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精选6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根据课标要求,微课是随着“微时代”、“微学习”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微课的研究之中,微课成为了各学科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阐明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理论基础,并举出了相应的案例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初步概念。此外,本文还为后面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以便于微课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1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课堂的教学,而是随着“微学习”的到来,微课逐渐通过网络的学习进行传播。手机、电脑成为承载教学视频的载体,微课随之进入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的环境。因此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试图基于微课、课前预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让初中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课前预习、怎么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后自己应该如何去进行课前预习,并根据初中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式微课的评价来相应的改变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
2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基本认识
2.1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概念
由于各门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环境的不同,目前对于微课的概念众口不一,笔者将相关课前预习式微课概念进行梳理综合分析。“课前预习”,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是主要指一种学习方法,指在课堂上真正通过老师讲解某个知识之前,学生自主的去为下一节而准备的课程预习,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常是指学生自己或在其他人的帮助下通过书本对即将讲解的新知识一种自学准备。相比之下笔者将“课前预习式”认定为它是一种新的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是在微课的基础上构建的。它是一种辅助进行课前预习的教学手段,具有完整的课程结构,并通过生动的课堂语言等吸引学生的课前预习式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课前预习习惯,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2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主要用途
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主要用途课前预习,微课通常是在课前的一种自学。一般情况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视频来进行自学新课的内容,从而对新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将不清晰的地方加以重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3《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设计实例分析
3.1《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信息(1)选题意图
本节课是对探索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前预习式微课,在学生进行《探索勾股定理》预习之前发给学生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由来,让学生切实的体会观察、实验、猜想的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勾股定理,本课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2)适用对象:初中数学,八年级学生
(3)教学目标:1)知道勾股定理是怎样验证出来的;2)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3)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4)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5)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和创新精神。6)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4)教学用途:通过课前预习在大力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课前观看此微视频,并在教师上课时进行合作讨论。
(5)制作方式: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录音 3.2《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设计 3.2.1《勾股定理》微课设计
(1)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勾股定理
1)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课“美丽的树”,它的名字叫“勾股树”。2)再请同学们观看在北京召开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片,它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古代炫图,这两个图形中蕴藏着反应自然界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这个结论岁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其广泛的意义——勾股定理(引出本节课课题)(2)设计意图
创设“美丽”而又“神秘”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及积极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体验“数学的美”。3.2.2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1.观察、发现、类比、猜测
(1)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毕达哥拉斯家的瓷砖
(2)提问:是否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都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个关系?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从观察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它与我们形影不离。(课件展示探索勾股定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本设计拟采取间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步了解,起到升华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对图形进行不断尝试,将“L”型进行拼接,从而得出a2+ b2=C2。
2.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要求学生有两块面积为a2、b2组成的图形由割补变为c2。如下图:
即:a2+b2=c2
3.变式练习,展示提升 一天,一棵大树被狂风吹断了,从地面到折断处有4米,折断后树梢落地点距树根有3米,这棵树原高有多少米。
此微课的主要目的是在播放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力,突出媒体的播放效果。3.3设计亮点
微课的教学设计考虑多数学生只是知道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情况从而选取了美丽的“勾股树”和被孩子们觉得很“高大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作为情境引入,现在的初中学生很多都不愿意动笔去计算和验证,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画和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己去探索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体会数学史的乐趣,并且教师会提前给学生发放方格纸通过这种简单的实践,让学牛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放开思维,自己不断开阔自己的想法,这就做到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结束语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但要把握学生的学情,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以便能够有效完成前置性作业,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跟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教学设计又根据初中学生性情好动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将课程制作在十分钟以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学设计多采取动画形式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总体目标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讲什么, 学生学什么;教师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呆板地强制消化, 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 更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提升学习水平”。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以实践新课程为宗旨, 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启发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掌握主动。为了摸清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以本校初二两个班115名学生为范本进行了关于“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 取得了比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二、关于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本校初二年级两个教学班, 合计115名学生。
2. 研究方法。
本实证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本校初二年级两个教学班115名学生, 随机分为实验班, 58名学生;对照班, 57名学生。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 摸清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及影响课前预习的因素。实验中控制变量为相同的单元教学时间、教学教师、教学内容, 自变量为课前预习指导的实施, 因变量为课堂教学效果。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按正常教学秩序授课, 以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保证研究的可比性。对照班采用既往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班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引导、组织和规范, 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明白预习什么, 怎么预习。为了确保预习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研究, 向学生发放书面学习单指导预习。学习单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需要注意的难点、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的预习问题、预习宜采取的方法建议等。同时引导学生按以下程序进行预习: (1) 浏览教材; (2) 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 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 (3) 归纳本节的内容提要; (4) 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5) 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于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可用彩笔勾出。实验结题阶段, 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实验效果
3. 研究结果。
(1) 实验前学生预习状况与平均成绩。根据调查问卷将学生分为经常预习、偶尔预习和不预习三种情况, 成绩为实验前的集中检测平均值。数据见表1。
显然, 实验前两班学生在预习状况与平均成绩上无差别, 具有基本相同的学习与情感基础, 统计学检验P>0.05。
(2) 实验后学生预习状况与平均成绩。实验结题阶段, 为了统计和检验实验效果, 获得实验结论, 我们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测试, 相关数据见表2。
实验组在课前预习习惯与平均成绩上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进步, 统计学检验P<0.05, 从客观上说明了通过教师的引导, 能够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而课前预习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研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让学生先于教师的讲授进入数学知识的海洋, 通过自主地探究, 理解和分析新知识, 明确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班由于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帮助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 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动机, 检测平均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班缺乏这方面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的预习状况变化不大, 检测平均成绩也没有明显的进步。实验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首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课前预习, 分析、理解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以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标志的自学能力。其次, 课前预习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同时独立发现问题, 产生疑惑, 利于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三, 学生在课前预习后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第四, 课前预习过程中, 学生是在独立的状态下掌握新知识, 内心自然会有成功感, 这种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第五, 教师掌握了学生课前预习反映出来的问题, 有重点地进行讲授、辅导、解疑答惑,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邓春燕.课前预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效[J].教育交流, 2011, (6) .
[2]邹敏.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习[J].读写算, 2012, (52) .
关键词:课前预习;预习作业;重点;难点;调查交流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那么,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布置预习作业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课下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
布置预习作业,一方面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二、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无须什么也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三、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
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课题自从2016年2月立项以来,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奔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实验为核心,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为研究主题,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内化先进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这一阶段以来的研究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开题论证是做好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是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发挥群体活动互动功能,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三大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并且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二、有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2、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三、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四、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师在每一新课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然后印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五、研究成效
1.在实施阶段中,各课题成员围绕主题定期在组内积极开展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组内备课、试教、上课、评课。对有效利用预习提纲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深入的认识。2.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预习,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深化。
3.通过实践,教师积累的有效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有效实施,把有效预习的习惯运用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应如何去进行预习的评价?因此在下学期,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以下面三方面为研究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预习提纲进行有效预习,重点围绕学会自主预习和预习的有效性展开,提高自学能力。
2.进一步探索预习提纲的设计,根据预习的问题反馈怎样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
3.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通过“先预习,后学习”的体会,以此来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引用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同学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校研讨的小课题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因此我十分重视预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预习,但是还不会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指导。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先讲一讲怎样预习,具体分四步:
1、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讲给家长听。
3、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4、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若有疑问,做出标注,待到课堂上解决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那么,学生怎样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在自己的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预习,效果比较显著。
(二)、写出预习提纲:
1、读一读
(1)初读课本x x页内容,知道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
(2)再读课本内容,了解这一节课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例题。看完例题之后,在练习本上,自己把例题做一遍。
2、想一想
(1)思考:在做例题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困难,即哪一步自己不理解或不会做,打开书划出来做上标记,(2)再看例题,自己能不能解决困难。解决不了的,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下面的预习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决的,预习向下进行。
3、圈一圈
再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上标记,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去听。如有疑难问题写出来,到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4、做一做
做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有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上课请教老师。
(三)、预习提纲提出后,教师的做法:
1、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预习,即教师要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
2、当所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3、当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效果和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提纲,尤其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预习例题时,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当然,预习贵在坚持,实践证明,课前进行很好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针对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反思,课题组成员又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课题的研究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另外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本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也有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在下一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会一如既往,踏实认真做好各项研究实践工作。
课题负责人:方城县赵河镇第六小学 程聚高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这一年多来,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到“四模块教学”, 显示了教育教学要改革的境况和必须改革的决心。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还是以“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巩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模块教学”, 都抓住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这个主旨, 逐渐从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如何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自己认知、探究获得新知识。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自学习惯, 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预习效果。所以学生进行自学, 也就是课前预习,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下,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 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所以对学生预习内容的设计和指导, 就变得比较重要了。教师通过预习提纲和导学案等一些形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从而为有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二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 把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或活动进行前置, 先让学生经历对新知识初步认识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 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提纲, 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 阐述如何对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1. 学具制作和实践活动
2. 自主探究, 归纳总结
3.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完成以上几个问题, 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新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认识以后, 课堂上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精讲点拨, 从而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三预习的指导和规范
小学生在最初进行预习学习时, 往往是漫无目的, 不知道怎样学习课本、怎样预习、遇到问题怎样解决等。在最初实行预习活动时, 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 观察信息窗,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努力去理解新知识, 提炼信息、发现问题, 达到初步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第二, 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导学提示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
第三, 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 检测预习情况。通过适当的练习, 可以避免学生的眼高手低, 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漏洞, 从而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显著,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 教学方法仍旧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 毫无创新与主动性可言.其次, 复习内容无新颖且重复, 教师所选复习内容与题目缺乏新意与变化, 没有针对性与重点,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热情再次, 将大量练习当作知识点复习.复习课上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在习题评讲上, 在课外又侧重于题海战术, 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学习压力, 还存在重复率高、效率低下等现象.最后, 学生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学生大多是机械式重复操作与模仿, 课堂氛围压抑、沉闷,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枯燥的学习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1. 开放活动空间
数学复习课上, 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不要一味要求学生坐在冷板凳上, 可以采取互动或者分组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开放课堂教学活动空间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与开放型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正顺应了中考越来越趋向于活、奇、新的趋势.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 要求教师协助学生远离题海战术, 复习应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因此, 科学地选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非常重要.首先, 教师在题目编排上要突显教育的原则, 并尽量做到容量大、节奏快、步子小、起点低, 让每名学生均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进而激发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热情, 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 题目要涵盖一定知识面, 在数学复习中要确保练习能有效完成数学课标要求.再次, 题目范围要包含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对于指出概念本质特点的题目, 开展单元总结的时候, 要求学生务必熟练地掌握.然后, 题目作用要求将数学方法与思想渗透进去,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自觉运用数学方法与思想作出灵活的解答, 进而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题目质量要具备一定效度, 在一道题目中最好涵盖着两个或以上知识点来活跃思维的含量, 再通过变式的练习, 增强学生解题的能力.
3. 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
初中数学复习课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势必要从基础做起, 做好基础的复习工作.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要将重点放在知识系统性上, 要指引学生先将某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弄清楚, 从结构到性质, 然后又从性质到方法, 进而在灵活运用基础上到形成能力.作为教师, 要按照不同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复习提纲, 同时要求学生开展数学复习时将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如此一来, 初中生就可以在复习途中弄清楚脉络, 教师也可以在复习课上有的放矢.从而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主动.
4.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初中数学复习课时, 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复习课实际教学时, 可以根据实际复习内容, 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展开交流合作, 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进而不断健全彼此认知的结构, 从而达到综合提高、查漏补缺的目的.对于开放型的问题, 由于答案不唯一, 存在不同解法, 所以解答策略也多样化, 在解答时, 尤其需要交流合作, 让学生能各取所长, 培养大家的创造意识和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意识到教学结构中知识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复习课要注重总结数学知识系统里数学思想的建立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方法在科学、系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 掌握知识的运用, 并深入地理解知识.
综上所述, 初中数学复习课旨在指引学生在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深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并灵活运用.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为数学教学重难点, 教师势必要转变教学方法, 研究能提高课堂复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要将学生当作课堂主体, 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引学生挖掘教材知识, 转变学生固定思维模式, 进而达到创新意识、独立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伟.浅淡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几点做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7) :193-194.
[2]程永利.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J].神州 (下旬刊) , 2011 (12) :189, 190.
[3]於民生.试论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J].数学大世界, 2012 (9) :40.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10-15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10-25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09-30
浅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研究09-07
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情况问卷调查表07-13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题目06-07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1范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