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产业规划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共8篇)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 篇1

题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2.2.2实例分析 2.2.3综合归纳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意义 4研究现状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5农业产业整体规划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5.3温江区的概况

5.4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化园区 6我国现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7 总体规划 7.1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7.1.2景观设计理论 7.1.3生态理论 7.2 规划指导思想 7.3 规划原则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7.4.2发展方向

7.4.3成都市温江区发展策略 7.5成都市温江区产业规划内容 8结论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涌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而来的,由于我国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不具规模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促使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它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一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调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做出详尽规划。

关键词:温江农业产业;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园区是融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游客参与为一体,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理论为一身的新型、复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其良性永续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市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园区的实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将农村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农业园区的旅游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节假口旅游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扬,农业园区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对农村的体验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农村传统风俗文化能够被广泛的传播。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关于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美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在我国,现代农业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虽然起步晚,却是发展迅速,各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园区的盲目模仿,功能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够合理,示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本文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创新等相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温江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分析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以及规划流程和内容,从而深层次思考、探究现代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可供查询参考。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经济、游憩、农业等多个角度的成果,另外,国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都可借鉴参考,对本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学科都不能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以探讨现代农业园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2.2.3综合归纳

通过对相应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查阅一与参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类汇总。提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与实践的意见与展望。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实践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分析,希望做到以下儿点研究目的:

(1)回顾我国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园区功能、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试图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规划方式。

(2)立足于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学基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应原理为指导,综合其他学科,以实践为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总体思路。

(3)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规划为例,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提出的规划理论与原则,寻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规划与实践的合理的操作方法。

3.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的研究,找出其在规划发展中问题并尝试解决,旨在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思想,并运用景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园区产业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结合,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一与实践,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实施中遇到的选址位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一今后相似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4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发展状况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农业园区名称各异,大多都是综合园区,而且,多以科技产业为主,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具有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孵化器、生态观光等功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

4.1.1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

创建于1993年6月,是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1000公顷面积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现代种植业,双代养殖区、科研服务区、观光旅游区和加工贸易区。到1998年底,完成投资2400万。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区内高科技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达到23家,区内企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利税1200万,新增社会效益3亿元。

4.1.2陕西省杨凌农科城

这是我国建设的唯一的“农科城“,1986年由陕西省政府、西北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咸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教基地,和促进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又成立一个我国农业方面目前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实验基地组成,主要针对西北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科研。它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1.3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福建农科院和厦门市农科所,利用厦门特区对台、对外联系的有力条件联合组建该园区。占地36公顷,开展开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引进、创新和开发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活动。园区具有研究、引进、开发、经营、贸易、培训、游览、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四大功能并相应创设六个分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4.1.4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海市郊农业建设12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郊区各建设一个,市属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上海实业集团建设一个。除位于崇明东滩垦区的上实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大,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他各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自2000年上半年陆续进入实质性启动初阶段,至今,已经发展建设了上海孙桥农业园、嘉定农业产业园等知名产业园区。

总结以上来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现代性基础设备设施;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管理方式;综合效益性聚合性;“磁场”性;特色性,多功能性。当然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存着一些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途径,其经历短,发展快,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加上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科技转化率低;建设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对农业产业园认识不足。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名称,他们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概念叫做农业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之为“Demonstration farm“。另一种是已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基地,称之为:holiday farm。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

4.2.1美国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其组织形式主要由农民协会、农业公司、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4.2.2法国

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政府在农业中的干预程度较高。除教育外,法国还成立农业信贷银行,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资供应和直接投资国有农机和化肥厂。法国的农场规模中等,平均39公顷,合作社是促进法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占有半壁江山,它们以供销、服务、协会、专业产品联合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农民自愿参见。每一个合作社为垂直一体的联合体,分散的合作社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网络。

4.2.3日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弃耕地面仅为全世界耕地面积的0.4%,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日本农业产业化建设走的是“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即充分发展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基层农协组织,注重和加强农工商的合作。5成都市温江区农业产业规划分析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参考国际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农场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协调组合,融入先进的产业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构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制造出优质产品、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效益。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农业产业园区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优势,如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销售地理位置优势、科研优势或农业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等,投入较高资金,投建或引进有规模的、相互有密切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金融等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能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产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农业产业化园区就是在一个适当地区域内开农业产业化活动。5.1温江区的概况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平方公里,辖4街道6镇,201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56.2万,占成都市总人口的2.89%。截至2013年,温江区土地总面积414211.04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44573.19亩;建设用地面积154274.77亩; 未利用地面积15363.08亩;耕地保有量214000亩,基本农田保有量172000亩。经过调查,2012年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为147906.5亩。在地资产120亿元,总产值76亿元,花木销售18.25亿元。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寿安镇,种植面积为44915.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132个,占总面积的30%;万春镇种植面积为3924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468个,占总面积的27%;和盛镇种植面积为31795.6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09个,占总面积的21%;金马镇种植面积为8703.3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68个,占总面积的5.9%;涌泉镇种植面积为6192.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97个,占总面积的4.2%;永盛镇种植面积为4741.1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6个,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6%;天府镇种植面积为2427.9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5个,占总面积的1.6%;柳城镇种植面积为1711.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个,占总面积的1.2%。

5.5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劣势分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产业园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一、优势分析(Strength)1.种植花木历史悠久

2.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 3.花木品种丰富,品牌品种突出 4.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 5.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

6.税收政策优惠,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备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生产成本提高 2.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3.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供销结合不紧密 4.花木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5.信息化程度不够

温江区充分发挥自身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优越、花木品种丰富、品牌突出、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等内部优势,特别是 针对盛镇花木产业花木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加工、销售、研究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综合体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种植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机会,发挥内部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温江区花卉产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特定的竞争优势。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描述即为:以科技作先导、实行科技兴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花木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放大花卉产业效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商品生产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现在的数量扩张向科技集约化、专业化出口型转变,成为温江区出口创汇的一个主要产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构建完善的花木销售网络;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园区成为“窗口工程”、“政绩工程”,归纳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一下一些方面:(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这是目前很多农业园区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人,不同的地区农业园区应该要有不同的定位、核心和发展模式,自己应该抓住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不做深入的可行性调查,不顾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盲目兴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盲目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不佳而夭折。

(2)以建设园区为名而做其他事业:这是很多园区建设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政府对建设农业园区都有政策或者贷款的优惠,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以建设农业园区的名义而获取银行贷款或者做房地产开发。另外,很多政府为了做自己的政绩工程、窗口工程,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新建农业园区,而专家在撰写和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过多的考虑了业主的需要,在不适宜建设园区的地方仍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不具有可行性的园区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导致园区建成后荒废。

(3)缺乏合理规划,定位不明确: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思考,保证各种功能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iy l。但是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还没有完整的规划理论,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定位不准确,这往往导致园区结构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发展,影响园区健康。

(4)运营成本高,效益低,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目前我国的农业园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园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园区,设施的投入全部靠政府,而企业负责后期的管理和运营,而现代化的设备需要的运营成本很高,一旦企业在效益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导致园区的发展停滞。总体规划 7.1 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在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以系统论为指导将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己存在的渠系、道路视为廊道,结合道路具有典型线性特征及跨区较人,各地表征均有所变化,在整体风格确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域特征把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景观一单元,而每一个景观单元在实现功能作用、演绛各自样式、展示多样性风格的同时体现统一性。7.1.2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规划应在满足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使产业园不仅仅只具备生产、示范和科研的功能,还要加入人文思想,让景观类型丰富起来,生动展示各种地域文化,通过景观的观赏性进行科普和生态的立体教育。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使道路成为联系各规划区的枢纽,景观设计结合道路的连接意义来设置节点,将建筑融入地域特征形成特色景观。7.1.3生态理论

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一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要做到: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该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7.2 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业化推进,辐射和带动礼州片区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化、以花卉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富有现代花卉基地特色及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使花卉的生产和花卉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并且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以景观规划为枢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温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土地资源,引进高、精、尖科研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花卉生产、生态、科研、旅游的有机共存,尽快把园区建成形象鲜明、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7.3 规划原则

(1)“ 1234”原则

“1”:.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2”:即无污染,无公害,力求达到二无。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4”:达到高起点、高科技、高管理和高效益。(2)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农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环节,应从全局角度去考虑问题,确保系统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礼州片区农业园的整体效益最优化。(3)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确定合理有序的景观空间和生产作业流线,科学的划定环境容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注重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区域生命力和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确保花卉产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针对园区现状、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务实建议,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以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本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可操作性为指导,确保规划合理实用。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现代花卉产业要坚持高新、高效的办园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一导,通过引进良种、厂丰一物技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等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产业园区具备创新性。

7.4.2发展方向

花卉产业园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与郊区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成“城市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日标,并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4.3发展策略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一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勘察需要土壤、地理、植物、生态等专家的调查评估,捉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中期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农业、旅游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期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生态学家的筹划经营。由此可见,花卉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区域建园,需要各项各业专家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交义学科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园区运行机制的转换,构建资金、科技和政策的职称体系。按照“法人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扶持、学校催化、产业化开发”的模式,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十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机制,依靠五方力量,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依托学校和引进社会专业人才一,建成强劲的科不毋、技术、管理、营销人才梯队,在园区进行高科技工程项目的试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政府给子适当的政策优抚,研究出台园区建设中涉及的用地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林特产税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增收问题、用电用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相关政策,同时给介园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还业主和投资主体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权力,保证园区经营的活力。

规划项目去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农户的自由经营以及农民身份有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科研院校专家智囊团的优势,促进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将科研教育引入园区,作为生产的强人支持力。建立从农产品良种引进一培育一生产一加工一物流一贸易等各功能相互对接的空间格局。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图1)。良种引进育苗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图1 完整产业链流程

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下,搞好生态环境。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足,发掘其经济、观赏价位,因地制宜,合理的整合、配置、开发当地资源,不但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资源的永续使用。7.5 产业规划内容

(1)优势产业

利用温江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独特的优势产业,珍惜苗木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切合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逐步发展为花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2)特色产业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成本成为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便捷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人补充,在给广大市民带来休闲好去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科研育种产业:花卉育种,即研究改良现有花卉品种,创造新类型、新品种及改进种子繁育技术的科学,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多姿的花卉品种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其来源,园区_适当的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有利于人们更加支持和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结论

现代农业园区应建成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释多种功能;同时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将园区农业的生产走上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园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社会经济,为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园区应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等方式,进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信,达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资源的目标,实现生态循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将园区建设用美学和园艺、园林学相结合,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旅游科普主业或者副业,实现园区多功能的同时也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模式将具有广阔且可行的市场。策划与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规划建设方案。

政府对于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招商引资。制定园区各项管理制度,统一对园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并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园区开发过程,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能一味以经济利益为日的而破坏生态,应保持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不影响园区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自然风貌,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需要带动辐射周边的农民,发动周边全民参与,进行相关产业的工作,一协调园区的发展和农户利益,引导农户自觉保护白然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 篇2

1.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全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服务,农户自主经营”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坚持实施“项目带动,财政攻坚,产业开发”三大战略,大力开发草畜、蔬菜两大产业。具体成就总结如下: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二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三是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四是经营机制不断完善;五是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六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七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2 发展优势

“十五”以来,国家及省市的投资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今年,中央在“三农”投入方面实行“三个继续高于”政策,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省、市上也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一切为我们争取更多的“三农”项目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牧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县上提出了实施“项目带动,财政攻坚,产业开发”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强化服务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草畜、蔬菜两大产业的开发力度,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真正把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了重要位置,。

2 存在问题和困难

虽然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2.1 科技含量偏低

虽然在产业开发中不断推广良种良法,草畜、蔬菜两大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生产过程仍较粗放,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竞争力弱,产业效益低。

2.2 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融资困难,已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难以完成预期生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

2.3 标准化生产滞后

由于农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千家万户的生产原料、生产方法、生产过程难以完全统一,虽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但从全县范围内来看,标准化生产仍然相对滞后。

2.4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都较少,一部分农产品经初、粗加工后进入市场,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就进入流通环节,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化、效益化,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3 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服务职能,优化服务环境

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增加投入,科学调度,提高信息提供、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冻配改良、疫病防制、项目申报等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服务力度,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2 优化产业结构,扩张产业规模

进一步抓好草畜、蔬菜两大主导产业,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培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进先进技术、特色产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把草畜、蔬菜两大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3.3 创新机制体制,扩张经营优势

积极鼓励、组织、引导龙头企业探索灵活多样的利益联接方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农民的积极性。重点加强“订单农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让双方互惠、互利,使农民从延长产业链中得利,探索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发展。

3.4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扶持政策上向农业产业加倾斜,吸引客商、内企业、农户等社会力量投资建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3.5 强化质量监管,推动持续发展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

3.6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为马铃薯、芹菜等绿色蔬菜和无公害牛肉等优势终端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利用各种媒介、展销会积极推介,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小晶.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暨南大学,2002.

[2]王兆阳.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宏观经济研究,2001(05).

[3]王为农.调整农业结构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1(02).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 篇3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县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人口165万,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全省农业大县和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的实际,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依靠农开项目带动、推进畜禽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在服务全县大局中批准结合点

固始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耕地170万亩,连续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在畜禽养殖方面拥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万多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全县50万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入40多亿元。因此,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优势和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粮油、畜禽和劳务经济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农开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开发战略,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在狠抓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开工作的一大重点。坚持“政府扶龙头、项目建基地、产业富群众”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三高固始鸡养殖、淮南猪原种场改扩建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了产业开发之中,找到了农开工作服务支柱产业开发的切入点,发挥了农开项目的综合效益,现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做出新贡献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效益,我们在实施中坚持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坚持项目、资金、科技服务措施综合配套。通过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铸品牌。一是壮大了龙头企业。这几年,我们把农开项目支柱产业化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固始鸡、豫南黑猪养殖业上,逐步壮大了其龙头企业——三高集团。2007年6000吨固始鸡蛋标准化生产项目和2008年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实施后,年孵化种鸡4000万只,种鸡规模发展到40万套,带动小规模散养蛋鸡专业户4.7万户;固始蛋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只,带动农产7.2万户,户均增收5700元;带动养殖合作社11个。目前,三高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猪繁育供种企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2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扩大了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主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为推动三高固始鸡产业化上规模,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区山浅、林地多的优势,在赵岗乡石堰建立了“万亩生态养殖园”,通过散养固始鸡,提升快乐固始鸡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农开项目,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实施了“6000头淮南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工程(即后来的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进行了改扩建,2008年带动基地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规模翻一番。三是打造了品牌。通过实施农开项目,固始鸡规范了农户养殖模式,统一了产品标准,叫响了“固始鸡”、“固始鸡蛋”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农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固始淮南猪原种场联合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肉猪新品种“豫南黑猪”,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0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品种证书,12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叫响了“豫南黑猪”品牌,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农开工作新路子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并把农开项目与落实上级农业开发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理念上,强化综合开发理念、产业化开发理念,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力争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建一桌席”的目的,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亮点。在开发机制上,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国家支持、自筹配套、滚动开发、积极引导”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千方百计抓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引导广大受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立项有申请,评审有原则,实施有计划,资金有规定,运行管护有制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在支持产业开发上,坚持共建共管,共见效益,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捆在一起。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农开工作职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新形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开项目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农开项目建设指挥部,对农开项目工作在领导力量、资金整合、技术服务上给予倾斜。农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早规划、早部署,优先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和项目监管,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组织施工、检查验收,到工程管护,都统一标准,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区单位围绕农业开发的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有序推进。近几年,全县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超过16万亩,涉及6乡36村,受益人口14万人,促进了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4个,投入开发资金2000多万元,有力地推进了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茶叶、柳编等产业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年,必将为农业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将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局,争取好、实施好农开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早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而努力。

XXX镇农业产业规划 篇4

我镇农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努力建成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农业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划如下:

1、XX村:2、3、4、5、6、7、11社主导产业为枇杷,3、4、5、6社积极发展稻鳅和商品鱼养殖。

2、XX村:10—22社主导产业为冬菜,2、3、4、5、6以手工石雕产业为主。

3、XX村:全村主导产业为枇杷,3、4、6、8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主。

4、XX村:3、4、5、6、社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7—16社以巨桉产业为主。

5、XX村:12、14、15、16、17社主导产业为笋竹,3、4、5、7、9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主。

6、XX村:1—

3、7—

9、10—14社主导产业为巨桉,3、10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为主。

新蒲新区农业产业规划(一) 篇5

规 划

一、基本情况

1.新区基本情况。新区辖两个镇,总人口11.8万人,20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有耕地101690亩,其中:田64029亩,土37598亩,共有林地147513亩,森林覆盖率33.27%。

二、现状认识 2.1规划背景

新舟镇位于北纬27°~27°,东经107°~107°,国土面积168km2,距遵义市中心城区54公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为一体的沙滩文化。遵义机场坐落在新舟镇境内,经中央军委和国家发改委批准,遵义机场为军民共用,预计在2012年可以通航。新蒲镇属遵义市城郊,距遵义市中心15公理,是典型的城郊时令蔬菜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较快,具有潜在的发展基础。2.2自然条件

2.21两镇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土地肥额,雨量充沛,交通便利。2.2.2气象气候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篇6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2000--2010年)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今后若干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区域经济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各地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榨菜、禽蛋、水果、茶叶、花卉、生猪、名优海淡水养殖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已调整为38.3:53,其中渔牧业比重已分别占到33.9%和15.9。

(二)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各种类型、年加工经营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千家,1998年加工经营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1998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龙头企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3亿美元,其中十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占60%以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的三资企业达258家。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良种,以及先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产业一些多年不变的老品种、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变。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农民购销员8万人,年购销农副产品几百万吨,建立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780多个,联系劳动农户26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意识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产、加、销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四是产业化建设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的深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依靠高新技术,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产业为桥梁,以科技产业为先导的高效产业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着重抓好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蔺草、创汇蔬菜、竹业、榨菜、禽蛋、水果、茶叶、特种水产、远洋渔业、浅海滩涂养殖、生猪、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到2002年,以上12个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面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发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建立比较完善

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20个规模大、带动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值上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

3、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2002年,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创造出30个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外向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到2002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8亿美元。

(三)重点产业、产品发展目标和布局

粮食在大规模整治土地,建设150万亩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以24个商品粮镇(乡)为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冬季,优化夏季,稳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种的优质化。保持全市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150万吨(其中稻谷130万吨)的粮食总产水平。

创汇蔬菜巩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产基地,逐步在郊县、镇海发展新基地,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增加名特优新蔬菜。依托“两头在外”,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出口蔬菜总产量要从目前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蔺草生产基地以部西等地区为主,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重点要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加工产品的开发。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保证外贸收购额稳定在5千万美元以上。

竹业生产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县、奉化、宁海山区为主,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面积从33万亩发展到40万亩;高产用竹林达到20万亩。另外在奉化班溪、楼岩、慈溪鸣鹤、余姚三七市。北仑柴桥等地建立20万亩雷竹、象牙竹、高节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00万亩。竹笋产品加工要在稳定水煮笋产量的基础上,拓展深加工产品和菜竹笋产品的精细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竹笋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创汇2千万美元。

榨菜生产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区为主,近几年要稳定现有面积,建立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发展新优品种。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逐步改变“小、杂、乱”状况,注重加工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面积立稳定在13方亩,总产值达2.5亿元,出日创汇2千万美元。

特种水产以慈溪、余姚现有的万亩连片鱼塘及“一江一湖三库”(姚江、东钱湖、胡陈港、四明湖、大塘港)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设施和养殖条件。在巩固传统四大家鱼基础上,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河鳗、河蟹、青虾、鸟鳢、刀额新对虾等名优水产品,扩大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努力实现淡水养殖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浅海滩涂养殖到2010年,全市浅海、滩涂、围塘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浅海养殖4万亩,围塘养殖12万亩,滩涂养殖34万亩。浅海养殖中海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为主,总量发展到5万箱,品种以市场适销的大黄鱼、黑鲷、鲈鱼等为主,积极引进拓展新品;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藻类养殖以发展条斑紫菜为主。滩涂养殖以三门湾沿岸的宁海和杭州湾南岸的北部海滩为主,采联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平涂养殖形式,大力发展以蛏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贝类和青蟹等名特水产品及其它新品。围塘养殖以对虾养殖为主,提倡混养,提高单产,实现高产高效。

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以一海两洋(东海渔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为主。外海渔业要在稳定渔船总量前提下,有计划更新旧小渔船,加快研制发展400马力以上先进的尾滑道钢质渔轮。远洋渔业近期以有一定经验的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两钓为基础,带动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轮要从目前的20艘,年产2万吨,到2010年争取发展到250艘,产量6万吨,逐步建立起一支陆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队、销售有渠道的##远洋船队。

生猪在巩固、完善现有77个规模猪场和近4000个专业大户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鄞县、余姚、江北和北仑的瘦肉型猪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条工艺先进、设备完善的万头生猪生产线,推动生猪生产向集约化、效益型、瘦肉型转变。到2010年万头猪场达到40个。基地出栏肉猪从目前的86万头提高到152万头。占全社会生猪出栏总数比例从67.6%提高到80。

禽蛋重点建设余姚、象山、江北三个肉鹅基地,达到年养白鹅400万羽;在现有存性较多的地区宁海、奉化、镇海、慈溪、江北等地继续发展蛋鸭基地。达到常年存栏600万羽;在余姚、鄞县建立数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鄞县建设5-6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鸡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巩固和发展蛋鸭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禽产品,到2010年,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提供商品蛋10万吨。积极扶持畜品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草食动物在宁海、余姚、象山、鄞县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牛、羊、兔业生产;在北仑、鄞县、奉化、宁海等地建立千头以上的奶牛生产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岛滩涂、部分山区推广波尔羊等良种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圈牧、生态养羊,逐步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在发展长毛兔同时,建立2-3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奶牛发展到6500头,年提供鲜奶3.1万吨;羊存栏20万只。

水果在扩大象山港、三门湾岸陆柑桔、奉化江两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杨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改造老果园,提高质量和加工经营水平。全市新发展脐橙、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杂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优新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园5万亩,使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贸收购值达到3.5亿元,创汇450万美。

茶叶生产基地以四明山、天台山为主的高山茶区。象山港沿岸的港湾茶区,柴桥郭巨地区的平丘茶区为主。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性系早生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基地。茶园面积从现在的18.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总产2万吨,其中名优茶300O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出口量达到1万吨。创汇2千万美元。干果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情况,全市新发展板栗、银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万亩,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10万亩干果商品基地,年产干果1万吨。

花卉发挥我市现有花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础较好防奉化、北仑、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一溪(口)花卉产业带。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花卉年销售额6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具个方面:

(一)发挥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一要稳定粮食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到2002年全市争取有45万亩耕地建成标准农田,到2010年全市标准农田达到150万亩。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耕地结构,逐步建立耕地的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植结构和养殖混合结构。粮食生产经营走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目前448亩调整到4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3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26斤,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和耕地经营结构优化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我市的蔺草、竹笋、茶叶、水果、榨菜、创汇蔬菜海水养殖和禽蛋、花卉等产业、产品。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务等措施,致力深度开发,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规范化基地化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民促使这些产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要着眼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产业、产品,如长毛兔特种动物养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丝瓜络、鳗鱼等,要组织重点开发,逐步拓展成为新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四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要用绕传统名优农产品创名牌,通过提纯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品质,促其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特色农业,新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要提高商标意识,重视农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制订完善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行统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农产品加工作系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02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省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能带动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真正确立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各类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重做好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搞大。对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人集团,也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新上一批高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低档次。因此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发展,遍地开发,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如目前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量或基地生产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业,进口加工机械,而应该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

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大型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可凭借他们自己在市场、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不论在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鼓励这种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重点。

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兴衰成败的标志。因此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深度加工。创出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名牌产品,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处东窗沿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充分依托地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水产品、蔺草、食品罐头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创汇产业或项目。要引导农业外向型企业拓宽商路,调整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的国外市场。要采取优惠政策,有重点地扶持现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上规模,并逐步争取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放开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金开发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鼓励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制订出台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视农业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优品种、先进技术、农产品精新加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尽快改变我市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落后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产业。

(四)搞好服务,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增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研和种子(种畜)部门以及原良种场的引进、选育、繁种和推广,扩大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四是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家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以产业区域为基础组织的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协调生产、组织交流、开展服务,使之作为农民的真正代表进入市场。

(五)培育市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一是办好已有的专业批零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二是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政府牵头,鼓励部门兴办一些规模、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四是要着力培养扩大农村购销队伍,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眼界宽、思路广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率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力军,联手开拓市场。逐步在全市农村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中介组织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教政策等,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业在内的社会上各种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审批方面给予优先权,并在建设资金和配套条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注意规范这些主体与农户的关系,防止坑农、害农的现象出现。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除鼓励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外,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贷款等都应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安排;要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粉”的传统做法,重点支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的农业项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台的各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要切实贯彻落实。对于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税费、贷款、用地、出口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好范文”版权所有

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对各类生产基地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七)培育机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导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触及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要大力推广和完善合同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通过签订合同或签约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龙头企业要把扶持农民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通过对生产者提供良种、物资、技术、资金等服务,以及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等措施,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或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要以股份制来代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企业活力。要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吸收农民的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产权纽带联结企业和农户利益,使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之我见 篇7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据统计,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费用约占总投资的1.5%, 却影响着项目工程总造价的8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战线长, 时间紧, 任务重,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意义重大, 作用明显。结合工作实践, 本文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按照农发项目管理的要求, 规划设计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1.1 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选项时, 区级农发部门坚持从项目区实际出发, 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项目选准后, 召集涉及项目编报人员开会, 下发编报提纲, 说明注意事项, 要求与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认真踏勘项目区, 初步形成文字材料后, 统一到区农开局集中办公。业务人员对各镇所报材料统一把关, 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和建设内容规划安排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立即改正, 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扩初设计阶段

项目扩初步设计是在项目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以后, 进行具体工程的勘测设计, 重点是解决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解决的项目建设内容细化问题。

我们首先要求项目镇材料编写人员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 重新考察项目区现场, 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设计内容, 围绕“设计几个停车点, 形成一条参观线, 规划一个核心区”,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布局。重点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水源工程的水位、流量等特征值;二是明确主要建筑物的数量、位置、结构形式、控制尺寸等;三是明确泵站等设备的规格型号、装机容量、供电线路等。项目镇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 同步形成初步的文字材料和投资估算安排表。区农开局业务人员根据各镇规划设计情况, 重新踏勘现场, 征询和尊重项目区群众意见, 中沟级以上建筑物个个到, 现场确定规格型号, 小沟级建筑物抽样检查, 坚持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 做到实情在一线掌握, 问题在一线解决, 充分发挥农开局的业务指导作用, 以进一步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3 工程招投标阶段

扩初设计阶段的工程概算造价一般都含有20%左右的上浮值, 进入招投标阶段时进行的是工程预算, 预算价更符合工程单价, 因此在招投标阶段, 在合理额度范围内进行微调并不违反项目管理规定。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前第一项工作就是深入项目区考察工程实地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 了解项目区基本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如发生变化, 原则上不再变更工程规格型号, 但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图纸, 使其达到施工设计图标准。招投标工作结束后, 都要节余一定数量的项目建设资金, 具体安排时, 可以从完善前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角度出发, 在项目区安排新的工程, 进一步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整体性和合理性。

2 目前我区农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几个缺点

2.1 技术力量薄弱

受自身体制限制, 区级农业资源开发部门在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专业人员较少, 个别项目镇材料员更是一个人包打天下, 在编报材料时经常遇到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得不到外单位寻求外援。技术力量的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设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2.2 时间安排紧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 需要基层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工作。但根据惯例, 上述每个阶段工作留给我们的时间一般都在一周以内, 造成编报材料时只能慌慌张张赶进度, 很难保证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周密性。例如, 在项目扩初设计阶段, 我们到项目区调查摸底时, 数千亩的地块最多安排1天时间, 根本无法做到详细周到。

2.3 重视单体工程设计, 轻视总体规划效果

通常我们认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就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其实不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 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措施, 不仅要对土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还要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土壤深翻、机耕路线、林带数量和走向、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等许多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从而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和整体性。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项目库建设

为避免在编报项目时临时抱佛脚, 影响规划设工作计间, 要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项目库的建设要当作日常工作来抓, 及时调查了解全区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和布局情况, 及时落实项目库的入库、清库、补库工作, 坚持所有立项的项目从项目库中选择, 调动各镇推荐优秀项目的积极性, 逐步将项目库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早做安排提前介入, 从而为规划设计工作赢得时间。

3.2 聘请专业机构

由于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 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一些要求比较高, 难度比较大的项目, 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农开部门采取招投标形式选择专业规划设计机构, 实行合同化管理, 由其全权负责各区中沟级以上建筑物规划设计工作。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的介入, 有效提升了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水平, 减轻了业主工作难度,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3 对重点工程进行典型设计

电灌站、防渗渠、中沟桥等关键工程的规划设计时, 需要进行典型设计, 通过现场考察, 查阅资料, 仔细分析论证, 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和系数, 确定合适的工程图纸, 以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3.4 多方参与, 体现综合性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 篇8

关键词:收入;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总局和分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军川农场优化种植结构,构建种植业结构新优势,规避自然风险,促进职工增收,结合农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宜稻则稻”的原则,兼顾作物合理区划,连片开发的思路,全力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在2010年以前,军川农场原有水田种植面积9.3万亩,2010和2011年度新开发水田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和21.2万亩,居全局之首,2012年确保全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1 优化种植业结构,构建种植业产业结构新优势。

根据总局和分局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军川农场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我场连续两年下大力度开发水田,开发面积达到37.2万亩,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7.5%。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4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7.44万亩,水稻9.3万亩,调整到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10.7万亩,大豆种植面积1.03万亩,水稻46.5万亩,粮食总产由2009年的30.56万吨提高到了2011年的34万吨。经过三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军川农场确保了粮食产出能力的提高,作物综合抗灾能力的提高,职工效益的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加强领导全程服务,科学合理的开发水田。

2.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这两年来,为落实水田种植面积,我场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新开发水田面积的顺利落实,特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场长、书记担任组长亲自抓水田开发全面工作,副场长分片抓,科长包居民组抓具体开发及协调工作。

水田生产严格按照“十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科技培训、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农时标准、统一壮苗标准、统一大棚综合利用、统一技术指导。

2.2 思想早发动,政策早制定 军川农场自2009年6月开始着手准备开发水田工作,水田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科室领导、居民组副主任进行研讨,制定水田开发的政策——分别制定了【2009】16号文件《军川农场关于2010年水田开发的若干规定》和【2010】22号《军川农场2011年水田开发的若干规定》。

2.3 结合实际,科学开发 由业务部门牵头,组织各居民组实地踏查地号,调查农药残留,探查土质,严格把关,杜绝不宜种植水稻的土地盲目开发,了解可开发面积,科学合理的给农场各居民组下达开发指标,真正做到宜稻则稻。

2.4 全程监督,强化服务 水田开发领导小组对全场各关键阶段的水田开发工作小组进行指导监督,业务部门强化服务。

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推动水田开发工作

2010年全场实现新开发水田种植面积16万亩,2011年全场实现新开发水田21.2万亩,2012年开发水田5万亩。

在集中秧田基地建设方面,农场两年累计投资667.12万元,建成集中秧田基地28个,集中大棚6578栋,占全场大棚数量的84.8%,确保了旱育壮苗。在钢骨架大棚的购进方面,全场累计购进大棚6200栋,其中农场统一采购1200栋,每栋大棚给予500元的补贴,小计补贴60万元,确保全场100%大棚育秧,消灭了中小棚;在现代化催芽设备的引进上,农场购进大型集中催芽设备投资402.5万元,购进小型浸种催芽设备投入302.6万元,小计投资705.1万元,实现供芽种全面集中浸种催芽;购进水田拖拉机1700台,为整地作业提供动力保证;购进高性能插秧机447台,每台补贴30000元,小计1341万元,为全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插秧工作提供了机械力量保证;购进各类型收割机170台,农场补贴200万元,购进自走式割晒机10台,每台补贴4万元,小计补贴40万元,割晒架34台,每台补贴5000元,小计补贴17万元,拾禾台41台,每台补贴3000元,小计补贴12万元,为水稻收获提供动力支持;新建水稻房补贴50栋,每栋补贴2000元,小计补贴10万元;苗床播种机购进127台,农场每台补贴2000元,小计补贴25.4万元;水利配套工程投入2240万元,总计补贴5300余万元。

4 粮食产出能力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军川农场通过三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总产由2009年的30.56万吨提高到了2011年的34万吨,水田种植面积由9.3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46.5万亩,水稻总产由2009年的5.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7.45万吨,实现粮食产出能力的大幅跃升,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而且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水田每亩效益为400元,玉米每亩的效益为300元,军川农场增加的40.7万亩水田种植面积每年将直接增加效益4000余万元。

军川农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种植业结构的新优势也已初见端倪,既稳定了职工收入又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军川农场的农业生产必将借助“十二五”的东风再上新的台阶,为垦区430亿斤的粮食产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军川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校控烟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下一篇:党的思想建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