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精选9篇)
提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提问,即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是教师课堂活动中的常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说课堂提问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佳载体之一。”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问题教学法,把“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到教育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将借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实现。日本曾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过一个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研究,整个研究持续了几年时间。由此观之,课堂提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小学课堂提问现状笔者通过长期的听课和对教师的访谈,对中小学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表现如下。表现一: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以低水平的提问居多,高水平的提问相对较少。(注: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则被当作是高水平的提问。表现二: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表现三:一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表现四:课堂提问中教师顾及不到全体学生,时常有被遗忘的角落。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思考点。针对以上课堂中的现状,促使我们思考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许多研究者一直都在考察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希望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有效提问,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他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现有文献对有效提问的一般陈述是:“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学者进一步认为,教师有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切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质疑和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文献以及学者对其的阐释可知,有效提问在于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在于教师尊重与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效提问是以学生为本的,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而且教师在紧随学生回答之后提出的加工性问题能为学生提供一套指路标识,引导他们参与目的明确的以教师和其他学生为互动对象的对话。因此,有效提问可以辅助学生描绘出精确的能被个体内化的,能和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提问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学到的也会更多。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
(二)高水平的提问和以事实性提问何者更有效由于教师频繁地在课堂中提问,因此我们就非常关注教师所提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对事实性提问和高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多年来,传统的看法觉得高水平的问题比起具体的事实性问题更能促进认知发展。但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研究报告显示,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根据。一直到1976年,巴拉克·罗森沙恩根据其研究结果对传统的看法提出了挑战,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事实性问题实际上是最有用的,特别是在教师对正确和不正确的答案提供即时反馈的时候。几年后,德雷菲尔德(Ded-field)和鲁索(Rousseau)(1981)对事实性提问的应用提出了挑战,认为,高水平的问题、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思维有积极影响。随后,研究者们继续对上述争论进行研究。最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教师所提问题的问题类型应取决于他们所要教的学生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前提,我们就不会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
在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低水平的问题相对简单,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对于课改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实现也大有裨益。但不利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课堂提问不仅要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用一些事实性提问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高水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提问变成学生创新和探究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有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考的欲望、质疑批判的勇气、主体参与的意识,才能看到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缘何缺乏问题意识
“在理论上,没人怀疑学校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波兹曼(N.Postman)等指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也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但从听课观察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的情况极少出现。为什么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上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呢?是不是他们在学习上真的没有疑问呢?非也。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一是由于传统知识观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就被看作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完全掌握课本知识就是一名优秀学生。这本质上是典型客观实在论知识观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接受这种真理式知识教育而成长为教师的人,在教学中,不仅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判断能力和专业自主权利,而且也忘却了在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打破知识客观性、权威性的意识,如何让学生积极构建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的个体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富有质疑文本知识以切实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勇气。尽管伴随着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的知识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承认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知识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在学校教育中,这种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造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二是传统教学观影响所致。在“教学是一个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就是教书,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学就是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的问题。这种教学观的弊端在于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同一轻个性。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话语权,教师提问代替了学生思考,课堂上没有质疑,没有创新,没有生命活力。学生虽然对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却没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我们知道,教师精彩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顺畅和谐,有助于展现提问的艺术魅力。然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涌动,迸发出的问题,这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要改变这种学生较少在课堂提问现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在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平等理念,并转换角色,赋予学生主导地位。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还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毫无顾忌大胆提问,敢于发表和同学不同、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尝试着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力求促进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启发学生质疑,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因此,鼓励学生课上积极提问,以促使其思考、增进其参与、了解其需求,正是教师知识观和教学观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创新教育、互动教学的一种响应。
(四)课堂提问如何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结合
一、提问内容方面, 即“问什么”, 要正确处理好以下矛盾
1. 多和少. 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对其所听的一节课做过统计, 教师频频发问累计达48次, 学生应接不暇, 没有了思考的余地, 这种课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其实, 提问与启发并不等同, 问题的数量也非“多多益善”.设计问题的前提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真能如此, 即便寥寥数语, 也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 相对而言, 在“多”和“少”之间应求其少. 善问、巧问, 以简驭繁, 以一当十的提问, 正是课堂高效率的体现. 如,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惯性”的概念后, 他设计了下面几个题目让学生回答: ( 1) 惯性是力吗? ( 2) 什么物体具有惯性? ( 3) 物体什么时候具有惯性?显然, 这样几个问题就排除了学生对“惯性”理解上的障碍, 有着以少胜多的效果.
2. 难和易. 关于提问内容难和易这对矛盾, 一位特级教师有过一段相当精辟的论述: “教师提问的内容, 如果过于浅易, 则学生无须动脑; 如果过于深奥, 则学生无从动脑; 如果不疼不痒, 则学生无意动脑. ”
有位教师在上“重力”一课时,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当中有人不受重力吗?”于是, “教师, 他不受”, 一片热闹. 试问: 如此简单的提问有何教学效益可言? 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以其实效为最根本的归宿. 同样是这节课, 另一位教师这样问: “你们坐在上升的电梯里时受重力吗? 你们站在斜坡上时受到重力吗? 如果受, 方向各是怎样的?”如此一来, 学生就不敢轻易作答了, 为后文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好铺垫.
当然, 提问也不能太难. 过于深奥的问题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乃至望而却步, 从而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如, 复习“弹力”时, 问: “弹力的方向怎样?”还不如这样问: “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前一问过于笼统, 且缺乏提示, 学生无从作答; 后一问则相对具体, 又有提示内容, 学生只要想想, 完全可以顺利回答, 显然更适宜些.
3. 有和无. 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问题, 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 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在一些“似无实有”的“可疑而不疑”的关节点上, 更需要教师独具慧眼, 及时启发,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而这种“无中生有”的问点, 极有可能是这个抽象概念的精髓. 于此处设问, 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例如, 讲完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后, 可以针对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冲量有什么关系? ( 2) 系统内部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冲量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吗? 经过讨论, 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便比较透彻, 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领悟更深了. 实际上这可以认为是“无中生有”的问题, 却能使抽象的规律明朗化, 称之为“匠心独具”是毫不为过的.
二、提问形式方面, 即“怎样问”, 要正确处理好以下矛盾
1. 直和曲.“是什么”, “对不对”, 直接发问, 单刀直入, 一目了然, 但是一味如此, 难免乏味; 迂回曲问, 旁敲侧击, 只要得当, 就能以其生动的情境, 别具一格的问法, 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 在复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时, 直接问法往往是: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当然也可以回答, 可是如果变换方式这样发问: “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经过3 s落地, 它在第3 s内的运动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这个曲问由于提供了一定的情境, 不仅能突出问题的重点,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当然比直接问更好. 可见恰当地运用曲问是必要的.
2. 庄和谐. 谐趣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起到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思维深入的作用. 教师提问寓庄于谐、寓问于趣, 只要问得熨贴, 就能诱发提问的“艺术魅力”. 因此可抓住问点, 有意为之. 如, 笔者在讲授“楞次定律”时, 针对定律中表述的“阻碍”非“阻止”的含义, 问学生“可借用一句唐诗来深入理解, 哪位学生知道?”课堂气氛顿时高涨, 在笔者的引导下, 得出“相见时难别亦难”, 众生哗然. 如此提问, 妙趣横生,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阻碍”的含义. 但是庄与谐是一对矛盾, 教师必须善于观察, 分析判断学生神态变化, 掌握火候适时发问, 要做到谐趣而又得体, 需要长期揣摩.
3. 主和客. 提问一般是教师为主, 学生为客. 有的问题由教师提问, 请一位学生作答; 有的问题由教师提问, 学生集体作答;还有的问题由教师问, 教师自己作答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提问方式, 但是能不能考虑学生成为主体呢? 实践证明完全可以. 例如, 有的教师狠抓预习环节,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 尝试去了解” ( 叶圣陶) 课本, 进而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 让“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转换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这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课堂提问必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作答。有时候我们可能为了提问而设计问题,教师有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坠云里雾里。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一位老师刚板书完课题,劈空就问:天游峰扫路人,为什么要在天游峰扫路呢?教师没有精心设计问题,信口开河一问,学生当然不知所云,目瞪口呆。
问题设计要有价值,避免碎问碎答以及简单提问。问题设计首先要能统帅文本,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以为什么称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紧抓“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以此来贯穿整篇课文教学的始终。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尽量有趣味,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同一个故事,有人讲得娓娓动听,使人听得津津有味;有人讲得平平淡淡,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我就这样设计了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有工程师,在他们的努力下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建筑,可是法国的昆虫专家法布尔却说蟋蟀是最伟大的工程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开动脑筋读文、思考、议论,再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豁然明朗,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大众性,要贴近学生的经历和阅历,同时要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不能只针对少数人,而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大多数同学就会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内容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广度和开放性,有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课堂提问不要只设计唯一答案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只要说出道理,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当然,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能帮助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地探究。
初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擅长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本领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通过一些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不断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纵深。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准备好细绳、剪刀,我首先给学生演示用剪刀剪细绳:第一次,将绳子对折,找到中点将其剪断,绳子成为2根;第二次再将2根细绳一起对折,再次找出中点并将其剪断,绳子成为4根,依此类推,并将剪的次数与细绳的根数记录下来。此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如果剪5次,能够得到多少根细绳?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如果总共剪n次,可以得到多少根细绳?怎么写出表达式?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伴随着提问,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乘方的含义,更深化了对乘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深入思考乘方的数学内涵。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更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切忌走极端,要么泛泛提问,让学生泛而广之地回答;要么紧盯着几个优秀学生,忽视其他班级个体。精彩高效的课堂提问,必然是能触发每一个个体的思维意识,促进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即使是面对个别学生,也要力求让全班同学都能进入思考的境地,真正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有效调节课堂的手段。如在让小刚同学回答时,教师可以说:“现在小刚同学先回答,其他同学看他回答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然后再说说你的看法。”这就无形中照顾了其他同学,使正在回答的以及旁听的同学都进入到对问题思考的状态中,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学生齐答的现象,因为齐答虽然表面上气氛热烈,但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经大脑思考,人云亦云的现象,犹如南郭先生一样,随声附和。此外,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还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要契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既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也让他们感受思维的价值,体会思维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他们量身定做一些凸显他们思维水平的问题,引导他们感受深层思维带来的乐趣。
三、提问要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耳目一新
课堂提问,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忌一成不变,让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通过精心预设,选取新颖别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启思维,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我出示如下问题:小明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出示图),现在需要划同样大小的一块玻璃,他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耳目一新,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产生了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究欲望。
四、提问要瞄准时机,把握好火候
课堂提问的时机,对课堂提问尤为重要。时机选择得当,学生思维正处于对疑惑的渴求阶段,教师抛出问题,效果明显,事半功倍。当然,不同时期的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同。新课伊始,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及时提问,可以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思维遭遇障碍,产生偏差,或思维偏离方向,此时的及时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方向,扫除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此时上课时间已经较长,学生容易产生麻痹和倦怠心理,教师展示问题,能够让学生重振精神,集中注意力。从教学的整体来看,课堂提问可谓贯穿始终,无论是教学的哪一环节,教师都要恰当展示问题,通过反问或追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五、提问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教师在课前经过精心预设,但课堂中各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回答中往往会出现超出我们预设之外的结果,如答非所问,或直接回答不出等。因而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全身心投入,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妥善解决课堂问题,还需要多疏导、多启发、多铺垫,从而将学生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把公式中(a+b)2展开式中的2ab这一项漏掉了,此时,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次让学生发现完全平方式的特征,从而加深他们对公式的认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总之,数学课堂是思维的世界,问题犹如点燃思维的火苗。一节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提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优化提问的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因提问而不断闪耀出迷人的光彩。
刘炎鸽,刘珍洁,林雪花,秋国源
绪论
摘要:随着21世纪新型教育法的出现,出现新课程研究,旨在丰富课堂教育,加强学生参与性和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对老师的态度,旨在解决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善教育,加强提问。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生积极性、鼓励刺激
引言:在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发现, 有时在教师提问之后, 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沉默, 或者发言者寥寥, 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做到一问百应,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已成为众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查阅,结合过期报刊杂志,研究现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通过改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话题。为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学生从枯燥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就有必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景, 由讲解转入提问,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第二阶段, 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第三阶段, 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索, 找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第四阶段, 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 检查学生的答案, 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 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其他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 即进行延伸和追
问;更正学生的回答, 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 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1. 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追忆、联想,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获得新知识。
3. 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整教学程序, 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激励他们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
第一, 提问设计要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设计要力求少而精, 问题能切入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第二, 提问设计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如: 以学习《展望未来》第3 册第3 单元Borders 为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笔者把全班分成4 个小组, 分别负责文章四个段落的精读和学习, 然后就其对本段落的理解向其他同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参与提问,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 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把平时看起来深奥难懂的一篇阅读课上得津津有味。
第三,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将问题集中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 以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 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复习课, 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些问题提示来复述文章。
第四, 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以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 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让学生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太恰当, 也不会受到教师的羞辱与嘲笑。相反, 会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获得成就感是每位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合理的赞扬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指责则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扼杀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表明, 经常挨批评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学生。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回答。
第六,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觉得有趣;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来设计提问,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要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答复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此外,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灵活运用讲、练、读、议等多种环节, 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的时机把握
1. 课前提问。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作好准备并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利用各种媒体或手段去获取相关知识的例子。
2.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 教师宜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只有这样, 教师的提问才不至于枯燥、单调, 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如: 在《展望未来》第3 册第一单元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以如下的话题为主题讨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If possible,of the famous people, such as Bill Gates, Michael Jordon,President Hu Jintao, whose pattern of life do you wish tohave?
3. 对课文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的严密性、条理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以《展望未来》第3 册第5 单元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参考如下的设计: 先以“Where do you often go to buyhousehold things?”来导入课文, 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回答这些问题之后, 教师针对课文提问: “Why are somesupermarket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让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并作出回答之后, 教师再问: “What are the secrets ofsupermarket succes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然后, 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 教师应将提问与控制课堂纪律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上的一些违纪现象, 教师要在不伤害违纪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适时地通过提问, 起到既提醒了违纪同学, 又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如有学生课堂上睡觉, 教师可先问其他学生: “Is he sleeping?”同时将该生轻轻摇醒,示意被问学生答: “No, he isn’t .”然后问该生: “What’swrong with you?”该生可能会回答: “I am not feeling well.”教师再对全班讲: “What’s wrong with him?”学生们齐答:“He is not feeling well.”在此情景下, 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课后提问。这种情况通常以师生见面时互相寒暄的方式来完成, 它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口头表达语(如: “What’sthe weather liketoday?”“Did you have a good rest last night?”等)。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 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究课堂提问技巧, 因人而异地设计课堂提问。同时, 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 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到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提出集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根据本校学生生源实际,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创造性的课堂提问,营造轻松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培芳. 英语课堂提问与答问策略[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1).
3.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 黄红卫
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提问是有艺术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如果提问运用不当,则不利于教学,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不讨好。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对政治课从厌学变乐学,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和有效学,让学生在课堂提问方面主动探索知识,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笔者曾经做了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发现课堂提问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注重提问的数量、忽视学生的思考。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需要经过2—3分钟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
第二:注重课堂的气氛、忽视提问的效果。问卷调查显示:表面热闹,问题对教学无益。在新课改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回答踊跃,表面上教学效果很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成功。然而,事情的真相怎样呢?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就会导致提问后出现冷场或卡壳。因此,教师最担心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室静悄悄”的现象,我们总希望教室的气氛更热烈一些。于是,在教学设计时一味降低问题的难度,从教学外表看,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课堂结构比较紧凑,但学生根本没动脑筋,课堂提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
第三:注重教师的提问、忽视学生的提问。问卷调查显示:只强调了老师提问。其实,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方面。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然而,我们的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甚至无视学生的提问权。一说到提问,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因此,教师对学生提问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作为,甚至对提问的学生冷嘲热讽,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多,提出问题少。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具体知识,而应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更要看学生是否“会学”,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仅会答,还要会问。
针对以上误区,我在结合课改理念、自己的实践及与各位专家的的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教师的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既不能让学生伸手就摘到“果子”,也不能让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根据问题的难易,恰当地安排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并且要进行一定的分工,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在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听和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思考:下一步在提问方面应该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文化生活》中讲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问传统文化继承的含义?为什么继承?怎样继承?关于其他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就无须问。
其次,学生的提问:问卷调查表明,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学生应该成为提问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一: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欢迎学生争辩,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有可能平等对话,学生才可能张扬个性。
第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爱问。很难想象,“满堂灌”的课堂会培养出爱提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多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会问。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有教师埋怨学生懒于思考,不敢质疑。其实,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会问,他们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甚至发现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比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进行求异思维、反向思考等等。总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既可以老师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老师,还可以学生问学生,让学生既能答,也能问。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新时代的劳动者时,你完全可以把这节课交给学生,让学生问老师,让学生问学生,让学生评价等。
一、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对语文教与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不少教师习惯把篇、章、句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索然寡味。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重视教师的烦琐分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止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初中学生听说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公开场合不敢也不能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促进其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2]。
(三)学习缺乏积极性
许多教师没有紧扣《教学大纲》确立的“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和基本任务来规划、实施教学,课堂上突出的依旧是教师本位和学科本位;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高、深、全”出发;授课时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全,一心想着应试、拔高和“倾囊相授”。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从关键点切入
教师是提问的发出者。教师发出的不仅有认知的信息,也有情感的信息。提问的情感色彩,反映着教师教学观念是否端正,直接影响着应答的效果。那种高高在上教训的口吻、呆板严厉的冷面提问,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情感上疏远,降低应答的积极性。亲切和谐的态度,合作的气氛,学生精神舒畅,会乐意回答教师的提问。好的提问必须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某一节课上,有个选择词意的训练片断。教师出示了一些词语卡片,问道:“谁给我读读卡片上的词语,并给我选出准确的词意?”两个问题竟出现了两次“给我……”的口头禅,似乎告诉我们,练习都是为教师服务的,这就本末倒置了。学生听了很不舒服。
(二)提出能激发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即谁在课堂上提问,谁提的问题有难度,就证明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他们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只要有可取之处,就积极给予肯定,以此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现今,许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一味地给学生发放各地的模拟题,然后还要督促老师把每份题都讲一遍。实际上,这些学校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做模拟题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技巧,而不是只记下某套题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的训练应该注重的是质量而并不是数量。但是,这些学校的这些做法使得许多老师在讲阅读题时只是大概地讲讲中心思想,公布一下每道题的答案,而讲不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控制给学生发放模拟题的数量,以使得教师在讲题时不会只注重数量,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下来,教师的教学任务轻了,教师在备课时就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上课时也能够注意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注重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三)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教师完成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是通过一系列提问和其他手段来控制教学进程的。问题是有指向性的,某个问题提出后,就等于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教学思路前进。课堂上学生出了岔子,教师也往往用提问来调整。另外,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可以说是教学状况的一面镜子,教师可用提问来检查自己的教学,从而进一步调整教法[3]。许多工作经验浅的老师,并不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备课或者课堂提问上,而是由于工作经验少,能力不足。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例如可以定期找相关的专家来给老师进行培训,不只是新老师,老教师也应该学习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学校的语文老师互相进行听课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总结语文阅读课堂讲课中的不足之处和值得其他老师借鉴的地方。学校相关的语文组组长和系领导还要定期随机对语文阅读课堂进行抽查听课,严格要求其老师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从其教学方法上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三、结语
一、课堂提问要落实四个要求
1.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来说,问点要选在围绕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惑之处.课前提问常常要联系上节课的内容,起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讲授过程中的提问则要触及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不要信手拈来,离题万里,也没有必要在次要的枝节上喧宾夺主.
2.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要及时提问,以振作精神.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问或追问.
3.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选准问题的突破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讲授新课时,问在知识迁移处;复习知识时,问在学困生易获成功处;巩固练习时,问在学生易错处.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水平,注意广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4.注意方法,问在教育合理处.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学问题,要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是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问.例如,“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如果提问:“经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他们必须自己对三个点可能有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考虑“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和“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并且分别对每一种情况作出结论.因为这个问题的信息量处于最适当的程度,所以,它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如果进一步问:“现在有五个点,可作几个平面,使每个平面上至少有三个点?”对初学“过三点的平面”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含有其他信息的干扰,就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五种类型
数学课堂提问,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一般有五种不同的类型:
1.组织学生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的开始、演示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的概念.
2.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呢?如何“转化”?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和概括的提问.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模仿到深刻理解并熟练应用.
4.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提问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创设发现情境,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以利于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提问.这是把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是结合教学各环节的功能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科结构特点、知识理解过程以及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等与学习能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指导性提问.
通过这些提问,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从教师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不能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全新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如何进行全新的探索,改进课堂授课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新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谈点体会.一、高效课堂的课堂设计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重点、难点的全面划分,来进行针对性讲解.具体的课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两点:
1.紧扣主题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取材新颖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二、组织展开高效课堂
在组织开展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学生进行兴趣小组的划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1.任务要分工、落实明确
教师借助学习小组的划分,可以提升学生投入学习的激情.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各个兴趣小组的任务都有一个明确分工.通过将任务确立设计到个人,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数学高效课堂的营造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在组织讨论前,教师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给每个小组下发课堂讨论记录表,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同时,对于课堂要求和小组讨论都要有比较细化的分配,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在开展中有条不紊,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讨论参与者,不仅要积极发言,而且必须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加深对于课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关系要调节、处理融洽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理最强.因此,教师要想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就要在课堂内外保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课堂讨论.学生都有一个普遍的“向师心理”,当内心倾向某一科目的教师时,学习积极性就会提升,学习成绩也会大幅提高.教育家罗杰斯是这样给教师定位的:“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他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学生作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因此,要想保证数学高效课堂能够确立,就需要教师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讨论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需求,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降低对于教师及其数学课堂的排斥,在沟通交流中,正确认识数学课堂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保证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主动配合教学活动.3.及时对讨论进行总结提升
【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09-14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07-13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06-07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7-13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09-12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09-18
课堂提问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09-21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11-02