器,应有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负责人的批准签字。

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上,至少应注明下列内容:

1.压力容器名称、类别。

2.设计条件[包括温度、压力、介质(组分)、腐蚀裕量、焊缝系数、自然基础条件等],对储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应增加装量系数;对有应力腐蚀倾向的材料应注明腐蚀介质的限定含量;对有时效性的材料应考虑工作介质的相容性,还应注明压力容器使用年限。

3.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牌号及材料要求。

4.主要特性参数(如压力容器窖、换热器换热面积与程数等)。

5.制造要求。

6.热处理要求。

7.防腐蚀处理要求。

8.无损检测要求。

9.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要求。

10.安全附件的规格和订购特殊要求。

11.压力容器铬牌的位置。

12.包装、运输、现场组焊和安装要求。

13.下列情况下的特殊要求:

(1)夹套压力容器应分别注明壳体和夹套的试验压力、允许的内外差值,以及试验步骤和试验的要求;

(2)装有触媒的反应容器和装有充填物的大型压力容器,应注明使用过程中定期检验的技术要求;

/ 22

(3)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内部检验的,应注明计算厚度、使用中定期检验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的,应注明计算厚度和制造及使用的特殊要求;

(4)对不能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的,应注明计算厚度和制及使用的特殊要求,并应与使用单位协商提出推荐的使用年限和保证安全的措施;

(5)对有耐热衬里的反应容器,应注明防止受压元件超温的技术措施;

(6)为防止介质造成的腐蚀(应力腐蚀),应注明对介质纯净度的要求;

(7)亚铵法造纸蒸球应注明防腐技术要求;

(8)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制造、检验的特殊要求。

(9)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得低于最高工作压力,装有安全泄放装置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压力不得低于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或爆破片的爆破压力。

设计压力容器时,应有足够的腐蚀裕量。腐蚀裕量应根据预期的压力容器使用寿命和介质对材料的腐蚀速率确定,还应考虑介质流动时对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的冲蚀量和磨损量。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还应考虑局部腐蚀的影响,以满足压力容器安全运行要求。为防止压力容器超寿命运行引发安全问题,设计单位一般应在设计图样上注明压力容器设计使用寿命。

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样、技术条件、强度计算书,必要时还应包括设计或安装、使用说明书。

1.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向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或压力容器制造单位提供设计说明书、设计图样和技术条件。

2.用户需要时,压力容器设计或制造单位还应向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提供安装、使用说明书。

3.对移动式压力容器、高压容器、第三类中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设计单位应向使用单位提供强度计算书。

4.按JB4732设计时,设计单位应向使用单位提供应力分析报告。强度计算书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设计条件、所有规范和标准、材料、腐蚀裕量、计算厚度、名义厚度、计算应力等。装设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的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应向使用单位提供压力容器安全泄放量、安全阀排量和爆破片泄放面积的计算书。无法计算时,应征求使用单位意见,协商选用安全泄放装置。在工艺参数、所材料、制造技术、热处理、检验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应在合同中注明。

二、通常的压力容器概念:

(1)最高工作压力(Pw)大于等于0.1Mpa(不含液体静压力,下同);(2)内直径(非贺形截面指其最大尺寸)大于等于0.15m,且容积(V)大于等于0.25m3;(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液体。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组焊)、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均应严格执

/ 22

行有关规定。各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监督本规程的执行。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逐张进行超声检测:

1.盛装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

2.盛半夜介质为液化石油气且硫人氢含量大于100mg/l.的压力容器。

3.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压力容器。

4.GB150第2章和附录C、GB151《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钢制球形储罐》及其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规定应逐进行超声检测的钢板。

5.移动式压力容器。

钢板的超声检测应按JB4730《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进行。用于本条第1、第2、第5款所述容器的钢板的合格等级应不低于Ⅱ级;用于本条第3款所述容器的钢板的合格等级应不低于Ⅲ级,用于本条第4款所述容器的钢模式板,合格等级应符合GB150、GB151或GB12337的规定 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应每批抽2张钢板进行夏比(V形缺口)低温冲击试验,试验温度为零下20℃或按图样规定,试件取样方向为横向。低温冲击功指标应符合GB150附录C的规定。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压力容器技术档案并由管理部门统一保管。技术档案的内容应包括:

1.压力容器档案卡(见附件四)。

2.第33条规定的压力容器设计文件。

3.第63条规定的压力容器制造、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4.检验、检测记录,以及有关检验的技术文件和资料。

5.修理方案,实际修理情况记录,以及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

6.压力容器技术改造的方案、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检验技术文件和资料。

7.安全附件校验、修理和更换记录。

8.有关事故的记录资料和处理报告。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在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应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的要求,到安全监察机构或授权的部门逐台输使用登记续。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具体管理详见国家质检总局70号令《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使用压力管道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使

/ 22

用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办理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分为登记注册和登记发证(证书格式见附件一)两种形式。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办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输管道的使用登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负责办理所辖行政区域内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输管道的使用登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市(地级)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负责办理所辖行政区域内公用管道和工业管道的使用登记。使用登记部门内设的负责压力管道安全监察的机构(以下简称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的受理、注册和发证工本。

办法所称锅炉压力容器是指:

(一)锅炉。

1.承压蒸汽锅炉;

2.承压热水锅炉;

3.有机热载体锅炉。

(二)压力容器。

1.最高工作压力大于及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及等于2.5MPa·l的盛装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及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各种压力容器;

2.公称工作压力大于及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及等于1.0MPa·l的盛装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低于60℃液体的各种气瓶;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篇7

关键词:建造师,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工程法规,案例教学

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 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材。他们既要有理论水平, 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建造师注册受聘后, 可以建造师的名义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在行使项目经理职责时, 一级注册建造师可以担任《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规定的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二级注册建造师可以担任二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逐步由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建造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 建造师考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 由人事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 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建造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还规定, 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 分综合知识与能力和专业职业与能力两个部分。2004年2月人事部、建设部发布的《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进一步规定: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4个科目。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3个科目。那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与高职学校学习的《工程法规》课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对我们教学有什么启发呢。

1《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及特点

《建筑法规及相关知识》是建造师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由于建造师是考核对象是已经从事建筑类相关活动的从业者。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建筑法规的知识已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课程实行的是“以素质测试为基础、以工程实践内容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教材与建造师实行的现状相结合, 与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结合, 与当前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 与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教材编写要求。学员学习时是高强度高密度学习模式。由一个培训教师花三天到五天时间将整本教材从头到尾串讲一遍。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机会多, 互动和主动的环节少或者几乎没有。

2 高职《工程法规》知识要点及课程特点

《工程法规》是高职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土建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建设法律意识和解决工程法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建筑法规概论、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房地产法律制度、建筑许可法律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建筑工程招标与投标法规、建筑工程监理法规、建筑工程合同法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

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二年级接受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力学和施工等学科, 本课程没有复杂的计算, 没有繁琐的查表。学生上课时发现书中的文字都是认识的, 但是句子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他们需要在老师的梳理下, 进行书中知识进行消化。为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课前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其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 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做学生, 还是做项目经理, 均需通过法规课程的考试。法规课程的学习有两个目的, 第一, 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法制的观念、做到知法守法。第二初步打好法律基础后, 为建造师考试做铺垫。

3《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与《工程法规》的关系

《工程法规》中的建筑工程合同法规、建筑工程招投标法规、建筑工程许可法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这五部分与《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中的内容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在于《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的时效性强于《工程法规》。新版 (第四版) 的《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基于新的法律法规编写。例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 2012年2月1日实施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工程法规》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因此, 《工程法规》教材的编写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截止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上, 关于投标保证金的额度和投标有效期的规定《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中是最新的, 已经有两年之久。而《工程法规》教材的规定沿用旧的说法, 没有及时更正。

笔者建议《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师上课时, 要参考《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的新规定来授课。相关专家在写课程标准时, 要将这些相同的内容写在前面。这样即使教学进度上有误差,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学到与建造师职业考试相关的法规内容。为工作后的继续提升打下基础。

新版的《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中每节内容都增加了案例。这个给我们上课教师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教师们上《工程法规》课时可以借鉴案例。这些案例比互联网上随意搜索到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信性。笔者在上课时曾多次引用,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配套的有本习题集, 这本习题集同样是教师上《工程法规》课程时的一本素材。如果教师上课光讲理论, 阐述案例。学生不做习题巩固, 学习效果并不好。笔者多年的教学可以证明。良好的教学效果等同于案例阐述, 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后, 及时补充习题, 给学生“回味”的空间。而任何一本《工程法规》的课本, 出版社是没有配套的习题集的。教师们备课往往忽略了习题环节。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左脑进, 右脑出。习题集能让知识扎根在学生大脑中, 教学目的能顺利实现。

4 结束语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学习土建类专业, 不想通过建造师考试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虽然不是人人有机会做项目经理。掌握项目经理必备的理论知识后, 更能胜任其他岗位。《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内容高于《工程法规》课程, 从做和学的角度, 前者都可为后者的课堂教学提供延伸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鲁风, 等.《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张振浩, 贺志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总结及教学改革探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12 (33.) 220-221.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篇8

关键词:国立中央图书馆 图书馆史 图书馆法 图书馆事业 法规建设 公共图书馆 民国

中图分类号: G259.2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1-0124-05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Central Library in the Republicah of China

Zhang Shumei (Library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27)

Zheng Yongtian (Library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In 1927,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its capital in Nanking.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demands, the Nank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set up the State Central Librar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Mr. Li Xiaoyuan though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should have legislative foundation or be admitted by the law. And as a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Central Library should begin with legislation. The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Central Library in Republic of China mainly lays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regulations, the regulations of stuff selection and engagement, and the copyright legislation of the new published books.

Key words:State Central Library; library history; library law; librarianship;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 public library; Republic of China

CLC number: G259.296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24-05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及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设立国立中央图书馆一案非常重视。教育部、行政院、立法院、考试院等机构,不断公布文件,构建和完善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建设。这些法规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的完善、人员聘任规则的制定以及新书呈缴制度的细化。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国民政府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具体表现。国立中央图书馆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且几经波折,但在中国图书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图书馆法规建设的经验和内容,对于中国当前所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1 国立中央图书馆法规建设概述

1.1 法规建设背景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图书馆不仅数量迅速增加,其整体性质职能也开始发生质的转变。图书馆蓬勃发展的态势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政府对图书馆比以前更为重视,相关的图书馆法规不断出台。事实上,法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石。李小缘先生1926年在《公共图书馆之组织》一文中指出,公共图书馆建设“首必有法律上之根据,或受法律之许可。关于设立图书馆之规定,多载在各城各省各国之典章宪法”,“既有法律根据,图书馆从而基始”。[1 ] 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建设,也首先从法规层面展开。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确立,为创设国立中央图书馆奠定了强烈的政治需要和现实基础。在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上,安徽教育厅代表韩安首提筹设国立中央图书馆案,“国都所在,人文荟萃,观瞻攸关,故吾国历代都会,俱有藏书之所。石室兰台,崇文秘阁,史所绝称。近世欧美国都,亦莫不有伟大图书馆,……今南京为总理指定之首都,务建一大中央图书馆,广收图籍以供政府人员及学者之参考,而资外宾之观光,籍以表彰吾国文化,而增高国际声誉。” [2 ] 社会各界对中央图书馆“需要既如此之殷”,筹备自不能从缓。20世纪20年代末期,创建国立中央图书馆提上了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

1.2 法规建设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创设国立中央图书馆十分重视。首先从法规层面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顺利建设奠定基础。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民政府不断公布文件,构建和完善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建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1927-1947年之间,国民政府公布的有关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令法规至少有10件之多(见表1)。

1.3 法规建设评介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在二十年内,平均每两年就公布一项有关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文件。这种频率,一方面固然表明法规制定时不够审慎,或社会变化太快;另一方面,也表明国立中央图书馆一直是国民政府的重要工程而受持续关注。特别在抗战期间,政府在与日本生死存亡的较量中,也没有放弃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建设,实足以表明中央政府对国立中央图书馆建设的坚定态度。事实上,国立中央图书馆在漫长筹备之后,恰恰成立于抗日战争期间,具体时间为1940年9月,地点在陪都重庆。这也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有关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中,有三个法规特别重要:一是1940年公布的《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1945年修正;二是1947年公布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三是新书呈缴法规。这些法规不仅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组织体系,而且从微观方面规范了馆员的任用制度。其中新书呈缴法规的细化,更是深刻影响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发展。这些法规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2 组织条例建设

2.1 暂行组织大纲

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建设起源于筹备期间。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呈请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央图书馆。这一建议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不过,其筹备工作因故一再拖延。直到1933年4月24日,《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暂行组织大纲》7条才公诸于众。根据组织大纲,国立中央图书馆设筹备主任一人,综理筹备事务。筹备处下分设两组和两个委员会:两组即总务组和图书组,总务组分管文书、会计、庶务、建筑等事宜;图书组分管采访、编目、纂辑、庋藏、阅览等事宜,每组各设事务员书记员若干人。因工作需要,筹备处又特设建筑及购书两个委员会,由筹备主任延聘专家为委员,协助进行。上述委员,为名誉职。[3 ] 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时间持续7年(1933-1940年),其间积极举办多种事宜,并取得相应成效,如征集图书、采购、交换、登记和分类编目、选印四库全书、奉令接办国学书局、接办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建筑馆址等。这些举措实际上执行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中央图书馆的建设和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2 组织条例的制定

194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完善了筹备时期的组织大纲。根据该组织条例,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掌理关于图书之汇集、编藏、考订、展览及全国图书馆事业之辅导事宜”,设总务组、采访组、编目组、阅览组、特藏组五组。此外,该馆设有两个专门机构,一个兼办教育部出版品国际交换事宜;一个是图书馆事业辅导委员会,由馆长及各组主任组成,以馆长为主席,研讨和实施全国图书馆事业辅导事宜。

1945年,《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修正之后,由国民政府重新公布(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见表2)。 [4 ]

2.3 新旧组织条例的比较

修正组织条例和原来条例比较,主要有三个不同:一是宗旨上措词的变化。修正条例第一条为国立中央图书馆“掌理关于图书之汇集、编辑、考订、展览及全国图书馆事业之研究事宜”,而原条例是“掌理关于图书之汇集、编辑、考订、展览及全国图书馆事业之辅导事宜”。“辅导”到“研究”的变化,揭示的是政治阶段的巨大变化: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的是训政,“辅导事宜”一词,适应的是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理念,而“研究事宜”则表明训政已经结束,进入宪政时期了。相应地,修正案第十条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设图书馆事业“研究”委员会,“研讨图书馆之改进事宜”,而原条例第九条为设图书馆事业“辅导”委员会,“研讨及实施全国图书馆事业辅导事宜”。二是职能范围有所扩大。修正案第九条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设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办理出版品国际交换事宜”,而原条例第八条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兼办教育部出版品国际交换事宜”。也就是说,出版品国际交换事务从法律上纳入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职能范围,而非代为办理性质。这是明显的区别。三是人员任用方式有所变化(见表3)。从新旧两个条例人员任用办法的变化,可以看出国立中央图书馆在人事方面的独立性得到了加强,这是一个新趋向。类似的变化为原条例中央图书馆分为总务组、采访组、编目组、阅览组、特藏组,修正条例五个组数量没有变化,但在顺序上总务组却被置于最后,事实上也是强调了图书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当然,新旧条例还有一些变化,限于篇幅,不一一评述。

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的建设,经历了筹备时期、1940年条例和1945年修正条例三个阶段的变化而趋于完善。同时,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反映了国立中央图书馆法律规范良好的发展趋势。

3 人员遴选聘任规则建设

3.1 人员聘任资格严厉

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人员任用也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947年12月,考试院和行政院联合公布了《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9条,细化了国立中央图书馆人员的选任制度。

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分主任、编纂、编辑、顾问、图书馆事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及通讯员六类。规则对于各级馆员的聘任都有相应资格要求,如主任及编纂需有“国内外图书馆学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有特殊著作”;或是“曾任大学教授或副教授,有特殊著作”;或是“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曾在学术文化界服务十年以上,成绩优良,并于图书馆事业有特殊经验者”等等不一而足。编辑则要具有下列资格:“国内外图书馆学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曾在图书馆事业服务三年以上,成绩优良者”;或是“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曾在学术文化界服务二年以上,有专门著作,经审核认为与所聘职务相当者”。顾问及图书馆事业研究委员会,“须就具有主任及编纂资格之一者遴聘之”。通讯员,则是“须就具有编辑资格之一者遴聘之”。从上述规则来看,要想在国立中央图书馆谋得馆员一职,也并非易事。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经过重重考核,才能获得聘任。

3.2 人员聘任也有灵活

《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虽然对聘任人员资格要求甚严,但也并非拘泥成套,而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应聘者没有图书馆学的文凭,也没有取得大学教授资格,但若对于“图书馆学或目录学校雠之学有特殊著作”、“于国学有专门著作”,也可在考虑之列。而且国立中央图书馆也重视从基层选拔高级职员,如“曾任本馆编辑,支最高薪二年以上,经登记有案者”,就可以参加主任及编纂的选拔。“曾任本馆干事,支委任最高级俸二年以上,经铨叙合格者”,就可作为编辑的候选。国立中央图书馆这种既重视从外面引进专业人才,也注重从图书馆内部选拔职员的人事聘任制度,保障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国立中央图书馆对于所聘任人员待遇从优,“本馆聘任人员之薪给,依照聘用派用人员管理条例第八条之规定订定之”;“本馆聘任人员薪给之核叙及考试,准用公务员叙级条例及公务员考续条例之规定”。相对优厚的待遇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图书馆事业(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具体任职资格见表4)。[5 ]

3.3 遴聘规则重点及成效

1947年12月,考试院和行政院联合公布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9条,重点从四个方面对聘任人员作出要求:一是专业资格要求。主任、编纂和顾问一般要求有图书馆学背景知识,或接受过高等教育,以确保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专业性;二是学术资格要求。即高级职员应该有特殊著作,或在某一领域学有专攻;三是学术

经历要求。如要求在学术文化界服务十年以上,或大学曾任教授、副教授等;四是图书馆从业经历要求。如本馆编辑支最高薪二年以上、经登记有案者,才可升任主任或编纂。编辑也有类似资格要求,如“曾在图书馆事业服务三年以上,成绩优良”者,或曾任本馆干事,支委任最高级俸二年以上,经铨叙合格者才可聘为编辑。

《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严格地从专业资格、学术资格、学术经历以及图书馆从业经历等方面,对各级职员的任职资格作出规范,此举为国立中央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馆员提供了制度保障。《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的成效,可从1947年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高级职员名单中窥见一斑(见表5)。 [6 ]

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高级职员名单中,家学渊源的图书馆学大家蒋复璁、著名图书馆学者于振寰、吕绍虞等、著名文学家郑振铎、著名学者和文学家钱钟书、著名社会人士叶恭绰等都赫然在列,国立中央图书馆可谓群星璀璨。这支精干的馆员队伍的形成,与《国立中央图书馆聘任人员遴聘规则》的严格不无关系。科学而严谨的人员聘任制度,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4 新书呈缴法规建设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图书馆能够得到较好发展,除了与组织条例的完善以及人员遴聘规则的制定有相当关联,也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新书呈缴制度有密切关系。国立中央图书馆新书呈缴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接收对象模糊时期、拟制国立中央图书馆时期、直接呈缴国立中央图书馆时期。这三个时期呈缴本法令法规内容的日益转变和明朗化,体现了国立中央图书馆新书呈缴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国立中央图书馆相关的新书呈缴规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步步将国立中央图书馆推进到享有新书呈缴的特权中来。

新书呈缴接收对象模糊时期。1927年12月,民国大学院(教育部的前身)公布了《新出图书呈缴条例》,规定凡新出图书“须自发行之日起两个月内,将该项图书三份呈送中华民国大学院。” [7 ]这时,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建设尚在讨论之中,没有付诸施行,因而呈缴条例并没有提及呈缴国立中央图书馆。不过,这些呈缴教育部的图书,后来又拨给了国立中央图书馆,实际上间接促进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发展。这是当事者没有预料到的。不可否认的是,1927年的呈缴规定也没有指明呈缴新书要给国立中央图书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拟制国立中央图书馆时期。193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新出图书呈缴规程》。该规程第一、二条规定出版者需将新出图书四份呈送出版者所在地的省教育厅或特别市教育局,各省教育厅及各特别市教育局收到出版者所缴图书后,除留存一份外,应将其余三份转送教育部。而规程第三条对转送给教育部的三份新书归属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凡呈缴之图书,经教育部核收后,发交教育部图书馆、中央教育馆、中央图书馆各一份,分别保存(中央教育馆及中央图书馆未成立前,暂由教育部图书馆代为保存)。并将书名、出版者姓名及出版年月登载教育部公报。” [8 ]此项法规既出,国立中央图书馆庋藏呈缴新书成为定制,该馆从此可以稳定获得全国各地出版社新出版的图书资料。不过,因迟迟未能具体筹备,国立中央图书馆只是一个拟制概念,所获得的呈缴新书只能暂由教育部图书馆代为保管。1931年4月教育部应国立北平图书馆之请,将代管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呈缴新书,准予先行拨借给国立北平图书馆。

直接呈缴国立中央图书馆时期。1933年,国立中央图书馆进入筹备阶段,原有的相关新书呈缴法规已不合时宜,需作出相应修改,以应时势变化。为此,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致函教育部,要求新书直接呈缴该处:“兹以本馆业已奉命筹备,积极图成,所有前项规定范围内由钧部图书馆代为保存之应得图书,除备文呈请准予检发,俾资策进,早睹厥成外,更恳转饬各呈缴图书机关,对于此后呈缴新出图书时,应直接寄送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9 ]其实,新书直接寄送国立中央图书馆,也简化了新书呈缴程序,顾及了出版物的时效性。此前,各书局呈缴新出图书,先由出版者送交书业公会,再由书业公会汇缴地方教育官署,后由地方教育官署转呈教育部,然后才能拨发到国立中央图书馆。一本书的呈缴,往往辗转数月以上。繁杂的呈缴过程,影响了新书的宣传与效用。新书呈缴程序简化后,既可顾及出版物宣传上的时效问题,阅览者亦以新出书籍先睹为快。[10 ]对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之“呈缴新出图书时,应直接寄送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的请求,教育部于1933年6月训令各书局照办。这份有关新书呈缴的训令可看作是1930年3月《新出图书呈缴规程》的补充和完善,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筹备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结语

法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既有法律根据,图书馆从而基始”。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建设成果卓著,与政府重视公共图书馆立法不无关系。中国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社会地位提高,国民政府对图书馆建设也更为重视,有关的图书馆法规不断出台。国立中央图书馆作为国民政府重点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其法规建设自然受到国民政府的格外重视。在1927-1947年间,国民政府公布的有关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令法规就有10件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条例建设、职员遴选聘任规则建设、新书呈缴法规建设,这些法规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健全、高素质馆员队伍的形成、稳定书源的获得奠定了基础,对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建设意义深远。同时,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法规建设也是中国近代图书馆法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缘.公共图书馆之组织[A].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21.

[2]韩安.筹设国立中央图书馆之决议[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8,3(6):17-18.

[3]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组织大纲[R].1933:15.

[4]南京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R].重庆国民政府公报1945:1-2.

[5]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国立中央图书馆聘区人员遵选规则[R].南京:国民政府公报,1947:1-2.

[6]朱贤俊译.中央图书馆史料[J].江苏图书馆学报,1987(6):76.

[7][8][9][10]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G].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206,214,224-225.

上一篇: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案例标准案例下一篇:医疗器械售后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