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兴国

兴国 篇1

――兴国县林业产业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曹 海 波

引语:林业产业化是山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起跳器,是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优、财政增长”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兴国县林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今后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兴国县地处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国土总面积48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62万亩,占总面积的75%,是一个半山区半丘陵的林区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3.3%,林木蓄积量58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853万根。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为建设“生态兴国,和谐兴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兴国县委、县政府抢抓时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把林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林业项目建设并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自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来,兴国县林业发展较快,竹木加工业及经果林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1.1竹林基地及竹加工业。全县现有竹林面积8.5万亩,蓄积1853

万根。可年产大径竹12万根、杂竹12万吨、竹笋0.6万吨。有以兴国县兴盛竹地板厂、兴国县赣林竹木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竹加工龙头企业2家,其他小型竹加工企业10多家,年实现竹业产值3000多万元。

1.2速生丰产林基地及木材加工业。已建成以杉、松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4.7万亩,用材林年生长量4.1万立方米,年可采蓄积量达3万立方米以上,其中商品林可采蓄积量2.5万立方米左右。新引进兴国县宏兴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5000多万元,年产10万立方米细木工板生产项目已经投入生产。

1.3经果林基地及茶叶加工业。经果林面积达40余万亩,其中以脐(甜)橙类为主的水果基地10万余亩,以油茶为主的食用油基地30余万亩,以名优茶为主的茶叶基地1万余亩。其中兴国山村油脂公司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

1.4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基地。兴国县均福山森林公园、园岭森林公园均是省级森林公园,该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正争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此融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行业,促进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长期的造林绿化过程中,以林业基地建设为内容的林业,第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以林产品加工增值为内容的第二产业和以林产品市场建设及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第三产业仍步履缓慢,林业整体经济效益还不高,林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快,“大资源、少产品、低产值、微效益”的关状况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林种、树种结构等不尽合理;林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滞后,林业产业政策得不到落实;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资源转化率低;缺乏现代龙头企业,形不成规模优势,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产业不稳定。

3、发展对策

3.1加强领导,形成发展林业产业的合力。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县政府要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林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全面落实行政和技术双线承包责任制,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要把林业产业开发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检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林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支持力度。林业主管部门要履行好主管部门职责,切实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协助政府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

3.2扶持建设好各类林业基地。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一是以速生丰产林为培育方向的桉树林基地,以“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为契机,集中在高兴镇、江背镇、樟木乡等319国道沿线乡镇建立了若干个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以经济林为培育方向的脐橙、油茶等经济林基地,在全县各乡镇村组重点培育品质好、市场占用率高的优良品种。三是培育花卉

苗木基地,以高兴2000亩比利时杜鹃花基地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

3.3搞好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县建立六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的大型林副产品市场。一是以古龙岗镇(河东片)、良村镇(河西片)为中心的杉木交易批发市场;二是以江背镇、园岭林场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基地的林木交易批发市场;三是以崇贤乡、方太乡为中心的脐橙交易批发市场;四是以均福山林场为中心的优质有机茶叶交易批发市场;五是以高兴镇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交易批发市场;六以茶园乡、均村乡为中心的油茶交易批发市场。

3.4培育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龙头企业,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林业企业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3.5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动力,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和农户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的市场意识。鼓励和引导林业企业和大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创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形成递进的产业链,把林业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3.6加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按照“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原则,着力培养一批能解决关键问题、敢打硬仗、能功难关的青壮年学术带

头人、工程技术带头人、企业技术能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林业产业技术推广步伐,全面提高林业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兴国 篇2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的流逝丝毫未减它的光彩。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时回忆起苏区的工作,对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毛致用和省长吴官正说:“苏区的工作,兴国是第一,瑞金是第二。”

“第一”,成为了苏区兴国的代名词;“模范”,成为了兴国响当当的名片。在兴国,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曾经生活和战斗过;在兴国,为发展壮大红军队伍,我们党和中央红军创造了第一个中央红军兵工厂、第一个红军总医院、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第一个军区——江西军区,地方部队“兴国模范师”也第一个整师上前线;在这里,为繁荣中央苏区的社会经济建设,诞生了第一个中央造币厂;在兴国,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产生了中央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第一家中央苏区农具生产合作社;在兴国,苏区的干部们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社会经济、扩红参战、文化教育等方面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兴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兴国是中央苏区的发祥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早在大革命时期,江西三杰之一的袁玉冰就在家乡兴国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26年9月17日,兴国县第一个中共组织在潋江书院成立。大革命失败后,陈奇涵、胡灿等一批共产党人,在羊山龙华寺、灵山冰心洞等地秘密集会,迅速恢复了党的组织,并建立起红色武装,点燃了武装暴动的熊熊烈火。1928年冬,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兴国城。

对兴国,毛泽东偏爱有加,从1929年到1933年,他曾7次来到兴国,进行革命实践。1929年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兴国,亲自指导兴国成立了红色革命政权。此后,兴国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被毛泽东盛赞为“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斗争的最先进区域。”就兴国,毛泽东还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留下了《兴国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三篇光辉巨著。可以说,对一个县作出县、区、乡三级全面翔实的调查,兴国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唯一的一个。

兴国县樟树塘有一座小木桥,因横栓断裂,过桥时会发生摇晃,毛泽东一再嘱咐乡干部要把桥修好。时过几个月之后,毛泽东还问到瑞金开会的长冈乡干部:小桥修好了没有?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原创于兴国的经典红色歌谣,再现了苏区兴国干部艰苦奋斗、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作风,创造了“十大模范”,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活的榜样”,苏区精神的典型代表。群众真心夸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1934年1月,在全国“二苏”大会上,毛泽东总结了兴国的模范经验,亲自授予兴国“模范县”称号,并欣然题写“模范兴国”四个大字赠给兴国代表,还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由此,“模范兴国”传诵神州大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兴国人民责无旁贷,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沙场,用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胜利之路。

当年,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一切奉献了革命战争,参军参战的就有93000余人,直接参加红军的达55000多人,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当红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50000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31 79名,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计有12038名,真是“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在后来的全国烈士统计中,兴国籍烈士数占了全国烈士总数的1/60,江西烈士数中的1/10,为全国各县烈士总数之首。兴国人民所饱受战争之创伤,几十年都难以抚平。直到现在,兴国县还有烈士遗属数万名,“两红”人员数千人。1980年4月,聂荣臻元帅在兴国参观烈士陵园时,面对兴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不禁挥毫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兴国的人民贡献殊多,牺牲很大,对兴国的革命先烈更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兴国,是一块充满绚丽色彩的红土圣地。“小小兴国县,将军一大片”。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县又有了一个别名——将军县。在1955年至1965年期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的兴国籍将军就有56位,在赣南3位上将中,兴国就有肖华、陈奇涵2位,真可谓是将星璀璨。将军们为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他们以惊人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挑起了中国革命的大梁。

历史铸就辉煌。因为苏区这一光辉的历史,兴国形成了苏区模范县、中央苏区红军县、革命烈士第一县、共和国将军县、毛泽东农村调查最多的县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源地、红色机构主要驻设地、中央苏区反‘围剿’主阵地、红军长征出发地以及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摇篮“五县四地一摇篮”的无限荣光。

实体兴国 篇3

美欧等经济体迟迟摆脱不了已绵延6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国家近来则频现社会动荡,究其根本,都与经济减速或停滞相关,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弱化、萎缩下滑脱不了干系。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经济系统。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两者都不可或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基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起催化和发酵作用。过分强调虚拟经济,必然是本末倒置,导致一国经济“虚火”过旺,出现病态。

20多年前,纽约证交所断言,强大的制造业不是经济繁荣所必需的。由次贷危机引爆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断言。投机性资本泛滥,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要素概念,“玩金融”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实体经济减少、制造业外移,必然会带来严重失业问题,社会矛盾激增。

反观一些国家,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小,实体经济比较坚实是重要原因。德国始终保持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以及“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成为欧洲经济走出困境的主要力量。亚洲国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中国依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实体经济的优势,制造业产值也已占世界比重的1/5,成功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受冲击小,不等于不受影响。事实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眼下遇到的麻烦也与实体经济相关。美国可能会减弱量化宽松,进而采取一定程度的紧缩,已经给全球市场造成不安,外资开始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流出,使这些国家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对本国实体经济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水平,已成为走出困局的关键。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国之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根本体现。实业之于解决危机问题的重要性已重新成为共识,重视实体经济已成全球大势。美国、英国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度的国家逐步意识到,即使有最强大的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这个根,其经济也不会具有可持续性。各国均把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力寄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的目标转向实体经济已成趋势。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而英国则强调要“重新工业化”。两者都更注重在科技、绿色、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试图继续占据科技、经济的制高点。

科教兴国战略 篇4

1、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确立时间: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3、实施方针: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科教兴国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过程与方法:认识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战略意义;辩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四、教学时数:1—2课时。

五、教学方法:例举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3)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4)大力发展科技的意义

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3)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科教兴国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我国的航天事业可是捷报频传,昨天我国的航天领域又传来一个好消息。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八号”,并且会在几天之后与先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对接,网上有人形象的比喻成“待吻”,这一消息不但鼓舞着航天人,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无比自豪。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这一好消息得应于我国实施的哪一发展战略?

讲授新课: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力量使通信工具变得越来越迅速便捷。

科技的作用:

①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以资本主义的三次产业革命为例论证科技的作用)(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组织学生阅读KP55—56课文及材料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教师小结: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关键要把教育事业搞上去,教育上去了,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后劲,举例说明。)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为了个人发展,许多人在职“充电”,中学生一定要抓住初中阶段美好的学习时光,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归纳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①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事业。)②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3、科教兴国

列举靠科技兴业的具体实例,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科技兴业的具体实例:例如“863计划”实施以来,我们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在863计划重点支持的民口6个领域的230多个专题研究中,共资助项目近5200个,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亿多元,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亿多元;在所选择的7个技术领域均取得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并在局部已形成优势,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创新】——KP58活动2 该制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企业不重视科技创新,没有科技竞争能力。结合上述例子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这个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配方,不得不购买国外药品的现成配方,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不重视技术创新。这就告诉我们,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没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厂,是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2)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科技、教育在人类生产、生活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篇6

▲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2、能力目标: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本课的重点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材料:“袁隆平入选美国科学院”的事迹

阅读材料:畅谈自己的感受,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二、导学探究

板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板书)

1、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板书)

2、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板书)

提问:请你列举出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感受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交流后小结:(如:了解时间工具的变迁。70年代看天上——太阳,80年代看墙上——挂钟,90年代看手上——手表,21世纪看腰上——手机;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

小结: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活动二:对照以上图片展览和材料展示,你有什么感想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小结: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我国的科技现状(板书)

活动三:深入讨论,感受教育的重要性。板书: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请同学们谈谈对“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句话的理解。(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教育的重要性。)

交流后小结: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基础。

活动四:结合自身,体会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板书: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辩论:甲组观点: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经济是基础

乙组观点:优先发展教育,经济发展才有人才支撑,教育是基础

甲乙双方各选2名同学辩论后师生小结: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交流:

1、列举你身边没有文化知识谋生艰难的实例;

2、谈谈作为九年级学生,你打算怎样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自身和身边实例感受教育对公民自身、国家、民族都具有重要性)小结:教育关系到子孙后代、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发展教育,才能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初三学生,我们要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建设人才。活动五:展望未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板书:

三、科教兴国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一:1999年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金为500万元,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的水平。

材料二: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思考:

1、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战略决策?有何必要性?

2、为了实施这个战略,国家采取了什么强有力的措施?

3、你的理想是什么?为此你将怎样去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及具体保障措施,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

3、学生交流后小结:

1、科技兴国战略。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如:制定发展规划——“863”计划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颁布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落实人才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障科研经费——从国家到地方尽力保证科研经费投入;科技知识普及——科普知识从娃娃抓起„„ 引导学生思考“成才的理想”及“怎样去做”两个方面。板书:

2、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实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活动六:反思感悟,评价自己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材料: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青少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考:

1、在新课改过程中你是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效果如何?

2、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何打算?

(设计意图:反思自己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表现,不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交流后小结:青少年应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勤于实践;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归纳梳理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既是国家的战略方针,也与我们每个青少年密切相关。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例材料,请问答: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2004年成功发射“8箭10星”,并创四项历史之最;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1、这些科技成果是我国实施

战略的成果。

2、我国当前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3、你认为应该怎样实施这一战略?

4、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你准备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二、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科教兴国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晚清“报业兴国”思想浅探 篇7

一、报业兴国思想的形成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认为“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1]765。因此,外报是他了解敌情的重要渠道。魏源也曾说“:探阅新闻纸,亦驭夷要策。”[2]1440囿于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的形势,林则徐、魏源仅从边防角度认识到报纸有助国防的功能。1859年,洪仁玕从“资政”出发向洪秀全提出了创设新闻馆和兴各省新闻官的建议,这表明他已认识到办报有利于巩固统治,并开始有了发展本国报业的意识。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成功创办了《循环日报》,开启了近代国人自主办报的先河。他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列举了报馆对国计民生的三大益处,建议全国各省会城都设新报馆。在《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中他向统治者陈述了中国自办洋文报纸的利益和必要性。他在《倡设日报小引》中认为报纸可以“广见闻、通上下,俾利弊灼然无或壅蔽,实有裨于国计民生”[3]。在表达其办报初衷时,他更是直言“强中攘外”的办报宗旨,他曾说“韬虽身在南天,而心乎北阙……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4]206。郑观应认为“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不仅有功于“救荒“”除暴”和“学业”,而且“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5]347。综上述,可知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仅认识到报业有益于国计民生,但还没有把其重要性提高到关乎国家盛衰强弱的高度。

戊戌变法前后到20世纪初,是报业兴国思想形成完善的阶段。维新派人士逐步形成了以报业———求通、启智———国兴三者为思想轴心的报业兴国思想。1898年,康有为在《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中列出了四大“报馆之益”,即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认为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国情的通与塞取决于报馆的多与寡,认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6]1999。1901年,他在《清议报》发表论文《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认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的思想,又提道“报章之良否”对国家国民的重要意义与校报章之良否”的四大标准。1902年,他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正式提出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

此外,严复认为上下不通、中外不通对一个国家具有严重危害,上下不通则无法兴利除弊,中外不通则犹如坐井观天,这样国家势必日渐式微[7]98。吴恒炜认为:“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7]89汪康年也认为报纸在“撤壅蔽,辟顽固,力甚大而效甚捷”[7]91,整个国家解蔽达聪离不开报业的发展。

二、报业兴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1.报纸有助于“通上下、通内外”。洪仁玕认为要使国家“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暗柜也”[7]5。王韬认为,只要国家开放言禁,准许各地办报,发挥报纸沟通传递信息的功能,就能使“上下之情不形扞格,呼吁必闻”[8]96。他曾设想,若在各省会城设新报馆,至少在信息沟通上有三大益处“,一曰知地方机宜也”“,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也”“,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也”[7]15。并呼吁朝廷创办洋文报纸,向国外澄清中外交涉中的是非曲直,以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同时,他也建议清朝统治者不要因循闭塞,兴办洋务应积极通过外报了解西方的国政民情“,西人凡于政事,无论巨细,悉载日报,欲知洋务,先将其所载各条一一译出,日积月累,自然渐知其深”[8]47。

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他把鸦片战争以来国势衰微频遭侵凌的原因归结为“上下不通”和“内外不通”。所以,他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6]66。严复认为“:上下之情通,而后不自私其利,中外之情通,而后国不自私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则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国不自私其治,则取各国之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昧于外情,则坐井而以为天小,扪籥而以为日圆,若是者,国必危”[7]98。清内阁学士李端棻认为,西方国家“富强之原”在于“在上者能措办庶务而无壅蔽,在下者能通达政体以待上之用”[7]24。

维新人士都把发展报业作为去塞求通的重要途径。梁启超形象地把报纸比喻为国家的耳目喉舌,正是由于报纸的存在才使国家不致处于“废疾”状态,因而对国家而言“,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6]67。汪康年认为报纸具有“能通消息,联气类,宣上德,达下情;内之情形暴之外,外之情形告之内”的重要功能,因此他认为“处今之世”“,而欲使吾壅蔽顽固之俗,一变而洞彻,而愤厉,惟日报宜也”[7]91。严复也认为通过报纸“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7]100。

2.报纸是“开民智”的“教师之师”。康有为指出:“尝考泰西之所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知之士少则国弱。”[9]148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将国家盛衰强弱的原因归结为民力、民智、民德三个方面,其中最强调“民智”因素。他认为“:民智者富强之原, 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10]53梁启超特别强调开启民智,注重对国民进行启蒙教育,他认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11]272。1902年,梁启超指出:“然则为中国今日计,必非恃一时之贤君相而可以弭乱,亦非望草野一二英雄崛起而可以图成,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而患之?”他进一步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12]3

维新思想家们在报纸与开启民智的关系上做了大量的阐述和论证。郑观应认为“:夫强民读书,不如劝民阅报,而民自乐观。盖新闻者浅近之文也,增人智慧,益人聪明,明义理以伸公论,俾蒙蔽欺饰之习一洗而空。”[5]3461896年,梁启超与汪康年等人筹设创办《时务报》时认为“,非创一杂志,……不足以开民智而雪国耻”[11]52。通过办报“,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博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力新学,思洗前耻矣”。“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6]4761901年,《清议报》发行一百册之际,梁启超提出了报馆是“教师之师”的思想“,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因而“思想新而正”成为“校报章之良否”的一大标准[6]476。英敛之正是看到了报纸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故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13]为宗旨创办了《大公报》。1905年,《东方杂志》也刊文指出“:国民智则强国,国民愚则弱国,民之智何以智?民之愚何以愚?无他,有报馆则民智,无报馆则民愚。“”欲救今日之中国非广开民智不可,欲广开今日之民智,非多设报馆不可。”[14]

3.创办洋文报纸既有助于“中外交涉之事”,亦有助于“张国势”。王韬在《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中列举了自设西文日报的三大益处:即纠正或弥补外报对中国报道的成见和偏差;沟通中外“免扞格之病”;据实报道中外纠纷事件助于国家外交[15]133。他痛感西方在华报纸“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泰西之人只知洋文,信其所言,以为确实;如遇中外交涉之事,则有先入之言以为之主,而中国自难与之争矣”。为此,他呼吁朝廷创办洋文报纸把“每岁西人在中国所行之事,其有关于中外交涉而未循乎约章显悖乎和谊者,不妨备刊日报,俾其国人见之,庶知迕事生衅者,咎不在华人而实在西人也”[8]85。以此获得国际舆论的声援和支持。

此外,还有论者认为聘请“贯通中外时务者数人,为中文主笔,举所谓务材、训农、通商、兴工、敬教、劝学、使贤、任能各要务,备筹所以整顿之法,皆实在可言可行者,广为论说”,并把这些翻译成洋文“,刊之报纸”。同时也“向西国大报馆,聘西国名人,为洋文主笔,所有持论,专为中国自强起见,以中国人之精洋文者付之,其议论之不持平者,指出商改。此等报纸,散布五大洲,令西人见之,知中国实有自强之策”“,使四国之望吾气体者,不敢视吾为病夫也”[7]12。

经济兴国的战略眼光 篇8

李克强在团中央的15年,是他从青年向中年过渡的过程,也是经受历练、厚积薄发的过程。

在实践中感知经济

在激情、务实的团中央大摇篮,李克强从才子转型为政坛新星。在实践中,他深深感知到,决定国家未来的正是青少年和经济。

1983年底,李克强被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分管学校口。不久,应香港方面邀请,他率全国学联代表团访港。那些天,他们住在港大的学生宿舍,睡的床是临时找来的钢丝床,上面只铺一层毯子,条件十分简陋。早餐在学校食堂解决,出行就搭巴士或地铁。在香港学生的陪同下,李克强带着代表团参观了香港所有的大专院校。他们与香港的学生无话不谈、打成一片。当时见过李克强的培侨中学前校长吴康民说:“他不是那么活跃健谈,但相当随和。你讲什么,他都认真听。”2011年,李克强再次访港,吴康民表示:“从电视上看到他的风采,还像当年一样平易近人,没因为官大了架子就大了。”

中国的旅游起步较晚,1979年,全国只有中旅、国旅两家大型旅行社。当时,全国青联常委荣鸿仁提议,兴办青年旅游业,成立中国青年旅行社,用企业化的办法办旅游,引入竞争,打破两分天下局面。作为青联工作的负责人,李克强曾耐心指导过该企业的经营,提出很多提升企业管理的建议。创办仅仅10年,青旅成绩显著:没要国家一分钱,创汇6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李克强再次对青旅发展提出新目标:不能拘泥于只发展旅游,应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实业开发、贸易等为枝干,综合、滚动式发展。

今天广为人知的“希望工程”已经变成造福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代名词,而这一工程幕后的总指挥正是李克强。

1990年,李克强率考察组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冰雪来到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仅仅两个月后,金寨县“希望小学”诞生。他在团中央任职期间,是“希望工程”发展最快,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时期。这期间,几乎所有重要管理制度的出台,都是他亲自督办的。人后努力,人前他却从不邀功。每次“希望工程”活动请他出席,李克强都会事先确定会不会上电视,只在不上电视的情况下,他才会考虑。因为低调,虽然他在团中央崭露头角,人们却只能看到他做的事,看不到对他个人的宣传。

1993年,共青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接掌一把手,成为第一书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让各级团组织不知所措,如何应对新经济环境中的困难?李克强指出,要靠探索和实践。他组织团中央105名工作人员,分7路到全国调研,出发前他强调:不是为了寻找论据,不带条条框框,根据实际来制定战略。当时媒体报道称,在基层1个月的调研中,团中央向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外包装”。事实上,李克强本人践行的就是这种调研方式。他去山东考察时,总是很随意地走进某间商铺,跟店家聊聊生意经,直接、亲民。

调研回来的务虚会上,李克强要求大家放开说,可各抒己见,也可各执一端。会后,李克强果断表示,要增强团的实力,必须干“影响全局的大事”。几个月后,“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展开。如今,这两项工程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深入人心。

在学习中把脉经济

为开阔眼界、提升工作理念,李克强多次组织出国访问活动。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他: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发言时,台下坐满了人;而小国穷国代表发言时,听者寥寥。李克强意识到,一个国家强大,它在国际事务中就有发言权,而强大的关键就是经济。

如何“经济兴国”?总是先人一步的李克强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法律转向经济。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先后攻下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博士两个学位。

李克强早年当知青时看到,一到春荒,农民没饭吃只好成群结队去讨饭。李克强深知,要让中国富强,必兴农村、必富农民。1988年,他在经济学家萧灼基的指导下,完成了经济学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文中称:我国工业化基本依靠城市,农民实际没有直接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他提出破除二元结构,发展农村工业化,让农民成为市民。

这篇文章深得经济学家厉以宁的欣赏。这位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倡导股份制改革,雅号“厉股份”。1991年,厉以宁把这篇文章和李源潮、孟晓苏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在该书的结束语处,厉以宁冠以“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标题,并写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能成为制止经济改革事业前进的障碍”,“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完全有可能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逐渐被克服”。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所提出的“在宏观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微观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结构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已被认可,并逐渐成为现实。

众所周知,李克强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者。这一政策思路的雏形就来自1991年李克强发表的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该文章是他在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继续钻研经济结构转型得出的成果,一举拿下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中国传统经济中二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因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他指出,应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走从农业部门到农村工业部门再到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路线,这是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

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一向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的李克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北大对在职、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几乎同样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课方面,考试频频。“我边工作边攻读,又不停地应付考试,以致疲劳过度,曾大病一场。对此,学校的政策是,可以延期,但不能免除考试,而这些考试恰恰是最需费力准备的。我只好在大病初愈后,再和许多比我小10岁之多的同窗们一起去应考。”李克强多年后在《师风散记》中回忆道。

过程虽苦,果实却甜,再次从北大毕业的李克强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家。

科教兴国问题整理 篇9

答: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与世界有较大差距,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③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④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的意义?

答: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生产力。

怎样实施科教兴国?

答:①要进一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③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设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④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坚持鼓励科技教育的创新,完善加强科技教育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知识产权。

青少年该如何去做?

答: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多参加关于发明创造的社会活动,树立远大理想。还要宣传带动更多人,共同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答:①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②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直接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处于领先地位。③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④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2009魏兴国述职报告 篇10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魏兴国,男、汉族、现年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农村金融工作18年。现任塔城市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根据自治区联社的有关安排,现将本人2009经营管理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工作履职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在过去的一年,我始终与自治区联社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自治区联社追赶战略的指引下,坚持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金融政策,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联社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围绕“支农、抓降、增效、控案”目标,务实进取,锐意创新,加速发展,通过全社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市联社业务经营蒸蒸日上,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塔城市联社出色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履行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同时我社也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肯定、帮助和支持,塔城市联社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个人从中做了一些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当然这始终与各方面的理解、支持、配合分不开。现在就近2009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同志们述职如下:

一、2009年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各项存款余额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末,我各项存款余额60818万元,比年初增加12388万元,完成工作计划的 163.657%;二是信贷规模持续加大。2009年末,我社各项贷款余额36495万元,比年初增加9715万元;三是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目标。2009年末,我社不良贷款余额2440万元(按五级分类统计),较上年末减少1303万元,占比6.68%;四是经营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拨备前利润利润总额2060万元万元。五是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4175万元,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达到7282万元。六是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实现了平安经营。七是联社各项工作得到地方党政认可,被塔城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服务“三农”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广筹资金,服务创新。

根据自治区联社的指导思想,市联社制定了“以玉卡发行为契机,扩张规模、降低成本”的筹资工作目标,存款增量和存量齐抓共管,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实施了“优化存款结构,积极组织低成本存款”战略。筹资工作以不在我社开户的企事业单位农口资金为突破口,紧紧依靠地方党政,充分发挥“领导公关”作用,深挖高端客户资源,从细微处入手、由大客户突破,通过对目标客户实行差别服务,定期不定期的上门回访,开通“应急绿色通道”等措施,培育了一批稳定的黄金大客户,拉动了存款总量的增长,全辖低成本存款增加10210万元,实现了存款由数量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的转变。二是存款指标与绩效挂钩,联社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到人 人有任务,月月有进度。引导信贷人员做好以贷引存和客户回流资金的动员工作。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在稳定存款上做文章。2009年,基层信用社统一了着装,规范了文明用语,狠抓了社容社貌,增加了便民设施,设立了票币兑换窗口,公开了服务承诺,公布了举报电话,结合精神文明单位的各类岗位创建活动,提升了员工的服务理念,推出了一批服务标兵,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良好的口碑。

(二)做精“支农”品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是基层信用社健全规范了贷款档案,补录了客户信息,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多层次满足客户资金需求。2009年,累计投放贷款50652万元,其中80%投向农业。投放涉农小企业农贷9000余万元,重点扶持农民发展“粮食、油料、养殖”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大了对兵团客户的存款、贷款的营销力度。重点拓展定单农业,促进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为了满足农业优质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共投放收购资金贷款3000 万元,支持拥有区域资源、品种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五是简化工作流程,极力方便群众。在春耕备耕会议上与各村队干部进行交流和沟通,就贷款发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达成共识,信贷员按片区为村队制定了发放顺序,上门服务。

(三)抓降化险,成效显著。

2009年,市联社研究制定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清收措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良贷款绝对额比年初下降了1303万元。

1、实行合理分工,专业清收。一是对全社的不良贷款重新梳理,“新老划段”,行社脱钩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分帐经营,由资产风险管理部负责清收,行社脱钩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基层社、责任人共同清收。资产风险管理部指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专职从事不良贷款诉讼、执行工作。二是实施“3+1”工程。即确立一个项目,落实一位清收责任人,制定一套清收方案,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

2、多方协调,借力清收。一是自治区联社、及市联社高管人员多次亲自挂帅,加强与塔城市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取得了地方党政与司法部门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党政机关召开专门会议,分配清收任务,协助信用社清理公职人员不良贷款。通过公布欠款人员名单,运用舆论压力,清收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协调,对有还贷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必要时采取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办法催收。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队债务清收困难,市联社采取动员村队延长土地承包期,承包费用于还贷款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清收效果。

3、激发员工热情,激励清收。市联社制定了《塔城市联社清收不良贷款考核办法》,加大了不良贷款奖惩力度,不良贷款实行动态监测、按月分析、按季通报,按年考核的管理制度,实行多清多奖,少清少奖,不清绩效工资倒挂的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清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科学分类,灵活清收。按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将不良贷款划分为转化盘活、清收压缩、以物抵贷三类。转化盘活类贷款通过支持企业按市场原则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清收压缩类贷款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清收;以物抵贷类贷款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清收。

(四)严格管理,控制风险。

一是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建立了贷前预测风险机制,在深入调查、全面掌握贷款申请人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做好综合分析与项目评估,准确预测贷款户收益;建立了贷中预防风险机制,实行“审贷分离、集体审批”,严格规范贷款操作流程,认真确认贷款人身份,公布黑名单,杜绝发生假名、冒名、顶名贷款。建立了贷后规避风险机制。对贷款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和财务效益等情况进行连续、动态、全面的跟踪监测,按月对大额贷款进行贷后检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营。二是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实行大额贷款报批制度,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和答复。三是贷款清分工作日趋成熟,分类结果偏离度小,更加准确地揭示了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四是不良贷款严格控制借新还旧贷款比例,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造册登记,落实责任,限期清收。五是建立了新增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基层社的负责人是本单位资产风险防范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新增贷款质量负总责,纳入业绩 5 考核;信贷人员是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直接责任人,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效益。

(五)、精打细算,稳步增效。

今年,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入手,在控制费用额度的同时,多途径实现创收。一是费用开支 “以收定支”,对费用率和费用额双向控制。二是严格控制差旅费、油料费、公杂费的支出,实行派差单和派车单、办公设施需求单制度;三是对分社车辆进行处置,职工个人购买的,在保证单位用车的情况下,实行保险费、修理费、油料费限额补贴;四是基层信用社的库存现金实行限额控制,减少非生息资金的占用。六是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闲置资金同业存放和金融短期债券投资,获得收益48.29万元。

(六)、联社党委提出,以人为本,打造精品团队 以建设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目标,提出事业选拔人、制度规范人、情感凝聚人、待遇吸引人。建立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紧紧抓住培养、引进、配置人力资源三个重要环节,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充实员工,切实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1、人员合理配置。年初,按照自治区联社有关部门、岗位的设计要求,重新制定了“三定方案”,明确了各岗位职责。打破了“铁饭碗”、搬掉了“铁交椅”,废除了“铁工资”,营造了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了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26名员工实行了轮岗交流,提高了员工 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控制了风险,促进了人员内部的合理调整和流动。

2、提高在职员工综合素质。市联社把提高现有职工的综合素质作为优化人力资源的重点。一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强员工培训。通过领学、自学、督学、考学、送学的方式引导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市联社订购了农村信用社各类业务实用手册5种,为每个员工订购了员工岗位培训手册;利用业务淡季,市联社举办自治区联社制度、会计业务知识、反洗钱业务知识、支票影像技术、信贷业务知识、消防知识、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培训班共13期‘二是引导员工养成合作共事的好习惯,努力增强团队精神。三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努力适应各种环境。市联社为新招收的员工指定最优秀的人员手把手地进行实地培训,养成干一件事就要干好一件事的工作习惯。四是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认证考试。2009年,本社共有 3 名员工通过自学取得本科、大专学历及中级职称。

4、实行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员工积极性。

2009年,市联社继续强化绩效考核,存款、不良贷款清收等经营指标任务层层分解,绩效与工资挂钩,把计划指标量化、细化,全部纳入绩效百分制考核,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七)、规范经营,加强内控。

1、做实各项业务基础工作。一是各网点把股金分户帐全部录入门柜业务操作系统,化解了手工管理股金分户帐造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各信用社完善了客户经济档案信息收集和补录工作,完 成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版本升级和更新,增加了信贷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信贷质量;三是补充整理了2168户个人结算户开户资料,提高了核算工作质量;四是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为判断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性提供了依据,促进我社建立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

2、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持续开展。一是依托自治区联社的“排雷行动”,加强了责任追究力度。市联社成立了“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自查小组,对12个基层网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查出的问题,我社对责任人员实行了严格的问责和责任追究。二是在全社开展排查“九种人”工作,主要采用与员工个别谈话和借助公安局、检察院的力量开展员工行为协查工作,联社监事长共与40余名员工进行了个别谈话,公安局、检察院协助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员工行为排查活动。三是改变了审计和整改方式。审计部实行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全面检查为主。四是结合哈密市联社被依法行政撤销事件,开展了三次警示教育活动,以案释纪,深刻剖析了案发原因,查找管理漏洞,增强了员工防腐拒变的能力。

(九)、央行票据顺利兑付。一是由财务信息部牵头,定期召开票据兑付专项会议,任务实行动态分解落实。二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良贷款清收效果明显;2009年2月成功兑付了央行专项票据,2955万元的扶持资金顺利到位,使我社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逐步建立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塔城市联社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塑造了企业形象,展现了时代精神。一是配合市政府、妇联、工会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平安家庭”、“平安企业”,“树行业新风先进单位”、“先进工会”、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助推业务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为有才华的职工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创建活动成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的摇篮,有利带动了市联社各项工作的提高。二是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开展各类活动大比拼。市联社组织了一次“加强内控,提高执行力”的演讲比赛;召开了一次警示教育会;开展了为期一百天的“旺季工作百日大会战”劳动竞赛,在全社营造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三是市联社领导主动参加职工家里的婚丧事,定期慰问退休职工,帮助职工解决热、难点问题,切实关心职工身体健康,为全社职工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切实让职工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单位。四是组织全体职工向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捐款10000元,为灾区人民增添了一分生的希望。五是解决帮扶单位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落实对帮扶单位的具体帮扶措施。市联社希望通过对帮扶单位的帮助,更加贴近农民,寻找帮助农民致富的新路子。同时,教育广大职工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十一)、加强安全管理,全年安全无隐患。

安全保卫工作狠抓“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市联社与分社层层签定了“三防一保”、“安全保卫”目标责任书,与派出所签订了联防协议。二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办公室组织全社员工学习了自治区联社下发的安全卫规章制度,聘请市消防局的专职人员为大家传授消防安全知识。三是落实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了13种安全保卫登记薄,做到安全工作勤安排、多检查、严督导,重落实。各网点安装了防尾随门,各种防卫器械配备齐全,放置到位,制定了防爆预案,确保了安全无漏洞,全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十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我非常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更感谢同志们对我的支持,使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进步,虽然尽心尽力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经过认真反思,自认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业务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还不够大,与其他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跟不上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力度不够,心太软;三是有时脾气急躁,在处理问题时工作方法需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同时希望各位员工多给我提出一些宝贵意见,指出工作中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并同大家一道,尽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年的工作,有喜也有忧,有苦也有乐,但我无悔、无憾、10 无愧。新的时期,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还在等着我们去拼搏努力,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信合员工的配合和帮助下,我将尽我所能,义无反顾,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全体员工的期望。

以上述职,请各位审议,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述职人:魏兴国

上一篇:8种心态成就人生下一篇:09年免试入学招生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